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中小学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 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无疑给语文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任务,这一任务包融了语文 教育的全部内涵,形成了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着力点,亦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打好学生做人的基础。
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个性特点表现和落实在作文教学之中。作文 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 会做人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统一起来,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切实地促使学生更好地做人和发展。因 此,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应将“人”和“文”有机统一起来,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 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明确提出“做人——作文”的教学原则,是因为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人”与“文”严重分离。这主要表现 为以下与素质教育不协调的倾向:一是成人化倾向,用成人的过于世故化的心态和处世原则去改造学生,造成 世故习气抹煞和压倒纯真童心的局面,作文中的虚假成风和套话空话盖源于此,并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二是模式化倾向,把作文法则和合格作文模式化,并要求一无例外地遵从,这就造成了共性规范对个性自由性和独 特性的湮没与压抑,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保护和激发、引导;三是凝固化倾向,即把作文模式变
成僵硬的样板 ,运用各种方式向学生强制灌输,让学生摹仿样板,不允许更改不鼓励学生灵活创造,结果是压抑了学生的创 造性,扭曲了他们为人的心态;四是知识化倾向,把作文教学搞成了作文知识的不断累积,偏离了作文课的性 质和目的,造成了知识记忆对能力培养的排挤;五是繁琐化倾向,这不仅表现为知识的繁琐,也表现为作文教 学操作上的繁琐,结果用大量冗余的信息占据了学生的时间和头脑,妨碍对必要知识和相关信息的理解和贯通 ,也不利于作文能力的培养。上述倾向造成的后果,是使学生感官封闭、想象滞涩、情感压抑、自我迷失、活 力萎缩。学生作为人的这些因素如不解放,就不可能在科学的作文活动中进一步激活并得到培育。“做人—— 作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意图就是要通过解放人来解放文,以解放文来解放人,使文为人发,人以文立,以便充 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创造精神。
所以,我们改革作文的第一要着不是技巧的先行训练,而是培养一种正确的写作意识,在弄清“为什么写 ”的前提下再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激发欲望 ,抒写自己;让他们明确写作是为了记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熔炼和培育自己多 方面的做人素质;让他们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再辅之以适当的技巧指 导,让他们把真话说得更准确,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从而使做真人的质量更高。“做人 ——作文”这一实验的提出是改革作文教学现状、适
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理论思考和实践操作都具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做人与作文密切相关,有时甚至是同一的。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是“做人——作文”教学的思想前提 .具体说来,两者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三个“统一”:第一是做人与作文在生命需求上的统一。
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出发点。“做人”与“作文”首先就在这个出发点上密切联系、相互统一。作文首先是 生存的需要。人的生存总要经历各种世事,总有东西想要表白。叶圣陶先生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 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有 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经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 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整的定形不可。”可见,作文既是人们生存的需要, 也是展示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有效途径。作文又是享受的需要。要成功地做人,要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离开 了精神上的满足、愉悦与快乐则根本不可能。而每个人的满足、愉悦与快乐则必须建立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 的基础之上,作文则是作者自我实现的一种手段。只有当作文成为表达自我和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之后,才能 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述自己的生活时产生愉悦、欢快和满足之情,此时的作文便成了人生享受的真正需要。 进一步,作文还是发展的需要。发展创造是人类的生命需求中最高而又最重要的目
标。中小学生是人生最多未 来之梦的时期,又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自我发展的欲望最强,并最需要呵护、鼓励和引导。“做人” 要发展,“作文”也要发展,在人的发展需要中,两者也是相互促进的。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 可以激发习作者的想象,锻炼习作者的感知,训练习作者的思维,净化习作者的情操,抒写习作者的理想,提 高习作者的创造能力„„从而促进习作者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是做人与作文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
