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之中见高下--[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对比之 中见高下 

— —

《 咏怀古迹》其三) ( 赏析 

湖北省巴东县 第一高级 中学语文组 李 强 

咏 怀古迹 ( 三 ) 其  

. 

衬 托昭君这 一 “ 窕红颜 ” 窈 可谓 别 出心裁 。颔 联“ 一 

去 紫 台连朔 漠 , 留青冢 向黄 昏” 昭君的死 地 , 独 写 营 

杜 甫 

群 山万壑赴 荆 门, 生长 明妃 尚有村 。  

造 出悲凉 萧瑟 的氛 围,景 物描写 也 由面写到 点 ,   由

大 写 到小 , 昏黄 的 大漠 中点 出埋 葬 昭君 的小 “ 从 青  冢 ” 大小对 比, , 更显 昭君一 生的悲 凉 。昏黄 的大漠 

去 紫台连 朔漠 , 留青 冢向黄 昏。 独  

画 图省识春 风面 , 环佩 空归月夜 魂 。   千栽 琵琶作 胡语 , 分明 怨恨 曲 中论 。  

也 与 昭君 出生地 的 “ 群山 万壑 ” 形成 鲜 明 的地域 对  比 , 中 的“ 冢” 大漠 青 也与大 汉朝 的“ 紫台 ” 形成 鲜明 

《 咏怀 古迹 》 是一 组七 言律 诗 , 一共 有 五首 , 此 

为第 三首 , 杜甫 离开 夔州 东下 、 经荆 州府 归 州  是 途

的色彩对 比, 一个荒凉冷落 , 一个富丽繁华 , 透出了  

强烈 的悲剧色彩 。  

( 今湖北秭归 ) 四十 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人教 版  东北 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入 了此诗 。《 唐宋诗 醇》 价这 首  评 诗说 :咏明妃者 , 为第一 。” “ 此 清代沈德 潜《 唐诗 别  裁集 》 也说 :咏昭君诗 , 为绝唱 。” “ 此 我认 为 , 对  后人 此 诗评价 之所 以这 么高 , 主要 是诗圣 把明妃 这个形 

其 次 , 与死后 的对 比。颔联 “ 去紫台连朔  生前 一 漠 , 留青冢 向黄 昏” 度概括 了昭君 一生 的遭遇 。 独 高  

去” 写生前 ,去 ” 离 开” , “ 作“ 讲 一个人 离开的是 自  

己的故土故 国 、 亲戚朋 友 , 去” “ 是悲剧 命运 的开始 ;  

象 写绝 了 , 对 比这种 表现 手法 用绝 了 , 比其 他、 “ 留” 把 对   独 写死 后 , 死后 独 自留在异 国他 乡 、 沙大漠 , 黄   写 昭君 的诗词来说 , 也就高下立判 了。   首先 , 生地 与死地的对 比。首联 “ 山万壑赴荆  群 门 , 长明妃 尚有村 ” 昭君的 出生地 , 物描写 由  生 写 景 “ 是悲剧命 运 的结束 , 留” 去与 留形 成对 比。颈联 “ 画  图省识 春风 面 , 佩空 归 月夜 魂 ” 示 了昭 君悲 剧  环 揭 的根 源 。“ 图省识 ” 生前 , 画 写 生前 本来有 机会被 赏 

面写 到点 , 由大写 到小 , 群 山万 壑” 大环 境 中  从“ 的

点 出昭君 出生的小村 落—— 昭君村 , 是本诗 咏怀  也

识的,却因为自恃貌美不去贿赂画师而不被识, 却 

因 为画师 的贪婪 和

嫉恨 而不被识 , 却因 为皇帝 的荒  淫 和 昏庸不 被识 ,识 与不识 形成 对 比; 环佩 空归 ” “  

的古迹 。明人胡震亨评 注的《 杜诗通 》 :群 山万 壑  说 “ 赴荆 门 , 当似生 长英雄起 句 , 未为合作 。” 此 意思 是 

如此 雄奇壮 美的起 句 , 只有用 在生长 英雄 的地方 才  适当, 用在昭君村上 不适 当 。我认为 , 这正是大小对 

写死后 , 生前想 归却不 能归 ,后汉 书 ・ 《 南匈奴 传》 记 

载 :及呼韩 邪死 , “ 其前 阏氏子代立 , 欲妻之 , 昭君上 

书求 归 , 成帝敕 令从 胡俗 , 遂复 为后单 于 阏氏焉 。”   死后 能归却 只能是 魂魄 空归 ,归 与不 归形成 对 比 ;   “ 春风 面” 生前 ,月夜 魂” 写 “ 写死后 , 写青春 美貌 , 一  

