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类型丁酸钠的一些思考

序:经过十几年的认识认知,丁酸钠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饲料中,从当初急功近利的用丁酸钠去和抗生素对比效果,回归到今天理性认识丁酸钠的机理,是对生产、销售、使用、及产品本身的共赢。其抗拉稀也是建立在改善肠道健康的基础之上,肠道健康的问题不只畜禽重视,就连水产近年来也越来越关注。而肠道健康的最终目的还是降低料比,提升经济效益,这才是丁酸钠的最重要功效表达。经验证丁酸钠是对促进肠道健康效果最确认的产品之一,性价比更是其最大的优势。肠道健康了,动物的生产性能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幼龄动物的肠道保健又是重中之重!

针对市场上不同类型的丁酸钠产品,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写一些自己的思考,意在抛砖引玉,引出更多有意义的声音,不当之处尚请指正。

一、先来说说包膜

目前通常的包膜方式是核心式包被:耐温一层(制粒)→耐酸再一层(过胃) →耐水再一层(部分过小肠)通过包膜来实现部分过小肠,觉得是很智能的事。但包出来的丁酸钠只能留在最中心,说明释放点也是同一个位点。毕竟在不同的环境及介质条件下才能崩解不同类型的膜材。

更理想的一种包膜方式:火龙果式包膜,被包的丁酸钠就如火龙果籽,果肉和果皮就如同包材,但外层“果皮”是耐温包材,里层“果肉”用耐酸及部分耐水材质,这样才能实现在不同介质环境下都有丁酸钠释放出来,作用位点也就不单一化。不知道如果实现的话成本如何,或许真的只是理想化。

包起来了就要考虑释放的问题,那么影响包膜产品释放的溶出度和释放度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1、包材:最重要的因素,各种包材的崩解方式也不同;

2、温度:变化1℃溶出速率变化约5%;

3、时间:溶出度与时间成正比(肠道短的动物是否来得及释放?);

4、酶:机体分泌脂肪酶也不是无限量的,假使包膜产品真能抵达肠道,那么脂肪酶去分解被膜时会不会影响饲料中脂类的代谢?毕竟动物用包膜产品是包含于饲料中的。

5、动物健康状态:会影响脂肪酶的分泌;

6、崩解剂:质量的优劣会严重影响产品的释放速率及比率。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所用包材种类越多,释放的影响因素越多,释放度越低,没有百分百!譬如30%的包被丁酸钠产品考虑到溶出度和释放度两方面权重因素,实际能释放多少?

下面再来看下包膜的目的(图一)以及包膜的工艺(图二):

(图一)

(图二)

所谓的智能微囊:是指在高温(232℃)下让特定的芯材膨胀,然后利用冷冻(-28℃)喷雾干燥成微球,其外层包被一层脂肪。

顺带说下丁酸甘油酯,其工艺是丁酸和甘油在硫酸催化下经酯化制备而成,想想其熔点吧,其特性就是:遇热分解释出有刺激性的烟雾。

那么原粉丁酸钠和包被丁酸钠到底谁才耐高温?丁酸钠包膜材料已知是脂类(包膜厂家应用及宣传的主流包材),熔点一般60℃以下,其工艺要求就是要在40 ℃以下来成形。丁酸钠原粉的国标水分是2%以下,实际生产中甚至控制在0.5%以下,而达到这个标准的办法,就是在进风高达380 ℃,出风也在100 ℃的高温下进行烘干(丁酸钠的熔点250~253 ℃ )。而畜禽水产饲料的制粒温度在70~120℃之间,试想在此温度下,极薄的一层脂类包膜材质还能完整包被甚至留存吗,应该有人发现夏季特殊高温的情况下,包被丁酸钠(包括丁酸甘油酯)就已经有些粘结,或许正是因高温制粒分解掉脂类包膜才有助于丁酸钠的释放和最终起了些作用。而丁酸钠原粉是肯定可以留存的,也起到了更高效价的作用。

市场上部分包膜厂家表述原粉丁酸钠在制粒过程中就损失60~70%的依据何在?

二、再来说说丁酸钠的特性!

