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建一个寺庙如果没有人讲经,这不是真正的佛道场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4-07-12 04:13:11

关键字:道场,大士,菩提心,娑婆,普贤十愿,戒律,回向,建寺庙,讲经说法,在家学佛,和光同尘

【 点击数:98 】 【字体: 大 中 小 】 【 收藏 】【 打印文章 】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73集  2014年7月9日 讲于 台南

只要真信、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佛出现在世间,完全是感应。什么人感应?众生。换句话说,贤劫往后佛很多,一个一个接着出现在世间,当中不会有这么多年没有佛,不像前面这几尊。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弥勒是第五尊佛。

【解】《悲华经五》曰:“此佛世界,当名娑婆。

“此佛”是释迦牟尼佛,指释迦牟尼佛说的。

“娑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堪忍”。这个世间不好,这个时代不好,很苦,这里头众生能够忍受,所以称之“娑婆”。

【解】……时有大劫,名曰贤善。

这个“大劫”是住劫。“成,住,坏,空”,“成”是世界成就;“住”,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文明兴起来了,住在这个世界的众生慢慢文明生起来了;住劫之后就是坏劫,坏劫就是严重的灾难起来了,佛经上讲的大三灾,世界就坏了;“坏”以后就没有了,叫“空”。

“成,住,坏,空”,“空”之后又有“成”,它永远在循环,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众生跟佛有缘都在住劫,其他三个劫里头没有,统统是在住劫。

【解】……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

在这个住劫里头,有一千尊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称为“贤劫”,圣贤多!

【解】据《佛祖统记》,此劫中,第一佛名拘留孙佛,次为拘那含牟尼佛,三为迦叶佛,四即为今之释迦牟尼佛,此后有弥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继出世。今此会中,弥勒与其他贤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皆来集会,听佛说法,故知贤劫中未来一切诸佛,皆必同宣此经。

下面括号里面又有一种说法:

【解】(另说,贤劫共一千零五佛,弥勒以下一千零一人,未成佛。非所常见,故不详录。)

这是念老在注解有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很少见,所以提一提,也就不必再说了。

【解】以上第一品,以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为本经证信。

证明这个经确实是佛说的。

【解】经中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超越余经,同于《法华》。

这就说明这部经跟其他一切经不一样。一般经中我们看到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没有看到万二千人;这个经是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跟《法华经》一样,这是要留意的。

【解】又普贤最为上首,同于《华严经》。亦表本经之同于上之圆教二经也

菩萨上首里头第一位是普贤,跟《华严经》一样。《华严》、《法华》是中国大乘的圆教、一乘教。“一乘教”在“大乘”之上,“大乘教”里面称菩萨,“一乘教”里面称佛。一生成佛只有《华严》跟《法华》。本经也是一生成佛,它是先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是一生,不是第二生;到极乐世界也是一生成佛,没有第二生。所以这个经也是一生成佛,比《华严》、《法华》还要方便。论到方便,《华严》、《法华》比不上这部经,所以这部经无比的殊胜!

下面是本经第二品“德遵普贤第二”,我们先看念老的题解:

【解】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

这十六个人。“正士”是对菩萨的称呼,菩萨也称“开士”、也称“大士”。像观世音菩萨观音大士,地藏大士、文殊大士、普贤大士,都称“大士”,他们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法身菩萨里面最高的地位;再向上他就成佛了,证得究竟、圆满的法身,那就不住在实报土了,住在常寂光土了。

常寂光土里头只有一位,就是一个等级,平等法,没有等级的常寂光。实报土里面有四十一个阶级,大乘圆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报土,他们住在实报庄严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等于实报庄严土,它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全是法性身、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就是实报庄严土。

明白这些事跟理,我们对于极乐世界就会非常认真向往,非去不可!修学其他法门,在这一生当中未必能成就,这是真的;修学净宗法门没有一个不往生,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掉。

那你修这个法门不能往生是什么原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没有做到,那往生就不可靠了;这八个字要做到,决定得生!