比的妙处 , 如此 大环境 中点 出昭君 村 , 在 让人 很 自  

然联 想到 由这 个小村 落走 出的小女 子王 昭君 , 正是 

这个 小女子 , 小村落走 出大 山 , 向大漠 , 整个  从 走 对

大汉 朝将 近五十年 的边境 安宁产生 了 巨大 的影 响 ,   也完成 了王 昭君 由一个 小女 子 、 弱女子 向一个 大美 

写 冷 月孤 魂 , 一个 昭君 , 同 生如 彼 , 如 此 , 昭  死 将

君生前 的青 春美貌 和死后 的月夜 孤魂 形成对 比, 饱 

含着诗人对 昭君 的深深 同情 。  

人大英 雄 的转 变 , 正如清 人吴瞻 泰的《 杜诗 提要 》 评  析说 :发 端 突兀 , 七律 中第 一等 起句 , 山水 逶  “ 是 谓 迤, 钟灵毓 秀 , 始产一 明妃 。说 得窈 窕红颜 , 天动  惊

地 。” 以, 所 杜甫采用 “ 惊天动地 ” 的雄奇景象来 对 比 

再次 , 生人与死 人的对 比。生人是杜 甫 , 是  死人 昭君 。尾联 “ 千载 琵琶作胡 语 , 明怨恨 曲中论 : 分 ’ 点  明全诗 主 旨。诗 歌表 面看是 写昭君 的 “ 载 ”“ 千 、怨  恨 ”千年流 传她作 的胡音 琵琶 曲 , , 曲中倾诉 的分 明  

1  6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试析王维 山水诗 的禅 意 

■ 甘肃省渭源县莲峰 中学 高文林 

王 维 (0 — —7 1 字 摩 诘 , 7l 6)  

鹿 柴 (   i ,又 作鹿砦 。 z c 寨) hl  

柴, 栅栏 。鹿柴 , 王维辋JlJ 中  I ]  ̄业

美、 最诗意的体现 吗? 这不正 是意 

味无穷 的禅趣 吗?  

是盛 唐时期 最伟 大 的诗 人之 一 。   品读王维 的 山水诗歌 ,我们 常常 

会被 其笔下的那种 清寂空灵 的山 

的一 个处所 。这 首诗是《 辋川集 》  

二 十首之一 。  

特别是 《 辛夷坞》 一诗 :  

辛夷坞 

林景 象所 吸引,但更 会被其 创造 

的那个含不 尽之意 于言外

、于 明 

全诗 仅用 了寥寥 二 十字 , 择  取空 山密林 的一隅 ,只描 写 了傍  晚时 分林 中之 景 的瞬息 变 化 , 却 

给读 者展现 了一幅深邃渺远 的深  山静 景画面 ,引起 了读者对生命 

木末 芙蓉花 , 中发红萼 。 山  

涧户寂无人 , 纷 开且落 。 纷  

灭瞬间寄寓生命 感悟 的审美想象  空 间所感染所 陶醉。无论是小 桥 

流水 的恬静 ,还是丛林 古刹 的幽 

棵树 , 生在深 山之 中。 人  无

知晓。却遗世独 立 , 开灿 烂 , 花 花 

落 寥然 , 人来 管 , 没有 人 “ 无 更 感 

时花溅 泪 , 恨别 鸟惊心 ” 般地把 自   己的意念 强加于它 。 是花 ? 是木 ?   是你? 是我 ? 花就是花 , 木就是木 ,   无执念 , 无娇嗔 , 自有一份 圆融 丰 