下图为一知名厂家对其特性的描述(图三):

(图三)

而国外的实验数据也证明了丁酸钠能到达肠后段起作用(图四):

(图四)

三、来看看国内外对丁酸钠的使用数据!

1、国外的一些研究数据:

1990 年匈牙利学者Galfi和Bokori ,在断奶猪中添加0.17%丁酸钠后降低了回肠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乳酸杆菌数量增加。结果表明,试验组日粮提高猪日增重达23.5%,日采食增加了8.9%。由于提高了饲料报酬,实际饲料消耗减少了11.8%。

Galfi等(1991)发现,在饲料中添加丁酸钠,丁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胃0.94mmol/L,空肠0.49mmol/L,盲肠0.47mmol/L;乳酸提高为:胃4.08mmol/L,空肠15.29mmol/L,回肠86.15mmol/L,盲肠11.49mmol/L。乳酸和丁酸降低肠道后段pH值,起酸化作用。

Kotunia等(2004)研究表明,添加丁酸钠组仔猪(7d)的平均日增重是对照组的1.5倍。

比利时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养部门于2002 年7 月用144 头刚断奶的仔猪进行饲养试验以观察丁酸钠对断奶后一周龄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2个处理:①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②添加组:基础日粮 1kg/t 丁酸钠。断奶日龄为26~27d。6 头仔猪(公、母各半)一栏,于刚断奶和断奶后14d 分别称重并记录饲料消耗。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丁酸钠可提高日增重17%,提高采食量7.3%,耗料增重比降低8.3%。

意大利学者PivaA 于2002 年用每吨含酸化剂日粮添加0.8kg 丁酸钠作为试验组饲喂断奶仔猪两周,丁酸钠提高日增重达20%(P

Nollect等(2005)研究了不同剂量的丁酸钠(0、50、100、250、500 mg/kg)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丁酸钠剂量的增加,蛋鸡产蛋率不断提高,料蛋比逐渐降低,但对蛋重无影响。

2、国内的一些研究数据:

张雪艳(2008)研究指出:在48周龄商品蛋鸡饲粮中添加300ppm丁酸钠,粗蛋白和能量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崔蕾等(2009)在肉仔鸡饲粮中分别添加0、250、500、750和1000mg/kg的丁酸钠。结果表明:750mg/kg添加组能显著提高21日龄肉仔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和V/C值(p<0.05),显著提高42日龄肉仔鸡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p<0.05);250、500和750mg/kg添加组能显著提高21日龄肉仔鸡空肠肌层厚度(p<0.05),1000mg/kg添加组与500mg/kg添加组相比,能显著提高42日龄肉仔鸡十二指肠黏膜厚度和肌层厚度(p<0.05)。

李凯年(2006)报道,饲喂0.2%丁酸盐对肉鸡采食量无不良影响,且0.2%丁酸钠组肉鸡体重最高。

陈小兵(2007)研究表明,日粮添加丁酸钠,小、中鸡群整齐度提高,弱雏减少以及死亡率降低。

3、丁酸钠更广泛的作用:

丁酸钠在体内分解后产生的丁酸根阴离子成分是体内离子平衡的重要补充,从而减轻由于天气等因素对动物造成的应激作用。比利时CLO研究中心于2001 试验表明,日粮添加丁酸钠减少了仔猪、兔子和犊牛非特异腹泻的发生率,同时,添加丁酸钠对坏死性肠炎、肥育猪的痢疾以及兔小肠结肠炎也非常有效。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丁酸钠还可以抑制大鼠结肠粘膜细胞增生,增加了细胞凋亡,诱导了与增殖细胞凋亡抑制有关的基因蛋白表达,显示了丁酸钠还具有预防和抗肿瘤疾病等作用。

4、丁酸钠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水产实验的考评指标:

无胃的鲤科鱼类对丁酸钠的效果表达也许更加直接高效!鱼是养殖在水体中,很多营养物质的摄取均是通过投入水中而实现,如活菌类、Vc及一些药物等。而丁酸钠不管在饲料中还是在水中都能被鱼所利用。