人为文之本,作文既是人的心理和意识素质的外化,又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行为。知、情、意、行是人 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几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相对集中地体现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水平。“做人”与“作文”理 应在知、情、意、行上相互统一。在“知”上的统一即与人所有的知识内涵的统一。人除了具有动物的生物特 性外,还具有通过学习、观察、感受而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见解、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 审美能力等。作文,是有知识的人的行为,既表现人的知识,又提炼和增进人的知识。作文水平也就随着“做 人”进程而不断升迁。在“情”上的统一即与人的情感世界之间的统一。情感世界是人性、人的素质的最生动 最集中的表现。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不管写什么内容,都要求有真情实感、美好情操。作文自情始,“ 情动于衷而发于言”。中小学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而情感状态与人的知识、品德、理想密切联系,做人和 作文在“情”上的统一,无论是对于做人还是作文,
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意”上的统一指的是与人的意 志因素的统一。做人,不但追求智力的完善、情感的健康,而且同时培养着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信心和意志力 .人无志不立,这是一个人最终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作文不仅表达和激励意志,同时还磨炼意志。在“行” 上的统一指的是与品德行为的统一。做人之行与作文之行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作文作为一种写作、表达和交际 行为,也是有“行”的意义,何况作文的内容必然反映学生的“行”。察其言观其行,因其文诱其行,使言行 一致、文德互进,对学生才是有效的教育。
第三是做人与作文在语言符号上的统一。
人作为符号动物是由于语言的存在,文是语言表达的凝固状态。两者需要在知、情、意、行上相统一,最 终要在语言符号这个特殊层面上表现出来。不仅做人与作文都需要在阅读中提升,而且作文是从语言的角度塑 造人的重要方式。做人与作文在语言符号上的统一直接存在于语言的生命意义之中。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语 言能力是人成为“符号动物”“文化动物”和“理性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和条件。人生活在语言中,语言水 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人的生命水平。基础语文教育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正是要为他们的语言生命打 下坚实的基础。作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正是从语言的角度塑造人,使其能运用语言建立同周围世 界的全面联系(从认识的到审美的),并提高实践的效率。在这个意义上,“作文”也就是“做人”。信息时 代和知识经济对语言能力的要求
越来越精密和多样化,同时也对语言的审美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打好语言基 础,对于做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还值得注意的是,作文水平的高低与作者的语言背景经 验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背景经验”,决定着人们的言语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决定着人们言语的文 化内涵和表达能力。语言的背景经验实际上就是具体语言的真正生命所在。一个人的语言背景经验越丰富,他 的文化层次就越高,感官和思维的视野就越宽,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作文的境界和具体表述就更有文化底蕴 ,更能形象生动、血肉丰满。如果缺乏生活中的“语言背景经验”,不能领悟各种语言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和潜 在含意,其作文就只能词不达意,更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书写自己的生活。作文离不开做人的语言背 景经验,这就使“作文”与“做人”更是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做人和作文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离开了做人,作文的意义便无从谈起;离开了作文,做人 就留下了诸多缺陷和遗憾。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做人要求作文,让作文促进做人,我们的作文教学 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三、“做人——作文”的教学原则“做人——作文”教学力求在作文教学中摒弃原有的消极因素,把中小学生的作文从成人化、模式化、凝 固化、知识化和繁琐化中解放出来,弘扬作文活动的主体生命精神,努力追求把作文活动审美化的境界。这就 是要用美的规律
把“做人”与”作文”贯通和统一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美 育的作用,遵循审美规律,创设美的氛围,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实现“做人——作文”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把 自己的教学美和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写作境界作为自己的整体追求,用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启发诱导 学生说真话、写自己,记录生活中的美,表达美的心灵,从而让作文活动本身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切实改变“ 苦于作文”“作文很苦”的教学现状。为此,“做人——作文”教学要以高扬作文主体(包括教与学双方)的 主体性为其根本原则。
提高人的主体性,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指写作实践中自主的主动探索、主动获取和 主动发展,它包含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两个方面。只有具备鲜明主体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主 体意识的学生。教师必须首先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作文教学观念,努力冲破“重技能,轻本体”的作文教学现 状,摒弃见文不见人和限制学生个性与生命精神的错误作法,主动研究“做人要求作文,作文促进做人”的有 效方式,积极地建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有主动创作的激情与行动,并能在 作文中主动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真诚地倾述在作文之中,以适应自身生存、享受和主动发展的需要 ,并反过来提高自己“做人”的质量。真正的主体性要求把“为了人”和“通过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主 动的作文来提高自己做人的素质。高扬这一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就必须特别注意充分激发主动
性,努力培养 真诚性,放手激励个性化。