深 , 都 能运用 最 自然 、 凝练 、 他 最  

最生动 、 最富 于特 征性 的语 言 , 点 

意义 的幡 然惊悟 。诗 的前两句 以  动衬静 , 画出山涧的空寂 ; 勾 后两  句则 明 、 暗对照 , 借冷 暖色调的反 

差来 表现林 的幽深 , 淡而意远 。 语   暮秋 时节 , 日最后 的余 晖 , 落 透过 

缀成一 幅形 象鲜明 、意境深 远的  优美画卷 。 王维精通 书画和音 乐,  

对 f然美有着特 殊的敏感 ,善 于  l

满。 王维用 一棵树 , 表现 了 自己的 

超然 。  

处理 动和静 的辨证关 系 ,把握诗  的意境 。 的山水 诗气象 阔大 、 他 飘 

渺空灵 、 色彩 丰富 , 充溢着 诗情画 

深林 ,化 作一抹抹 、一 缕缕 的光  柱 ,呈 现出一连 串刹那 的鲜艳 和 

瞬间 的美 丽 , 最后 , 时间意味上  这

看起 来很平淡 的 自然形象 画  面里 寄托 了诗人那特定 的宗教哲  学的色空理 念 , 其韵 外之致 、 味外 

意之美 。 受禅宗思想 的深刻影 响 ,   他的山水诗 歌总是蒙着一层 挥之  不 去的佛禅色彩 。如《 鹿柴 》  :

鹿 柴 

瞬间 的鲜艳 和空间意 味上点点 的 

美丽 ,融入和 消失 于色调无 比丰  富的晚霞般 的雾霭 之 中 ,而这一  切 又将 为夜幕那漫 漶无边 的幽暗  所笼罩 …… 

之 旨却让人 咀嚼不尽 。在写景 上 

更 为渺远 、 灵动和沉寂 , 在表现禅  理方 面也更为巧妙 、 独特 。 在他那  幽静恬淡 的造境 中我 们往往可 以  发现一个 高洁 的形象 。  

空 山不 见 人 , 闻 人 语 响 。 但  

返 景入 深林 , 照青苔上 。 复  

这不 正是佛家禅宗 思想最完 

是她 满腔 怨恨 , 自己远 嫁 异域 他 乡 , 汉元 帝 无  ~杜甫一 生才华 横溢却 入朝 见妒 , 怨 恨 因不 分忠奸 无辜 遭  知遇之 恩 。“ 千载 ” 表 明乐 曲流 传久远

, 见 昭君  则 可 怨恨之 深 。但 联系 杜甫 的身世 和 写作 背 景就 可 知  道 , 诗在抒 写 昭君 的怨 情 中 , 寄寓 了 自己的 身  此 也 世 之怨 。杜甫一 生 的遭 遇与 昭君很 是相似 , 二人 形  贬, 最终 漂泊西南 老病 孤舟 。所 以昭君 的怨恨 , 正是  杜 甫 的怨恨 , 作者 在 咏怀 历史 的古迹 时也在感 慨 现 

实 的 自己 , 在表达 死人 的怨恨 时也在 表达生 人 的深  沉 怨恨 。诗人借 咏王 昭君不 被帝遇 、 身死异 国 的不 

成 历史与现实 的对 比。昭君一生才貌 双全却人宫 见 

妒 , 画 图省识远 嫁大漠 , 终身 死异 国独葬他 乡 ; 因 最  

幸 遭遇 抒 写 j 自己不被 重 用 、漂 泊他 乡 的凄 凉身  -

世。圃 

1     7

对比之 中见高下 

— —

《 咏怀古迹》其三) ( 赏析 

湖北省巴东县 第一高级 中学语文组 李 强 

咏 怀古迹 ( 三 ) 其  

. 

