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3月第11卷第8期 Ch in J M isdiagn , M ar 2011Vol 11No. 8
1819
新生儿与其密切接触, 早期母婴互动可促进母亲生殖内分泌生理功能的恢复, 加快心理调适, 尽早进入母亲角色[3]; 使用钢针的产妇往往在活动穿刺手臂时有轻微疼痛、牵扯等不适感觉, 限制了上肢活动, 需有人全程协助才能完成接触和吸吮。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比较, A 组较B 组产妇提前(P
术后教育并协助产妇对新生儿实施按需哺乳, 生后24h 内每1~3h 哺乳1次, 2~7d 内一昼夜哺乳8~12次[2]。观察两组产妇哺乳实际情况, A 组产妇遵医行为高于B 组产妇, 术后第1天两组产妇24h 哺乳次数A 组明显多于B 组(P
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剖宫产术后哺乳的质
量、哺乳时间的早晚直接关系到母乳喂养的成功率[4]。本资料中, 对剖宫产产妇应用静脉留置针维持静脉通路进行给药, 间接为实施 三早 和按需哺乳提供了有利条件, 比较两组产妇术后第5天纯母乳喂养情况, A 组明显高于B 组(P
[1] 任广杰, 邵丽丽, 高欣. BD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护理及体会
[J ].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12(3) :129.
[2] 乐杰. 妇产科学[M ].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6 88. [3]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M ].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02.
[4] 黄醒华. 全国母乳喂养学术讨论会纪要[J ].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5, 30(10) :579 831.
收稿日期:2010 11 14 责任编辑:牛松涛
手术中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孙晶晶, 张珣, 张艳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 江苏南京210002
摘要:目的 对手术中发生压疮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对578例手术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体位是手术中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结论 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的概率,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护理质量。主题词:褥疮/预防和控制; 褥疮/病因学/护理
中图分类号:R632. 101; R473.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47(2011) 08 1819 02
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 是指由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和浸渍所引起的缺血坏死性皮肤损伤。至今仍是护理学领域的难题, 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现将2009 01-2009 10对第一次手术的患者随机抽选578例术中发生压疮相关因素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09 01-2009 10我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术前无压疮存在; 未患影响皮肤观察的皮肤病; 预计手术时间 2h, 第一次手术。共578例患者入选, 男312例, 女266例; 年龄18~92(46. 3 17. 2) 岁; 手术持续时间115~790(323. 2 125. 6) min 。
1. 2 方法 术前1d 由巡回护士根据Braden 量表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巡回护士对患者全身皮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重点检查急性压疮易发部位。观察麻醉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体位、患者年龄及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等。
1. 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 12.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用 2检验比较相关因素压疮发生率的差异。2 结 果
2.
体位平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等疾病中一项或多项) 。
2. 2 年龄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 年龄
2. 4 手术时间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 手术时间
2. 5 手术体位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 经两两比较 2检验, 侧卧位与平卧位有统计学意义( 2=8. 487, P
表1 不同手术体位压疮发生率例数311132135压疮例数
61011压疮发生率(%)
1. 937. 588. 15
1820 3 讨 论
3. 1 诱发压疮的因素分析[2]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3月第11卷第8期 Chin J M is diagn, M ar 2011Vol 11No. 8
位时, 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正确摆放, 既要便于术者操作, 也要使患者舒适、安全。同时, 摆放体位过程中, 动作要轻柔。3. 2. 2. 3 保暖、防潮 应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5 左右, 使用棉被保持患者的体温, 术中输血时尽量将其复温至37 后再输入, 大量输入液体时也需将液体加温至37 左右。3. 2. 2. 4 减少摩擦力及剪切力 保持床单、约束带、体位垫柔软、平整、干燥, 术中需移动患者时应避免推拉。
3. 2. 2. 5 使用凝胶垫 凝胶垫与人体皮肤相容性好, 将患者体重均匀地分布在体位垫上, 可有效防止压疮。
3. 2. 2. 6 用凡士林形成有效保护 润泽皮肤, 促进上皮新生, 能有效延长压疮的发生时间。
综上所述, 选择合适手术体位、手术床及凝胶垫, 保持患者术中舒适; 不断强化护理人员对术中压疮的预防理念, 术前对高危患者进行有效的危险因素评估, 制定预防计划, 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通过上述措施, 有效避免了术中压疮的发生, 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参考文献
[1] 陶敏, 黄红辉, 王文伟. 不同麻醉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循环稳态和
应激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11) :1808 1810. [2] 谢小燕, 刘雪琴, 周萍. 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术中危险因数分析
[J ].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1A) :21 23.
