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宗族面临的理论冲击

王琢玺文学院08人文科学试验班[1**********]32

近代中国宗族面临的理论冲击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这一基层组织在历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近代社会,宗族遭到一系列冲击。在理论层面上,笔者考察了以严复、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宗族观,发现人们对于宗族的批判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于宗族的批判经历了由笼统的批判到全面的批判再到集中政治批判的的历史发展轨迹。

关键词:近代宗族冲击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它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经济、宗教、教

1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这样一具有完整功能的基本社会单位在当代中国几乎销声匿迹。

宗族组织在中国近代社会究竟面临什么冲击呢?笔者这里以严复、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为代表,考察中国近代社会人们对于宗族的认识,或许对于考察宗族问题有所启发。

1严复的宗族观

严复在一九零四年翻译出版了英国人E. 甄克斯的《社会通诠》。甄克斯在这本书中, 用历史发展阶段的观点, 把历史描绘成从图腾社会向宗法社会、再向军国社会发展的过程。甄克斯认为,在军国社会里, 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 人民是平等的; 而在宗法社会中, 社会细胞由家族构成,个人归各自的宗族统辖, 并受到祖法的约束, 没有自由。

甄克斯认为宗法社会是一个“统于所尊”2的社会。他比较了“天演极深、程度极高”的社会和宗法社会的区别,认为宗法社会是“以一族一家为幺匿者也”3的社会,即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属于某一家庭,一人的行为要对家庭负责,每一个家庭又属于某一族,每一家长要对所属的族负责,每一族又属于某一宗,每一族要对所属宗负责,层层相属,秩序井然。

2陈独秀的宗族观

陈独秀于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比较了东西方民族的思想差异,在谈到中国宗族制度时,陈独秀认为东方民族的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至今无以异焉;自酋长政治,进而为封建政治,至今亦无以异焉”4。“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个人无权利,一家之人,听命家长。《诗》曰:‘君之宗之。’《礼》日:‘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5宗法社会尊重家长和君主,注意等级划分,因而宗法社会的的道德即为“忠”和“孝”,这也是东方民族一贯的精神,“宗法社会尊家长,重阶级,故教孝;宗法社会之政治,郊庙典礼,国之大经,国家组织,一如家族,尊元首,重阶级,故教忠。忠孝者,宗法社会封建时代之道德,半开化东洋民族一贯之精神也。”6

3毛泽东的宗族观

革命者毛泽东在一九二七年三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1

2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05页。 甄克斯著:《社会通诠》,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0月,第19页。

3甄克斯著:《社会通诠》,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0月,第19页。

4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5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6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认为宗族制度是支配中国男人的三大有系统的权力之一,毛泽东认为这四项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的绳索,“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7。在毛泽东的描述中,族长、祠款经管人都是无恶不作的,他们压迫同族子孙,侵吞祠款,用“打屁股”、“沉潭”、“活埋”8等手段维护统治,并极端敌视女子和穷人,穷人和女子不得进入祠堂吃酒。

4三人主张的异同

综观严复、陈独秀和毛泽东的主张,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认为宗族是一种极大的社会权力中心。严复认为宗法社会是一个“统于所尊”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以一族一家为幺匿者也”,每个人都有所统属,有所负责的对象,因而社会秩序井然。在陈独秀看来,宗法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个人没有权利,只能听命于家长、族长。在毛泽东看来,族权是支配中国人的重要权力之一,它和政权、神权、夫权一起构成了全部封建宗法的制度和思想。

他们的不同在于,严复从宗法制不利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切入点,指出宗法社会里,人们困于祖宗的遗训而不敢违背,视追求新潮的人为洪水猛兽。这样的社会机制导致社会腐败。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追求新文化,新道德,具有多方面的追求,表现在宗族观上,是为对宗族的三大批判:阻碍个人的独立自由,剥夺人的权利,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革命者的毛泽东,在紧张的革命斗争活动中,把矛头指向了宗族内部的斗争,认为宗族内部存在着族长和祠款经管人与普通族人的矛盾。族长和祠款经管人借用把持族权的机会大势敲诈勒索族人,侵吞宗族财富,并用用“打屁股”、“沉潭”、“活埋”9等手段维护其统治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宗族面临的理论冲击,是随着社会形势而发生变化的,人们对于宗族的批判经历了由笼统的批判到全面的批判再到集中政治批判的的历史发展轨迹。 7

8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9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王琢玺文学院08人文科学试验班[1**********]32

近代中国宗族面临的理论冲击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这一基层组织在历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近代社会,宗族遭到一系列冲击。在理论层面上,笔者考察了以严复、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宗族观,发现人们对于宗族的批判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于宗族的批判经历了由笼统的批判到全面的批判再到集中政治批判的的历史发展轨迹。

关键词:近代宗族冲击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它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经济、宗教、教

1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这样一具有完整功能的基本社会单位在当代中国几乎销声匿迹。

宗族组织在中国近代社会究竟面临什么冲击呢?笔者这里以严复、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为代表,考察中国近代社会人们对于宗族的认识,或许对于考察宗族问题有所启发。

1严复的宗族观

严复在一九零四年翻译出版了英国人E. 甄克斯的《社会通诠》。甄克斯在这本书中, 用历史发展阶段的观点, 把历史描绘成从图腾社会向宗法社会、再向军国社会发展的过程。甄克斯认为,在军国社会里, 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 人民是平等的; 而在宗法社会中, 社会细胞由家族构成,个人归各自的宗族统辖, 并受到祖法的约束, 没有自由。