四、丁酸钠原粉的作用一定会在肠道体现。

先来看看包膜厂家对丁酸钠损失程度的描述:

① 制粒损失60-70%;

② 过胃损失几乎百分百;

如此说原粉丁酸钠添加以后根本没起到任何作用!那么,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数据会不会是假的?反之对于饲料这种复杂工艺条件下的包膜研究又是否成熟可信?对原粉损失的夸大是否过于极端?学术本该存在质疑,希望不是过度掺杂了利益于其中。

首先从丁酸钠的物理物性来说,过制粒环节肯定没问题。而对于丁酸钠过不了胃则有些偷换概念,因为很多物质进入胃肠后就是以离子状态存在,丁酸钠也一样,C4H702-、Na 、H 、 Cl- 均处于游离状态。

再说饲料中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葡萄糖、各种酸、甚至小苏打、石粉、盐等都可能有化学反应,都可能在进入肠道前就通过反应和吸收消耗殆尽,但实际生产中有没有全部包起来?是有很多成分会起反应,但绝不能过分臆想化学反应的过度发生,影响化学反应发生的因素很多。即便一些物质有损失,多数情况下会通过增量来弥补其功效。

丁酸钠也不是给所有细胞供能,明确表述丁酸钠是肠细胞的首选能量源,而最易利用丁酸的细胞类型是:杯状细胞。那么我们来看看胃肠的细胞组成:

① 胃的细胞组成: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

② 肠上皮细胞组成: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

③ 小肠腺细胞组成: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内分泌细胞、未分化细胞 ;

④ 杯状细胞分布状态:十二指肠少,空肠较多,回肠最多。

至于丁酸钠原粉能不能过制粒能不能过胃还可以做几个小试验:

1、把原粉和脂肪包被型丁酸钠还有丁酸甘油酯,进行70℃以上的加热,观察哪种会发生性状变化。

2、在PH值近似胃环境的盐酸溶液中投入丁酸钠原粉,只有轻微的丁酸味道挥发出来,C4H702-、Na 、H 、 Cl- 均能游离于水溶液中。

3、丁酸钠完全溶于水,但把水蒸干后,丁酸钠又完全析出结晶。

而在实际生产中,据本人所知,江西一国内最大猪料生产企业一直用原粉丁酸钠,之后在2012年11月至次年3月间换用过包膜型产品不到半年,又全部换回原粉,用养殖数据说话的大企业对我们使用产品也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而出口丁酸钠的企业,多半以上是以原粉形式出口,也可作为参考!

五、丁酸钠的使用选择。

对于丁酸钠产品本身肯定是一种认知度、认可度越来越高的产品,但具体怎么用,用哪种类型,选择权在使用者自己,务必慎思慎选。但大道至简,往往越简单的才越直接,越有效。

不要武断信奉过于高深的理念及理论,最好通过饲养试验来验证实效,用饲养数据来评估经济效益,帮助您做出正确的选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注:①文中出现的厂家名及产品名属于截图资料用,无宣传之意,请谅解!

②感谢一位行业友人引导的一些思路及独到见解,才促成此文!

③文中必有欠考量及疏漏之处,如有问题需要沟通,请联系feng-guo@163.com,感谢!

序:经过十几年的认识认知,丁酸钠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饲料中,从当初急功近利的用丁酸钠去和抗生素对比效果,回归到今天理性认识丁酸钠的机理,是对生产、销售、使用、及产品本身的共赢。其抗拉稀也是建立在改善肠道健康的基础之上,肠道健康的问题不只畜禽重视,就连水产近年来也越来越关注。而肠道健康的最终目的还是降低料比,提升经济效益,这才是丁酸钠的最重要功效表达。经验证丁酸钠是对促进肠道健康效果最确认的产品之一,性价比更是其最大的优势。肠道健康了,动物的生产性能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幼龄动物的肠道保健又是重中之重!

