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第30卷第2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hu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March2006Vol.30No.2
“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
伏爱华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 230039)
摘 要:通过对“庄周梦蝶”中“蝴蝶”这一意象的分析和手段,通过意象来体道、悟道,以达到“逍遥游”和美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庄周梦蝶;意象;“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1-5019(2006)02-0036-04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
[1]齐物论谓物化。”这寓言是真是假,我们可以存而不论。我们所要追问的是:庄周为何选择蝴蝶作为他梦
中的形象?是偶然,抑或是必然?本文不打算做文本的解释学研究或文本的解构主义解读,而只是分析“蝴蝶”这一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意味。
一
我们先来看看庄子是如何论述美的。
美在“自然无为”,自然“无为”即为美,这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天地有大美而不
[1]知北游言”,天地的“大美”体现了“道”的根本特性———无为而无不为。“道”是美的根源,是最高的、绝对的美,因而“天地”,即自然,是美的。人只有与自然合一,像自然那样“无为”,才能备于天地之美,无
[1]知北游限地接近“道”。“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美在“自然无为”,也就是要求人生达到
“道”的境界。在庄子那里,道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庄周梦蝶,象征着在时空无限的梦中实现了对象化的自由,象征着人可以拥有不受陈规戒律的约束和压抑的自由。虽然这种自由的状态是短暂的,但其境界却是永恒的。人可以像蝴蝶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宇宙的大花园中,欢欣在自然无为中,自然人化,人对象化。这不正是庄子“逍遥游”的形象体现吗?“在这境地,心由超越、澄明而移向‘圣地瞬间’———这是恍惚的时间:过去、现在、将来汇合在这一瞬间,
[2]也穷尽永恒在这一瞬间,生万有的‘空’与化万物的‘无’全聚合在这一瞬间。”这不正是庄子“物化”
所追求的物我两忘,大化同流的生命境界吗?此时此刻是庄子这个“此在”最本己的存在,处于他最“本真样式的时间”,“在这里就可以看到:时间性在每一种绽出样式中都整体地到时”,“到时不意味着诸绽出样式的‘前后相随’。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时间性作为曾在的当前化
[3]的将来到时”。通过外在的自然,庄子实现了对无限之美的追求和对“道”的体悟。当然,在这里我们
应该看到,庄子把自然无为之美绝对化,把个体自由的实现视为审美人生境界,有审美乌托邦之嫌。但这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觉醒,意识到自然并不是恐怖的对象,而是可以与之相生相容的对象;自然也不再是仅仅能够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功利的对象,而是超功利的审美对象。
自然无为的事物必然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旦加入了人为的因素,就必然失去了美,收稿日期:2005-06-19
作者简介:伏爱华(1976~),女,安徽来安人,安徽大学哲学系讲师,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36
因为它违背了自然无为的“道”,所以庄子又提出了美在“法天贵真”的命题。“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1]秋水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生命的自由发展。美在“法天贵真”体现了庄子要求把个体的本真自由消融在自然之中,主张人的性命之情的自由发展。自然生命一旦为外力所支配,就失去了自由,也就失去了真,失去了美,所以要“任其性命之情”,[1]骈拇“安其性命之情”,[1]在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4]237[1]缮性“在这里,庄子已经意识到了美是自然生命本身的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庄子批判的是那些因
追名逐利而失其性命之情的人,礼赞的是那些纯任自然、自在自得的真人。“物化”为蝴蝶的庄子,正是这种至真至纯的人。这样的人摆脱了一切功名利禄,获得的是一种恬然澄明的人生“展开状态”。正如海德格尔所言,真理唯有作为在世界与大地的对抗中的澄明与遮蔽之间的争执才显现自身。那么,人的本真性也应在去除了名利之后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时才得以显现。蝴蝶的“真”与光明(所以我们在阴天和雨天是看不见蝴蝶的),“道”?那永远在阳光下、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形象,(崇高这一范畴,但在西方美学里,“光”,“庄子‘物化’之物,……,于不知不觉中,便落到人间以外[二
