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北元的南北对峙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中原义军四起,并且在与元军的交战中接连获胜。而元朝各地将领拥兵自重,内讧不断,元朝廷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历史的天平开始向义军中势力最大的朱元璋倾斜。

  尽管如此,元军还有相当势力,不过分散在全国各地,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呼应。在这样的状况下,朱元璋麾下大将徐达提出:由临清(今属山东)直捣大都。朱元璋同意了,还亲自绘制《征进阵图》交给徐达。

  闰七月初一,徐达率军二十万自中滦(今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沿御河(今卫河),经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通州(今北京通县),向北挺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直逼大都城下。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见大势已去,在清宁殿召集三宫后妃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准备逃回蒙古老家。宦官伯颜不花进谏说:“陛下宜固守京都,臣等愿募集兵民,出城拒战。”元顺帝不听。伯颜不花大哭道:“天下是世祖的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轻去?”元顺帝听了大为不快,拂袖而去。

  七月二十八日半夜三鼓时分,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由此,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八月初二,徐达率军进发大都,至齐化门,令将士负土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准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元王子六人。从根本上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当年,忽必烈派伯颜率军二十万灭掉南宋。时间仅过百年,朱元璋派徐达将蒙古逐回大漠,也是率军二十万。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

  众所周知,蒙古的武功一度震惊世界,改变了整个亚洲甚至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格局。然而,元朝统治中原却不过百年时间,堪称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奇事。元朝一共有十一个皇帝,第一个皇帝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忽必烈之后,九个皇帝一共只经历了三十八年。这期间,政治阴谋和宫廷斗争层出不穷。最后一个元顺帝,却在位三十五年。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为元明宗长子。元文宗时,他成为宫廷政治的牺牲品,因为是先朝皇帝的长子而被流放,先后被流放到高丽(今朝鲜北部)和静江(今广西桂林)。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六月,妥欢贴睦尔交了好运,被权臣迎回大都即位为元顺帝,时年十三岁。即位之初,元顺帝受制于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的家族势力(元朝的皇后掌握有户口钱粮,有专设的下属职官,代表她出身的门系之利益),“深居宫中,每事无所专”。因为无所事事,元顺帝读了不少汉书,这使成为元朝皇帝中唯一一个对汉文化有所了解的皇帝。他有着相当的科技才能,曾自制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头眼爪尾自行转动的龙舟。后来,元顺帝又被立他为帝的权相伯颜(很多蒙古人用这名字,此非灭宋之伯颜)挟制。甚至在元顺帝十五岁时,伯颜当面将他的皇后(另一被伯颜清算的权臣燕贴木儿之女)牵出处死。

  此时的元顺帝年纪虽幼,却颇有心计,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却在等待时机,蓄势待发。七年后,元顺帝二十岁,利用伯颜的侄子脱脱发动政变。将伯颜及卜答失里流放,这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大权在握后,元顺帝以脱脱为相,力图革新朝政。复行科举,亲试进士,招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修格》,印行至正交钞,治理黄河。然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始终以高压及歧视政策统治汉人,轻视儒生,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多属无知粗暴贪残之辈。所以,元朝所面临的对中原的统治,始终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不稳定局面,并且逐步恶化,民变蜂起。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事。此时的元顺帝,内部掣肘于皇太子和皇后奇氏。外部各地方将领又拥兵自重,回天无力,局面终至土崩瓦解。

  元顺帝北逃回蒙古高原老家后。残存在中原各地的元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整个中原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久,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即位,是为明太袒。国号大明。

  在蒙古英雄成吉思汗称霸天下的时代。蒙古曾经疯狂地扩张,因此拥有极为广阔的帝国。据说,当时快马加鞭,马不停蹄,从东到西,也整整要一年时间才能跑完属于蒙古的土地。在这样辽阔无垠的蒙古版图下,中原不过是其中极小的一块。此时,元顺帝虽然被赶出了中原。却仍然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蒙古各汗国、部落享有宗主权。所以,元朝灭亡了,但蒙古帝国的势力和根基仍然存在。历史上将这一政权称为北元,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威胁。《明史・兵志》中说:“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边防,主要是为了防御蒙古北元的势力。北元政权持续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与明朝相始终,最后统一于清王朝。

