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定义与命题教学案例

定义与命题(2)教学案例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证明,它为学生学习后面的各种几何证明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必备的基础证明知识,锻炼他们的观察,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

2、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的构成,能区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2、掌握真、假命题及反例的概念,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3、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

3、重难点

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难点:用“如果……那么……”表示命题

二、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叫定义。 叫命题。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自主学习

(1)预习课本167---170页内容

(2)_____________ 称为公理。

______________称为定理。

______________称为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证实命题正确与否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B. 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C. 公理的正确与否必须用推理的方法来证实

D. 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教师精讲

1、公理、定理及证明

公理: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它不需要 证明。

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证明: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2、本书中我们已经认识的8条公理如下:

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③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④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⑤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⑥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⑦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此外,等式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也作为公理。

3、从这些基本事实出发,我们可以证明下

面的定理:

定理: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已知,如图7-5,直线AB 与直线CD 交

于点O ,∠AOC 与∠BOD 是对顶角

求证:∠AOC=∠BOD

学生展示

1、“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叫做两直线相互垂直”这个句子是( )

A. 定义 B. 命题 C. 公理 D. 定理

2、某工程队在修建高速公路时,有时需将弯曲

的道路改直,根据什么公理可以说明这样能缩短

路程( )

A. 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线段最短的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C. 平行公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

D. 直线公理和线段最短公理

随堂练习

请你完成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证明

归纳提升

1. 公理、定理及证明

公理: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它不需要证明。

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证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2、本节知识概念图

每日一题

甲、乙、丙三位教师,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三

个城市,在中学教不同的课程——语文、数学、外语。已知:1)甲不是北京人,乙不是上海人;2)北京人不教外语,上海人教语文;3)乙不教数学,问三位教师各自的城市和所教的课程。

拓展训练

1. 请你完成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证明。

2. 请你完成定理“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的证明

布置作业

《点拨训练》

必做题:课后训练 第7,8题

选做题:精彩一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把握还是比较清楚的。大部分学生可以口头完成导学案设计的题目。能够迅速的把一个命题转化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利用疑问句和祈使句的特点, 判定不是命题的语句. 迅速的掌握情况还是比较可以的。

在教学中出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时间把握不好,训练案没有在上课时间内解决。

2、 对学生还是不够放心,有的时候不自觉的抢学生的风头,没有

把足够的时间,机会留给学生。

3、 知识点的挖掘不够。定义与命题的区别,怎样更有效、更准确的区分定义、命题,是否是命题。

4、 上课激情不够。语言、体态、表情,比较呆板。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改进,给学生更好更高效的课堂。

定义与命题(2)教学案例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证明,它为学生学习后面的各种几何证明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必备的基础证明知识,锻炼他们的观察,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

2、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的构成,能区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2、掌握真、假命题及反例的概念,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3、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

3、重难点

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难点:用“如果……那么……”表示命题

二、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叫定义。 叫命题。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自主学习

(1)预习课本167---170页内容

(2)_____________ 称为公理。

______________称为定理。

______________称为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证实命题正确与否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B. 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C. 公理的正确与否必须用推理的方法来证实

D. 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教师精讲

1、公理、定理及证明

公理: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它不需要 证明。

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证明: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2、本书中我们已经认识的8条公理如下:

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③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④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⑤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⑥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⑦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此外,等式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也作为公理。

3、从这些基本事实出发,我们可以证明下

面的定理:

定理: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已知,如图7-5,直线AB 与直线CD 交

于点O ,∠AOC 与∠BOD 是对顶角

求证:∠AOC=∠BOD

学生展示

1、“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叫做两直线相互垂直”这个句子是( )

A. 定义 B. 命题 C. 公理 D. 定理

2、某工程队在修建高速公路时,有时需将弯曲

的道路改直,根据什么公理可以说明这样能缩短

路程( )

A. 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线段最短的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C. 平行公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

D. 直线公理和线段最短公理

随堂练习

请你完成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证明

归纳提升

1. 公理、定理及证明

公理: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它不需要证明。

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证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2、本节知识概念图

每日一题

甲、乙、丙三位教师,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三

个城市,在中学教不同的课程——语文、数学、外语。已知:1)甲不是北京人,乙不是上海人;2)北京人不教外语,上海人教语文;3)乙不教数学,问三位教师各自的城市和所教的课程。

拓展训练

1. 请你完成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证明。

2. 请你完成定理“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的证明

布置作业

《点拨训练》

必做题:课后训练 第7,8题

选做题:精彩一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把握还是比较清楚的。大部分学生可以口头完成导学案设计的题目。能够迅速的把一个命题转化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利用疑问句和祈使句的特点, 判定不是命题的语句. 迅速的掌握情况还是比较可以的。

在教学中出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时间把握不好,训练案没有在上课时间内解决。

2、 对学生还是不够放心,有的时候不自觉的抢学生的风头,没有

把足够的时间,机会留给学生。

3、 知识点的挖掘不够。定义与命题的区别,怎样更有效、更准确的区分定义、命题,是否是命题。

4、 上课激情不够。语言、体态、表情,比较呆板。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改进,给学生更好更高效的课堂。


相关文章

  • 7.2.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 7.2.2定义与命题(二)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 ...查看


  • 定义与命题 教学反思
  • 2009-11-14的日记2009-11-14 14:20 http://home.51.com/xtwlufan/diary/item/10049192.html 4.1 定义与命题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讲解定义.命题的含义时,我注重突出 ...查看


  • 命题的证明教学设计
  • 命题的证明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方法猜想结论的过程,了解证明的必要性,真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定义.定理.公理的含义: 初步体会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通过 ...查看


  • 定义与命题2
  • 1.2定义与命题(二) 教学目标 1.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和定理的概念: 2.会在简单情况下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会区分定理.公理和命题: 3.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判断一个命 ...查看


  • 初一优秀案例2
  • 课题:定义与命题(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2.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命题的判断:真假命题判别:公理定理的认识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 ...查看


  • 1.2定义与命题(2)
  • 课题:1.2定义与命题(2) 课型 新 授 课时 1课时 主备 王勋 授课老师 班级 八年级 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2.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 3.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本节教 ...查看


  • 使用量词解决一类不等式问题的初探
  • 数 统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课题名称:矩阵A 的m 重伴随矩阵的性质 学生姓名 胡旭强 学 号 专 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 级 0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一班 指导教师 2011 年 12 月 15 日 目 录 1 引言 . ........ ...查看


  • 数学教育概论 1
  • 1. 数学与心理学对数学教育研究有过根本性的影响. 2. 数学教育研究的四种方法:访谈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3. 教案的构成部分:①课题名称:②教学目的:③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④教具准备:⑤教学过程. 4. 确定一堂课重难点的依据: ...查看


  •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内涵 教师职业是"双专业性"的特殊职业,该职业面临3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第3个问题就是关于教师教育教学技能问题:[美]斯坦福大学的阿伦等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