衬 托昭君这 一 “ 窕红颜 ” 窈 可谓 别 出心裁 。颔 联“ 一 

去 紫 台连朔 漠 , 留青冢 向黄 昏” 昭君的死 地 , 独 写 营 

杜 甫 

群 山万壑赴 荆 门, 生长 明妃 尚有村 。  

造 出悲凉 萧瑟 的氛 围,景 物描写 也 由面写到 点 ,   由

大 写 到小 , 昏黄 的 大漠 中点 出埋 葬 昭君 的小 “ 从 青  冢 ” 大小对 比, , 更显 昭君一 生的悲 凉 。昏黄 的大漠 

去 紫台连 朔漠 , 留青 冢向黄 昏。 独  

画 图省识春 风面 , 环佩 空归月夜 魂 。   千栽 琵琶作 胡语 , 分明 怨恨 曲 中论 。  

也 与 昭君 出生地 的 “ 群山 万壑 ” 形成 鲜 明 的地域 对  比 , 中 的“ 冢” 大漠 青 也与大 汉朝 的“ 紫台 ” 形成 鲜明 

《 咏怀 古迹 》 是一 组七 言律 诗 , 一共 有 五首 , 此 

为第 三首 , 杜甫 离开 夔州 东下 、 经荆 州府 归 州  是 途

的色彩对 比, 一个荒凉冷落 , 一个富丽繁华 , 透出了  

强烈 的悲剧色彩 。  

( 今湖北秭归 ) 四十 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人教 版  东北 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入 了此诗 。《 唐宋诗 醇》 价这 首  评 诗说 :咏明妃者 , 为第一 。” “ 此 清代沈德 潜《 唐诗 别  裁集 》 也说 :咏昭君诗 , 为绝唱 。” “ 此 我认 为 , 对  后人 此 诗评价 之所 以这 么高 , 主要 是诗圣 把明妃 这个形 

其 次 , 与死后 的对 比。颔联 “ 去紫台连朔  生前 一 漠 , 留青冢 向黄 昏” 度概括 了昭君 一生 的遭遇 。 独 高  

去” 写生前 ,去 ” 离 开” , “ 作“ 讲 一个人 离开的是 自  

己的故土故 国 、 亲戚朋 友 , 去” “ 是悲剧 命运 的开始 ;  

象 写绝 了 , 对 比这种 表现 手法 用绝 了 , 比其 他、 “ 留” 把 对   独 写死 后 , 死后 独 自留在异 国他 乡 、 沙大漠 , 黄   写 昭君 的诗词来说 , 也就高下立判 了。   首先 , 生地 与死地的对 比。首联 “ 山万壑赴荆  群 门 , 长明妃 尚有村 ” 昭君的 出生地 , 物描写 由  生 写 景 “ 是悲剧命 运 的结束 , 留” 去与 留形 成对 比。颈联 “ 画  图省识 春风 面 , 佩空 归 月夜 魂 ” 示 了昭 君悲 剧  环 揭 的根 源 。“ 图省识 ” 生前 , 画 写 生前 本来有 机会被 赏 

面写 到点 , 由大写 到小 , 群 山万 壑” 大环 境 中  从“ 的

点 出昭君 出生的小村 落—— 昭君村 , 是本诗 咏怀  也

识的,却因为自恃貌美不去贿赂画师而不被识, 却 

因 为画师 的贪婪 和

嫉恨 而不被识 , 却因 为皇帝 的荒  淫 和 昏庸不 被识 ,识 与不识 形成 对 比; 环佩 空归 ” “  

的古迹 。明人胡震亨评 注的《 杜诗通 》 :群 山万 壑  说 “ 赴荆 门 , 当似生 长英雄起 句 , 未为合作 。” 此 意思 是 

如此 雄奇壮 美的起 句 , 只有用 在生长 英雄 的地方 才  适当, 用在昭君村上 不适 当 。我认为 , 这正是大小对 

写死后 , 生前想 归却不 能归 ,后汉 书 ・ 《 南匈奴 传》 记 

载 :及呼韩 邪死 , “ 其前 阏氏子代立 , 欲妻之 , 昭君上 

书求 归 , 成帝敕 令从 胡俗 , 遂复 为后单 于 阏氏焉 。”   死后 能归却 只能是 魂魄 空归 ,归 与不 归形成 对 比 ;   “ 春风 面” 生前 ,月夜 魂” 写 “ 写死后 , 写青春 美貌 , 一  