“发菩提心”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发菩提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头讲得最好,印光大师都五体投地,赞叹蕅益大师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赞叹到极处了!我有一年在新加坡,拜访演培法师,也是老朋友,也是我的老师(我初学佛的时候常常听他讲经)。他请我吃饭,请我在他佛堂讲开示。讲完之后,吃饭的时候他就提出这个问题,他说:印光法师对于蕅益大师的赞叹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他问我这桩事情。我当时告诉他,我说:不过分,一点都不过分!印光大师对于蕅益大师的赞叹,我的看法是恰到好处,真的是如此,不容易!这是我们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弥陀经要解》份量不多,后面还有一篇跋文,蕅益大师自己写的,说明他这个注解九天完成的,真难得!如同阿弥陀佛再来,亲自注这部经流传给后世。

把“发菩提心”这桩事情给我们解释清楚了,他说“信、愿具足就是大菩提心”。从前从来没人说过。所以“菩提心”把我们难倒了,到底什么叫“菩提心”?这个解释解决了。只要你真信、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真的!我们看到确实有乡下阿公阿婆念阿弥陀佛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你要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讲不出来。你问他相不相信?真相信,一点不怀疑,真想到极乐世界,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原来蕅益大师说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他自己不知道,但他真发心了。所以他一向专念,他决定往生。

蕅益大师在一生当中,就说出这一句话就了不起了,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没说过,让大家都怀疑,这说破了。

再以想想哪一个往生的人,你去问他,你相不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信,不相信他就不念了。他相信,真信,没怀疑。愿不愿意到极乐世界?愿意。这个世界万缘放下,一尘不染。他用这个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蕅益大师讲,“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就是发菩提心,《无量寿经》讲的“发心”;“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深浅”。往生的信、愿,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是生在哪一土、什么等级,那与你念佛有关系。

念佛不是说念多少,是功夫。功夫指什么?你念佛号有没有妄想、有没有杂念。如果有妄想,有杂念,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坏了,天天念,天天漏掉了,还是没办法,换句话说,一定得放下。

海贤老和尚说得好:念佛去,只有念佛是真的,其他啥都是假的。真的不掌握住,假的放下心上,完了!你一切都完了,多可惜!佛门里修的一点人天福报,如此而已。如果贪嗔痴慢的习气没有断,来生到哪里?到三途。三途里最容易去的——畜生。畜生愚痴,你自己这个好的机会遇到了,你没有掌握,这叫愚痴。

畜生我们看见,堕到畜生道不容易出来,为什么?它愚痴。它要变成一只鸡了,它自己老想到鸡就是它的身体,死了以后还投鸡胎,畜生道要论多少次,不是一次就了了。如果你堕个十次、二十次、三十次,很难出头了,为什么?成习惯了,这是畜生道最可怕的事情。饿鬼、地狱就更不必说了,麻烦大了!所以说恶道决定不能去。

在此地举出贤护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萨,前面说的三位代表出家菩萨,普贤、文殊、弥勒代表出家的。

现在专讲在家菩萨,在家菩萨,十六个等觉菩萨,他们所证的地位,跟前面所说的,文殊、普贤、弥勒是平等的。那三个是出家的,这在家的,地位平等。

说“十六个”,意思是什么?这部经非常适合在家修学,容易成就,那出家要修学更容易成就了,为什么?在家放不下的事情太多了;出家,他都放下了。原因在此地。

在家学佛建立一个“净宗学会”修六和敬,这个团体如法的

过去出家人三衣一钵,什么都没有,不像现在。现在出家人有寺庙,寺庙的杂事比在家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出家人想成就,困难!去年,我在斯里兰卡讲经,住了一个多月,小乘国家,很好,出家人住小茅棚、住山洞,还有一部分跟世尊一样,晚上树下一宿。多数,几乎一半住山洞,在山上挖个洞,晚上就在那里面打坐,他们还是托钵,但是住茅棚。住山洞的,有些不出去托钵,每天到时候有居士把供养送来,容易成就。小乘人修定要断见思烦恼,五种见惑断掉之后,证须陀洹果,那么有没有证果的,我不知道。我看他们的修行,持戒很如法。

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法,佛法是假的。在家,“三皈”、“五戒”、“十善”。我们净土宗,“净宗学会”成立,我在美国的时候,美国第一个净宗学会在圣荷西,现在还在,杨一华居士主持,我写了个“缘起”,提出行门五门功课,就是戒律。

第一条是我们最高指导的原则,“净业三福”。在海外都是在家同学,不用出家戒律,用什么?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是“净业三福”第一条说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落实在《弟子规》,孝亲尊师;“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以这个为我们戒律的根本,一定要学习“三福”。

第二个,“六和敬”。人跟人要和睦相处,不能斗争。“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团体,在家学佛建立一个“净宗学会”了,修六和敬,这个团体如法的。如果六和没有了,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道场。释迦佛的道场一定是六和。

再学的是“三学”、“六度”。

“三学”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佛教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走的这个路,没有例外的。

“三学”再提升,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十愿,前面七条愿是真正的愿;后面三愿是回向

最后一条是“十大愿王”,普贤菩萨提倡的。

我们就这五个科目。五个科目是我们的戒律,“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开端。

【解】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天大众。以补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众成就。

