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回1~2题。

1.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 B .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 C .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 D .城市化后蒸发量减少

2.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 B .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 C .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 D .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图”,完成3~5题。

3.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1

B .纬度较高,气温变化较小

C .人口稀疏和经济落后,对灾害的敏感度较低 D

.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

8.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

①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 ②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③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④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若大气降水是100%,以前渗入某地区的地下水与转化为该地区的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50%和10%。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渗入地下与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32%和43%。据此回答9~10题。

9.该地区地表径流比重增加的原因是( ) A .气候异常,降水量显著增加

B .该地区开挖数条人工河道 C .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 D .绿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加 10.该变化不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A .地区内空气湿度减少 B .地区内的蒸发量减少 C .地区内发生洪水的频率减少 D .地区内的地下水水位下降

2015年7月21日,北京市出现历史少见的强降雨,给房山等地区带来了“水乡泽国”般的尴尬与困顿。图甲为“北京市地形图”,图乙为“城市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读图,回答11~12题。

2

11.从地形角度看造成房山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可能有( ) ①受高压脊的控制降水丰富 ②夏季风带来充足的水汽 ③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 ④城区上游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 A .①③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12.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有( ) A .城市化改变地表状况,汇水速度减慢 B .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暴雨来临时排水能力差 C .城市地表硬化后,降水损失量大地表易积水 D .草地降水损失量大,地表容易积水 1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从图甲到图乙承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_______。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

14.读中国南海夏季海水透明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描述我国近海海水透明度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 例举A 国山区常发的一种自然灾害及其灾害链,并分析其多发的原因?

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 【解析】 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以增加下渗。 【答案】 1.D 2.C

3~5.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损失率越小,因此可以看出二者之间为负相关。第4题,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加剧水土流失。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以风蚀为主,东南地区因人类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以地质灾害为主,东北地区因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3.B 4.C 5.D

6~7. 【解析】 第6题,台风天气主要发生在太平洋洋面,印度受印度洋影响,不受太平洋影响,没有台风天气,A 错。印度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冬季的寒潮、暴雪天气基本影响不到这里,C 、D 错。印度纬度低,气温高,容易受到干热天气的影响,B 对。第7题,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都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D 对。这些国家纬度高,深受大西洋影响,常有飓风、暴雪天气发生,极端天气较多,A 错。纬度高,山脉少,对极地冷气团、海洋湿润气团的阻挡作用小,气温变化较大,B 错。是世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之一,C 错。

【答案】 6.B 7.D

8【解析】 相同破坏程度的自然灾害,在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因有防灾系统,灾前预防、灾时迅速救援等可使灾情“缩小”。

【答案】 A 9【答案】 D 10【答案】 C

11~12. 【解析】 第11题,受高压脊的控制一般为晴朗天气;夏季风带来充足的水汽,虽然是洪涝产生的原因,但不属于地形角度的原因;西北部山地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降水量大;城区上游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两者都属于地形因素导致洪涝灾害严重。选项C 正确。第12题,城市化改变地表状况,汇水速度应加快,A 错;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暴雨来临时排水能力差,是目前城市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B 正确;由图乙可知降水损失量为地表水的下渗量,城市地表硬化后,降水损失量应该减少,C 错;草地降水损失量大,地表水下渗多,地表不易积水,D 错。

【答案】 11.C 12.B

4

【解析】 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引起承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以看出,图乙中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答案】 (1)在洪水高风险区,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2)乙

(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在洪水高风险区发展居住用地。

(4)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涵养水源;退耕还湖,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迁出行洪区,减少灾害损失。

【解析】 (1)在沿岸地区,经济水平高,人口众多,每天向大海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入海河流每天向大海输送泥沙。离海岸越近,受来自陆地的污水、泥沙影响越大,所以由沿岸向外海,海水透明度逐渐提高。

(2)读图,图中A 国应是菲律宾,常处于季风移动路径上,接近台风源地,受台风影响大。台风带来的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所以形成灾害链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

该国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山地地形阻挡,降水丰富。所以多地震—泥石流/滑坡灾害,形成灾害链。

该国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接近台风源地,台风影响大。台风带来的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所以易发生台风—暴雨—洪涝(山洪) 等灾害,形成灾害链。

【答案】 (1)特点:由沿岸向外海,海水透明度逐渐提高。

原因:沿岸地区向大海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河流向大海输送泥沙。 (2)以下任选一项:

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 ,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

地震—泥石流/滑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 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山地,降水丰富。 台风—暴雨—洪涝(山洪) 。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 ,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回1~2题。

1.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 B .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 C .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 D .城市化后蒸发量减少

2.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 B .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 C .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 D .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图”,完成3~5题。

3.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1

B .纬度较高,气温变化较小

C .人口稀疏和经济落后,对灾害的敏感度较低 D

.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

8.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

①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 ②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③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④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若大气降水是100%,以前渗入某地区的地下水与转化为该地区的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50%和10%。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渗入地下与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32%和43%。据此回答9~10题。

9.该地区地表径流比重增加的原因是( ) A .气候异常,降水量显著增加

B .该地区开挖数条人工河道 C .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 D .绿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加 10.该变化不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A .地区内空气湿度减少 B .地区内的蒸发量减少 C .地区内发生洪水的频率减少 D .地区内的地下水水位下降