甄克斯认为宗法社会是一个“统于所尊”2的社会。他比较了“天演极深、程度极高”的社会和宗法社会的区别,认为宗法社会是“以一族一家为幺匿者也”3的社会,即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属于某一家庭,一人的行为要对家庭负责,每一个家庭又属于某一族,每一家长要对所属的族负责,每一族又属于某一宗,每一族要对所属宗负责,层层相属,秩序井然。

2陈独秀的宗族观

陈独秀于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比较了东西方民族的思想差异,在谈到中国宗族制度时,陈独秀认为东方民族的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至今无以异焉;自酋长政治,进而为封建政治,至今亦无以异焉”4。“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个人无权利,一家之人,听命家长。《诗》曰:‘君之宗之。’《礼》日:‘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5宗法社会尊重家长和君主,注意等级划分,因而宗法社会的的道德即为“忠”和“孝”,这也是东方民族一贯的精神,“宗法社会尊家长,重阶级,故教孝;宗法社会之政治,郊庙典礼,国之大经,国家组织,一如家族,尊元首,重阶级,故教忠。忠孝者,宗法社会封建时代之道德,半开化东洋民族一贯之精神也。”6

3毛泽东的宗族观

革命者毛泽东在一九二七年三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1

2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05页。 甄克斯著:《社会通诠》,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0月,第19页。

3甄克斯著:《社会通诠》,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0月,第19页。

4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5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6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认为宗族制度是支配中国男人的三大有系统的权力之一,毛泽东认为这四项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的绳索,“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7。在毛泽东的描述中,族长、祠款经管人都是无恶不作的,他们压迫同族子孙,侵吞祠款,用“打屁股”、“沉潭”、“活埋”8等手段维护统治,并极端敌视女子和穷人,穷人和女子不得进入祠堂吃酒。

4三人主张的异同

综观严复、陈独秀和毛泽东的主张,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认为宗族是一种极大的社会权力中心。严复认为宗法社会是一个“统于所尊”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以一族一家为幺匿者也”,每个人都有所统属,有所负责的对象,因而社会秩序井然。在陈独秀看来,宗法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个人没有权利,只能听命于家长、族长。在毛泽东看来,族权是支配中国人的重要权力之一,它和政权、神权、夫权一起构成了全部封建宗法的制度和思想。

他们的不同在于,严复从宗法制不利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切入点,指出宗法社会里,人们困于祖宗的遗训而不敢违背,视追求新潮的人为洪水猛兽。这样的社会机制导致社会腐败。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追求新文化,新道德,具有多方面的追求,表现在宗族观上,是为对宗族的三大批判:阻碍个人的独立自由,剥夺人的权利,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革命者的毛泽东,在紧张的革命斗争活动中,把矛头指向了宗族内部的斗争,认为宗族内部存在着族长和祠款经管人与普通族人的矛盾。族长和祠款经管人借用把持族权的机会大势敲诈勒索族人,侵吞宗族财富,并用用“打屁股”、“沉潭”、“活埋”9等手段维护其统治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宗族面临的理论冲击,是随着社会形势而发生变化的,人们对于宗族的批判经历了由笼统的批判到全面的批判再到集中政治批判的的历史发展轨迹。 7

8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9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相关文章

  • 帝国丧钟:基于经济.政治.社会视野的清王朝覆灭复盘 邓忠敏
  • 论文 论文题目:帝国丧钟:基于经济.政治. 社会视野的清王朝覆灭复盘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史专题研究 学 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专 业:历史 学 年 级: 2 0 1 4 级 学 号:1400070125 学生姓名:邓 忠 敏 指导教师: ...查看


  • 当前中国农村宗族的发展趋势浅析
  • [内容提要]关于农村宗族的发展趋势,"消失论"和"否定论"占主导地位.但从宗族自身演化逻辑性.宗族存在的客观原因的相对稳定性.宗族自身的适应性和宗族功能的两面性论证,现阶段农村中的宗族将不会消失而是走 ...查看


  • 从族家.单位到社区国家治理体系变迁的微观逻辑
  • 从家族.单位到社区: 国家治理体系变迁的微观逻辑 黄 杰 摘要家族制度是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单位制和社区制恰好对应了国家政权建设的两个阶段.从家族制.单位制再到社区制,实质正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是国家对社会基层治理结构和治理理念的变迁 ...查看


  • 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 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刘玉照 内容提要 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 日本学者提出了村落共同体假设, 美国学者施坚雅提出了基层市场共同体假设, 后来, 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引发了大量的争论和研究.本文将在总结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中国 ...查看


  •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商业资本转化
  • 作者:杨德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7年02期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6-0139-05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商人和商帮,他们在商业流通领域纵横捭阖,赚取了巨额的 ...查看


  •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家族文化 "第一讲 胡中生 课程进度 总共十二次课,具体分布如下: 一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二 家族丧葬文化 三 家族祭祀文化 四 家族婚姻与女性(一) 五 家族婚姻与女性(二) 六 家法族规 ...查看


  •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
  •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之巨大,实在是亘古未有的.侵略者不仅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自身则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一直延续到一百多年后的今日.当然,这里说的鸦片战争不过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历次侵略的代名词.关于鸦片 ...查看


  • 乡土观念与村民自治组织绩效的关系
  • 乡土观念与村民自治组织绩效的关系 杨术友 (西华师范大学聂应德四川南充637002)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摘要]在我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形成的乡土观念并没有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消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的乡村社会的治理中,这种观念不仅存在,并且将长 ...查看


  •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内容提要:本文对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中的人口.宗族.•家庭.阶层.结社等问题进行分析,•力求揭示这一时期华北农村社会变化的内在原因.本文就地富阶层土地占有率.乡村阶级关系.家庭范式.•农民结社等问题的分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