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建筑的中西折中风格探析
On
China-West
eclecticstyle9fCulangybauchitecture
=吴世丹
(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2)
【摘要】从1840年到1945年,鼓浪屿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殖民时期,形成了它独特的中西折中风格的建筑景观。鼓浪屿建筑的中西折中风格,实
际上是两方面的折中——设计思想上的折中与建筑装饰手法上的折中。
其建筑中的诸多构件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特征。【关键词】鼓浪屿建筑;中西折中;殖民文化【中图分类号]TU-8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08)06-0021-02
鼓浪屿是福建省厦门市西南的一座岛屿,岛了东西方建筑元素。如建筑群中的双麒麟半柱,上建筑各具特色,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从柱子整体造型类似古希腊的科林式柱,柱头细部
1840年到1945年,鼓浪屿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殖则应用了中国古代神兽的图案——麒麟。麒麟
民时期,形成了它独特的建筑景观,其建筑中的‘是中国古代图腾的一种瑞兽,在中国民间传统文诸多装饰手法展现出中西折中风格o
化中具有威武、仁慈和吉祥的象征意义。同样的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装饰手法在西南面42号楼中的另一柱子中也家流行一种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任意模仿各种有所体现,其柱头由貔貅和蔓草装饰。貔貅在中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国古代传说中是招财瑞兽之一,又名天禄、辟邪,法式,注重纯形式美。鼓浪屿建筑风格的折中实际
嘴含金钱的貔貅口大肚大,既能招财又可守财,上是两方面的折中——设计思想上的折中与建筑
寓有天赐福禄之意。当时的建筑设计师不仅在装饰手法上的折中。这个时期,鼓浪屿建筑中柱子这幢建筑的柱子中融入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同形式与装饰手法开始趋于多样化,建筑中诸多构时在建筑的其他构件中也应用了中西两种构造件都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特征。
手法:屋顶基本上采用中国古建筑的样式,檐口的饰物有所创新,如斗拱、垂花等;门窗做法用一、东方建筑装饰元素与西方建筑形式的折中i
欧式百叶窗、圆拱窗,与中国古典门窗相配合。东方设计与西式手法相得益彰,显示了设计上的大
位于鼓浪屿福建路40号的海天堂构建筑胆与灵活。
群的主楼(见图1)始建于1921年,2005年按
坐落于鼓浪屿泉州路101号的住宅,其柱子原貌重新翻建,建筑中酶大量构件在设计上融合
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动物图案与西式古
t虿瑟妥'
21
(1)主楼
(2)双麒麟半柱(3)麒麟柱头
图1福建路40号海天堂构建筑群
典柱头相结舍]装饰手法,体现了当时建筑装饰
或收进,这种做法常见于早期的隋唐佛塔。其柱头用闽南传统材料红砖堆叠,形成带有层次的柱头,同时柱身采用断面为六块砖拼成的六角柱,颇有西式风格。鼓浪屿建筑中,以中式“叠涩”修饰西式线脚的做法也很普遍。位于漳州路50号的建筑柱子亦别具一格:它将西方典型爱奥尼式风格的柱头与用东方古式建筑中的叠涩式装饰手法装饰的柱础合于一柱,并用石材堆砌成垂直装饰图案。这种中西折中手法在鹿礁路”3号林尔嘉公馆柱式上的应用更胜一筹(见图4):柱头为复合式,由几条简洁线角与爱奥尼式旋涡结合,柱身是独特的四方形双柱,由同一台基托起;柱身立
军游酋二’、o柱头中两种不同造型的蝙蝠与西方
柱式的卷曲植物图案结合(见图2):“蝙蝠”谐音“遍福”,象征幸福延绵无边;柱头蝙蝠两边采用西方爱奥尼柱式的涡卷形式,但组成这些涡卷形
式的纹样却是中国装饰图案——蔓草,这种图案
常被用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由于蔓草滋长延伸、蔓蔓不断,被人们赋予了长久的吉祥寓意。在殖民时期的鼓浪屿柱式设计中,建筑师不仅应用了传统植物的纹样,同时也结合了动物图案,体现了当时鼓浪屿建筑折中手法的多样性。
