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班
陈橙橙
[1**********]0
北京
春和景明、泰然自若、青出于蓝
对于景泰蓝长期以来都有各种误解或者以为它是瓷器的一种
或者以为来自民间。其实景泰蓝是铜胎制器
与瓷毫不相干且它一直是宫廷制品
而非瓷器那样既有官窑又有民窑
对于景泰蓝长期以来都有各种误解或
者以为它是瓷器的一种
或者以为来自民间。其实景泰蓝是铜胎
制器
与瓷毫不相干且它一直是宫廷制品
而非瓷器那样既有官窑又有民窑
陈克涛介绍说景泰蓝的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宣德工艺日趋完善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达到顶峰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以后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景泰蓝的名字。
“珐琅器根据制作技法的不同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和画珐琅三种掐丝珐琅是其中工艺难度最大的一种。”据介绍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锤胎画师在胎上构图再用铜丝在铜胎器表根据所画的样稿焊接出相应的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多次反复高温烧结
最后打磨光滑镀金而成。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中国特有的青铜和瓷器工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南京
南京——
雨花石
南京——
雨花石
南京是一座山城,又是一座江城。那还是南朝梁代的时候。有一个和尚,法号云光,他自幼出家,虔心礼佛,立志要劝世人向善,解救百姓劫难,就四处云游,讲解佛旨。当时佛教传进中国不久,信众还不多,云光每到一处开讲佛法时,听众都寥寥无几,云光开始有点泄气了。有一天傍晚,云光正坐在路边叹息时,突然面前出现了一个老太婆,她送给云光一双麻鞋,叫他穿着去四处传法,鞋在哪里烂掉,就可以在那里安顿下来时常开讲佛经。老太太说完话就突然不见了,云光明白这一定是菩萨在指示他要四处传法,不辞辛苦。
云光不知走了多少地方,脚上的麻鞋总穿不烂。一天,他来到南京城的一座石岗子上,麻鞋突然断烂了。他就在石岗上停下来,广结善缘,开讲佛经。开始听的人还不太多,讲了一段时间后,信众就越来越多了。有一天,他宣讲佛经的时候,讲得非常好,一时感动了天神,天空中飘飘扬扬下起了五颜六色的雨。这些雨滴一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颗颗晶莹圆润的小石子。由于这些小石子是天上落下的雨滴所化,所以人们称之为“雨花石”,而把云光讲经的石岗子称作“雨花台”。
朋友,当你到南京一游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去雨花台看一下,也许还能捡回几颗逗人喜爱的雨花石呢。
苏州
苏绣简介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苏州绣娘有10 多万人,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苏绣具有图案秀丽、色彩典
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特色。
一、苏绣历史
文化古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亦早已闻名于世。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诗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苏州文明熠熠生辉。
苏绣,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那些绣花用的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依恋的目光永远不会离开水灵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孩,任伊老了,也依旧眷恋。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喜爱,是天荒地老般的爱情。全世界都知道中国苏州有一种工艺名叫苏绣。女红之巧呵,十指春风。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
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唐伯虎. 腾王阁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
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
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
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
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
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
65家之多。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
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
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此时的
绣品种类已十分丰富。按品种
分,有双面绣、单面绣;按体
积造型分,有台屏、墙屏、地
屏和大型组合屏风;按表现内
容分,有人物、宠物、花鸟、
风景、静物、特色建筑物……
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
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
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
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
“仿真绣”。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
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
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
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
此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
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
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
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
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
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
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
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1950年后,
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
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
的40余种。沈寿. 耶稣像
