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浅论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浅论

铜陵县职业和成人教育中心 张桂生

陶行知不愧为近代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南京晓庄师范的办学实践中,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现状出发,以改革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实用人才、推动民族解放事业为己任,提出了一整套教育思想和主张。他的职业教育论著虽不多见,但是思想体系相当完备,对于现今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

一、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1、教育宗旨及目的

陶行知说:“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①何谓“好书”?“行为知之始”,“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②何谓“好人”?即“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③

职业教育应当是怎样的教育呢?“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④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能够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生利”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教育必须是生利教育。

“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物,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

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⑤“利群”是原则,以事利群和以物利群是两条实现的途径。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利群”的学生。只有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并以此作为服务社会、建设国家和其个人获取生存与发展的手段,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2、教育内容和方法

陶行知一贯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归宿。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离开生活,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身处于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的先生和学生也只能是“死人。”

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⑥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通过生活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为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正确理解行和知的关系,坚持教学做统一,生活法就是教育法。“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⑦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师要拿做真教,学生要拿做真学。拿做真教,就不仅仅是教知识、教原理,更重要的是教实践、教方法。拿做真学,也不仅仅是学理论、学“闻知”,而是要亲身实践、增长技能。这也就是

要教会学生“在劳力上劳心”。“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唯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⑧

3、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实现“生利”的职业教育,没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不行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事关职业教育成败。千方百计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

“职业教育既已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盖己立而后能立人,己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⑨陶行知认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懂技术、会实践的,必须具备真“做”的本领,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故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同⑨)第

二、三要事才是学识和教法。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教师,应当是同时具备经验、学识和教法的,而三者之中经验又是最为主要的。

那么,具有生利经验之教师队伍如何才能形成呢?“大概养成职业师资之法有三:(一)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经验、学术与教法;(二)收录职业界之杰出人物,教以学术与教法;(三)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之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蔚为职业教师。”(同⑨)这三条途径互为补充,为建设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指明了方向。

4、教学设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生利之设备,方可以教职业;无生利之设备,则不可以教职业。然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二种:一自由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但无论设备之为己有,为利用,学生教师莫不可以因以生利。故设备虽有己有利用之分,而同为学生教师生利之资则一”(同⑨)。陶行知认为,教学设备是职业学校师生用来“生利”的手段,不可或缺。

5、职业课程

职业课程也必然要以生利为目的。职业课程从内容、结构到学制,从教学组织形式到教学方法,应该满足学习的需要。陶行知认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同⑨)。课程结构以学理和实习两部分构成,二者兼具。学习的结果以是否生一利为标准。教学组织上,以生利为出发点,为了便于组织教学尤其是学生实习,宜于采取“小班制”。从学制上,陶行知用“升课”和“毕课”来加以管理,“成一课再学一课,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此学毕,是谓毕课”(同⑨)。

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之启示

1、职业教育是“生利教育”。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已经有了空前改善,但是,中央热、地方冷,领导热、群众冷,学校热、社会冷,这种反常现象依旧没有大的改观。从上到下,会

议文件上都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到行动上往往缺乏具体举措。“普高热”明降暗升,“职教热”明升暗降。原因何在?就在于我们没有把职业教育当做是“生利”的教育,或者说,职业教育的“生利”优势还远未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认识。殊不知,职业教育究其本质是平民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它既能教给学生创业谋生的本领,又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持。因此,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就是重视民生,重视民族未来。

2、职业教育是“利群”教育。职业学校应社会需要而生,也必须应社会需要而立。但是,现在有不少职业学校走上了学术“象牙之塔”,只顾关门办学,不顾社会需要,更缺乏为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服务的能力。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职业学校就应当在为社会培养合适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主动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社会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和智力资源支撑。职业学校应当主动面向社会办学,不断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强化“利群”特性。

3、职业教育改革必须鼎力破除发展“瓶颈”。

⑴师资问题。毋庸讳言,如今不少职业学校只有老师,没有师傅,只有中高级教师,没有中高级技师,大量的文化课教师挤占了岗位和编制,专业课教师又在不断老化和稀缺,职业教育实在难以为继。职业教育是“生利教育”,职业师资应是“生利”师资。多措并举,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⑵教法问题。要真正实行“教学做合一”,彻底革除“黑板上开机器”的弊端,让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劳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搬进车间、搬进农田,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实现“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职业教育只有紧跟时代进步和技术进步,才能常教常新。

