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我不是个爱读书的人,但相较而言,我比较喜欢历史类的书籍。曾经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并为之疯狂着迷。为诸多英雄好汉的豪杰气概以及他们非凡的军事天赋或政治才能所折服,为无数为国捐躯、保卫国家的有名或无名的勇士深深感动,为大明王朝的起起伏伏感到惊心动魄,也为各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感到无奈„„但历史终归是精彩的,即使一切都被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却依然在我们的记忆中鲜活着。

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作者黄仁宇先生选取了明代历史上很平常的一年——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的安静,政治社会的肌肤正在默默腐烂,这一年发生的许多易于被忽视的琐细小事,却成为明朝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分别讲述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六个人在晚明的文官集团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试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故事。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对后明王朝来说,都是无效的,因为明朝帝国的灭亡已不可避免。

在《万历十五年》中,共有段落七章。在前四章中,作者主要探讨的是帝王万历、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和在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种种阴影。这四章标题分别为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

万历九岁登上皇帝的宝座,守护祖宗基业。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以一人而君临天下,具有最高的权威,但是也不得不说万历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充当着那个社会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机器。从娶后迎妃、册封太子到恋母情结断裂,从依赖张居正、罢斥首辅及宦官、诚心接力父辈道德遗产到怠慢早朝,一系列变化,导致了后来万历与群臣对立的局面。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最后,万历皇帝被迫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但这是以六七位阁臣的离职,上百名大臣被降级为沉重代价的。从此以后,万历皇帝心灰意冷,深隐后宫,消极怠工。我想,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的可悲之处。皇帝,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货体制。万历,只要努力扮演好他的这个皇帝角色,按时参加各种典礼活动,批准内阁大臣的奏议,在全体文官以及程朱理学的协调下,整个国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运转了。总有人评价万历万历的昏庸。但我以为,他是个精明的皇帝,即使不上朝,即使与群臣对立,否则他不会在位如此之久。但无论如何,大明帝国还是走向衰落。

在首辅方面,书中主要分析了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做派的人物:张居正和申时行。作为首辅的张居正和申时行,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处世之道。张居正,文冤阁大学士之首,担任首辅十年。他是万历的老师,万历皇帝和慈圣太后都曾对他极为尊重和信任,正所谓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同时,他也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政治家,他为了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希望通过独裁的手段加强行政效率,尽自

己最大的才智推行改革,最终实现富国强兵,虽未彻底改变大明王朝的命运,但终究使明朝获得了各方面的发展。而对申时行来说,强权不是他的选择。他的思维更中庸、更温和,采用的是调和政策。所以他在行政过程中极力调和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文官集团内部的矛盾,尽量维持官僚体系的稳定,极力维持各方面的平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也使得他被扣上和事佬的帽子。虽然与张居正的行事风格完全不同,但申时行最终还是以辞官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好在,他还能安度晚年。

后三章分别探讨三个人物:清官海瑞,州总兵官戚继光,明朝末代的思想家李贽。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君子律令、道德理想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也因此受到万民敬仰。但很遗憾的说,对于海瑞,帝王家只会把他当门面,而不会真正用他因此,在绝大多数时候授予海瑞的,都是虚权职位。因为海瑞不会为官,也不懂得如何真正的消除社会的黑暗。但海瑞终究是一个为自己信仰而活的人,一生无愧于心。

还有戚继光、李贽,无疑也都是这制度的牺牲者,他们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似乎早已冥冥注定。

正如书中所说,“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在这诸多人物中,关于张居正,我还有一些话想说。

张居正被很多人认为是智慧的象征,是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 自万历皇帝登基以来,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教育培养他,辅导他如何做一个万众爱戴的好皇帝。十年来,年轻的万历皇帝对老师张居正言听计从,完全依赖并支持他。张居正大力推行改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顿朝纲、巩固国防、推行鞭法,使得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使得明朝经济国防等发面都迅速由弱变强,为明朝留下丰厚的家底。但是十年后,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结局,当张居正尸骨未寒的时候,万历皇帝竟抄了张居正的家,把张家子孙十几口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并且革去了张居正生前所有的官职和荣誉。在张居正眼里,万历是他最得意且最器重的学生。张居正一生为国家,任劳任怨,竟换来如此可悲的结局。只可惜,张居正看不到自己的身后事。他看不到万历对张家极不仁慈的血腥报复,也看不到万历怠政、荒政、几乎毁灭了所有政治后备人才

