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理想的父母》
朱永新
【备注】朱永新教授简介
朱永新,男,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一) 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的父母。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对孩子的发展来说,人格和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远胜过智力的开发。对于社会来说,健全的社会首先需要的是稳定的基本秩序。人们遵循基本法规,把握基础文明,有着比较好的行为习惯,这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通过培养社会成员(尤其从学生期开始)健全的人格与完善的道德,来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如果教育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培养的人即使再聪明、再能干、智力再发达,也只能成为社会的破坏者和社会发展的障碍。古代的司马光曾把人分为四种类型: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有德有才。他认为无德有才的人是小人,其实这种人不光是小人,而且是对社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的人,我们的社会应尽量减少这类人的存在。
这其中,家庭教育要充分重视家庭健康科学教育目标的树立,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家庭教育对子女良好个性的培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追求卓越。理想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标志。一个人行为的背后会有多种因素在推动着他,毫无疑问,最高境界肯定是理想。一个人如果总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自己所想要的境界,那么这种力量就会成为他不断进取的动力。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超越他所想超越的境界。我们通常给自己定位,定位后很难超越这个点。只有培养卓越,不断向着更高境界去攀登的人,才能达到辉煌的顶点。理想对孩子来说,是最神圣的。让孩子自觉地追求神圣,是最完美的家庭教育。实际上,父母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让孩子能够知道永不停止的追求,那么他们至少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2、独立自主。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虽不能说是一首绝妙的好诗,但却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庄严的独立宣言。人离开母体来到人世,一个重要的使命是摆脱依附,追求独立,在世界上形成带有个人印记的个性标志。从人的发展历程来看,一般有两次断奶期。一是儿童时期的断奶期,孩子是从生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附,二是青少年时期的“断奶期”,孩子不仅从生理上,更主要是从心理上开始摆脱父母的控制,这种趋势在人成长过程中自始至终从没停止过。在刚会走路时,孩子往往推掉父母的手,要求独立行走。在青少年时期,孩子会把自己的东西锁起来不让父母看。在工作后,孩子开始从敬意上摆脱父母。要求独立是人的天性。
父母不能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庸,不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不能根据自己设想的模样来塑造孩子、约束孩子。父母的主要职责在于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然后加以培养、壮大并完善。其实,在孩子进入学校前,他就已经有了相当整体性质的自我,并带着这样一种自我进入学校。以后他在学校取得的成就、各种关系的自如处理、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他进入学校前对他的家庭教育。尊重孩子,放手成长,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是对每个父母的基本要求。
3、持之以恒。意志是决定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父母应教育孩子认识到把握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坚持。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顽强拼搏,勇夺金牌,科学研究过程中重大成果的取得,无一不是努力奋斗的结果。“行百里者半九十”,这说明很多人经过努力的拼搏已经到成功的边缘了,但就是缺乏最后一点耐心,结果无功而返。有成就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不仅在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家长必须注重对子女的意志力的培养。
4、勤俭节约。“不要在经济上放纵孩子”,这是许多有远见教育家对父母的忠告。孩子具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相当重要。勤俭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玩具和器物,体恤劳作的艰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孩子珍惜万物,不暴殄天物,不浪费成性的良好品质。这些良好品质的养成对孩子来说终生受益无穷。当然,正确的金钱观不仅仅是勤俭节约的问题,还
应该指如何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合理地消费与分配自己的零花钱,如何掌握一些基本的现代经济知识等。
5、良好习惯。叶圣陶曾说,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对父母来说,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就会成定势,孩子以后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良好的习惯将使人终生受益。写日记就是一个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他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培养孩子的习惯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三个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习惯是基础,它对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养成有很大的作用。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生活上很有条理,而通常在学习上井井有条的孩子,在生活中一定是个爱整洁、有条不紊的孩子。因此,父母可以从生活习惯着手,从培养孩子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二)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
明朝哲学家李贽的“童心说”认为,儿童的天真、率性是最宝贵的。童心没有伪善,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孩子的笑最天真、最自然和最灿烂。孩子的天真是人生不可能再得的财富,是至真至美的人性花朵,也是人类未来的最纯、最净的温床。充分享受天真乐趣的
