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最有名的壮阳春药--------五石散
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首先它有壮阳、强体力,治阳痿功效,也许对湿疮、溃疡还有少许治疗的功效,并在服用后可以让人性情亢奋,浑身燥热,身体肌肤的触觉变得高度敏感,要用寒食、喝温酒,脱衣裸袒,运动出汗等方式来发散药力。
服石之始作俑者 , 古今一般都归咎于三国时之何晏。何晏是何许人也?何晏,字平叔,现在的河南南阳人,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的孙子。《魏略》认为他是何进的弟弟何苗的孙子。话说他爷爷何进被张让等十常侍干掉后,何家衰落。何晏他爸叫何咸,很早就死了,因为新寡之妇的常态是梨花带雨颇为动人,再加上曹家有收寡妇的优良传统,曹操就将何咸的遗孀尹氏纳为妾,因此当时还是胚胎的何晏一出生就成了曹操养子。何晏年方七岁,明慧若神,曹操有意收其为子,随曹姓。某日有人见何晏蹲在地上画了个方块,把自己圈在里头,就问他何故,何晏说:此乃何氏之庐也。那时候少年何晏或已知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他那个何氏方块在数学上可以叫做“独立人格”。 长大后的何晏不仅不俗,还开了风气之先。饮酒沟女开办文学沙龙,还率先服用五石散,算是中国历史上嗑药第一人。苏轼说嗑药肇始于何晏,此话不假。因为他是大名士,当时的天王级人物,时人才趋之若鹜,争相效仿。至于吃了这种药的效果,何晏自己说“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看来服了五石散还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若放在现代,吃了这药的人一定过不了兴奋剂检测关。另有人说,五石散的作用不止提神,还可壮阳,可称古代伟哥,服后夜御数女若等闲。五石散在文人圈子的普及,还赖学者皇甫谧的广告,谧曾经曰过:“晏耽爱女色,服五石散体力转强。”有关五石散的毒副作用,苏轼的考证是:“凡吃过这药的,背生痈疮并伴随呕血,等于服毒,当世之人不可能不知。”从魏晋时举国知识分子集体服毒现象之广泛,可窥这一时代颓废、变态之一斑。有史家将世人多嗑药列为末世景象之一,是很有些道理的。
魏晋时人们之所以服用五石散 , 首先是因其有一定的功效 , 如何晏服散后 , 能够体力转强 , 身心开朗 , 人们信而有征 , 才开始争相摹仿。《千金翼方》在论述五石散类方时尝言:“五石肾气丸 , 治诸虚劳”“五石乌头丸 , 治男子五劳七伤诸积冷 , 十二风瘅”。“五石更生散 , 治男子五劳七伤 , 虚羸著床 , 医不能愈 , 服此无不愈。”“五石护命散 , 治虚劳百病。” 可见五石散的功用 , 是用来治疗五劳七伤等各种慢性虚劳病的 , 只要辨证准确 , 放胆用之 , 其功效是显著的。据古代文献记载 , 初期服用少量五石散 , 能加强消化机能及营养情况 , 但同时也伴有轻微的中毒现象 , “人进食多是一候; 气下颜色和悦 , 是二候; 头面身痒搔 , 是三候; 策策恶风 , 是四候; 厌厌欲寐 , 是五候也。” 五石散因為药性燥熱,故服用之后必須以「石发」(躺在室外风涼之处)、「散行」(出外散步)來散其体热,待身上的热气消解之后,便感精神抖擞、神清氣爽,有如痼疾尽皆一扫而空般痛快,莫怪文人如此趋之若鹜了。由于在服药之后除行散以外,尚要饮以温酒来借酒力发散药性,于是魏晋名士大多好酒,两汉魏晋时,当面言及对方长辈的名讳是非常犯忌而且无礼的事情。另外,這玩意意还有另外一項媲美的妙用,长期服用,皮肤便会变得白嫩細致、吹彈可破!不过皮肤細致过了头就会惹來一些麻煩---像不能多穿衣物啦、不能常洗澡等等...... ,导致此时长虱子成了一种风雅之尚。所以在石发时要穿薄而宽大、未浆洗的软旧衣,不能穿厚实或者未脱浆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热和衣服摩擦皮肤导致不适。所谓魏晋风度那宽袍大袖的飘逸风姿,只怕一多半也是与这个有关系的。另外还有诸如暴躁而口发狂言,桀骜无礼或赤膊跣奔等等放浪形骸的荒诞举动,也大都有着这个原因。因此梁实秋先生曾经小小地幽了他们一默:“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这种散步,我想是不舒服的。肚里面有丹砂雄黄白矾之类的东西作怪,必须脚步加快,步出一身大汗,方得畅快。我所谓的散步不这样的紧张,遇到天寒风大,可以缩颈急行,否则亦不妨迈方步,缓缓而行。培根有言:‘散步
