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學者中,做陳鱣〔仲魚〕假印的較多,我碰到的就有好多次。陳鱣是嘉慶年間非常重要的校勘學家,學問很大,前人說他是「于經史百家靡不綜覽」,「浙西諸生中經學最深者」。而且他和當時重要藏書家黃丕烈、吳騫等往來極密。在各種線裝書中,凡是有陳鱣字或印的書,價錢一定都高,為什麼?就因為他對校勘學的貢獻非常大。陳鱣的藏書印有多方,如「海甯陳鱣觀」、「得此書費辛苦後之人其鑒我」、「仲魚過目」、「陳鱣」、「仲魚圖像」、「陳仲魚家圖書秘冊」等。其中,有一方印非常典型,就是他的一張小象,面容端莊凝神,頭戴斗笠,鬍子緊密而不亂,下面刻著「仲魚圖像」四字。這方「仲魚圖像」,數十年間我曾見過有六種翻刻的不同偽印,有的竟將老者陳鱣刻成眉清目秀的模樣。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中,我在上海古籍書店選書時,在一本近人的印譜中還見到一方,圖像中陳鱣的鬍子稀疏可數,更是近人翻刻的。這種克隆的偽印多是木制的,仿刻的技巧也很拙劣,和真印相比,大相徑庭,其膺立馬能辨。早年,我還見有清陳貽穀撰稿本《左傳嘉集》四卷,以及清抄本《綏寇紀略》,上面亦有偽造的陳鱣藏書印。
我們剛剛講到書估偽造一些名人的藏書印記,當然也說明這些書估的胆子也夠大。他們知道,這些名人的後裔從未想過要保護先人名譽,不會說你冒用我先祖的名諱,偽造他們的藏印,而去訴諸法律,打一場官司,所以書估可以放手去做。我還發現有的書估,不僅僅是偽造名人的印記,他們還發展到偽造官府的印記,那當然是向前代的官府挑戰。
大家都知道,清代乾隆三十八年,,在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朝廷向民間大肆徵書,有些書後來它不能進入《四庫》,就退了回去。退回去的時候,四庫館官員都會在封面上鈐上一個大的木記,這個木記上面有紅色的印文,上面有乾隆多少年,什麼地方官員進呈的什麼書多少冊。這種書的版本,即為四庫退還本,我見過數十部,但有一部是假的,書名是《魯詩世學》四卷,明豐坊撰。清抄本。此書鈐有「商邱宋筠蘭揮氏」、「翰林院印」、「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兩淮鹽政李質穎送到魯詩世學計書四本」木記,內里「七」、「魯詩世學」、「四」字係朱筆手寫。宋筠,是宋犖之子,河南商丘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官至奉天府尹,清代藏書家。這三方印皆偽。四庫退還本中假的不多,但見到假四庫退還本木記的也是「眼福」。
送到四庫館的那些書,都會鈐上一方翰林院印,漢文滿文分開的,所以我們說是滿漢文大方印。過去有一種不成文的說法,那就是凡是書上有翰林院大方印的書很難得。因為這個書畢竟到過四庫全書館,我記得在上海圖書館的時候,瞿鳳起先生就說,凡是有翰林院大方印的都應該入二級藏品,但後來這個說法被否定了。但是翰林院印有假,1986至1987年的時候,我在美國普林斯敦大學葛思東方圖書館看書,就發現翰林院印也有假的,都可以有人偽造。真印、假印,你必須放在一起比對,才能看出在印製、尺寸上面有不同,這個翰林院印是官印,它是有定制的,你不能亂來,不能超越他的規矩。所以那個假印啊,稍微大一點點,那個尺寸我都具體量了作比對。而且印泥的顏色,假的就是不好,時間長了都暗紅了,不像是那種自然地紅色。
比如說葛思德東方圖書館所藏的《墨池編》六卷,是明萬曆八年揚州知府虞德燁刻本,原著錄作「四庫全書底本」,鈐有毛晉「子晉」、「汲古主人」、毛扆「毛扆之印」、「斧季」印,又鈐有「翰林院印」。五方印記均贗作。按,真「翰林院印」,印色自然,此印色偏暗紅。由於偽印系翻刻,故筆劃線條較真印為粗。我曾以該館所藏明嘉靖刻本《袖珍小兒方》中所鈐「翰林院印」相較,真印長寬各為10.3釐米,偽印則長10.8釐米,寬10.7釐米。