2015年7月21日,北京市出现历史少见的强降雨,给房山等地区带来了“水乡泽国”般的尴尬与困顿。图甲为“北京市地形图”,图乙为“城市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读图,回答11~12题。

2

11.从地形角度看造成房山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可能有( ) ①受高压脊的控制降水丰富 ②夏季风带来充足的水汽 ③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 ④城区上游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 A .①③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12.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有( ) A .城市化改变地表状况,汇水速度减慢 B .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暴雨来临时排水能力差 C .城市地表硬化后,降水损失量大地表易积水 D .草地降水损失量大,地表容易积水 1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从图甲到图乙承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_______。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

14.读中国南海夏季海水透明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描述我国近海海水透明度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 例举A 国山区常发的一种自然灾害及其灾害链,并分析其多发的原因?

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 【解析】 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以增加下渗。 【答案】 1.D 2.C

3~5.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损失率越小,因此可以看出二者之间为负相关。第4题,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加剧水土流失。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以风蚀为主,东南地区因人类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以地质灾害为主,东北地区因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3.B 4.C 5.D

6~7. 【解析】 第6题,台风天气主要发生在太平洋洋面,印度受印度洋影响,不受太平洋影响,没有台风天气,A 错。印度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冬季的寒潮、暴雪天气基本影响不到这里,C 、D 错。印度纬度低,气温高,容易受到干热天气的影响,B 对。第7题,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都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D 对。这些国家纬度高,深受大西洋影响,常有飓风、暴雪天气发生,极端天气较多,A 错。纬度高,山脉少,对极地冷气团、海洋湿润气团的阻挡作用小,气温变化较大,B 错。是世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之一,C 错。

【答案】 6.B 7.D

8【解析】 相同破坏程度的自然灾害,在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因有防灾系统,灾前预防、灾时迅速救援等可使灾情“缩小”。

【答案】 A 9【答案】 D 10【答案】 C

11~12. 【解析】 第11题,受高压脊的控制一般为晴朗天气;夏季风带来充足的水汽,虽然是洪涝产生的原因,但不属于地形角度的原因;西北部山地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降水量大;城区上游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两者都属于地形因素导致洪涝灾害严重。选项C 正确。第12题,城市化改变地表状况,汇水速度应加快,A 错;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暴雨来临时排水能力差,是目前城市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B 正确;由图乙可知降水损失量为地表水的下渗量,城市地表硬化后,降水损失量应该减少,C 错;草地降水损失量大,地表水下渗多,地表不易积水,D 错。

【答案】 11.C 12.B

4

【解析】 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引起承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以看出,图乙中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答案】 (1)在洪水高风险区,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2)乙

(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在洪水高风险区发展居住用地。

(4)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涵养水源;退耕还湖,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迁出行洪区,减少灾害损失。

【解析】 (1)在沿岸地区,经济水平高,人口众多,每天向大海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入海河流每天向大海输送泥沙。离海岸越近,受来自陆地的污水、泥沙影响越大,所以由沿岸向外海,海水透明度逐渐提高。

(2)读图,图中A 国应是菲律宾,常处于季风移动路径上,接近台风源地,受台风影响大。台风带来的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所以形成灾害链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

该国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山地地形阻挡,降水丰富。所以多地震—泥石流/滑坡灾害,形成灾害链。

该国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接近台风源地,台风影响大。台风带来的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所以易发生台风—暴雨—洪涝(山洪) 等灾害,形成灾害链。

【答案】 (1)特点:由沿岸向外海,海水透明度逐渐提高。

原因:沿岸地区向大海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河流向大海输送泥沙。 (2)以下任选一项:

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 ,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

地震—泥石流/滑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 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山地,降水丰富。 台风—暴雨—洪涝(山洪) 。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 ,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


相关文章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 共5节(总35-39)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课标要求][教学目标] 布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通过分析各种景观图和分布图,学生能够分析说明地形.气候 ...查看


  • 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举例论证)
  • 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摘要] 马克思说过,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多种多样,它一方面可以给人类的生存提供各种原材料,而另一方面也会对人类活动进行制约.通常情况下,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 ...查看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必修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测试要点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具体测试内容1: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 ...查看


  •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导学案
  •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导学案 制定人: 张金海 审核人: 何 颖 使用日期: 2013年3月7日 学习目标: 1.熟悉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分类. 2.以煤炭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 ...查看


  • 论文: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 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在史前自然环境下,地球环境是一个很缓慢的变化过程.但是由于近代人类活动对环境.气候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气候效应.地球气候处于快速变化的过程.但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由于农耕的需要,曾大面积砍伐或焚烧森林,疏干或围 ...查看


  • 我看人地关系理论
  • 我看人地关系理论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相应地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近现代阶段的人地关系的理论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人地关系协 ...查看


  • 三年级环保教案
  • 环境和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我们 ...查看


  • 人地关系_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 文章编号:1000-8462(2001)05-0532-06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杨青山,梅 林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吉林长春 130024)¹ 摘 要:本文从人地关系属于广义的生态学范畴出发,参照生态学模式,认 ...查看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 [摘 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学说的自然观,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是社会历史的自然观.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是全面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查看


  •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 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编写人:彭凌超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⑴能举例说明主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⑵掌握人类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了解一些保护.合理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