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我们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整体素质,正成为教师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就每一位教师而言,新课程总是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而走向学生的,怎样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改革目标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科教学行为,怎样使“课程文件”的种种规范与成果成为“学校文化”和教师操作的指南,这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而语文学科中“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刚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就要面临的第一项课程目标,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的目标,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是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师首先要思考的且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问题。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国家督学柳斌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 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体现“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课程改革中识字与写字问题解答》也强调:“认写分开,及早阅读”。他说: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21世纪是信息社会, 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快慢多寡, 与个人、与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用汉字阅读必须识字。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而第一学段(一、二年级) 要求认识
1600—18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800--1000个。识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说它重要,是因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必由之路,不掌握识字这把钥匙,就无法打开科学文化知识宝库的大门。说它艰巨,是因为中国汉字的数量太多,而且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字音字义又变化多端,实在是比较难掌握。因此,识字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难关,但又是每个学生必须闯过、闯好的难关。
3、解决识字教学中凸现出的问题的需要
在新教材试行的第一个教学年头,教师们在识字教学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1)识字伊始,知识迁移困难。学生还在学拼音时,一边就要学习汉字,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认识汉字的经验几乎为零,对于汉
字字形的识记特别吃力。在黑板上认识了,放到卡片上不一定认识;在课文中认识了,写在本子上不一定认识;黑色字体认识了,换成红色字体不一定认识;有的甚至把生字条里的生字都背熟了,可一打乱顺序还是认不得。(2)生字“回生”现象严重。今天认识了,有的明天就忘记了;前面认识了,过一段时间又忘了;加上识字量的增多,甚至还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3)传统的 “告诉-接受-记忆-复现”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毫无生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扼杀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因此识字效率低下。(4)如果大部分时间拿来搞识字,别的内容如何来优化?识字量是唯一目标吗?如不是,还要兼顾什么?
4、我校教育实际的需要
我校地处农村,生源几乎是农村孩子。一是家长素质偏低,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来过多地关注孩子的识字情况,二是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少,阅读面窄,课内识字得不到巩固,课外识字又得不到拓展。增加识字量,实现提前阅读,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增加识字量无疑是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农村低年级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使得我们从事低段教学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上要大做文章,既要实干,又要巧干。
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又处于观察的敏感期。只有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他们自觉主动的识字意识和愿望,才能使识字教学切实有效地达到目的。如果
刚入学就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并在识字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组合、优化甚至创新,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应该是走出困境的一个好办法。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识字能力的养成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识字效率低下和识字水平低劣的局面,更好地完成新课程的识字目标,实现提前阅读。其二,自主识字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多地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学生识字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其三,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喜欢阅读,热爱汉字,热爱生活。有鉴于此,本课题组想着重通过“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紧紧围绕课堂识字教学,穿插和融合生活中的识字资源进行识字,探讨一些小学生识字的行为及其策略,以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研究的依据
1、国家政策法规的依据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的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的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阶段目标里也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理论依据
(1)、语言心理学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2)、教育学依据
著名语言学家S.P.Gorde 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语言学习的环境。”教学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探究的技法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探究能力。我国古代教育
家孟子认为,学习应该自主探求,通过自主探求获取的知识,记得牢固,理解深刻,运用起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灵活自如。
学习建构说:学生的能力、知识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形成的。它有两个基本观点构成:一是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二是人们在建构事物意义时,总是与以前的经验相结合。
主体教育论:主体教育论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激发作为内因的学习主体的自我意识、学习动机和主体活动,外部因素才起作用。
识字教学的评价建议也明确指出:“要着眼于学生的识字方法,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目标从双基到综合的转变,识字教学过程从只重结果到全过程的关注,促进了识字教学评价的改变。识字教学评价不能只追求识字的数量和结果,我们更要关注学生识字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成功的识字教学评价,不是斤斤计较一时的识字量,而是关注学生是否在识字的过程中享受识字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四、课题界说:
“农村小学”:是指学校地理位置位于农村,生源几乎是农家子女的小学。他们存在着以下特点:
