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今年4月下旬,我们发布了五城市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报告后,有不少人问我:“你们发现了很多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可报纸、杂志经常报道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比如色情、暴力信息,还有被坏人诱拐等,你怎么解释这个问题?”“青少年上网聊天或游戏,这正常吗?如何对他们加以引导?”“网吧到底该不该封?”
人们对互联网的质疑和担心并不奇怪,因为每一个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引起一场争论。
互联网确实存在可能的负面影响。之所以说“可能的”负面影响,是因为这些负面影响并不必然在所有孩子身上发生,就像看了警匪片的人并不必然去当匪徒一样。
互联网可能的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几类:
●色情信息传播和侵犯。这是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和父母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色情机构或不法分子在网上公开色情信息,可供青少年用户调阅;第二,在网上建立色情信息讨论组;第三,不法分子诱使青少年参与色情活动,摄取图像,通过网络传播。
●暴力信息或游戏和赌博。儿童和青少年可在网上浏览有关暴力信息的内容,如音乐、动画、影像等,也可以下载暴力游戏。暴力游戏经常成为儿童或青少年的模仿对象。
●种族仇恨或性别歧视等违背现代人文精神的信息。
●网上诱拐。网络的交互性,使得无论何种性别、年龄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与素不相识的人结交。对辨别力较低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这就潜伏着与不可靠的人、心理不健康的人以及罪犯结交的危险。有个别成人利用网上交友的便利诱拐儿童或侵犯儿童。
●广告利用儿童及商业化影响。许多广告商利用互联网络推销商品。一些广告以儿童为诉求对象,但儿童并不是一个独立、成熟的消费者。因此,美国媒介教育中心称这类网上广告为“利用儿童”的广告。
●青少年网上侵犯性行为。青少年和儿童使用互联网络,有被侵犯的问题,也有侵犯他人的问题。由于失去了面对面的道德压力,一些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可能有失检点,如说脏话、施行人身攻击、盗用电话号码、进行智能犯罪等。
●“互联网瘾”。游戏、交流、阅读色情资料以及调用各种软件、享受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等有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过于沉湎于网络,逐渐脱离现实世界,不仅影响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会形成人格发展障碍。一些研究者将此命名为“互联网瘾”。
其实,暴力、色情信息、性别歧视及种族偏见信息、广告利用儿童、媒介瘾等不仅是使用互联网的问题,也是使用其他大众媒介的问题,所不同的就是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儿童、青少年可以利用互联网交流和参与。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通过交互性“赋权”的同时,也给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一种主动“接受”坏影响的可能。网上诱拐、网上侵犯性行为等都是典型的交流和参与的结果。
事实上,与绝大部分正常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相比,出现各种问题的情况只是极少数。只不过因为媒体上主要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使人们形成了互联网带来很多可怕问题的印象。实际上,就像媒体主要报道飞机失事而不报道飞机正常飞行一样,这并不意味着失事的飞机比正常飞行的飞机多。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今年4月下旬,我们发布了五城市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报告后,有不少人问我:“你们发现了很多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可报纸、杂志经常报道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比如色情、暴力信息,还有被坏人诱拐等,你怎么解释这个问题?”“青少年上网聊天或游戏,这正常吗?如何对他们加以引导?”“网吧到底该不该封?”
人们对互联网的质疑和担心并不奇怪,因为每一个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引起一场争论。
互联网确实存在可能的负面影响。之所以说“可能的”负面影响,是因为这些负面影响并不必然在所有孩子身上发生,就像看了警匪片的人并不必然去当匪徒一样。
互联网可能的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几类:
●色情信息传播和侵犯。这是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和父母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色情机构或不法分子在网上公开色情信息,可供青少年用户调阅;第二,在网上建立色情信息讨论组;第三,不法分子诱使青少年参与色情活动,摄取图像,通过网络传播。
●暴力信息或游戏和赌博。儿童和青少年可在网上浏览有关暴力信息的内容,如音乐、动画、影像等,也可以下载暴力游戏。暴力游戏经常成为儿童或青少年的模仿对象。
●种族仇恨或性别歧视等违背现代人文精神的信息。
●网上诱拐。网络的交互性,使得无论何种性别、年龄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与素不相识的人结交。对辨别力较低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这就潜伏着与不可靠的人、心理不健康的人以及罪犯结交的危险。有个别成人利用网上交友的便利诱拐儿童或侵犯儿童。
●广告利用儿童及商业化影响。许多广告商利用互联网络推销商品。一些广告以儿童为诉求对象,但儿童并不是一个独立、成熟的消费者。因此,美国媒介教育中心称这类网上广告为“利用儿童”的广告。
●青少年网上侵犯性行为。青少年和儿童使用互联网络,有被侵犯的问题,也有侵犯他人的问题。由于失去了面对面的道德压力,一些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可能有失检点,如说脏话、施行人身攻击、盗用电话号码、进行智能犯罪等。
●“互联网瘾”。游戏、交流、阅读色情资料以及调用各种软件、享受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等有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过于沉湎于网络,逐渐脱离现实世界,不仅影响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会形成人格发展障碍。一些研究者将此命名为“互联网瘾”。
其实,暴力、色情信息、性别歧视及种族偏见信息、广告利用儿童、媒介瘾等不仅是使用互联网的问题,也是使用其他大众媒介的问题,所不同的就是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儿童、青少年可以利用互联网交流和参与。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通过交互性“赋权”的同时,也给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一种主动“接受”坏影响的可能。网上诱拐、网上侵犯性行为等都是典型的交流和参与的结果。
事实上,与绝大部分正常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相比,出现各种问题的情况只是极少数。只不过因为媒体上主要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使人们形成了互联网带来很多可怕问题的印象。实际上,就像媒体主要报道飞机失事而不报道飞机正常飞行一样,这并不意味着失事的飞机比正常飞行的飞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