利胃。’我的胃口已经太好,不可再利,所以我从不跄踉地越路。”长期服用 , 则会出现“舌缩入喉”、“痈疮陷背”、“脊肉烂溃”、“头痛欲裂”、“腰痛欲折”、“腹胀欲决甚者断衣带”、“心痛如刺”、“百节竣疼”、“咽中痛”、“鼻塞清涕出”、“膈上大满欲吐”、“温温欲吐”、“大便当变于常 , 故小青黑色” 等一系列严重中毒现象, 甚至死亡。这些描述与现代砷中毒之症状十分相似。五石散之所以造成大的危害还与其组成有极大的关系。五石散的危害性主要来自 石, 方中应有是药。近代医家杨则民在《寒石散之治效》中还云:“寒石散以砒石、钟乳石、紫石英、云母石、寒水石等五石精炼而成 亦有不用砒石者 。” 是有道理的。现代的医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五石散是由石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及赤石脂组成。这种说法 , 最早始于鲁迅先生 , 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一文中说“五石散的基本 , 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 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 其主要依据的是《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中的有关记载。这些书中在论及石药时 , 皆有“钟乳对术”、“硫磺对防风”、“白石英对附子”、“紫石英对人参”、“赤石脂对桔梗”等论述。 但这 5 种药都没有明显的毒性 , 服之亦不会产生古籍中所记载那样大的毒害作用 , 所以五石散的成份不只有这5 种药物。
魏晋时人服用的五石散 , 实际上系由东汉张仲景的“候氏黑散”和“紫石英方”合并加减而成。紫石英方已不可考 , 候氏黑散中的矿石药 , 尚有矾石,其主要成份明矾〔KAL3(OH )6(SO4)2〕是一种无毒的矿石 , 亦不致造成大的危害。但在古书中“矾石”常与“礜石”相混淆。礜石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物 , 即今天的砷黄铁矿( FeAsS ) , 又叫毒砂 , 魏晋时人服用的五石散应有此物 , 实际上五石散对人体的毒害作用也主要来自这种含砷的矿物。《千金要方》论及石药时言“礜石无所偏对 , 其治主胃 , 发则令人心急口噤 , 骨节疼强 , 或节节生疮。”“石硫磺、礜石、桔梗、牡蛎、茯苓 , 此五物发宜浴”。 此皆是五石散中有礜石的佐证。《本草纲目》“礜石”条下更明确指出:“礜石性气与砒石相近 , 盖亦其类也。古方礜石、矾石常相混书 , 盖二字相似 , 故误耳 , 然矾石性寒无毒 , 礜石性热有毒 , 不可不审。陆农师云‘礜石之力 , 十倍钟乳。’按洪容斋随笔云:王子敬静息帖 , 言礜石深是可疑 , 凡喜散者辄发痈 , 盖散者 , 寒食散也 , 古人多服之 , 中有礜石 , 性热有毒 , 故云深可疑也。刘表在荆州 , 与王粲登鄣山 , 见一冈不生百草。粲曰:此必古冢 , 其人在世 , 服生石 , 热不出外 , 故草木焦灭。表掘之 , 果有礜石满茔。”
事实上 , 魏晋时人服食的“五石散”成份不一 , 并非一首固定的方剂。如《抱朴子》载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而《诸病源候论》则认为当由石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烧炼而成。有一說是以阳起石、钟乳石、灵磁石、空青石、金刚石五种石头研磨成粉后混合使用。
《诸病源候论》即言“诸方互有不同” 从《千金翼方》所载的“五石肾气丸”、“五石更生散”、“五石护命散”、“五石乌头丸”等 可知 , 各方组成同中有异 , 异中有同 , 孙思邈还说:“今之世人 , 多有单服钟乳、礜石、桃花石、紫石、亦有佥和草药服之 , 此等虽非五石 , 亦是五石之例”。 其在“五石更生散(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海蛤、防风、栝蒌、白术、人参、桔梗、细辛、干姜、桂心、附子) 下更言“若热欲去石硫黄 , 赤石脂 , 即名三石更生 , 一方言是寒石散 , 方出何俟。” 不过 , 服五石散中毒者 , 谅是缘于礜石。
