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诸葛亮留给后人反思的是什么

0 诸葛亮留给后人反思的是什么

2010-06-14 14:18:37

浏览 14691 次 | 评论 20 条

诸葛亮,曾经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化身,许多人把后人的聪明与智慧与诸葛亮相比较,得出自己的高低上下,“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之说,就见人们对诸葛亮的智慧无人伦比,只能加起来才能抵得上诸葛亮,这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之说。

中华民族先贤们,之所以称为先贤,主要是他们一生所做所为,光辉业绩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再就是他们的语言文字,成为教育后人,激励志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灯塔。但是,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并不多,就是前后出师表,尤其是后出师表甚为感人,诸葛亮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为后代人传为佳话,并为标杆,当年的周恩来总理,也被称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总理。

作为一代名人,诸葛亮何以如此享有盛名,中国历史的天空里,总是闪耀着那几颗星少了诸葛亮,就暗然失色,是值得引起后人的反思的,对诸葛亮的形象,除了千百年来坊间不断传颂他的高风亮节以外,这一非常高的推手,应该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罗贯中先生从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也以汉朝为正统的高度,把诸葛亮的人生溶智慧与正义于一身,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直到近代鲁迅很不服气地说,把诸葛亮吹成人妖。

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对诸葛亮是得进行研究的。这个研究,并不是否定诸葛亮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做的贡献,更不得否定诸葛亮的自身价值,也不能像某些人反正统之说,统统给予否定。事实告诉人们,不管是汉朝也好,还是现代社会也好,凡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都应该是正统。而只是说,诸葛亮有没有过失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本人肯定前人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诸葛亮也不是完人。本人对诸葛亮有些研究,比如,看了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对当今对诸葛亮的评论进行了关注,甚至诸葛亮算命术,诸葛亮的预测术等书籍,也有了解(有人怀疑不是诸葛亮所作,不知道有据否),发现,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个知识分子和奇人。但我认为,诸葛亮以下几个问题,不可效仿:

一、不办学,只挖现成的人才。在蜀汉阵营中,刘备力量之所以能够强大,之所以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是诸葛亮通过观察政治局势和当时社会走势得出的结论,而且确实实现了这一目标。当然下一个目标是想实现全国的统一。可是,诸葛亮旗下的人才,多为招降纳叛而来。五虎将中的黄忠、马超,不是刘备谪系。而且最难得的人才魏延、马岱也是投降的将军。以至后来的关羽、张飞、黄忠去世后,收降的他最为器重的姜维,也是叛军的人才,而诸葛亮对魏延特别的不放心,总认为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到诸葛亮逝世,还设计马岱杀掉魏延,如此用人之机,还如何做,可想结局如何了。可是,现在发现,诸大的一个蜀国,却查不到这里是否办过军事学堂。中国现代抗日救国战争之所以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当年的黄埔军校,无论国共两党的军队,名将大都为黄埔军校而来,试想,诸葛亮不在国内储备后备人才,想复兴汉室,谈何容易,那不就是一代天下么?不就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么?

二、诸葛亮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也是他最后疾劳成疾,病死五丈原的一个原因。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他的人生路程只有53年,从当时的人生寿命看,诸葛亮为早亡。刘备(161—

223),活了62岁,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活65岁,孙权(182-252)活70岁。诸葛亮作为一代丞相,年龄仅53岁。可见辛勤的工作对他的身体伤害程度。有资料表明,诸葛亮对部下不够信任,听不进谋士的话,自认为聪明过人,比如魏延当初就诸葛亮兵出斜谷还是子午谷,就有很好的建议,但他没听取,这一失误导致他六出祁连山,最后彻底失败,病死五丈原。

三、诸葛亮偏听偏信。三国时期虽有许多记载,对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多有惋惜溢美之词,但是,却没有记载诸葛亮的一大怪病,就是喜欢高谈阔论,诸葛亮对马谡这个高谈阔论者,没有半点察觉,纸上谈兵殷鉴不远,这也是马谡悲剧之所在。而刘备之用计虽不如诸葛亮,对马谡的夸夸其谈,看在眼里,放不下心的,临终嘱咐,专门将诸葛亮叫到耳边,退出左右,说观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可是,诸葛亮偏偏对街亭一战决定生死存亡的战场,交给马谡管理,最后失街亭导致元气大伤。所以,说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算,是绝对失算,而且是一个绝对的孤注一掷的失算,也就谈不上绝对的神机妙算。