1. 由于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孩子们的识字渠道单一,缺少识字经验,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
2. 学生家长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对教育重视不够,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识字指导,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识字阅读环境。
“低年级学生”:是指年龄在6-8岁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 “自主识字”:是指学生在识字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识字目标、制定识字计划、作好具体的识字准备,在识字活动中能够对识字进展、识字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识字活动后能够对识字效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它表现在: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识”;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识”;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识”;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识”。
“自主识字能力”: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地通过一系列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检查和自我补救等学习活动来实现识字目标。包括独立的拼读能力、识记能力、书写能力、运用能力和拓展识字的能力。
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基本知识,优化识字学习方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学生识字的最佳方法,着重于识字的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要密切联系生活,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基础,在识字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汉字的音、形、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各自独有的生活经验识记汉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已学汉字、主动认识新字,巩固已认识的字并扩大识字量,为提前读写奠定好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兴趣浓厚,养成自主识字习惯,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2.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灵活记忆字音、字形、字义。
3.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验学生到二年级实验结束时,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能力,平均识字达2000个以上。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是指研究班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量1600-1800个。
“上不封顶”――是指60%同学识2000个以上,40%同学识2400个以上,多识不限。
4.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实现提前阅读,达到20万字的阅读量。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思想感情,发展人文素养,开发智力,提高多方面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自主识字教学的原则
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一改过去传授和训导者的角色,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关注教学过程的改变,以达成活动教学目标,为此,自主识字必须遵循以下教学指导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当今识字教学中产生的大量问题是与传统教学的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的,这种教学侧重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性活动,不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发展存在偏差。效率也大打折扣,要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
2、自主性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量识字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识字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识字的主人。教学中不能强迫和压抑学生,或简单地将生字教给他们,以致使学生对新字缺乏兴趣。应让学生在识字中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重视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
3、开放性原则
识字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畏胁的,利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以激发学生参与认字的积极性;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课堂上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注重教室内外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识字提供丰富的素材,深切的生活感悟,高昂的运用欲望。
七、研究内容
1、探索一套适合我们农村小学的低年级课堂识字教学模式。
2、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我们将从“培养识字兴趣”“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拓展识字途径”“促进识字评价”“有效识字巩固”等五个方面进行专题策略研究。
八、研究的措施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把识字任务制定成不同的游戏方案,激起学生的识字热情。在编谜中教师巧妙地渗透了识字方法, 学生那种愉悦的识字情感体验得到了强化。反馈
结果也表明,生字学得非常扎实。还可以根据每课生字的特点,把儿歌、表演、画图等多种游戏形式引进课堂,让学生喜欢识字。
2、根据汉字构字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无论是象形、指事,还是会意、形声,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尽管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识字、创造性地识字,但如果忽视了识字教学的灵魂, 任由学生怎么识记都行,那么要想学生的识字能力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难了。因此,应重视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渗透一些汉字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汉字的形、义,还能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汉字文化所蕴含的无限风光。
据统计,形声字在汉字中占了90%左右,识字教学若能让学生掌握形声规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学习一个形声字的过程中,学生或模糊或清晰地感受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再在教材随后的编排体系中出现的让学生体会形旁与声旁的关系时,学生进一步感受了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提高了识字效率。
会意字往往是合并几个意义上有联系的字,显示出新组成的字的意义。在教学时,我们启发学生通过对各部件的综合考察,“会”其合并这“意”。如“笔”教学时,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说说毛笔的组成,再观察“笔”的字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种会意字的教学,不仅让学生领会了字义,见形知义,更领会了我们祖国文字的巧妙创意。
象形字起源于图画,我们可通过看图,认识事物的特点, 再让学生看古代的象形字,然后再看现在的楷体字。将字图对照,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3、拓展识字的途径和环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的识字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识字。我们主要利用这三种识字环境:
