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团队管理的认识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本身也是一个团队,但这种团队只是一种群体性的组织,利用团队发展的规律去指导团队的组织者、管理者以及团队成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任务是解决人和人、人和事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其最终目标是提高管理效能,构建和谐关系,最终产生最大的集体绩效。
二、学校实行团队管理的必要性
在学校推行团队文化,实行团队管理是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是管理层面关系简约化的需要,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需要,是实行科学的评价机制的需要。
1、团队文化是学校实现长期发展的需要
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比作是一棵树的话,那么,学校具体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的状态是学校文化的叶子;学校师生员工的态度和方式是学校文化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土壤。
我校是一所融传统办学文化和时代教育气息于一体的新校,办学规模在当地来讲是比较大的,又地处城乡结合部,师生来源地不同及师生个体水平差异大等实际状况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在管理上推陈出新,具有独特的、扎根于学校所在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的主流文化,具有明确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具有体现学校鲜明特征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打造团队文化是我校实现长期发展的需要。
2、团队管理是管理层面关系简约化的需要
传统的组织理论所推崇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模式,把学校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划分得过于清晰,下级只对主管的上一级负责,容易带来两个层面的负面影响:一是行政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关系僵硬;二是信息在这种多层次的传递中容易“变形”,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后果和增加误读信息的机会。而现代团队管理模式是“扁平化”的结构,没有领导,没有谁比谁更大的权利,取长补短,在解决人和人、人和事等人际关系方面有较好效果。
3、团队管理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新课改带来的影响,使得学校教师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教师的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接受管理者,教师由被动参与管理向主动参与管理过渡,而实行团队管理能为老师提供一个自我管理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工作效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活动的个体目标除满足其生理需要外,更多的是要满足心理需求。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有其他成员在场,个体的工作潜能会被激发得更强,效率更高,团队成员在协作过程中个人能力得到承认和肯定,容易有成功感,能满足心理需求。因此,采用团队管理的模式,在提高老师的自信心、增强学校凝聚力方面有它独特的作用。
4、团队管理是实行科学评价机制的需要
很多学校现有的评价体制过于突出教师个人的业绩,由此而引发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心理压力过重。一方面,部门、班级、学科的教师各负其责,门户自守,自扫门前雪,团队意识薄弱,不利于协同解决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较差的教师成了“边缘人”,无法融入学校的主流,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成为不和谐因素。因此,在学校建立各种团队,以团队管理的模式打破学科界限、打破部门的约束,以团队绩效来评价老师个体,有助于打造一支和谐团队,调动老师个体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
二、团队管理的实施取得的成效
好的管理理念关键是要有针对性的实际行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我校紧密结合校情实施团队管理,塑造团队文化,经过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二三”的框架结构,即“打造一种精神,培养两种意识,推行三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
(一)打造一种精神
教师团队建设不仅仅是教师群体的组合,更重要的是将它作为一种团队文化,一种团队精神来培养,这也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灵魂所在。所以,实施团队管理的前提和核心是打造团队精神。学校实行的“纵向和横向双向管理模式”,没有了层级化管理的阻隔,使教师之间的交流顺畅,思维更容易激活,教师的智慧和真情实感很容易在这种组织和环境下激发和产生,较好地体现了“扁平化的团队建设”管理优势,从而逐渐形成了“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学校团队精神。同时,相对于“小团队”而言,学校这个“大团队”也是我们管理过程的关注点。我们加强“小团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整个学校这个“大团队”管理的效益,形成一种“大团队”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培养两种意识
在营造团队文化,实行团队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想打造团队精神,就必须在教师中培养两种意识,即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1、实行捆绑评价,增强团队意识
团队精神要求教师的个人价值必须与集体价值相一致。在团队管理过程中,我们强调尊重与赏识同步、理解与包容并行、合作与竞争共生,倡导“合作大于竞争,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理念,提倡开展团队竞争,在培养团队意识的基础上,使竞争日趋良性化。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评价是增强团队意识最有力的手段。我们将学校常规管理,如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常规、卫生环境、学校重大活动、学生满意度、教师取得成绩等内容纳入团队评价范畴,每月由校委会成员一一进行量化、评价,最后根据综合评定情况,评选出学校星级团队挂牌表彰,并且将星级团队评选与年终个人绩效评定挂钩,星级团队所有成员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这样,我们将教师个人价值与团队价值有效捆绑,形成了团队激励和制约机制,使个体表现不仅仅关乎个人利益,更重要的是与团队共荣辱。
2、倡导良性竞争,提高合作意识
学校若干小团队相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就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个集体,因此“小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学校整体的发展方向,若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各自为战,相互掣肘。为此,我们特设立了“团队协作奖”,明确规定:只要是学校整体性工作,牵扯到哪些小团队,这些小团队必须鼎力协作完成此项工作,如有哪个小团队没有与其他团队积极配合,加强合作,扯了工作的后腿,将错失获得“团队协作奖”的机会,相应的该小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人绩效成绩将受到影响。这样的措施有效确保了所有成员在关心“小团队”利益的基础上,心里会时时装着学校这一“大团队”的利益,使“小团队”间的合作竞争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推行三种模式