下面我们再从意象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庄子的蝴蝶。
我们知道,所谓意象就是着意之象,就是有意味的形象。它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物象,而是融合了主观心理的物象。庄子为什么在众多的意象中选择了“蝴蝶”这一意象?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蝴蝶”这一美学意象符合庄子的情趣,也体现了庄子的情趣。当庄子在梦中聚精会神地观照这一孤立绝缘的蝴蝶,并用情趣贯注其中时,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能表现他内在生命情趣的形象直觉———蝴蝶的意象。此蝴蝶已非彼蝴蝶矣,它是一种形象直觉,而非客观物象,是体现了庄子“物化”境界的有意味的形象,更是庄子达到“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的载体。
《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引人入胜、叹为观止的意象,如我们所熟知的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不食人间烟火的藐姑山上的神人,还有“无用之用”的栎社树、形态丑陋但却具有人格魅力的哀骀它、叔山无趾等,庄子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异于常人常物的意象来阐发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大鹏“怒而飞”、“水击三千里”的崇高之美,神人“乘云气,御飞龙”的无限之美,栎社树的大而无用之美,哀骀它“以恶骇天下”[1]德充符的丑中之美,都体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那么,如何实现自由,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呢?庄周梦蝶,即“身与物化”。通过蝴蝶来体道、悟道的这一历程,既非直接使用概念,亦非感性的直观把握,更非逻辑的推理,它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心灵、认知与情感的交融。因而,我们可以说,美不在于蝴蝶和庄周的形象,而在于蝴蝶与庄周之间物我不分的模糊的虚幻的一种境界。“庄子学派肯定物与我能够统一,不把物与我看成是互不相容的东西,既不用我去取消物,也不用物来否定我,而这种物与我的统一,当它在人的感性的观照中呈现出来的时候,正是审美的境界。”[4]257这种境界是要审美主体消失了自我,进入这一世界中才能体验到的。正如叔本华所说:“主体
[6]249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这种主体已不再按根据律来推敲那些关系了,而是栖息于,浸沉于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
“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6]250叔本华的这种物我交融、主客为一的忘我美学与庄子的美学思想非常接近。但是庄子表现得更彻底,他像蝴蝶一样翩然进入一种自在的无为境界,不再返回。庄子“无我”的永恒性和叔本华“无我”的瞬间性,体现了中西方美学对审美自由境界的不同把握:一个是物我一体,“万物与我为一”;一个只是无意志主体的暂时静观,人在此时自失于对象之中。庄子以意象的冥想方式反观人生、体验人生,对中国文人的文化心理、艺术思维有着深远影响。他那“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1]天下的“物化”境界一直为古代乃至近现代中国文人所致力追求。
37
三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蝴蝶是一种体色艳丽,形态五彩缤纷,以吸食花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昆虫。种类很多,有的幼虫吃农作物,是害虫;有的幼虫吃蚜虫,是益虫。当然,庄子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科学认知的。他不管蝴蝶是否吸食花蜜,是否有害有益,他看到的是美丽多姿的蝴蝶在阳光下的花丛中翩然飞舞。于是他展开他最擅长的自由而丰富的想象,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蝴蝶”意象。那么,蝴蝶的翩然灵动、轻舞飞扬是否象征着他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的本意是指通过无拘无束的遨游达到一种悠闲放松的状态,庄子把其引申为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庄子在《逍遥游》里讨论了两个层次的自由境界:一是列子的御风而行,然“犹有所待者也”;一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前者是“有待之游”,身游”、“物游”,是相对的、有限的自由;日常生活中的“游”都是有待的,藐姑山上的神人,都要凭借云、气、风才能游。后者是“心游”、“神游”,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为的状态,顺应自然,走向无为,,从而达到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的审美生存状态。,又是纯粹心灵的想象活动。“身游”、“物游”,因为那不是常人所能及的,庄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生命境界,即“心游”、“神游”。因此,庄子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