针对市场上不同类型的丁酸钠产品,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写一些自己的思考,意在抛砖引玉,引出更多有意义的声音,不当之处尚请指正。

一、先来说说包膜

目前通常的包膜方式是核心式包被:耐温一层(制粒)→耐酸再一层(过胃) →耐水再一层(部分过小肠)通过包膜来实现部分过小肠,觉得是很智能的事。但包出来的丁酸钠只能留在最中心,说明释放点也是同一个位点。毕竟在不同的环境及介质条件下才能崩解不同类型的膜材。

更理想的一种包膜方式:火龙果式包膜,被包的丁酸钠就如火龙果籽,果肉和果皮就如同包材,但外层“果皮”是耐温包材,里层“果肉”用耐酸及部分耐水材质,这样才能实现在不同介质环境下都有丁酸钠释放出来,作用位点也就不单一化。不知道如果实现的话成本如何,或许真的只是理想化。

包起来了就要考虑释放的问题,那么影响包膜产品释放的溶出度和释放度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1、包材:最重要的因素,各种包材的崩解方式也不同;

2、温度:变化1℃溶出速率变化约5%;

3、时间:溶出度与时间成正比(肠道短的动物是否来得及释放?);

4、酶:机体分泌脂肪酶也不是无限量的,假使包膜产品真能抵达肠道,那么脂肪酶去分解被膜时会不会影响饲料中脂类的代谢?毕竟动物用包膜产品是包含于饲料中的。

5、动物健康状态:会影响脂肪酶的分泌;

6、崩解剂:质量的优劣会严重影响产品的释放速率及比率。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所用包材种类越多,释放的影响因素越多,释放度越低,没有百分百!譬如30%的包被丁酸钠产品考虑到溶出度和释放度两方面权重因素,实际能释放多少?

下面再来看下包膜的目的(图一)以及包膜的工艺(图二):

(图一)

(图二)

所谓的智能微囊:是指在高温(232℃)下让特定的芯材膨胀,然后利用冷冻(-28℃)喷雾干燥成微球,其外层包被一层脂肪。

顺带说下丁酸甘油酯,其工艺是丁酸和甘油在硫酸催化下经酯化制备而成,想想其熔点吧,其特性就是:遇热分解释出有刺激性的烟雾。

那么原粉丁酸钠和包被丁酸钠到底谁才耐高温?丁酸钠包膜材料已知是脂类(包膜厂家应用及宣传的主流包材),熔点一般60℃以下,其工艺要求就是要在40 ℃以下来成形。丁酸钠原粉的国标水分是2%以下,实际生产中甚至控制在0.5%以下,而达到这个标准的办法,就是在进风高达380 ℃,出风也在100 ℃的高温下进行烘干(丁酸钠的熔点250~253 ℃ )。而畜禽水产饲料的制粒温度在70~120℃之间,试想在此温度下,极薄的一层脂类包膜材质还能完整包被甚至留存吗,应该有人发现夏季特殊高温的情况下,包被丁酸钠(包括丁酸甘油酯)就已经有些粘结,或许正是因高温制粒分解掉脂类包膜才有助于丁酸钠的释放和最终起了些作用。而丁酸钠原粉是肯定可以留存的,也起到了更高效价的作用。

市场上部分包膜厂家表述原粉丁酸钠在制粒过程中就损失60~70%的依据何在?

二、再来说说丁酸钠的特性!

下图为一知名厂家对其特性的描述(图三):

(图三)

而国外的实验数据也证明了丁酸钠能到达肠后段起作用(图四):

(图四)

三、来看看国内外对丁酸钠的使用数据!

1、国外的一些研究数据:

1990 年匈牙利学者Galfi和Bokori ,在断奶猪中添加0.17%丁酸钠后降低了回肠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乳酸杆菌数量增加。结果表明,试验组日粮提高猪日增重达23.5%,日采食增加了8.9%。由于提高了饲料报酬,实际饲料消耗减少了11.8%。

Galfi等(1991)发现,在饲料中添加丁酸钠,丁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胃0.94mmol/L,空肠0.49mmol/L,盲肠0.47mmol/L;乳酸提高为:胃4.08mmol/L,空肠15.29mmol/L,回肠86.15mmol/L,盲肠11.49mmol/L。乳酸和丁酸降低肠道后段pH值,起酸化作用。