  元顺帝北走到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胜旗达里诺尔西南),心情十分不好。他是元朝皇帝中接触中原文化最深的一个,难免不产生“去国怀乡”的悲凉。虽然他一心想回到中原。但此时明军兵锋正键,他始终不能如愿。回到北方草原两年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因痢疾在应昌病逝。庙号为惠宗。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妥欢贴睦尔在国破家亡之前夕,不背城一战,而决心逃窜漠北,是为“顺天命”,所以特意加号噘帝,历史上习惯称其为元顺帝。

  元顺帝死后一个月,明军追兵来到。围应昌城,一日而下。元顺帝的后妃、皇孙、诸王、官吏全部被明军俘虏,只有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十余骑遁去。

  北元退出中原后。蒙古贵族追忆中原的繁华与富庶,仍然一心要重新入主中原,不断组织力量反攻。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蒙古采取了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其结果,双方都没有能够如愿以偿,从而形成了明朝与北元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元初期,蒙古贵族依靠的力量主要有三支: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原名王保保,本为汉人。为母舅察罕帖木儿收养,元顺帝赐蒙古名,意思是抬举他做蒙古人)率领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方面。北元丞相纳哈出拥二十余万众据守辽东。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管辖之下的云南还有十余万军队,策应北元皇帝的军事行动。此外,北元与东面的高丽、西面的畏兀儿地区仍旧保持着政治经济的联系。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驻守在沈儿峪口(今甘肃定西县北)的扩廓帖木儿与明将徐达和常遇春率领的明军对峙交战,双方互有胜败。扩廓帖木儿手下有人暗中投降了徐达,约为内应。当夜,徐达派轻骑暗中偷袭。扩廓帖木儿正在帐中读书,忽然外面喊杀连天。他料知内外有变,急忙推案而起,连靴子都不及穿齐,光着一脚跑出帐外,跨上一匹马飞逃。仓促之间,手下只有十八骑跟随。扩廓帖木儿北渡黄河后,一直逃回到漠北哈拉和林。扩廓帖木儿原来所控制的陕西、甘肃一带,皆被明军占领。

  扩廓帖木儿的家属在这一战中都被明军俘虏,妻子妹妹被俘,包括他尚在襁褓中的最小的儿子。为了笼络北元势力,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些俘虏善加优待,还把扩廓帖木儿的妹妹嫁给了自己第二个儿子秦王朱校为秦王妃。

  明太祖朱元璋又爱惜扩廓帖木儿是北元将帅中最出色的人才,特派李思齐做说客,前往哈拉和林劝说扩廓帖木儿

[ 2 ] [ 3 ]

投降。

  李恩齐原是元朝关中大军统帅,与扩廓帖木儿并称二员大将,为元朝倚重。后来兵败凤翔,为徐达所困,不得已投降了明朝。但李恩齐与扩廓帖木儿素有嫌隙,同在元朝为官时便有仇。李思齐与扩廓帖木儿的养父察罕帖木儿为同乡,二人关系甚好。后来中原群雄并起,反抗元朝。元顺帝派军南下平叛,扩廓帖木儿被封河南王,用檄文调动李思齐兵马。李思齐见扩廓帖木儿在檄文中的语气甚为无礼,大怒,不听调度。扩廓帖木儿也大怒。两方各调人马,自己跟自己打了起来。元顺帝居中调和都没有效果。双方打了整整一年,大小几百战,不分胜负。元顺帝借扩廓帖木儿部下倒戈之际,解除了扩廓帖木儿的统帅权。尽管如此,元顺帝还是疑忌扩廓帖木儿,派皇太子总制天下兵马。并利用李思齐防备扩廓帖木儿。后来,扩廓帖木儿被明徐达围困在宁夏,曾经向当时驻防陕西的李思齐求救,恳请他助一臂之力,李思齐却拒不发兵。结果一战中扩廓帖木儿损兵折将,家属尽被明军俘虏。

