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注释)
1、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答案】C
【解析】
2、“广陵有贾人,以柏木造床,凡什器百余事,制作甚精,其费已二十万,载之建康,卖以求利。” 这一经营活动具有的特征是( )
A.专业化生产 B.交易场所固定 C.产销合一 D.制漆技艺高超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材料中记载:有个广陵的商人,用柏木制作床,还作了一百多件器具,作得十分精巧,已花去了二十 万本钱。他把这些家具运到建康,打算卖了挣钱。据此可判断这一经营活动是私营手工业,材料体现出私营手工业者对生产与销售两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其具有的特征是产销合一。
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答案】B
【解析】题目提供了西汉、唐朝和明清三个时期政府在商业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存在一个动态变化,即:在严格控制商业活动的同时政策逐渐放宽。那么,在各个选项中,能够反映历史动态变化、政府控制和政策放宽两方面特征的,只有B项。
4、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认为:宋朝商品流动有两种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粮食、布帛等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市镇向城市集中),二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产地大批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由此反映当时( )
A.农村与城市联系日益紧密 B.农副产品不断向城市集中
C.手工业产品开始行销各地 D.自然经济形态已走向解体
【答案】A
【解析】
5、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
【答案】B
【解析】
6、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 )
A.“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答案】B
【解析】“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一句出自战国策,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农业生产的情况,故A项错误;“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说明这一时期店铺林立,市坊界限已打破,符合北宋商业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此时已出现雇佣关系,应当是在明朝,故C项错误;“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中“万历”是明朝皇帝年号,故D项错误。
7、江南某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菸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
(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在各个朝代发展的情况,棉布成为民众的衣料在明朝,青花瓷产生于元代,胡椒传入中国在汉代,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在明代,可判断同时出现题干材料中提及的历史事物,最可能的朝代为明代,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8、有学者谈到十六、十七世纪的台湾地位,认为:政治易主,东亚贸易的架构也重回十六世纪中期的传统秩序。中国北方贸易,从宁波、南京前往日本;南方贸易,则从厦门、广州前往东南亚,台湾再次被置于东亚贸易的主要路线之外。从以上的论述可以推出( )
A.台湾仍保有东亚航线和贸易的优势 B.台湾和大陆共同建立朝贡贸易体系
C.台湾地位自此变成大清帝国的边陲 D.台湾取代琉球成为朝贡贸易的关键
【答案】C
【解析】本题需首先明确,材料所提到的“政治易主”,指的是16、17世纪荷兰对台湾的侵略,再结合材料中提到的台湾在清政府对外贸易中地位的降低,可知:台湾未能保有东亚航线和贸易的优势,故A项错误;台湾和大陆共同建立朝贡贸易体系,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台湾贸易地位下降,自此变成大清帝国的边陲,故C项正确;台湾取代琉球成为朝贡贸易的关键,与题干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
9、据史料记载,“正德以前,民皆畏官府。„„讼绝无而仅有,称为民淳事简焉。”“(嘉靖时)民颇键讼趋利,相欺相凌,甚至父子兄弟若仇敌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法制观念淡薄 D.社会习俗改良
【答案】B
【解析】材料“正德以前,民皆畏官府。„„讼绝无而仅有,称为民淳事简焉。”可译为:明朝正德以前,由于百姓畏惧官府,从而很少有民事诉讼,被称为民情淳朴,政事简单,“(嘉靖时)民颇键讼趋利,相欺相凌,甚至父子兄弟若仇敌然”可译为嘉靖年间,百姓经常为利益而诉讼,互相欺诈,甚至父子兄弟形同仇敌,而君主专制强化会导致百姓畏惧官府,不会出现题中的变化,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转变,由民情淳朴守序,转变为追求利益的奢侈之风盛行,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从材料可知没有体现法制观念的转变,故C项错误;社会出现“民颇键讼趋利,相欺相凌,甚至父子兄弟若仇敌然”现象,是社会风气下降,不能称为习俗改良,故D项错误。
10、国外有学者认为墨西哥、秘鲁等地的银矿开工以后,银的大部分产量作为丝绸、茶叶、瓷器的等价交换物流人中国。结合下面表格判断,正确的结论是( )
C.明清时的商品经济出现衰退 D.清朝商品经济发展,银价倍增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洪武元年到崇祯八年,白银与黄金的比价由4:1变为10:1可知银价变化很大,故A项错误;从明朝白银与黄金比价变化来看,可知白银价格是不断下跌的,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白银与黄金比价变化不大,可知银价倍增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1、汉代绢、布都以匹为单位,每匹长40尺,幅宽2.2尺。唐代绢帛4丈为一匹,幅宽1.8尺。已知1汉尺=0.69市尺,1唐尺=0.92市尺,1丈=10尺;问汉制一匹大约等于唐制几何。你的回答是( )
A.0.55匹 B.0.69匹 C.0.76匹 D.1.15匹
【答案】B
【解析】题中列举汉制、唐制与市尺的关系式,故可以市尺为统一单位,进行换算比较,计算得出汉制一匹布约41、90平方市尺,唐制一匹约为60、94平方市尺,再进行比较,故B项正确,故A、C、D项错误。
12、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多且宽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后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和以后的明朝、清朝也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宋代后坊市制崩溃,但不影响维修城郭街道,故C项错误;宋朝时把地方财政大部分收入收
归中央,地方财政匮乏,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13、北魏大臣甄琛向皇帝上表称:“今伪(指南朝)弊相承,仍崇关廛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这说明了( )
A.南北经济生活的差异 B.南朝商税繁重
C.农本商末观念的动摇 D.北方商业发达
【答案】A
【解析】材料可译为:现在南朝伪政权弊端相承不断,于是就重视关市的税收;大魏器度恢宏,只接受粮食布帛的税收,可知魏晋时期,南方与北方的经济发展不同,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南朝商税多少,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体现了南朝与北魏税收来源的不同,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北方商业的发达,故D项错误。
14、“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如贾三倍,君子是识。”(《诗经·大雅》)这两段材料的主题虽然是儒家思想,但也可以用来研究( )
A.农业的产生 B.商业的发展 C.手工业的进步 D.城市的变迁
【答案】B