近几十年苏绣艺术品更以其旖旎之姿争芳于绣坛。除了“小猫”、“金鱼”等最常见的题材外,花鸟、走兽、山水、人物、静物等各种题材的作品异色纷呈,其表现的艺术幅度,远远超过以往。在技艺上,采用苏绣与发绣的结合,发绣与发刻的结合,刺绣与缂丝的结合,刺绣与缂毛的结合等作品也相继产生,为苏绣艺术的衍生和发展开创出了一条条新路,大大拓展了苏绣的表现能力和绣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苏绣艺人创造出了绣品正背两面纹样、针法相同,色彩迥异的双面异色绣;1980年,苏绣艺人邱秀英、殷濂君首创成功了一种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刺绣(双面三异绣),首幅作品《猫狗图》的两面奇迹般地分别出现了猫与狗的不同图形,突破了双面绣两面图案必须一致的禁区,其技艺达到了鬼斧神工的程度。此后又有《金丝猴与哈巴狗》、《查尔斯与黛安娜》等双面三异绣作品产生。更难以置信的是,一名现年51岁的苏州须眉顾家翘,自1999年起,悉心研究苏绣技法,先后以德国弗里茨·曼斯尼采和美国尼尔·巴尔的两幅人体摄影作品为蓝本,创制了一幅高56厘米、宽40厘米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面三异绣,同时开创了首幅人体摄影绣品和独自绣制(现存的双面三异绣均为两人以上合绣)的两个之最。接着,他又创制出了绝无仅有的以同一根线在绣品两面表现出不同针法的《月色荷塘》、《天鹅舞》等作品,开创了传统刺绣和现代科学融会的先河。2005年5月,他经过苦心钻研,划时代地创制出了一幅异线(羢)、异景、异色、异样、异针法的双面五异绣《白猫和熊猫》,以及通过灯光能尽现绣品细部的隐亮绣《东方明珠》,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二、苏绣工艺
苏绣的技艺特色,大致可用“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字来概括。
按苏绣针法划分为:苏绣注重运针变化,截至目前为止,苏绣教程里常用的苏绣运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从原来常用的10多种增加到目前的四五十种。
苏绣按工艺分可分:为乱针绣绣与平绣两大类。苏绣按用途分可分为:装饰类(单面绣、双面绣等)实用类(手帕、荷包等)
苏绣按观感分可分为:单面绣与双面绣两类。其中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之一。艺人们将一根头发粗细的绣花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细线绣,并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无论从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绣猫最难的是一对猫眼睛,艺人们需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才能把猫睛绣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单面绣双面绣
低档品
这是一件刘令华国粹油画的苏绣作品《昭君出塞》,由镇湖著名苏绣大师卢福英绣制。画面是神态饱满,层次丰富,突出人物表演神态。针法细腻活泼,衣服的褶皱,面容的雕琢,使整幅绣品人物充满灵气,这无疑是一件艺术价值高的苏绣作
品。而这件苏绣作品同样是刘令华国粹油画《昭君出塞》,图案构思好像与上面那幅没有多大变化,但仔细看整幅画面,画面被人为的分割成很多突兀的色块,用针生硬而粗糙,整个画面偏平无层次,显然这是一幅低档品。
【乱针绣】----中国刺绣与西方油画的完美结合
乱针绣是常州人杨守玉女士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明的。她以针代笔墨,以线为丹青,把西洋"的"理与常州刺绣融合一体,让作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独创了中西合璧的新兴艺术"乱针绣"。
乱针绣源于苏绣,又超越苏绣,而自成一格,其法一改以往“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苏绣方法,但又乱而不杂,密而不堆,技法千种,各运用于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立体感很强,呼之欲出,颇有西洋油画的效果!创始人杨守玉女士穷一生心血,结成了这朵艺术奇葩,在中华绣坛上留下了千古之名!不过关于乱针绣的起源,后人则肯定的说,假如没有杨守玉女士与其表兄刘海粟凄婉的世纪情殇,那就不一定会有乱针绣的发明!
1101班
陈橙橙
[1**********]0
北京
春和景明、泰然自若、青出于蓝
对于景泰蓝长期以来都有各种误解或者以为它是瓷器的一种
或者以为来自民间。其实景泰蓝是铜胎制器
与瓷毫不相干且它一直是宫廷制品
而非瓷器那样既有官窑又有民窑
对于景泰蓝长期以来都有各种误解或
者以为它是瓷器的一种
或者以为来自民间。其实景泰蓝是铜胎
制器
与瓷毫不相干且它一直是宫廷制品
而非瓷器那样既有官窑又有民窑
陈克涛介绍说景泰蓝的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宣德工艺日趋完善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达到顶峰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以后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景泰蓝的名字。
“珐琅器根据制作技法的不同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和画珐琅三种掐丝珐琅是其中工艺难度最大的一种。”据介绍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锤胎画师在胎上构图再用铜丝在铜胎器表根据所画的样稿焊接出相应的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多次反复高温烧结
最后打磨光滑镀金而成。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中国特有的青铜和瓷器工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南京
南京——
雨花石
南京——
雨花石
南京是一座山城,又是一座江城。那还是南朝梁代的时候。有一个和尚,法号云光,他自幼出家,虔心礼佛,立志要劝世人向善,解救百姓劫难,就四处云游,讲解佛旨。当时佛教传进中国不久,信众还不多,云光每到一处开讲佛法时,听众都寥寥无几,云光开始有点泄气了。有一天傍晚,云光正坐在路边叹息时,突然面前出现了一个老太婆,她送给云光一双麻鞋,叫他穿着去四处传法,鞋在哪里烂掉,就可以在那里安顿下来时常开讲佛经。老太太说完话就突然不见了,云光明白这一定是菩萨在指示他要四处传法,不辞辛苦。
云光不知走了多少地方,脚上的麻鞋总穿不烂。一天,他来到南京城的一座石岗子上,麻鞋突然断烂了。他就在石岗上停下来,广结善缘,开讲佛经。开始听的人还不太多,讲了一段时间后,信众就越来越多了。有一天,他宣讲佛经的时候,讲得非常好,一时感动了天神,天空中飘飘扬扬下起了五颜六色的雨。这些雨滴一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颗颗晶莹圆润的小石子。由于这些小石子是天上落下的雨滴所化,所以人们称之为“雨花石”,而把云光讲经的石岗子称作“雨花台”。
朋友,当你到南京一游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去雨花台看一下,也许还能捡回几颗逗人喜爱的雨花石呢。
苏州
苏绣简介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苏州绣娘有10 多万人,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苏绣具有图案秀丽、色彩典
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特色。
一、苏绣历史
文化古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亦早已闻名于世。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诗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苏州文明熠熠生辉。
苏绣,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那些绣花用的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依恋的目光永远不会离开水灵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孩,任伊老了,也依旧眷恋。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喜爱,是天荒地老般的爱情。全世界都知道中国苏州有一种工艺名叫苏绣。女红之巧呵,十指春风。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
