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中国精神六十五年的弘扬和支撑

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

——中国精神六十五年的弘扬和支撑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刘文嘉

65年,历史江河奔流不息。

从天安门广场的开国礼炮鸣响时起,中国就一直在被西方困惑、怀疑、警惕的目光打量着。

65年,这个大国沧桑巨变,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类发展指数上升最快的国家,既保持着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又在迅速革新完善着民主法治制度、教育科技体系。它成为世界新兴力量的象征,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中国为什么能?

答案是: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支撑着这一切的“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兴国之魂,这是强国之魄。

爱国主义:传承民族血脉

爱国传统源远流长,数千年以降,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绵延不绝,万川归海。 它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对华夏疆域空间的守护,对民族独立、自由、尊严、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它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度,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抱负,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胸襟,亦是“恨不抗日死”的血性,是“人间遍种自由花”的梦想。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根脊梁,在65年共和国历史中更显分量。这条血脉,一直传承到今天。

20世纪60年代的大庆石油会战,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铁人队伍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人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开钻,硬是在东北荒原上竖起了钻机、打下了油井,纾解了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朴素口号,至今仍回荡在东北大地。

70年代的中国航天事业,以戚发轫、孙家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政治运动频繁、个人境遇跌宕的情况下,克服了连正规实验设备、实验场地都没有的困难,终于放飞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让世界惊叹“中国人过去被大大低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不仅塑造了航天人,还成为激励整个中国社会奋发图强的动力。

65年,一个大国和平发展。一个个时代先锋、英雄楷模,他们的精神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为爱国主义的浩荡春潮。正是爱国主义,将最广大人民的精神活力、创造热情、创新能量汇聚起来、发挥出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力量。

新世纪,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等一系列磨难,一个全民参与、众志成城、生死守望的中国社会,迸发出巨大的正能量,让中国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凝练,让中国力量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彰显。

恰如汶川地震后俄新社播发的评论:“一个总理在两个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元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拥堵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65年,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在于精神。

改革创新:激荡时代风雷

爱国主义,传承的是民族血脉;改革创新,激荡的是时代风雷——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字路口的中国带来破晓之光。这篇文章重申了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提出的哲学命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桎梏,使中国的发展理论和思路,重归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与真理观。

1992年初春,另一个发展瓶颈亟待破局。一位88岁的老人此时走向了南中国,以其巨大的政治气魄和宽阔的历史视野,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准概括、对姓“资”姓“社”的理论廓清,不但肇始了新的、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更鼓励和释放了全社会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巨大热情。

2012年金秋,中国改革正处在深水攻坚的关键期。世界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规划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大会报告中86次倡言“改革”——章节段落叙述的改革目标,字里行间流动的改革精神,遣词用句展示的改革气魄,为“中国往哪里去”提供了一份与时俱进的答卷。

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深化,大力推进,在各个领域迅速推进: ——政府改革大刀阔斧:中央已分多个轮次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三个维度的改革效应正在显现:政府简政放权,市场主体松绑,行政垄断部门减少寻租可能。 ——财税改革小步快走:历经两年试点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推广到全国,相关领域的市场细化与分工协作将逐渐摆脱税制的掣肘,财税机制与市场化匹配的动向清晰可见。 ——深水改革、难点改革破冰:户籍改革新政出台,司法改革稳步推进,上海自贸区正在尝试建立财税、金融、经济制度的地域模型,给出可以推广的改革经验。

改革进程讲述中国故事,改革宏图凸显中国精神。如果说,65年来,爱国主义传承和发展持续锻造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那么,36年来,改革创新精神就一直在激发着中国社会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一种古老又年轻的文明,一个久经世事又朝气蓬勃的民族,正在这两种精神的激荡下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

(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09月25日)

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

——中国精神六十五年的弘扬和支撑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刘文嘉

65年,历史江河奔流不息。

从天安门广场的开国礼炮鸣响时起,中国就一直在被西方困惑、怀疑、警惕的目光打量着。

65年,这个大国沧桑巨变,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类发展指数上升最快的国家,既保持着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又在迅速革新完善着民主法治制度、教育科技体系。它成为世界新兴力量的象征,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中国为什么能?