四、诸葛亮不善于反思自己,个人英雄主义,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在《三国演义》中,在《三国志》中,都没有记载过诸葛亮何时有过反思过自己有失当的地方,只是怪天意,比如七擒孟获火烧铁甲军,当时天上下雨,灭了大火,仰天长叹,认为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是老天没有照应他这次计谋。而刘备、曹操、孙权则不同,刘备在火烧连营后,痛哭说当初不该不听丞相之言;曹操对自己的失败,责众谋士说,那么多人,都不如郭嘉,如果郭嘉在,岂能有失,大家都是酒袋饭囊;孙权对夺得荆州,不断反思,如何麻痹关羽的警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尽管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他是善于反思的人,而诸葛亮,终生没有发现,在什么地方反思过。这些问题,特别是一贯正确的问题,是值得今人借鉴思考的。

0 诸葛亮留给后人反思的是什么

2010-06-14 14:18:37

浏览 14691 次 | 评论 20 条

诸葛亮,曾经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化身,许多人把后人的聪明与智慧与诸葛亮相比较,得出自己的高低上下,“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之说,就见人们对诸葛亮的智慧无人伦比,只能加起来才能抵得上诸葛亮,这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之说。

中华民族先贤们,之所以称为先贤,主要是他们一生所做所为,光辉业绩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再就是他们的语言文字,成为教育后人,激励志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灯塔。但是,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并不多,就是前后出师表,尤其是后出师表甚为感人,诸葛亮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为后代人传为佳话,并为标杆,当年的周恩来总理,也被称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总理。

作为一代名人,诸葛亮何以如此享有盛名,中国历史的天空里,总是闪耀着那几颗星少了诸葛亮,就暗然失色,是值得引起后人的反思的,对诸葛亮的形象,除了千百年来坊间不断传颂他的高风亮节以外,这一非常高的推手,应该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罗贯中先生从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也以汉朝为正统的高度,把诸葛亮的人生溶智慧与正义于一身,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直到近代鲁迅很不服气地说,把诸葛亮吹成人妖。

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对诸葛亮是得进行研究的。这个研究,并不是否定诸葛亮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做的贡献,更不得否定诸葛亮的自身价值,也不能像某些人反正统之说,统统给予否定。事实告诉人们,不管是汉朝也好,还是现代社会也好,凡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都应该是正统。而只是说,诸葛亮有没有过失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本人肯定前人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诸葛亮也不是完人。本人对诸葛亮有些研究,比如,看了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对当今对诸葛亮的评论进行了关注,甚至诸葛亮算命术,诸葛亮的预测术等书籍,也有了解(有人怀疑不是诸葛亮所作,不知道有据否),发现,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个知识分子和奇人。但我认为,诸葛亮以下几个问题,不可效仿:

一、不办学,只挖现成的人才。在蜀汉阵营中,刘备力量之所以能够强大,之所以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是诸葛亮通过观察政治局势和当时社会走势得出的结论,而且确实实现了这一目标。当然下一个目标是想实现全国的统一。可是,诸葛亮旗下的人才,多为招降纳叛而来。五虎将中的黄忠、马超,不是刘备谪系。而且最难得的人才魏延、马岱也是投降的将军。以至后来的关羽、张飞、黄忠去世后,收降的他最为器重的姜维,也是叛军的人才,而诸葛亮对魏延特别的不放心,总认为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到诸葛亮逝世,还设计马岱杀掉魏延,如此用人之机,还如何做,可想结局如何了。可是,现在发现,诸大的一个蜀国,却查不到这里是否办过军事学堂。中国现代抗日救国战争之所以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当年的黄埔军校,无论国共两党的军队,名将大都为黄埔军校而来,试想,诸葛亮不在国内储备后备人才,想复兴汉室,谈何容易,那不就是一代天下么?不就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么?

