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理环境对陕北民居形成的影响

浅析地理环境对陕北民居形成的影响

[摘要]:地理环境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窑洞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居住建筑形态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浅析窑洞形成的机理和正在发生的改变。

[关键字]:环境;窑洞;习俗

一、自然条件和历史变迁

陕北既是一个自然区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大致包括我国陕西省延安市中北部和榆林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北陲广阔沙漠,南邻山峁沟壑。陕北地区处于我国黄土高原向内蒙荒漠草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另外该区域也是黄土高原地质结构最为典型丰富、地貌形态最为复杂的地带。陕北黄土高原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年均降水量仅有350-600mm。大陆性特征明显,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炎热干旱,偶发暴雨。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均差大,素有“早着棉袄午披纱”之说。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从这里萌生和发展。远及夏商周三代,我国先民就在此区域活动,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封建统治者和农民起义军在这里兵戎相见,无数次决定中国走向的战争在这里上演,隋唐时期这里曾经是中央王朝的统治中心所在。无数次决定中国走向的战争在这里上演。

在漫长的岁月里,陕北人民经历了战争洗礼和自然变迁的考验。在与封建统治者和无情风沙斗争中,锻炼出了勇敢,坚韧,奋进的品格,一曲曲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无不反映着这些大山一样的精神。历史上多民族聚居,共同开发和建设了这块土地,历经匈奴族游牧、华夷杂居和汉族为主三大阶段,自然留下了多民族文化杂交,多地域习俗渗透的许多特征,在营造方面如窑与房结合构成的院落便是最好的表现。作为一种历史的延续,显现出极为丰富和多彩多姿的美。 [1]

传统民俗和建筑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典范。历史沉淀了伟大精神也留下了宝贵的建筑艺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千百年来各地人民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创造了形态迥异的建筑风格。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原始生态建筑之一的陕北窑洞,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天人相用的传统生态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在人与自然的密切接 触与亲和相用中,“用天材,就地利”,顺应自然,为我所用。 [2]

二、自然环境与民居窑洞建筑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地貌特征的反映,长年累月、无边无际的漫天风沙,时刻的挑战着陕北居民的生活。残酷的现实自然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首先思考如何解决居住这一头等大事。

1、降水

陕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大约为350-600mm。陕北与关中土地面积占全省的 2/3,而水资源加起来还不足全省的30%,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下水贫乏。本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808.3m3,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69.3%,35.8%,亩均水资源量为34m3,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25%、17.4%。全年降水不平衡,集中于夏季,质地疏松的黄土经过暴雨的冲刷而千沟万壑。面对地无三尺平的客观礼貌情况,陕北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窑洞这一新型的建筑模式。 [3]

3、地形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为一起伏不平的支离破碎的高原。黄土高原几乎全境都被黄土所覆盖,地形多为黄土丘陵。千百年来受地势变化和水热条件的影响,黄土质地疏松。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垂直节理发育良好,孕育生长出窑洞这一土生建筑。在数公里宽的地阶上闪落分布着一些村镇,这些村镇的形态各异,大小不同,但是居住的窑洞内部结构相差无几。在窑洞分布区,群众一般惯于窑洞和房屋结合的居住方式。在土质疏松、基岩外露采石方便的地区,以砖、石或黄土坯砌筑的独立式窑洞建筑居多,这些窑洞建筑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范。 [4]

4、民居窑洞建筑

窑洞广泛分布在中国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但是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陕北窑洞。智慧的陕北民众充分利用黄土层容易开发的特征,在黄土崖壁开挖出来了洞室空间。为了保持洞顶的稳定,一般挖成椭圆形或者半圆形,而在内部,典型的窑洞,多为圆形顶,一般长约8m,宽约3.5m,高约4m,正面或有热炕。窑洞建筑只有内部空间而没有外部形体,它的内部空间取决于黄土层的自身结构特点,外部形体是由土体的性质决定,只要对崖面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内部空间的形状一般是拱形的,不需要其他的装饰材料,就可以完成这个建筑,再加上土的价格为零,所以窑洞是一种经济的居民形式。窑洞按照所用的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土窑、石窑、砖窑和接口窑四种。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窑洞有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

三、人文环境对民居建筑影响

1、窑洞与穴居

《博物志》云:“南越穴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说明了我国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依靠洞穴生活的状况,也说明陕北窑洞与原始穴居有着渊源的历史联系和相似的形态。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把创造称之为“挑战和应战之间发生的一场遭遇战的结果”,而“起源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产物”。陕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降水量很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因此居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直立性构造较好的特点,挖洞居住,创造出窑洞这种最适宜和最经济的居住方式。据统计我国北方生活在窑洞中的人们大约有4000万左右,窑洞因为特殊的气候和坏境的调节,有着冬暖夏凉的优势。 [5]