这是念老为我们作出交代,这个交代交代得很清楚,六种成就非常圆满。

【解】尤应着眼,本品名《德遵普贤》。

这个品题重要。

【解】盖表与会之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之德。

没有不尊重的。

【解】普贤之德,实亦无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则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为本品之纲。

这第二品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这一品经的纲领,非常重要。十大愿王有人专修,近代的弘一大师——李叔同先生,他出家之后,在戒律上下的功夫很深,他也是跟印光大师学佛,晚年专宗净土,他的早晚课就是《普贤行愿品》,最后的一卷,这一卷经他能背诵。

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真的要学,诸佛是谁?《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都要以这个心态看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当做诸佛看待,我们成佛就快了,就不远了。一切诸佛如来看众生都是诸佛。心敬,敬是性德,怎样把自性功德掏出来起作用,这就是第一步。

佛门忏仪、拜忏,忏仪打开第一句,“一切恭敬,一心恭敬”,不都有这种字样吗?!都是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头来的,不能不敬。

尤其对比我们晚辈的、年轻的,我们常常以长者的这个姿态去对他,把他看作下人,把他看作低一等,这都是傲慢心作祟。自己不知道自己傲慢,别人看到,别人看到不敢告诉你,为什么?不能接受。你能接受,不错,会有人告诉你,那都是真正爱护你的人;你不能接受就没有办法了,为什么?告诉你,你会生气,次数多了变成冤亲债主,不告诉你了,不跟你结怨,你就错到底了!到最后不能往生,堕三恶道,你说多可怜!

“称赞如来”。对人要称赞,尽量找他好地方赞扬他;不好地方,不说,也不要放在心上。人找不到十全十美的,总有过失,但是他也会有好处。要找一个恶人一条善找不到的,你也找不到,他都有善,只是善多恶少、恶多善少有差别。人心念头,善恶混杂,取其善,不取其恶,这就能称赞了。互相称赞好,家和万事兴。

你看前面礼敬是“诸佛”,这怎么换成“如来”?为什么不称赞诸佛?这两个意思不一样,称“诸佛”是从相上讲的、事相上讲的,称“如来”是从德上讲的。性德上,他没有德行不能称赞;他要有真正德行,要称赞。所以,“如来”多半讲性;“诸佛”,多半讲相。有时候可以通用,有时候不通用。“十愿”里头不通用,与性德相应要赞叹,与性德不相应不能赞叹。性德最明显的,十善业道与性德相应,要赞叹;他造十恶业,不赞叹。这举了一个例子,大家就容易辨别了,

第三,“广修供养”。供养不分善人、恶人,要用平等心,特别要用慈悲心;对待贫穷苦难的人,更要加意去照顾他们、去帮助他们。

“忏悔业障”。每一天要认真反省。特别是古人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常要将心比心,才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业障找出来。

恶业是障,善业也是障,善业引起你的贪恋,也是障碍,不能生净土;恶业是罪障,善业是福障,那个福也障碍你,让你对这个世间生起贪恋,不想到极乐世界去。所以,为什么佛教我们“以苦为师”?有道理,生活苦一点好,对这个世间不想长住,常常想走,这就是好事情。常常有人逼着你要到极乐世界去,这不是坏事。

“随喜功德”。一定要学会别人做好事情我们随喜,决定不能障碍。障碍别人的好事果报是什么?果报是我们自己将来有好事别人也障碍我们,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愿意吗?何况如果这个好事是利益众生的,这一障碍,众生得不到利益了,这个因果责任你要负责;他这桩好事功德的时间越长,你将来堕在地狱里头,那个罪业就越深越重,受苦的是你无法想象的,时间之长也是无法预计的。

随喜,别人好事我随喜,等于我做的一样,他有多大的功德,我也有多大的功德,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要去障碍别人?随喜别人,别人随喜我;障碍别人,别人将来障碍我。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明了。不明了,造作的罪业有时候非常可怜。

第六,“请转法轮”。大家修福,世间什么样的福报最大?请法师讲经的福报最大,没有比这个更大的。

老人做寿,请法师讲《无量寿经》好,那真的叫无量寿。释迦摩尼佛在世你看看许多经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来启请,会修福,一切好事里头没有比讲经更好,为什么?讲经帮助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冥阳两利,这个地方法师讲经,听众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听众更多,这是很多同学都有这个经验。

建一个寺庙如果没有人讲经,这不是真正的佛道场

还有更殊胜的,就是“请佛住世”。这是什么?建立道场,请法师常住这个地方。不但常住讲经,还常住这个地方培养人才,这个功德真。这都要靠哪些人来做?靠修普贤行的人,也就是普贤菩萨。修普贤行就叫普贤菩萨。我们修普贤行,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证果之后位前菩萨;位中是等觉菩萨;位后是成佛之后再现普贤菩萨身。修普贤行那是位后,前面我们讲过,有位前、位中、位后。

