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
考点1 1840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
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鸦片战争的发
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
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
①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 ②不赞成使用武力 ③肯定了中国抗争的
正义性 ④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解析:C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的战争,不是双方平等
和对等贸易,费正清是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并赞成英国使用武力,故①
对,②错,③错;“参加国际大家庭”说明是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鸦片战
争。
2.晚清诗人赵函在《哀金陵》中写道:“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该诗句反映的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A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金陵……主和不主战”反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情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反映了《南京条约》的签订,可知题干诗句反映的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3.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导致“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的根本原因是( )
A.老百姓对清政府的腐败不满
B.长期的专制统治使老百姓缺乏主人翁意识
C.老百姓没有爱国精神
D.老百姓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
解析:B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的中国仍是空前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人民没有自由民主权利,更没有主人翁意识,对国家的事情漠不关心,认为是朝廷的事,与老百姓无关。由此判断B项正确。
4.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 )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
B.列强由此获最惠国待遇
C.列强对中国有限让步
D.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解析:D 从材料中“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可以了解到中国政府失去了关税的自主权。
5.(2012西安联考)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帝这一看法的正确分析是( )
A.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认识到列强对华侵略的本质
C.将维护国家尊严放在第一位
D.认识到列强派员驻京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影响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出发点,对咸丰帝这一看法的正确分析是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6.19世纪末,山东巡抚曾上奏折:近来教堂收纳教民,不分良莠,奸民……倚教堂为护符,鱼肉良懦,凌轹乡邻……(奸民)又往往造言倾陷,或谓某人将纠众滋扰教堂……教士不察虚实,遂开单迫令地方官指拿。该材料表明( )
A.民众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较深
B.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C.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解析:D 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民众与洋教矛盾的起源及加剧,此后民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材料没有表明该事件与太平天国有联系,故A、B、C三项均有误,D项正确。
7.(2013福建联考)如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解析:A 根据题干“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8.(2012吉林联考《广东省垣并各乡居民晓谕英夷示》)中这样写道:“为尔等抗拒天兵。强进内河……目下尔等私行诈术……於香港则冀取租
粮,於定海则奸淫妇女,种种不法,罪恶贯盈,我等兆民,岂肯坐视。”材料中“广东省垣并各乡居民”“岂肯坐视”的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等条约签订
B.英军烧杀淫掠的罪行
C.民族觉悟的空前高涨
D.国家主权的大量丧失
解析:B 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民众尚未觉醒,尚不能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认识反抗外国侵略的意义,大部分是鉴于外国侵略者的暴行而爆发的。
9.“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
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B.对李鸿章擅权割地的谴责
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
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
解析:A 从诗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作者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故选A。对李鸿章擅权割地的谴责,本身表述没有错误,但李鸿章也只是腐朽清政府的代表而已,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
10.“19世纪末,洋教势力扩大,吸收了不少中国人加入;与此同时,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该材料反映了( )
①列强利用传教特权,强迫中国人入教 ②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③群众中爱国行为与卖国活动斗争激烈 ④东西方文化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C 材料没有提到列强强迫中国人入教,故①错;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说明②正确;中国人加入洋教并不是卖国,③错;洋教属于外来文化,“吸收了不少中国人加入”“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说明东西方文化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说明④正确。
11.(2012潍坊模拟)孙中山评论某历史事件:“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一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说明这次运动斗争的矛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且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气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符合这一特点。
12.“反帝爱国”运动和“封建蒙昧主义”运动,是新中国一百年来对义和团评价中的两种基本结论。形成这两种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是( )
A.史学观点的不同
B.意识形态的左右
C.政治运动的影响
D.掌握史实的不同
解析:C 反帝爱国运动是义和团的性质,而义和团利用宗教号召民众反帝,提出“扶清灭洋”,一概否定西方文化,说明其封建蒙昧,故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形成两种不同结论。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
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
(2)材料二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
解析:第(1)问关键是审清题意,观点应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提炼出作者的主要意思;理解要求学生解读作者的观点,联系鸦片战争的影响回答即可。第(2)问要注意限定词“材料二”,注意材料中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从间接的影响来讲”等提示语。第(3)问需要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回答,注意整合前两问的答案。
答案:(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向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
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4.传统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在西方列强的炮舰逼迫下开始的,是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的客观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材料二 二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五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十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英国是如何在中国实现这一政策的?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条文要点,并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的角度分析评价这些条文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间信息,从英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结合鸦片战争的有关史实作答。第(2)问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归纳要点;据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的含义说明其影响。
答案:(1)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要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英国已掌握经济霸权,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最强的竞争力,亚当·斯密等人提出自由主义学说(或答“自由贸易政策”)。实现: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等,达到其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
(2)要点:开放通商口岸、废除公行制度(或海禁政策)、协定关税等。影响:①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②从文明史观看,破坏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同时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促使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③从现代化史观看,列强侵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也客观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④从革命史观看,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专题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
