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指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在于各级干部,根本在于建立新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为此,我们立足无锡实际,制定并实施《关于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努力促成“六个转变”:    从偏重经济建设考核向注重经济、文化、社会等全面考核转变。干部考核是指挥棒。一个时期以来,在对各级干部的考核中,过分注重对经济建设方面的考核,忽视对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考核,考核的“一手硬、一手软”,容易造成干部在工作上的倚重倚轻,带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为此,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共设置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四大类39项指标,其中把20项指标设定为核心指标,加大考核权重。在核心指标中,经济发展类只设3项,占15%;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类有17项,占85%。在社会发展类中,设置了“社会保障水平”、“劳动力就业水平”、“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公益性文化设施达标率”、“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9项指标,使考核的范围进一步拓展,考核的内涵进一步丰富,考核的导向进一步明晰,以此引导各级干部进一步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从偏重GDP考核向注重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民生指标考核转变。在以往的考核中,由于过分注重GDP考核,导致有些干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造成以GDP排座次、论英雄。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着力抓了“一淡化一强化”,使考核从单纯注重GDP转向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一方面,淡化GDP考核。设置相对指标,不设总量指标,我们设置了“人均GDP”这一指标,只考核相对指标,GDP的总量及增幅不再列入考核范围;调整考核权重,降低考核份量,我们把“人均GDP”这一指标的权重调低,使其成为非核心指标,在100分权重中仅占3分;注重发展质量,强化反向制约,我们把“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一些体现发展质量、具有约束GDP扩张的指标列入考核范围,促进各级干部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强化民生指标考核。我们首次加入生活质量类别,共设置8项指标,涉及城乡居民收入、受教育年限、人均预期寿命、食品安全等事关民生的重点领域。同时加大考核的份量,在8项指标中设置了5项核心指标,而且把“城乡居民收入”这一核心指标的权重设为8分,成为全部39项指标中的最高值,以此引导各级干部更加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从偏重即期和短期效应的考核向注重长期效应的考核转变。干部的政绩,即期和短期效应好考核,长期效应难考核。我们在新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突出发展重点,明确工作导向,注重长期效应。一是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无锡来看,资源承载能力较弱,特别是土地资源较少。为此,我们在考核指标体系中,设置了万元GDP能耗、工业集中区亩均土地投资强度、工业集中区亩均土地产出等指标,而且全部作为核心指标,加大考核权重,促进各级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集约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突出科技创新的有关指标。在新的指标体系中,我们增加了对科技创新的考核,设置了“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总数比重”等与自主创新、科技创业有关的指标,确立“生产投资是今天的GDP,科技投入是明天的增长点”的理念,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无锡这样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来讲,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尤为紧迫。为此,我们强化了环境保护指标的考核,设置了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完成率、绿化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指标,引导各级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发展全过程,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从偏重一刀切、齐步走的考核向注重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考核转变。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各地发展禀赋、工作基础也不尽相同,过分强调同一性、齐步走,难以体现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不利于发挥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干部政绩考核中,我们注重体现差别性,把握时序性,鼓励创造性,在具体指标值上不搞一刀切,在达标进度上不搞齐步走,采取分类考核,分时段考核。针对我市下辖的两县(市)七区的实际情况,我们按照“七区一体、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分别明确九个板块的功能定位,力争形成错位发展、各展所长的格局。具体到考核指标上,设置不同的目标值和时间进度,鼓励各级干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比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江阴、宜兴、锡山等市(区)2006年目标值为35%左右,对崇安等三个老城区目标值设定为50%以上,最高的达85%;城镇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和农村养老保障综合参保率指标,对江阴、宜兴、锡山、惠山等市(区)的考核参考值和达标进度各不相同;万元GDP能耗、R&D支出占GDP比重、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有难度指标,也对不同地区分阶段分时序设置目标值,这样,既激励各地攻坚克难、创造特色,又有利于推进工作、取得实效。    从偏重以领导评价为主的考核向注重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转变。干部政绩好坏,群众眼睛最亮,看得最清楚。在新的干部考核体系中,我们在重视上级部门和分管领导意见的同时,更加强化群众的参与度,让广大群众知道各级干部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特别是对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考核,做到不以工作总结代替老百姓的直观感受,不以统计数据代替实际发展水平,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在考核程序上增加了民主测评、民意调查、政绩公示等环节,加大群众评价的权重,目的就是改变注重领导评价忽视群众评价的考核倾向,使各级干部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更好地结合起来,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和监督,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根本判断标准,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切实做到为了群众干政绩,依靠群众谋政绩,发动群众检验政绩,使各级干部既要金杯银杯,更要老百姓的口碑。    从偏重职能部门的考核向注重职能部门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转变。考核由职能部门负责,但考核结果不能仅靠部门产生。考核凭数字说话,但数字须体现准确性,代表广泛性。在实施新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我们积极从以部门考核为主向部门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转变,重数字不唯数字,重结果又重过程,重部门考核更重社会评价。一是扩大统计数据的社会采集面。对居民收入、居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等生活质量类、社会发展类指标增加监测点,扩大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二是对考核过程进行公示。积极利用新闻媒体,对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新农村建设等专项工作,每季度向社会公布进展情况,一方面把考核的作用从事后看结果向事中抓落实拓展,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的反响和评价,动态修正工作推进的进度、力度和方式、方法。三是开展社会评议活动。连续三年开展政风评议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对机关作风进行评议,评议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市公布,评议不合格的单位,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对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进行诫免谈话,进一步强化社会评价的力度。建立“政民互动”网络平台,通过“网上投票”、“问卷调查”、“建言献策”等栏目,及时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评价意见,并将反映问题的办理情况列入对各层各级的考核之中。