建一个寺庙,寺庙没有人讲经,这不是真正的佛道场。佛的道场是讲经教学,释迦摩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没有道场,别人要供养,不接受!喜欢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到处云游,居无定所。我们看到师尊一生的行谊,没有牵挂;有道场就有牵挂。有牵挂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佛法没有牵挂。我帮助人建道场,我不住道场;我要住进去之后就被它所累赘了,麻烦就来了。是来做客的,道场任何事情人事物,不闻不问。

中国的道场有主持,主持从哪来的?选举出来的。中国古时候制度寺院所有的执事任期是一年,正月初一上任,腊月三十换班。“羯磨作法,白四通过”,选出下一任的,这么来的,民主。

所以佛教是民主、共产,产业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属于常住,常住大众人人有份。《地藏经》上,造五逆十恶佛都办法救,盗常住物佛不能救你。为什么?“常住”是十方常住,通一切诸佛刹土,这个法子麻烦了。

这些戒律现在没人学了,没人学,不知道。可是你要是造了,死了以后在地狱、在饿鬼道受刑罚你就知道了。不能说:我不知道,不知不罪。不知也有罪,知道的,罪更重;不知,罪轻一点,不能说没罪。“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能不知道。

佛法要再兴,必须学戒律

佛法要再兴,必须学戒律。我帮助斯里兰卡建了一座佛教大学,有人建议邀我去做校长,我决定不干,我顶多在那里头担任一个教授,开《无量寿经》,我专教《无量寿经》。

但是我给学校建议,学生入学要五年学戒,没有五年学戒不能让他进门。小乘戒律二年,大乘戒律三年。所以这大学前面是戒律学院。必须戒律学院五年毕业之后,你要想出家或者是在家,都可以,专攻一门,将来弘法利生,好事情!

我年岁大了,一切事不能再过问,八十八岁,往生极乐世界要紧,世间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决定不参与。到哪里都一样,道场执事都移交了。

这请佛住世。十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是真正的愿,普贤,这个是真的愿。后面三愿是回向。

“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

“恒顺众生”是回向遍法界虚空界的众生。

后面“普皆回向”这事回向实际,就是回向自性。

佛法所求的大回向就这三种。

最后一个心量大,为什么?遍法界虚空界都是自性所现的,自性所变的,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为什么我们的心量不能拓开、不能包容?不了解事实真相。大乘教常讲,一切法从哪来的?心想生的。

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最清楚、最简单、最扼要,整个宇宙从哪来的?一切现象从哪来的?他开悟的时候最后一句话,“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整个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是真心,谁的真心?自己的真心。所以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生”。

“一切法从心生”,那么心是一切法之体。一切法跟我是什么关系?同一个体。这多亲切!一切法跟我同一个体,我们不能不知道。

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庄子有一句话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庄子是什么人?至少法身菩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否则的话这两句话说不出来。能说这两句话的,法身菩萨。

德尊普贤这品经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在家菩萨,在家菩萨的功德比出家菩萨还要殊胜。出家菩萨他离开世俗了,在家菩萨跟世俗人完全和光同尘在一起,度众生方便,度众生没有局限,容易。

好今天学习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4-07-12 04:13:11

关键字:道场,大士,菩提心,娑婆,普贤十愿,戒律,回向,建寺庙,讲经说法,在家学佛,和光同尘

【 点击数:98 】 【字体: 大 中 小 】 【 收藏 】【 打印文章 】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73集  2014年7月9日 讲于 台南

只要真信、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佛出现在世间,完全是感应。什么人感应?众生。换句话说,贤劫往后佛很多,一个一个接着出现在世间,当中不会有这么多年没有佛,不像前面这几尊。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弥勒是第五尊佛。

【解】《悲华经五》曰:“此佛世界,当名娑婆。

“此佛”是释迦牟尼佛,指释迦牟尼佛说的。

“娑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堪忍”。这个世间不好,这个时代不好,很苦,这里头众生能够忍受,所以称之“娑婆”。

【解】……时有大劫,名曰贤善。

这个“大劫”是住劫。“成,住,坏,空”,“成”是世界成就;“住”,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文明兴起来了,住在这个世界的众生慢慢文明生起来了;住劫之后就是坏劫,坏劫就是严重的灾难起来了,佛经上讲的大三灾,世界就坏了;“坏”以后就没有了,叫“空”。

“成,住,坏,空”,“空”之后又有“成”,它永远在循环,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众生跟佛有缘都在住劫,其他三个劫里头没有,统统是在住劫。

【解】……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

在这个住劫里头,有一千尊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称为“贤劫”,圣贤多!

