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中心运营绩效评价
一. 项目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各式各样的物流配送中心也如雨后春笋涌现,物流配送中心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物流配送中心在进行仓储、拣选、装卸、配送等物流运作时都会存在一定的能力约束,超过生产型企业生产能力的生产计划无法按期完工,同样超出物流配送中心服务能力的物流配送计划也无法按照顾客的要求准时履行,所以需要研究配送中心服务能力为其制订物流配送计划提供客观依据。同时,系统地研究配送中心的服务能力,有助于配送中心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能力要素,通过制订和实施适当的物流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使企业以较低的投入获得更具优势的运营绩效。因此研究配送中心服务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 和实际意义。
目前关于配送中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方面,主要论述某地区或者城市有能力而且应该建设物流园区;二是,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三是,关于配送中心的规划与布局问题;四是,关于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包括拣货系统、仓库货位系统等;五是,关于配送中心的运作管理及优化问题以及物流中
心的绩效评价缺乏关于物流配送中心服务能力评估的文章。
物流配送中心在进行运输、仓储、订单处理和配送等物流运作时都会存在一定的能力约束,超过生产型企业生产能力的生产计划无法按期完工,同样超出配送中心服务能力的物流配送计划也无法按照顾客的要求准时履行,需要研究配送中心服务能力为其制订生产计划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同时,系统地研究配送中心的服务能力,有助于配送中心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能力要素,通过制订和实施适当的物流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使企业以较低的投入获得更具优势的运营绩效。此外,对于规划建设中的物流配送中心,只有正确地研究出某一特定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所具备的服务能力,才能建成满足物流需要的物流配送中心。因此研究配送中心服务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马士华等认为,对物流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企业层面和供应链层面。并从供应链层面的角度出发给出物流能力的定义:在某供应链中,物流系统从接受客户需求、订单处理、货物分拣、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及订单准确性、准时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孟庆鑫对物流能力对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展开了研究,从整条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认为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是由物流要素能力(capacity)和物流运作能力 (capability)综合而成的。物流要素是指输入物流系统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物流机械设备、物流设施、劳动力、资金、信息等。从可评价性的角度讲,物流要素能力主要是指物流机械设备、物流设施的能
力(机械设备或仓储设施面积的数量、生产率、劳动时间等诸要素的综合)。物流运作能力是指物流管理者通过采用物流计划、组织与控制等手段,优化配置物流资源,为供应链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贯彻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所以文章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
(l)借鉴成功经验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虽然目前对于物流配送中心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比较少,但对于物流能力评价和配送中心绩效相对比较多,借鉴学习各类评价方法,结合物流配送中心作业特点,提出对配送中心服务能力评价的思路和方法。
(2)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本文的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体,但定性研究也占了相当的比重。因为配送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所涉及的很多工作是无法精确量化的。定性分析为整个研究工作的思路、内容、方法做指导,定量研究将服务能力的评价工作具体化、科学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本文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在研究中以系统理论、系统评价理论、运筹学等理论、仿真技术为基础,注重方法和应用研究,通过实践研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由于采取网络化的计算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究将理论应用到对配送中心服务能力评价中去。
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使得商品流通从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向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社会化、智能化、合理化、简单化的现代物流方式转变,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综合型的物流中心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1.反应快速化。生产者和消费者选择物流企业配送,理由之一是比其自己采购节约时间。只有当物流企业做到“快速化”,才能保证生产者的零库存,实现消费者的及时需求。
2.服务系列化。物流中心除了提供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还在外延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物流配送咨询、物流配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贷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
3.作业规范化。物流中心使物流运作标准化和程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得简单化。