比的妙处 , 如此 大环境 中点 出昭君 村 , 在 让人 很 自  

然联 想到 由这 个小村 落走 出的小女 子王 昭君 , 正是 

这个 小女子 , 小村落走 出大 山 , 向大漠 , 整个  从 走 对

大汉 朝将 近五十年 的边境 安宁产生 了 巨大 的影 响 ,   也完成 了王 昭君 由一个 小女 子 、 弱女子 向一个 大美 

写 冷 月孤 魂 , 一个 昭君 , 同 生如 彼 , 如 此 , 昭  死 将

君生前 的青 春美貌 和死后 的月夜 孤魂 形成对 比, 饱 

含着诗人对 昭君 的深深 同情 。  

人大英 雄 的转 变 , 正如清 人吴瞻 泰的《 杜诗 提要 》 评  析说 :发 端 突兀 , 七律 中第 一等 起句 , 山水 逶  “ 是 谓 迤, 钟灵毓 秀 , 始产一 明妃 。说 得窈 窕红颜 , 天动  惊

地 。” 以, 所 杜甫采用 “ 惊天动地 ” 的雄奇景象来 对 比 

再次 , 生人与死 人的对 比。生人是杜 甫 , 是  死人 昭君 。尾联 “ 千载 琵琶作胡 语 , 明怨恨 曲中论 : 分 ’ 点  明全诗 主 旨。诗 歌表 面看是 写昭君 的 “ 载 ”“ 千 、怨  恨 ”千年流 传她作 的胡音 琵琶 曲 , , 曲中倾诉 的分 明  

1  6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试析王维 山水诗 的禅 意 

■ 甘肃省渭源县莲峰 中学 高文林 

王 维 (0 — —7 1 字 摩 诘 , 7l 6)  

鹿 柴 (   i ,又 作鹿砦 。 z c 寨) hl  

柴, 栅栏 。鹿柴 , 王维辋JlJ 中  I ]  ̄业

美、 最诗意的体现 吗? 这不正 是意 

味无穷 的禅趣 吗?  

是盛 唐时期 最伟 大 的诗 人之 一 。   品读王维 的 山水诗歌 ,我们 常常 

会被 其笔下的那种 清寂空灵 的山 

的一 个处所 。这 首诗是《 辋川集 》  

二 十首之一 。  

特别是 《 辛夷坞》 一诗 :  

辛夷坞 

林景 象所 吸引,但更 会被其 创造 

的那个含不 尽之意 于言外

、于 明 

全诗 仅用 了寥寥 二 十字 , 择  取空 山密林 的一隅 ,只描 写 了傍  晚时 分林 中之 景 的瞬息 变 化 , 却 

给读 者展现 了一幅深邃渺远 的深  山静 景画面 ,引起 了读者对生命 

木末 芙蓉花 , 中发红萼 。 山  

涧户寂无人 , 纷 开且落 。 纷  

灭瞬间寄寓生命 感悟 的审美想象  空 间所感染所 陶醉。无论是小 桥 

流水 的恬静 ,还是丛林 古刹 的幽 

棵树 , 生在深 山之 中。 人  无

知晓。却遗世独 立 , 开灿 烂 , 花 花 

落 寥然 , 人来 管 , 没有 人 “ 无 更 感 

时花溅 泪 , 恨别 鸟惊心 ” 般地把 自   己的意念 强加于它 。 是花 ? 是木 ?   是你? 是我 ? 花就是花 , 木就是木 ,   无执念 , 无娇嗔 , 自有一份 圆融 丰 