【解】据《佛祖统记》,此劫中,第一佛名拘留孙佛,次为拘那含牟尼佛,三为迦叶佛,四即为今之释迦牟尼佛,此后有弥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继出世。今此会中,弥勒与其他贤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皆来集会,听佛说法,故知贤劫中未来一切诸佛,皆必同宣此经。

下面括号里面又有一种说法:

【解】(另说,贤劫共一千零五佛,弥勒以下一千零一人,未成佛。非所常见,故不详录。)

这是念老在注解有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很少见,所以提一提,也就不必再说了。

【解】以上第一品,以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为本经证信。

证明这个经确实是佛说的。

【解】经中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超越余经,同于《法华》。

这就说明这部经跟其他一切经不一样。一般经中我们看到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没有看到万二千人;这个经是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跟《法华经》一样,这是要留意的。

【解】又普贤最为上首,同于《华严经》。亦表本经之同于上之圆教二经也

菩萨上首里头第一位是普贤,跟《华严经》一样。《华严》、《法华》是中国大乘的圆教、一乘教。“一乘教”在“大乘”之上,“大乘教”里面称菩萨,“一乘教”里面称佛。一生成佛只有《华严》跟《法华》。本经也是一生成佛,它是先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是一生,不是第二生;到极乐世界也是一生成佛,没有第二生。所以这个经也是一生成佛,比《华严》、《法华》还要方便。论到方便,《华严》、《法华》比不上这部经,所以这部经无比的殊胜!

下面是本经第二品“德遵普贤第二”,我们先看念老的题解:

【解】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

这十六个人。“正士”是对菩萨的称呼,菩萨也称“开士”、也称“大士”。像观世音菩萨观音大士,地藏大士、文殊大士、普贤大士,都称“大士”,他们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法身菩萨里面最高的地位;再向上他就成佛了,证得究竟、圆满的法身,那就不住在实报土了,住在常寂光土了。

常寂光土里头只有一位,就是一个等级,平等法,没有等级的常寂光。实报土里面有四十一个阶级,大乘圆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报土,他们住在实报庄严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等于实报庄严土,它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全是法性身、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就是实报庄严土。

明白这些事跟理,我们对于极乐世界就会非常认真向往,非去不可!修学其他法门,在这一生当中未必能成就,这是真的;修学净宗法门没有一个不往生,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掉。

那你修这个法门不能往生是什么原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没有做到,那往生就不可靠了;这八个字要做到,决定得生!

“发菩提心”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发菩提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头讲得最好,印光大师都五体投地,赞叹蕅益大师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赞叹到极处了!我有一年在新加坡,拜访演培法师,也是老朋友,也是我的老师(我初学佛的时候常常听他讲经)。他请我吃饭,请我在他佛堂讲开示。讲完之后,吃饭的时候他就提出这个问题,他说:印光法师对于蕅益大师的赞叹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他问我这桩事情。我当时告诉他,我说:不过分,一点都不过分!印光大师对于蕅益大师的赞叹,我的看法是恰到好处,真的是如此,不容易!这是我们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弥陀经要解》份量不多,后面还有一篇跋文,蕅益大师自己写的,说明他这个注解九天完成的,真难得!如同阿弥陀佛再来,亲自注这部经流传给后世。

把“发菩提心”这桩事情给我们解释清楚了,他说“信、愿具足就是大菩提心”。从前从来没人说过。所以“菩提心”把我们难倒了,到底什么叫“菩提心”?这个解释解决了。只要你真信、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真的!我们看到确实有乡下阿公阿婆念阿弥陀佛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你要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讲不出来。你问他相不相信?真相信,一点不怀疑,真想到极乐世界,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原来蕅益大师说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他自己不知道,但他真发心了。所以他一向专念,他决定往生。

蕅益大师在一生当中,就说出这一句话就了不起了,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没说过,让大家都怀疑,这说破了。

再以想想哪一个往生的人,你去问他,你相不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信,不相信他就不念了。他相信,真信,没怀疑。愿不愿意到极乐世界?愿意。这个世界万缘放下,一尘不染。他用这个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蕅益大师讲,“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就是发菩提心,《无量寿经》讲的“发心”;“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深浅”。往生的信、愿,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是生在哪一土、什么等级,那与你念佛有关系。

念佛不是说念多少,是功夫。功夫指什么?你念佛号有没有妄想、有没有杂念。如果有妄想,有杂念,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坏了,天天念,天天漏掉了,还是没办法,换句话说,一定得放下。