心”,[1]人间世[1]山木因为“物物”只能让我们暂时沉浸于自然之中,逃避现象界追求当下、眼前的流俗,最终应建立更为积极、更有建设性的人生态度,即“不物于物”,也就是“乘物以游如解牛的庖丁、削木的梓庆、承蜩的佝偻者等等。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
[1]养生主理”,“因其固然”,“恢恢乎游刃必有余地矣”,而且“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梓庆削
才创木,“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然后入山林,观天性”,[1]达生
造出“以天合天”的艺术作品。这不正是常人所能及的“物化”状态和“逍遥游”境界吗?此时此地,人与万物都以其最本真的状态存在,无拘无束,体现了得“道”后的物我交融和超脱自由。因此,庄子的“逍遥游”既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又是精神自由的终极向往;既是最高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境界,又是最高的生命境界和哲学境界。
“蝴蝶”正是通向这一所在的媒介。在庄子那里,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因而人与蝴蝶是没有区别的。物我交感,庄周梦蝶;物我两忘,蝶乎庄乎;物我齐一,庄即是蝶,蝶即是庄。“此之谓物化”。“物化”便是摆脱世俗礼法的羁绊,回归自然纯真的状态,也就是“心斋”、“坐忘”,“独与道游”。从此,自然便不再是神秘的恐怖的对象,而是人们可以亲近,甚至徜徉其中,求得心灵解放的精神家园。这种大自由、大解放,不仅非蜩与学鸠之辈所知,就是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甚至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的神人也莫能及。徐复观认为:“达到心斋、坐忘的历程,主要是通过两条路。一是消解由生理而来的欲望,使欲望不给心以奴役,于是心便从欲望的要挟中解放出来,这是达到无用之用的釜底抽薪的办法。”“另一条路是与物相接时,不让心对物作知识的活动,不让由知识活动而来的是非判断给心以烦扰,于是心便从对知识的无穷追逐中得到解放,而增加精神的自由。”[5]61
以上就是我们对庄子“蝴蝶”这一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意味的读解和分析。正是通过“蝴蝶”这一独特的意象,庄子达到了“物化”,实现了“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庄子的“蝴蝶”意象对中国文学史的
①影响也隐约可见。如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尤其是世人所传颂不衰的经典剧目“化蝶”。梁山
伯与祝英台为何不化为一对鸳鸯,或是并蒂莲花,而是化为一双蝴蝶翩翩飞舞,渐行渐远,如梦如幻般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这一形象永远刻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给我们以无限的遐想:他们是向着光明而幸福的所在飞去,那里没有约束,没有限制,有的只是自由和美好。这不正是庄子的“物化”,“与道为
①有趣的是,在现代流行歌曲中有很多是与蝴蝶相关的,如:庞龙《两只蝴蝶》: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跃这红尘永相随。刘若英《蝴蝶》:梦里蝴蝶翩然飞舞。陶喆《蝴蝶》:看见一只蝴蝶飞过废墟,是那么的美丽就像一个奇迹。类似的还有很多。这应该是受梁祝“化蝶”这样一个美丽传说的影响吧。
38
一”的自由境界吗?体现了庄子那想象性的对现实的情感超越和直觉化的诗意寄托。庄子对审美自由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明显不同于儒家美学的伦理政治化倾向。这是一种更加纯粹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另一种气质和特征,对后世美学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1]庄子[M].
[2]王文娟.庄子美学时空观及其现代意义[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118-126.
[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应,王庆节译.熊伟校.北京:三联书店,1987:414.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6]〔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杨一之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TheAestheticingAButterfly
FUAi-hua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imageofbutterflyinZhuangZhouπsbutterfly2transformingdream,thisessaytriestoshowthatZhuangZitakesimagesasakindofpathandmeanstoacquire“Tao”,thereforeattainingtheaestheticstateof“Wanderinginabsolutefreedom”.ThisinfluencesdeeplytheChineseliteratureandaestheticsinlatergenerations.