  李思齐明知明太祖朱元璋此时派他前往和林谕降,隐有借刀杀人之意,却不敢违命,硬着头皮,出使漠北。见面时,扩廓帖木儿倒没有表现出要清算老账的样子,以礼相待李思齐。只是当李思齐说到招降时,扩廓帖木儿不答。李思齐知道此行必然无功,便赶紧辞别。扩廓帖木儿特地派骑士送李思齐到塞下。刚要分别,骑士突然说:“主帅有命,请留一物为别。”李思齐道:“我远来,无所赍送,怎么办?”骑士道:“珍玩财宝,我主帅并无所爱,只要你的一条手臂。”李思齐这才知道扩廓帖木儿一直没有忘记旧仇,取自己手臂之意是报复当初他不肯助一臂之力,但势不可免。只好挥剑砍下自己的左臂。回来后不久,李思齐便因伤重而死。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说:“如今天下一家,只有三事未了,挂在心头。一件少传国玉玺,一件王保保未擒,一件元太子无音讯。”

  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逃到哈拉和林,与扩廓帖木儿会合。爱猷识理达腊随即在哈拉和林即皇帝位,称必力克图汗。年号宣光。他厉兵秣马,希望有朝一日重登中国皇位。然而,蒙古的军事力量已经衰败了,不再是从前战无不胜的铁骑,北元在与明朝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北元主力逐渐北移到哈拉和林一带。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朝打算乘胜彻底打垮北元的势力,以除后患。明徐达率领十五万大军,分东西中三路进攻北元,直指北元的政治中心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为蒙古黄金家族大本营,是蒙古人心中权力和荣耀的象征,一旦被明军攻破,将代表着蒙古帝国形式上的灭亡。因此,北元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战斗十分激烈。

  [黄金家族是指纯洁出身的蒙古人。根据记载,蒙古族有一名女性始祖阿兰豁阿,她与她丈夫生有两个儿子。奇怪的是,她丈夫死后,她又生出了三个儿子。她的两个大儿子和其他亲属对这件事很有疑问。阿兰豁阿解释说:后来的三个儿子是她与一个神人的后代,是上天的儿子。从此之后,这三个儿子的后人就被称为纯洁出身的蒙古人。蒙古各部的可汗都出自阿兰豁阿后来所生三个儿子的家族,所以便被称为“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就属于其中的一支。按照蒙古传统观念,只有黄金家族出身的人,才有继承汗位的权利。非黄金家族出身的人,绝对不可染指汗权。后来,非黄金家族出身的瓦刺部脱�与脱�之子也先(史籍又写为耶宪),曾以武力统治过蒙古。并且也先还以“大元田盛(天盛)可汗”自居。也先称汗这一大胆举动,反映了后来蒙古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混乱程度。]

  东路军打败了所遇到的北元军队,但因征程辽远,常乏水草,又遭到北元军顽强的抵抗,自身的损失也很严重。西路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中路军由徐达亲自统率,在土拉河畔打败了扩廓帖木儿的军队。扩廓帖木儿随后与北元将领贺宗哲合军,向徐达的主力发起进攻,明军大败死亡万余人。

  总的说来,这一次,明朝对北元的战争终以失利告终。此后,明军在短时期内再不敢深入北方草原作战,北元则争取了喘息时间。双方在边境地区不断发生拉锯式的冲突,其中以北元方面的失败居多。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北元扩廓帖木儿病死在哈拉那海。扩廓帖木儿是一员能征惯战的骁将,被北元皇帝视为股肱之臣。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问群臣:“天下奇男子为谁?”群臣一致推选常国公常遇春。明太祖朱元璋叹息说:“卿等以常遇春为奇男子么?遇春虽是人杰,我尚得他为臣,惟元将王保保,终不肯臣我,这正是奇男子呢!”这位被朱元璋视为“奇男子”的扩廓帖木儿的死,对北元军队的打击相当大。之后很长时间内,北元蒙古军都无力进发中原抢掠。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廷派大将蓝玉和沐英率大军讨伐尚据守云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

  云南除了汉民族之外,还有不少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为白族和彝族。西汉的时候,这里为滇国;唐朝时,称为南诏;宋朝的时候,称为大理;元朝时,始设云南行省,一面分封蒙古贵族把匝剌瓦尔密(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后裔)为梁王,统治云南,一面在大理设“大理路军民总管府”,以大理世家段氏提任总管。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原红巾军徐寿辉部下明玉珍趁机占据蜀地,国号大夏,意图称雄,并向南进攻元梁王府邸所在地昆明。元梁王不敌。不得不请求大理世家段氏援助。大理第九代总管段功领兵与明玉珍大战于吕阁关,形成拉锯战的局面。后来段功夜袭古田寺,用火攻打败明玉珍。段功乘胜追击,在七星关再次大败明玉珍,将云南失地尽行收复。明玉珍后来病故,遗嘱臣下固守川蜀。勿进取中原。明玉珍子明舁继位,后为朱元璋所灭。