的后半生。然而公道自在人心,他的改革之功无法被轻易抹去。或许是因为,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万历皇帝的大权,因而与万历成为对立面,外加从小在万历心中留下的关于张居正的阴影,他才逃脱不了最后这样的结局。历史和人生一样,总是充满很多遗憾。但无论如何, 张居正依然靠自己的努力走向天下,名满天下。

如今,经过了四百年的岁月变迁,穿过历史的尘埃,我依然能够看见,张居正,他是勇于用生命、用一生去实践自己理想并实践自己理想的人。我依然能够看见他的孤独与坚强。他有抓住理想不放的决心和勇气。在举世非议的反对声浪里,他能最终超越那个时代所谓的道德信仰,从而孤独地、执着地紧握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我在想,如果老天爷再给他二十年,那样的大明王朝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可是历史不能假如,真正的强者也不相信历史的假如。至少张居正趁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他是奔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行的人,他是明王朝的参天大树,他是宰相之杰。他注定会被人们铭记并敬仰。万历朝结局的时候,世间已无张居正。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我不是个爱读书的人,但相较而言,我比较喜欢历史类的书籍。曾经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并为之疯狂着迷。为诸多英雄好汉的豪杰气概以及他们非凡的军事天赋或政治才能所折服,为无数为国捐躯、保卫国家的有名或无名的勇士深深感动,为大明王朝的起起伏伏感到惊心动魄,也为各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感到无奈„„但历史终归是精彩的,即使一切都被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却依然在我们的记忆中鲜活着。

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作者黄仁宇先生选取了明代历史上很平常的一年——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的安静,政治社会的肌肤正在默默腐烂,这一年发生的许多易于被忽视的琐细小事,却成为明朝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分别讲述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六个人在晚明的文官集团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试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故事。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对后明王朝来说,都是无效的,因为明朝帝国的灭亡已不可避免。

在《万历十五年》中,共有段落七章。在前四章中,作者主要探讨的是帝王万历、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和在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种种阴影。这四章标题分别为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

万历九岁登上皇帝的宝座,守护祖宗基业。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以一人而君临天下,具有最高的权威,但是也不得不说万历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充当着那个社会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机器。从娶后迎妃、册封太子到恋母情结断裂,从依赖张居正、罢斥首辅及宦官、诚心接力父辈道德遗产到怠慢早朝,一系列变化,导致了后来万历与群臣对立的局面。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最后,万历皇帝被迫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但这是以六七位阁臣的离职,上百名大臣被降级为沉重代价的。从此以后,万历皇帝心灰意冷,深隐后宫,消极怠工。我想,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的可悲之处。皇帝,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货体制。万历,只要努力扮演好他的这个皇帝角色,按时参加各种典礼活动,批准内阁大臣的奏议,在全体文官以及程朱理学的协调下,整个国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运转了。总有人评价万历万历的昏庸。但我以为,他是个精明的皇帝,即使不上朝,即使与群臣对立,否则他不会在位如此之久。但无论如何,大明帝国还是走向衰落。

在首辅方面,书中主要分析了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做派的人物:张居正和申时行。作为首辅的张居正和申时行,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处世之道。张居正,文冤阁大学士之首,担任首辅十年。他是万历的老师,万历皇帝和慈圣太后都曾对他极为尊重和信任,正所谓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同时,他也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政治家,他为了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希望通过独裁的手段加强行政效率,尽自

己最大的才智推行改革,最终实现富国强兵,虽未彻底改变大明王朝的命运,但终究使明朝获得了各方面的发展。而对申时行来说,强权不是他的选择。他的思维更中庸、更温和,采用的是调和政策。所以他在行政过程中极力调和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文官集团内部的矛盾,尽量维持官僚体系的稳定,极力维持各方面的平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也使得他被扣上和事佬的帽子。虽然与张居正的行事风格完全不同,但申时行最终还是以辞官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好在,他还能安度晚年。

后三章分别探讨三个人物:清官海瑞,州总兵官戚继光,明朝末代的思想家李贽。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君子律令、道德理想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也因此受到万民敬仰。但很遗憾的说,对于海瑞,帝王家只会把他当门面,而不会真正用他因此,在绝大多数时候授予海瑞的,都是虚权职位。因为海瑞不会为官,也不懂得如何真正的消除社会的黑暗。但海瑞终究是一个为自己信仰而活的人,一生无愧于心。