2、风土人情与窑洞

对血缘关系、风俗文化、风水观念等都是影响窑洞形成和改进的社会文化因素。聚落的选址、营建过程中依山就势的风水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文化观念以及血缘家庭的宗法思想,都对“原生态”聚落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和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6]

陕北风俗文化形成的“黄土文化传统观念”,例如人们的乡土情节、交往意识、团结友爱等,形成了一些传统的与人居领域相关联的地域文化观念。热情好客、豪爽纯朴的性格,安于现状、趋于保守的心态,但不乏慧黯、勇于抗争、惯

于从众、乐于协作。这些性格特点造就了陕北窑洞以村落的形式大量存在。另外在建筑、装饰等人居环境要素中,喜好强烈的暖色效果,特别是红色、黄色或木本色,但在靠近北部的地区,常常也有蓝色存在。目前则在窑洞面饰中出现更多样的色彩装饰,如白色。相对的结构统一独立的地域文化特色,使陕北的窑洞区别于福建的客家土楼而以家庭为基础独立存在。

[7]

参考文献

[1]张少军.陕北窑洞建筑一览.[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6月.

[2]张磊.原始生态建筑之陕北窑洞.[J].山西建筑.第34卷第10期2008年4月.

[3]高海清.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06.山西杨凌.

[4]潘琳.陕北窑洞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J].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8年9月.

[5]韩亮.陕北窑洞门窗装饰纹样的观念研究及应用探索.[J]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3月.

[6]蔡英杰.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2月.

[7]吴良铺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5月.

浅析地理环境对陕北民居形成的影响

[摘要]:地理环境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窑洞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居住建筑形态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浅析窑洞形成的机理和正在发生的改变。

[关键字]:环境;窑洞;习俗

一、自然条件和历史变迁

陕北既是一个自然区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大致包括我国陕西省延安市中北部和榆林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北陲广阔沙漠,南邻山峁沟壑。陕北地区处于我国黄土高原向内蒙荒漠草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另外该区域也是黄土高原地质结构最为典型丰富、地貌形态最为复杂的地带。陕北黄土高原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年均降水量仅有350-600mm。大陆性特征明显,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炎热干旱,偶发暴雨。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均差大,素有“早着棉袄午披纱”之说。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从这里萌生和发展。远及夏商周三代,我国先民就在此区域活动,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封建统治者和农民起义军在这里兵戎相见,无数次决定中国走向的战争在这里上演,隋唐时期这里曾经是中央王朝的统治中心所在。无数次决定中国走向的战争在这里上演。

在漫长的岁月里,陕北人民经历了战争洗礼和自然变迁的考验。在与封建统治者和无情风沙斗争中,锻炼出了勇敢,坚韧,奋进的品格,一曲曲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无不反映着这些大山一样的精神。历史上多民族聚居,共同开发和建设了这块土地,历经匈奴族游牧、华夷杂居和汉族为主三大阶段,自然留下了多民族文化杂交,多地域习俗渗透的许多特征,在营造方面如窑与房结合构成的院落便是最好的表现。作为一种历史的延续,显现出极为丰富和多彩多姿的美。 [1]

传统民俗和建筑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典范。历史沉淀了伟大精神也留下了宝贵的建筑艺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千百年来各地人民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创造了形态迥异的建筑风格。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原始生态建筑之一的陕北窑洞,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天人相用的传统生态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在人与自然的密切接 触与亲和相用中,“用天材,就地利”,顺应自然,为我所用。 [2]

二、自然环境与民居窑洞建筑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地貌特征的反映,长年累月、无边无际的漫天风沙,时刻的挑战着陕北居民的生活。残酷的现实自然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首先思考如何解决居住这一头等大事。

1、降水

陕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大约为350-600mm。陕北与关中土地面积占全省的 2/3,而水资源加起来还不足全省的30%,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下水贫乏。本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808.3m3,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69.3%,35.8%,亩均水资源量为34m3,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25%、17.4%。全年降水不平衡,集中于夏季,质地疏松的黄土经过暴雨的冲刷而千沟万壑。面对地无三尺平的客观礼貌情况,陕北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窑洞这一新型的建筑模式。 [3]

3、地形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为一起伏不平的支离破碎的高原。黄土高原几乎全境都被黄土所覆盖,地形多为黄土丘陵。千百年来受地势变化和水热条件的影响,黄土质地疏松。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垂直节理发育良好,孕育生长出窑洞这一土生建筑。在数公里宽的地阶上闪落分布着一些村镇,这些村镇的形态各异,大小不同,但是居住的窑洞内部结构相差无几。在窑洞分布区,群众一般惯于窑洞和房屋结合的居住方式。在土质疏松、基岩外露采石方便的地区,以砖、石或黄土坯砌筑的独立式窑洞建筑居多,这些窑洞建筑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范。 [4]