二、东方建筑手法与西方建筑形式的折中;
泉州路60号民宅中的柱子(见图3)运用了叠涩手法。叠涩是中国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一种砌法,用砖、石或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
面上半部采用印度式叠涩角,装饰上雕刻有中国风水文化中用来避煞的风铃,将西方与东方装饰元素相结合、柱础图案与柱头形式相呼应,整个柱式造型独具一格,秀美大方。这种装饰柱子多
(下转第63页)
图4鹿礁路113号林尔嘉公馆的
图2泉州路101号的蝙蝠柱头
图3泉州路60号民宅的柱子
■蚕疆D
22
柱子及柱头
束的颜色基本上都是白色,如白铁快刀、白铁三股叉、白色的裤子、白色的座椅,唯有鞋子是黑色的,因为传说鞋子是用鬼王的皮做成的。在宗教法事中,白亦用以表示神灵和圣洁,黑表示鬼怪和邪恶。如请神用白色海螺号,请鬼用黑色牛角号。主持开丧、超荐场的东巴在做法时要带白毡尖圆顶帽,在举行驱鬼仪式时穿尖头黑靴,因为只有黑靴才能把鬼踩死。
在东巴经中,与黑白密切相关的是光明与黑暗。白是光明的象征,而光明的具体代表物是太阳、月亮和星辰;黑是黑暗的象征。“以白为善,以黑为恶”的观念,源于纳西先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的恐惧。纳西族先民对作为光明代表的具体自然物体如日、月、星辰等的礼赞,在东巴服饰和法器中也有所体现。东巴教的主要法器“窄勒”(板铃)象征太阳,由左手扶摇;“达克”(手鼓)象征月亮,由右手扶转(见图3)o被称为东巴教圣
日、月,意为白天太阳照道,晚上月亮照路。这些都反映了纳西族先民对作为光明之母的太阳和月亮的崇拜。
四、结语?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而宗教服
饰作为服饰种类中的一个特殊类别,能够更深刻地折射出该民族的精神文化。通过对东巴服饰的
分析,我们发现在东巴服饰中蕴涵着的纳西族先民的朴素观念,包括动物型崇拜的原始宇宙观,对日、月、星、辰等自然物质的崇拜观念,五行五色相生相克的观念等i这对我们了解古老的纳西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l[1】张文勋.滇文化与民族审美[H].昆明:云南大学出{
版社,1992.
{
地的中甸白地的东巴有大东巴帽,是东巴法器中
最大的神器,帽上插有铁角,铁角上两圆点代表
};
;[2]李国文.李国文纳西学论集[C].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8.
王国的东巴教[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
{
}[3】杨福泉.走进图画象形文的灵境——神游纳西古!
f[4]瓤大烈,杨世光.东巴文化论[C】.昆明:云南人民{
}・
出版社,1991.:
}[5]李国文,龚友德,杨国才.智慧的曙光——民族宗j
;;;
教哲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j{
{【作者简介】张明坤(198卜),女,黑龙江省巴彦县人,;
;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徐人乎(194卜),男,上海市人,;
图3东巴教的法器手鼓和板铃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品创新。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安徽理_T-大学助教,主要研{
(上接第22页)
见于印度、泰国等佛教盛行的国家,在鼓浪屿建
筑中多见于建筑门楼、窗楣、窗套、山花等,具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特征o
!济大学出版社,2003.
;[5][美]欧内斯特・伯登。世界建筑立面细都设计[H].;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X-业出版社,1998.
;c6]朱和平.世幂现代设计史[M].合肥:舍肥工业大学;
:
出版社,2004.
……’…………~一…………………’…一……‘…一…~—1
【参考文献】
j
[1]林荫新,钟哲聪.鼓浪屿建筑艺术[M].天津:天津!
大学出版社。1997.{[2][英]约翰・萨莫森.建筑的古典语言[M].张欣玮,{
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3]瞢炜.开埠后的上海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4.
