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侗族大歌侗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侗族大歌的音乐文化价值十分丰富,无论是从传统的视野来进行研究,还是从现代价值观念的角度来进行探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是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二是它有丰富的多声因素,声部组合更是独树一帜;三是曲式结构有自己的民族特点,由“歌头”、“歌身”、“歌尾”三部分组成;四是演唱时无指挥、无伴奏,配合默契。侗族大歌的声部、合音、结构都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关键词]特点;情感;侗族;民族文化;实践经验 侗族历史悠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约有270万人口,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被誉为“天籁之音”。侗语中的“嘎”直译成汉语就是“歌”,“老”就是“大”的意思,因此狭义的“侗族大歌”也被称为做“嘎老”,在广义的“侗族大歌”实际上是侗民族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富于音乐智慧的侗族人民,在生活与劳动中,总结经验,集体创作。这样的创作,使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花样繁多,变化多样。高低声部互相配合,主要旋律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由低音旋律分支。侗族大歌属于人民集体创作,它的演唱者也主要来自劳动人民组成的民间歌队来演唱。而不是那些专业的演唱者。民间歌队的组成人员比较复杂,随意性比较强,这就需要有严格的分组标准,通过长期的演唱训练,留下来的主要演唱组有男声歌队和女声歌队,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壮年歌队、老年歌队等。由此可见,歌队是侗族大歌传承的根基。侗族人民把大歌视为民族瑰宝,认为大歌就是文化,知识,学养及智慧的综合化身。在侗族,会大歌越多的人,越能得到较多的尊敬。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和种类 合唱及男女生合唱是侗族大哥的主要演唱形式。而合唱是一领众和的一种演唱方式,有高低声部,并且要求高低声部互相配合。在歌唱过程中,主要以和声的演唱方式,即先由领唱者开始,只唱一句或者是两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要求演唱成员的声音明亮、和谐、音色多变,十分动听。侗族大歌具有一定的演唱风格,从音色上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和童声大歌三类。发展到今天,增加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在演唱过程中,高低音部交相呼应,高声部大体由两位歌者穿插领唱,低声部分则由众人伴唱,均用真声,在声音上,对男声,女声,童声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男声要深厚,女声清亮,童声稚嫩。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范畴。 二、侗族大歌语言特点 侗族的语言主要分为南、北两种地方方言,南方方言是侗族大歌歌词的主要来源。侗族的语言独特、优美、能够细致、准确地表述生活和历史的各个方面。侗族大歌的音乐语言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出来的,而演唱这样一类民族语言特点的浓厚的歌曲,它对音乐旋律的构成、色彩、发声、歌唱都有着巨大影响。侗族大歌的歌词主要是侗族语言,所以大歌的口语化比较强。传授知识、文化是大歌的主要目的,来源于生活在回归于生活当中取得一种语言表达,体现了劳动人民真实具体的的生活。侗族大歌的歌词是侗族语言的精华,具有极强的音乐魅力,所以学习侗族大歌有一定难度,据研究侗族大歌的专家曾经说过,侗族大歌的每句最后一个字都要和声调相符,歌词要押韵,而侗语的在歌唱时运用声调的技巧就有九个之多,演唱运用时也非常严格,主要表现在有的只能用于上句或者下句,有的上、下句都用不上,因此,侗族大歌的初学者一定要了解侗族语言的声韵的规律和特点。