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次函数的图像

20.2(2)一次函数的图像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观察、探究直线相对于x 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与k 的关系。 2、 探求一次函数y=kx+b (k≠0) 与正比例函数y=kx(k≠0) 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3、探求两条平行直线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确定直线表达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直线相对于x 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与k 的关系

两条平行直线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确定直线表达式。 教学媒体:粉笔、多媒体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过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课前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了解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引入

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 操作: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直线

1

(1)直线y=x+2; (2)直线y=3x+2;

3

1

(3)直线y=-2x+2; (4)直线y=-x+2.

3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并思考

(1)观察上述四条直线,发现截距相同时,直线都过什么样的点? (2)观察上述四条直线相对于x 轴的倾斜程度,即直线与x 轴正方向夹角的大小与k 的大小有何关系? 2、讨论并小结

(1)在坐标平面上画直线y=kx+b (k≠0) ,截距b 相同的直线经过同一点(0,b)。

(2)k 值不同,则直线相对于x 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不同.

k>0时,K 值越大,倾斜角越大;k

3.例题分析

例4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直线y=-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1x+2与直线y=-x ,并判断这两条直22

课型:新授课 教时/累计教时:2/3 主讲人:褚玉叶

由学生自主画图,并观察得出直线y=-

11

x+2与直线y=-x 平行. 22

利用点的平移进行说理的过程只要求了解 4.直线平移

一般地,一次函数y=kx+b(b≠0) 的图像可由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平移得到.

当b>0时,向上平移b 个单位;当b

如果k 1=k2 ,b1b 2,那么直线y=k1x+b1与直线y=k2x+b2平行. 如果直线y=k1x+b1与直线y=k2x+b2平行,那么k 1=k2 ,b1b 2 . 6.例题分析

例5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A(2,-1),且与直线y=

1

x+1平行,求这2

个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 设一次函数解析式为 y=kx+b(k≠0) ,由平行条件可得k=

1

,再根据2

点A 坐标求出b ,就可求出函数解析式. 解 设一次函数解析式为 y=kx+b(k≠0).

11

因为直线y=kx+b与直线y=x+1平行,所以k=.

22

11

因为直线y=kx+b经过点A(2,-1),又k=,所以×2+b=-1.

22

1

解得 b=-2 所以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y=x-2.

2三、课堂练习

1、 书P8 20.2(2)

2、 问题拓展:已知直线y=2x-3,把这条直线沿y 轴向上平移5个单位,再

沿x 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求两次平移后的直线解析式. 四、课堂小结(学生归纳, 教师引导)

1. 直线相对于x 轴的倾斜程度与k 的大小有何关系? 2. 两条直线平行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3. 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时, 需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习题20.2(2) 六、教学反思或后记

20.2(2)一次函数的图像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观察、探究直线相对于x 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与k 的关系。 2、 探求一次函数y=kx+b (k≠0) 与正比例函数y=kx(k≠0) 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3、探求两条平行直线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确定直线表达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直线相对于x 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与k 的关系

两条平行直线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确定直线表达式。 教学媒体:粉笔、多媒体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过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课前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了解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引入

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 操作: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直线

1

(1)直线y=x+2; (2)直线y=3x+2;

3

1

(3)直线y=-2x+2; (4)直线y=-x+2.

3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并思考

(1)观察上述四条直线,发现截距相同时,直线都过什么样的点? (2)观察上述四条直线相对于x 轴的倾斜程度,即直线与x 轴正方向夹角的大小与k 的大小有何关系? 2、讨论并小结

(1)在坐标平面上画直线y=kx+b (k≠0) ,截距b 相同的直线经过同一点(0,b)。

(2)k 值不同,则直线相对于x 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不同.

k>0时,K 值越大,倾斜角越大;k

3.例题分析

例4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直线y=-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1x+2与直线y=-x ,并判断这两条直22

课型:新授课 教时/累计教时:2/3 主讲人:褚玉叶

由学生自主画图,并观察得出直线y=-

11

x+2与直线y=-x 平行. 22

利用点的平移进行说理的过程只要求了解 4.直线平移

一般地,一次函数y=kx+b(b≠0) 的图像可由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平移得到.

当b>0时,向上平移b 个单位;当b

如果k 1=k2 ,b1b 2,那么直线y=k1x+b1与直线y=k2x+b2平行. 如果直线y=k1x+b1与直线y=k2x+b2平行,那么k 1=k2 ,b1b 2 . 6.例题分析

例5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A(2,-1),且与直线y=

1

x+1平行,求这2

个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 设一次函数解析式为 y=kx+b(k≠0) ,由平行条件可得k=

1

,再根据2

点A 坐标求出b ,就可求出函数解析式. 解 设一次函数解析式为 y=kx+b(k≠0).

11

因为直线y=kx+b与直线y=x+1平行,所以k=.

22

11

因为直线y=kx+b经过点A(2,-1),又k=,所以×2+b=-1.

22

1

解得 b=-2 所以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y=x-2.

2三、课堂练习

1、 书P8 20.2(2)

2、 问题拓展:已知直线y=2x-3,把这条直线沿y 轴向上平移5个单位,再

沿x 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求两次平移后的直线解析式. 四、课堂小结(学生归纳, 教师引导)

1. 直线相对于x 轴的倾斜程度与k 的大小有何关系? 2. 两条直线平行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3. 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时, 需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习题20.2(2) 六、教学反思或后记


相关文章

  • 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数学教材目录
  • 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到高三所有的数学教材目录(共 21 个单元) 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第 1 章 集合和命 一.集合 1.1 集合及其表示法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1.3 集合的运算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三.充分 ...查看


  • [一次函数]教案
  • 一次函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一次函数.常值函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关系: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 ...查看


  • 指数函数(经典题.易错题)
  • 指数函数(经典题.易错题) 指数函数(经典题.易错题)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若函数,且0≤x ≤1,则有( ) A . f (x )≥1 B . C . D . 2.函数y=()x2+2x﹣1的值域是( ) A . (﹣∞,4) ...查看


  • 初中数学目录冀教版
  • 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第一章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1.1 几何图形 1.2 图形中的点.线.面 · 1.3 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 1.4 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 1.5 用平面截几何体 第二章 有理数 · 2.1 正数和负数 · 2.2 数 ...查看


  • 沪教版初中数学目录.doc
  • 上海教育出版社六-九年级数学目录 六年级上册 第一章 数的整除 第二章 分数 第一节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节 整数和整除 2.1 分数与除法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2.2 分数的基本性质 1.2 因数和倍数 2.3 分数的大小比较 1 ...查看


  • 冀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 冀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1.1 几何图形1.2 图形中的点.线.面1.3 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1.4 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1.5 用平面截几何体 第二章 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2.2 数轴2.3 ...查看


  • 沪教版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
  • 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 六年级上册 第一章 数的整除 第一节 整数和整除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2 因数和倍数 1.3 能被2.5整除的数 第二节 分解质因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查看


  • 人教版初中数学主要内容(目录)
  • 初中数学各章节主要内容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 ...查看


  • 北京课改版初中数学目录
  • 第一章 走进数学世界 1.1 生活中的图形 1.2 我们周围的"数" 1.3 计算工具的发展 1.4 科学计算器的使用 第二章 对数的认识的发展 一.对有理数的认识 2.1 负数的引入 2.2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