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品中,有的篇目因时代的差异,要求学生顺利解读有困难,尤其是情感类文章。但采用“变身体验阅读法”,学生会走进文本,步入作者和文中人物内心或精神世界,与其“同呼吸共命运”,拓展思维空间,很容易感悟亲情,感恩父母,努力做人做事。 伏尔泰说过: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有关“家”的文章,会让七年级学生“更爱我家”,更好地“珍惜自己的家人”。理解起来本不是什么难事,但往往因为作品中社会和时代的差异,要他们顺利解读也要费一番周折。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文兼顾诗歌与散文,兼顾古今中外,对学生来说可谓是“情感盛宴”。这里采用“变身体验”的方法,意在帮助学生跨越时空,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化生疏为熟悉,化误读为醒悟,化他人往事为己之现实,旨在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从而感悟亲情,感恩父母,用心努力,回馈家庭。 一、变身体验,学习化解矛盾与冲突 (一)《风筝》一文,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文章记述的是一件关于兄弟二人的往事,不管是意识到当年管错了,还是幡然醒悟,总之心情不好,总想补偿一下,但又努力无果,心情随之更加沉重,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兄弟手足情。 而七年级学生似乎对家人的冲突与亲情理解得很肤浅,需要方法引领方可深入。于是,我们用“变身体验”的方法尝试一下。 “变身小兄弟”之后,学生自然体验到了对于风筝的喜爱,是孩子们的共性;体验到了“家庭的不幸”是孩子们的内心深处隐隐约约的同感;体验到了“父亲不在,兄长为重”的社会普遍现实;体验到了“社会处于落后、混乱状态人们生活的艰辛”的状况;体验到了“长大后忘记兄长对我的不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兄长对我如此也是社会使然,而非兄长故意为之”,因此“全然忘却”……“变身兄长”之后,体验到了“嫌恶风筝,是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的含义;体验到了“管理弟弟是我的责任”,因此“义无反顾地弄坏了弟弟的风筝”实不属于内心率意而为;体验到了后来对“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认识是“我长大了”的印证;体验到了鲁迅先生的“自我解剖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体验到了“求弟弟原谅而不得”的遗憾……正是由于这样的变身体验,才让学生们从容轻松地解读了鲁迅先生的这篇难懂的文章。笔者认为许多参考书上教条的解释:批判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表示对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等等,诸如此类的“标准答案”让现在的孩子感觉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采用“变身体验”过渡一下,则水到渠成。 (二)《羚羊木雕》一文讲述的事情,七年级孩子一读即懂,但其中孰是孰非,倒是让许多教师颇为费神。笔者执教过程中,采用“分角色朗读”加“变身体验”方法,并不给学生标准答案,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变身、感悟、体验中理清是非曲直,却也别开生面。 “变身我”,有的孩子说“我对朋友反悔了,伤心极了”,停留在表面;有的孩子说“父母逼我回来,我作为子女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迫服从”,稍稍深入;有的孩子说“我珍视的是友情,而父母看重的是价值”,挖到了根。这是孩子们“接力变身体验”的硕果。 但当笔者引导学生“变身父母”的时候,课堂上呈现出了另一番情景。先是沉默,很长时间的沉默,笔者知道这是角色转换的“阵痛”,但接下来的七嘴八舌则体现了现代孩子的视角已经拓宽,见识也增多的现实。他们有的说“羚羊木雕确实挺贵的,小孩子之间不该送那么贵重的东西”,简单浅显;有的说“本不该送贵重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弄丢了、弄坏了咋办”,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的说“父母亲可事先将其价值告之孩子,讲清楚可以预防一下”,亡羊补牢;有的说“父母亲毕竟是成年人,该先检讨自己,再批评孩子,安慰孩子,帮助他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理性十足。 巧妙地“变身”,激烈地“体验”,其中是非,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如何处理好与父母亲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心中已经有杆秤了。 