【解析】“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译为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如贾三倍,君子是识。”译为商人能获得三倍的利润,君子也不从事这样的职业,因而可以用来研究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5、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 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B. 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 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D. 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的信息说明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故B项符合题意。
16、《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实行海禁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以及“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的信息说明主张实行海禁,故C项符合题意。
17、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给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 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 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明朝的中国人将自给与外世隔绝”可分析出与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有关,A项所述是中国人转向内部的表现;材料不能体现C项;明朝时期受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还比较小,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排除D项。
18、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这表明宋代( )
A.城市化不断发展 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 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答案】C
【解析】镇起初是作为军事据点兴建的,从北宋中期起,政府在多数情况下把设置镇的标准,从军事重要性转向商业上的考虑。“镇”就由原先的军事戍地,变成了农村集贸市场名称,一直延续至今。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从北宋开始,政府在县以下重要的农村集贸市场设镇,同时设立“监镇官”,负责维持市镇的日常社会秩序并管理商业活动。
19、《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B.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C.实物交换更加便利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是导致货币频繁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换的主要手段。
20、宋代周行己说“物出于民,钱出于官。天下租税,常十之四,而籴常十之六。与夫供奉之物,器用之具,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这表明宋代( )
A.官府垄断纸币的发行 B.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
C.租税主要用来平粜物价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答案】D
【解析】“钱出于官”只说明政府垄断货币发行,并未说明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征收赋税方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征收赋税的目的,故C项错误;“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可见强调政府财政分配以商品贸易的方式进行,说明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D项正确。
21、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问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D.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
22、“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下列最能体现这种“理性选择”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 C.实行“海禁” D.闭关锁国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注释)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上述地图,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两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汉代,陆上交通主要经由西北,通往中亚、欧洲;海上商路到达南亚、波斯湾、红海一带;唐宋时期,海上贸易路线增多;出现泉州、福州、明州、广州等港口商贸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分裂动荡、政治中心东移,推动了对外贸易路线的转移;唐宋时期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唐宋时期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等,为海外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条件。(如答出外贸商品种类的变化、唐宋以来海路贸易逐渐占据优势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24、联合国教科文组自2000年来,通过庆祝“世界母语日”(每年2月21日)来宣传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周礼》及《礼记》中就提到“通译”。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1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一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古汉语的传播促进了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丰富了日语词汇;对日本语音也有一些影响。
——李文《跨文化语境中古汉语传播的语言学意义》
(1) 据材料一,古汉语的对外传播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汉语不断外传的原因有哪些?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任选三个时期)由此指出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的报告称,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科举制度),Family F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Knowledge Economy(知识经济),Peaceful Rising(和平崛起)等等,现已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
——据颜研、余承法《“中式英语’’的认知学阐释>整理
(3)综上所述,就中式英语的产生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传播形式多样;随佛教传播而传播;主要影响东亚近邻国家。
原因:古代中国国力强盛;中国文化具有吸引力;陆海“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交通的畅通;明清以前的中国对外政策较为开放;宗教文化传播的推动。
(2)变迁: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开展,为培养翻译人才开设外语教育。
1919年前后,在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影响下,先进的中国人纷纷从国外寻求救国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后),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而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故出现国统区的英语热和解放区的俄语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方“冷战”;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64年,在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教育部把第一外语由俄语改为英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外语教育出现持续高潮。