4.目标系统化。物流中心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一个企业整体的各种物流配送活动,处理好物流配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企业目标之间、物流配送活动与物流配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求单个活动的最优化,但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5.手段现代化。现代物流中心使用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如EDI技术,GPS全球定位测量技术,条形码技术等。
6.组织网络化。现代物流中心具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
网络中,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要保持系统性和一致性,这样既保证了整个物流中心中配送最优及库存分布最优,又满足了现代生产与流通的需要。
二、 配送中心的定义
配送中心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内外学者对配送中心的界定不完全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配送中心定义为: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①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②配送功能健全;③完善的信息网络;④辐射范围小;⑤多品种、小批量;⑥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
日本《物流手册》的定义是:配送中心是从供应者手中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倒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要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另外,根据不同的经营者和不同的业务内容,配送中心还可以称为流通中心、运输中心和货物储藏所等。
根据上述配送中心的定义可归纳总结出:配送中心是根据用户的订单和销售预测进货量,进行规模化采购、储存;然后,按客户订单所需商品及其数量,在规定的时间准时送达客户的物流服务场所。
三、 配送中心的功能
一般的仓库只重视商品的储存保管,传统的运输只是提供商品运
输而己,而配送中心则重视从接受客户需求申请到进行订单处理、分拣货物、配载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商品流通的全方位功能。因此,从理论上讲,配送中心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l)流通行销的功能
流通行销是配送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各项信息媒体的发达,再加上商品品质的稳定及信用,因此有许多的直销业者利用配送中心,通过有线电视、或互联网等配合进行商品行销。此种商品行销方式可以大大降低购买成本,因此广受消费者喜爱。例如在国外有许多物流公司的名称就是以行销公司命名。而批发商型的配送中心、制造商型的配送中心与进口商型的配送中心也都拥有行销(商流)的功能。
(2)仓储保管功能
商品的交易买卖达成之后,除了采取直配直送的批发商之外,均将商品经实际入库、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而后出库,因此配送中心具有储存保管的功能。在配送中心一般都有库存保管的储放区,因为任何的商品为了防止缺货,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安全库存,安全库存的数量视商品的特性及生产前置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国内制造的商品库存较少,而国外制造的商品因船期的原因库存较多,约为2一3个月;另外生鲜产品的保存期限较短,因此保管的库存量较少;冷冻食品因其保存期限较长,保管的库存量比较多。
(3)分拣配送功能
在配送中心里另一个重点就是分拣配送的功能。从各国的物流实
践来看,大体积、大批量的需求多采取直达、直送的方式,而配送中心则是为了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客户需求而发展起来的。配送中心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分拣配货作业,并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客户手中。特别是对于客户多、商品品种多、需求批量小、需求频率高、送货时间要求高的配送服务,分拣配送作业的速度和质量不仅对配送中心的作业效率起决定性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配送中心的信誉和服务水平。
(4)加工包装功能
配送中心采购时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一般采用大包装或散装,但位于配送中心下游的零售商、最终客户,一般需要小的包装。此外,商品来自不同的制造厂或流通企业,运输包装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为了有利于配送中心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必须对商品进行再包装或称倒装作业。为解决这些矛盾,有的配送中心设有包装加工功能,以提高配送中心的服务水平,扩大经营范围,提升竞争力。
(5)信息处理功能
配送中心通过信息情报的采集、分析和传递,协调控制集货、储存、拣货、流通加工、配送等一系列物流环节,实现物的流通。
(6)结算功能
配送中心的结算功能是配送中心对物流功能的一种延伸。配送中心的结算不仅只是物流费用的计算,在从事代理、配送的情况下,配送中心还要替货主向收获人结算货款等。
(7)需求预测功能
自配送中心经常负责根据配送中心商品进货、出货信息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商品进出库量,进而预测市场对此商品的需求。
(8)物流咨询功能
公共物流配送中心要充当货主的物流专家,因而必须利用自己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为货主提供方案策划、系统设计等物流方面的咨询服务,代替货主选择和评价运输商、仓储商及其他物流服务供应商。
四、 物流配送中心绩效评价的原则
王转(2003)指出,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应能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综合反映物流活动,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反映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在设计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符合物流活动的客观规律,评价的方法、内容要和评价体系相适应,能够获得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
2.整体性原则。指评价体系能综合全面地评价物流绩效,把影响经营效益和效果的所有因素都作为评价范围。
3.目的性原则。指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要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率的目的而建立。对储存、加工、包装、装卸等物流的静止状态遵循少停留、少耗费的原则,对搬运、运输等物流的流动状态要遵循距离短、时间快、费用省的原则。
4.可行性原则。指评价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资料的可得性,确保绩效评价工作操作简单,便于推广使用。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指物流绩效评价的结果要用于物流系统的改善,用于责任人或单位的奖惩和晋升。
五、物流配送中心绩效评价的步骤