考点1 1840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
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鸦片战争的发
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
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
①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 ②不赞成使用武力 ③肯定了中国抗争的
正义性 ④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解析:C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的战争,不是双方平等
和对等贸易,费正清是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并赞成英国使用武力,故①
对,②错,③错;“参加国际大家庭”说明是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鸦片战
争。
2.晚清诗人赵函在《哀金陵》中写道:“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该诗句反映的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A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金陵……主和不主战”反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情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反映了《南京条约》的签订,可知题干诗句反映的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3.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导致“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的根本原因是( )
A.老百姓对清政府的腐败不满
B.长期的专制统治使老百姓缺乏主人翁意识
C.老百姓没有爱国精神
D.老百姓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
解析:B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的中国仍是空前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人民没有自由民主权利,更没有主人翁意识,对国家的事情漠不关心,认为是朝廷的事,与老百姓无关。由此判断B项正确。
4.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 )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
B.列强由此获最惠国待遇
C.列强对中国有限让步
D.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解析:D 从材料中“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可以了解到中国政府失去了关税的自主权。
5.(2012西安联考)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帝这一看法的正确分析是( )
A.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认识到列强对华侵略的本质
C.将维护国家尊严放在第一位
D.认识到列强派员驻京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影响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出发点,对咸丰帝这一看法的正确分析是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6.19世纪末,山东巡抚曾上奏折:近来教堂收纳教民,不分良莠,奸民……倚教堂为护符,鱼肉良懦,凌轹乡邻……(奸民)又往往造言倾陷,或谓某人将纠众滋扰教堂……教士不察虚实,遂开单迫令地方官指拿。该材料表明( )
A.民众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较深
B.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C.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解析:D 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民众与洋教矛盾的起源及加剧,此后民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材料没有表明该事件与太平天国有联系,故A、B、C三项均有误,D项正确。
7.(2013福建联考)如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解析:A 根据题干“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8.(2012吉林联考《广东省垣并各乡居民晓谕英夷示》)中这样写道:“为尔等抗拒天兵。强进内河……目下尔等私行诈术……於香港则冀取租
粮,於定海则奸淫妇女,种种不法,罪恶贯盈,我等兆民,岂肯坐视。”材料中“广东省垣并各乡居民”“岂肯坐视”的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等条约签订
B.英军烧杀淫掠的罪行
C.民族觉悟的空前高涨
D.国家主权的大量丧失
解析:B 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民众尚未觉醒,尚不能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认识反抗外国侵略的意义,大部分是鉴于外国侵略者的暴行而爆发的。
9.“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
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B.对李鸿章擅权割地的谴责
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
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
解析:A 从诗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作者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故选A。对李鸿章擅权割地的谴责,本身表述没有错误,但李鸿章也只是腐朽清政府的代表而已,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
10.“19世纪末,洋教势力扩大,吸收了不少中国人加入;与此同时,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该材料反映了( )
①列强利用传教特权,强迫中国人入教 ②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③群众中爱国行为与卖国活动斗争激烈 ④东西方文化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C 材料没有提到列强强迫中国人入教,故①错;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说明②正确;中国人加入洋教并不是卖国,③错;洋教属于外来文化,“吸收了不少中国人加入”“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说明东西方文化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说明④正确。
11.(2012潍坊模拟)孙中山评论某历史事件:“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一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说明这次运动斗争的矛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且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气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符合这一特点。
12.“反帝爱国”运动和“封建蒙昧主义”运动,是新中国一百年来对义和团评价中的两种基本结论。形成这两种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是( )
A.史学观点的不同
B.意识形态的左右
C.政治运动的影响
D.掌握史实的不同
解析:C 反帝爱国运动是义和团的性质,而义和团利用宗教号召民众反帝,提出“扶清灭洋”,一概否定西方文化,说明其封建蒙昧,故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形成两种不同结论。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
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
(2)材料二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
解析:第(1)问关键是审清题意,观点应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提炼出作者的主要意思;理解要求学生解读作者的观点,联系鸦片战争的影响回答即可。第(2)问要注意限定词“材料二”,注意材料中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从间接的影响来讲”等提示语。第(3)问需要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回答,注意整合前两问的答案。
答案:(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向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
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4.传统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在西方列强的炮舰逼迫下开始的,是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的客观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材料二 二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五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十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英国是如何在中国实现这一政策的?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条文要点,并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的角度分析评价这些条文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间信息,从英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结合鸦片战争的有关史实作答。第(2)问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归纳要点;据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的含义说明其影响。
答案:(1)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要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英国已掌握经济霸权,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最强的竞争力,亚当·斯密等人提出自由主义学说(或答“自由贸易政策”)。实现: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等,达到其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
(2)要点:开放通商口岸、废除公行制度(或海禁政策)、协定关税等。影响:①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②从文明史观看,破坏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同时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促使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③从现代化史观看,列强侵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也客观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④从革命史观看,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