  明玉珍从云南退兵后,元梁王为了表示感谢,上奏朝廷,授段功为“云南行省平间平章”,并将女儿阿盖郡主嫁给了他。阿盖郡主是蒙古著名美女,被蒙古人称为“押不芦花”,意思是能够起死回生的美丽仙草。阿盖郡主美丽多情,段功因此恋居昆明,久久不肯回大理。段功原配夫人高氏思念丈夫。填了一首《玉娇枝》寄给段功。段功得信后颇为感怀,即日赶回大理。

  然而,在大理居住不久,段功追忆阿盖郡主的温柔貌美,又想回去昆明。部下杨智(字渊海)、张希乔等人献诗劝阻。杨智有诗道:“功深切莫逞英雄,使尽英雄智力穷。窃恐梁王生逆计。龙泉血染惨西风。”情切意深,意思是元梁王有可能加害段功。但段功不听,坚持回到昆明元梁王府。

  此时。元梁王左右有人进谗言:“段平章复来,有吞金马、咽碧鸡之心矣,曷图之?”元梁王担心段功权重望高,危及自己,就密召阿盖郡主说:“亲莫如父母,宝莫如社稷。”劝诱她用剧毒孔雀胆毒杀段功。阿盖郡主泪流满面。不愿受命。回到家后,阿盖郡主把父王要她毒杀段功之事告诉了丈夫,段功竟然不相信。阿盖郡主一再劝说段功立即回去大理,并表示愿与段功一起走。段功自信对元梁王有大恩。何况大理段氏世居云南,在当地极有影响力,他不相信元梁王会对他这个实力强大的女婿下手。

  元粱王知道阿盖郡主不能成事后,便另设圈套。第二天,邀段功到东寺做佛事。段功自负武功高强。不疑有它,欣

[ 1 ] [ 3 ]

然赴召。行至通济桥时,预先受元梁王之命埋伏好的蕃将突然杀出,刺杀了段功。

  阿盖郡主听到丈夫死讯后,悲痛万分,想用孔雀胆毒死元梁王丞相驴儿,因为驴儿受元梁王之命。布置蕃将刺杀了段功。但事不机密,为驴儿发现,反而逼迫阿盖郡主喝下那杯毒酒。阿盖郡主报仇不成,不得不投水而死。因投水处在西寺附近,后人就在西寺塔旁建祠纪念她,称为阿姑祠。这便是郭沫若的著名历史悲剧《孔雀胆》的故事原型。

  为了不激怒大理世家段氏。元梁王还特意找了几个替罪羊。然而,段功之子段宝继任大理总管后,发现事情真相,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从此,梁段之间的裂痕大大加深。元梁王失去了云南最有实力的后应。倘若足智多谋、武功高强的段功不死,明朝此次进攻元梁王,势必要费一些周折。

  元梁王一军距离蒙古本部极远,中间又隔着中原,北元无法发兵支援,元梁王军在白石江(今云南曲靖县东北)一战中溃败。元梁王见大势已去,慨然道:“生为元裔,死作元臣。”颇为壮烈。元梁王随即逼迫家眷投滇池自杀,自己与丞相驴儿等人夜人草舍,自缢而死。事见《明史・卷一百二十四・把匝剌瓦尔密传》。这支在内地与漠北蒙古贵族遥相呼应的力量终于被消灭。明太祖朱元璋命沐英世守云南。沐王府自此与明朝相始终。

