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长江中下游地区
教材分析:
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分析与处理:
重点:运用地图说出该区的位置、范围;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目标分析:
(1)描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位置、范围。
(2)说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3)在空白地图标出各省省会城市和其他主要城市。
(4)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矿产地。
一、本区范围
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上海七省市(在地图上描出)
★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注意观察各地的相对位置,便于记忆。)
①标出城市:武汉、长沙、合肥、南昌、杭州、南京和上海
②找出:汉江、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江南丘陵(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
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
二、本区主要注意问题:
1、洞庭湖面积变化问题:
分析下表资料,回答问题:
(1)洞庭湖的上述变化对长江防洪有何影响?
(2)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3)解决上述问题要“山、江、湖”综合治理,具体措施有:
上游:
湖区:
(4)近年来,沿湖芦苇种植有所增加,请分析这将对洞庭湖产生什么影响?
2、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天气系统?主要面临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3、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区位条件:(季风水田农业)
特点:①精耕细作;②机械化程度低;③粮食单产高;④水利工程量大
区位条件:
4、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说出该地区主要的农作物,该地区的商品
粮基地地位在不断地下降,分析该地区发展粮食生产中主要遇到的自然和经济的问题有哪
些?
主要农作物:
自然问题:
经济问题:
5.分析湖北三峡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修建大坝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6.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其发展最有利的条件是,水运有海运和河运,但是
上海港位于长江入海口,和所有的入海口一样面临泥沙淤积,导致其不能成为深水港。
7、淮河地处黄淮平原,历史上由于黄河泛滥,曾多次改道夺淮入海,从而破坏了淮河水系,。
读淮河水系分布图,思考:
①分析淮河的水系特征(从流向、支流、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河道状况)
②淮河有“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说法,试分析易发生洪涝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8、淮河的地理意义。
9.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根据其地理位置分析该渔场形成原因。
10.材料:长江是我国黄金水道,长江干流源远流长,支流盘根错节,构成了庞大的内河运
输网。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公里,约有3万公里航道可以通行机动船,5 000吨位轮船
可达武汉。万吨海轮可直达南京。长江航道水量丰富,终年不冻,四季通航,水运量约占全
国内河水运总量的80%左右,相当于40条铁路的运量。长江干流与海洋相通,江海联运,
不仅便利了长江流域与中国沿海各地的交往,而且密切了与五大洲四大洋的联系。上海凭借
着长江之利,才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
①根据材料分析长江航运发达的原因。
②与长江相比,亚马孙河更利于发展内河航运,但是实际亚马孙河的航运价值远低于长江,
请分析亚马孙河发展航运有哪些优点?并分析其航运价值低的原因。
11.江南丘陵地区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发展该工业易导致什么环境问题?
12.庐山、黄山的成因是?按成因分类属于什么山?
课堂练习: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
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2013.新课标卷II】1.2005-2010年
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图4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
读图回答7~8题。
7. 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A. 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B. 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C. 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D. 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
最大
8. 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B. 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C. 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D. 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2013.新课标卷I】3.(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2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图4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2013.海南卷】4.(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 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图10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的分布。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及其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5、(2010•莆田)如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略图,读图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和江西部分地区,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
要组成部分.