答案是: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支撑着这一切的“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兴国之魂,这是强国之魄。

爱国主义:传承民族血脉

爱国传统源远流长,数千年以降,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绵延不绝,万川归海。 它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对华夏疆域空间的守护,对民族独立、自由、尊严、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它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度,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抱负,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胸襟,亦是“恨不抗日死”的血性,是“人间遍种自由花”的梦想。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根脊梁,在65年共和国历史中更显分量。这条血脉,一直传承到今天。

20世纪60年代的大庆石油会战,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铁人队伍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人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开钻,硬是在东北荒原上竖起了钻机、打下了油井,纾解了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朴素口号,至今仍回荡在东北大地。

70年代的中国航天事业,以戚发轫、孙家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政治运动频繁、个人境遇跌宕的情况下,克服了连正规实验设备、实验场地都没有的困难,终于放飞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让世界惊叹“中国人过去被大大低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不仅塑造了航天人,还成为激励整个中国社会奋发图强的动力。

65年,一个大国和平发展。一个个时代先锋、英雄楷模,他们的精神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为爱国主义的浩荡春潮。正是爱国主义,将最广大人民的精神活力、创造热情、创新能量汇聚起来、发挥出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力量。

新世纪,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等一系列磨难,一个全民参与、众志成城、生死守望的中国社会,迸发出巨大的正能量,让中国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凝练,让中国力量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彰显。

恰如汶川地震后俄新社播发的评论:“一个总理在两个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元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拥堵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65年,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在于精神。

改革创新:激荡时代风雷

爱国主义,传承的是民族血脉;改革创新,激荡的是时代风雷——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字路口的中国带来破晓之光。这篇文章重申了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提出的哲学命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桎梏,使中国的发展理论和思路,重归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与真理观。

1992年初春,另一个发展瓶颈亟待破局。一位88岁的老人此时走向了南中国,以其巨大的政治气魄和宽阔的历史视野,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准概括、对姓“资”姓“社”的理论廓清,不但肇始了新的、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更鼓励和释放了全社会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巨大热情。

2012年金秋,中国改革正处在深水攻坚的关键期。世界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规划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大会报告中86次倡言“改革”——章节段落叙述的改革目标,字里行间流动的改革精神,遣词用句展示的改革气魄,为“中国往哪里去”提供了一份与时俱进的答卷。

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深化,大力推进,在各个领域迅速推进: ——政府改革大刀阔斧:中央已分多个轮次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三个维度的改革效应正在显现:政府简政放权,市场主体松绑,行政垄断部门减少寻租可能。 ——财税改革小步快走:历经两年试点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推广到全国,相关领域的市场细化与分工协作将逐渐摆脱税制的掣肘,财税机制与市场化匹配的动向清晰可见。 ——深水改革、难点改革破冰:户籍改革新政出台,司法改革稳步推进,上海自贸区正在尝试建立财税、金融、经济制度的地域模型,给出可以推广的改革经验。

改革进程讲述中国故事,改革宏图凸显中国精神。如果说,65年来,爱国主义传承和发展持续锻造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那么,36年来,改革创新精神就一直在激发着中国社会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一种古老又年轻的文明,一个久经世事又朝气蓬勃的民族,正在这两种精神的激荡下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

(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09月25日)


相关文章

  • 2015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公务员考试海量备考资料请关注贵州中公教育(http://gz.offcn.com)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重要 ...查看


  • 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国之栋梁_张丽坤
  •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NO.6,2014(Total No.150)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总第150期) 学术论坛 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国之栋梁 张丽 ...查看


  • 中国梦,我们的梦 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中国梦,我们的梦--忆往昔峥嵘岁月愁,展未来任重而道 成 绩 评阅教师 2013年3月17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查看


  •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说到民族精神,不得不说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煌煌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是团结一心的纽带.自强不息的动力. 抗 ...查看


  •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之我见(1)
  • 第26卷第3期2010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26No.3 Mar.2010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之我见 高云峰 (赤峰学院 社 ...查看


  •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八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党的十 ...查看


  • 2013政治热点专题
  • 2013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一.热点材料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 7.0级地震.地震造成雅安等19个市州115个县199万余人不同程度受灾,7.8万间房屋 ...查看


  • 在实现中国梦中追求个人梦想
  • 在实现中国梦中追求个人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的梦需要人民的行动来实现,而要让梦想成真,我认为以下三点非常重要. 一是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心聚力.中华民族经 ...查看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十个要点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