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分析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

从国家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这些年来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数字来分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两高一低”的现象,即大学毕业人数、待就业人数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难以找到合适的薪酬待遇,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使一些大学毕业生产生焦虑、失望、抱怨的情绪,甚至产生对社会不满等思想。这是社会的一个隐患,一个不稳定因素。国家现已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级政府从人、财、物上对就业工作予以倾斜,但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一个难题。

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情况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92010 从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看,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十五”期间,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已升至峰值(4650万),加上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750万),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2300万人。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1 500 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3000万隐性失业者。

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看,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陆续毕业 ,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毕业生就业 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就业率为55%。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就业 率为7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61%。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3%,2006年为70%,2007年为71%。尽管如此,专家还认为该数有“水分”。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

从院校类别上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达85%,部门(其他部委)高校次之,地方院校最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高于对低学历毕业生 的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1∶1.26,本科生约为1∶1,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师范、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信息技术人才、农业科技和环境保护等专业需求旺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最好。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劳动力市场结构

美国经济学家多灵格(P.B.Doeringer)等人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部分:一是工资高、工作稳定、劳动者技术水平高的主劳动力市场(the mary segment),二是工资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的次劳动力市场(the secondary segment)。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得不同劳动力市场建立了不同的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造成了劳动者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由于我国目前主劳动力市场劳动职位严重稀缺,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首要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现象,主要体现为城乡分割、所有制分割和区域分割等 。此外,有学者进行了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45.5% 的毕业生倾向于在沿海地区择业,58.5%的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地区工作,77.4%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

2.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1)高等教育类别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从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对学历层次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比较旺盛,专科生缺乏竞争力。2003年,我国大学生总体首次就业率70%,本科生就业率在80%以上,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是55%。从总体情况来看,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较高,本科供需基本持平,专科、高职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出现了教育类别结构性失衡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本科岗位域中,本科生比专科生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专科岗位域中,专科生并没有显现其明显优势。于是产生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工作岗位、本科生又挤占专科生岗位的“挤占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过度教育问题,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结构性失业,即由供需层次的错位而引起的就业问题。

(2)学科专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

但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一产业:201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是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最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

(3)教育产能相对过剩

教育产能相对过剩并不是就业人数太多或者某专业人数太多,而是由于地域和经济差异造成的,是地域和经济差异,由于国内各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人才不一致,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比如IT,金融等行业多集中在一些城市,因此对这类需求的人才比较大,而对其他专业的需求人数将相对要小。

3.就业偏好结构

一般而言,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方面,首先,会倾向于选择具备良好的公共秩序、文明的生活环境、较为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工具、方便的文化娱乐设施等客观环境和条件。其次,会追求经济利益(如货币收入、福利等),这是决定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还会涉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例如,通过经营拥有一定的资产、通过获取政绩得以升迁,以及在社会上或行业领域享有盛誉,等等。以上构成了高校毕业生所要追求的利益序列。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毕业生的价值追求从主观上加剧了就业形势酌严峻性。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分析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

从国家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这些年来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数字来分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两高一低”的现象,即大学毕业人数、待就业人数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难以找到合适的薪酬待遇,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使一些大学毕业生产生焦虑、失望、抱怨的情绪,甚至产生对社会不满等思想。这是社会的一个隐患,一个不稳定因素。国家现已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级政府从人、财、物上对就业工作予以倾斜,但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一个难题。

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情况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92010 从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看,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十五”期间,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已升至峰值(4650万),加上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750万),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2300万人。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1 500 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3000万隐性失业者。

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看,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陆续毕业 ,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毕业生就业 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就业率为55%。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就业 率为7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61%。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3%,2006年为70%,2007年为71%。尽管如此,专家还认为该数有“水分”。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

从院校类别上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达85%,部门(其他部委)高校次之,地方院校最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高于对低学历毕业生 的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1∶1.26,本科生约为1∶1,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师范、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信息技术人才、农业科技和环境保护等专业需求旺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最好。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劳动力市场结构

美国经济学家多灵格(P.B.Doeringer)等人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部分:一是工资高、工作稳定、劳动者技术水平高的主劳动力市场(the mary segment),二是工资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的次劳动力市场(the secondary segment)。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得不同劳动力市场建立了不同的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造成了劳动者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由于我国目前主劳动力市场劳动职位严重稀缺,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首要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现象,主要体现为城乡分割、所有制分割和区域分割等 。此外,有学者进行了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45.5% 的毕业生倾向于在沿海地区择业,58.5%的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地区工作,77.4%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

2.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1)高等教育类别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从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对学历层次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比较旺盛,专科生缺乏竞争力。2003年,我国大学生总体首次就业率70%,本科生就业率在80%以上,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是55%。从总体情况来看,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较高,本科供需基本持平,专科、高职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出现了教育类别结构性失衡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本科岗位域中,本科生比专科生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专科岗位域中,专科生并没有显现其明显优势。于是产生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工作岗位、本科生又挤占专科生岗位的“挤占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过度教育问题,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结构性失业,即由供需层次的错位而引起的就业问题。

(2)学科专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

但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一产业:201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是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最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

(3)教育产能相对过剩

教育产能相对过剩并不是就业人数太多或者某专业人数太多,而是由于地域和经济差异造成的,是地域和经济差异,由于国内各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人才不一致,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比如IT,金融等行业多集中在一些城市,因此对这类需求的人才比较大,而对其他专业的需求人数将相对要小。

3.就业偏好结构

一般而言,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方面,首先,会倾向于选择具备良好的公共秩序、文明的生活环境、较为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工具、方便的文化娱乐设施等客观环境和条件。其次,会追求经济利益(如货币收入、福利等),这是决定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还会涉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例如,通过经营拥有一定的资产、通过获取政绩得以升迁,以及在社会上或行业领域享有盛誉,等等。以上构成了高校毕业生所要追求的利益序列。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毕业生的价值追求从主观上加剧了就业形势酌严峻性。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相关文章

  • 基于GIS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制图与分析
  • 26/28116‐121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17卷第3期doi:10.3969/j .issn .1009‐8984.2016.03.026 基于G IS 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制图与分析 何原荣,尹 ...查看


  • 东华大学2014就业质量报告
  • 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东华大学 2014.12 目录 序言 ...................................................................................... ...查看


  • 就业信息管理子系统
  • 就业信息系统 目录 1 引言 ......................................................................................................... ...查看


  • 大学生就业率
  • 目 录 中文摘要---------. --------- ----. --1 英文摘要----------------. - -------..1 1.历届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 - ---- ---2 1.1初次就业率-- ...查看


  • 本科生就业分析报告(基于SPSS分析)
  • 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 分析报告 目录 一. 研究背景及目的 . .......................................................................... 1 二. 分析的基本思路 . ...查看


  • 高职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就业情况分析
  • 职教探索与研究 2010.01 高职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就业情况分析 孙 灵 (重庆教育学院 重庆 400067) 摘 要: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可以试从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职业成熟度可以全面评价毕 业生的就业准 ...查看


  • 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1
  • 1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2006-12-31 12:44 一.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200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340万人,但实际就业率不超过70%,也就是说2005年就有102万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 ...查看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目 录 前言 ................................................................................................................. ...查看


  • 大学生求职意向的实证研究
  • 摘 要:基于北京科技大学在校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求职意向.求职方式.信息获取和就业服务需求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具有明确的意向,就业期望趋于理性,学生能够积极寻求多方帮助的多元化方式求职,学校仍然是获取就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