Keywords:ZhuangZhouπsdreamingofbecomingabutterfly;image;“Wanderinginabsolutefreedom”
责任编校:林一哲
39
2006年3月第30卷第2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hu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March2006Vol.30No.2
“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
伏爱华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 230039)
摘 要:通过对“庄周梦蝶”中“蝴蝶”这一意象的分析和手段,通过意象来体道、悟道,以达到“逍遥游”和美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庄周梦蝶;意象;“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1-5019(2006)02-0036-04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
[1]齐物论谓物化。”这寓言是真是假,我们可以存而不论。我们所要追问的是:庄周为何选择蝴蝶作为他梦
中的形象?是偶然,抑或是必然?本文不打算做文本的解释学研究或文本的解构主义解读,而只是分析“蝴蝶”这一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意味。
一
我们先来看看庄子是如何论述美的。
美在“自然无为”,自然“无为”即为美,这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天地有大美而不
[1]知北游言”,天地的“大美”体现了“道”的根本特性———无为而无不为。“道”是美的根源,是最高的、绝对的美,因而“天地”,即自然,是美的。人只有与自然合一,像自然那样“无为”,才能备于天地之美,无
[1]知北游限地接近“道”。“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美在“自然无为”,也就是要求人生达到
“道”的境界。在庄子那里,道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庄周梦蝶,象征着在时空无限的梦中实现了对象化的自由,象征着人可以拥有不受陈规戒律的约束和压抑的自由。虽然这种自由的状态是短暂的,但其境界却是永恒的。人可以像蝴蝶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宇宙的大花园中,欢欣在自然无为中,自然人化,人对象化。这不正是庄子“逍遥游”的形象体现吗?“在这境地,心由超越、澄明而移向‘圣地瞬间’———这是恍惚的时间:过去、现在、将来汇合在这一瞬间,
[2]也穷尽永恒在这一瞬间,生万有的‘空’与化万物的‘无’全聚合在这一瞬间。”这不正是庄子“物化”
所追求的物我两忘,大化同流的生命境界吗?此时此刻是庄子这个“此在”最本己的存在,处于他最“本真样式的时间”,“在这里就可以看到:时间性在每一种绽出样式中都整体地到时”,“到时不意味着诸绽出样式的‘前后相随’。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时间性作为曾在的当前化
[3]的将来到时”。通过外在的自然,庄子实现了对无限之美的追求和对“道”的体悟。当然,在这里我们
应该看到,庄子把自然无为之美绝对化,把个体自由的实现视为审美人生境界,有审美乌托邦之嫌。但这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觉醒,意识到自然并不是恐怖的对象,而是可以与之相生相容的对象;自然也不再是仅仅能够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功利的对象,而是超功利的审美对象。
自然无为的事物必然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旦加入了人为的因素,就必然失去了美,收稿日期:2005-06-19
作者简介:伏爱华(1976~),女,安徽来安人,安徽大学哲学系讲师,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36
因为它违背了自然无为的“道”,所以庄子又提出了美在“法天贵真”的命题。“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1]秋水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生命的自由发展。美在“法天贵真”体现了庄子要求把个体的本真自由消融在自然之中,主张人的性命之情的自由发展。自然生命一旦为外力所支配,就失去了自由,也就失去了真,失去了美,所以要“任其性命之情”,[1]骈拇“安其性命之情”,[1]在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4]237[1]缮性“在这里,庄子已经意识到了美是自然生命本身的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庄子批判的是那些因
追名逐利而失其性命之情的人,礼赞的是那些纯任自然、自在自得的真人。“物化”为蝴蝶的庄子,正是这种至真至纯的人。这样的人摆脱了一切功名利禄,获得的是一种恬然澄明的人生“展开状态”。正如海德格尔所言,真理唯有作为在世界与大地的对抗中的澄明与遮蔽之间的争执才显现自身。那么,人的本真性也应在去除了名利之后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时才得以显现。蝴蝶的“真”与光明(所以我们在阴天和雨天是看不见蝴蝶的),“道”?那永远在阳光下、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形象,(崇高这一范畴,但在西方美学里,“光”,“庄子‘物化’之物,……,于不知不觉中,便落到人间以外[二