  明朝在不惜劳师费财屡征北元的同时,对主动投降和战争中被俘的大批北元贵族、官吏和军民,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并予安置。明朝希望借此招引更多的北元人马。明初几十年间,确实有大量的蒙古人和汉人从北方跑到内地,成为明朝的臣民。当然,明朝的最终目的是招降北元皇帝。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买的里八剌在应昌一战中被明军俘虏,朱元璋封他为崇礼侯,不久,还将他放还漠北。并几次遣使给爱猷识理达腊送信,劝他及早归降。但是明太祖朱元璋从来没有得到北元皇帝的回音。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爱猷识理达腊带着始终无法回到中原的遗憾死去,他的儿子买的里八刺改名为脱古思帖木儿,继任北元皇帝,称乌萨哈尔汗,年号天元。这位新任的北元皇帝,本来是明朝的俘虏,明朝廷大度放回了他,原本是想以此来软化瓦解北元贵族。却不料反而多了一个危险的敌人。新任的北元皇帝跟他父亲一样。对明朝继续坚持毫不妥协的立场。只是此时此刻,这位第三任北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领土已经缩小到蒙古帝国最初兴起时的规模,恢复祖上的荣光看起来已经毫无可能。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被誉为知兵善战的北元纳哈出在强大攻势下投降。纳哈出是元朝世将,最早在守太平时被明军俘虏,明朝廷大度放回了他。目的是为了瓦解北元官吏。之后,纳哈出拥兵雄踞辽东,养精蓄锐,伺机南下。纳哈出的投降,是明军与北元对抗中取得的巨大胜利。当时纳哈出手下有二十万部众,除极少数逃散之外,全部跟随纳哈出投降。其中,仅官员将校就有三干三百多人。明太袒朱元璋得知不战而胜的消息后,大喜过望,封纳哈出为海西侯。

  纳哈出举众投降,北元实力大为削弱,形势因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在明朝面前。明太祖朱元璋立即委任蓝玉为大将军,征讨下一个更主要的目标――脱古思帖木儿。他认为“肃清沙漠,在此一举”,因此要求蓝玉勿失时机,必取成功。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到达捕鱼儿海(今贝尔湖)附近,距离脱古思帖术儿汗帐不过百余里路程。脱古思帖木儿以为明军与纳哈出作战不久,粮草匮乏,不会深入北方再战,没有作任何迎敌的准备。事有凑巧,明军前锋奔袭北元汗帐的大营之时。恰好风沙弥天,几十步外不见人。明朝兵马一直近距离出现在汗帐外,才为北元军所惊觉。此时,脱古思帖木儿根本不能作有效的抵抗。北元太尉蛮子仓促上阵,很快战败被杀。脱古思帖木儿得以脱身。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和林方向。

  这一次战役,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干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都被明军俘获。

  脱古思帖木儿一行在逃亡途中遇到北元部将也速迭儿,双方起了争执。也速迭儿恼怒下杀死了脱古思帖木儿和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逃走,走投无路之下,只得重新南下,投降了明朝。

  捕鱼儿海战役是北元政权遭受的最大挫折。北元虽然离开了中原,但在漠北一直保持有完整的官僚体系。经此一役。北元的运作体系基本被摧毁。如果说在这之前,蒙古贵族心中或许还有着重振旗鼓、重新人主中原的希望,那么捕鱼儿海战役后,希望就彻彻底底地破灭了。从此。逐鹿中原只能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美梦。

  还有对北元政权更为致命的打击。捕鱼儿海战役之后,黄金家族丧失了在蒙古部落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多数蒙古部落不再承认黄金家族的宗主权,宣布自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方势力衰落,必然有新的一方势力兴起。为了争夺新的宗主权,蒙古部落内部因而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再也无力南下反击明朝。其间。虽然蒙古有过几次统一,但对明朝始终未能构成倾覆性的威胁。

  明太祖朱元璋除了屡次派军北征外,还分封儿子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将重兵驻守北部边塞,想彻底解除北部的边境之患。然而,尽管蒙古的军事力量在元朝建国后一度衰败,那是因为蒙古军队歇马中原后,百年来的太平岁月,养尊处优,日久玩生,骠悍雄健的习性丧失殆尽。但是一旦回归到草原,蒙古人很快就恢复了昔日勇武的素质,再次表现出吃苦耐劳、能征惯战的特点。而明朝大军尽管三五次深入北方作战,可是由于深入漠北腹地,有着天气严寒、补给困难、生活习惯诸方面的原因,未能永久占据草原地区。蒙古始终是明朝的巨大威胁。不过,明朝自建国后,在与北元二十多年的对抗中,最终还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摘自《1449大明惊变》

[ 1 ] [ 2 ]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中原义军四起,并且在与元军的交战中接连获胜。而元朝各地将领拥兵自重,内讧不断,元朝廷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历史的天平开始向义军中势力最大的朱元璋倾斜。