4、民居窑洞建筑

窑洞广泛分布在中国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但是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陕北窑洞。智慧的陕北民众充分利用黄土层容易开发的特征,在黄土崖壁开挖出来了洞室空间。为了保持洞顶的稳定,一般挖成椭圆形或者半圆形,而在内部,典型的窑洞,多为圆形顶,一般长约8m,宽约3.5m,高约4m,正面或有热炕。窑洞建筑只有内部空间而没有外部形体,它的内部空间取决于黄土层的自身结构特点,外部形体是由土体的性质决定,只要对崖面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内部空间的形状一般是拱形的,不需要其他的装饰材料,就可以完成这个建筑,再加上土的价格为零,所以窑洞是一种经济的居民形式。窑洞按照所用的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土窑、石窑、砖窑和接口窑四种。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窑洞有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

三、人文环境对民居建筑影响

1、窑洞与穴居

《博物志》云:“南越穴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说明了我国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依靠洞穴生活的状况,也说明陕北窑洞与原始穴居有着渊源的历史联系和相似的形态。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把创造称之为“挑战和应战之间发生的一场遭遇战的结果”,而“起源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产物”。陕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降水量很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因此居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直立性构造较好的特点,挖洞居住,创造出窑洞这种最适宜和最经济的居住方式。据统计我国北方生活在窑洞中的人们大约有4000万左右,窑洞因为特殊的气候和坏境的调节,有着冬暖夏凉的优势。 [5]

2、风土人情与窑洞

对血缘关系、风俗文化、风水观念等都是影响窑洞形成和改进的社会文化因素。聚落的选址、营建过程中依山就势的风水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文化观念以及血缘家庭的宗法思想,都对“原生态”聚落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和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6]

陕北风俗文化形成的“黄土文化传统观念”,例如人们的乡土情节、交往意识、团结友爱等,形成了一些传统的与人居领域相关联的地域文化观念。热情好客、豪爽纯朴的性格,安于现状、趋于保守的心态,但不乏慧黯、勇于抗争、惯

于从众、乐于协作。这些性格特点造就了陕北窑洞以村落的形式大量存在。另外在建筑、装饰等人居环境要素中,喜好强烈的暖色效果,特别是红色、黄色或木本色,但在靠近北部的地区,常常也有蓝色存在。目前则在窑洞面饰中出现更多样的色彩装饰,如白色。相对的结构统一独立的地域文化特色,使陕北的窑洞区别于福建的客家土楼而以家庭为基础独立存在。

[7]

参考文献

[1]张少军.陕北窑洞建筑一览.[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6月.

[2]张磊.原始生态建筑之陕北窑洞.[J].山西建筑.第34卷第10期2008年4月.

[3]高海清.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06.山西杨凌.

[4]潘琳.陕北窑洞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J].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8年9月.

[5]韩亮.陕北窑洞门窗装饰纹样的观念研究及应用探索.[J]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3月.

[6]蔡英杰.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2月.

[7]吴良铺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5月.


相关文章

  • 马氏庄园窑洞民居的文化艺术内涵
  • 马氏序围窑洞民居的 文化艺术内涵懒玲一 Housein CulturalandArtisticConnotationofCaveFolk Ma§Demesne 'j氏』f吲位r米脂县城东南20公吼的畅家淘村.灶以,5氏家族地生为重要成员的窑 ...查看


  • 陕北的窑洞 1
  •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查看


  • 浅析山东民居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特色
  • 第33卷第1期 Vol.33No.12012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QindaoTechnoloicalUniversit ggy 浅析山东民居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特色 陈磊刚,李 莹 ()菏泽市规划局,菏泽274002 摘 要:山 ...查看


  •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
  •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 作者:樊秘宇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5期 [摘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是研究大理白族民居文化艺术的 ...查看


  • 浅析满族民居与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特点之比较
  • 2009年96期(总第169期)安徽建筑 浅析满族民居与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特点之比较 ComparisonandContrastofManchuDwellingHouseandBeijingQuadrangleinSpatialDistri ...查看


  • 浅析少数民族的民居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下面以几个少数民族为例简单地谈一 谈少数民 ...查看


  • 201230150506黄淑贞浅析广府民居
  •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 调 研 报 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广府民居 学生:黄淑贞 浅析广府民居 ---骑楼.陈家祠.西关大屋 作者:黄淑贞 摘要:广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 ...查看


  • 浅谈窑洞民居
  •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4) 18 0025 03 浅谈窑洞民居 关庆华 摘 要:对窑洞的优势.缺点.格局及装饰特征一一进行了阐述, 提出窑洞缺点的改进措施, 并对窑洞的发展与未来进行了展望, 从而继承发展传统的文化遗产.关键词 ...查看


  • 滇西南同地域佤族与傣族的民居比较研究
  • 滇西南同地域佤族与傣族的民居比较研究 作者:杨茜 翟辉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18期 摘要: 云南各族经过长期的迁徙后,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民族民居在"地区性"与"民族性"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