儿童才能有健全的心性、完善的人格和发达的思维。做父母的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天真。童心是童年生活最真实的镜子,天真无邪,纯洁无暇,未受污染。只有童心,才能敞开胸怀接受;只有童心,才能满怀兴趣探索;只有童心,才能袒露内心世界;只有童心,才能毫无掩饰的外露。育人的关键是育心。父母不要把世俗的、庸俗的东西教给孩子。父母教孩子善于伪装、掩饰、讨好,无疑是在扼杀孩子纯洁的天性。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身要保持年轻的心境。父母要像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一样,努力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父母应该尽可能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并适当地加以引导,真正做到“把童年还给孩子”。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已经没有什么童年的欢乐了,旧时的游戏,帮助孩子找回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已成刻不容缓的使命。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刚出生,甚至还没出生前就为他们设想了未来,期望他们成为音乐大师、绘画大师等。过早让孩子被动地学习,掌握各种技能,并不是一种妥当、合理的做法。许多父母认为,游戏仅仅是游戏,玩耍仅仅是玩耍,游戏和玩耍只是在浪费时间,耗费精力。这种观点其实是完全错误的。父母应该认识到,游戏、玩耍是孩子认知世界、创造世界非常重要的源泉。在游戏中,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会自觉创造规则,遵循规则,学会做人,信守诺言,体验社会上的各种角色。因此,游戏是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孩子的王国,孩子很多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都可以从游戏中找到影
子。 要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父母必须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的童年。“童年无忌”,孩子率真的天性在生活中往往会给父母带来很多尴尬,这时候,父母更要尊重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正如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伤害。说错了一句话,做错了一件事,受到了批评,以后就再也不敢说、不敢做了,这些都妨碍了他们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他们想做的事。父母不要害怕孩子出错,要让孩子学会在错误中成长。如孩子草丛小写日记,父母就不应过多地忙于纠正他的错别字,而忽略了对整个文章意境的培养。孩子的错别字以后可以慢慢地改,但意境是谁也无法帮助他创造的。过多的干涉、批评孩子会让他无所适从,缩手缩脚,导致最后无所作为。
(三)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
“天下没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父母经常埋怨孩子、批评孩子,但他们往往不知道真正应该受埋怨的是他们自己。我常说,我们的教育扼杀了很多的天才,但在“刽子手”的队伍中,真正开始传接力棒的人恰恰是孩子的父母。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就已开始扼杀儿童特有的天赋与潜能。
父母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最重要的一条是要鼓励孩子的表现,善于观察孩子在各种表现中展露出来的风采。父母强迫孩子沿着自己预先设定的方向前进,往往造成“有心载花花不开”。父母为孩子选择的领域往往不是孩子的天赋和潜能里最优秀。
父母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还应该坚定不移地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和潜能,他来到这个世界必然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热声的道路看似很漫长,但真正起决定作用,允许人选择的紧要关头一生只有那么几次。为人父母者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最大的尽责就在于当你的孩子面临困难时,充满信心地对孩子说声:“你行!”这激情澎湃的声音无疑是推动孩子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很多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发展急于求成,一旦不如愿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其实,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例子很多。如少年时代的黑格尔就很笨,在学校经常受到天下的嘲弄,得了一个“老头儿”(动作迟缓的意思)的绰号。他的同学谢林23岁就担任了耶拿大学的副教授,黑格尔35岁才当上副教授。可是黑格尔并不急燥,只是默默地把精力倾注在思索上。后来,当59岁的黑格尔当上柏林大学校长时,谢林只是新办的慕尼黑大学的教授。 父母对孩子要有耐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当前对教育上的“韩寒”现象,持宽容态度的人不多,他写了两本书,但六门功课挂红灯,好在他的父母并没有伤害他,还鼓励他,给他信心与动力。我想,这也是韩寒不断努力、继续前进的重要支撑点。当然,在生活中诱惑不断增多,社会上对韩寒毁誉不一的背景下,他能否好好把握自己,健康成长,也要取决于他的父母头脑是否清醒、教育是否得当。
父母发现和培养子女的天赋与潜能,必须注重孩子的早期开发。人
的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如语言学习最好在12岁以前进行,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学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城市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语言能力要强一些,因为城市是一个多元语言环境,它随时将各种语言进行环境转换;而农村封闭、单一的语言环境则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许多行为和能力的获得具有一定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如果具有良好的环境刺激和适当的练习机会,某方面的行为和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发展,语言能力是如此,艺术、体育也是如此。50岁以后搞体育怎么也不可能获得奥林匹克金牌。
父母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天赋和潜能,要求父母必须尊重子女的兴趣与自身的选择,鼓励子女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和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这种发现只能在孩子产生兴趣的过程中,否则效果适得其反。现实生活中父母强迫孩子练琴,最后导致孩子自切手指的惨剧不得不令我们的家长深思。 四、理想的父母,应该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的父母 我们经常埋怨社会上的等级高低、贵贱之分,其实这根源还在于学校和家庭。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之间不是平等的,普遍形成了老师说、学生听的惯例,学生反对老师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在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不平等的,父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孩子要逆来顺受,无条件地服从。如果我们不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孩子,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形成独立的人格。