要充分激发主动性,就是改变教学双方在作文中的被动和强制状态。过去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作文时 被请入瓮中,任师长或生计、生存、升学等各种各样“指挥棒”的指使,作文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作文成 了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在作文中的被动地位使得他们厌恶作文、惧怕作文, 根本谈不上作文的主动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创设主动写作的氛围和空间,让他们觉 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帮助他们产生作文时的高峰体验和作文后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启发并激起他们写 作的主动性。
要努力培育真诚性,就是要把过去作文中教学双方“合谋作伪”的现象坚决予以摒弃,要让学生养成“说 真话,写自己”的作文意识。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 真际,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 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还对“求诚”作了具体的界定:“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 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这就彻 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虚假浮夸之风,既有利于写出真实之文,也有利于培养真诚之人。须知“求真”之心乃是一 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础。
要放手鼓励个性化,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以人为本,
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因为保护和鼓励个性就是保护和鼓励创造性。作文教学中如果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而一味地强调某种模式或共 性,就必然扼杀学生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对有个性 的说真话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富于活力的引导和培育。
坚持主体性,高扬教学双方的主体精神,是“做人——作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这一 根本原则要通过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的活动来实现,因此,可以说,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乃是“做人 ——作文”教学活动的三个具体原则。
所谓“生命化”,就是要还作文以生命活动的本来面目,使之与主体的生命存在本身合一,重视生命的综 合性和整体性。主体性存在和表现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作文活动作为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生命的律动, 既是生命整体活动的结果,又作用于生命的整体。人总是要表达欲望的,如果该表达而没有得到表达,压抑于 心,情动于中而不能形于言,便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使人的生命过程出现不和谐、不畅适。作文教学应当 注重这种生命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欲望,实现生命的需求,并在表达中 渗透自己的做人原则、是非观念、个人修养、文化品格和审美意趣等多种因素,让写作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 享受生命的方式。人是有生命的人,文是洋溢生命精神之文,这才能真正做到“人”与“文”的统一。
所谓“生活化”,就是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本身统一起来,使作文不仅从生活中吸取动力和原材料,而且 是对生活的表现和思索,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正确认识生活与 作文这一基本关系,是端正学生作文意识,使作文走上正路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认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 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这充分说明提高写作能力是为了适 应生活的需要。而我们这里的生活化原则主要指对学生写作过程本身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 生存和发展方面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在写作中做到审题生活化 和取材生活化这两点,对某些文体还要求语言生活化,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内确定写作的方向、内容和形式 ,做到作文从生活中来,进一步实现人、事、情、文的真正统一。
所谓“生态化”,就是要用生态意识来指导和组织作文活动,使作文活动有助于对学生人格形成的生态调 节。面临世纪之交,人类理性已在呼唤生态文明,并提出“生态人”的做人目标。“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 的新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的观点、理论和感情的总和”,生态化作文教学则是抓住了生态意识的灵 魂并将其引进作文教学之中,这种作文教学的核心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并使整个作文教学成为共谋发展而且十分和谐的“生态圈”。它要求老师和学生必须树立生态教育的意识。 教师要使作文教学的过程、内容和方式变得和谐起
来,以此为基础,使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和整个教育系统和 谐协调,并善于利用作文以外的其他因素推进作文教学的实效。力求启发学生将“做人”与“作文”有机联系 起来以求得和谐发展,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和“做人”放到集体或整个大自然中来衡量,以吸收集体和 自然的智慧与灵气,求得“做人”和“作文”的双重发展。要实现作文活动的生态化,就必须自觉树立包括整 体和谐意识、多样性导致有序优化的意识、边缘优势效应意识和互补共生的综合进化意识在内的生态观念。
生命、生活和生态都是综合的动态的过程。因此,“做人——作文”教学十分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展开与 推进,使作文活动真正成为主体精神逐步展现和发挥的生命过程。通常的教学,往往“直奔主题”,重视的是 对知识结论的接受而不甚注意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教育功能。“做人——作文”教学,要把活动作为实现教育 目的,开发和培育学生潜能,引发和吸引学生兴趣的过程,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本体的动态展开和自然推演。在 这个过程中,审美与教化、同化与顺应、享受与发展融为一体,生态优化得以实现,生态作用得以发挥。是否 重视和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做人——作文”教学的动能与目标能否成功实现。在这 个意义上,过程设计和运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
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学”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为做人而做文以做文促做人。
