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论《难走的路是上坡路》读后感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世界皆同。
“中国再次进入了‘三中全会时间’”。此时此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召开。世界的目光、13亿人的关注,纷纷聚焦于这次“值得期待的关键性会议”。无数的人们禁不住畅想:在改革之路上行进了35年的中国,将如何开启新的进发?创造了发展奇迹的中国人,又将再续怎样的光荣与梦想?
今天的中国,再一次进入以改革为主旋律的“三中全会时间”。美国《华盛顿邮报》今天发表评论称,亚洲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失去了推进公共政策的能力,但中国能够谨慎而系统性地规划一系列改革,这可能使中国在未来十年得到更快速发展。美国知名媒体人法里德•扎卡里亚的署名评论预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中国当代“第三次重大改革”。
改革千头万绪,路径千差万别,但结果只有一个,用若干年前魏源的话说,“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
今天的中国改革,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耀眼光环下,愈发艰难。这种困局,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资源、环境、生态,处处都是民生;投资、消费、结构,时时都有变数。从当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深圳速度”,从市场理念的普及,到上海自贸区实践——改革既在等一个节点,却又
从来没有等什么节点。因为今天的中国,深谙一个最直白的道理:最难还是走好上坡路。
“难”有很多种,政府职能转变,是纾难解困的关键。中国新一轮改革的重心之一,就是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当下而言,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之一,在于把权力“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解决好:在市场、社会能做好的事情上,不“越位”;在保障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监管违法行为等方面,不“缺位”。
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落脚在两个层面:一是彻底打破“全能政府”的角色定位。正如业界人士所言,35年的改革开放导致经济高速增长,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经济发展的背后,依然有一个“全能型家长”的影子。尤其是基层政府,几乎主导经济增长,扮演着决策者、投资者、招商者、管理者、监督者等多重角色。职能转变,就是要求政府慎重伸手、程序决策,坦然自信地将权力与权益廓清边界,不与民争利,不滥设许可,收缩管理战线、精耕管理领域。
二是真正推进地方政府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日前召开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地方政府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涉及面广、触及利益深。”如果说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就是下篇,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把政府改革的整篇文章做好。过去几次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都出现过“上面动作大,下面打折扣”的情况。新一轮简政放权已经进入全面深化的关键时期,好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难点重点都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切实解决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才能
更为有效地释放改革红利。
今年以来,国务院分四批取消和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与此同时,企业登记数增长25%,其中民营和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明显超过政府性投资增速。历史一再证明,政府转型,也是为经济提速、民生向好预热。
政府转型,是权力的改革。权力嬗变,必然改变权益的格局。“走好上坡路”是中国新征程上的使命,而一个职能转变、法治廉洁的有限政府,自是引领中国“更上层楼”的重要力量。
人民日报社论《难走的路是上坡路》读后感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世界皆同。
“中国再次进入了‘三中全会时间’”。此时此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召开。世界的目光、13亿人的关注,纷纷聚焦于这次“值得期待的关键性会议”。无数的人们禁不住畅想:在改革之路上行进了35年的中国,将如何开启新的进发?创造了发展奇迹的中国人,又将再续怎样的光荣与梦想?
今天的中国,再一次进入以改革为主旋律的“三中全会时间”。美国《华盛顿邮报》今天发表评论称,亚洲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失去了推进公共政策的能力,但中国能够谨慎而系统性地规划一系列改革,这可能使中国在未来十年得到更快速发展。美国知名媒体人法里德•扎卡里亚的署名评论预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中国当代“第三次重大改革”。
改革千头万绪,路径千差万别,但结果只有一个,用若干年前魏源的话说,“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
今天的中国改革,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耀眼光环下,愈发艰难。这种困局,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资源、环境、生态,处处都是民生;投资、消费、结构,时时都有变数。从当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深圳速度”,从市场理念的普及,到上海自贸区实践——改革既在等一个节点,却又
从来没有等什么节点。因为今天的中国,深谙一个最直白的道理:最难还是走好上坡路。
“难”有很多种,政府职能转变,是纾难解困的关键。中国新一轮改革的重心之一,就是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当下而言,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之一,在于把权力“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解决好:在市场、社会能做好的事情上,不“越位”;在保障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监管违法行为等方面,不“缺位”。
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落脚在两个层面:一是彻底打破“全能政府”的角色定位。正如业界人士所言,35年的改革开放导致经济高速增长,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经济发展的背后,依然有一个“全能型家长”的影子。尤其是基层政府,几乎主导经济增长,扮演着决策者、投资者、招商者、管理者、监督者等多重角色。职能转变,就是要求政府慎重伸手、程序决策,坦然自信地将权力与权益廓清边界,不与民争利,不滥设许可,收缩管理战线、精耕管理领域。
二是真正推进地方政府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日前召开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地方政府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涉及面广、触及利益深。”如果说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就是下篇,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把政府改革的整篇文章做好。过去几次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都出现过“上面动作大,下面打折扣”的情况。新一轮简政放权已经进入全面深化的关键时期,好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难点重点都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切实解决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才能
更为有效地释放改革红利。
今年以来,国务院分四批取消和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与此同时,企业登记数增长25%,其中民营和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明显超过政府性投资增速。历史一再证明,政府转型,也是为经济提速、民生向好预热。
政府转型,是权力的改革。权力嬗变,必然改变权益的格局。“走好上坡路”是中国新征程上的使命,而一个职能转变、法治廉洁的有限政府,自是引领中国“更上层楼”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