长江中下游地区
1.(1)洞庭湖淤积愈来愈严重,面积和容量愈来愈小,对长江洪水的调蓄功能减弱,使长江防洪形势更加严竣。
(2)①长江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进人洞庭湖的江河水泥沙含量大,使洞庭湖淤积严重②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
(3)上游山区要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禁止乱砍滥伐;湖区要加强管理,退田还湖等。
(4)湖泊面积缩小,水体营养化
2.天气系统:7-8月反气旋(副热带高气压,即伏旱)、夏秋季节的热带气旋(台风)、锋面(6-7月江 淮准静止锋,冬季的冷锋); 自然灾害:洪涝、伏旱、台风、寒潮(低温冻害)
3.略
4. 农作物: 水稻、小麦、棉花、油菜
自然问题: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
经济问题:①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 ②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数减少。
5. 影响: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减少长江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三角洲增长速度变慢,海浪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等
6.水运交通便利
7.水系特征: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
原因:地势和河流是主要原因,人口等社会因素是次要原因。
①、地势低洼,易积水,排水不畅。
②、淮河上游支流众多,而下游缺少河流主干道,入海河流多细小渠道,泄水量有限。 ③、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的过渡地区,气候变化大。
④、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⑤、中下游围湖造田、洼地开发
⑥、历史上黄河改道致使下游河床、湖泊泥沙淤积严重
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为主
①上游植树造林,提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
②修建大坝等水利工程
③下游加固堤坝,开挖入海通道
④退耕还湖,提高湖泊调蓄能力
⑤疏通河道,裁弯取直
8. ①.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重合
②. 大致与一月份0度等温线重合
③.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④.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
⑤.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⑥.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的分界线
⑦.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⑧.水稻小麦种植区分界线
⑨.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⑩.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
9. 形成原因:
①、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丰富,养分充足
②、有长江水流入,带来大量有机物质和盐类,饵料丰富
③、有台湾暖流和沿岸流在此交汇,使水流搅动,养分上浮
(其他海域渔场可参考此套路)
10.
①思路:可从流域面积、流量、流速、支流(河网密度)、汛期变化、结冰期、含沙量、沿岸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
自然因素:(1)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且季节变化相对较小;(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水流平稳,有利于航运;(3)长江流域无结冰期,宜宾以下河段全年可通航。
人为因素:(1)长江流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对长江航运的市场需求量大;(2)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对长江航运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航运基础设施比较完善;(3)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改善了长江的航运状况;(4)有多条铁路、京杭运河与长江干流直交,长江航运运量大,运输费用低。
②亚马逊河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热带雨林气候,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平原为主,流速平缓;汛期长无结冰期,吨位深,河段上没有险滩瀑布。
航运价值低原因:亚马逊河流域处于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和城市稀少,经济不发达,对航运的需求不大,客货流量很小。
11.有色金属 冶金工业耗能大,烧煤多,产生酸性气体,导致酸雨问题
12.地壳断裂抬升形成 断块山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
教材分析:
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分析与处理:
重点:运用地图说出该区的位置、范围;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目标分析:
(1)描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位置、范围。
(2)说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3)在空白地图标出各省省会城市和其他主要城市。
(4)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矿产地。
一、本区范围
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上海七省市(在地图上描出)
★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注意观察各地的相对位置,便于记忆。)
①标出城市:武汉、长沙、合肥、南昌、杭州、南京和上海
②找出:汉江、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江南丘陵(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
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
二、本区主要注意问题:
1、洞庭湖面积变化问题:
分析下表资料,回答问题:
(1)洞庭湖的上述变化对长江防洪有何影响?
(2)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3)解决上述问题要“山、江、湖”综合治理,具体措施有:
上游:
湖区:
(4)近年来,沿湖芦苇种植有所增加,请分析这将对洞庭湖产生什么影响?
2、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天气系统?主要面临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3、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区位条件:(季风水田农业)
特点:①精耕细作;②机械化程度低;③粮食单产高;④水利工程量大
区位条件:
4、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说出该地区主要的农作物,该地区的商品
粮基地地位在不断地下降,分析该地区发展粮食生产中主要遇到的自然和经济的问题有哪
些?
主要农作物:
自然问题:
经济问题:
5.分析湖北三峡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修建大坝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6.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其发展最有利的条件是,水运有海运和河运,但是
上海港位于长江入海口,和所有的入海口一样面临泥沙淤积,导致其不能成为深水港。
7、淮河地处黄淮平原,历史上由于黄河泛滥,曾多次改道夺淮入海,从而破坏了淮河水系,。
读淮河水系分布图,思考:
①分析淮河的水系特征(从流向、支流、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河道状况)
②淮河有“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说法,试分析易发生洪涝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8、淮河的地理意义。
9.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根据其地理位置分析该渔场形成原因。
10.材料:长江是我国黄金水道,长江干流源远流长,支流盘根错节,构成了庞大的内河运
输网。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公里,约有3万公里航道可以通行机动船,5 000吨位轮船
可达武汉。万吨海轮可直达南京。长江航道水量丰富,终年不冻,四季通航,水运量约占全
国内河水运总量的80%左右,相当于40条铁路的运量。长江干流与海洋相通,江海联运,
不仅便利了长江流域与中国沿海各地的交往,而且密切了与五大洲四大洋的联系。上海凭借
着长江之利,才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
①根据材料分析长江航运发达的原因。
②与长江相比,亚马孙河更利于发展内河航运,但是实际亚马孙河的航运价值远低于长江,
请分析亚马孙河发展航运有哪些优点?并分析其航运价值低的原因。
11.江南丘陵地区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发展该工业易导致什么环境问题?