影响:培养了大批近代化人才;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 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3)见解:它丰富了英语文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世界文明发展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历史教授杨渭生先生也认为:“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请运用这三个要素对“宋代时的中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依据材料所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答出“史实”“史论”“史识”三部分,结合材料,紧扣主题)
【答案】史实:在工业化上,制瓷业发展,出现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纺织业发展,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在商业化上,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货币化上,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在城市化上,出现了汴京等商业大都会。
史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或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等。
史识:根据宋代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说宋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对于欧洲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解析】
2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确立了盐铁专卖制度,齐国实行“官山海”,农闲时由农民制盐,官府包收储存,待盐价上涨至十倍时,再到不产盐地区销售。商鞅变法时期,
在煮盐业发达地区,设置专门的官员和机构,负责盐业生产和销售。“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西汉初期,“驰山泽之禁,不与民争利”,出现了大量靠经商盐铁致富的商人。汉武帝中期,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以向富豪借贷,“富商大贾,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汉武帝实施盐铁专卖,采用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办法。唐肃宗时期,创立就场征税的专卖制度,在产盐地设置盐官,负责收买盐户所煮之盐,再由商人转运到各地销售。除产盐地外,不再设置盐官。
宋代的盐课有两种形式,一是禁榷法,二是通商法。禁榷法是国家控制盐的产销,实行全部专卖;通商法是国家将盐售与商人,寓税于盐,然后由商人在指定地区经销,实行局部专卖。清代盐课制度,主要有官督商办、官督商销、官运商销、商运商销、民运民销等七种形式,主要形式为官督商销,系由官府特许的盐商向官府领取引票,按引购盐,在指定地区贩卖,即引岸制。
——摘编自王芙蓉《略论中国古代盐铁官营制度变化及启示》
(1)据材料,概括古代盐铁专卖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铁专卖制度的影响。
【答案】(1)历史悠久、控制严格、持续性强、形式多样
(2)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推动国家政治统一;打击地方势力,从经济上削弱地方割据势力;阻碍了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2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靖时期倭患严重,东南沿海的巨商、海盗与倭寇相勾结,大规模地进行走私贸易,后来竟成为亦商亦盗,兼行劫掠。比较有名的如闽盗李光头、浙盗许栋,明朝官府不能治。1547年,明廷调任朱纨巡抚浙江,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到任后雷厉风行,着力整顿了海防,“革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处死李光头等走私海商及海盗九十余人,震动一时。闽浙海商因而失去商利,遂群起攻击朱纨,朝廷官员亦上书弹劾,嘉靖皇帝拿将朱纨撤职,命他回苏州原籍听候处理。朱纨愤而自杀。朱纨生前曾在一个奏疏中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难” ——摘编自《明史·朱纨传》
材料二 “海者,闽人之田,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谓灾荒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顾炎武
(1)阅读材料一,朱纨所谓的“外国盗”“中国盗”“濒海之盗”“衣冠之盗”分别指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倭患严重的原因。(6分)
【答案】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
【解析】(1)提取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嘉靖时期倭患严重”、“东南沿海的巨商、海盗与倭寇相勾结”、“处死李光头等走私海商及海盗九十余人”、“闽浙海商因而失去商利,遂群起攻击朱纨,朝廷官员亦上书弹劾”依次概括出为倭寇为主的外国海盗、与倭寇勾结的中国人、沿海的盗贼、与盗贼勾结的富商和官员即可。
(2)从材料一中“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难”可总结原因之一是官员、富商、海盗与倭寇相勾结;从材料二“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可知原因之二是明朝错误的海禁政策;从“闽浙海商因而失去商利,遂群起攻击朱纨,朝廷官员亦上书弹劾,嘉靖皇帝拿将朱纨撤职,命他回苏州原籍听候处理。朱纨愤而自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之三是明朝
政治腐败。
28、材料一、“海洋观是指人们对海洋的看法和态度,是对海洋的现象、作用、地位和价值的总认识”。 “海洋观是人们对整个海洋及人与海洋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海洋观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海洋行为的特征,同时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自古以来,大多数中国人以为,中国不需要海洋也能生活得美满、富足,对于海上贸易,总体上持排斥态度。海洋与土地比较而言,土地永远是第一位的,海洋则始终不能成为重点关照对象。
——《理论学刊》2012年第一期《中国海洋观的历史变迁》摘录片段 有删节 材料二、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20
材料三、由于宋代封建统治者对海外贸易进行了严格管理,福建港口“风樯鳞集,舶计骤增”,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王象之:《舆地纪胜?福建路?泉州》卷130 材料四、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闽浙总督屯泰请于沿海省份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清廷进一步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不得逾越。
材料五、1684年7月,康熙帝废止海禁,开海贸易。9月,康熙帝说:“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民生有益,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分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故令开海贸易” ——(《圣祖实录》卷一一六)
材料六、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既保证台湾的安全,又维护新疆的完整,既维护了传统又关照了现实,是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选择。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两防并重”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问题:
(1)就经济特点和基本国策而言,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对海洋总体上持排斥态度?
