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文中学 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课题 备课人 教学目标 邵爱静 散文家谈散文 审核人 王宗兵 课时 日期 2
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②了解散文评论的一般特点。 ③学会鉴赏散文中所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①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独到见解。 ②了解散文鉴赏知识。
重点难点
板 书 设 计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 散文诗
外形美——色素配合 身段大小 神韵美——觅食:白鹭钓鱼图 (静) 栖息:白鹭瞭望图 (静) 飞行:白鹭低飞图 (动)
最主要体现白鹭因为常见 而被人忘却的美
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播放一组白鹭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白鹭优美的身姿与优雅的动作,请大家思考:我们能用什么样 的语言来描述眼前这如此美妙的画面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冷峻( . 鸿鹄( . )真挚( . )黛色( . )隽永( . )镜匣( . 晓雪 )恬淡( )睿智( )磅礴( ) ( ) . . .. ) ( ) 铿锵 ( ) ( ) 蓑衣( ) . 《白鹭》作者 郭沫若 )绮丽( . )寥廓( ..
2.简介作者:散文评论家
3.自由朗读《白鹭》原文,感受白鹭之美。 外形美——色素配合 身段大小 神韵美——觅食:白鹭钓鱼图 (静) 栖息:白鹭瞭望图 (静) 飞行:白鹭低飞图 (动) 作者郭沫若是怎么评价白鹭之美的呢?——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才艺展示——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朗读品味佳词妙句。 (点拨:这是一篇有深意的散文,通篇充满诗意的语言,诗性的感悟。要求一:找出文中富有表现 力的语言,并加以赏析。要求二:本文为我们勾勒了多幅优美的画面,请选择 1——2 幅展开想像。可以 用语言或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画笔勾勒。注意抓住重点描绘,更要展示想像的丰富奇特。 ) 2.评价散文《白鹭》 (从语言、结构、感情等方面)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可从整体也可从局部来点评作品。小组交流后,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每位同学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点拨:阅读的感受是很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对文章作出评价。如从结构上分析,讨 论开头句与结尾句的作用,或这样开头与结尾的好处;或从描写对象的手法上分析,作者采用粗线条勾 勒方法的好处等等。 )
3.课内小结。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它体现了作者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作者对歌咏对象 不作正面、具体的描写,只用粗笔勾勒其神韵,又巧用衬托
比较的办法凸现对象的特点。作品诗意的语言 不仅朗朗上口,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第二课时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郭沫若先生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白鹭诗一样的美,那么评论家又怎样评价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散文呢?自 由朗读晓雪的《关于散文》 文字上 感受上 非常精彩 独特的感受 极其简练 独到的认识
2.学习课文,了解《关于散文》的特点。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明确本篇短论的写作特点。讨论交流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1)你认为文章从散文的多样性落笔有什么用意? (点拨:这不仅是作为评价《白鹭》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对散文的一种整体评价。正因为散文的文 体形式最自由自在,才会在不同的作家身上表现出迥异的风格。 ) (2)在评价郭沫若的作品时为什么要列举其他作家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作用? (点拨: 作者信手拈来一些作家为证, 一方面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 同时为概括郭老的风格作一铺垫;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老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 (3)怎样看待评价时对原文的引用? (点拨:最后一段以引用莱辛的话和《白鹭》的原文,作为评价的文字,看起来是一种偷懒的方法, 实际上是非常成功的一种弄“拙”成“巧”的写作技巧,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匠心独运。 ) 二、小结全文,请同学谈谈阅读散文《白鹭》及《关于散文》所获得的启示。 1.小结全文: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了《关于散文》 ,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晓雪对散文《白鹭》的认 识,我们也尝试着用晓雪的方法,进一步深入地品味了《白鹭》 ,形成了许多独特而可喜的见解。 2.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你获得了些什么启示? 教师提示: ①好的散文应是怎样的?(应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值得深入品味的。) ②如何发现散文的美?(通过反复品味,好的文章必须经过细致的品读,方能读出味道。) ③品味的具体方法可以有哪些?(可以联系相关信息,可以进行比较、联想等。) ④对散文的评价应更注重什么?(形成独特见解, 而不应拘泥于前说, 但应注意要做到言之有据、 言之有理。 ) ⑤美存在于哪里?(存在于那些常见而容易被忽略的事物中。 ) 三、布置作业:学习本文的方法,对你学过的一些散文,进行再次的品味,然后写一些简单的评论。 建议:参考课文《石榴》《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幽径悲剧》 、 、 、 、 。 教学后记:
怀文中学 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课题 备课人 教学目标 邵爱静 散文家谈散文 审核人 王宗兵 课时 日期 2
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②了解散文评论的一般特点。 ③学会鉴赏散文中所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①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独到见解。 ②了解散文鉴赏知识。
重点难点
板 书 设 计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 散文诗
外形美——色素配合 身段大小 神韵美——觅食:白鹭钓鱼图 (静) 栖息:白鹭瞭望图 (静) 飞行:白鹭低飞图 (动)
最主要体现白鹭因为常见 而被人忘却的美
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播放一组白鹭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白鹭优美的身姿与优雅的动作,请大家思考:我们能用什么样 的语言来描述眼前这如此美妙的画面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冷峻( . 鸿鹄( . )真挚( . )黛色( . )隽永( . )镜匣( . 晓雪 )恬淡( )睿智( )磅礴( ) ( ) . . .. ) ( ) 铿锵 ( ) ( ) 蓑衣( ) . 《白鹭》作者 郭沫若 )绮丽( . )寥廓( ..