;[7]钱正坤.世界建筑风格史[H].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社,2005.{
}[8]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
}
出版社,2007.j
{
}[f乍者简介】吴世丹(1981一),女,福建省莆田市入,福}
}州大学助教,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4]沈福煦,黄国新.建筑艺术风格鉴赏[M].上海:同;
j
鼓浪屿建筑的中西折中风格探析
On
China-West
eclecticstyle9fCulangybauchitecture
=吴世丹
(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2)
【摘要】从1840年到1945年,鼓浪屿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殖民时期,形成了它独特的中西折中风格的建筑景观。鼓浪屿建筑的中西折中风格,实
际上是两方面的折中——设计思想上的折中与建筑装饰手法上的折中。
其建筑中的诸多构件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特征。【关键词】鼓浪屿建筑;中西折中;殖民文化【中图分类号]TU-8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08)06-0021-02
鼓浪屿是福建省厦门市西南的一座岛屿,岛了东西方建筑元素。如建筑群中的双麒麟半柱,上建筑各具特色,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从柱子整体造型类似古希腊的科林式柱,柱头细部
1840年到1945年,鼓浪屿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殖则应用了中国古代神兽的图案——麒麟。麒麟
民时期,形成了它独特的建筑景观,其建筑中的‘是中国古代图腾的一种瑞兽,在中国民间传统文诸多装饰手法展现出中西折中风格o
化中具有威武、仁慈和吉祥的象征意义。同样的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装饰手法在西南面42号楼中的另一柱子中也家流行一种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任意模仿各种有所体现,其柱头由貔貅和蔓草装饰。貔貅在中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国古代传说中是招财瑞兽之一,又名天禄、辟邪,法式,注重纯形式美。鼓浪屿建筑风格的折中实际
嘴含金钱的貔貅口大肚大,既能招财又可守财,上是两方面的折中——设计思想上的折中与建筑
寓有天赐福禄之意。当时的建筑设计师不仅在装饰手法上的折中。这个时期,鼓浪屿建筑中柱子这幢建筑的柱子中融入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同形式与装饰手法开始趋于多样化,建筑中诸多构时在建筑的其他构件中也应用了中西两种构造件都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特征。
手法:屋顶基本上采用中国古建筑的样式,檐口的饰物有所创新,如斗拱、垂花等;门窗做法用一、东方建筑装饰元素与西方建筑形式的折中i
欧式百叶窗、圆拱窗,与中国古典门窗相配合。东方设计与西式手法相得益彰,显示了设计上的大
位于鼓浪屿福建路40号的海天堂构建筑胆与灵活。
群的主楼(见图1)始建于1921年,2005年按
坐落于鼓浪屿泉州路101号的住宅,其柱子原貌重新翻建,建筑中酶大量构件在设计上融合
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动物图案与西式古
t虿瑟妥'
21
(1)主楼
(2)双麒麟半柱(3)麒麟柱头
图1福建路40号海天堂构建筑群
典柱头相结舍]装饰手法,体现了当时建筑装饰
或收进,这种做法常见于早期的隋唐佛塔。其柱头用闽南传统材料红砖堆叠,形成带有层次的柱头,同时柱身采用断面为六块砖拼成的六角柱,颇有西式风格。鼓浪屿建筑中,以中式“叠涩”修饰西式线脚的做法也很普遍。位于漳州路50号的建筑柱子亦别具一格:它将西方典型爱奥尼式风格的柱头与用东方古式建筑中的叠涩式装饰手法装饰的柱础合于一柱,并用石材堆砌成垂直装饰图案。这种中西折中手法在鹿礁路”3号林尔嘉公馆柱式上的应用更胜一筹(见图4):柱头为复合式,由几条简洁线角与爱奥尼式旋涡结合,柱身是独特的四方形双柱,由同一台基托起;柱身立
军游酋二’、o柱头中两种不同造型的蝙蝠与西方
柱式的卷曲植物图案结合(见图2):“蝙蝠”谐音“遍福”,象征幸福延绵无边;柱头蝙蝠两边采用西方爱奥尼柱式的涡卷形式,但组成这些涡卷形
式的纹样却是中国装饰图案——蔓草,这种图案
常被用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由于蔓草滋长延伸、蔓蔓不断,被人们赋予了长久的吉祥寓意。在殖民时期的鼓浪屿柱式设计中,建筑师不仅应用了传统植物的纹样,同时也结合了动物图案,体现了当时鼓浪屿建筑折中手法的多样性。
二、东方建筑手法与西方建筑形式的折中;