Kotunia等(2004)研究表明,添加丁酸钠组仔猪(7d)的平均日增重是对照组的1.5倍。

比利时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养部门于2002 年7 月用144 头刚断奶的仔猪进行饲养试验以观察丁酸钠对断奶后一周龄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2个处理:①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②添加组:基础日粮 1kg/t 丁酸钠。断奶日龄为26~27d。6 头仔猪(公、母各半)一栏,于刚断奶和断奶后14d 分别称重并记录饲料消耗。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丁酸钠可提高日增重17%,提高采食量7.3%,耗料增重比降低8.3%。

意大利学者PivaA 于2002 年用每吨含酸化剂日粮添加0.8kg 丁酸钠作为试验组饲喂断奶仔猪两周,丁酸钠提高日增重达20%(P

Nollect等(2005)研究了不同剂量的丁酸钠(0、50、100、250、500 mg/kg)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丁酸钠剂量的增加,蛋鸡产蛋率不断提高,料蛋比逐渐降低,但对蛋重无影响。

2、国内的一些研究数据:

张雪艳(2008)研究指出:在48周龄商品蛋鸡饲粮中添加300ppm丁酸钠,粗蛋白和能量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崔蕾等(2009)在肉仔鸡饲粮中分别添加0、250、500、750和1000mg/kg的丁酸钠。结果表明:750mg/kg添加组能显著提高21日龄肉仔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和V/C值(p<0.05),显著提高42日龄肉仔鸡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p<0.05);250、500和750mg/kg添加组能显著提高21日龄肉仔鸡空肠肌层厚度(p<0.05),1000mg/kg添加组与500mg/kg添加组相比,能显著提高42日龄肉仔鸡十二指肠黏膜厚度和肌层厚度(p<0.05)。

李凯年(2006)报道,饲喂0.2%丁酸盐对肉鸡采食量无不良影响,且0.2%丁酸钠组肉鸡体重最高。

陈小兵(2007)研究表明,日粮添加丁酸钠,小、中鸡群整齐度提高,弱雏减少以及死亡率降低。

3、丁酸钠更广泛的作用:

丁酸钠在体内分解后产生的丁酸根阴离子成分是体内离子平衡的重要补充,从而减轻由于天气等因素对动物造成的应激作用。比利时CLO研究中心于2001 试验表明,日粮添加丁酸钠减少了仔猪、兔子和犊牛非特异腹泻的发生率,同时,添加丁酸钠对坏死性肠炎、肥育猪的痢疾以及兔小肠结肠炎也非常有效。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丁酸钠还可以抑制大鼠结肠粘膜细胞增生,增加了细胞凋亡,诱导了与增殖细胞凋亡抑制有关的基因蛋白表达,显示了丁酸钠还具有预防和抗肿瘤疾病等作用。

4、丁酸钠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水产实验的考评指标:

无胃的鲤科鱼类对丁酸钠的效果表达也许更加直接高效!鱼是养殖在水体中,很多营养物质的摄取均是通过投入水中而实现,如活菌类、Vc及一些药物等。而丁酸钠不管在饲料中还是在水中都能被鱼所利用。

四、丁酸钠原粉的作用一定会在肠道体现。

先来看看包膜厂家对丁酸钠损失程度的描述:

① 制粒损失60-70%;

② 过胃损失几乎百分百;

如此说原粉丁酸钠添加以后根本没起到任何作用!那么,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数据会不会是假的?反之对于饲料这种复杂工艺条件下的包膜研究又是否成熟可信?对原粉损失的夸大是否过于极端?学术本该存在质疑,希望不是过度掺杂了利益于其中。

首先从丁酸钠的物理物性来说,过制粒环节肯定没问题。而对于丁酸钠过不了胃则有些偷换概念,因为很多物质进入胃肠后就是以离子状态存在,丁酸钠也一样,C4H702-、Na 、H 、 Cl- 均处于游离状态。