(2)宋朝为何有点“另类”地比较重视海上贸易?
(3)康熙帝废止海禁,与哪一重大事件有直接的关联?
(4)从所给材料看,宋高宗与康熙帝对于海上贸易的认识有何相似之处?
(5)清末,中国对于海洋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何有此转变?
(6)结合上述所给材料及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你对于“中国人的海洋观”演变的看法
【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下,始终以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
(2)由于西夏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3)清军攻占台湾、设置台湾府
(4)可以减轻人民负担(有益民生);增加国家财赋收入等
(5)开始逐渐认识到海洋,尤其是海防的重要性;原因:鸦片战争后,来自海上的威胁大大增加;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开始重视海防;也与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有关等
(6)观点明确,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决定了人们不同的海洋观,海洋观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海洋观也必然需要转变。
能提取材料中蕴藏的史实信息论证自己的观点。
能够由表及里地进行论述。
史实运用正确;观点辩证;文字组织通顺等
【解析】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从8世纪帝国的鼎盛时期至13世纪整个中国最终为蒙古人征服这段时间中国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其总体水平最高时不仅远迈汉唐,而且为后来的元明两代所不及,大有一枝独秀之势。„„宋代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比较自由的,因而出现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形势,但这种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所以又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
——田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在两宋300年间,„„商业资本不仅勒索压榨小农、小工和小商,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同封建国家争夺更多的商业利润。可是,在宋代,商业资本不但继续发挥其懋(通“贸”)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它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对产品的包买和预付定钱,显然是有利于生产的。这种商品货币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一定能萌生出来。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曲折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所以商业资
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 ——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
(1)简要归纳三则材料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论性看法。 (6分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表现。材料二、三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有什么共同之处?(10分)
(3)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宋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看法的认识。(4分)
【答案】(1)结论性看法:材料一: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二:相对自由的经济关系促进宋代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准,但未能实现突破。
材料三:宋代商业资本发达,但积极作用是有限的。(6分)
(2)具体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出现交子;海外贸易、边境贸易、民族贸易兴盛;商业税收成为国家很重要的经济来源。(8分)
共同之处: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但受封建专制统治、官营工商业政策的限制,无法进一步发展。(2分)
(3)认识:宋代虽然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都很高,可能也出现了雇佣关系,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不能对商品经济发展估计过高;评价历史应客观,实事求是。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1)问审题时注意限制条件“简要归纳三则材料”、“结论性认识”,依据材料一中“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的信息来概括;依据材料二中“宋代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比较自由的,因而出现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形势,但这种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所以又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可以概括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但未能实现突破的答案;依据材料三中“商业资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的信息来概括“积极作用是有限的”答案。 第(2)问中第一小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从宋代商业发展的概况、城市的发展、对外贸易的繁荣三个方面论证“商业革命”;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三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出现繁荣,但这种繁荣由于多种因素没有使突破。
第(3)问考查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原则和方法。考查学生概括材料能力。依据材料一中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材料二中“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的信息从“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文献出处是黄宗羲以及材料四中“孟德斯鸠”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背景分析;政治从君主专制统治角度,经济从资本主义萌芽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背景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从构建资产阶级的政治蓝图的设想的角度去组织答案。
(3)该问属于开放型论述题,考查学生考查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原则和方法,评价宋代的经济可以从新经济因素产生的角度阐述积极作用,从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的角度思考宋代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30、贸易伴随着地区发展而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地区发展与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罗马、伊朗、阿拉伯等多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有必要声明的一点是:丝绸之路是一个巨大的贸易圈,它使中国、印度、西南亚、欧洲甚至非洲的商品贸易得以进行,尽管它不是唯一的连接这几个文明区的贸易圈(同时还存在着印度洋贸易圈),但是它无疑是连接这几个文明区的作用十分巨大的贸易圈,尤其是在航海不发达的年代则更是连接中国、印度、西南亚、欧洲等各个文明区域的最主要的贸易圈。
——古代世界的六大贸易圈
材料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和地中海贸易圈实现沟通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这一现状有何变化?当时中国各阶层是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局面
的?