下面我们再从意象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庄子的蝴蝶。
我们知道,所谓意象就是着意之象,就是有意味的形象。它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物象,而是融合了主观心理的物象。庄子为什么在众多的意象中选择了“蝴蝶”这一意象?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蝴蝶”这一美学意象符合庄子的情趣,也体现了庄子的情趣。当庄子在梦中聚精会神地观照这一孤立绝缘的蝴蝶,并用情趣贯注其中时,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能表现他内在生命情趣的形象直觉———蝴蝶的意象。此蝴蝶已非彼蝴蝶矣,它是一种形象直觉,而非客观物象,是体现了庄子“物化”境界的有意味的形象,更是庄子达到“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的载体。
《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引人入胜、叹为观止的意象,如我们所熟知的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不食人间烟火的藐姑山上的神人,还有“无用之用”的栎社树、形态丑陋但却具有人格魅力的哀骀它、叔山无趾等,庄子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异于常人常物的意象来阐发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大鹏“怒而飞”、“水击三千里”的崇高之美,神人“乘云气,御飞龙”的无限之美,栎社树的大而无用之美,哀骀它“以恶骇天下”[1]德充符的丑中之美,都体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那么,如何实现自由,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呢?庄周梦蝶,即“身与物化”。通过蝴蝶来体道、悟道的这一历程,既非直接使用概念,亦非感性的直观把握,更非逻辑的推理,它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心灵、认知与情感的交融。因而,我们可以说,美不在于蝴蝶和庄周的形象,而在于蝴蝶与庄周之间物我不分的模糊的虚幻的一种境界。“庄子学派肯定物与我能够统一,不把物与我看成是互不相容的东西,既不用我去取消物,也不用物来否定我,而这种物与我的统一,当它在人的感性的观照中呈现出来的时候,正是审美的境界。”[4]257这种境界是要审美主体消失了自我,进入这一世界中才能体验到的。正如叔本华所说:“主体
[6]249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这种主体已不再按根据律来推敲那些关系了,而是栖息于,浸沉于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
“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6]250叔本华的这种物我交融、主客为一的忘我美学与庄子的美学思想非常接近。但是庄子表现得更彻底,他像蝴蝶一样翩然进入一种自在的无为境界,不再返回。庄子“无我”的永恒性和叔本华“无我”的瞬间性,体现了中西方美学对审美自由境界的不同把握:一个是物我一体,“万物与我为一”;一个只是无意志主体的暂时静观,人在此时自失于对象之中。庄子以意象的冥想方式反观人生、体验人生,对中国文人的文化心理、艺术思维有着深远影响。他那“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1]天下的“物化”境界一直为古代乃至近现代中国文人所致力追求。
37
三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蝴蝶是一种体色艳丽,形态五彩缤纷,以吸食花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昆虫。种类很多,有的幼虫吃农作物,是害虫;有的幼虫吃蚜虫,是益虫。当然,庄子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科学认知的。他不管蝴蝶是否吸食花蜜,是否有害有益,他看到的是美丽多姿的蝴蝶在阳光下的花丛中翩然飞舞。于是他展开他最擅长的自由而丰富的想象,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蝴蝶”意象。那么,蝴蝶的翩然灵动、轻舞飞扬是否象征着他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的本意是指通过无拘无束的遨游达到一种悠闲放松的状态,庄子把其引申为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庄子在《逍遥游》里讨论了两个层次的自由境界:一是列子的御风而行,然“犹有所待者也”;一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前者是“有待之游”,身游”、“物游”,是相对的、有限的自由;日常生活中的“游”都是有待的,藐姑山上的神人,都要凭借云、气、风才能游。后者是“心游”、“神游”,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为的状态,顺应自然,走向无为,,从而达到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的审美生存状态。,又是纯粹心灵的想象活动。“身游”、“物游”,因为那不是常人所能及的,庄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生命境界,即“心游”、“神游”。因此,庄子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