侗族语言的声韵分为内韵、腰韵、尾韵三种。一般说来,内韵和外韵在一个唱段里是可以变化的,而尾韵则和他们不同,在整个唱段里,尾韵一韵到底。不会有任何变化。由此可见侗族大歌的演唱的风格和特点是同他们的本民族语言特点分不开的。 三、侗族大歌呼吸特点 呼吸方法在侗族大歌和我国民族唱法的是一致的,都是从“吟”的呼吸为基础演变而来的。但是也有不同,我们现代歌唱呼吸要求是“胸腹式”联合式呼吸,而侗族大歌在演唱时运用的呼吸方法是最自然的方法。大歌中注重巧妙的模仿自然界万物的音响。在合唱中,特别在低音声部的协助下,领唱者可以打破歌唱技巧的束缚,尽情的发挥,并可以唱出优美动听的“花腔”。在歌唱时大量出现的所谓“分岔”支声形式,即在低声部主音“la”上持续长达数十拍,旨在对主要声部旋律作衬托,另由1-2人轮唱上声部的支声旋律以取得悠扬飘逸的和声效果。这样一种长时间音值持续,一定要有非常好呼吸来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侗族歌手就经常采用采用“链式呼吸,互换气息”的办法,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随意控制气息的长度进行发挥,保证演唱者的声音优美、飘逸,并且保持不断。 侗族大歌对低音声部的演唱者们来讲,要求是很高的。作为一种具有单声部民歌演唱的合唱形式,要求所有的演唱者的声音力量要做到和谐、统一。不管是高亢明亮,或者声音甜美、细腻演唱者在排练的过程中都要凭借自己视觉和听觉去体验,克服和纠正自己声音问题,达到共同和谐的音美效果。 四、侗族大歌演唱时的共鸣运用 在侗族大歌的演唱中,歌唱的共鸣运用极其重要,歌唱共鸣技术的运用,可以说是不同唱法的分水岭,因此在歌唱中,歌唱者的共鸣与音色、音质、音量都有很大的关系,对演唱者咬字、吐字和发声等技术都有较大的影响。侗族大歌源于自然生活,侗寨的风光自然优美、人们具有淳朴、善良的品德、底蕴深沉的侗寨鼓等,正是有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美好的人文氛围,加上采用大自然音响构成了一幅幅侗家风俗山水画。同时也通过这些增强了当地侗族人民对音乐的审美力,引发了他们对侗族大歌这个传统的演唱艺术青睐,形成了侗族大歌的歌唱共鸣技术的独特之处。 侗族大歌演唱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鼻腔共鸣非常强烈。掌握不好鼻腔共鸣和鼻音的控制技术,就很难唱好侗族大歌。在这一点上,不管是男声还是女声,要求都是一样的。鼻腔共鸣和鼻音的运用很难控制一直是学习演唱侗族大歌的难点,所以很多研究侗族大歌的专家和学习者都说,鼻腔共鸣和鼻音之间的转换与运用是是否能够唱好侗族大歌关键。鼻腔共鸣的形成具有使声音音色明亮、圆润、集中、高位的特殊的音色效果。一首歌的始终,并不是这种鼻音共鸣一直在贯穿。演唱者要根据具体歌唱的需要,偶尔做一下变通,同时要做到适度即可,不要过分使用,从而画蛇添足,从而使歌曲达不到想要的视听效果。鼻音共鸣的适度使用,能够使歌队整体的音色效果富于变化,时而明亮、时而朦胧、充满无限的情趣。另外,鼻腔共鸣也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收紧下颚和鼻腔共鸣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一技巧的运用,在一首描写蜜蜂采花的《嗄花》侗族女声大歌中,得到了很好地运用。形象地描绘了蜜蜂飞落花丛钻进花蕊,吸足花粉后“嗡”的一声腾空而去的全过程。演唱方法的独特音色的别致,使这一景观十分逼真。 侗族人民的演唱水平,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的训练,但是完全可以和专业的歌唱演员一决高下,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侗族人民通过拟声,在侗寨这个风光自然和谐,人们和睦相处,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共同创造侗族大歌这门独特的演唱艺术,创造了独特的发声技巧。模拟自然界万物的声音,例如;花鸟虫鱼,高山流水的自然界之声,都是大哥模拟的对象。这一模拟不同于其他歌曲,是大歌编造的大特色。从侗族人民生活中来的侗族大歌,又回到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去。