(1)在家庭环境中识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农村,家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平时让学生传带的“给家长的话”,向家长作好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家长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经常问一问,考一考;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图书、卡片进行亲子阅读„„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教孩子识字
(2)在社会环境中识字。引导学生在上学途中认厂牌名,还有各个村的村牌名、河上的桥名、公路边的公交车牌,大街上的广告牌等,再凭借教材有意识地引导,促成学生在社会生活环境中识字的习惯。
(3)在学校环境中识字。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校园里扑面而来的校名、校风、小学生守则、班级名、同学名、课程表、黑板报、名人名言、等文化设施和竞赛园地,都是学生丰富的识字素材。教师应做个有
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学生就会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4、以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为手段,巩固识字效果
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既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又能促进学生的识字水平。在教学中,我们将从多维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多元化的识字目标评价体系,从评价的角度来促进对汉字的巩固。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展示识字能力
为学生的识字能力提供一个可以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们会对识字更感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去。如举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课外识字展示等活动,不但学生喜欢,更能以此推动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
九、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语文新课标》科学认读理论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汉字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时使用此方法。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对学生个体的观察和整个班级水平的观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案与措施,以便增强操作性。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十、研究条件
1、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勇于探索和发现,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2、实验班老师科研意识强,乐于学习,能较好地把握新课标理念,敢于创新,有热情,有能力,有精力投身到课题研究之中。
3、学校领导重视,大力支持科研工作,使课题研究所需人力、财力有保障。
十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2006年6月——2009年6月)
(一)准备阶段(2006、6——2007、3)
制订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组;进行课题立项申报;进行课题论证;。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7、3——2009、3)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措施,观察实验效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实验处理,收集资料,作好过程记载。
(三)结题阶段(2009、3——2009、6)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聘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结题。 该课题经过三年的研究预计形成以下成果:
(1)识字研究报告集;(调查报告、实验方案、研究报告)
(2)识字研究成果集;(经验论文集、教案设计集、教学案例集)
(3)课堂教学实录光碟
(4)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各类教师、学生活动纸质资料
“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我们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整体素质,正成为教师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就每一位教师而言,新课程总是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而走向学生的,怎样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改革目标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科教学行为,怎样使“课程文件”的种种规范与成果成为“学校文化”和教师操作的指南,这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而语文学科中“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刚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就要面临的第一项课程目标,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的目标,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是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师首先要思考的且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问题。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国家督学柳斌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 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体现“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课程改革中识字与写字问题解答》也强调:“认写分开,及早阅读”。他说: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21世纪是信息社会, 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快慢多寡, 与个人、与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用汉字阅读必须识字。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而第一学段(一、二年级) 要求认识
1600—18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800--1000个。识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说它重要,是因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必由之路,不掌握识字这把钥匙,就无法打开科学文化知识宝库的大门。说它艰巨,是因为中国汉字的数量太多,而且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字音字义又变化多端,实在是比较难掌握。因此,识字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难关,但又是每个学生必须闯过、闯好的难关。
3、解决识字教学中凸现出的问题的需要
在新教材试行的第一个教学年头,教师们在识字教学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1)识字伊始,知识迁移困难。学生还在学拼音时,一边就要学习汉字,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认识汉字的经验几乎为零,对于汉
字字形的识记特别吃力。在黑板上认识了,放到卡片上不一定认识;在课文中认识了,写在本子上不一定认识;黑色字体认识了,换成红色字体不一定认识;有的甚至把生字条里的生字都背熟了,可一打乱顺序还是认不得。(2)生字“回生”现象严重。今天认识了,有的明天就忘记了;前面认识了,过一段时间又忘了;加上识字量的增多,甚至还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3)传统的 “告诉-接受-记忆-复现”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毫无生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扼杀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因此识字效率低下。(4)如果大部分时间拿来搞识字,别的内容如何来优化?识字量是唯一目标吗?如不是,还要兼顾什么?
