2010年司法考试:刑法第三章第六节1

一、概述 犯罪主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主观”,是反映支配行为人外在活动的主观意识。罪过属于心理态度的范畴,具有心理学的内容。它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隶构成,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直接反映行为人的情感态度。 罪过又是一个法学概念,具有刑法学的意义:它是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直接反映行为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悖反态度。 犯罪心理态度的基本内容是故意与过失(合称为罪过),此外还有犯罪目的与动机。罪过与犯罪客观要件密切联系:罪过是对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故意与过失;罪过必须表现在一定的危害行为中;罪过只能是行为时的心理态度,罪过的有无以及罪过形式与内容都应以行为时为准,而不以行为前或行为后为准。 刑法总则明文规定了故意与过失的含义。任何犯罪的成立都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者过失;不具有故意与过失的行为,称为无罪过事件,不可能成立犯罪。 “没有责任就没有刑罚”(责任主义),这是近代刑法的一个根本原理。根据责任主义的观点,成立犯罪除了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外,还要求行为人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以及合法行为(他行为)的期待可能性。一方面,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但是,对在刑罚不可能产生影响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行为处以刑罚,就收不到刑罚的效果。换言之,刑法通过对法益侵害行为的预告、制裁,使国民产生不犯罪的动机(对犯罪产生反对动机),只有当国民能够产生不犯罪的动机,即只有当国民在行为的当时可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刑法因而不实施违法行为时,对犯罪的预防才是有效的。所以,如果行为人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对之科处刑罚就不能产生预防犯罪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人类的普遍尊重,是一种终极的态度。尊重人首先意味着将人作为自在目的,而不能作为实现其他任何目的的手段。在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情况下,对其实施的符合客观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追究责任,无非是为了通过惩罚这种行为以达到防止这种行为的目的,这便将行为人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对待了,背离了尊重人的基本观念。概言之,只有当国民具有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时,才能对其实施的违法行为给予法的非难。如果国民在行为的当时不可能选择其他合法行为,而对之给予法的非难,国民就只是因为运气不佳、命运不好而受到处罚。这不仅违背国民的法感情,而且也不能实现刑罚的目的。 二、犯罪故意 (一)概念 根据刑法第14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由两个因素构成: 一是认识因素,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二是意志因素,即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是犯罪故意:一方面,任何犯罪的故意都必须同时存在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另一方面,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突出地表现在,行为人所认识到的结果与所希望或者放任的结果必须是同一的,而且意志因素以认识因素为前提。 【分析】 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 、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 、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D 、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解析】 所谓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要成立共同犯罪,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共同故意犯罪不仅只是共同实施故意犯罪行为,共同实施犯罪预备行为也构成共同犯罪。“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这就表明甲与乙在犯罪预备阶段有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因此甲和乙成立故意杀人的共犯。对此排除B 选项。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的行为意味着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共同犯罪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将单个行为人的犯罪

行为和共同犯罪行为割裂开。如果共同犯罪中的一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达到了既遂状态,也就意味着所有共同行为人的犯罪犯罪行为也达到了既遂状态。甲和乙共同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在犯罪实施阶段,甲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参与,乙继续在甲和乙共同故意的支配下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并最终达到了既遂状态,那么甲作为共同犯罪人,其行为也自然达到了既遂状态。 (二)种类 根据刑法的规定,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1、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 (1)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第一,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认识到行为的危害性质却仍然实施该行为,就说明行为人具有主观恶性。 第二,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对危害结果的认识不要求很具体,只要求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基本性质。例如,故意杀人时,只要求认识到有人会死亡即可,不要求具体认识到谁在什么具体时刻死亡。对危害结果的明知包括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与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两种情况;行为人所明知的是哪一种情况,应以行为人自身的认识为准,不以客观事实为准。对危害结果的明知表明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因果关系的基本部分,不要求对因果关系发展的具体样态有认识。 第三,某些犯罪的故意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如特定的时间、地点、对象等。例如,窝藏赃物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所窝藏的是犯罪所得的赃物;嫖宿幼女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卖淫者为幼女。根据通说,故意的成立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第四,对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行为人也必须具有认识。例如,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的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所贩卖的是淫秽物品。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为人必须明知刑法中的淫秽物品的定义,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所贩卖的是“毛片”、“三级片”、“黄色书籍”等物品时(外行人领域的平行评价),就应认定行为人认识到了自己所贩卖的是淫秽物品。 1 2