[3] 庄敏, 计云娣, 沈慧莉, 等. 手术室集中式术前访视模式的应用
[J ]. 上海护理杂志, 2009, 7(9) :83 84.
收稿日期:2010 10 17 责任编辑:牛松涛
3. 1. 1 年龄 60岁以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60岁以下患者的6~7倍。
3. 1. 2 急性应激 急性损伤的患者压疮发生率高。
3. 1. 3 麻醉 全麻患者压疮发生率比硬膜外麻醉发生率高, 发生低氧血症的患者极易形成压疮。
3. 1. 4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越长, 局部受压组织处于低灌注或缺血状态时间越长, 损伤发生率越高。
3. 1. 5 手术体位与护理器具 体位决定了患者的受压部位, 手术床垫过硬, 垫物安置不当; 横杆下滑压在患者的肢体上; 术中变换体位或操作震动较大时体位垫失去保护作用, 易于发生压疮。
3. 2 术中压疮的预防及手术配合
3. 2. 1 术前评估 通过术前访视, 对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 对手术时间过长、体质差及老年患者应重点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营养状况、心理状况、是否输血及手术的部位、体位、方式等, 制定预防措施[3]。3. 2. 2 手术配合
3. 2. 2. 1 心理护理 应为患者进行抚摩和安慰、鼓励等心理支持,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手术。
3. 2. 2. 2 合理的手术体位 患者平卧时, 要在足跟部和骶尾部放置体位垫; 侧卧时, 两膝之间和脚踝处要放置体位垫; 俯卧时, 要避免耳廓放置不当造成压疮。因此, 为患者摆放各种体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和护理
马玉华
仪征市人民医院, 江苏仪征211400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使用抗生素和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 将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两组, 两组均给予抗生素治疗1周, 治疗组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结果 治疗组治愈16例, 好转9例; 对照组治愈5例, 好转20例。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疗效好、费用少、不良反应小。主题词:盆腔炎性疾病/治疗/护理; 灌肠
中图分类号:R711.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47(2011) 08 1820 02
笔者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和护理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患者选自2007 04-2008 03我院妇科门诊患者, 年龄27~48岁, 病程1a 以内的39例, 1a 以上的11例, 均为已婚女性, 主要表现为小腹腰部胀痛、肛门坠胀不适以及月经不调, 妇检子宫和双侧附件处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子宫活动度较差, B 超提示盆腔有少量积液或有炎性包块。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组25例, 对照组给予抗生素, 留灌肠1疗
程(经期暂停) 。两组患者的年龄与病程经统计学比较,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红藤汤的药方组成 大血藤1g , 紫花地丁1. 5g , 蒲公英2g , 连翘2g, 败酱草1g, 香附0. 5g , 金银花2g, 桃仁1g , 丹参2g (以上中药均为配方颗粒) 。
1. 3 操作方法 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屏风遮挡患者, 取屈膝左侧卧位, 将红藤汤方剂的配方颗粒倒入换药碗中, 用100ml 温开水调匀, 使温度为39~41 , 将小儿肛管的末端剪去1cm, 用50ml 注射器抽吸中药并连接肛管末端, 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 排气, 轻轻插入肛门15~20cm 并缓慢推注药液, 完, , ,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3月第11卷第8期 Ch in J M isdiagn , M ar 2011Vol 11No. 8
1819
新生儿与其密切接触, 早期母婴互动可促进母亲生殖内分泌生理功能的恢复, 加快心理调适, 尽早进入母亲角色[3]; 使用钢针的产妇往往在活动穿刺手臂时有轻微疼痛、牵扯等不适感觉, 限制了上肢活动, 需有人全程协助才能完成接触和吸吮。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比较, A 组较B 组产妇提前(P
术后教育并协助产妇对新生儿实施按需哺乳, 生后24h 内每1~3h 哺乳1次, 2~7d 内一昼夜哺乳8~12次[2]。观察两组产妇哺乳实际情况, A 组产妇遵医行为高于B 组产妇, 术后第1天两组产妇24h 哺乳次数A 组明显多于B 组(P
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剖宫产术后哺乳的质
量、哺乳时间的早晚直接关系到母乳喂养的成功率[4]。本资料中, 对剖宫产产妇应用静脉留置针维持静脉通路进行给药, 间接为实施 三早 和按需哺乳提供了有利条件, 比较两组产妇术后第5天纯母乳喂养情况, A 组明显高于B 组(P
[1] 任广杰, 邵丽丽, 高欣. BD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护理及体会
[J ].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12(3) :129.
[2] 乐杰. 妇产科学[M ].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6 88. [3]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M ].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02.