孙宏岭(2001)主张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保障评价体系合理性的关键,因此一个完整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七个步骤,即:
1.确定评价工作实施机构(选聘有关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
2.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确定评价要素及制定具体的绩效量化指标);
3.收集并整理基础资料和数据;
4.评价计分(运用计算机软件计算评价指标的实际分数,评估每一评价要素的实际绩效);
5.评价分析(分析实际绩效与目标值之间的差异);
6.评价结论(欲采取的必要的纠正措施);
7.撰写评价报告(包括评价结果、评价分析、评价结论及相关附件);
8.对评价工作进行总结。
六、立基于DEA/AHP的两阶段分析模型
DE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结合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特点,我们认为DEA方法在测算物流中心绩效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并具有很大的优势。
1.物流中心的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的复杂的动态系统,而DEA方法具有对多输入一一多输出结构复杂系统的适应性。
2.对物流中心绩效评价需要从不同侧面,用多个指标加以描述,这些指标的量纲往往是不统一的,DEA方法则无需考虑量纲同一化问题。
3.在物流中心中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之间存在明显的“效益背反”现象,这就使各子系统要体现出规模收益,进而使整体物流系统体现出规模收益,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则具有分析物流系统规模收益的特征。
4.DEA方法可对物流中心的绩效评价结果分析,了解影响物流技术有效及非有效的主要因素,同时可通过分析调整改进非有效的指标数值,为今后物流中心的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DEA简单地将评价单元分为两类:有效的和非有效的,而不能按同一尺度上将所有的评价单元排序。但在实际中仅把评价单元分为两组是不够的,还常常需要将所有的评价单元排序。实现全排序的方法有很多,如公共权重法、设定输入输出的比率法、有效单元的排序法、交叉系数矩阵法、多目标决策法、层次分析法(AHP)。
其中,AHP通过计算比较矩阵的特征向量得到同一层次各元素
对于上一层次同一单元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再按照从底层依次向上的顺序,计算综合重要度,最后得到各备选方案(决策单元)的排序值。它作为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反映了决策者偏好,而且由于成对的比较矩阵是决策者主观设定的,因此存在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由于AHP需要计算许多成对备选方案,因此会出现判断不准确或失误的现象。
为避免了DEA和AHP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和不足,目前国内一些物流专家提出了采用的DEA/AHP模型分两个阶段进行物流的绩效分析。第一阶段是就物流中心需评价的决策单元构造输入—输出矩阵,并运用DEA方法进行有效性分析;第二阶段则是根据第一阶段的计算结果,创建AHP判断矩阵,并对所有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排序。
七、流配送中心绩效评价体系面临的问题
物流配送中心的绩效常常受多种物流要素影响,而如何评价多种要素的作用则需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进行分析。然而,建立数学模型需要较深的数学知识以及事先具备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种种因素使得许多物流中心只顾短期的、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培养长期的综合竞争力,他们或仅设立几个关键的绩效指标(如:送货准确率、帐货相符率、仓容利用率等)来代替完整的评价体系,或仅采用主观性较强的专家评估法来代替精确的数学模型,总之对绩效评价认识不足。
这种简单的评价方法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有些大型的、专门的物流中心已意识到科学评价物流绩效的重要
性,并用文中介绍的一些分析方法去评价其绩效,但上述的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1.存在权重赋值的主观性和固定性的缺点。这些评价方法的主观赋值权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人为地给评议指标赋值,不可避免导致对其中某些因素的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物流企业的真实性情况。
2.存在评价体系的静态性的缺点。客观现实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就要求建立评价体系应具有不断变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然而,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静态性。只有建立动态评价体系才能够真正保障国家宏观调控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保障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保持高度灵敏性,适时调整经营战略,改善内部管理。
为尽量避免这些缺点和不足,作者认为可采用将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办法,分两个阶段去评价物流中心的物流绩效。通过建立一个多目标的、动态的数学分析模型,从物流中心的不同功能、不同侧面去评价其绩效,从而达到科学地分析物流绩效、为物流中心的决策管理提供依据的目的。
八、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物流配送中心功能及特点、分析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及建立、分析物流绩效评价的方法,得到以下结论:
1.物流中心作为刚刚起步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作为物流结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其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
是保障其正常运营的前提,也是保障供应链物流顺畅的前提。
2.有效的物流中心绩效评价关键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并选取恰当的评价指标。根据物流中心的特点,文中选取五种评价指标(运输、仓储、信息化水平、客户服务和财务等绩效评价指标)对物流中心的内部业务流程进行绩效评价。考虑到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可将平衡记分卡理论应用于绩效评价,从物流企业的财务、客户服务、内部业务、学习和创新四个方面来全面评价物流中心的总体绩效水平。
3.评价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AHP)是两种先进的数学分析法,将二者结合用于物流活动的绩效分析,分两个阶段对物流中心进行绩效,可以从物流中心的不同功能、不同侧面、科学有效地评价其绩效。是当今物流绩效评价研究最新成果之一。