一、概述 犯罪主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主观”,是反映支配行为人外在活动的主观意识。罪过属于心理态度的范畴,具有心理学的内容。它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隶构成,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直接反映行为人的情感态度。 罪过又是一个法学概念,具有刑法学的意义:它是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直接反映行为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悖反态度。 犯罪心理态度的基本内容是故意与过失(合称为罪过),此外还有犯罪目的与动机。罪过与犯罪客观要件密切联系:罪过是对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故意与过失;罪过必须表现在一定的危害行为中;罪过只能是行为时的心理态度,罪过的有无以及罪过形式与内容都应以行为时为准,而不以行为前或行为后为准。 刑法总则明文规定了故意与过失的含义。任何犯罪的成立都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者过失;不具有故意与过失的行为,称为无罪过事件,不可能成立犯罪。 “没有责任就没有刑罚”(责任主义),这是近代刑法的一个根本原理。根据责任主义的观点,成立犯罪除了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外,还要求行为人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以及合法行为(他行为)的期待可能性。一方面,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但是,对在刑罚不可能产生影响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行为处以刑罚,就收不到刑罚的效果。换言之,刑法通过对法益侵害行为的预告、制裁,使国民产生不犯罪的动机(对犯罪产生反对动机),只有当国民能够产生不犯罪的动机,即只有当国民在行为的当时可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刑法因而不实施违法行为时,对犯罪的预防才是有效的。所以,如果行为人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对之科处刑罚就不能产生预防犯罪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人类的普遍尊重,是一种终极的态度。尊重人首先意味着将人作为自在目的,而不能作为实现其他任何目的的手段。在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情况下,对其实施的符合客观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追究责任,无非是为了通过惩罚这种行为以达到防止这种行为的目的,这便将行为人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对待了,背离了尊重人的基本观念。概言之,只有当国民具有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时,才能对其实施的违法行为给予法的非难。如果国民在行为的当时不可能选择其他合法行为,而对之给予法的非难,国民就只是因为运气不佳、命运不好而受到处罚。这不仅违背国民的法感情,而且也不能实现刑罚的目的。 二、犯罪故意 (一)概念 根据刑法第14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由两个因素构成: 一是认识因素,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二是意志因素,即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是犯罪故意:一方面,任何犯罪的故意都必须同时存在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另一方面,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突出地表现在,行为人所认识到的结果与所希望或者放任的结果必须是同一的,而且意志因素以认识因素为前提。 【分析】 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 、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 、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D 、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解析】 所谓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要成立共同犯罪,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共同故意犯罪不仅只是共同实施故意犯罪行为,共同实施犯罪预备行为也构成共同犯罪。“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这就表明甲与乙在犯罪预备阶段有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因此甲和乙成立故意杀人的共犯。对此排除B 选项。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的行为意味着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共同犯罪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将单个行为人的犯罪

行为和共同犯罪行为割裂开。如果共同犯罪中的一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达到了既遂状态,也就意味着所有共同行为人的犯罪犯罪行为也达到了既遂状态。甲和乙共同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在犯罪实施阶段,甲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参与,乙继续在甲和乙共同故意的支配下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并最终达到了既遂状态,那么甲作为共同犯罪人,其行为也自然达到了既遂状态。 (二)种类 根据刑法的规定,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1、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 (1)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第一,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认识到行为的危害性质却仍然实施该行为,就说明行为人具有主观恶性。 第二,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对危害结果的认识不要求很具体,只要求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基本性质。例如,故意杀人时,只要求认识到有人会死亡即可,不要求具体认识到谁在什么具体时刻死亡。对危害结果的明知包括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与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两种情况;行为人所明知的是哪一种情况,应以行为人自身的认识为准,不以客观事实为准。对危害结果的明知表明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因果关系的基本部分,不要求对因果关系发展的具体样态有认识。 第三,某些犯罪的故意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如特定的时间、地点、对象等。例如,窝藏赃物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所窝藏的是犯罪所得的赃物;嫖宿幼女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卖淫者为幼女。根据通说,故意的成立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第四,对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行为人也必须具有认识。例如,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的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所贩卖的是淫秽物品。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为人必须明知刑法中的淫秽物品的定义,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所贩卖的是“毛片”、“三级片”、“黄色书籍”等物品时(外行人领域的平行评价),就应认定行为人认识到了自己所贩卖的是淫秽物品。 1 2


相关文章

  • 关于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
  • (1) 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 俗称的"指定教材",共三本,按照司法考试前三卷的考试内容进行编排.因此,作为考生,也应当对其有足够的重视.(2)司法考试的系列教材.攻略.案例教学等.例如指南针司法考试培训学校编写的书籍重点 ...查看


  • 华东政法大学考博参考书目
  • 030101法学理论:①<法理学通论>,苏晓宏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②<西方法律思想史>,徐爱国.李桂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③<法律原理与技术>,胡玉鸿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查看


  • 2010年刑法司法考试特点
  • 刑法:从2005年司法考试开始,刑法的考试就比较偏重理论化,使得当年很多考生的刑法部分丢掉很多分,当年年底发现刑法的命题人和拼题人由02年到04年的清华大学张明楷教授,变为注重刑法理论的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最近两年的司法考试,刑法的命题人稳 ...查看


  • 华东政法大学招生目录
  • 附1: 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附2: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020205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版):<现代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 ...查看


  •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分则第四章
  • 第四章贪污贿赂罪(分则第八章) 第一节重点罪名 1.贪污罪的认定: (1)主体:国家工作人员:A 机关中从事公务:B 纯国企中从事公务:C 非国企中受政府·纯国企委派从事公务:D 其他从事公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陪审员·村委会居委会从事公 ...查看


  • 拾得他人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行为之定性探微
  • [出处]<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4期 [摘要]尽管有相关司法解释在先,然而,同样是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ATM机上取款的行为,我国不同的法院却作出了不同的定性.这种行为在德国等外国可以构成使用计算机诈骗罪,此罪将计算机盗窃与计 ...查看


  • 法庭言辞罪与非
  • 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4年第46期 出版日期 2014年12月01日 刑法修正案九拟将法庭侮辱.诽谤.威胁行为归罪,引起各方争议 2012年3月1日,北京,马金库在法庭上极不耐烦,神情中满不在乎,对被害人家属没有半分歉意 ...查看


  • 王召成等非法买卖.储存危险物质案
  • 被告人王召成,男,1959年3月17日出生,浙江省绍兴市南洋五金有限公司车间承包商.因涉嫌犯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于2010年3月18日被取保候审. 被告人金国淼,男,1964年10月13日出生,浙江省绍兴市南洋五金有限公司车间承包商.因涉嫌犯 ...查看


  • 法律硕士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2010年
  • 法律硕士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2010年 刑法学 一.单项选择题 (1-10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选项中,根据属人管辖原则应当适用我国刑法的是( ). A.中国公民甲在行驶于公海的中国船舶上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