  尽管如此,元军还有相当势力,不过分散在全国各地,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呼应。在这样的状况下,朱元璋麾下大将徐达提出:由临清(今属山东)直捣大都。朱元璋同意了,还亲自绘制《征进阵图》交给徐达。

  闰七月初一,徐达率军二十万自中滦(今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沿御河(今卫河),经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通州(今北京通县),向北挺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直逼大都城下。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见大势已去,在清宁殿召集三宫后妃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准备逃回蒙古老家。宦官伯颜不花进谏说:“陛下宜固守京都,臣等愿募集兵民,出城拒战。”元顺帝不听。伯颜不花大哭道:“天下是世祖的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轻去?”元顺帝听了大为不快,拂袖而去。

  七月二十八日半夜三鼓时分,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由此,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八月初二,徐达率军进发大都,至齐化门,令将士负土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准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元王子六人。从根本上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当年,忽必烈派伯颜率军二十万灭掉南宋。时间仅过百年,朱元璋派徐达将蒙古逐回大漠,也是率军二十万。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

  众所周知,蒙古的武功一度震惊世界,改变了整个亚洲甚至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格局。然而,元朝统治中原却不过百年时间,堪称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奇事。元朝一共有十一个皇帝,第一个皇帝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忽必烈之后,九个皇帝一共只经历了三十八年。这期间,政治阴谋和宫廷斗争层出不穷。最后一个元顺帝,却在位三十五年。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为元明宗长子。元文宗时,他成为宫廷政治的牺牲品,因为是先朝皇帝的长子而被流放,先后被流放到高丽(今朝鲜北部)和静江(今广西桂林)。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六月,妥欢贴睦尔交了好运,被权臣迎回大都即位为元顺帝,时年十三岁。即位之初,元顺帝受制于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的家族势力(元朝的皇后掌握有户口钱粮,有专设的下属职官,代表她出身的门系之利益),“深居宫中,每事无所专”。因为无所事事,元顺帝读了不少汉书,这使成为元朝皇帝中唯一一个对汉文化有所了解的皇帝。他有着相当的科技才能,曾自制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头眼爪尾自行转动的龙舟。后来,元顺帝又被立他为帝的权相伯颜(很多蒙古人用这名字,此非灭宋之伯颜)挟制。甚至在元顺帝十五岁时,伯颜当面将他的皇后(另一被伯颜清算的权臣燕贴木儿之女)牵出处死。

  此时的元顺帝年纪虽幼,却颇有心计,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却在等待时机,蓄势待发。七年后,元顺帝二十岁,利用伯颜的侄子脱脱发动政变。将伯颜及卜答失里流放,这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大权在握后,元顺帝以脱脱为相,力图革新朝政。复行科举,亲试进士,招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修格》,印行至正交钞,治理黄河。然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始终以高压及歧视政策统治汉人,轻视儒生,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多属无知粗暴贪残之辈。所以,元朝所面临的对中原的统治,始终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不稳定局面,并且逐步恶化,民变蜂起。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事。此时的元顺帝,内部掣肘于皇太子和皇后奇氏。外部各地方将领又拥兵自重,回天无力,局面终至土崩瓦解。

  元顺帝北逃回蒙古高原老家后。残存在中原各地的元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整个中原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久,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即位,是为明太袒。国号大明。

  在蒙古英雄成吉思汗称霸天下的时代。蒙古曾经疯狂地扩张,因此拥有极为广阔的帝国。据说,当时快马加鞭,马不停蹄,从东到西,也整整要一年时间才能跑完属于蒙古的土地。在这样辽阔无垠的蒙古版图下,中原不过是其中极小的一块。此时,元顺帝虽然被赶出了中原。却仍然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蒙古各汗国、部落享有宗主权。所以,元朝灭亡了,但蒙古帝国的势力和根基仍然存在。历史上将这一政权称为北元,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威胁。《明史・兵志》中说:“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边防,主要是为了防御蒙古北元的势力。北元政权持续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与明朝相始终,最后统一于清王朝。

  元顺帝北走到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胜旗达里诺尔西南),心情十分不好。他是元朝皇帝中接触中原文化最深的一个,难免不产生“去国怀乡”的悲凉。虽然他一心想回到中原。但此时明军兵锋正键,他始终不能如愿。回到北方草原两年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因痢疾在应昌病逝。庙号为惠宗。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妥欢贴睦尔在国破家亡之前夕,不背城一战,而决心逃窜漠北,是为“顺天命”,所以特意加号噘帝,历史上习惯称其为元顺帝。