翰林院的印都可以假,還不算稀奇,清宮中的藏書如「天祿琳瑯」諸印等也多有偽作,如宋刻元明遞修本《古史》六十卷,「天祿琳瑯」諸印均偽。另外,皇帝的印也都敢偽造。我曾在上海圖書館看到過一部很普通的一個明末楊九經刻本,是坊間所刻,是部讀本,書名是《新鍥鄭孩如先生精選戰國策旁訓便讀》,那就是給讀書士子看的,這種書只能是坊間印本,官家不會刻印的,私家除非是家塾教育子弟用的,但那也不可能,那種裝幀也小家子氣。那部書我打開來一看,裏邊竟然還有「乾隆御覽之寶」之璽印,一看就是假印。
我們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過地下書庫,也參觀了他們的善本圖籍展覽,好幾種書上都鈐有「乾隆御覽之寶」,「五福五代堂寶」等璽印,你看,剛才我們舉例說的《戰國策旁訓便讀》,乾隆皇帝的印都敢偽造,當然書估他也知道這個不會犯罪殺頭,也不會判刑。所以當時我一看,就覺得一部民間刻印的書,能夠進入宮廷,而且被皇帝閱讀,那一定多是正經正史,哪有這種什麼「旁訓」、「便讀」的書啊?此種民間坊刻本,只是供讀書士子所用,而臣工如將此等小書讓帝王經眼,那還要斗胆引進,恐是永不可能之事。當然,小民之讀本也是進不了《四庫全書》之門的。對於書估來說,他不管你是誰,皇帝老子我都不怕,還怕大名士,至於想偽造誰,都是片刻工夫,唾手可得的,只要能讓別人口袋裏的錢換到自己的腰包就行。
清內府鈐在書上的「乾隆御覽之寶」〔橢圓印〕,「五福五代堂寶」、「古稀天子之寶」和「八徵耄念之寶」等璽印,都有嚴格的格式 不是隨意由詞臣鈐蓋的,它們的位置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固定的,這在《石渠寶笈續編》的凡例上即有明確說明。而且胡虔《柿葉軒筆記》亦云:「文瀾閣《四庫全書》,書皆鈔本,每葉十六行,行二十一字,長六寸,寬三寸七分。每本用寶二,前曰「古稀天子之寶」,後曰「乾隆御覽之寶」。當然,對於書估來說,他也不會專門擁有一位名人的假印,他往往會有數人、數十人的偽印,但他們使用的印泥卻只有一盒,所以鈐印時,印色一律。
在清代學者中,做陳鱣〔仲魚〕假印的較多,我碰到的就有好多次。陳鱣是嘉慶年間非常重要的校勘學家,學問很大,前人說他是「于經史百家靡不綜覽」,「浙西諸生中經學最深者」。而且他和當時重要藏書家黃丕烈、吳騫等往來極密。在各種線裝書中,凡是有陳鱣字或印的書,價錢一定都高,為什麼?就因為他對校勘學的貢獻非常大。陳鱣的藏書印有多方,如「海甯陳鱣觀」、「得此書費辛苦後之人其鑒我」、「仲魚過目」、「陳鱣」、「仲魚圖像」、「陳仲魚家圖書秘冊」等。其中,有一方印非常典型,就是他的一張小象,面容端莊凝神,頭戴斗笠,鬍子緊密而不亂,下面刻著「仲魚圖像」四字。這方「仲魚圖像」,數十年間我曾見過有六種翻刻的不同偽印,有的竟將老者陳鱣刻成眉清目秀的模樣。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中,我在上海古籍書店選書時,在一本近人的印譜中還見到一方,圖像中陳鱣的鬍子稀疏可數,更是近人翻刻的。這種克隆的偽印多是木制的,仿刻的技巧也很拙劣,和真印相比,大相徑庭,其膺立馬能辨。早年,我還見有清陳貽穀撰稿本《左傳嘉集》四卷,以及清抄本《綏寇紀略》,上面亦有偽造的陳鱣藏書印。
我們剛剛講到書估偽造一些名人的藏書印記,當然也說明這些書估的胆子也夠大。他們知道,這些名人的後裔從未想過要保護先人名譽,不會說你冒用我先祖的名諱,偽造他們的藏印,而去訴諸法律,打一場官司,所以書估可以放手去做。我還發現有的書估,不僅僅是偽造名人的印記,他們還發展到偽造官府的印記,那當然是向前代的官府挑戰。