浅谈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中小学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 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无疑给语文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任务,这一任务包融了语文 教育的全部内涵,形成了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着力点,亦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打好学生做人的基础。
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个性特点表现和落实在作文教学之中。作文 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 会做人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统一起来,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切实地促使学生更好地做人和发展。因 此,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应将“人”和“文”有机统一起来,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 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明确提出“做人——作文”的教学原则,是因为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人”与“文”严重分离。这主要表现 为以下与素质教育不协调的倾向:一是成人化倾向,用成人的过于世故化的心态和处世原则去改造学生,造成 世故习气抹煞和压倒纯真童心的局面,作文中的虚假成风和套话空话盖源于此,并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二是模式化倾向,把作文法则和合格作文模式化,并要求一无例外地遵从,这就造成了共性规范对个性自由性和独 特性的湮没与压抑,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保护和激发、引导;三是凝固化倾向,即把作文模式变
成僵硬的样板 ,运用各种方式向学生强制灌输,让学生摹仿样板,不允许更改不鼓励学生灵活创造,结果是压抑了学生的创 造性,扭曲了他们为人的心态;四是知识化倾向,把作文教学搞成了作文知识的不断累积,偏离了作文课的性 质和目的,造成了知识记忆对能力培养的排挤;五是繁琐化倾向,这不仅表现为知识的繁琐,也表现为作文教 学操作上的繁琐,结果用大量冗余的信息占据了学生的时间和头脑,妨碍对必要知识和相关信息的理解和贯通 ,也不利于作文能力的培养。上述倾向造成的后果,是使学生感官封闭、想象滞涩、情感压抑、自我迷失、活 力萎缩。学生作为人的这些因素如不解放,就不可能在科学的作文活动中进一步激活并得到培育。“做人—— 作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意图就是要通过解放人来解放文,以解放文来解放人,使文为人发,人以文立,以便充 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创造精神。
所以,我们改革作文的第一要着不是技巧的先行训练,而是培养一种正确的写作意识,在弄清“为什么写 ”的前提下再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激发欲望 ,抒写自己;让他们明确写作是为了记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熔炼和培育自己多 方面的做人素质;让他们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再辅之以适当的技巧指 导,让他们把真话说得更准确,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从而使做真人的质量更高。“做人 ——作文”这一实验的提出是改革作文教学现状、适
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理论思考和实践操作都具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做人与作文密切相关,有时甚至是同一的。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是“做人——作文”教学的思想前提 .具体说来,两者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三个“统一”:第一是做人与作文在生命需求上的统一。
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出发点。“做人”与“作文”首先就在这个出发点上密切联系、相互统一。作文首先是 生存的需要。人的生存总要经历各种世事,总有东西想要表白。叶圣陶先生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 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有 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经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 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整的定形不可。”可见,作文既是人们生存的需要, 也是展示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有效途径。作文又是享受的需要。要成功地做人,要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离开 了精神上的满足、愉悦与快乐则根本不可能。而每个人的满足、愉悦与快乐则必须建立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 的基础之上,作文则是作者自我实现的一种手段。只有当作文成为表达自我和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之后,才能 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述自己的生活时产生愉悦、欢快和满足之情,此时的作文便成了人生享受的真正需要。 进一步,作文还是发展的需要。发展创造是人类的生命需求中最高而又最重要的目
标。中小学生是人生最多未 来之梦的时期,又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自我发展的欲望最强,并最需要呵护、鼓励和引导。“做人” 要发展,“作文”也要发展,在人的发展需要中,两者也是相互促进的。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 可以激发习作者的想象,锻炼习作者的感知,训练习作者的思维,净化习作者的情操,抒写习作者的理想,提 高习作者的创造能力„„从而促进习作者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是做人与作文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