⑶课程问题。自从进入信息化时代,技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因此课程也必须紧跟时代,及时改革和更新。“项目教学法”引发的课程模块化设计,符合职业教育内在需求,也是陶行知“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主张的时代再现。但是,职业课程仍然存在内容庞杂、信息凌乱、知识陈旧、空洞抽象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是否“生利”为切入点,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⑷设备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力度,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条件普遍改善。但是,国家和地方有限的投入,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依然只是杯水车薪,好多学校还是处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境地。从已经投入的学校来看,有的是“有钱买马,无钱治鞍”,买得起,用不起;有的虽添置了设备,但是没有相应的教师,不能有效使用。既要继续加大投入,更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把车间搬到学校,把教室搬到车间,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⑸就业问题。“学生择事不慎,则在校之时,学不能专;出校之后,行非所学”(同⑨)。职业学校必须加强职业和就业指导,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认准目标,增强学习动力,苦练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够自主择业,对口就业,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反之,学生若胸无大志、学无目标、胡光度日、糊涂就业,其结果则必然是适应能力差、工资待遇底、个人发展难、就业不稳定,因而也必然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

【注释】

①《平民教育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陶行知教育文选》。 ②《行是知之始》,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文集》2008年6月第一版。 ③《晓庄开学勉励桃红》,《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175页。

④《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文集》2008年6月第一版。

⑤《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文集》2008年6月第一版。

⑥《谈生活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陶行知教育文选》。 ⑦《教学做合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陶行知教育文选》。 ⑧《在劳力上劳心》,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陶行知教育文选》。 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文集》2008年6月第一版。

联系电话:[1**********] 字数:3320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浅论

铜陵县职业和成人教育中心 张桂生

陶行知不愧为近代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南京晓庄师范的办学实践中,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现状出发,以改革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实用人才、推动民族解放事业为己任,提出了一整套教育思想和主张。他的职业教育论著虽不多见,但是思想体系相当完备,对于现今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

一、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1、教育宗旨及目的

陶行知说:“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①何谓“好书”?“行为知之始”,“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②何谓“好人”?即“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③

职业教育应当是怎样的教育呢?“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④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能够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生利”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教育必须是生利教育。

“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物,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

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⑤“利群”是原则,以事利群和以物利群是两条实现的途径。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利群”的学生。只有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并以此作为服务社会、建设国家和其个人获取生存与发展的手段,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2、教育内容和方法

陶行知一贯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归宿。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离开生活,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身处于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的先生和学生也只能是“死人。”

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⑥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通过生活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为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正确理解行和知的关系,坚持教学做统一,生活法就是教育法。“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⑦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师要拿做真教,学生要拿做真学。拿做真教,就不仅仅是教知识、教原理,更重要的是教实践、教方法。拿做真学,也不仅仅是学理论、学“闻知”,而是要亲身实践、增长技能。这也就是

要教会学生“在劳力上劳心”。“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唯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⑧

3、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实现“生利”的职业教育,没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不行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事关职业教育成败。千方百计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

“职业教育既已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盖己立而后能立人,己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⑨陶行知认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懂技术、会实践的,必须具备真“做”的本领,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故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同⑨)第

二、三要事才是学识和教法。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教师,应当是同时具备经验、学识和教法的,而三者之中经验又是最为主要的。

那么,具有生利经验之教师队伍如何才能形成呢?“大概养成职业师资之法有三:(一)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经验、学术与教法;(二)收录职业界之杰出人物,教以学术与教法;(三)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之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蔚为职业教师。”(同⑨)这三条途径互为补充,为建设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指明了方向。

4、教学设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生利之设备,方可以教职业;无生利之设备,则不可以教职业。然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二种:一自由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但无论设备之为己有,为利用,学生教师莫不可以因以生利。故设备虽有己有利用之分,而同为学生教师生利之资则一”(同⑨)。陶行知认为,教学设备是职业学校师生用来“生利”的手段,不可或缺。

5、职业课程

职业课程也必然要以生利为目的。职业课程从内容、结构到学制,从教学组织形式到教学方法,应该满足学习的需要。陶行知认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同⑨)。课程结构以学理和实习两部分构成,二者兼具。学习的结果以是否生一利为标准。教学组织上,以生利为出发点,为了便于组织教学尤其是学生实习,宜于采取“小班制”。从学制上,陶行知用“升课”和“毕课”来加以管理,“成一课再学一课,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此学毕,是谓毕课”(同⑨)。