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其音乐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摘要]侗族大歌侗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侗族大歌的音乐文化价值十分丰富,无论是从传统的视野来进行研究,还是从现代价值观念的角度来进行探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是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二是它有丰富的多声因素,声部组合更是独树一帜;三是曲式结构有自己的民族特点,由“歌头”、“歌身”、“歌尾”三部分组成;四是演唱时无指挥、无伴奏,配合默契。侗族大歌的声部、合音、结构都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关键词]特点;情感;侗族;民族文化;实践经验 侗族历史悠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约有270万人口,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被誉为“天籁之音”。侗语中的“嘎”直译成汉语就是“歌”,“老”就是“大”的意思,因此狭义的“侗族大歌”也被称为做“嘎老”,在广义的“侗族大歌”实际上是侗民族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富于音乐智慧的侗族人民,在生活与劳动中,总结经验,集体创作。这样的创作,使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花样繁多,变化多样。高低声部互相配合,主要旋律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由低音旋律分支。侗族大歌属于人民集体创作,它的演唱者也主要来自劳动人民组成的民间歌队来演唱。而不是那些专业的演唱者。民间歌队的组成人员比较复杂,随意性比较强,这就需要有严格的分组标准,通过长期的演唱训练,留下来的主要演唱组有男声歌队和女声歌队,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壮年歌队、老年歌队等。由此可见,歌队是侗族大歌传承的根基。侗族人民把大歌视为民族瑰宝,认为大歌就是文化,知识,学养及智慧的综合化身。在侗族,会大歌越多的人,越能得到较多的尊敬。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和种类 合唱及男女生合唱是侗族大哥的主要演唱形式。而合唱是一领众和的一种演唱方式,有高低声部,并且要求高低声部互相配合。在歌唱过程中,主要以和声的演唱方式,即先由领唱者开始,只唱一句或者是两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要求演唱成员的声音明亮、和谐、音色多变,十分动听。侗族大歌具有一定的演唱风格,从音色上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和童声大歌三类。发展到今天,增加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在演唱过程中,高低音部交相呼应,高声部大体由两位歌者穿插领唱,低声部分则由众人伴唱,均用真声,在声音上,对男声,女声,童声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男声要深厚,女声清亮,童声稚嫩。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范畴。 二、侗族大歌语言特点 侗族的语言主要分为南、北两种地方方言,南方方言是侗族大歌歌词的主要来源。侗族的语言独特、优美、能够细致、准确地表述生活和历史的各个方面。侗族大歌的音乐语言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出来的,而演唱这样一类民族语言特点的浓厚的歌曲,它对音乐旋律的构成、色彩、发声、歌唱都有着巨大影响。侗族大歌的歌词主要是侗族语言,所以大歌的口语化比较强。传授知识、文化是大歌的主要目的,来源于生活在回归于生活当中取得一种语言表达,体现了劳动人民真实具体的的生活。侗族大歌的歌词是侗族语言的精华,具有极强的音乐魅力,所以学习侗族大歌有一定难度,据研究侗族大歌的专家曾经说过,侗族大歌的每句最后一个字都要和声调相符,歌词要押韵,而侗语的在歌唱时运用声调的技巧就有九个之多,演唱运用时也非常严格,主要表现在有的只能用于上句或者下句,有的上、下句都用不上,因此,侗族大歌的初学者一定要了解侗族语言的声韵的规律和特点。