人为文之本,作文既是人的心理和意识素质的外化,又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行为。知、情、意、行是人 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几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相对集中地体现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水平。“做人”与“作文”理 应在知、情、意、行上相互统一。在“知”上的统一即与人所有的知识内涵的统一。人除了具有动物的生物特 性外,还具有通过学习、观察、感受而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见解、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 审美能力等。作文,是有知识的人的行为,既表现人的知识,又提炼和增进人的知识。作文水平也就随着“做 人”进程而不断升迁。在“情”上的统一即与人的情感世界之间的统一。情感世界是人性、人的素质的最生动 最集中的表现。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不管写什么内容,都要求有真情实感、美好情操。作文自情始,“ 情动于衷而发于言”。中小学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而情感状态与人的知识、品德、理想密切联系,做人和 作文在“情”上的统一,无论是对于做人还是作文,
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意”上的统一指的是与人的意 志因素的统一。做人,不但追求智力的完善、情感的健康,而且同时培养着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信心和意志力 .人无志不立,这是一个人最终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作文不仅表达和激励意志,同时还磨炼意志。在“行” 上的统一指的是与品德行为的统一。做人之行与作文之行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作文作为一种写作、表达和交际 行为,也是有“行”的意义,何况作文的内容必然反映学生的“行”。察其言观其行,因其文诱其行,使言行 一致、文德互进,对学生才是有效的教育。
第三是做人与作文在语言符号上的统一。
人作为符号动物是由于语言的存在,文是语言表达的凝固状态。两者需要在知、情、意、行上相统一,最 终要在语言符号这个特殊层面上表现出来。不仅做人与作文都需要在阅读中提升,而且作文是从语言的角度塑 造人的重要方式。做人与作文在语言符号上的统一直接存在于语言的生命意义之中。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语 言能力是人成为“符号动物”“文化动物”和“理性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和条件。人生活在语言中,语言水 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人的生命水平。基础语文教育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正是要为他们的语言生命打 下坚实的基础。作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正是从语言的角度塑造人,使其能运用语言建立同周围世 界的全面联系(从认识的到审美的),并提高实践的效率。在这个意义上,“作文”也就是“做人”。信息时 代和知识经济对语言能力的要求
越来越精密和多样化,同时也对语言的审美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打好语言基 础,对于做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还值得注意的是,作文水平的高低与作者的语言背景经 验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背景经验”,决定着人们的言语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决定着人们言语的文 化内涵和表达能力。语言的背景经验实际上就是具体语言的真正生命所在。一个人的语言背景经验越丰富,他 的文化层次就越高,感官和思维的视野就越宽,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作文的境界和具体表述就更有文化底蕴 ,更能形象生动、血肉丰满。如果缺乏生活中的“语言背景经验”,不能领悟各种语言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和潜 在含意,其作文就只能词不达意,更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书写自己的生活。作文离不开做人的语言背 景经验,这就使“作文”与“做人”更是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做人和作文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离开了做人,作文的意义便无从谈起;离开了作文,做人 就留下了诸多缺陷和遗憾。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做人要求作文,让作文促进做人,我们的作文教学 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三、“做人——作文”的教学原则“做人——作文”教学力求在作文教学中摒弃原有的消极因素,把中小学生的作文从成人化、模式化、凝 固化、知识化和繁琐化中解放出来,弘扬作文活动的主体生命精神,努力追求把作文活动审美化的境界。这就 是要用美的规律
把“做人”与”作文”贯通和统一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美 育的作用,遵循审美规律,创设美的氛围,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实现“做人——作文”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把 自己的教学美和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写作境界作为自己的整体追求,用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启发诱导 学生说真话、写自己,记录生活中的美,表达美的心灵,从而让作文活动本身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切实改变“ 苦于作文”“作文很苦”的教学现状。为此,“做人——作文”教学要以高扬作文主体(包括教与学双方)的 主体性为其根本原则。
提高人的主体性,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指写作实践中自主的主动探索、主动获取和 主动发展,它包含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两个方面。只有具备鲜明主体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主 体意识的学生。教师必须首先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作文教学观念,努力冲破“重技能,轻本体”的作文教学现 状,摒弃见文不见人和限制学生个性与生命精神的错误作法,主动研究“做人要求作文,作文促进做人”的有 效方式,积极地建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有主动创作的激情与行动,并能在 作文中主动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真诚地倾述在作文之中,以适应自身生存、享受和主动发展的需要 ,并反过来提高自己“做人”的质量。真正的主体性要求把“为了人”和“通过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主 动的作文来提高自己做人的素质。高扬这一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就必须特别注意充分激发主动
性,努力培养 真诚性,放手激励个性化。
要充分激发主动性,就是改变教学双方在作文中的被动和强制状态。过去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作文时 被请入瓮中,任师长或生计、生存、升学等各种各样“指挥棒”的指使,作文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作文成 了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在作文中的被动地位使得他们厌恶作文、惧怕作文, 根本谈不上作文的主动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创设主动写作的氛围和空间,让他们觉 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帮助他们产生作文时的高峰体验和作文后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启发并激起他们写 作的主动性。
