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书,我的人生导师
我从小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忆孩童时代,放学后捏着钱同小伙伴去买冰棍、糖人,却被街边书摊的图书吸引住了,花上一两分钱就可以看一本小人书,忘了回家。书里的故事感染了我,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难以忘怀的故事,教会我初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上初中以后,接触到了更多的书籍:进入红楼梦》里扑朔迷离的大观园,我会为林黛玉洒下一掬同情的泪水;三国演义》带我进入斗志斗勇、金戈铁马的战场《;水浒传》里林冲的冤屈让我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千般手段让我生出对英雄的无限崇拜……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将我带入了“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沈从文语)。读书,使我体会到心灵的充实和快乐。
不记得是谁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与高尚的人交朋友,多读好书就能交许许多多高尚的朋友,耳濡目染也会跟着高尚起来。随着读书的深入,我认识了司马迁、岳飞、张海迪、海伦凯特、霍金……古今中外的名人教我明事理、学做人,在我的工作、生活中,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他们的声音就会在我的耳边响起,激励我不断奋进。
读书让我体验到了当老师的幸福和乐趣。初上讲台,当我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从容应对时;当我用精彩的语言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时;当学生也捧着一本
李红玉
本课外书出神地阅读时……我会有一种成就感,庆幸自己读了些书,还能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的语言变得丰富、思想变得深刻。
读书让我跟上了课改的脚步。记得刚走进新课程时,由于对新课程没有体会和感受,找不到上课的最佳感觉,我不自觉地“复制”了别人的一些做法。看了别人上课的好形式,我就跟着模仿。别人搞分组学习,我也让学生五六人围成一圈“合作讨论”,结果学习没落到实处,只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别人用课件教学,我也模仿着搞了花哨的课件,却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能真正理解、感悟文本……这些“复制”只是经验模仿,缺少对新课程内涵的深刻领悟。没有思想的高度,没有理念的提升,思维和视野总是局促于一隅,让我感觉到课改越改越难,教学越教越不会教,越教越糊涂。
后来我采用另一种方法———读书。在书中我认识了许多特级教师,他们的经验就是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做老师最可怕的不是理念不行与教学水平低,而是不读书。教改的出路在读书。”特级教师窦桂梅,五年来读理论书籍300万字,写读书笔记40万字。我终于明白,新课程改革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必须用理论来充实、提升自我。
读书是另一种形式的备课。有人批评,一些教师课虽然上得好,却
45
2006年9月号
不见得有思想。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因为那是灵魂的缺席。思想从哪里来?思想只能从思考中来,从阅读中来。一个好教师不只是将教学技巧运用娴熟的上课者,还是有自主意识的思索者、思想者。读书让我思考,为什么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实质上并不能给学生以启迪?因为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课堂上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因思维碰撞而迸出的火花。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着,热闹反衬出更大的沉闷。读书让我领悟了语文教学的真正含义,语文教学并不需要什么“花拳绣腿”,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会心的微笑,这就是语文。
还是上海一位年轻的中学校长说得好: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读书习惯。一是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能启发我们的教育智慧;二是读教育报刊,了解我们的同行在思考什么;三是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四是读学生写的和为学生写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也许,只有真正读书的人,才知道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
叶圣陶先生说“: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我会继续将读书融入我的工作和生活。书,永远是我人生的导师。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
读书
书,我的人生导师
我从小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忆孩童时代,放学后捏着钱同小伙伴去买冰棍、糖人,却被街边书摊的图书吸引住了,花上一两分钱就可以看一本小人书,忘了回家。书里的故事感染了我,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难以忘怀的故事,教会我初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上初中以后,接触到了更多的书籍:进入红楼梦》里扑朔迷离的大观园,我会为林黛玉洒下一掬同情的泪水;三国演义》带我进入斗志斗勇、金戈铁马的战场《;水浒传》里林冲的冤屈让我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千般手段让我生出对英雄的无限崇拜……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将我带入了“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沈从文语)。读书,使我体会到心灵的充实和快乐。
不记得是谁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与高尚的人交朋友,多读好书就能交许许多多高尚的朋友,耳濡目染也会跟着高尚起来。随着读书的深入,我认识了司马迁、岳飞、张海迪、海伦凯特、霍金……古今中外的名人教我明事理、学做人,在我的工作、生活中,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他们的声音就会在我的耳边响起,激励我不断奋进。
读书让我体验到了当老师的幸福和乐趣。初上讲台,当我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从容应对时;当我用精彩的语言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时;当学生也捧着一本
李红玉
本课外书出神地阅读时……我会有一种成就感,庆幸自己读了些书,还能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的语言变得丰富、思想变得深刻。
读书让我跟上了课改的脚步。记得刚走进新课程时,由于对新课程没有体会和感受,找不到上课的最佳感觉,我不自觉地“复制”了别人的一些做法。看了别人上课的好形式,我就跟着模仿。别人搞分组学习,我也让学生五六人围成一圈“合作讨论”,结果学习没落到实处,只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别人用课件教学,我也模仿着搞了花哨的课件,却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能真正理解、感悟文本……这些“复制”只是经验模仿,缺少对新课程内涵的深刻领悟。没有思想的高度,没有理念的提升,思维和视野总是局促于一隅,让我感觉到课改越改越难,教学越教越不会教,越教越糊涂。
后来我采用另一种方法———读书。在书中我认识了许多特级教师,他们的经验就是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做老师最可怕的不是理念不行与教学水平低,而是不读书。教改的出路在读书。”特级教师窦桂梅,五年来读理论书籍300万字,写读书笔记40万字。我终于明白,新课程改革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必须用理论来充实、提升自我。
读书是另一种形式的备课。有人批评,一些教师课虽然上得好,却
45
2006年9月号
不见得有思想。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因为那是灵魂的缺席。思想从哪里来?思想只能从思考中来,从阅读中来。一个好教师不只是将教学技巧运用娴熟的上课者,还是有自主意识的思索者、思想者。读书让我思考,为什么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实质上并不能给学生以启迪?因为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课堂上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因思维碰撞而迸出的火花。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着,热闹反衬出更大的沉闷。读书让我领悟了语文教学的真正含义,语文教学并不需要什么“花拳绣腿”,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会心的微笑,这就是语文。
还是上海一位年轻的中学校长说得好: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读书习惯。一是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能启发我们的教育智慧;二是读教育报刊,了解我们的同行在思考什么;三是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四是读学生写的和为学生写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也许,只有真正读书的人,才知道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
叶圣陶先生说“: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我会继续将读书融入我的工作和生活。书,永远是我人生的导师。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