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唐伯虎. 腾王阁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
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
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
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
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
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
65家之多。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
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
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此时的
绣品种类已十分丰富。按品种
分,有双面绣、单面绣;按体
积造型分,有台屏、墙屏、地
屏和大型组合屏风;按表现内
容分,有人物、宠物、花鸟、
风景、静物、特色建筑物……
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
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
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
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
“仿真绣”。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
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
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
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
此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
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
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
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
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
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
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
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1950年后,
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
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
的40余种。沈寿. 耶稣像
近几十年苏绣艺术品更以其旖旎之姿争芳于绣坛。除了“小猫”、“金鱼”等最常见的题材外,花鸟、走兽、山水、人物、静物等各种题材的作品异色纷呈,其表现的艺术幅度,远远超过以往。在技艺上,采用苏绣与发绣的结合,发绣与发刻的结合,刺绣与缂丝的结合,刺绣与缂毛的结合等作品也相继产生,为苏绣艺术的衍生和发展开创出了一条条新路,大大拓展了苏绣的表现能力和绣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苏绣艺人创造出了绣品正背两面纹样、针法相同,色彩迥异的双面异色绣;1980年,苏绣艺人邱秀英、殷濂君首创成功了一种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刺绣(双面三异绣),首幅作品《猫狗图》的两面奇迹般地分别出现了猫与狗的不同图形,突破了双面绣两面图案必须一致的禁区,其技艺达到了鬼斧神工的程度。此后又有《金丝猴与哈巴狗》、《查尔斯与黛安娜》等双面三异绣作品产生。更难以置信的是,一名现年51岁的苏州须眉顾家翘,自1999年起,悉心研究苏绣技法,先后以德国弗里茨·曼斯尼采和美国尼尔·巴尔的两幅人体摄影作品为蓝本,创制了一幅高56厘米、宽40厘米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面三异绣,同时开创了首幅人体摄影绣品和独自绣制(现存的双面三异绣均为两人以上合绣)的两个之最。接着,他又创制出了绝无仅有的以同一根线在绣品两面表现出不同针法的《月色荷塘》、《天鹅舞》等作品,开创了传统刺绣和现代科学融会的先河。2005年5月,他经过苦心钻研,划时代地创制出了一幅异线(羢)、异景、异色、异样、异针法的双面五异绣《白猫和熊猫》,以及通过灯光能尽现绣品细部的隐亮绣《东方明珠》,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二、苏绣工艺
苏绣的技艺特色,大致可用“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字来概括。
按苏绣针法划分为:苏绣注重运针变化,截至目前为止,苏绣教程里常用的苏绣运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从原来常用的10多种增加到目前的四五十种。
苏绣按工艺分可分:为乱针绣绣与平绣两大类。苏绣按用途分可分为:装饰类(单面绣、双面绣等)实用类(手帕、荷包等)
苏绣按观感分可分为:单面绣与双面绣两类。其中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之一。艺人们将一根头发粗细的绣花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细线绣,并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无论从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绣猫最难的是一对猫眼睛,艺人们需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才能把猫睛绣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单面绣双面绣
低档品
这是一件刘令华国粹油画的苏绣作品《昭君出塞》,由镇湖著名苏绣大师卢福英绣制。画面是神态饱满,层次丰富,突出人物表演神态。针法细腻活泼,衣服的褶皱,面容的雕琢,使整幅绣品人物充满灵气,这无疑是一件艺术价值高的苏绣作
品。而这件苏绣作品同样是刘令华国粹油画《昭君出塞》,图案构思好像与上面那幅没有多大变化,但仔细看整幅画面,画面被人为的分割成很多突兀的色块,用针生硬而粗糙,整个画面偏平无层次,显然这是一幅低档品。
【乱针绣】----中国刺绣与西方油画的完美结合
乱针绣是常州人杨守玉女士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明的。她以针代笔墨,以线为丹青,把西洋"的"理与常州刺绣融合一体,让作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独创了中西合璧的新兴艺术"乱针绣"。
乱针绣源于苏绣,又超越苏绣,而自成一格,其法一改以往“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苏绣方法,但又乱而不杂,密而不堆,技法千种,各运用于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立体感很强,呼之欲出,颇有西洋油画的效果!创始人杨守玉女士穷一生心血,结成了这朵艺术奇葩,在中华绣坛上留下了千古之名!不过关于乱针绣的起源,后人则肯定的说,假如没有杨守玉女士与其表兄刘海粟凄婉的世纪情殇,那就不一定会有乱针绣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