4、我校教育实际的需要
我校地处农村,生源几乎是农村孩子。一是家长素质偏低,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来过多地关注孩子的识字情况,二是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少,阅读面窄,课内识字得不到巩固,课外识字又得不到拓展。增加识字量,实现提前阅读,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增加识字量无疑是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农村低年级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使得我们从事低段教学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上要大做文章,既要实干,又要巧干。
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又处于观察的敏感期。只有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他们自觉主动的识字意识和愿望,才能使识字教学切实有效地达到目的。如果
刚入学就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并在识字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组合、优化甚至创新,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应该是走出困境的一个好办法。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识字能力的养成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识字效率低下和识字水平低劣的局面,更好地完成新课程的识字目标,实现提前阅读。其二,自主识字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多地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学生识字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其三,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喜欢阅读,热爱汉字,热爱生活。有鉴于此,本课题组想着重通过“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紧紧围绕课堂识字教学,穿插和融合生活中的识字资源进行识字,探讨一些小学生识字的行为及其策略,以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研究的依据
1、国家政策法规的依据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的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的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阶段目标里也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理论依据
(1)、语言心理学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2)、教育学依据
著名语言学家S.P.Gorde 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语言学习的环境。”教学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探究的技法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探究能力。我国古代教育
家孟子认为,学习应该自主探求,通过自主探求获取的知识,记得牢固,理解深刻,运用起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灵活自如。
学习建构说:学生的能力、知识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形成的。它有两个基本观点构成:一是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二是人们在建构事物意义时,总是与以前的经验相结合。
主体教育论:主体教育论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激发作为内因的学习主体的自我意识、学习动机和主体活动,外部因素才起作用。
识字教学的评价建议也明确指出:“要着眼于学生的识字方法,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目标从双基到综合的转变,识字教学过程从只重结果到全过程的关注,促进了识字教学评价的改变。识字教学评价不能只追求识字的数量和结果,我们更要关注学生识字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成功的识字教学评价,不是斤斤计较一时的识字量,而是关注学生是否在识字的过程中享受识字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四、课题界说:
“农村小学”:是指学校地理位置位于农村,生源几乎是农家子女的小学。他们存在着以下特点:
1. 由于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孩子们的识字渠道单一,缺少识字经验,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
2. 学生家长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对教育重视不够,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识字指导,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识字阅读环境。
“低年级学生”:是指年龄在6-8岁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 “自主识字”:是指学生在识字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识字目标、制定识字计划、作好具体的识字准备,在识字活动中能够对识字进展、识字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识字活动后能够对识字效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它表现在: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识”;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识”;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识”;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识”。
“自主识字能力”: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地通过一系列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检查和自我补救等学习活动来实现识字目标。包括独立的拼读能力、识记能力、书写能力、运用能力和拓展识字的能力。
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基本知识,优化识字学习方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学生识字的最佳方法,着重于识字的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要密切联系生活,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基础,在识字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汉字的音、形、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各自独有的生活经验识记汉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已学汉字、主动认识新字,巩固已认识的字并扩大识字量,为提前读写奠定好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兴趣浓厚,养成自主识字习惯,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2.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灵活记忆字音、字形、字义。
3.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验学生到二年级实验结束时,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能力,平均识字达2000个以上。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是指研究班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量1600-1800个。
“上不封顶”――是指60%同学识2000个以上,40%同学识2400个以上,多识不限。
4.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实现提前阅读,达到20万字的阅读量。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思想感情,发展人文素养,开发智力,提高多方面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自主识字教学的原则
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一改过去传授和训导者的角色,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关注教学过程的改变,以达成活动教学目标,为此,自主识字必须遵循以下教学指导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当今识字教学中产生的大量问题是与传统教学的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的,这种教学侧重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性活动,不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发展存在偏差。效率也大打折扣,要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