[4] 黄醒华. 全国母乳喂养学术讨论会纪要[J ].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5, 30(10) :579 831.
收稿日期:2010 11 14 责任编辑:牛松涛
手术中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孙晶晶, 张珣, 张艳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 江苏南京210002
摘要:目的 对手术中发生压疮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对578例手术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体位是手术中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结论 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的概率,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护理质量。主题词:褥疮/预防和控制; 褥疮/病因学/护理
中图分类号:R632. 101; R473.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47(2011) 08 1819 02
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 是指由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和浸渍所引起的缺血坏死性皮肤损伤。至今仍是护理学领域的难题, 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现将2009 01-2009 10对第一次手术的患者随机抽选578例术中发生压疮相关因素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09 01-2009 10我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术前无压疮存在; 未患影响皮肤观察的皮肤病; 预计手术时间 2h, 第一次手术。共578例患者入选, 男312例, 女266例; 年龄18~92(46. 3 17. 2) 岁; 手术持续时间115~790(323. 2 125. 6) min 。
1. 2 方法 术前1d 由巡回护士根据Braden 量表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巡回护士对患者全身皮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重点检查急性压疮易发部位。观察麻醉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体位、患者年龄及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等。
1. 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 12.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用 2检验比较相关因素压疮发生率的差异。2 结 果
2.
体位平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等疾病中一项或多项) 。
2. 2 年龄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 年龄
2. 4 手术时间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 手术时间
2. 5 手术体位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 经两两比较 2检验, 侧卧位与平卧位有统计学意义( 2=8. 487, P
表1 不同手术体位压疮发生率例数311132135压疮例数
61011压疮发生率(%)
1. 937. 588. 15
1820 3 讨 论
3. 1 诱发压疮的因素分析[2]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3月第11卷第8期 Chin J M is diagn, M ar 2011Vol 11No. 8
位时, 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正确摆放, 既要便于术者操作, 也要使患者舒适、安全。同时, 摆放体位过程中, 动作要轻柔。3. 2. 2. 3 保暖、防潮 应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5 左右, 使用棉被保持患者的体温, 术中输血时尽量将其复温至37 后再输入, 大量输入液体时也需将液体加温至37 左右。3. 2. 2. 4 减少摩擦力及剪切力 保持床单、约束带、体位垫柔软、平整、干燥, 术中需移动患者时应避免推拉。
3. 2. 2. 5 使用凝胶垫 凝胶垫与人体皮肤相容性好, 将患者体重均匀地分布在体位垫上, 可有效防止压疮。
3. 2. 2. 6 用凡士林形成有效保护 润泽皮肤, 促进上皮新生, 能有效延长压疮的发生时间。
综上所述, 选择合适手术体位、手术床及凝胶垫, 保持患者术中舒适; 不断强化护理人员对术中压疮的预防理念, 术前对高危患者进行有效的危险因素评估, 制定预防计划, 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通过上述措施, 有效避免了术中压疮的发生, 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参考文献
[1] 陶敏, 黄红辉, 王文伟. 不同麻醉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循环稳态和
应激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11) :1808 1810. [2] 谢小燕, 刘雪琴, 周萍. 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术中危险因数分析
[J ].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1A) :21 23.