□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袁文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指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在于各级干部,根本在于建立新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为此,我们立足无锡实际,制定并实施《关于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努力促成“六个转变”:    从偏重经济建设考核向注重经济、文化、社会等全面考核转变。干部考核是指挥棒。一个时期以来,在对各级干部的考核中,过分注重对经济建设方面的考核,忽视对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考核,考核的“一手硬、一手软”,容易造成干部在工作上的倚重倚轻,带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为此,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共设置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四大类39项指标,其中把20项指标设定为核心指标,加大考核权重。在核心指标中,经济发展类只设3项,占15%;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类有17项,占85%。在社会发展类中,设置了“社会保障水平”、“劳动力就业水平”、“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公益性文化设施达标率”、“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9项指标,使考核的范围进一步拓展,考核的内涵进一步丰富,考核的导向进一步明晰,以此引导各级干部进一步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从偏重GDP考核向注重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民生指标考核转变。在以往的考核中,由于过分注重GDP考核,导致有些干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造成以GDP排座次、论英雄。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着力抓了“一淡化一强化”,使考核从单纯注重GDP转向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一方面,淡化GDP考核。设置相对指标,不设总量指标,我们设置了“人均GDP”这一指标,只考核相对指标,GDP的总量及增幅不再列入考核范围;调整考核权重,降低考核份量,我们把“人均GDP”这一指标的权重调低,使其成为非核心指标,在100分权重中仅占3分;注重发展质量,强化反向制约,我们把“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一些体现发展质量、具有约束GDP扩张的指标列入考核范围,促进各级干部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强化民生指标考核。我们首次加入生活质量类别,共设置8项指标,涉及城乡居民收入、受教育年限、人均预期寿命、食品安全等事关民生的重点领域。同时加大考核的份量,在8项指标中设置了5项核心指标,而且把“城乡居民收入”这一核心指标的权重设为8分,成为全部39项指标中的最高值,以此引导各级干部更加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从偏重即期和短期效应的考核向注重长期效应的考核转变。干部的政绩,即期和短期效应好考核,长期效应难考核。我们在新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突出发展重点,明确工作导向,注重长期效应。一是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无锡来看,资源承载能力较弱,特别是土地资源较少。为此,我们在考核指标体系中,设置了万元GDP能耗、工业集中区亩均土地投资强度、工业集中区亩均土地产出等指标,而且全部作为核心指标,加大考核权重,促进各级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集约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突出科技创新的有关指标。在新的指标体系中,我们增加了对科技创新的考核,设置了“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总数比重”等与自主创新、科技创业有关的指标,确立“生产投资是今天的GDP,科技投入是明天的增长点”的理念,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无锡这样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来讲,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尤为紧迫。为此,我们强化了环境保护指标的考核,设置了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完成率、绿化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指标,引导各级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发展全过程,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从偏重一刀切、齐步走的考核向注重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考核转变。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各地发展禀赋、工作基础也不尽相同,过分强调同一性、齐步走,难以体现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不利于发挥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干部政绩考核中,我们注重体现差别性,把握时序性,鼓励创造性,在具体指标值上不搞一刀切,在达标进度上不搞齐步走,采取分类考核,分时段考核。针对我市下辖的两县(市)七区的实际情况,我们按照“七区一体、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分别明确九个板块的功能定位,力争形成错位发展、各展所长的格局。具体到考核指标上,设置不同的目标值和时间进度,鼓励各级干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比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江阴、宜兴、锡山等市(区)2006年目标值为35%左右,对崇安等三个老城区目标值设定为50%以上,最高的达85%;城镇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和农村养老保障综合参保率指标,对江阴、宜兴、锡山、惠山等市(区)的考核参考值和达标进度各不相同;万元GDP能耗、R&D支出占GDP比重、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有难度指标,也对不同地区分阶段分时序设置目标值,这样,既激励各地攻坚克难、创造特色,又有利于推进工作、取得实效。    从偏重以领导评价为主的考核向注重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转变。干部政绩好坏,群众眼睛最亮,看得最清楚。在新的干部考核体系中,我们在重视上级部门和分管领导意见的同时,更加强化群众的参与度,让广大群众知道各级干部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特别是对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考核,做到不以工作总结代替老百姓的直观感受,不以统计数据代替实际发展水平,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在考核程序上增加了民主测评、民意调查、政绩公示等环节,加大群众评价的权重,目的就是改变注重领导评价忽视群众评价的考核倾向,使各级干部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更好地结合起来,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和监督,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根本判断标准,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切实做到为了群众干政绩,依靠群众谋政绩,发动群众检验政绩,使各级干部既要金杯银杯,更要老百姓的口碑。    从偏重职能部门的考核向注重职能部门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转变。考核由职能部门负责,但考核结果不能仅靠部门产生。考核凭数字说话,但数字须体现准确性,代表广泛性。在实施新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我们积极从以部门考核为主向部门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转变,重数字不唯数字,重结果又重过程,重部门考核更重社会评价。一是扩大统计数据的社会采集面。对居民收入、居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等生活质量类、社会发展类指标增加监测点,扩大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二是对考核过程进行公示。积极利用新闻媒体,对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新农村建设等专项工作,每季度向社会公布进展情况,一方面把考核的作用从事后看结果向事中抓落实拓展,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的反响和评价,动态修正工作推进的进度、力度和方式、方法。三是开展社会评议活动。连续三年开展政风评议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对机关作风进行评议,评议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市公布,评议不合格的单位,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对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进行诫免谈话,进一步强化社会评价的力度。建立“政民互动”网络平台,通过“网上投票”、“问卷调查”、“建言献策”等栏目,及时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评价意见,并将反映问题的办理情况列入对各层各级的考核之中。□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袁文