2、自主性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量识字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识字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识字的主人。教学中不能强迫和压抑学生,或简单地将生字教给他们,以致使学生对新字缺乏兴趣。应让学生在识字中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重视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
3、开放性原则
识字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畏胁的,利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以激发学生参与认字的积极性;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课堂上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注重教室内外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识字提供丰富的素材,深切的生活感悟,高昂的运用欲望。
七、研究内容
1、探索一套适合我们农村小学的低年级课堂识字教学模式。
2、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我们将从“培养识字兴趣”“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拓展识字途径”“促进识字评价”“有效识字巩固”等五个方面进行专题策略研究。
八、研究的措施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把识字任务制定成不同的游戏方案,激起学生的识字热情。在编谜中教师巧妙地渗透了识字方法, 学生那种愉悦的识字情感体验得到了强化。反馈
结果也表明,生字学得非常扎实。还可以根据每课生字的特点,把儿歌、表演、画图等多种游戏形式引进课堂,让学生喜欢识字。
2、根据汉字构字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无论是象形、指事,还是会意、形声,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尽管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识字、创造性地识字,但如果忽视了识字教学的灵魂, 任由学生怎么识记都行,那么要想学生的识字能力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难了。因此,应重视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渗透一些汉字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汉字的形、义,还能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汉字文化所蕴含的无限风光。
据统计,形声字在汉字中占了90%左右,识字教学若能让学生掌握形声规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学习一个形声字的过程中,学生或模糊或清晰地感受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再在教材随后的编排体系中出现的让学生体会形旁与声旁的关系时,学生进一步感受了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提高了识字效率。
会意字往往是合并几个意义上有联系的字,显示出新组成的字的意义。在教学时,我们启发学生通过对各部件的综合考察,“会”其合并这“意”。如“笔”教学时,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说说毛笔的组成,再观察“笔”的字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种会意字的教学,不仅让学生领会了字义,见形知义,更领会了我们祖国文字的巧妙创意。
象形字起源于图画,我们可通过看图,认识事物的特点, 再让学生看古代的象形字,然后再看现在的楷体字。将字图对照,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3、拓展识字的途径和环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的识字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识字。我们主要利用这三种识字环境:
(1)在家庭环境中识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农村,家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平时让学生传带的“给家长的话”,向家长作好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家长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经常问一问,考一考;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图书、卡片进行亲子阅读„„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教孩子识字
(2)在社会环境中识字。引导学生在上学途中认厂牌名,还有各个村的村牌名、河上的桥名、公路边的公交车牌,大街上的广告牌等,再凭借教材有意识地引导,促成学生在社会生活环境中识字的习惯。
(3)在学校环境中识字。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校园里扑面而来的校名、校风、小学生守则、班级名、同学名、课程表、黑板报、名人名言、等文化设施和竞赛园地,都是学生丰富的识字素材。教师应做个有
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学生就会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4、以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为手段,巩固识字效果
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既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又能促进学生的识字水平。在教学中,我们将从多维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多元化的识字目标评价体系,从评价的角度来促进对汉字的巩固。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展示识字能力
为学生的识字能力提供一个可以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们会对识字更感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去。如举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课外识字展示等活动,不但学生喜欢,更能以此推动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
九、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语文新课标》科学认读理论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汉字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时使用此方法。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对学生个体的观察和整个班级水平的观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案与措施,以便增强操作性。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十、研究条件
1、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勇于探索和发现,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2、实验班老师科研意识强,乐于学习,能较好地把握新课标理念,敢于创新,有热情,有能力,有精力投身到课题研究之中。
3、学校领导重视,大力支持科研工作,使课题研究所需人力、财力有保障。
十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2006年6月——2009年6月)
(一)准备阶段(2006、6——2007、3)
制订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组;进行课题立项申报;进行课题论证;。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7、3——2009、3)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措施,观察实验效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实验处理,收集资料,作好过程记载。
(三)结题阶段(2009、3——2009、6)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聘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结题。 该课题经过三年的研究预计形成以下成果:
(1)识字研究报告集;(调查报告、实验方案、研究报告)
(2)识字研究成果集;(经验论文集、教案设计集、教学案例集)
(3)课堂教学实录光碟
(4)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各类教师、学生活动纸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