二、变身体验,学会感受和美与温馨 (一)《散步》是自读课文,但对七年级学生的教育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其中祖孙三代,幸福美满,相亲相爱,感动了万千读者,引导孩子们“变身体验”,家庭和睦,“幸福感”顿时油然而生。 引导学生“变身”为“母亲”,他们的情感呈现出曲线的变化。先是有一学生说:“我不愿意出门走路,毕竟年纪大了,喜欢静静地呆在家里。”坐在其附近的学生接着变身说:“儿子说的有道理,为了身体健康,我真该出去走走。”话音没落,一个学生抢着说:“看到外面春意盎然,我心情好转,想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又一位同学接力“听到小孙子的叫声,我心里高兴极了;可是到了岔路口,我犹豫了,出来走一趟,走大路显然更顺畅,走小路万一摔着了怎么办?”“后来呢,小孙子怎么说?”笔者适时插了一句。一女生说出了心声:“一家人其乐融融,多好啊,我可不想让小孙子不高兴,儿媳妇不顺心,儿子为难,那样我岂不成了一家人都不喜欢的老婆子吗?况且,都在身边怎么会让我跌倒呢?”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和笑声!孩子们的情感跳跃真让人佩服,笔者及时给了他们赞许。 笔者更多地想知道学生“变身”成“儿子”之后的感想,说法不一,但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真挚的感情。一生抢先说:“母亲是生我养我的亲人,我绝不能让她伤心,因此我选择走大路无可非议。”另一生补充“儿子还小,天性好动,喜欢新奇,小路虽难行,但秀色可心,因此选择走小路也不应受到打击,真是为难啊,我想分成两路走好了,但心里终觉不妥。”一位平时不爱说话但思维缜密的学生慢吞吞地说:“最终我还是遵从母亲,因为老人家年龄大了,我理应尊重他,这是做儿孙最起码的道理。”笔者听到这里,只有赞叹的份了,无需多做评价。这是一篇典型的尊老爱幼的文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歌。文章的主题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变身体验”中慢慢浮出水面,不带半点泥水。 (二)印度文学家泰戈尔的《金色花》,满载着对母亲浓浓的爱意,深藏着对母亲依依的留恋,真是难得的母子情深的佳作。 笔者作了简单的引导,学生即说出了自己独特而又精彩纷呈的想法来。一学生的变身想法是“我真的成了金色花,和妈妈嬉戏、捉迷藏,看到妈妈沐浴后,湿发披在肩上,我会再给妈妈带去香气,让她成为更美丽的人”;另一生评价“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还不够,只是表面上对妈妈的关心”。接着说出了自己的认识,“我成了金色花,要在妈妈读书的时候,替她遮阳,送去难得的宁静,让妈妈获得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独享精神食粮。”笔者不得不赞许此生的思维和口才,而他也加进去更多自己对亲情的诠释。一女生大方地说:“我变成了那位母亲,我在焦急地等待孩子,寻找孩子,孩子的突然出现令我惊喜,我不会去责怪孩子的淘气,因为他在我的世界里是个小精灵。”笔者不失时机地点评,“都说母爱是无私而又伟大的,而文中对母爱的回报同样也是无私的,这样的母子情深,生活怎能不温馨呢?”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应该是程式化的,而应该蕴藏在“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思考与讨论中! 以上四篇文章堪称写家与亲情的“上上品”,而恰当又巧妙地引导学生去用心品味其浓浓爱意与真情则是老师的责任,笔者只是在尝试、摸索。董旭午先生说:“生活化课堂教读所追求的回归生活,绝不是简单地打开教室的窗子,与外面的世界、与现实生活对接,更不是简单地领着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而更主要的则是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学生生活和生活情理深度对接和高度融合。”小小的“变身”,却也帮助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这是潜移默化的工作,如同初开的小花,还需呵护,方可结出理论的果子。而笔者会努力促其走向成形、成熟。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变身体验”在语文、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批准号:D/2011/02/414)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董旭午.真教语文 教真语文[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 (佟飞 江苏省邳州市占城中学 221315)