配送中心运营绩效评价
一. 项目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各式各样的物流配送中心也如雨后春笋涌现,物流配送中心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物流配送中心在进行仓储、拣选、装卸、配送等物流运作时都会存在一定的能力约束,超过生产型企业生产能力的生产计划无法按期完工,同样超出物流配送中心服务能力的物流配送计划也无法按照顾客的要求准时履行,所以需要研究配送中心服务能力为其制订物流配送计划提供客观依据。同时,系统地研究配送中心的服务能力,有助于配送中心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能力要素,通过制订和实施适当的物流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使企业以较低的投入获得更具优势的运营绩效。因此研究配送中心服务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 和实际意义。
目前关于配送中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方面,主要论述某地区或者城市有能力而且应该建设物流园区;二是,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三是,关于配送中心的规划与布局问题;四是,关于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包括拣货系统、仓库货位系统等;五是,关于配送中心的运作管理及优化问题以及物流中
心的绩效评价缺乏关于物流配送中心服务能力评估的文章。
物流配送中心在进行运输、仓储、订单处理和配送等物流运作时都会存在一定的能力约束,超过生产型企业生产能力的生产计划无法按期完工,同样超出配送中心服务能力的物流配送计划也无法按照顾客的要求准时履行,需要研究配送中心服务能力为其制订生产计划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同时,系统地研究配送中心的服务能力,有助于配送中心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能力要素,通过制订和实施适当的物流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使企业以较低的投入获得更具优势的运营绩效。此外,对于规划建设中的物流配送中心,只有正确地研究出某一特定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所具备的服务能力,才能建成满足物流需要的物流配送中心。因此研究配送中心服务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马士华等认为,对物流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企业层面和供应链层面。并从供应链层面的角度出发给出物流能力的定义:在某供应链中,物流系统从接受客户需求、订单处理、货物分拣、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及订单准确性、准时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孟庆鑫对物流能力对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展开了研究,从整条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认为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是由物流要素能力(capacity)和物流运作能力 (capability)综合而成的。物流要素是指输入物流系统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物流机械设备、物流设施、劳动力、资金、信息等。从可评价性的角度讲,物流要素能力主要是指物流机械设备、物流设施的能
力(机械设备或仓储设施面积的数量、生产率、劳动时间等诸要素的综合)。物流运作能力是指物流管理者通过采用物流计划、组织与控制等手段,优化配置物流资源,为供应链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贯彻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所以文章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
(l)借鉴成功经验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虽然目前对于物流配送中心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比较少,但对于物流能力评价和配送中心绩效相对比较多,借鉴学习各类评价方法,结合物流配送中心作业特点,提出对配送中心服务能力评价的思路和方法。
(2)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本文的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体,但定性研究也占了相当的比重。因为配送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所涉及的很多工作是无法精确量化的。定性分析为整个研究工作的思路、内容、方法做指导,定量研究将服务能力的评价工作具体化、科学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本文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在研究中以系统理论、系统评价理论、运筹学等理论、仿真技术为基础,注重方法和应用研究,通过实践研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由于采取网络化的计算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究将理论应用到对配送中心服务能力评价中去。
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使得商品流通从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向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社会化、智能化、合理化、简单化的现代物流方式转变,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综合型的物流中心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1.反应快速化。生产者和消费者选择物流企业配送,理由之一是比其自己采购节约时间。只有当物流企业做到“快速化”,才能保证生产者的零库存,实现消费者的及时需求。
2.服务系列化。物流中心除了提供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还在外延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物流配送咨询、物流配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贷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
3.作业规范化。物流中心使物流运作标准化和程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得简单化。
4.目标系统化。物流中心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一个企业整体的各种物流配送活动,处理好物流配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企业目标之间、物流配送活动与物流配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求单个活动的最优化,但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5.手段现代化。现代物流中心使用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如EDI技术,GPS全球定位测量技术,条形码技术等。
