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也是要求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写富有个性的作文。小学生个性化的作文富有真情、童趣和灵气,能在千篇一律的文章中脱颖而出。而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思考: 一、放飞心灵,在乐于表达中培养个性作文的思想 (一)解除顾虑,让学生说出真心话。语文教学中,依据教材编排的体系和作文训练要求,组织教学时教师预设的比较多,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生成的课较少。小学作文教学旨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做到乐于倾吐,乐于表达,这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当前小学生普遍认为作文是应付的,老师要求写什么就写什么,这就造成学生习作的种种顾虑,怕离题、材料不新、字数不够……老师会批评,学生绞尽脑汁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因此交上来的作文真心话较少。 (二)打开心扉,让学生说出真感觉。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敢想敢说,可在作文时,却表现为思路狭窄,“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即使写出来,往往也是如出一辙,千人一面,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能容纳下学生的奇谈怪想、异想天开,对他们某些超出常情、有违现实的想法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应积极肯定接纳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走出人为的误区,摒弃那些陈词滥调,做到思路开阔,构思新颖奇特,写出极富个性的作文来。 二、感悟生活,在丰富实践中积累个性作文的素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生动形象的语言,都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对生活勤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体验生活是丰富学生语言的基础。 (一)感悟生活,获取生活素材。主要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感悟真情,获取第一手材料。白居易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之于情。”这种“情”和“意”不正是作文内容的重要因素吗?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便领会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从而创作了《背影》。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写下亲人、朋友、师生间的一些细小的事,领悟其中饱含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写出来的文章真实感人。能由此及彼地悟出他们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进而联想使感知得以提高。 (二)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小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积累个性作文的素材。春天,让学生尽情去春游,去野餐,领略大自然的情趣。那争奇斗艳的鲜花,令人陶醉的芳香,那翩翩起舞的蝴蝶,那涓涓流水之中的蝌蚪……五彩缤纷景色,都可以变成美丽的文字。 (三)参加实践活动,感悟其理。“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十分明确地说出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为丰富学生的生活,可以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并从实践中积累富有个性的作文素材。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物往往是富于哲理的,细心揣摩,用心体会,便会独具慧眼,融入作文则不显得平庸。 三、积累资源,在体验阅读的过程中充实个性语言 (一)在观察中认真体验。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可以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拔河比赛”,“才艺展示”“知识竞赛”等。充分地利用班队、班校活动等得天独厚的好机会,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使观察更具理性、系统、规范。观察不只是作文课的事,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才能为自主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阅读中日积月累。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应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前苏联戏剧家曾根据收集到的小故事,写出了久演不衰的喜剧《钦差大臣》;我国明朝大画家石涛也曾说过“搜尽奇峰打草稿”。看来积累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了,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好词、佳段摘录下来,整理积累,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 四、拓展思维,在自由表达中扫除个性作文的障碍 (一)放任思维,自主命题。叶圣陶先生曾说:“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发展书面语言,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并不神秘,就是写身边的事。自由写作,放任思维,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扬弃作文必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倾向;不过分注重“细枝末叶”,给作文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改变命题作文的模式,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扩写、改写、写童话、看图写文等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或者让学生对未来大胆狂想,或把自己异想天开的发明设计公诸于世。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态,把画面和想象联系起来,或出示图画和词语,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它们联系起来,写成文章,这些过程都要有想象思维的积极参与,通过这种想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素质。只要学生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也是要求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写富有个性的作文。小学生个性化的作文富有真情、童趣和灵气,能在千篇一律的文章中脱颖而出。而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思考: 一、放飞心灵,在乐于表达中培养个性作文的思想 (一)解除顾虑,让学生说出真心话。语文教学中,依据教材编排的体系和作文训练要求,组织教学时教师预设的比较多,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生成的课较少。小学作文教学旨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做到乐于倾吐,乐于表达,这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当前小学生普遍认为作文是应付的,老师要求写什么就写什么,这就造成学生习作的种种顾虑,怕离题、材料不新、字数不够……老师会批评,学生绞尽脑汁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因此交上来的作文真心话较少。 (二)打开心扉,让学生说出真感觉。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敢想敢说,可在作文时,却表现为思路狭窄,“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即使写出来,往往也是如出一辙,千人一面,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能容纳下学生的奇谈怪想、异想天开,对他们某些超出常情、有违现实的想法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应积极肯定接纳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走出人为的误区,摒弃那些陈词滥调,做到思路开阔,构思新颖奇特,写出极富个性的作文来。 二、感悟生活,在丰富实践中积累个性作文的素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生动形象的语言,都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对生活勤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体验生活是丰富学生语言的基础。 (一)感悟生活,获取生活素材。主要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感悟真情,获取第一手材料。白居易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之于情。”这种“情”和“意”不正是作文内容的重要因素吗?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便领会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从而创作了《背影》。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写下亲人、朋友、师生间的一些细小的事,领悟其中饱含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写出来的文章真实感人。能由此及彼地悟出他们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进而联想使感知得以提高。 (二)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小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积累个性作文的素材。春天,让学生尽情去春游,去野餐,领略大自然的情趣。那争奇斗艳的鲜花,令人陶醉的芳香,那翩翩起舞的蝴蝶,那涓涓流水之中的蝌蚪……五彩缤纷景色,都可以变成美丽的文字。 (三)参加实践活动,感悟其理。“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十分明确地说出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为丰富学生的生活,可以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并从实践中积累富有个性的作文素材。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物往往是富于哲理的,细心揣摩,用心体会,便会独具慧眼,融入作文则不显得平庸。 三、积累资源,在体验阅读的过程中充实个性语言 (一)在观察中认真体验。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可以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拔河比赛”,“才艺展示”“知识竞赛”等。充分地利用班队、班校活动等得天独厚的好机会,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使观察更具理性、系统、规范。观察不只是作文课的事,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才能为自主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阅读中日积月累。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应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前苏联戏剧家曾根据收集到的小故事,写出了久演不衰的喜剧《钦差大臣》;我国明朝大画家石涛也曾说过“搜尽奇峰打草稿”。看来积累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了,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好词、佳段摘录下来,整理积累,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 四、拓展思维,在自由表达中扫除个性作文的障碍 (一)放任思维,自主命题。叶圣陶先生曾说:“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发展书面语言,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并不神秘,就是写身边的事。自由写作,放任思维,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扬弃作文必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倾向;不过分注重“细枝末叶”,给作文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改变命题作文的模式,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扩写、改写、写童话、看图写文等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或者让学生对未来大胆狂想,或把自己异想天开的发明设计公诸于世。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态,把画面和想象联系起来,或出示图画和词语,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它们联系起来,写成文章,这些过程都要有想象思维的积极参与,通过这种想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素质。只要学生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