[3] 庄敏, 计云娣, 沈慧莉, 等. 手术室集中式术前访视模式的应用
[J ]. 上海护理杂志, 2009, 7(9) :83 84.
收稿日期:2010 10 17 责任编辑:牛松涛
3. 1. 1 年龄 60岁以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60岁以下患者的6~7倍。
3. 1. 2 急性应激 急性损伤的患者压疮发生率高。
3. 1. 3 麻醉 全麻患者压疮发生率比硬膜外麻醉发生率高, 发生低氧血症的患者极易形成压疮。
3. 1. 4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越长, 局部受压组织处于低灌注或缺血状态时间越长, 损伤发生率越高。
3. 1. 5 手术体位与护理器具 体位决定了患者的受压部位, 手术床垫过硬, 垫物安置不当; 横杆下滑压在患者的肢体上; 术中变换体位或操作震动较大时体位垫失去保护作用, 易于发生压疮。
3. 2 术中压疮的预防及手术配合
3. 2. 1 术前评估 通过术前访视, 对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 对手术时间过长、体质差及老年患者应重点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营养状况、心理状况、是否输血及手术的部位、体位、方式等, 制定预防措施[3]。3. 2. 2 手术配合
3. 2. 2. 1 心理护理 应为患者进行抚摩和安慰、鼓励等心理支持,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手术。
3. 2. 2. 2 合理的手术体位 患者平卧时, 要在足跟部和骶尾部放置体位垫; 侧卧时, 两膝之间和脚踝处要放置体位垫; 俯卧时, 要避免耳廓放置不当造成压疮。因此, 为患者摆放各种体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和护理
马玉华
仪征市人民医院, 江苏仪征211400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使用抗生素和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 将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两组, 两组均给予抗生素治疗1周, 治疗组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结果 治疗组治愈16例, 好转9例; 对照组治愈5例, 好转20例。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疗效好、费用少、不良反应小。主题词:盆腔炎性疾病/治疗/护理; 灌肠
中图分类号:R711.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47(2011) 08 1820 02
笔者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和护理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患者选自2007 04-2008 03我院妇科门诊患者, 年龄27~48岁, 病程1a 以内的39例, 1a 以上的11例, 均为已婚女性, 主要表现为小腹腰部胀痛、肛门坠胀不适以及月经不调, 妇检子宫和双侧附件处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子宫活动度较差, B 超提示盆腔有少量积液或有炎性包块。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组25例, 对照组给予抗生素, 留灌肠1疗
程(经期暂停) 。两组患者的年龄与病程经统计学比较,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红藤汤的药方组成 大血藤1g , 紫花地丁1. 5g , 蒲公英2g , 连翘2g, 败酱草1g, 香附0. 5g , 金银花2g, 桃仁1g , 丹参2g (以上中药均为配方颗粒) 。
1. 3 操作方法 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屏风遮挡患者, 取屈膝左侧卧位, 将红藤汤方剂的配方颗粒倒入换药碗中, 用100ml 温开水调匀, 使温度为39~41 , 将小儿肛管的末端剪去1cm, 用50ml 注射器抽吸中药并连接肛管末端, 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 排气, 轻轻插入肛门15~20cm 并缓慢推注药液,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