中学作品中,有的篇目因时代的差异,要求学生顺利解读有困难,尤其是情感类文章。但采用“变身体验阅读法”,学生会走进文本,步入作者和文中人物内心或精神世界,与其“同呼吸共命运”,拓展思维空间,很容易感悟亲情,感恩父母,努力做人做事。 伏尔泰说过: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有关“家”的文章,会让七年级学生“更爱我家”,更好地“珍惜自己的家人”。理解起来本不是什么难事,但往往因为作品中社会和时代的差异,要他们顺利解读也要费一番周折。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文兼顾诗歌与散文,兼顾古今中外,对学生来说可谓是“情感盛宴”。这里采用“变身体验”的方法,意在帮助学生跨越时空,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化生疏为熟悉,化误读为醒悟,化他人往事为己之现实,旨在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从而感悟亲情,感恩父母,用心努力,回馈家庭。 一、变身体验,学习化解矛盾与冲突 (一)《风筝》一文,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文章记述的是一件关于兄弟二人的往事,不管是意识到当年管错了,还是幡然醒悟,总之心情不好,总想补偿一下,但又努力无果,心情随之更加沉重,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兄弟手足情。 而七年级学生似乎对家人的冲突与亲情理解得很肤浅,需要方法引领方可深入。于是,我们用“变身体验”的方法尝试一下。 “变身小兄弟”之后,学生自然体验到了对于风筝的喜爱,是孩子们的共性;体验到了“家庭的不幸”是孩子们的内心深处隐隐约约的同感;体验到了“父亲不在,兄长为重”的社会普遍现实;体验到了“社会处于落后、混乱状态人们生活的艰辛”的状况;体验到了“长大后忘记兄长对我的不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兄长对我如此也是社会使然,而非兄长故意为之”,因此“全然忘却”……“变身兄长”之后,体验到了“嫌恶风筝,是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的含义;体验到了“管理弟弟是我的责任”,因此“义无反顾地弄坏了弟弟的风筝”实不属于内心率意而为;体验到了后来对“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认识是“我长大了”的印证;体验到了鲁迅先生的“自我解剖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体验到了“求弟弟原谅而不得”的遗憾……正是由于这样的变身体验,才让学生们从容轻松地解读了鲁迅先生的这篇难懂的文章。笔者认为许多参考书上教条的解释:批判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表示对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等等,诸如此类的“标准答案”让现在的孩子感觉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采用“变身体验”过渡一下,则水到渠成。 (二)《羚羊木雕》一文讲述的事情,七年级孩子一读即懂,但其中孰是孰非,倒是让许多教师颇为费神。笔者执教过程中,采用“分角色朗读”加“变身体验”方法,并不给学生标准答案,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变身、感悟、体验中理清是非曲直,却也别开生面。 “变身我”,有的孩子说“我对朋友反悔了,伤心极了”,停留在表面;有的孩子说“父母逼我回来,我作为子女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迫服从”,稍稍深入;有的孩子说“我珍视的是友情,而父母看重的是价值”,挖到了根。这是孩子们“接力变身体验”的硕果。 但当笔者引导学生“变身父母”的时候,课堂上呈现出了另一番情景。先是沉默,很长时间的沉默,笔者知道这是角色转换的“阵痛”,但接下来的七嘴八舌则体现了现代孩子的视角已经拓宽,见识也增多的现实。他们有的说“羚羊木雕确实挺贵的,小孩子之间不该送那么贵重的东西”,简单浅显;有的说“本不该送贵重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弄丢了、弄坏了咋办”,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的说“父母亲可事先将其价值告之孩子,讲清楚可以预防一下”,亡羊补牢;有的说“父母亲毕竟是成年人,该先检讨自己,再批评孩子,安慰孩子,帮助他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理性十足。 巧妙地“变身”,激烈地“体验”,其中是非,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如何处理好与父母亲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心中已经有杆秤了。 