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回1~2题。
1.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 B .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 C .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 D .城市化后蒸发量减少
2.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 B .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 C .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 D .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图”,完成3~5题。
3.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1
答
B .纬度较高,气温变化较小
C .人口稀疏和经济落后,对灾害的敏感度较低 D
.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
8.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
①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 ②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③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④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若大气降水是100%,以前渗入某地区的地下水与转化为该地区的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50%和10%。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渗入地下与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32%和43%。据此回答9~10题。
9.该地区地表径流比重增加的原因是( ) A .气候异常,降水量显著增加
B .该地区开挖数条人工河道 C .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 D .绿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加 10.该变化不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A .地区内空气湿度减少 B .地区内的蒸发量减少 C .地区内发生洪水的频率减少 D .地区内的地下水水位下降
2015年7月21日,北京市出现历史少见的强降雨,给房山等地区带来了“水乡泽国”般的尴尬与困顿。图甲为“北京市地形图”,图乙为“城市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读图,回答11~12题。
2
11.从地形角度看造成房山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可能有( ) ①受高压脊的控制降水丰富 ②夏季风带来充足的水汽 ③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 ④城区上游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 A .①③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12.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有( ) A .城市化改变地表状况,汇水速度减慢 B .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暴雨来临时排水能力差 C .城市地表硬化后,降水损失量大地表易积水 D .草地降水损失量大,地表容易积水 1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从图甲到图乙承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_______。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
14.读中国南海夏季海水透明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描述我国近海海水透明度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 例举A 国山区常发的一种自然灾害及其灾害链,并分析其多发的原因?
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 【解析】 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以增加下渗。 【答案】 1.D 2.C
3~5.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损失率越小,因此可以看出二者之间为负相关。第4题,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加剧水土流失。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以风蚀为主,东南地区因人类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以地质灾害为主,东北地区因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3.B 4.C 5.D
6~7. 【解析】 第6题,台风天气主要发生在太平洋洋面,印度受印度洋影响,不受太平洋影响,没有台风天气,A 错。印度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冬季的寒潮、暴雪天气基本影响不到这里,C 、D 错。印度纬度低,气温高,容易受到干热天气的影响,B 对。第7题,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都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D 对。这些国家纬度高,深受大西洋影响,常有飓风、暴雪天气发生,极端天气较多,A 错。纬度高,山脉少,对极地冷气团、海洋湿润气团的阻挡作用小,气温变化较大,B 错。是世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之一,C 错。
【答案】 6.B 7.D
8【解析】 相同破坏程度的自然灾害,在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因有防灾系统,灾前预防、灾时迅速救援等可使灾情“缩小”。
【答案】 A 9【答案】 D 10【答案】 C
11~12. 【解析】 第11题,受高压脊的控制一般为晴朗天气;夏季风带来充足的水汽,虽然是洪涝产生的原因,但不属于地形角度的原因;西北部山地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降水量大;城区上游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两者都属于地形因素导致洪涝灾害严重。选项C 正确。第12题,城市化改变地表状况,汇水速度应加快,A 错;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暴雨来临时排水能力差,是目前城市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B 正确;由图乙可知降水损失量为地表水的下渗量,城市地表硬化后,降水损失量应该减少,C 错;草地降水损失量大,地表水下渗多,地表不易积水,D 错。
【答案】 11.C 12.B
4
【解析】 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引起承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以看出,图乙中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答案】 (1)在洪水高风险区,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2)乙
(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在洪水高风险区发展居住用地。
(4)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涵养水源;退耕还湖,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迁出行洪区,减少灾害损失。
【解析】 (1)在沿岸地区,经济水平高,人口众多,每天向大海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入海河流每天向大海输送泥沙。离海岸越近,受来自陆地的污水、泥沙影响越大,所以由沿岸向外海,海水透明度逐渐提高。
(2)读图,图中A 国应是菲律宾,常处于季风移动路径上,接近台风源地,受台风影响大。台风带来的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所以形成灾害链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
该国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山地地形阻挡,降水丰富。所以多地震—泥石流/滑坡灾害,形成灾害链。
该国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接近台风源地,台风影响大。台风带来的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所以易发生台风—暴雨—洪涝(山洪) 等灾害,形成灾害链。
【答案】 (1)特点:由沿岸向外海,海水透明度逐渐提高。
原因:沿岸地区向大海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河流向大海输送泥沙。 (2)以下任选一项:
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 ,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
地震—泥石流/滑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 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山地,降水丰富。 台风—暴雨—洪涝(山洪) 。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 ,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回1~2题。