相关文章

  • 党员干部评价考核机制研究1
  • 党员干部评价考核机制研究 摘 要: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干部起着导向作用.鞭策作用和激励作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于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科 ...查看


  • 领导干部政绩观问题
  • 热点预测十六:领导干部政绩观问题 一.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的突出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 ...查看


  •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浅议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对策三方面 ...查看


  • 干部作风状况考核评价机制
  • 干部作风状况考核评价机制 教育和督促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本色,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要达到这一目的,完善科学的干部考评机制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应如何完善科学的干部作风考评机制呢?当前应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查看


  • 科学设置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
  • 科学设置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要突出对发展质量的考核,在考核指标中,充实和完善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民生保障质量的指标.既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又防止各部门都将自己的工作要求纳入考核,以致考核指标面面俱到.过细过滥. ...查看


  • 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 作者:江金权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期 优良作风是党的事业成功的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查看


  • 关于编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10点建议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实施,我省正在按照中央部署,编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我省〈教育规划纲要〉),这对于我省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具 ...查看


  • 浅谈如何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 浅谈如何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着力解决基层存在的损害群众利益的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内容摘要] 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从严治党. 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 要制度保证.目前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 杂,一些不正之 ...查看


  • 地方选人用人导向问题研究
  • 阮黄南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我们要按照中央的精神,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干部工作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真心实意想干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