据调查研究发现,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影响子女人格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民主型家庭的家长往往是以一个孩子可以信赖的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家庭中,他们给予孩子发展兴趣和爱好的自由,能经常与孩子交流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常常对孩子表示信任,即使考试失败也会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民主型家庭是以理解、尊重、鼓励孩子为教育前提的,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容易发挥自身的潜能,因而它是科学的教育方式。通常具有创新意识、活泼、天真、开朗的孩子都有一个比较平等、宽容的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上,人们往往对父母的“没大没小”持否定态度,其实这反而应该提倡。“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跪着看他。”孩子也一样,如果他不跪着看父母、老师和权威,那么他的创造力、想像力和独立人格就会逐步树立起来。
在国外(如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平等地对待孩子,进入孩子的房间前,通常都要敲门,并问:“May I come in?”而在中国,父母往往会毫无顾忌地闯进孩子的世界,毫无顾忌地把孩子的秘密公之于世。孩子没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和选择的自由。当然,强调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不要给孩子任何帮助、批评和建议。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要以比较民主的方式教给他,给他选择的机会和解释的权利。当孩子觉得父母不是以长者的身体和权威来教训他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在体罚问题上,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现存在很大的距离。尽管理论界一直呼吁杜绝体罚孩子,体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现实社会
中很多家长还是十分注重使用体罚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许多父母认为只有打骂才能使孩子成才,却不知道这样会带来许多不利后果。如孩子间的斗殴往往就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是用一种暴力制服另一种暴力。青少年暴力事件增多的原因来自电影和电视,其实从家庭里往往更容易找到根源和影子。因为许多家庭经常上演精彩的“打斗片”。 五、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有着和谐家庭关系,能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父母 父母是一个教育整体,教育孩子必须要有父母双方的通力合作,也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孩子,这是家教成功的最好保证。父母在重要的价值观念和养育方式上必须达成基本共识。和谐的家庭关系对教育孩子很重要,父母应非常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如父母经常吵架,为孩子大动干戈,很容易给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带来创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行为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仿,这是孩子学习的根本途径之一。父母稍有闪失,就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试想一下,一个父母整天“搓麻将”赌博的家庭怎么能期望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并不断努力奋斗呢?父母的榜样作用对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起着强烈的刺激,父母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父母们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
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么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你们态度神色上的一切转换,无形中都会影响儿童,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如果你们在家庭里粗野暴躁,夸张傲慢或酩酊醉酒,再坏一些,甚至侮辱母亲,那么你们已经大大地害了你们的儿童,你们已经对儿童教育得很坏了,而你们的不良行为将会产生最不幸的后果。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因此,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应该懂得为了孩子应作出一定的牺牲,放弃那些不良的个人爱好。父母在孩子面前切忌不要为教育方式发生争执,一旦如此,孩子会心领神会,马上钻空子,依附于一方,攻击另一方,从而进一步加剧家庭矛盾,加重亲子关系的紧张程度。 让孩子学会尊重人,这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造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把获得别人的尊重看作是仅次于自己价值实现的最高心理需要。为了培养子女在这方面的习惯,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自己要尊重长者、邻居和同事,给孩子树立最直接的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各种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此外,自尊是孩子的第二生命。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尊看作是人最敏感的角落,父母要像爱护花朵一样爱护孩子的自尊心。 一诺千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一定要做到一言九鼎,言而有信。我国古代广
为流传的“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诉父母们,一诺千金不仅仅是简单地兑现某个行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遵守诺言的信用意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信用已成为商家最大的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守信用已成为个人安生立命的重要资本之一。因此,作为父母必须以自己的言行一致来培养子女的信用意识。 六、理想的父母是永不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决不使用侮辱性批评的父母 哀莫大于心死。父母对孩子的失望意味着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对自己的失望意味着进步的停止。信任和自信是一个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从人的发展潜能来看,它呈正态分布曲线。天才和白痴都是少数,加起来不超过5%,而绝大部分的人(95%以上)的智力发展水平差不多都是同一水平。关键的还是每一个人有没有把握机遇,有没有对自己失望。只有希望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前进的动力。生活中也是如此。当一个认为自己还可救药,还有希望苗头的时候,他才会不断努力。我们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我们摧毁一个人也就是摧毁他的自信。目前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有时就是不断摧毁自信的过程。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在扮演“刽子手”的角色,好心办坏事,好心办错事,用温柔的手做了非常残酷的事。有一句批评不正之风的话说得很精辟:“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用在教育上很发人深思。我曾经戏称这是“朱永新教育定律”。确实,在教育实践中,说你行了,不