【答案】(1)丝绸之路和中国的朝贡贸易提供支持;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的高度发达的吸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 。
(2)严重入超。应对: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抵制;早期维新派:发展民族工业,与列强商战。农民:反侵略、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析】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中“草市”与“市”的区别并说明“草市”出现和发展的意义。
(4)材料中“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
【答案】(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4)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
【解析】
3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
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发现。„„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20多个(当时)。„„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指日本倭寇)入掠”。《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范围广(或交易国家多);贸易税收(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背景: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与中央对抗;倭寇侵扰;统治者(朱元璋)轻视海外诸国;自然经济条件下缺乏经济交流的需求。
【解析】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注释)
1、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答案】C
【解析】
2、“广陵有贾人,以柏木造床,凡什器百余事,制作甚精,其费已二十万,载之建康,卖以求利。” 这一经营活动具有的特征是( )
A.专业化生产 B.交易场所固定 C.产销合一 D.制漆技艺高超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材料中记载:有个广陵的商人,用柏木制作床,还作了一百多件器具,作得十分精巧,已花去了二十 万本钱。他把这些家具运到建康,打算卖了挣钱。据此可判断这一经营活动是私营手工业,材料体现出私营手工业者对生产与销售两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其具有的特征是产销合一。
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答案】B
【解析】题目提供了西汉、唐朝和明清三个时期政府在商业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存在一个动态变化,即:在严格控制商业活动的同时政策逐渐放宽。那么,在各个选项中,能够反映历史动态变化、政府控制和政策放宽两方面特征的,只有B项。
4、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认为:宋朝商品流动有两种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粮食、布帛等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市镇向城市集中),二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产地大批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由此反映当时( )
A.农村与城市联系日益紧密 B.农副产品不断向城市集中
C.手工业产品开始行销各地 D.自然经济形态已走向解体
【答案】A
【解析】
5、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
【答案】B
【解析】
6、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 )
A.“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答案】B
【解析】“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一句出自战国策,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农业生产的情况,故A项错误;“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说明这一时期店铺林立,市坊界限已打破,符合北宋商业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此时已出现雇佣关系,应当是在明朝,故C项错误;“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中“万历”是明朝皇帝年号,故D项错误。
7、江南某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菸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
(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在各个朝代发展的情况,棉布成为民众的衣料在明朝,青花瓷产生于元代,胡椒传入中国在汉代,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在明代,可判断同时出现题干材料中提及的历史事物,最可能的朝代为明代,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8、有学者谈到十六、十七世纪的台湾地位,认为:政治易主,东亚贸易的架构也重回十六世纪中期的传统秩序。中国北方贸易,从宁波、南京前往日本;南方贸易,则从厦门、广州前往东南亚,台湾再次被置于东亚贸易的主要路线之外。从以上的论述可以推出( )
A.台湾仍保有东亚航线和贸易的优势 B.台湾和大陆共同建立朝贡贸易体系
C.台湾地位自此变成大清帝国的边陲 D.台湾取代琉球成为朝贡贸易的关键
【答案】C
【解析】本题需首先明确,材料所提到的“政治易主”,指的是16、17世纪荷兰对台湾的侵略,再结合材料中提到的台湾在清政府对外贸易中地位的降低,可知:台湾未能保有东亚航线和贸易的优势,故A项错误;台湾和大陆共同建立朝贡贸易体系,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台湾贸易地位下降,自此变成大清帝国的边陲,故C项正确;台湾取代琉球成为朝贡贸易的关键,与题干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
9、据史料记载,“正德以前,民皆畏官府。„„讼绝无而仅有,称为民淳事简焉。”“(嘉靖时)民颇键讼趋利,相欺相凌,甚至父子兄弟若仇敌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法制观念淡薄 D.社会习俗改良
【答案】B
【解析】材料“正德以前,民皆畏官府。„„讼绝无而仅有,称为民淳事简焉。”可译为:明朝正德以前,由于百姓畏惧官府,从而很少有民事诉讼,被称为民情淳朴,政事简单,“(嘉靖时)民颇键讼趋利,相欺相凌,甚至父子兄弟若仇敌然”可译为嘉靖年间,百姓经常为利益而诉讼,互相欺诈,甚至父子兄弟形同仇敌,而君主专制强化会导致百姓畏惧官府,不会出现题中的变化,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转变,由民情淳朴守序,转变为追求利益的奢侈之风盛行,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从材料可知没有体现法制观念的转变,故C项错误;社会出现“民颇键讼趋利,相欺相凌,甚至父子兄弟若仇敌然”现象,是社会风气下降,不能称为习俗改良,故D项错误。
10、国外有学者认为墨西哥、秘鲁等地的银矿开工以后,银的大部分产量作为丝绸、茶叶、瓷器的等价交换物流人中国。结合下面表格判断,正确的结论是( )
C.明清时的商品经济出现衰退 D.清朝商品经济发展,银价倍增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洪武元年到崇祯八年,白银与黄金的比价由4:1变为10:1可知银价变化很大,故A项错误;从明朝白银与黄金比价变化来看,可知白银价格是不断下跌的,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白银与黄金比价变化不大,可知银价倍增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1、汉代绢、布都以匹为单位,每匹长40尺,幅宽2.2尺。唐代绢帛4丈为一匹,幅宽1.8尺。已知1汉尺=0.69市尺,1唐尺=0.92市尺,1丈=10尺;问汉制一匹大约等于唐制几何。你的回答是( )
A.0.55匹 B.0.69匹 C.0.76匹 D.1.15匹
【答案】B
【解析】题中列举汉制、唐制与市尺的关系式,故可以市尺为统一单位,进行换算比较,计算得出汉制一匹布约41、90平方市尺,唐制一匹约为60、94平方市尺,再进行比较,故B项正确,故A、C、D项错误。
12、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多且宽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后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和以后的明朝、清朝也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宋代后坊市制崩溃,但不影响维修城郭街道,故C项错误;宋朝时把地方财政大部分收入收
归中央,地方财政匮乏,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13、北魏大臣甄琛向皇帝上表称:“今伪(指南朝)弊相承,仍崇关廛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这说明了( )