再说饲料中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葡萄糖、各种酸、甚至小苏打、石粉、盐等都可能有化学反应,都可能在进入肠道前就通过反应和吸收消耗殆尽,但实际生产中有没有全部包起来?是有很多成分会起反应,但绝不能过分臆想化学反应的过度发生,影响化学反应发生的因素很多。即便一些物质有损失,多数情况下会通过增量来弥补其功效。

丁酸钠也不是给所有细胞供能,明确表述丁酸钠是肠细胞的首选能量源,而最易利用丁酸的细胞类型是:杯状细胞。那么我们来看看胃肠的细胞组成:

① 胃的细胞组成: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

② 肠上皮细胞组成: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

③ 小肠腺细胞组成: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内分泌细胞、未分化细胞 ;

④ 杯状细胞分布状态:十二指肠少,空肠较多,回肠最多。

至于丁酸钠原粉能不能过制粒能不能过胃还可以做几个小试验:

1、把原粉和脂肪包被型丁酸钠还有丁酸甘油酯,进行70℃以上的加热,观察哪种会发生性状变化。

2、在PH值近似胃环境的盐酸溶液中投入丁酸钠原粉,只有轻微的丁酸味道挥发出来,C4H702-、Na 、H 、 Cl- 均能游离于水溶液中。

3、丁酸钠完全溶于水,但把水蒸干后,丁酸钠又完全析出结晶。

而在实际生产中,据本人所知,江西一国内最大猪料生产企业一直用原粉丁酸钠,之后在2012年11月至次年3月间换用过包膜型产品不到半年,又全部换回原粉,用养殖数据说话的大企业对我们使用产品也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而出口丁酸钠的企业,多半以上是以原粉形式出口,也可作为参考!

五、丁酸钠的使用选择。

对于丁酸钠产品本身肯定是一种认知度、认可度越来越高的产品,但具体怎么用,用哪种类型,选择权在使用者自己,务必慎思慎选。但大道至简,往往越简单的才越直接,越有效。

不要武断信奉过于高深的理念及理论,最好通过饲养试验来验证实效,用饲养数据来评估经济效益,帮助您做出正确的选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注:①文中出现的厂家名及产品名属于截图资料用,无宣传之意,请谅解!

②感谢一位行业友人引导的一些思路及独到见解,才促成此文!

③文中必有欠考量及疏漏之处,如有问题需要沟通,请联系feng-guo@163.com,感谢!


相关文章

  • 应用物理化学-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中国石油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 化学原理(二) 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2014.10.31 成绩: 班级:石工 学号: 姓名: 教师:王增宝同组者: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一.实验目的 1. 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 2. 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 3. ...查看


  •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王老师) 沙镇溪中学的高效 2010-04-01 16:54:15 阅读69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教案 沙镇溪镇初级中学 王桂枝 教学设想: 本课围绕氢氧化钠固体或溶液变质的问题,引导学生派生 ...查看


  • 高二化学乙酸和羧酸2
  • 第六节 乙酸 羧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和实验分析,使学生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了解乙酸的用途. 2.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醇.醛.酸.酯的相互转化关系的总结归纳,提高对烃的衍生物的统 ...查看


  •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羟基官能团的性质与有机物的脱水反应教学案
  • "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羟基官能团的性质与有机物的脱水反应教学案 "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羟基官能团的结构和主要反应,掌握羟基的各种脱水反应原理. 能力培养:通过复习归纳,使知识在头脑中有序贮存,提高迁移. ...查看


  • 实验四 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鉴别
  • 实验四 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鉴别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乳状液的制备方法. 2.熟悉乳化剂的使用及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乳状液有 ...查看


  • 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
  • 物质的变化 一.单元概述 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时刻可以在感受到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形状.体积.状态等物理性质 ...查看


  •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植物版)
  • 细胞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 不同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一般形态结构的观测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巩固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学习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显微测量及显微摄影的操作方法,增强对细胞的形态和真实大小的感 ...查看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安全认识,物质的分离(混合 ...查看


  • 助剂思考题及答案
  • 表面活性剂部分 1 概念: 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邻界胶束浓度,HLB值,浊点 表面活性剂:加入很少量就能显著降低溶剂(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改变体系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等一系列作用,以达到实际应用要求的一类物质. 界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