行的人慢慢地也就行了。很多人就是在父母、老师和领导的鼓励下不断奋发努力,最后获得成功的。说你不行,不给你使用才能以及成长锻炼的机会,自己也不努力去克服各种困难,不去锻炼与实践,慢慢地你的才能就会萎缩、退化,行也不行了。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十分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会对孩子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计较表扬的。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一种肯定都会激起他们非常强烈的情感,扬起他们希望的风帆。当孩子失望时,父母的一声鼓励“你行,你一定行!”会让孩子重新振作起来。只有使孩子充满自信,才会使他们在生活中不畏惧挫折。所有的孩子都有最适合他表演的舞台。所谓的差生最根本的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父母、老师对他缺乏信心。一旦这些学生找到自信,他们就宛如翅膀折断后复原的小鸟,可以重新飞翔了。即使是智力低下的孩子,他们同样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22岁的弱智人舟舟的智商指数只有30,仅仅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智力,但他却在2000年9月与世界顶级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中表现了惊人的指挥家的才能,令美国人惊叹不已。父母从生下他的那天起,就认准一个道理:孩子是无辜的,既然生下了他,就得对他负责;既然上帝对他不公平,父母就应用双倍的爱来补偿他。舟舟的智商较低,但模仿能力极强,对音乐有惊人的悟性。在他的头脑中有一种我们现在还无法理解和认识的潜能,经过父母的潜心唤发,不断地鼓励与表扬,舟舟的特殊才能得到了超水平的发挥。面对一个弱智儿童的成功,拥有正常智力的孩子的
父母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呢?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这是一位名叫周弘的父母的教育心得。他的女儿周婷婷年幼时又聋又哑,在父母亲和许多好心人的教育帮助下,不仅能说会道,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各种潜能。1993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后来又成为一名残疾人大学生。面对这样的事例,做父母的又有什么感想呢? 七、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学习,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觉性,能够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景,富有教育机遇的父母 苏霍姆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提出,所有的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一个没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如果匆匆上路,必须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一个健全、完善的社会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让家长去获得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
现在很多学校设立了“家长学校”,但对家长来讲,这种教育实际上已经晚了。因为父母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已经从事家庭教育。如果他从孩子出生时就已懂得教育理论,就有教育的理性和自觉,就会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做到应付自如,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家长如在不自觉中领悟、摸索、尝试,等到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意识到要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印度圣雄甘地很早就有了一个儿子,在青年时代,他忙于自己的个人奋斗,等意识到要好好教育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长大并且彻底学坏,怎么改也改不过来了。为此他悔恨终身。由此可见,家长主动及早地掌握全面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
培养家长的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生活处处是教育,生活时时有教育。”家长应主动充实自己的教育科学素养,把握各种教育机遇,让孩子在丰富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这才是最完备的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具有随时性、渗透性等特点。家长不可能像学校一样开设家庭课堂,让孩子坐下来听,只是通过在和大自然的接触中,从游戏、吃饭、购物等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要时刻记住自己的使命,约束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全天候、全方位的教育。
为了培养家长的教育素养,社会应该给家长提供一些适合他们阅读并富有教育理性的读物。在我国古代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家教典籍中,家教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思想品德、做人做事、技艺能力、意志锻炼、民族气节等。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教育素材,对提高现代父母的科学教育素养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我们应加以整理总结,并发扬光大。 八、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努力配合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从而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父母
现在的家长和学校的接触与联系越来越少,传统的家访活动基本上没有了,这就使父母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少。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成效。作为父母,应善于主动地同学校沟通联系,既不能完全听从于老师,也不能固执己见。家长应努力成为学校、老师和孩子的“中间协调人”。如某些个性强的同学在学校中往往受到不公正待遇,对此,家长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克服
两种倾向,即过多责备老师,偏向孩子,或偏向老师,过多责备孩子。家长应实事求是,鼓励、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公正待遇。家长应努力成为学校、老师的好帮手,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孩子是社会中正在成长的群体,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家长应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配合学校和社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保护。家长可通过电话、书信、家长联络卡以及访校等多种形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特别是要经常主动地和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工作。家长也应及时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从而使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此外,社区是孩子生活的场所,社区秩序的好坏,工作开展的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社区的建设,创造出适合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