海贤老和尚说得好:念佛去,只有念佛是真的,其他啥都是假的。真的不掌握住,假的放下心上,完了!你一切都完了,多可惜!佛门里修的一点人天福报,如此而已。如果贪嗔痴慢的习气没有断,来生到哪里?到三途。三途里最容易去的——畜生。畜生愚痴,你自己这个好的机会遇到了,你没有掌握,这叫愚痴。

畜生我们看见,堕到畜生道不容易出来,为什么?它愚痴。它要变成一只鸡了,它自己老想到鸡就是它的身体,死了以后还投鸡胎,畜生道要论多少次,不是一次就了了。如果你堕个十次、二十次、三十次,很难出头了,为什么?成习惯了,这是畜生道最可怕的事情。饿鬼、地狱就更不必说了,麻烦大了!所以说恶道决定不能去。

在此地举出贤护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萨,前面说的三位代表出家菩萨,普贤、文殊、弥勒代表出家的。

现在专讲在家菩萨,在家菩萨,十六个等觉菩萨,他们所证的地位,跟前面所说的,文殊、普贤、弥勒是平等的。那三个是出家的,这在家的,地位平等。

说“十六个”,意思是什么?这部经非常适合在家修学,容易成就,那出家要修学更容易成就了,为什么?在家放不下的事情太多了;出家,他都放下了。原因在此地。

在家学佛建立一个“净宗学会”修六和敬,这个团体如法的

过去出家人三衣一钵,什么都没有,不像现在。现在出家人有寺庙,寺庙的杂事比在家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出家人想成就,困难!去年,我在斯里兰卡讲经,住了一个多月,小乘国家,很好,出家人住小茅棚、住山洞,还有一部分跟世尊一样,晚上树下一宿。多数,几乎一半住山洞,在山上挖个洞,晚上就在那里面打坐,他们还是托钵,但是住茅棚。住山洞的,有些不出去托钵,每天到时候有居士把供养送来,容易成就。小乘人修定要断见思烦恼,五种见惑断掉之后,证须陀洹果,那么有没有证果的,我不知道。我看他们的修行,持戒很如法。

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法,佛法是假的。在家,“三皈”、“五戒”、“十善”。我们净土宗,“净宗学会”成立,我在美国的时候,美国第一个净宗学会在圣荷西,现在还在,杨一华居士主持,我写了个“缘起”,提出行门五门功课,就是戒律。

第一条是我们最高指导的原则,“净业三福”。在海外都是在家同学,不用出家戒律,用什么?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是“净业三福”第一条说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落实在《弟子规》,孝亲尊师;“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以这个为我们戒律的根本,一定要学习“三福”。

第二个,“六和敬”。人跟人要和睦相处,不能斗争。“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团体,在家学佛建立一个“净宗学会”了,修六和敬,这个团体如法的。如果六和没有了,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道场。释迦佛的道场一定是六和。

再学的是“三学”、“六度”。

“三学”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佛教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走的这个路,没有例外的。

“三学”再提升,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十愿,前面七条愿是真正的愿;后面三愿是回向

最后一条是“十大愿王”,普贤菩萨提倡的。

我们就这五个科目。五个科目是我们的戒律,“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开端。

【解】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天大众。以补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众成就。

这是念老为我们作出交代,这个交代交代得很清楚,六种成就非常圆满。

【解】尤应着眼,本品名《德遵普贤》。

这个品题重要。

【解】盖表与会之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之德。

没有不尊重的。

【解】普贤之德,实亦无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则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为本品之纲。

这第二品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这一品经的纲领,非常重要。十大愿王有人专修,近代的弘一大师——李叔同先生,他出家之后,在戒律上下的功夫很深,他也是跟印光大师学佛,晚年专宗净土,他的早晚课就是《普贤行愿品》,最后的一卷,这一卷经他能背诵。

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真的要学,诸佛是谁?《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都要以这个心态看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当做诸佛看待,我们成佛就快了,就不远了。一切诸佛如来看众生都是诸佛。心敬,敬是性德,怎样把自性功德掏出来起作用,这就是第一步。

佛门忏仪、拜忏,忏仪打开第一句,“一切恭敬,一心恭敬”,不都有这种字样吗?!都是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头来的,不能不敬。

尤其对比我们晚辈的、年轻的,我们常常以长者的这个姿态去对他,把他看作下人,把他看作低一等,这都是傲慢心作祟。自己不知道自己傲慢,别人看到,别人看到不敢告诉你,为什么?不能接受。你能接受,不错,会有人告诉你,那都是真正爱护你的人;你不能接受就没有办法了,为什么?告诉你,你会生气,次数多了变成冤亲债主,不告诉你了,不跟你结怨,你就错到底了!到最后不能往生,堕三恶道,你说多可怜!