在具体推进团队管理的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实施三种模式来进行。在学校管理上实行“双向制”管理模
式:在教育教学上采用“小团队”模式;在师资建设上,实施“小梯形”培养模式。
1、“双向制”管理模式调动团队的积极性
针对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实际情况,学校试行“校长一级部管理责任人”纵向管理网络和“学校业务干部分学科、分组包干管理”的横向广度管理,力求实现纵向管理到底、横向管理到边。我们将每个教研组作为一个团队,实行团队责任人负责制,责任人对本部教学、德育等工作进行统一调度,全权负责,责权一致,从而使责任更加明确,有效调动了团队责任人的工作积极性,缩小了管理单元。
2、“小团队”研讨模式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团队优势不仅表现在团队成员成绩的优劣互补,更重要的是由团队合作而产生的团队智慧和力量。一支高效的团队并非全是由优秀的个人组成,只要相互支持,共享成果,将个人智慧逐渐转变为“1+1>2”的团队智慧与力量,就能使工作整体产生最大化的成果。为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等方面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如我们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五段式”集体备课研讨模式,即“集体备案-微格反思-课堂展示-现场点评-教后反思”;如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小专题研讨;建立团队德育研讨阵地等,这些研讨形式充分发挥了团体智慧的力量,以个体带动整体,实现个体智慧的最大化,且省时高效,教师参与度高,切实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3、“小梯形”培养模式促进内部发展的均衡性
教师多、教师之间水平差异大造成了我校师资水平不均衡现象,如果以整个学校为团队对教师进行分层培养容易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因多学科相混杂使得划分标准不明确;另一方面因每个层面人数过多使培养工作难以推进。为此我们想到将学校范围的分层培养下放到各个小团队(教研组),把每个团队的成员进行层次划分,实施“小梯形”培养,这样更便于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每个团队负责人分别为每个培养层次教师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每位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推选团队首席教师、实施青蓝工程等方式,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均衡了团队内部成员的发展。
总之,学校的文化就像一支看不见的手在影响和左右着这所学校的个性和发展,改变和塑造着一届届学生的气质、性格、风度和价值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初步营造了一种昂扬进取的团队文化,团队成员乐于分享、善于沟通、追求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如今的学校,和谐发展的新气象也蔚然成风。我们更加坚信:学校的管理需要团队!和谐的学校更需要团队!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张村河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樊平军
一、对团队管理的认识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本身也是一个团队,但这种团队只是一种群体性的组织,利用团队发展的规律去指导团队的组织者、管理者以及团队成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任务是解决人和人、人和事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其最终目标是提高管理效能,构建和谐关系,最终产生最大的集体绩效。
二、学校实行团队管理的必要性
在学校推行团队文化,实行团队管理是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是管理层面关系简约化的需要,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需要,是实行科学的评价机制的需要。
1、团队文化是学校实现长期发展的需要
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比作是一棵树的话,那么,学校具体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的状态是学校文化的叶子;学校师生员工的态度和方式是学校文化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土壤。
我校是一所融传统办学文化和时代教育气息于一体的新校,办学规模在当地来讲是比较大的,又地处城乡结合部,师生来源地不同及师生个体水平差异大等实际状况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在管理上推陈出新,具有独特的、扎根于学校所在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的主流文化,具有明确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具有体现学校鲜明特征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打造团队文化是我校实现长期发展的需要。
2、团队管理是管理层面关系简约化的需要
传统的组织理论所推崇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模式,把学校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划分得过于清晰,下级只对主管的上一级负责,容易带来两个层面的负面影响:一是行政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关系僵硬;二是信息在这种多层次的传递中容易“变形”,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后果和增加误读信息的机会。而现代团队管理模式是“扁平化”的结构,没有领导,没有谁比谁更大的权利,取长补短,在解决人和人、人和事等人际关系方面有较好效果。
3、团队管理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新课改带来的影响,使得学校教师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教师的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接受管理者,教师由被动参与管理向主动参与管理过渡,而实行团队管理能为老师提供一个自我管理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工作效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活动的个体目标除满足其生理需要外,更多的是要满足心理需求。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有其他成员在场,个体的工作潜能会被激发得更强,效率更高,团队成员在协作过程中个人能力得到承认和肯定,容易有成功感,能满足心理需求。因此,采用团队管理的模式,在提高老师的自信心、增强学校凝聚力方面有它独特的作用。
4、团队管理是实行科学评价机制的需要