古人最有名的壮阳春药--------五石散
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首先它有壮阳、强体力,治阳痿功效,也许对湿疮、溃疡还有少许治疗的功效,并在服用后可以让人性情亢奋,浑身燥热,身体肌肤的触觉变得高度敏感,要用寒食、喝温酒,脱衣裸袒,运动出汗等方式来发散药力。
服石之始作俑者 , 古今一般都归咎于三国时之何晏。何晏是何许人也?何晏,字平叔,现在的河南南阳人,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的孙子。《魏略》认为他是何进的弟弟何苗的孙子。话说他爷爷何进被张让等十常侍干掉后,何家衰落。何晏他爸叫何咸,很早就死了,因为新寡之妇的常态是梨花带雨颇为动人,再加上曹家有收寡妇的优良传统,曹操就将何咸的遗孀尹氏纳为妾,因此当时还是胚胎的何晏一出生就成了曹操养子。何晏年方七岁,明慧若神,曹操有意收其为子,随曹姓。某日有人见何晏蹲在地上画了个方块,把自己圈在里头,就问他何故,何晏说:此乃何氏之庐也。那时候少年何晏或已知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他那个何氏方块在数学上可以叫做“独立人格”。 长大后的何晏不仅不俗,还开了风气之先。饮酒沟女开办文学沙龙,还率先服用五石散,算是中国历史上嗑药第一人。苏轼说嗑药肇始于何晏,此话不假。因为他是大名士,当时的天王级人物,时人才趋之若鹜,争相效仿。至于吃了这种药的效果,何晏自己说“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看来服了五石散还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若放在现代,吃了这药的人一定过不了兴奋剂检测关。另有人说,五石散的作用不止提神,还可壮阳,可称古代伟哥,服后夜御数女若等闲。五石散在文人圈子的普及,还赖学者皇甫谧的广告,谧曾经曰过:“晏耽爱女色,服五石散体力转强。”有关五石散的毒副作用,苏轼的考证是:“凡吃过这药的,背生痈疮并伴随呕血,等于服毒,当世之人不可能不知。”从魏晋时举国知识分子集体服毒现象之广泛,可窥这一时代颓废、变态之一斑。有史家将世人多嗑药列为末世景象之一,是很有些道理的。
魏晋时人们之所以服用五石散 , 首先是因其有一定的功效 , 如何晏服散后 , 能够体力转强 , 身心开朗 , 人们信而有征 , 才开始争相摹仿。《千金翼方》在论述五石散类方时尝言:“五石肾气丸 , 治诸虚劳”“五石乌头丸 , 治男子五劳七伤诸积冷 , 十二风瘅”。“五石更生散 , 治男子五劳七伤 , 虚羸著床 , 医不能愈 , 服此无不愈。”“五石护命散 , 治虚劳百病。” 可见五石散的功用 , 是用来治疗五劳七伤等各种慢性虚劳病的 , 只要辨证准确 , 放胆用之 , 其功效是显著的。据古代文献记载 , 初期服用少量五石散 , 能加强消化机能及营养情况 , 但同时也伴有轻微的中毒现象 , “人进食多是一候; 气下颜色和悦 , 是二候; 头面身痒搔 , 是三候; 策策恶风 , 是四候; 厌厌欲寐 , 是五候也。” 五石散因為药性燥熱,故服用之后必須以「石发」(躺在室外风涼之处)、「散行」(出外散步)來散其体热,待身上的热气消解之后,便感精神抖擞、神清氣爽,有如痼疾尽皆一扫而空般痛快,莫怪文人如此趋之若鹜了。由于在服药之后除行散以外,尚要饮以温酒来借酒力发散药性,于是魏晋名士大多好酒,两汉魏晋时,当面言及对方长辈的名讳是非常犯忌而且无礼的事情。另外,這玩意意还有另外一項媲美的妙用,长期服用,皮肤便会变得白嫩細致、吹彈可破!不过皮肤細致过了头就会惹來一些麻煩---像不能多穿衣物啦、不能常洗澡等等...... ,导致此时长虱子成了一种风雅之尚。所以在石发时要穿薄而宽大、未浆洗的软旧衣,不能穿厚实或者未脱浆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热和衣服摩擦皮肤导致不适。所谓魏晋风度那宽袍大袖的飘逸风姿,只怕一多半也是与这个有关系的。另外还有诸如暴躁而口发狂言,桀骜无礼或赤膊跣奔等等放浪形骸的荒诞举动,也大都有着这个原因。因此梁实秋先生曾经小小地幽了他们一默:“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这种散步,我想是不舒服的。肚里面有丹砂雄黄白矾之类的东西作怪,必须脚步加快,步出一身大汗,方得畅快。我所谓的散步不这样的紧张,遇到天寒风大,可以缩颈急行,否则亦不妨迈方步,缓缓而行。培根有言:‘散步