泉州路60号民宅中的柱子(见图3)运用了叠涩手法。叠涩是中国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一种砌法,用砖、石或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
面上半部采用印度式叠涩角,装饰上雕刻有中国风水文化中用来避煞的风铃,将西方与东方装饰元素相结合、柱础图案与柱头形式相呼应,整个柱式造型独具一格,秀美大方。这种装饰柱子多
(下转第63页)
图4鹿礁路113号林尔嘉公馆的
图2泉州路101号的蝙蝠柱头
图3泉州路60号民宅的柱子
■蚕疆D
22
柱子及柱头
束的颜色基本上都是白色,如白铁快刀、白铁三股叉、白色的裤子、白色的座椅,唯有鞋子是黑色的,因为传说鞋子是用鬼王的皮做成的。在宗教法事中,白亦用以表示神灵和圣洁,黑表示鬼怪和邪恶。如请神用白色海螺号,请鬼用黑色牛角号。主持开丧、超荐场的东巴在做法时要带白毡尖圆顶帽,在举行驱鬼仪式时穿尖头黑靴,因为只有黑靴才能把鬼踩死。
在东巴经中,与黑白密切相关的是光明与黑暗。白是光明的象征,而光明的具体代表物是太阳、月亮和星辰;黑是黑暗的象征。“以白为善,以黑为恶”的观念,源于纳西先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的恐惧。纳西族先民对作为光明代表的具体自然物体如日、月、星辰等的礼赞,在东巴服饰和法器中也有所体现。东巴教的主要法器“窄勒”(板铃)象征太阳,由左手扶摇;“达克”(手鼓)象征月亮,由右手扶转(见图3)o被称为东巴教圣
日、月,意为白天太阳照道,晚上月亮照路。这些都反映了纳西族先民对作为光明之母的太阳和月亮的崇拜。
四、结语?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而宗教服
饰作为服饰种类中的一个特殊类别,能够更深刻地折射出该民族的精神文化。通过对东巴服饰的
分析,我们发现在东巴服饰中蕴涵着的纳西族先民的朴素观念,包括动物型崇拜的原始宇宙观,对日、月、星、辰等自然物质的崇拜观念,五行五色相生相克的观念等i这对我们了解古老的纳西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l[1】张文勋.滇文化与民族审美[H].昆明:云南大学出{
版社,1992.
{
地的中甸白地的东巴有大东巴帽,是东巴法器中
最大的神器,帽上插有铁角,铁角上两圆点代表
};
;[2]李国文.李国文纳西学论集[C].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8.
王国的东巴教[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
{
}[3】杨福泉.走进图画象形文的灵境——神游纳西古!
f[4]瓤大烈,杨世光.东巴文化论[C】.昆明:云南人民{
}・
出版社,1991.:
}[5]李国文,龚友德,杨国才.智慧的曙光——民族宗j
;;;
教哲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j{
{【作者简介】张明坤(198卜),女,黑龙江省巴彦县人,;
;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徐人乎(194卜),男,上海市人,;
图3东巴教的法器手鼓和板铃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品创新。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安徽理_T-大学助教,主要研{
(上接第22页)
见于印度、泰国等佛教盛行的国家,在鼓浪屿建
筑中多见于建筑门楼、窗楣、窗套、山花等,具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特征o
!济大学出版社,2003.
;[5][美]欧内斯特・伯登。世界建筑立面细都设计[H].;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X-业出版社,1998.
;c6]朱和平.世幂现代设计史[M].合肥:舍肥工业大学;
:
出版社,2004.
……’…………~一…………………’…一……‘…一…~—1
【参考文献】
j
[1]林荫新,钟哲聪.鼓浪屿建筑艺术[M].天津:天津!
大学出版社。1997.{[2][英]约翰・萨莫森.建筑的古典语言[M].张欣玮,{
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3]瞢炜.开埠后的上海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4.
;[7]钱正坤.世界建筑风格史[H].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社,2005.{
}[8]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
}
出版社,2007.j
{
}[f乍者简介】吴世丹(1981一),女,福建省莆田市入,福}
}州大学助教,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4]沈福煦,黄国新.建筑艺术风格鉴赏[M].上海:同;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