要努力培育真诚性,就是要把过去作文中教学双方“合谋作伪”的现象坚决予以摒弃,要让学生养成“说 真话,写自己”的作文意识。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 真际,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 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还对“求诚”作了具体的界定:“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 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这就彻 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虚假浮夸之风,既有利于写出真实之文,也有利于培养真诚之人。须知“求真”之心乃是一 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础。
要放手鼓励个性化,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以人为本,
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因为保护和鼓励个性就是保护和鼓励创造性。作文教学中如果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而一味地强调某种模式或共 性,就必然扼杀学生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对有个性 的说真话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富于活力的引导和培育。
坚持主体性,高扬教学双方的主体精神,是“做人——作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这一 根本原则要通过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的活动来实现,因此,可以说,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乃是“做人 ——作文”教学活动的三个具体原则。
所谓“生命化”,就是要还作文以生命活动的本来面目,使之与主体的生命存在本身合一,重视生命的综 合性和整体性。主体性存在和表现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作文活动作为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生命的律动, 既是生命整体活动的结果,又作用于生命的整体。人总是要表达欲望的,如果该表达而没有得到表达,压抑于 心,情动于中而不能形于言,便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使人的生命过程出现不和谐、不畅适。作文教学应当 注重这种生命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欲望,实现生命的需求,并在表达中 渗透自己的做人原则、是非观念、个人修养、文化品格和审美意趣等多种因素,让写作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 享受生命的方式。人是有生命的人,文是洋溢生命精神之文,这才能真正做到“人”与“文”的统一。
所谓“生活化”,就是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本身统一起来,使作文不仅从生活中吸取动力和原材料,而且 是对生活的表现和思索,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正确认识生活与 作文这一基本关系,是端正学生作文意识,使作文走上正路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认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 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这充分说明提高写作能力是为了适 应生活的需要。而我们这里的生活化原则主要指对学生写作过程本身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 生存和发展方面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在写作中做到审题生活化 和取材生活化这两点,对某些文体还要求语言生活化,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内确定写作的方向、内容和形式 ,做到作文从生活中来,进一步实现人、事、情、文的真正统一。
所谓“生态化”,就是要用生态意识来指导和组织作文活动,使作文活动有助于对学生人格形成的生态调 节。面临世纪之交,人类理性已在呼唤生态文明,并提出“生态人”的做人目标。“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 的新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的观点、理论和感情的总和”,生态化作文教学则是抓住了生态意识的灵 魂并将其引进作文教学之中,这种作文教学的核心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并使整个作文教学成为共谋发展而且十分和谐的“生态圈”。它要求老师和学生必须树立生态教育的意识。 教师要使作文教学的过程、内容和方式变得和谐起
来,以此为基础,使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和整个教育系统和 谐协调,并善于利用作文以外的其他因素推进作文教学的实效。力求启发学生将“做人”与“作文”有机联系 起来以求得和谐发展,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和“做人”放到集体或整个大自然中来衡量,以吸收集体和 自然的智慧与灵气,求得“做人”和“作文”的双重发展。要实现作文活动的生态化,就必须自觉树立包括整 体和谐意识、多样性导致有序优化的意识、边缘优势效应意识和互补共生的综合进化意识在内的生态观念。
生命、生活和生态都是综合的动态的过程。因此,“做人——作文”教学十分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展开与 推进,使作文活动真正成为主体精神逐步展现和发挥的生命过程。通常的教学,往往“直奔主题”,重视的是 对知识结论的接受而不甚注意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教育功能。“做人——作文”教学,要把活动作为实现教育 目的,开发和培育学生潜能,引发和吸引学生兴趣的过程,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本体的动态展开和自然推演。在 这个过程中,审美与教化、同化与顺应、享受与发展融为一体,生态优化得以实现,生态作用得以发挥。是否 重视和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做人——作文”教学的动能与目标能否成功实现。在这 个意义上,过程设计和运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
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学”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为做人而做文以做文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