A.南北经济生活的差异 B.南朝商税繁重
C.农本商末观念的动摇 D.北方商业发达
【答案】A
【解析】材料可译为:现在南朝伪政权弊端相承不断,于是就重视关市的税收;大魏器度恢宏,只接受粮食布帛的税收,可知魏晋时期,南方与北方的经济发展不同,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南朝商税多少,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体现了南朝与北魏税收来源的不同,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北方商业的发达,故D项错误。
14、“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如贾三倍,君子是识。”(《诗经·大雅》)这两段材料的主题虽然是儒家思想,但也可以用来研究( )
A.农业的产生 B.商业的发展 C.手工业的进步 D.城市的变迁
【答案】B
【解析】“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译为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如贾三倍,君子是识。”译为商人能获得三倍的利润,君子也不从事这样的职业,因而可以用来研究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5、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 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B. 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 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D. 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的信息说明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故B项符合题意。
16、《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实行海禁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以及“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的信息说明主张实行海禁,故C项符合题意。
17、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给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 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 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明朝的中国人将自给与外世隔绝”可分析出与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有关,A项所述是中国人转向内部的表现;材料不能体现C项;明朝时期受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还比较小,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排除D项。
18、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这表明宋代( )
A.城市化不断发展 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 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答案】C
【解析】镇起初是作为军事据点兴建的,从北宋中期起,政府在多数情况下把设置镇的标准,从军事重要性转向商业上的考虑。“镇”就由原先的军事戍地,变成了农村集贸市场名称,一直延续至今。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从北宋开始,政府在县以下重要的农村集贸市场设镇,同时设立“监镇官”,负责维持市镇的日常社会秩序并管理商业活动。
19、《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B.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C.实物交换更加便利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是导致货币频繁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换的主要手段。
20、宋代周行己说“物出于民,钱出于官。天下租税,常十之四,而籴常十之六。与夫供奉之物,器用之具,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这表明宋代( )
A.官府垄断纸币的发行 B.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
C.租税主要用来平粜物价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答案】D
【解析】“钱出于官”只说明政府垄断货币发行,并未说明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征收赋税方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征收赋税的目的,故C项错误;“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可见强调政府财政分配以商品贸易的方式进行,说明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D项正确。
21、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问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D.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
22、“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下列最能体现这种“理性选择”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 C.实行“海禁” D.闭关锁国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注释)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上述地图,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两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汉代,陆上交通主要经由西北,通往中亚、欧洲;海上商路到达南亚、波斯湾、红海一带;唐宋时期,海上贸易路线增多;出现泉州、福州、明州、广州等港口商贸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分裂动荡、政治中心东移,推动了对外贸易路线的转移;唐宋时期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唐宋时期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等,为海外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条件。(如答出外贸商品种类的变化、唐宋以来海路贸易逐渐占据优势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24、联合国教科文组自2000年来,通过庆祝“世界母语日”(每年2月21日)来宣传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周礼》及《礼记》中就提到“通译”。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1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一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古汉语的传播促进了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丰富了日语词汇;对日本语音也有一些影响。
——李文《跨文化语境中古汉语传播的语言学意义》
(1) 据材料一,古汉语的对外传播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汉语不断外传的原因有哪些?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任选三个时期)由此指出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的报告称,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科举制度),Family F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Knowledge Economy(知识经济),Peaceful Rising(和平崛起)等等,现已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
——据颜研、余承法《“中式英语’’的认知学阐释>整理
(3)综上所述,就中式英语的产生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传播形式多样;随佛教传播而传播;主要影响东亚近邻国家。
原因:古代中国国力强盛;中国文化具有吸引力;陆海“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交通的畅通;明清以前的中国对外政策较为开放;宗教文化传播的推动。
(2)变迁: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开展,为培养翻译人才开设外语教育。