大家都知道,清代乾隆三十八年,,在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朝廷向民間大肆徵書,有些書後來它不能進入《四庫》,就退了回去。退回去的時候,四庫館官員都會在封面上鈐上一個大的木記,這個木記上面有紅色的印文,上面有乾隆多少年,什麼地方官員進呈的什麼書多少冊。這種書的版本,即為四庫退還本,我見過數十部,但有一部是假的,書名是《魯詩世學》四卷,明豐坊撰。清抄本。此書鈐有「商邱宋筠蘭揮氏」、「翰林院印」、「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兩淮鹽政李質穎送到魯詩世學計書四本」木記,內里「七」、「魯詩世學」、「四」字係朱筆手寫。宋筠,是宋犖之子,河南商丘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官至奉天府尹,清代藏書家。這三方印皆偽。四庫退還本中假的不多,但見到假四庫退還本木記的也是「眼福」。
送到四庫館的那些書,都會鈐上一方翰林院印,漢文滿文分開的,所以我們說是滿漢文大方印。過去有一種不成文的說法,那就是凡是書上有翰林院大方印的書很難得。因為這個書畢竟到過四庫全書館,我記得在上海圖書館的時候,瞿鳳起先生就說,凡是有翰林院大方印的都應該入二級藏品,但後來這個說法被否定了。但是翰林院印有假,1986至1987年的時候,我在美國普林斯敦大學葛思東方圖書館看書,就發現翰林院印也有假的,都可以有人偽造。真印、假印,你必須放在一起比對,才能看出在印製、尺寸上面有不同,這個翰林院印是官印,它是有定制的,你不能亂來,不能超越他的規矩。所以那個假印啊,稍微大一點點,那個尺寸我都具體量了作比對。而且印泥的顏色,假的就是不好,時間長了都暗紅了,不像是那種自然地紅色。
比如說葛思德東方圖書館所藏的《墨池編》六卷,是明萬曆八年揚州知府虞德燁刻本,原著錄作「四庫全書底本」,鈐有毛晉「子晉」、「汲古主人」、毛扆「毛扆之印」、「斧季」印,又鈐有「翰林院印」。五方印記均贗作。按,真「翰林院印」,印色自然,此印色偏暗紅。由於偽印系翻刻,故筆劃線條較真印為粗。我曾以該館所藏明嘉靖刻本《袖珍小兒方》中所鈐「翰林院印」相較,真印長寬各為10.3釐米,偽印則長10.8釐米,寬10.7釐米。
翰林院的印都可以假,還不算稀奇,清宮中的藏書如「天祿琳瑯」諸印等也多有偽作,如宋刻元明遞修本《古史》六十卷,「天祿琳瑯」諸印均偽。另外,皇帝的印也都敢偽造。我曾在上海圖書館看到過一部很普通的一個明末楊九經刻本,是坊間所刻,是部讀本,書名是《新鍥鄭孩如先生精選戰國策旁訓便讀》,那就是給讀書士子看的,這種書只能是坊間印本,官家不會刻印的,私家除非是家塾教育子弟用的,但那也不可能,那種裝幀也小家子氣。那部書我打開來一看,裏邊竟然還有「乾隆御覽之寶」之璽印,一看就是假印。
我們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過地下書庫,也參觀了他們的善本圖籍展覽,好幾種書上都鈐有「乾隆御覽之寶」,「五福五代堂寶」等璽印,你看,剛才我們舉例說的《戰國策旁訓便讀》,乾隆皇帝的印都敢偽造,當然書估他也知道這個不會犯罪殺頭,也不會判刑。所以當時我一看,就覺得一部民間刻印的書,能夠進入宮廷,而且被皇帝閱讀,那一定多是正經正史,哪有這種什麼「旁訓」、「便讀」的書啊?此種民間坊刻本,只是供讀書士子所用,而臣工如將此等小書讓帝王經眼,那還要斗胆引進,恐是永不可能之事。當然,小民之讀本也是進不了《四庫全書》之門的。對於書估來說,他不管你是誰,皇帝老子我都不怕,還怕大名士,至於想偽造誰,都是片刻工夫,唾手可得的,只要能讓別人口袋裏的錢換到自己的腰包就行。
清內府鈐在書上的「乾隆御覽之寶」〔橢圓印〕,「五福五代堂寶」、「古稀天子之寶」和「八徵耄念之寶」等璽印,都有嚴格的格式 不是隨意由詞臣鈐蓋的,它們的位置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固定的,這在《石渠寶笈續編》的凡例上即有明確說明。而且胡虔《柿葉軒筆記》亦云:「文瀾閣《四庫全書》,書皆鈔本,每葉十六行,行二十一字,長六寸,寬三寸七分。每本用寶二,前曰「古稀天子之寶」,後曰「乾隆御覽之寶」。當然,對於書估來說,他也不會專門擁有一位名人的假印,他往往會有數人、數十人的偽印,但他們使用的印泥卻只有一盒,所以鈐印時,印色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