6.组织网络化。现代物流中心具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
网络中,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要保持系统性和一致性,这样既保证了整个物流中心中配送最优及库存分布最优,又满足了现代生产与流通的需要。
二、 配送中心的定义
配送中心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内外学者对配送中心的界定不完全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配送中心定义为: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①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②配送功能健全;③完善的信息网络;④辐射范围小;⑤多品种、小批量;⑥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
日本《物流手册》的定义是:配送中心是从供应者手中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倒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要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另外,根据不同的经营者和不同的业务内容,配送中心还可以称为流通中心、运输中心和货物储藏所等。
根据上述配送中心的定义可归纳总结出:配送中心是根据用户的订单和销售预测进货量,进行规模化采购、储存;然后,按客户订单所需商品及其数量,在规定的时间准时送达客户的物流服务场所。
三、 配送中心的功能
一般的仓库只重视商品的储存保管,传统的运输只是提供商品运
输而己,而配送中心则重视从接受客户需求申请到进行订单处理、分拣货物、配载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商品流通的全方位功能。因此,从理论上讲,配送中心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l)流通行销的功能
流通行销是配送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各项信息媒体的发达,再加上商品品质的稳定及信用,因此有许多的直销业者利用配送中心,通过有线电视、或互联网等配合进行商品行销。此种商品行销方式可以大大降低购买成本,因此广受消费者喜爱。例如在国外有许多物流公司的名称就是以行销公司命名。而批发商型的配送中心、制造商型的配送中心与进口商型的配送中心也都拥有行销(商流)的功能。
(2)仓储保管功能
商品的交易买卖达成之后,除了采取直配直送的批发商之外,均将商品经实际入库、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而后出库,因此配送中心具有储存保管的功能。在配送中心一般都有库存保管的储放区,因为任何的商品为了防止缺货,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安全库存,安全库存的数量视商品的特性及生产前置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国内制造的商品库存较少,而国外制造的商品因船期的原因库存较多,约为2一3个月;另外生鲜产品的保存期限较短,因此保管的库存量较少;冷冻食品因其保存期限较长,保管的库存量比较多。
(3)分拣配送功能
在配送中心里另一个重点就是分拣配送的功能。从各国的物流实
践来看,大体积、大批量的需求多采取直达、直送的方式,而配送中心则是为了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客户需求而发展起来的。配送中心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分拣配货作业,并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客户手中。特别是对于客户多、商品品种多、需求批量小、需求频率高、送货时间要求高的配送服务,分拣配送作业的速度和质量不仅对配送中心的作业效率起决定性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配送中心的信誉和服务水平。
(4)加工包装功能
配送中心采购时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一般采用大包装或散装,但位于配送中心下游的零售商、最终客户,一般需要小的包装。此外,商品来自不同的制造厂或流通企业,运输包装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为了有利于配送中心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必须对商品进行再包装或称倒装作业。为解决这些矛盾,有的配送中心设有包装加工功能,以提高配送中心的服务水平,扩大经营范围,提升竞争力。
(5)信息处理功能
配送中心通过信息情报的采集、分析和传递,协调控制集货、储存、拣货、流通加工、配送等一系列物流环节,实现物的流通。
(6)结算功能
配送中心的结算功能是配送中心对物流功能的一种延伸。配送中心的结算不仅只是物流费用的计算,在从事代理、配送的情况下,配送中心还要替货主向收获人结算货款等。
(7)需求预测功能
自配送中心经常负责根据配送中心商品进货、出货信息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商品进出库量,进而预测市场对此商品的需求。
(8)物流咨询功能
公共物流配送中心要充当货主的物流专家,因而必须利用自己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为货主提供方案策划、系统设计等物流方面的咨询服务,代替货主选择和评价运输商、仓储商及其他物流服务供应商。
四、 物流配送中心绩效评价的原则
王转(2003)指出,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应能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综合反映物流活动,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反映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在设计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符合物流活动的客观规律,评价的方法、内容要和评价体系相适应,能够获得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
2.整体性原则。指评价体系能综合全面地评价物流绩效,把影响经营效益和效果的所有因素都作为评价范围。
3.目的性原则。指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要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率的目的而建立。对储存、加工、包装、装卸等物流的静止状态遵循少停留、少耗费的原则,对搬运、运输等物流的流动状态要遵循距离短、时间快、费用省的原则。
4.可行性原则。指评价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资料的可得性,确保绩效评价工作操作简单,便于推广使用。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指物流绩效评价的结果要用于物流系统的改善,用于责任人或单位的奖惩和晋升。
五、物流配送中心绩效评价的步骤