二、诸葛亮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也是他最后疾劳成疾,病死五丈原的一个原因。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他的人生路程只有53年,从当时的人生寿命看,诸葛亮为早亡。刘备(161—

223),活了62岁,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活65岁,孙权(182-252)活70岁。诸葛亮作为一代丞相,年龄仅53岁。可见辛勤的工作对他的身体伤害程度。有资料表明,诸葛亮对部下不够信任,听不进谋士的话,自认为聪明过人,比如魏延当初就诸葛亮兵出斜谷还是子午谷,就有很好的建议,但他没听取,这一失误导致他六出祁连山,最后彻底失败,病死五丈原。

三、诸葛亮偏听偏信。三国时期虽有许多记载,对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多有惋惜溢美之词,但是,却没有记载诸葛亮的一大怪病,就是喜欢高谈阔论,诸葛亮对马谡这个高谈阔论者,没有半点察觉,纸上谈兵殷鉴不远,这也是马谡悲剧之所在。而刘备之用计虽不如诸葛亮,对马谡的夸夸其谈,看在眼里,放不下心的,临终嘱咐,专门将诸葛亮叫到耳边,退出左右,说观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可是,诸葛亮偏偏对街亭一战决定生死存亡的战场,交给马谡管理,最后失街亭导致元气大伤。所以,说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算,是绝对失算,而且是一个绝对的孤注一掷的失算,也就谈不上绝对的神机妙算。

四、诸葛亮不善于反思自己,个人英雄主义,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在《三国演义》中,在《三国志》中,都没有记载过诸葛亮何时有过反思过自己有失当的地方,只是怪天意,比如七擒孟获火烧铁甲军,当时天上下雨,灭了大火,仰天长叹,认为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是老天没有照应他这次计谋。而刘备、曹操、孙权则不同,刘备在火烧连营后,痛哭说当初不该不听丞相之言;曹操对自己的失败,责众谋士说,那么多人,都不如郭嘉,如果郭嘉在,岂能有失,大家都是酒袋饭囊;孙权对夺得荆州,不断反思,如何麻痹关羽的警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尽管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他是善于反思的人,而诸葛亮,终生没有发现,在什么地方反思过。这些问题,特别是一贯正确的问题,是值得今人借鉴思考的。


相关文章

  • 出师表的精神财富解读
  • <出师表>的精神财富解读 罗德勇 (毕节市第十三中学,贵州 毕节 551700) 摘 要: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是历代表文中的精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教人为官,二是教人做人,三是教人干事:给后世 ...查看


  • 考曹操是否应该姓夏侯
  • 按照目前普遍接受的说法,曹操的父亲曹嵩在过继给曹腾之前,原是夏侯氏之子.夏侯婴的后人.在这个说法的基础上,"曹操原应姓夏侯"的论点似乎很轻易地成了定论. 然而翻开<三国志>,越来越多的疑点突兀出来,倒让我对这 ...查看


  • 陋室铭公开课导学案(学生版)
  • 陋室铭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背诵并翻译课文. 2.了解古代文体"铭"的基本知识,借助文体知识读懂文章. 3.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陋室"的特征,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 ...查看


  • 做人为什么要谦虚
  • 做人为什么要谦虚?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品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谦虚的美德,在这方面的有许多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 ...查看


  • 诫子书教案说课稿
  • 诫子书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查看


  •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遗言有哪些
  • 一.最搞笑的遗言:"吾儿奉先何在?" 喊出这句话的,便是恶贯满盈的董卓. 当时,董卓把持朝政,横行朝野,穷凶极恶,滥杀无辜,人神共愤,纷纷欲除之以为快.司徒王允设计,派人对董卓假说汉献帝要禅位与他.董卓听后大喜过望,高兴 ...查看


  • 孔明三气周公瑾读后感
  • 诸葛亮三气周瑜读后感(一) 最近,我在读三国演义,其中"三气周瑜"的故事对我深有感悟. 这篇故事是这样的: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设下计谋,但被诸葛亮一一破解.一气--周瑜想攻下南郡,诸葛亮承诺不抢南郡,但他私底下叫赵云坐 ...查看


  • 蜀相祠堂何处寻
  •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的诗:((蜀相>.诗中祠堂,指的就是今天已经不复独立存在的成都武侯祠. 列 ...查看


  • 善待他人演讲稿
  • 学会宽容 ,善待他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906班的谭倩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宽容,善待他人. 首先,我想问问同学们:"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我觉得有句话解释得很好:"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