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之启示

1、职业教育是“生利教育”。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已经有了空前改善,但是,中央热、地方冷,领导热、群众冷,学校热、社会冷,这种反常现象依旧没有大的改观。从上到下,会

议文件上都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到行动上往往缺乏具体举措。“普高热”明降暗升,“职教热”明升暗降。原因何在?就在于我们没有把职业教育当做是“生利”的教育,或者说,职业教育的“生利”优势还远未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认识。殊不知,职业教育究其本质是平民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它既能教给学生创业谋生的本领,又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持。因此,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就是重视民生,重视民族未来。

2、职业教育是“利群”教育。职业学校应社会需要而生,也必须应社会需要而立。但是,现在有不少职业学校走上了学术“象牙之塔”,只顾关门办学,不顾社会需要,更缺乏为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服务的能力。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职业学校就应当在为社会培养合适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主动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社会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和智力资源支撑。职业学校应当主动面向社会办学,不断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强化“利群”特性。

3、职业教育改革必须鼎力破除发展“瓶颈”。

⑴师资问题。毋庸讳言,如今不少职业学校只有老师,没有师傅,只有中高级教师,没有中高级技师,大量的文化课教师挤占了岗位和编制,专业课教师又在不断老化和稀缺,职业教育实在难以为继。职业教育是“生利教育”,职业师资应是“生利”师资。多措并举,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⑵教法问题。要真正实行“教学做合一”,彻底革除“黑板上开机器”的弊端,让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劳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搬进车间、搬进农田,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实现“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职业教育只有紧跟时代进步和技术进步,才能常教常新。

⑶课程问题。自从进入信息化时代,技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因此课程也必须紧跟时代,及时改革和更新。“项目教学法”引发的课程模块化设计,符合职业教育内在需求,也是陶行知“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主张的时代再现。但是,职业课程仍然存在内容庞杂、信息凌乱、知识陈旧、空洞抽象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是否“生利”为切入点,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⑷设备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力度,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条件普遍改善。但是,国家和地方有限的投入,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依然只是杯水车薪,好多学校还是处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境地。从已经投入的学校来看,有的是“有钱买马,无钱治鞍”,买得起,用不起;有的虽添置了设备,但是没有相应的教师,不能有效使用。既要继续加大投入,更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把车间搬到学校,把教室搬到车间,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⑸就业问题。“学生择事不慎,则在校之时,学不能专;出校之后,行非所学”(同⑨)。职业学校必须加强职业和就业指导,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认准目标,增强学习动力,苦练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够自主择业,对口就业,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反之,学生若胸无大志、学无目标、胡光度日、糊涂就业,其结果则必然是适应能力差、工资待遇底、个人发展难、就业不稳定,因而也必然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

【注释】

①《平民教育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陶行知教育文选》。 ②《行是知之始》,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文集》2008年6月第一版。 ③《晓庄开学勉励桃红》,《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175页。

④《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文集》2008年6月第一版。

⑤《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文集》2008年6月第一版。

⑥《谈生活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陶行知教育文选》。 ⑦《教学做合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陶行知教育文选》。 ⑧《在劳力上劳心》,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陶行知教育文选》。 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文集》2008年6月第一版。

联系电话:[1**********] 字数:3320


相关文章

  • 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
  • 作者:魏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年10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1-4519(2015)04-0097-08 DOI:10.14138/j.1001-4519.2015.04.009708 解读陶行知教 ...查看


  •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的启示
  • [提 要]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为世人所推崇.所敬仰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陶行知:乡村教育:新农村建设 [ ...查看


  •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及教育思想博大而精深,不仅在教育界闪耀着光芒,而且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治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谈谈认 ...查看


  • 浅论孔子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孔子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作者:张洁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05期 摘要:孔子和陶行知都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他们的教育思 ...查看


  •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祝彦 2006年06月21日10:0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陶行知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进行了有 ...查看


  • 陶行知先生的多次易名
  • 陶行知先生的多次易名 2011-11-13 13:47:23| 分类: 文摘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陶行知先生的多次易名 范金豹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912年,他另取"陶知行"为名,次年将之用作 ...查看


  • 陶行知读后感
  • 读<陶行知>有感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查看


  •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与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有机地融为一体,创立了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理论体系,对我国的现代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查看


  •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邱思逸 [摘 要]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以他崭新的观念和满腔热情,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爱满天下的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将鼓舞着人们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奋 ...查看


  •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新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
  •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新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 作者: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7期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的教育活动非常丰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陶行知以实验推广"乡村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