心”,[1]人间世[1]山木因为“物物”只能让我们暂时沉浸于自然之中,逃避现象界追求当下、眼前的流俗,最终应建立更为积极、更有建设性的人生态度,即“不物于物”,也就是“乘物以游如解牛的庖丁、削木的梓庆、承蜩的佝偻者等等。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
[1]养生主理”,“因其固然”,“恢恢乎游刃必有余地矣”,而且“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梓庆削
才创木,“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然后入山林,观天性”,[1]达生
造出“以天合天”的艺术作品。这不正是常人所能及的“物化”状态和“逍遥游”境界吗?此时此地,人与万物都以其最本真的状态存在,无拘无束,体现了得“道”后的物我交融和超脱自由。因此,庄子的“逍遥游”既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又是精神自由的终极向往;既是最高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境界,又是最高的生命境界和哲学境界。
“蝴蝶”正是通向这一所在的媒介。在庄子那里,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因而人与蝴蝶是没有区别的。物我交感,庄周梦蝶;物我两忘,蝶乎庄乎;物我齐一,庄即是蝶,蝶即是庄。“此之谓物化”。“物化”便是摆脱世俗礼法的羁绊,回归自然纯真的状态,也就是“心斋”、“坐忘”,“独与道游”。从此,自然便不再是神秘的恐怖的对象,而是人们可以亲近,甚至徜徉其中,求得心灵解放的精神家园。这种大自由、大解放,不仅非蜩与学鸠之辈所知,就是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甚至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的神人也莫能及。徐复观认为:“达到心斋、坐忘的历程,主要是通过两条路。一是消解由生理而来的欲望,使欲望不给心以奴役,于是心便从欲望的要挟中解放出来,这是达到无用之用的釜底抽薪的办法。”“另一条路是与物相接时,不让心对物作知识的活动,不让由知识活动而来的是非判断给心以烦扰,于是心便从对知识的无穷追逐中得到解放,而增加精神的自由。”[5]61
以上就是我们对庄子“蝴蝶”这一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意味的读解和分析。正是通过“蝴蝶”这一独特的意象,庄子达到了“物化”,实现了“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庄子的“蝴蝶”意象对中国文学史的
①影响也隐约可见。如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尤其是世人所传颂不衰的经典剧目“化蝶”。梁山
伯与祝英台为何不化为一对鸳鸯,或是并蒂莲花,而是化为一双蝴蝶翩翩飞舞,渐行渐远,如梦如幻般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这一形象永远刻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给我们以无限的遐想:他们是向着光明而幸福的所在飞去,那里没有约束,没有限制,有的只是自由和美好。这不正是庄子的“物化”,“与道为
①有趣的是,在现代流行歌曲中有很多是与蝴蝶相关的,如:庞龙《两只蝴蝶》: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跃这红尘永相随。刘若英《蝴蝶》:梦里蝴蝶翩然飞舞。陶喆《蝴蝶》:看见一只蝴蝶飞过废墟,是那么的美丽就像一个奇迹。类似的还有很多。这应该是受梁祝“化蝶”这样一个美丽传说的影响吧。
38
一”的自由境界吗?体现了庄子那想象性的对现实的情感超越和直觉化的诗意寄托。庄子对审美自由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明显不同于儒家美学的伦理政治化倾向。这是一种更加纯粹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另一种气质和特征,对后世美学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1]庄子[M].
[2]王文娟.庄子美学时空观及其现代意义[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118-126.
[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应,王庆节译.熊伟校.北京:三联书店,1987:414.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6]〔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杨一之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TheAestheticingAButterfly
FUAi-hua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imageofbutterflyinZhuangZhouπsbutterfly2transformingdream,thisessaytriestoshowthatZhuangZitakesimagesasakindofpathandmeanstoacquire“Tao”,thereforeattainingtheaestheticstateof“Wanderinginabsolutefreedom”.ThisinfluencesdeeplytheChineseliteratureandaestheticsinlatergenerations.
Keywords:ZhuangZhouπsdreamingofbecomingabutterfly;image;“Wanderinginabsolutefreedom”
责任编校:林一哲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