2.简介作者:散文评论家
3.自由朗读《白鹭》原文,感受白鹭之美。 外形美——色素配合 身段大小 神韵美——觅食:白鹭钓鱼图 (静) 栖息:白鹭瞭望图 (静) 飞行:白鹭低飞图 (动) 作者郭沫若是怎么评价白鹭之美的呢?——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才艺展示——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朗读品味佳词妙句。 (点拨:这是一篇有深意的散文,通篇充满诗意的语言,诗性的感悟。要求一:找出文中富有表现 力的语言,并加以赏析。要求二:本文为我们勾勒了多幅优美的画面,请选择 1——2 幅展开想像。可以 用语言或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画笔勾勒。注意抓住重点描绘,更要展示想像的丰富奇特。 ) 2.评价散文《白鹭》 (从语言、结构、感情等方面)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可从整体也可从局部来点评作品。小组交流后,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每位同学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点拨:阅读的感受是很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对文章作出评价。如从结构上分析,讨 论开头句与结尾句的作用,或这样开头与结尾的好处;或从描写对象的手法上分析,作者采用粗线条勾 勒方法的好处等等。 )
3.课内小结。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它体现了作者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作者对歌咏对象 不作正面、具体的描写,只用粗笔勾勒其神韵,又巧用衬托
比较的办法凸现对象的特点。作品诗意的语言 不仅朗朗上口,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第二课时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郭沫若先生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白鹭诗一样的美,那么评论家又怎样评价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散文呢?自 由朗读晓雪的《关于散文》 文字上 感受上 非常精彩 独特的感受 极其简练 独到的认识
2.学习课文,了解《关于散文》的特点。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明确本篇短论的写作特点。讨论交流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1)你认为文章从散文的多样性落笔有什么用意? (点拨:这不仅是作为评价《白鹭》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对散文的一种整体评价。正因为散文的文 体形式最自由自在,才会在不同的作家身上表现出迥异的风格。 ) (2)在评价郭沫若的作品时为什么要列举其他作家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作用? (点拨: 作者信手拈来一些作家为证, 一方面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 同时为概括郭老的风格作一铺垫;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老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 (3)怎样看待评价时对原文的引用? (点拨:最后一段以引用莱辛的话和《白鹭》的原文,作为评价的文字,看起来是一种偷懒的方法, 实际上是非常成功的一种弄“拙”成“巧”的写作技巧,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匠心独运。 ) 二、小结全文,请同学谈谈阅读散文《白鹭》及《关于散文》所获得的启示。 1.小结全文: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了《关于散文》 ,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晓雪对散文《白鹭》的认 识,我们也尝试着用晓雪的方法,进一步深入地品味了《白鹭》 ,形成了许多独特而可喜的见解。 2.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你获得了些什么启示? 教师提示: ①好的散文应是怎样的?(应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值得深入品味的。) ②如何发现散文的美?(通过反复品味,好的文章必须经过细致的品读,方能读出味道。) ③品味的具体方法可以有哪些?(可以联系相关信息,可以进行比较、联想等。) ④对散文的评价应更注重什么?(形成独特见解, 而不应拘泥于前说, 但应注意要做到言之有据、 言之有理。 ) ⑤美存在于哪里?(存在于那些常见而容易被忽略的事物中。 ) 三、布置作业:学习本文的方法,对你学过的一些散文,进行再次的品味,然后写一些简单的评论。 建议:参考课文《石榴》《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幽径悲剧》 、 、 、 、 。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