二、变身体验,学会感受和美与温馨 (一)《散步》是自读课文,但对七年级学生的教育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其中祖孙三代,幸福美满,相亲相爱,感动了万千读者,引导孩子们“变身体验”,家庭和睦,“幸福感”顿时油然而生。 引导学生“变身”为“母亲”,他们的情感呈现出曲线的变化。先是有一学生说:“我不愿意出门走路,毕竟年纪大了,喜欢静静地呆在家里。”坐在其附近的学生接着变身说:“儿子说的有道理,为了身体健康,我真该出去走走。”话音没落,一个学生抢着说:“看到外面春意盎然,我心情好转,想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又一位同学接力“听到小孙子的叫声,我心里高兴极了;可是到了岔路口,我犹豫了,出来走一趟,走大路显然更顺畅,走小路万一摔着了怎么办?”“后来呢,小孙子怎么说?”笔者适时插了一句。一女生说出了心声:“一家人其乐融融,多好啊,我可不想让小孙子不高兴,儿媳妇不顺心,儿子为难,那样我岂不成了一家人都不喜欢的老婆子吗?况且,都在身边怎么会让我跌倒呢?”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和笑声!孩子们的情感跳跃真让人佩服,笔者及时给了他们赞许。 笔者更多地想知道学生“变身”成“儿子”之后的感想,说法不一,但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真挚的感情。一生抢先说:“母亲是生我养我的亲人,我绝不能让她伤心,因此我选择走大路无可非议。”另一生补充“儿子还小,天性好动,喜欢新奇,小路虽难行,但秀色可心,因此选择走小路也不应受到打击,真是为难啊,我想分成两路走好了,但心里终觉不妥。”一位平时不爱说话但思维缜密的学生慢吞吞地说:“最终我还是遵从母亲,因为老人家年龄大了,我理应尊重他,这是做儿孙最起码的道理。”笔者听到这里,只有赞叹的份了,无需多做评价。这是一篇典型的尊老爱幼的文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歌。文章的主题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变身体验”中慢慢浮出水面,不带半点泥水。 (二)印度文学家泰戈尔的《金色花》,满载着对母亲浓浓的爱意,深藏着对母亲依依的留恋,真是难得的母子情深的佳作。 笔者作了简单的引导,学生即说出了自己独特而又精彩纷呈的想法来。一学生的变身想法是“我真的成了金色花,和妈妈嬉戏、捉迷藏,看到妈妈沐浴后,湿发披在肩上,我会再给妈妈带去香气,让她成为更美丽的人”;另一生评价“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还不够,只是表面上对妈妈的关心”。接着说出了自己的认识,“我成了金色花,要在妈妈读书的时候,替她遮阳,送去难得的宁静,让妈妈获得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独享精神食粮。”笔者不得不赞许此生的思维和口才,而他也加进去更多自己对亲情的诠释。一女生大方地说:“我变成了那位母亲,我在焦急地等待孩子,寻找孩子,孩子的突然出现令我惊喜,我不会去责怪孩子的淘气,因为他在我的世界里是个小精灵。”笔者不失时机地点评,“都说母爱是无私而又伟大的,而文中对母爱的回报同样也是无私的,这样的母子情深,生活怎能不温馨呢?”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应该是程式化的,而应该蕴藏在“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思考与讨论中! 以上四篇文章堪称写家与亲情的“上上品”,而恰当又巧妙地引导学生去用心品味其浓浓爱意与真情则是老师的责任,笔者只是在尝试、摸索。董旭午先生说:“生活化课堂教读所追求的回归生活,绝不是简单地打开教室的窗子,与外面的世界、与现实生活对接,更不是简单地领着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而更主要的则是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学生生活和生活情理深度对接和高度融合。”小小的“变身”,却也帮助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这是潜移默化的工作,如同初开的小花,还需呵护,方可结出理论的果子。而笔者会努力促其走向成形、成熟。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变身体验”在语文、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批准号:D/2011/02/414)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董旭午.真教语文 教真语文[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 (佟飞 江苏省邳州市占城中学 2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