12.庐山、黄山的成因是?按成因分类属于什么山?
课堂练习: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
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2013.新课标卷II】1.2005-2010年
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图4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
读图回答7~8题。
7. 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A. 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B. 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C. 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D. 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
最大
8. 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B. 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C. 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D. 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2013.新课标卷I】3.(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2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图4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2013.海南卷】4.(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 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图10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的分布。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及其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5、(2010•莆田)如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略图,读图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和江西部分地区,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
要组成部分.
长江中下游地区
1.(1)洞庭湖淤积愈来愈严重,面积和容量愈来愈小,对长江洪水的调蓄功能减弱,使长江防洪形势更加严竣。
(2)①长江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进人洞庭湖的江河水泥沙含量大,使洞庭湖淤积严重②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
(3)上游山区要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禁止乱砍滥伐;湖区要加强管理,退田还湖等。
(4)湖泊面积缩小,水体营养化
2.天气系统:7-8月反气旋(副热带高气压,即伏旱)、夏秋季节的热带气旋(台风)、锋面(6-7月江 淮准静止锋,冬季的冷锋); 自然灾害:洪涝、伏旱、台风、寒潮(低温冻害)
3.略
4. 农作物: 水稻、小麦、棉花、油菜
自然问题: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
经济问题:①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 ②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数减少。
5. 影响: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减少长江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三角洲增长速度变慢,海浪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等
6.水运交通便利
7.水系特征: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
原因:地势和河流是主要原因,人口等社会因素是次要原因。
①、地势低洼,易积水,排水不畅。
②、淮河上游支流众多,而下游缺少河流主干道,入海河流多细小渠道,泄水量有限。 ③、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的过渡地区,气候变化大。
④、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⑤、中下游围湖造田、洼地开发
⑥、历史上黄河改道致使下游河床、湖泊泥沙淤积严重
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为主
①上游植树造林,提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
②修建大坝等水利工程
③下游加固堤坝,开挖入海通道
④退耕还湖,提高湖泊调蓄能力
⑤疏通河道,裁弯取直
8. ①.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重合
②. 大致与一月份0度等温线重合
③.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④.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
⑤.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⑥.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的分界线
⑦.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⑧.水稻小麦种植区分界线
⑨.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⑩.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
9. 形成原因:
①、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丰富,养分充足
②、有长江水流入,带来大量有机物质和盐类,饵料丰富
③、有台湾暖流和沿岸流在此交汇,使水流搅动,养分上浮
(其他海域渔场可参考此套路)
10.
①思路:可从流域面积、流量、流速、支流(河网密度)、汛期变化、结冰期、含沙量、沿岸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
自然因素:(1)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且季节变化相对较小;(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水流平稳,有利于航运;(3)长江流域无结冰期,宜宾以下河段全年可通航。
人为因素:(1)长江流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对长江航运的市场需求量大;(2)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对长江航运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航运基础设施比较完善;(3)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改善了长江的航运状况;(4)有多条铁路、京杭运河与长江干流直交,长江航运运量大,运输费用低。
②亚马逊河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热带雨林气候,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平原为主,流速平缓;汛期长无结冰期,吨位深,河段上没有险滩瀑布。
航运价值低原因:亚马逊河流域处于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和城市稀少,经济不发达,对航运的需求不大,客货流量很小。
11.有色金属 冶金工业耗能大,烧煤多,产生酸性气体,导致酸雨问题
12.地壳断裂抬升形成 断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