很多学校现有的评价体制过于突出教师个人的业绩,由此而引发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心理压力过重。一方面,部门、班级、学科的教师各负其责,门户自守,自扫门前雪,团队意识薄弱,不利于协同解决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较差的教师成了“边缘人”,无法融入学校的主流,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成为不和谐因素。因此,在学校建立各种团队,以团队管理的模式打破学科界限、打破部门的约束,以团队绩效来评价老师个体,有助于打造一支和谐团队,调动老师个体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
二、团队管理的实施取得的成效
好的管理理念关键是要有针对性的实际行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我校紧密结合校情实施团队管理,塑造团队文化,经过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二三”的框架结构,即“打造一种精神,培养两种意识,推行三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
(一)打造一种精神
教师团队建设不仅仅是教师群体的组合,更重要的是将它作为一种团队文化,一种团队精神来培养,这也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灵魂所在。所以,实施团队管理的前提和核心是打造团队精神。学校实行的“纵向和横向双向管理模式”,没有了层级化管理的阻隔,使教师之间的交流顺畅,思维更容易激活,教师的智慧和真情实感很容易在这种组织和环境下激发和产生,较好地体现了“扁平化的团队建设”管理优势,从而逐渐形成了“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学校团队精神。同时,相对于“小团队”而言,学校这个“大团队”也是我们管理过程的关注点。我们加强“小团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整个学校这个“大团队”管理的效益,形成一种“大团队”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培养两种意识
在营造团队文化,实行团队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想打造团队精神,就必须在教师中培养两种意识,即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1、实行捆绑评价,增强团队意识
团队精神要求教师的个人价值必须与集体价值相一致。在团队管理过程中,我们强调尊重与赏识同步、理解与包容并行、合作与竞争共生,倡导“合作大于竞争,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理念,提倡开展团队竞争,在培养团队意识的基础上,使竞争日趋良性化。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评价是增强团队意识最有力的手段。我们将学校常规管理,如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常规、卫生环境、学校重大活动、学生满意度、教师取得成绩等内容纳入团队评价范畴,每月由校委会成员一一进行量化、评价,最后根据综合评定情况,评选出学校星级团队挂牌表彰,并且将星级团队评选与年终个人绩效评定挂钩,星级团队所有成员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这样,我们将教师个人价值与团队价值有效捆绑,形成了团队激励和制约机制,使个体表现不仅仅关乎个人利益,更重要的是与团队共荣辱。
2、倡导良性竞争,提高合作意识
学校若干小团队相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就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个集体,因此“小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学校整体的发展方向,若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各自为战,相互掣肘。为此,我们特设立了“团队协作奖”,明确规定:只要是学校整体性工作,牵扯到哪些小团队,这些小团队必须鼎力协作完成此项工作,如有哪个小团队没有与其他团队积极配合,加强合作,扯了工作的后腿,将错失获得“团队协作奖”的机会,相应的该小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人绩效成绩将受到影响。这样的措施有效确保了所有成员在关心“小团队”利益的基础上,心里会时时装着学校这一“大团队”的利益,使“小团队”间的合作竞争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推行三种模式
在具体推进团队管理的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实施三种模式来进行。在学校管理上实行“双向制”管理模
式:在教育教学上采用“小团队”模式;在师资建设上,实施“小梯形”培养模式。
1、“双向制”管理模式调动团队的积极性
针对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实际情况,学校试行“校长一级部管理责任人”纵向管理网络和“学校业务干部分学科、分组包干管理”的横向广度管理,力求实现纵向管理到底、横向管理到边。我们将每个教研组作为一个团队,实行团队责任人负责制,责任人对本部教学、德育等工作进行统一调度,全权负责,责权一致,从而使责任更加明确,有效调动了团队责任人的工作积极性,缩小了管理单元。
2、“小团队”研讨模式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团队优势不仅表现在团队成员成绩的优劣互补,更重要的是由团队合作而产生的团队智慧和力量。一支高效的团队并非全是由优秀的个人组成,只要相互支持,共享成果,将个人智慧逐渐转变为“1+1>2”的团队智慧与力量,就能使工作整体产生最大化的成果。为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等方面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如我们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五段式”集体备课研讨模式,即“集体备案-微格反思-课堂展示-现场点评-教后反思”;如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小专题研讨;建立团队德育研讨阵地等,这些研讨形式充分发挥了团体智慧的力量,以个体带动整体,实现个体智慧的最大化,且省时高效,教师参与度高,切实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3、“小梯形”培养模式促进内部发展的均衡性
教师多、教师之间水平差异大造成了我校师资水平不均衡现象,如果以整个学校为团队对教师进行分层培养容易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因多学科相混杂使得划分标准不明确;另一方面因每个层面人数过多使培养工作难以推进。为此我们想到将学校范围的分层培养下放到各个小团队(教研组),把每个团队的成员进行层次划分,实施“小梯形”培养,这样更便于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每个团队负责人分别为每个培养层次教师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每位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推选团队首席教师、实施青蓝工程等方式,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均衡了团队内部成员的发展。
总之,学校的文化就像一支看不见的手在影响和左右着这所学校的个性和发展,改变和塑造着一届届学生的气质、性格、风度和价值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初步营造了一种昂扬进取的团队文化,团队成员乐于分享、善于沟通、追求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如今的学校,和谐发展的新气象也蔚然成风。我们更加坚信:学校的管理需要团队!和谐的学校更需要团队!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张村河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樊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