《我心中理想的父母》
朱永新
【备注】朱永新教授简介
朱永新,男,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一) 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的父母。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对孩子的发展来说,人格和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远胜过智力的开发。对于社会来说,健全的社会首先需要的是稳定的基本秩序。人们遵循基本法规,把握基础文明,有着比较好的行为习惯,这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通过培养社会成员(尤其从学生期开始)健全的人格与完善的道德,来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如果教育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培养的人即使再聪明、再能干、智力再发达,也只能成为社会的破坏者和社会发展的障碍。古代的司马光曾把人分为四种类型: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有德有才。他认为无德有才的人是小人,其实这种人不光是小人,而且是对社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的人,我们的社会应尽量减少这类人的存在。
这其中,家庭教育要充分重视家庭健康科学教育目标的树立,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家庭教育对子女良好个性的培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追求卓越。理想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标志。一个人行为的背后会有多种因素在推动着他,毫无疑问,最高境界肯定是理想。一个人如果总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自己所想要的境界,那么这种力量就会成为他不断进取的动力。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超越他所想超越的境界。我们通常给自己定位,定位后很难超越这个点。只有培养卓越,不断向着更高境界去攀登的人,才能达到辉煌的顶点。理想对孩子来说,是最神圣的。让孩子自觉地追求神圣,是最完美的家庭教育。实际上,父母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让孩子能够知道永不停止的追求,那么他们至少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2、独立自主。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虽不能说是一首绝妙的好诗,但却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庄严的独立宣言。人离开母体来到人世,一个重要的使命是摆脱依附,追求独立,在世界上形成带有个人印记的个性标志。从人的发展历程来看,一般有两次断奶期。一是儿童时期的断奶期,孩子是从生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附,二是青少年时期的“断奶期”,孩子不仅从生理上,更主要是从心理上开始摆脱父母的控制,这种趋势在人成长过程中自始至终从没停止过。在刚会走路时,孩子往往推掉父母的手,要求独立行走。在青少年时期,孩子会把自己的东西锁起来不让父母看。在工作后,孩子开始从敬意上摆脱父母。要求独立是人的天性。
父母不能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庸,不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不能根据自己设想的模样来塑造孩子、约束孩子。父母的主要职责在于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然后加以培养、壮大并完善。其实,在孩子进入学校前,他就已经有了相当整体性质的自我,并带着这样一种自我进入学校。以后他在学校取得的成就、各种关系的自如处理、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他进入学校前对他的家庭教育。尊重孩子,放手成长,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是对每个父母的基本要求。
3、持之以恒。意志是决定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父母应教育孩子认识到把握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坚持。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顽强拼搏,勇夺金牌,科学研究过程中重大成果的取得,无一不是努力奋斗的结果。“行百里者半九十”,这说明很多人经过努力的拼搏已经到成功的边缘了,但就是缺乏最后一点耐心,结果无功而返。有成就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不仅在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家长必须注重对子女的意志力的培养。
4、勤俭节约。“不要在经济上放纵孩子”,这是许多有远见教育家对父母的忠告。孩子具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相当重要。勤俭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玩具和器物,体恤劳作的艰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孩子珍惜万物,不暴殄天物,不浪费成性的良好品质。这些良好品质的养成对孩子来说终生受益无穷。当然,正确的金钱观不仅仅是勤俭节约的问题,还
应该指如何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合理地消费与分配自己的零花钱,如何掌握一些基本的现代经济知识等。
5、良好习惯。叶圣陶曾说,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对父母来说,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就会成定势,孩子以后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良好的习惯将使人终生受益。写日记就是一个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他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培养孩子的习惯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三个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习惯是基础,它对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养成有很大的作用。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生活上很有条理,而通常在学习上井井有条的孩子,在生活中一定是个爱整洁、有条不紊的孩子。因此,父母可以从生活习惯着手,从培养孩子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二)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
明朝哲学家李贽的“童心说”认为,儿童的天真、率性是最宝贵的。童心没有伪善,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孩子的笑最天真、最自然和最灿烂。孩子的天真是人生不可能再得的财富,是至真至美的人性花朵,也是人类未来的最纯、最净的温床。充分享受天真乐趣的