深 , 都 能运用 最 自然 、 凝练 、 他 最  

最生动 、 最富 于特 征性 的语 言 , 点 

意义 的幡 然惊悟 。诗 的前两句 以  动衬静 , 画出山涧的空寂 ; 勾 后两  句则 明 、 暗对照 , 借冷 暖色调的反 

差来 表现林 的幽深 , 淡而意远 。 语   暮秋 时节 , 日最后 的余 晖 , 落 透过 

缀成一 幅形 象鲜明 、意境深 远的  优美画卷 。 王维精通 书画和音 乐,  

对 f然美有着特 殊的敏感 ,善 于  l

满。 王维用 一棵树 , 表现 了 自己的 

超然 。  

处理 动和静 的辨证关 系 ,把握诗  的意境 。 的山水 诗气象 阔大 、 他 飘 

渺空灵 、 色彩 丰富 , 充溢着 诗情画 

深林 ,化 作一抹抹 、一 缕缕 的光  柱 ,呈 现出一连 串刹那 的鲜艳 和 

瞬间 的美 丽 , 最后 , 时间意味上  这

看起 来很平淡 的 自然形象 画  面里 寄托 了诗人那特定 的宗教哲  学的色空理 念 , 其韵 外之致 、 味外 

意之美 。 受禅宗思想 的深刻影 响 ,   他的山水诗 歌总是蒙着一层 挥之  不 去的佛禅色彩 。如《 鹿柴 》  :

鹿 柴 

瞬间 的鲜艳 和空间意 味上点点 的 

美丽 ,融入和 消失 于色调无 比丰  富的晚霞般 的雾霭 之 中 ,而这一  切 又将 为夜幕那漫 漶无边 的幽暗  所笼罩 …… 

之 旨却让人 咀嚼不尽 。在写景 上 

更 为渺远 、 灵动和沉寂 , 在表现禅  理方 面也更为巧妙 、 独特 。 在他那  幽静恬淡 的造境 中我 们往往可 以  发现一个 高洁 的形象 。  

空 山不 见 人 , 闻 人 语 响 。 但  

返 景入 深林 , 照青苔上 。 复  

这不 正是佛家禅宗 思想最完 

是她 满腔 怨恨 , 自己远 嫁 异域 他 乡 , 汉元 帝 无  ~杜甫一 生才华 横溢却 入朝 见妒 , 怨 恨 因不 分忠奸 无辜 遭  知遇之 恩 。“ 千载 ” 表 明乐 曲流 传久远

, 见 昭君  则 可 怨恨之 深 。但 联系 杜甫 的身世 和 写作 背 景就 可 知  道 , 诗在抒 写 昭君 的怨 情 中 , 寄寓 了 自己的 身  此 也 世 之怨 。杜甫一 生 的遭 遇与 昭君很 是相似 , 二人 形  贬, 最终 漂泊西南 老病 孤舟 。所 以昭君 的怨恨 , 正是  杜 甫 的怨恨 , 作者 在 咏怀 历史 的古迹 时也在感 慨 现 

实 的 自己 , 在表达 死人 的怨恨 时也在 表达生 人 的深  沉 怨恨 。诗人借 咏王 昭君不 被帝遇 、 身死异 国 的不 

成 历史与现实 的对 比。昭君一生才貌 双全却人宫 见 

妒 , 画 图省识远 嫁大漠 , 终身 死异 国独葬他 乡 ; 因 最  

幸 遭遇 抒 写 j 自己不被 重 用 、漂 泊他 乡 的凄 凉身  -

世。圃 

1     7


相关文章

  •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 教学目标:1.赏析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歌的情感 3.鉴赏诗歌的创作技巧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 ...查看


  • 巩固训练·提能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客至
  •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巩固训练·提能力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夜宴左氏庄 杜 甫 ...查看


  • 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 杜甫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蕴含的丰富情感:了解杜甫前期作品和晚年作品风格的不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三首诗的特点:深入探讨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 ...查看


  • 杜甫的咏怀古迹 赏析 五首全部都要 赏析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赏析:这首是主要通过自身的遭遇来咏怀.从"支离"." ...查看


  •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故事导入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知识积累 ...查看


  • 杜甫的诗:[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 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 题材.(2分) (2) 请结合诗歌内容 ...查看


  • [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 ...查看


  • 唐诗三百首赏析
  • 唐诗三百首之李白 <清平调·其三> <清平调·其二> <清平调·其一> <早发白帝城> <送孟浩然之广陵> <玉阶怨> <怨情> <静夜思> & ...查看


  • 杜甫诗三首3参考答案
  •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二) 编写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号: 班 组 姓 名: [学习目标] 1.学习<咏怀古迹(其三)>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体会杜甫沉郁顿挫 的诗风. 2.体会诗人写昭君的怨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