还有戚继光、李贽,无疑也都是这制度的牺牲者,他们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似乎早已冥冥注定。

正如书中所说,“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在这诸多人物中,关于张居正,我还有一些话想说。

张居正被很多人认为是智慧的象征,是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 自万历皇帝登基以来,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教育培养他,辅导他如何做一个万众爱戴的好皇帝。十年来,年轻的万历皇帝对老师张居正言听计从,完全依赖并支持他。张居正大力推行改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顿朝纲、巩固国防、推行鞭法,使得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使得明朝经济国防等发面都迅速由弱变强,为明朝留下丰厚的家底。但是十年后,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结局,当张居正尸骨未寒的时候,万历皇帝竟抄了张居正的家,把张家子孙十几口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并且革去了张居正生前所有的官职和荣誉。在张居正眼里,万历是他最得意且最器重的学生。张居正一生为国家,任劳任怨,竟换来如此可悲的结局。只可惜,张居正看不到自己的身后事。他看不到万历对张家极不仁慈的血腥报复,也看不到万历怠政、荒政、几乎毁灭了所有政治后备人才

的后半生。然而公道自在人心,他的改革之功无法被轻易抹去。或许是因为,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万历皇帝的大权,因而与万历成为对立面,外加从小在万历心中留下的关于张居正的阴影,他才逃脱不了最后这样的结局。历史和人生一样,总是充满很多遗憾。但无论如何, 张居正依然靠自己的努力走向天下,名满天下。

如今,经过了四百年的岁月变迁,穿过历史的尘埃,我依然能够看见,张居正,他是勇于用生命、用一生去实践自己理想并实践自己理想的人。我依然能够看见他的孤独与坚强。他有抓住理想不放的决心和勇气。在举世非议的反对声浪里,他能最终超越那个时代所谓的道德信仰,从而孤独地、执着地紧握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我在想,如果老天爷再给他二十年,那样的大明王朝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可是历史不能假如,真正的强者也不相信历史的假如。至少张居正趁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他是奔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行的人,他是明王朝的参天大树,他是宰相之杰。他注定会被人们铭记并敬仰。万历朝结局的时候,世间已无张居正。


相关文章

  •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之二
  • 『在路上』六层楼,说垮就垮了--读<万历十五年>有感之二 访问数:4558   回复数:35 楼主回复作者:肉唐僧  发表日期:2004-11-7 15:54:54  历史有时令人辛酸,但从不缺乏幽默.而当今中国的历史学家们 ...查看


  • 袁宏道在苏州--读[袁宏道集笺校]有感
  • 袁宏道在苏州--读<袁宏道集笺校>有感 作者:曹炜芳 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形成,得之于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得之于临海近湖.河网交汊的水环境,得之于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传统.最近笔者阅读了<袁宏道集笺校>[1](以下简称& ...查看


  •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 钱币鉴赏 读书心得 课程:钱币鉴赏 题目: 导师:尚元 专业:证券与期货 姓名:胡敏乔( 1587年 41204640)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黄仁宇先生的 黄仁宇先生的1587年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目录 ...查看


  • 江西吉水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 邹元标 行书五言诗轴
  • 邹元标 邹元标(1551年-1624年),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县县城小东门邹家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 邹元标从小聪颖好学,9岁即学习儒家经书.20岁时跟随嘉靖进士胡直出游,遍历名山大川 ...查看


  •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是能让人受益终生的,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多年前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就甚是喜欢,而今重新翻开依然是爱不释手.这不 ...查看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在这个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 ...查看


  • 你所不知道各省各市县的历史得名由来之贵州省
  • 贵州省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东部,以贵山得名,简称贵,省会贵阳市.因辖地古称黔中,又简称黔.战国时为楚国黔中地及且兰.夜郎等地.秦属夜郎与象.黔中等郡地.汉属荆.益二州.唐属黔中道,部分属剑南道.宋初开宝年间土著领矩州归顺朝廷,因 ...查看


  • 我的张居正有感
  • 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很多,并加入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 这本 ...查看


  •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79次特大地震
  • 1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陕西岐山(34.5°N,107.8°E)M≥7(震中烈度≥Ⅸ)"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国语>卷1<周语>) 2 公元前70年6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