“称赞如来”。对人要称赞,尽量找他好地方赞扬他;不好地方,不说,也不要放在心上。人找不到十全十美的,总有过失,但是他也会有好处。要找一个恶人一条善找不到的,你也找不到,他都有善,只是善多恶少、恶多善少有差别。人心念头,善恶混杂,取其善,不取其恶,这就能称赞了。互相称赞好,家和万事兴。

你看前面礼敬是“诸佛”,这怎么换成“如来”?为什么不称赞诸佛?这两个意思不一样,称“诸佛”是从相上讲的、事相上讲的,称“如来”是从德上讲的。性德上,他没有德行不能称赞;他要有真正德行,要称赞。所以,“如来”多半讲性;“诸佛”,多半讲相。有时候可以通用,有时候不通用。“十愿”里头不通用,与性德相应要赞叹,与性德不相应不能赞叹。性德最明显的,十善业道与性德相应,要赞叹;他造十恶业,不赞叹。这举了一个例子,大家就容易辨别了,

第三,“广修供养”。供养不分善人、恶人,要用平等心,特别要用慈悲心;对待贫穷苦难的人,更要加意去照顾他们、去帮助他们。

“忏悔业障”。每一天要认真反省。特别是古人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常要将心比心,才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业障找出来。

恶业是障,善业也是障,善业引起你的贪恋,也是障碍,不能生净土;恶业是罪障,善业是福障,那个福也障碍你,让你对这个世间生起贪恋,不想到极乐世界去。所以,为什么佛教我们“以苦为师”?有道理,生活苦一点好,对这个世间不想长住,常常想走,这就是好事情。常常有人逼着你要到极乐世界去,这不是坏事。

“随喜功德”。一定要学会别人做好事情我们随喜,决定不能障碍。障碍别人的好事果报是什么?果报是我们自己将来有好事别人也障碍我们,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愿意吗?何况如果这个好事是利益众生的,这一障碍,众生得不到利益了,这个因果责任你要负责;他这桩好事功德的时间越长,你将来堕在地狱里头,那个罪业就越深越重,受苦的是你无法想象的,时间之长也是无法预计的。

随喜,别人好事我随喜,等于我做的一样,他有多大的功德,我也有多大的功德,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要去障碍别人?随喜别人,别人随喜我;障碍别人,别人将来障碍我。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明了。不明了,造作的罪业有时候非常可怜。

第六,“请转法轮”。大家修福,世间什么样的福报最大?请法师讲经的福报最大,没有比这个更大的。

老人做寿,请法师讲《无量寿经》好,那真的叫无量寿。释迦摩尼佛在世你看看许多经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来启请,会修福,一切好事里头没有比讲经更好,为什么?讲经帮助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冥阳两利,这个地方法师讲经,听众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听众更多,这是很多同学都有这个经验。

建一个寺庙如果没有人讲经,这不是真正的佛道场

还有更殊胜的,就是“请佛住世”。这是什么?建立道场,请法师常住这个地方。不但常住讲经,还常住这个地方培养人才,这个功德真。这都要靠哪些人来做?靠修普贤行的人,也就是普贤菩萨。修普贤行就叫普贤菩萨。我们修普贤行,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证果之后位前菩萨;位中是等觉菩萨;位后是成佛之后再现普贤菩萨身。修普贤行那是位后,前面我们讲过,有位前、位中、位后。

建一个寺庙,寺庙没有人讲经,这不是真正的佛道场。佛的道场是讲经教学,释迦摩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没有道场,别人要供养,不接受!喜欢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到处云游,居无定所。我们看到师尊一生的行谊,没有牵挂;有道场就有牵挂。有牵挂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佛法没有牵挂。我帮助人建道场,我不住道场;我要住进去之后就被它所累赘了,麻烦就来了。是来做客的,道场任何事情人事物,不闻不问。

中国的道场有主持,主持从哪来的?选举出来的。中国古时候制度寺院所有的执事任期是一年,正月初一上任,腊月三十换班。“羯磨作法,白四通过”,选出下一任的,这么来的,民主。

所以佛教是民主、共产,产业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属于常住,常住大众人人有份。《地藏经》上,造五逆十恶佛都办法救,盗常住物佛不能救你。为什么?“常住”是十方常住,通一切诸佛刹土,这个法子麻烦了。

这些戒律现在没人学了,没人学,不知道。可是你要是造了,死了以后在地狱、在饿鬼道受刑罚你就知道了。不能说:我不知道,不知不罪。不知也有罪,知道的,罪更重;不知,罪轻一点,不能说没罪。“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能不知道。

佛法要再兴,必须学戒律

佛法要再兴,必须学戒律。我帮助斯里兰卡建了一座佛教大学,有人建议邀我去做校长,我决定不干,我顶多在那里头担任一个教授,开《无量寿经》,我专教《无量寿经》。

但是我给学校建议,学生入学要五年学戒,没有五年学戒不能让他进门。小乘戒律二年,大乘戒律三年。所以这大学前面是戒律学院。必须戒律学院五年毕业之后,你要想出家或者是在家,都可以,专攻一门,将来弘法利生,好事情!