1919年前后,在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影响下,先进的中国人纷纷从国外寻求救国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后),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而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故出现国统区的英语热和解放区的俄语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方“冷战”;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64年,在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教育部把第一外语由俄语改为英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外语教育出现持续高潮。
影响:培养了大批近代化人才;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 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3)见解:它丰富了英语文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世界文明发展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历史教授杨渭生先生也认为:“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请运用这三个要素对“宋代时的中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依据材料所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答出“史实”“史论”“史识”三部分,结合材料,紧扣主题)
【答案】史实:在工业化上,制瓷业发展,出现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纺织业发展,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在商业化上,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货币化上,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在城市化上,出现了汴京等商业大都会。
史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或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等。
史识:根据宋代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说宋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对于欧洲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解析】
2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确立了盐铁专卖制度,齐国实行“官山海”,农闲时由农民制盐,官府包收储存,待盐价上涨至十倍时,再到不产盐地区销售。商鞅变法时期,
在煮盐业发达地区,设置专门的官员和机构,负责盐业生产和销售。“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西汉初期,“驰山泽之禁,不与民争利”,出现了大量靠经商盐铁致富的商人。汉武帝中期,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以向富豪借贷,“富商大贾,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汉武帝实施盐铁专卖,采用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办法。唐肃宗时期,创立就场征税的专卖制度,在产盐地设置盐官,负责收买盐户所煮之盐,再由商人转运到各地销售。除产盐地外,不再设置盐官。
宋代的盐课有两种形式,一是禁榷法,二是通商法。禁榷法是国家控制盐的产销,实行全部专卖;通商法是国家将盐售与商人,寓税于盐,然后由商人在指定地区经销,实行局部专卖。清代盐课制度,主要有官督商办、官督商销、官运商销、商运商销、民运民销等七种形式,主要形式为官督商销,系由官府特许的盐商向官府领取引票,按引购盐,在指定地区贩卖,即引岸制。
——摘编自王芙蓉《略论中国古代盐铁官营制度变化及启示》
(1)据材料,概括古代盐铁专卖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铁专卖制度的影响。
【答案】(1)历史悠久、控制严格、持续性强、形式多样
(2)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推动国家政治统一;打击地方势力,从经济上削弱地方割据势力;阻碍了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2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靖时期倭患严重,东南沿海的巨商、海盗与倭寇相勾结,大规模地进行走私贸易,后来竟成为亦商亦盗,兼行劫掠。比较有名的如闽盗李光头、浙盗许栋,明朝官府不能治。1547年,明廷调任朱纨巡抚浙江,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到任后雷厉风行,着力整顿了海防,“革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处死李光头等走私海商及海盗九十余人,震动一时。闽浙海商因而失去商利,遂群起攻击朱纨,朝廷官员亦上书弹劾,嘉靖皇帝拿将朱纨撤职,命他回苏州原籍听候处理。朱纨愤而自杀。朱纨生前曾在一个奏疏中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难” ——摘编自《明史·朱纨传》
材料二 “海者,闽人之田,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谓灾荒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顾炎武
(1)阅读材料一,朱纨所谓的“外国盗”“中国盗”“濒海之盗”“衣冠之盗”分别指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倭患严重的原因。(6分)
【答案】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
【解析】(1)提取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嘉靖时期倭患严重”、“东南沿海的巨商、海盗与倭寇相勾结”、“处死李光头等走私海商及海盗九十余人”、“闽浙海商因而失去商利,遂群起攻击朱纨,朝廷官员亦上书弹劾”依次概括出为倭寇为主的外国海盗、与倭寇勾结的中国人、沿海的盗贼、与盗贼勾结的富商和官员即可。
(2)从材料一中“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难”可总结原因之一是官员、富商、海盗与倭寇相勾结;从材料二“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可知原因之二是明朝错误的海禁政策;从“闽浙海商因而失去商利,遂群起攻击朱纨,朝廷官员亦上书弹劾,嘉靖皇帝拿将朱纨撤职,命他回苏州原籍听候处理。朱纨愤而自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之三是明朝
政治腐败。
28、材料一、“海洋观是指人们对海洋的看法和态度,是对海洋的现象、作用、地位和价值的总认识”。 “海洋观是人们对整个海洋及人与海洋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海洋观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海洋行为的特征,同时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自古以来,大多数中国人以为,中国不需要海洋也能生活得美满、富足,对于海上贸易,总体上持排斥态度。海洋与土地比较而言,土地永远是第一位的,海洋则始终不能成为重点关照对象。
——《理论学刊》2012年第一期《中国海洋观的历史变迁》摘录片段 有删节 材料二、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20
材料三、由于宋代封建统治者对海外贸易进行了严格管理,福建港口“风樯鳞集,舶计骤增”,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王象之:《舆地纪胜?福建路?泉州》卷130 材料四、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闽浙总督屯泰请于沿海省份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清廷进一步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不得逾越。
材料五、1684年7月,康熙帝废止海禁,开海贸易。9月,康熙帝说:“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民生有益,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分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故令开海贸易” ——(《圣祖实录》卷一一六)
材料六、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既保证台湾的安全,又维护新疆的完整,既维护了传统又关照了现实,是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选择。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两防并重”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问题:
(1)就经济特点和基本国策而言,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对海洋总体上持排斥态度?