儿童才能有健全的心性、完善的人格和发达的思维。做父母的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天真。童心是童年生活最真实的镜子,天真无邪,纯洁无暇,未受污染。只有童心,才能敞开胸怀接受;只有童心,才能满怀兴趣探索;只有童心,才能袒露内心世界;只有童心,才能毫无掩饰的外露。育人的关键是育心。父母不要把世俗的、庸俗的东西教给孩子。父母教孩子善于伪装、掩饰、讨好,无疑是在扼杀孩子纯洁的天性。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身要保持年轻的心境。父母要像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一样,努力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父母应该尽可能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并适当地加以引导,真正做到“把童年还给孩子”。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已经没有什么童年的欢乐了,旧时的游戏,帮助孩子找回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已成刻不容缓的使命。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刚出生,甚至还没出生前就为他们设想了未来,期望他们成为音乐大师、绘画大师等。过早让孩子被动地学习,掌握各种技能,并不是一种妥当、合理的做法。许多父母认为,游戏仅仅是游戏,玩耍仅仅是玩耍,游戏和玩耍只是在浪费时间,耗费精力。这种观点其实是完全错误的。父母应该认识到,游戏、玩耍是孩子认知世界、创造世界非常重要的源泉。在游戏中,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会自觉创造规则,遵循规则,学会做人,信守诺言,体验社会上的各种角色。因此,游戏是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孩子的王国,孩子很多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都可以从游戏中找到影
子。 要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父母必须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的童年。“童年无忌”,孩子率真的天性在生活中往往会给父母带来很多尴尬,这时候,父母更要尊重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正如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伤害。说错了一句话,做错了一件事,受到了批评,以后就再也不敢说、不敢做了,这些都妨碍了他们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他们想做的事。父母不要害怕孩子出错,要让孩子学会在错误中成长。如孩子草丛小写日记,父母就不应过多地忙于纠正他的错别字,而忽略了对整个文章意境的培养。孩子的错别字以后可以慢慢地改,但意境是谁也无法帮助他创造的。过多的干涉、批评孩子会让他无所适从,缩手缩脚,导致最后无所作为。
(三)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
“天下没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父母经常埋怨孩子、批评孩子,但他们往往不知道真正应该受埋怨的是他们自己。我常说,我们的教育扼杀了很多的天才,但在“刽子手”的队伍中,真正开始传接力棒的人恰恰是孩子的父母。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就已开始扼杀儿童特有的天赋与潜能。
父母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最重要的一条是要鼓励孩子的表现,善于观察孩子在各种表现中展露出来的风采。父母强迫孩子沿着自己预先设定的方向前进,往往造成“有心载花花不开”。父母为孩子选择的领域往往不是孩子的天赋和潜能里最优秀。
父母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还应该坚定不移地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和潜能,他来到这个世界必然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热声的道路看似很漫长,但真正起决定作用,允许人选择的紧要关头一生只有那么几次。为人父母者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最大的尽责就在于当你的孩子面临困难时,充满信心地对孩子说声:“你行!”这激情澎湃的声音无疑是推动孩子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很多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发展急于求成,一旦不如愿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其实,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例子很多。如少年时代的黑格尔就很笨,在学校经常受到天下的嘲弄,得了一个“老头儿”(动作迟缓的意思)的绰号。他的同学谢林23岁就担任了耶拿大学的副教授,黑格尔35岁才当上副教授。可是黑格尔并不急燥,只是默默地把精力倾注在思索上。后来,当59岁的黑格尔当上柏林大学校长时,谢林只是新办的慕尼黑大学的教授。 父母对孩子要有耐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当前对教育上的“韩寒”现象,持宽容态度的人不多,他写了两本书,但六门功课挂红灯,好在他的父母并没有伤害他,还鼓励他,给他信心与动力。我想,这也是韩寒不断努力、继续前进的重要支撑点。当然,在生活中诱惑不断增多,社会上对韩寒毁誉不一的背景下,他能否好好把握自己,健康成长,也要取决于他的父母头脑是否清醒、教育是否得当。
父母发现和培养子女的天赋与潜能,必须注重孩子的早期开发。人
的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如语言学习最好在12岁以前进行,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学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城市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语言能力要强一些,因为城市是一个多元语言环境,它随时将各种语言进行环境转换;而农村封闭、单一的语言环境则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许多行为和能力的获得具有一定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如果具有良好的环境刺激和适当的练习机会,某方面的行为和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发展,语言能力是如此,艺术、体育也是如此。50岁以后搞体育怎么也不可能获得奥林匹克金牌。
父母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天赋和潜能,要求父母必须尊重子女的兴趣与自身的选择,鼓励子女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和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这种发现只能在孩子产生兴趣的过程中,否则效果适得其反。现实生活中父母强迫孩子练琴,最后导致孩子自切手指的惨剧不得不令我们的家长深思。 四、理想的父母,应该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的父母 我们经常埋怨社会上的等级高低、贵贱之分,其实这根源还在于学校和家庭。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之间不是平等的,普遍形成了老师说、学生听的惯例,学生反对老师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在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不平等的,父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孩子要逆来顺受,无条件地服从。如果我们不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孩子,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形成独立的人格。