1.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 B .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 C .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 D .城市化后蒸发量减少
2.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 B .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 C .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 D .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图”,完成3~5题。
3.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1
答
B .纬度较高,气温变化较小
C .人口稀疏和经济落后,对灾害的敏感度较低 D
.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
8.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
①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 ②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③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④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若大气降水是100%,以前渗入某地区的地下水与转化为该地区的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50%和10%。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渗入地下与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32%和43%。据此回答9~10题。
9.该地区地表径流比重增加的原因是( ) A .气候异常,降水量显著增加
B .该地区开挖数条人工河道 C .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 D .绿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加 10.该变化不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A .地区内空气湿度减少 B .地区内的蒸发量减少 C .地区内发生洪水的频率减少 D .地区内的地下水水位下降
2015年7月21日,北京市出现历史少见的强降雨,给房山等地区带来了“水乡泽国”般的尴尬与困顿。图甲为“北京市地形图”,图乙为“城市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读图,回答11~12题。
2
11.从地形角度看造成房山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可能有( ) ①受高压脊的控制降水丰富 ②夏季风带来充足的水汽 ③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 ④城区上游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 A .①③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12.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有( ) A .城市化改变地表状况,汇水速度减慢 B .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暴雨来临时排水能力差 C .城市地表硬化后,降水损失量大地表易积水 D .草地降水损失量大,地表容易积水 1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从图甲到图乙承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_______。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
14.读中国南海夏季海水透明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描述我国近海海水透明度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 例举A 国山区常发的一种自然灾害及其灾害链,并分析其多发的原因?
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 【解析】 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以增加下渗。 【答案】 1.D 2.C
3~5.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损失率越小,因此可以看出二者之间为负相关。第4题,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加剧水土流失。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以风蚀为主,东南地区因人类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以地质灾害为主,东北地区因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3.B 4.C 5.D
6~7. 【解析】 第6题,台风天气主要发生在太平洋洋面,印度受印度洋影响,不受太平洋影响,没有台风天气,A 错。印度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冬季的寒潮、暴雪天气基本影响不到这里,C 、D 错。印度纬度低,气温高,容易受到干热天气的影响,B 对。第7题,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都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D 对。这些国家纬度高,深受大西洋影响,常有飓风、暴雪天气发生,极端天气较多,A 错。纬度高,山脉少,对极地冷气团、海洋湿润气团的阻挡作用小,气温变化较大,B 错。是世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之一,C 错。
【答案】 6.B 7.D
8【解析】 相同破坏程度的自然灾害,在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因有防灾系统,灾前预防、灾时迅速救援等可使灾情“缩小”。
【答案】 A 9【答案】 D 10【答案】 C
11~12. 【解析】 第11题,受高压脊的控制一般为晴朗天气;夏季风带来充足的水汽,虽然是洪涝产生的原因,但不属于地形角度的原因;西北部山地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降水量大;城区上游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两者都属于地形因素导致洪涝灾害严重。选项C 正确。第12题,城市化改变地表状况,汇水速度应加快,A 错;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暴雨来临时排水能力差,是目前城市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B 正确;由图乙可知降水损失量为地表水的下渗量,城市地表硬化后,降水损失量应该减少,C 错;草地降水损失量大,地表水下渗多,地表不易积水,D 错。
【答案】 11.C 12.B
4
【解析】 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引起承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以看出,图乙中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答案】 (1)在洪水高风险区,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2)乙
(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在洪水高风险区发展居住用地。
(4)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涵养水源;退耕还湖,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迁出行洪区,减少灾害损失。
【解析】 (1)在沿岸地区,经济水平高,人口众多,每天向大海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入海河流每天向大海输送泥沙。离海岸越近,受来自陆地的污水、泥沙影响越大,所以由沿岸向外海,海水透明度逐渐提高。
(2)读图,图中A 国应是菲律宾,常处于季风移动路径上,接近台风源地,受台风影响大。台风带来的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所以形成灾害链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
该国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山地地形阻挡,降水丰富。所以多地震—泥石流/滑坡灾害,形成灾害链。
该国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接近台风源地,台风影响大。台风带来的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所以易发生台风—暴雨—洪涝(山洪) 等灾害,形成灾害链。
【答案】 (1)特点:由沿岸向外海,海水透明度逐渐提高。
原因:沿岸地区向大海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河流向大海输送泥沙。 (2)以下任选一项:
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 ,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
地震—泥石流/滑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 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山地,降水丰富。 台风—暴雨—洪涝(山洪) 。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 ,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