我年岁大了,一切事不能再过问,八十八岁,往生极乐世界要紧,世间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决定不参与。到哪里都一样,道场执事都移交了。

这请佛住世。十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是真正的愿,普贤,这个是真的愿。后面三愿是回向。

“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

“恒顺众生”是回向遍法界虚空界的众生。

后面“普皆回向”这事回向实际,就是回向自性。

佛法所求的大回向就这三种。

最后一个心量大,为什么?遍法界虚空界都是自性所现的,自性所变的,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为什么我们的心量不能拓开、不能包容?不了解事实真相。大乘教常讲,一切法从哪来的?心想生的。

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最清楚、最简单、最扼要,整个宇宙从哪来的?一切现象从哪来的?他开悟的时候最后一句话,“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整个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是真心,谁的真心?自己的真心。所以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生”。

“一切法从心生”,那么心是一切法之体。一切法跟我是什么关系?同一个体。这多亲切!一切法跟我同一个体,我们不能不知道。

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庄子有一句话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庄子是什么人?至少法身菩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否则的话这两句话说不出来。能说这两句话的,法身菩萨。

德尊普贤这品经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在家菩萨,在家菩萨的功德比出家菩萨还要殊胜。出家菩萨他离开世俗了,在家菩萨跟世俗人完全和光同尘在一起,度众生方便,度众生没有局限,容易。

好今天学习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相关文章

  • 净空法师:讲经前的"三皈依"比"开经偈"更重要
  •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4-08-22 12:28:26 关键字:三皈依,开经偈,昏沉,掉举,吃苦,四缚,仪轨 [ 点击数:64 ] [字体: 大 中 小 ] [ 收藏 ][ 打印文章 ]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学习班& ...查看


  • 净空法师:百分之百听老师的话,就有百分之百的成就
  •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3-11-09 06:56:04 关键字:师承,一门深入,成就,印光大师文钞,文钞,李炳南,真干,读经,大彻大悟 [ 点击数:79 ] [字体: 大 中 小 ] [ 收藏 ][ 打印文章 ] 摘自净空法师& ...查看


  • 当代佛门高僧大德对净空老法师的赞叹!
  • 分享 我佛慈悲!的分享 热门推荐hot 搜索搜索 > 我佛慈悲! 分享心若止水的日志 当代佛门高僧大德对净空老法师的赞叹! 前天 21:46 @炫舞 @北方的狼 @紫阳和尚 || @静心 :静心. 作者 心若止水 当代佛门高僧大德对净 ...查看


  • [十善业道经]大意(净空法师)
  • <十善业道经>大意(净空法师) 这部<十善业道经>是释迦牟尼佛在龙宫讲的,当机者是龙王.当然,龙王与我们处在不同维次空间,事实上也确实有龙王.可是,我们还要懂得佛表法的意思.佛没有一句假话,也没有一句废话,句句皆真实 ...查看


  • 在家居士必须注意的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皈敬颂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一.信 1.皈依三宝: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社会各界人士,不论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如有 ...查看


  • 净空法师法语
  • 净空法师法语: (转自学佛网:)  学佛必须有师承 1 佛法要求的是普遍流通,所以不用艰深的辞句,怕一般人看不懂.佛法在翻译的时候就考虑到,要大众化.普遍化. 2 佛经的文字称为"变体文",换句话说,是当时的白话文,它 ...查看


  • 净空法师:不要以为自己相信就是真信,靠不住
  • 净空法师:不要以为自己相信就是真信,靠不住 我们在这个世间,要学著样样都知足,样样都随缘.不能放下的是经教,除经教之外统统要放下.为什么?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要从经教入门.这是释迦牟尼佛在世,为什么讲经教学四十九年 ...查看


  • 分享回向的内容和含义
  • 分享一下回向的内容和含义: 回向实际, 我听过净空老法师说过一次, 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但是既然净空老法师说应该回向实际和菩提, 那我就把这两个加进我的回向了. 好象是回向菩提是回向觉悟, 回向智慧的意思, 而回向实际可能是回向自性, 真如 ...查看


  • 印广法师讲解[法华经
  •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序品第一 印广法师主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下面我们来解释<大乘妙法莲华经>的经题.有的叫<妙法莲华经>,也有的叫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