据调查研究发现,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影响子女人格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民主型家庭的家长往往是以一个孩子可以信赖的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家庭中,他们给予孩子发展兴趣和爱好的自由,能经常与孩子交流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常常对孩子表示信任,即使考试失败也会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民主型家庭是以理解、尊重、鼓励孩子为教育前提的,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容易发挥自身的潜能,因而它是科学的教育方式。通常具有创新意识、活泼、天真、开朗的孩子都有一个比较平等、宽容的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上,人们往往对父母的“没大没小”持否定态度,其实这反而应该提倡。“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跪着看他。”孩子也一样,如果他不跪着看父母、老师和权威,那么他的创造力、想像力和独立人格就会逐步树立起来。
在国外(如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平等地对待孩子,进入孩子的房间前,通常都要敲门,并问:“May I come in?”而在中国,父母往往会毫无顾忌地闯进孩子的世界,毫无顾忌地把孩子的秘密公之于世。孩子没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和选择的自由。当然,强调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不要给孩子任何帮助、批评和建议。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要以比较民主的方式教给他,给他选择的机会和解释的权利。当孩子觉得父母不是以长者的身体和权威来教训他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在体罚问题上,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现存在很大的距离。尽管理论界一直呼吁杜绝体罚孩子,体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现实社会
中很多家长还是十分注重使用体罚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许多父母认为只有打骂才能使孩子成才,却不知道这样会带来许多不利后果。如孩子间的斗殴往往就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是用一种暴力制服另一种暴力。青少年暴力事件增多的原因来自电影和电视,其实从家庭里往往更容易找到根源和影子。因为许多家庭经常上演精彩的“打斗片”。 五、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有着和谐家庭关系,能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父母 父母是一个教育整体,教育孩子必须要有父母双方的通力合作,也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孩子,这是家教成功的最好保证。父母在重要的价值观念和养育方式上必须达成基本共识。和谐的家庭关系对教育孩子很重要,父母应非常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如父母经常吵架,为孩子大动干戈,很容易给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带来创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行为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仿,这是孩子学习的根本途径之一。父母稍有闪失,就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试想一下,一个父母整天“搓麻将”赌博的家庭怎么能期望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并不断努力奋斗呢?父母的榜样作用对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起着强烈的刺激,父母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父母们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
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么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你们态度神色上的一切转换,无形中都会影响儿童,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如果你们在家庭里粗野暴躁,夸张傲慢或酩酊醉酒,再坏一些,甚至侮辱母亲,那么你们已经大大地害了你们的儿童,你们已经对儿童教育得很坏了,而你们的不良行为将会产生最不幸的后果。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因此,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应该懂得为了孩子应作出一定的牺牲,放弃那些不良的个人爱好。父母在孩子面前切忌不要为教育方式发生争执,一旦如此,孩子会心领神会,马上钻空子,依附于一方,攻击另一方,从而进一步加剧家庭矛盾,加重亲子关系的紧张程度。 让孩子学会尊重人,这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造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把获得别人的尊重看作是仅次于自己价值实现的最高心理需要。为了培养子女在这方面的习惯,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自己要尊重长者、邻居和同事,给孩子树立最直接的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各种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此外,自尊是孩子的第二生命。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尊看作是人最敏感的角落,父母要像爱护花朵一样爱护孩子的自尊心。 一诺千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一定要做到一言九鼎,言而有信。我国古代广
为流传的“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诉父母们,一诺千金不仅仅是简单地兑现某个行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遵守诺言的信用意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信用已成为商家最大的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守信用已成为个人安生立命的重要资本之一。因此,作为父母必须以自己的言行一致来培养子女的信用意识。 六、理想的父母是永不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决不使用侮辱性批评的父母 哀莫大于心死。父母对孩子的失望意味着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对自己的失望意味着进步的停止。信任和自信是一个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从人的发展潜能来看,它呈正态分布曲线。天才和白痴都是少数,加起来不超过5%,而绝大部分的人(95%以上)的智力发展水平差不多都是同一水平。关键的还是每一个人有没有把握机遇,有没有对自己失望。只有希望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前进的动力。生活中也是如此。当一个认为自己还可救药,还有希望苗头的时候,他才会不断努力。我们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我们摧毁一个人也就是摧毁他的自信。目前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有时就是不断摧毁自信的过程。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在扮演“刽子手”的角色,好心办坏事,好心办错事,用温柔的手做了非常残酷的事。有一句批评不正之风的话说得很精辟:“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用在教育上很发人深思。我曾经戏称这是“朱永新教育定律”。确实,在教育实践中,说你行了,不