侗族语言的声韵分为内韵、腰韵、尾韵三种。一般说来,内韵和外韵在一个唱段里是可以变化的,而尾韵则和他们不同,在整个唱段里,尾韵一韵到底。不会有任何变化。由此可见侗族大歌的演唱的风格和特点是同他们的本民族语言特点分不开的。 三、侗族大歌呼吸特点 呼吸方法在侗族大歌和我国民族唱法的是一致的,都是从“吟”的呼吸为基础演变而来的。但是也有不同,我们现代歌唱呼吸要求是“胸腹式”联合式呼吸,而侗族大歌在演唱时运用的呼吸方法是最自然的方法。大歌中注重巧妙的模仿自然界万物的音响。在合唱中,特别在低音声部的协助下,领唱者可以打破歌唱技巧的束缚,尽情的发挥,并可以唱出优美动听的“花腔”。在歌唱时大量出现的所谓“分岔”支声形式,即在低声部主音“la”上持续长达数十拍,旨在对主要声部旋律作衬托,另由1-2人轮唱上声部的支声旋律以取得悠扬飘逸的和声效果。这样一种长时间音值持续,一定要有非常好呼吸来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侗族歌手就经常采用采用“链式呼吸,互换气息”的办法,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随意控制气息的长度进行发挥,保证演唱者的声音优美、飘逸,并且保持不断。 侗族大歌对低音声部的演唱者们来讲,要求是很高的。作为一种具有单声部民歌演唱的合唱形式,要求所有的演唱者的声音力量要做到和谐、统一。不管是高亢明亮,或者声音甜美、细腻演唱者在排练的过程中都要凭借自己视觉和听觉去体验,克服和纠正自己声音问题,达到共同和谐的音美效果。 四、侗族大歌演唱时的共鸣运用 在侗族大歌的演唱中,歌唱的共鸣运用极其重要,歌唱共鸣技术的运用,可以说是不同唱法的分水岭,因此在歌唱中,歌唱者的共鸣与音色、音质、音量都有很大的关系,对演唱者咬字、吐字和发声等技术都有较大的影响。侗族大歌源于自然生活,侗寨的风光自然优美、人们具有淳朴、善良的品德、底蕴深沉的侗寨鼓等,正是有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美好的人文氛围,加上采用大自然音响构成了一幅幅侗家风俗山水画。同时也通过这些增强了当地侗族人民对音乐的审美力,引发了他们对侗族大歌这个传统的演唱艺术青睐,形成了侗族大歌的歌唱共鸣技术的独特之处。 侗族大歌演唱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鼻腔共鸣非常强烈。掌握不好鼻腔共鸣和鼻音的控制技术,就很难唱好侗族大歌。在这一点上,不管是男声还是女声,要求都是一样的。鼻腔共鸣和鼻音的运用很难控制一直是学习演唱侗族大歌的难点,所以很多研究侗族大歌的专家和学习者都说,鼻腔共鸣和鼻音之间的转换与运用是是否能够唱好侗族大歌关键。鼻腔共鸣的形成具有使声音音色明亮、圆润、集中、高位的特殊的音色效果。一首歌的始终,并不是这种鼻音共鸣一直在贯穿。演唱者要根据具体歌唱的需要,偶尔做一下变通,同时要做到适度即可,不要过分使用,从而画蛇添足,从而使歌曲达不到想要的视听效果。鼻音共鸣的适度使用,能够使歌队整体的音色效果富于变化,时而明亮、时而朦胧、充满无限的情趣。另外,鼻腔共鸣也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收紧下颚和鼻腔共鸣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一技巧的运用,在一首描写蜜蜂采花的《嗄花》侗族女声大歌中,得到了很好地运用。形象地描绘了蜜蜂飞落花丛钻进花蕊,吸足花粉后“嗡”的一声腾空而去的全过程。演唱方法的独特音色的别致,使这一景观十分逼真。 侗族人民的演唱水平,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的训练,但是完全可以和专业的歌唱演员一决高下,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侗族人民通过拟声,在侗寨这个风光自然和谐,人们和睦相处,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共同创造侗族大歌这门独特的演唱艺术,创造了独特的发声技巧。模拟自然界万物的声音,例如;花鸟虫鱼,高山流水的自然界之声,都是大哥模拟的对象。这一模拟不同于其他歌曲,是大歌编造的大特色。从侗族人民生活中来的侗族大歌,又回到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去。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其音乐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