利胃。’我的胃口已经太好,不可再利,所以我从不跄踉地越路。”长期服用 , 则会出现“舌缩入喉”、“痈疮陷背”、“脊肉烂溃”、“头痛欲裂”、“腰痛欲折”、“腹胀欲决甚者断衣带”、“心痛如刺”、“百节竣疼”、“咽中痛”、“鼻塞清涕出”、“膈上大满欲吐”、“温温欲吐”、“大便当变于常 , 故小青黑色” 等一系列严重中毒现象, 甚至死亡。这些描述与现代砷中毒之症状十分相似。五石散之所以造成大的危害还与其组成有极大的关系。五石散的危害性主要来自 石, 方中应有是药。近代医家杨则民在《寒石散之治效》中还云:“寒石散以砒石、钟乳石、紫石英、云母石、寒水石等五石精炼而成 亦有不用砒石者 。” 是有道理的。现代的医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五石散是由石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及赤石脂组成。这种说法 , 最早始于鲁迅先生 , 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一文中说“五石散的基本 , 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 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 其主要依据的是《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中的有关记载。这些书中在论及石药时 , 皆有“钟乳对术”、“硫磺对防风”、“白石英对附子”、“紫石英对人参”、“赤石脂对桔梗”等论述。 但这 5 种药都没有明显的毒性 , 服之亦不会产生古籍中所记载那样大的毒害作用 , 所以五石散的成份不只有这5 种药物。
魏晋时人服用的五石散 , 实际上系由东汉张仲景的“候氏黑散”和“紫石英方”合并加减而成。紫石英方已不可考 , 候氏黑散中的矿石药 , 尚有矾石,其主要成份明矾〔KAL3(OH )6(SO4)2〕是一种无毒的矿石 , 亦不致造成大的危害。但在古书中“矾石”常与“礜石”相混淆。礜石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物 , 即今天的砷黄铁矿( FeAsS ) , 又叫毒砂 , 魏晋时人服用的五石散应有此物 , 实际上五石散对人体的毒害作用也主要来自这种含砷的矿物。《千金要方》论及石药时言“礜石无所偏对 , 其治主胃 , 发则令人心急口噤 , 骨节疼强 , 或节节生疮。”“石硫磺、礜石、桔梗、牡蛎、茯苓 , 此五物发宜浴”。 此皆是五石散中有礜石的佐证。《本草纲目》“礜石”条下更明确指出:“礜石性气与砒石相近 , 盖亦其类也。古方礜石、矾石常相混书 , 盖二字相似 , 故误耳 , 然矾石性寒无毒 , 礜石性热有毒 , 不可不审。陆农师云‘礜石之力 , 十倍钟乳。’按洪容斋随笔云:王子敬静息帖 , 言礜石深是可疑 , 凡喜散者辄发痈 , 盖散者 , 寒食散也 , 古人多服之 , 中有礜石 , 性热有毒 , 故云深可疑也。刘表在荆州 , 与王粲登鄣山 , 见一冈不生百草。粲曰:此必古冢 , 其人在世 , 服生石 , 热不出外 , 故草木焦灭。表掘之 , 果有礜石满茔。”
事实上 , 魏晋时人服食的“五石散”成份不一 , 并非一首固定的方剂。如《抱朴子》载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而《诸病源候论》则认为当由石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烧炼而成。有一說是以阳起石、钟乳石、灵磁石、空青石、金刚石五种石头研磨成粉后混合使用。
《诸病源候论》即言“诸方互有不同” 从《千金翼方》所载的“五石肾气丸”、“五石更生散”、“五石护命散”、“五石乌头丸”等 可知 , 各方组成同中有异 , 异中有同 , 孙思邈还说:“今之世人 , 多有单服钟乳、礜石、桃花石、紫石、亦有佥和草药服之 , 此等虽非五石 , 亦是五石之例”。 其在“五石更生散(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海蛤、防风、栝蒌、白术、人参、桔梗、细辛、干姜、桂心、附子) 下更言“若热欲去石硫黄 , 赤石脂 , 即名三石更生 , 一方言是寒石散 , 方出何俟。” 不过 , 服五石散中毒者 , 谅是缘于礜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