孙宏岭(2001)主张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保障评价体系合理性的关键,因此一个完整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七个步骤,即:
1.确定评价工作实施机构(选聘有关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
2.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确定评价要素及制定具体的绩效量化指标);
3.收集并整理基础资料和数据;
4.评价计分(运用计算机软件计算评价指标的实际分数,评估每一评价要素的实际绩效);
5.评价分析(分析实际绩效与目标值之间的差异);
6.评价结论(欲采取的必要的纠正措施);
7.撰写评价报告(包括评价结果、评价分析、评价结论及相关附件);
8.对评价工作进行总结。
六、立基于DEA/AHP的两阶段分析模型
DE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结合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特点,我们认为DEA方法在测算物流中心绩效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并具有很大的优势。
1.物流中心的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的复杂的动态系统,而DEA方法具有对多输入一一多输出结构复杂系统的适应性。
2.对物流中心绩效评价需要从不同侧面,用多个指标加以描述,这些指标的量纲往往是不统一的,DEA方法则无需考虑量纲同一化问题。
3.在物流中心中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之间存在明显的“效益背反”现象,这就使各子系统要体现出规模收益,进而使整体物流系统体现出规模收益,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则具有分析物流系统规模收益的特征。
4.DEA方法可对物流中心的绩效评价结果分析,了解影响物流技术有效及非有效的主要因素,同时可通过分析调整改进非有效的指标数值,为今后物流中心的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DEA简单地将评价单元分为两类:有效的和非有效的,而不能按同一尺度上将所有的评价单元排序。但在实际中仅把评价单元分为两组是不够的,还常常需要将所有的评价单元排序。实现全排序的方法有很多,如公共权重法、设定输入输出的比率法、有效单元的排序法、交叉系数矩阵法、多目标决策法、层次分析法(AHP)。
其中,AHP通过计算比较矩阵的特征向量得到同一层次各元素
对于上一层次同一单元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再按照从底层依次向上的顺序,计算综合重要度,最后得到各备选方案(决策单元)的排序值。它作为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反映了决策者偏好,而且由于成对的比较矩阵是决策者主观设定的,因此存在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由于AHP需要计算许多成对备选方案,因此会出现判断不准确或失误的现象。
为避免了DEA和AHP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和不足,目前国内一些物流专家提出了采用的DEA/AHP模型分两个阶段进行物流的绩效分析。第一阶段是就物流中心需评价的决策单元构造输入—输出矩阵,并运用DEA方法进行有效性分析;第二阶段则是根据第一阶段的计算结果,创建AHP判断矩阵,并对所有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排序。
七、流配送中心绩效评价体系面临的问题
物流配送中心的绩效常常受多种物流要素影响,而如何评价多种要素的作用则需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进行分析。然而,建立数学模型需要较深的数学知识以及事先具备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种种因素使得许多物流中心只顾短期的、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培养长期的综合竞争力,他们或仅设立几个关键的绩效指标(如:送货准确率、帐货相符率、仓容利用率等)来代替完整的评价体系,或仅采用主观性较强的专家评估法来代替精确的数学模型,总之对绩效评价认识不足。
这种简单的评价方法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有些大型的、专门的物流中心已意识到科学评价物流绩效的重要
性,并用文中介绍的一些分析方法去评价其绩效,但上述的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1.存在权重赋值的主观性和固定性的缺点。这些评价方法的主观赋值权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人为地给评议指标赋值,不可避免导致对其中某些因素的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物流企业的真实性情况。
2.存在评价体系的静态性的缺点。客观现实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就要求建立评价体系应具有不断变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然而,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静态性。只有建立动态评价体系才能够真正保障国家宏观调控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保障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保持高度灵敏性,适时调整经营战略,改善内部管理。
为尽量避免这些缺点和不足,作者认为可采用将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办法,分两个阶段去评价物流中心的物流绩效。通过建立一个多目标的、动态的数学分析模型,从物流中心的不同功能、不同侧面去评价其绩效,从而达到科学地分析物流绩效、为物流中心的决策管理提供依据的目的。
八、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物流配送中心功能及特点、分析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及建立、分析物流绩效评价的方法,得到以下结论:
1.物流中心作为刚刚起步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作为物流结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其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
是保障其正常运营的前提,也是保障供应链物流顺畅的前提。
2.有效的物流中心绩效评价关键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并选取恰当的评价指标。根据物流中心的特点,文中选取五种评价指标(运输、仓储、信息化水平、客户服务和财务等绩效评价指标)对物流中心的内部业务流程进行绩效评价。考虑到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可将平衡记分卡理论应用于绩效评价,从物流企业的财务、客户服务、内部业务、学习和创新四个方面来全面评价物流中心的总体绩效水平。
3.评价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AHP)是两种先进的数学分析法,将二者结合用于物流活动的绩效分析,分两个阶段对物流中心进行绩效,可以从物流中心的不同功能、不同侧面、科学有效地评价其绩效。是当今物流绩效评价研究最新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