行的人慢慢地也就行了。很多人就是在父母、老师和领导的鼓励下不断奋发努力,最后获得成功的。说你不行,不给你使用才能以及成长锻炼的机会,自己也不努力去克服各种困难,不去锻炼与实践,慢慢地你的才能就会萎缩、退化,行也不行了。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十分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会对孩子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计较表扬的。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一种肯定都会激起他们非常强烈的情感,扬起他们希望的风帆。当孩子失望时,父母的一声鼓励“你行,你一定行!”会让孩子重新振作起来。只有使孩子充满自信,才会使他们在生活中不畏惧挫折。所有的孩子都有最适合他表演的舞台。所谓的差生最根本的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父母、老师对他缺乏信心。一旦这些学生找到自信,他们就宛如翅膀折断后复原的小鸟,可以重新飞翔了。即使是智力低下的孩子,他们同样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22岁的弱智人舟舟的智商指数只有30,仅仅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智力,但他却在2000年9月与世界顶级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中表现了惊人的指挥家的才能,令美国人惊叹不已。父母从生下他的那天起,就认准一个道理:孩子是无辜的,既然生下了他,就得对他负责;既然上帝对他不公平,父母就应用双倍的爱来补偿他。舟舟的智商较低,但模仿能力极强,对音乐有惊人的悟性。在他的头脑中有一种我们现在还无法理解和认识的潜能,经过父母的潜心唤发,不断地鼓励与表扬,舟舟的特殊才能得到了超水平的发挥。面对一个弱智儿童的成功,拥有正常智力的孩子的
父母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呢?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这是一位名叫周弘的父母的教育心得。他的女儿周婷婷年幼时又聋又哑,在父母亲和许多好心人的教育帮助下,不仅能说会道,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各种潜能。1993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后来又成为一名残疾人大学生。面对这样的事例,做父母的又有什么感想呢? 七、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学习,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觉性,能够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景,富有教育机遇的父母 苏霍姆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提出,所有的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一个没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如果匆匆上路,必须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一个健全、完善的社会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让家长去获得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
现在很多学校设立了“家长学校”,但对家长来讲,这种教育实际上已经晚了。因为父母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已经从事家庭教育。如果他从孩子出生时就已懂得教育理论,就有教育的理性和自觉,就会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做到应付自如,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家长如在不自觉中领悟、摸索、尝试,等到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意识到要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印度圣雄甘地很早就有了一个儿子,在青年时代,他忙于自己的个人奋斗,等意识到要好好教育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长大并且彻底学坏,怎么改也改不过来了。为此他悔恨终身。由此可见,家长主动及早地掌握全面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
培养家长的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生活处处是教育,生活时时有教育。”家长应主动充实自己的教育科学素养,把握各种教育机遇,让孩子在丰富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这才是最完备的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具有随时性、渗透性等特点。家长不可能像学校一样开设家庭课堂,让孩子坐下来听,只是通过在和大自然的接触中,从游戏、吃饭、购物等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要时刻记住自己的使命,约束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全天候、全方位的教育。
为了培养家长的教育素养,社会应该给家长提供一些适合他们阅读并富有教育理性的读物。在我国古代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家教典籍中,家教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思想品德、做人做事、技艺能力、意志锻炼、民族气节等。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教育素材,对提高现代父母的科学教育素养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我们应加以整理总结,并发扬光大。 八、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努力配合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从而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父母
现在的家长和学校的接触与联系越来越少,传统的家访活动基本上没有了,这就使父母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少。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成效。作为父母,应善于主动地同学校沟通联系,既不能完全听从于老师,也不能固执己见。家长应努力成为学校、老师和孩子的“中间协调人”。如某些个性强的同学在学校中往往受到不公正待遇,对此,家长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克服
两种倾向,即过多责备老师,偏向孩子,或偏向老师,过多责备孩子。家长应实事求是,鼓励、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公正待遇。家长应努力成为学校、老师的好帮手,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孩子是社会中正在成长的群体,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家长应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配合学校和社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保护。家长可通过电话、书信、家长联络卡以及访校等多种形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特别是要经常主动地和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工作。家长也应及时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从而使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此外,社区是孩子生活的场所,社区秩序的好坏,工作开展的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社区的建设,创造出适合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