(2)宋朝为何有点“另类”地比较重视海上贸易?
(3)康熙帝废止海禁,与哪一重大事件有直接的关联?
(4)从所给材料看,宋高宗与康熙帝对于海上贸易的认识有何相似之处?
(5)清末,中国对于海洋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何有此转变?
(6)结合上述所给材料及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你对于“中国人的海洋观”演变的看法
【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下,始终以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
(2)由于西夏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3)清军攻占台湾、设置台湾府
(4)可以减轻人民负担(有益民生);增加国家财赋收入等
(5)开始逐渐认识到海洋,尤其是海防的重要性;原因:鸦片战争后,来自海上的威胁大大增加;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开始重视海防;也与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有关等
(6)观点明确,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决定了人们不同的海洋观,海洋观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海洋观也必然需要转变。
能提取材料中蕴藏的史实信息论证自己的观点。
能够由表及里地进行论述。
史实运用正确;观点辩证;文字组织通顺等
【解析】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从8世纪帝国的鼎盛时期至13世纪整个中国最终为蒙古人征服这段时间中国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其总体水平最高时不仅远迈汉唐,而且为后来的元明两代所不及,大有一枝独秀之势。„„宋代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比较自由的,因而出现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形势,但这种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所以又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
——田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在两宋300年间,„„商业资本不仅勒索压榨小农、小工和小商,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同封建国家争夺更多的商业利润。可是,在宋代,商业资本不但继续发挥其懋(通“贸”)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它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对产品的包买和预付定钱,显然是有利于生产的。这种商品货币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一定能萌生出来。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曲折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所以商业资
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 ——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
(1)简要归纳三则材料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论性看法。 (6分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表现。材料二、三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有什么共同之处?(10分)
(3)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宋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看法的认识。(4分)
【答案】(1)结论性看法:材料一: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二:相对自由的经济关系促进宋代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准,但未能实现突破。
材料三:宋代商业资本发达,但积极作用是有限的。(6分)
(2)具体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出现交子;海外贸易、边境贸易、民族贸易兴盛;商业税收成为国家很重要的经济来源。(8分)
共同之处: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但受封建专制统治、官营工商业政策的限制,无法进一步发展。(2分)
(3)认识:宋代虽然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都很高,可能也出现了雇佣关系,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不能对商品经济发展估计过高;评价历史应客观,实事求是。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1)问审题时注意限制条件“简要归纳三则材料”、“结论性认识”,依据材料一中“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的信息来概括;依据材料二中“宋代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比较自由的,因而出现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形势,但这种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所以又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可以概括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但未能实现突破的答案;依据材料三中“商业资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的信息来概括“积极作用是有限的”答案。 第(2)问中第一小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从宋代商业发展的概况、城市的发展、对外贸易的繁荣三个方面论证“商业革命”;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三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出现繁荣,但这种繁荣由于多种因素没有使突破。
第(3)问考查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原则和方法。考查学生概括材料能力。依据材料一中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材料二中“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的信息从“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文献出处是黄宗羲以及材料四中“孟德斯鸠”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背景分析;政治从君主专制统治角度,经济从资本主义萌芽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背景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从构建资产阶级的政治蓝图的设想的角度去组织答案。
(3)该问属于开放型论述题,考查学生考查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原则和方法,评价宋代的经济可以从新经济因素产生的角度阐述积极作用,从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的角度思考宋代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30、贸易伴随着地区发展而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地区发展与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罗马、伊朗、阿拉伯等多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有必要声明的一点是:丝绸之路是一个巨大的贸易圈,它使中国、印度、西南亚、欧洲甚至非洲的商品贸易得以进行,尽管它不是唯一的连接这几个文明区的贸易圈(同时还存在着印度洋贸易圈),但是它无疑是连接这几个文明区的作用十分巨大的贸易圈,尤其是在航海不发达的年代则更是连接中国、印度、西南亚、欧洲等各个文明区域的最主要的贸易圈。
——古代世界的六大贸易圈
材料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和地中海贸易圈实现沟通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这一现状有何变化?当时中国各阶层是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局面
的?
【答案】(1)丝绸之路和中国的朝贡贸易提供支持;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的高度发达的吸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 。
(2)严重入超。应对: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抵制;早期维新派:发展民族工业,与列强商战。农民:反侵略、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析】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中“草市”与“市”的区别并说明“草市”出现和发展的意义。
(4)材料中“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
【答案】(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4)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
【解析】
3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
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发现。„„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20多个(当时)。„„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指日本倭寇)入掠”。《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范围广(或交易国家多);贸易税收(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背景: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与中央对抗;倭寇侵扰;统治者(朱元璋)轻视海外诸国;自然经济条件下缺乏经济交流的需求。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