  元顺帝死后一个月,明军追兵来到。围应昌城,一日而下。元顺帝的后妃、皇孙、诸王、官吏全部被明军俘虏,只有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十余骑遁去。

  北元退出中原后。蒙古贵族追忆中原的繁华与富庶,仍然一心要重新入主中原,不断组织力量反攻。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蒙古采取了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其结果,双方都没有能够如愿以偿,从而形成了明朝与北元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元初期,蒙古贵族依靠的力量主要有三支: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原名王保保,本为汉人。为母舅察罕帖木儿收养,元顺帝赐蒙古名,意思是抬举他做蒙古人)率领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方面。北元丞相纳哈出拥二十余万众据守辽东。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管辖之下的云南还有十余万军队,策应北元皇帝的军事行动。此外,北元与东面的高丽、西面的畏兀儿地区仍旧保持着政治经济的联系。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驻守在沈儿峪口(今甘肃定西县北)的扩廓帖木儿与明将徐达和常遇春率领的明军对峙交战,双方互有胜败。扩廓帖木儿手下有人暗中投降了徐达,约为内应。当夜,徐达派轻骑暗中偷袭。扩廓帖木儿正在帐中读书,忽然外面喊杀连天。他料知内外有变,急忙推案而起,连靴子都不及穿齐,光着一脚跑出帐外,跨上一匹马飞逃。仓促之间,手下只有十八骑跟随。扩廓帖木儿北渡黄河后,一直逃回到漠北哈拉和林。扩廓帖木儿原来所控制的陕西、甘肃一带,皆被明军占领。

  扩廓帖木儿的家属在这一战中都被明军俘虏,妻子妹妹被俘,包括他尚在襁褓中的最小的儿子。为了笼络北元势力,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些俘虏善加优待,还把扩廓帖木儿的妹妹嫁给了自己第二个儿子秦王朱校为秦王妃。

  明太祖朱元璋又爱惜扩廓帖木儿是北元将帅中最出色的人才,特派李思齐做说客,前往哈拉和林劝说扩廓帖木儿

[ 2 ] [ 3 ]

投降。

  李恩齐原是元朝关中大军统帅,与扩廓帖木儿并称二员大将,为元朝倚重。后来兵败凤翔,为徐达所困,不得已投降了明朝。但李恩齐与扩廓帖木儿素有嫌隙,同在元朝为官时便有仇。李思齐与扩廓帖木儿的养父察罕帖木儿为同乡,二人关系甚好。后来中原群雄并起,反抗元朝。元顺帝派军南下平叛,扩廓帖木儿被封河南王,用檄文调动李思齐兵马。李思齐见扩廓帖木儿在檄文中的语气甚为无礼,大怒,不听调度。扩廓帖木儿也大怒。两方各调人马,自己跟自己打了起来。元顺帝居中调和都没有效果。双方打了整整一年,大小几百战,不分胜负。元顺帝借扩廓帖木儿部下倒戈之际,解除了扩廓帖木儿的统帅权。尽管如此,元顺帝还是疑忌扩廓帖木儿,派皇太子总制天下兵马。并利用李思齐防备扩廓帖木儿。后来,扩廓帖木儿被明徐达围困在宁夏,曾经向当时驻防陕西的李思齐求救,恳请他助一臂之力,李思齐却拒不发兵。结果一战中扩廓帖木儿损兵折将,家属尽被明军俘虏。

  李思齐明知明太祖朱元璋此时派他前往和林谕降,隐有借刀杀人之意,却不敢违命,硬着头皮,出使漠北。见面时,扩廓帖木儿倒没有表现出要清算老账的样子,以礼相待李思齐。只是当李思齐说到招降时,扩廓帖木儿不答。李思齐知道此行必然无功,便赶紧辞别。扩廓帖木儿特地派骑士送李思齐到塞下。刚要分别,骑士突然说:“主帅有命,请留一物为别。”李思齐道:“我远来,无所赍送,怎么办?”骑士道:“珍玩财宝,我主帅并无所爱,只要你的一条手臂。”李思齐这才知道扩廓帖木儿一直没有忘记旧仇,取自己手臂之意是报复当初他不肯助一臂之力,但势不可免。只好挥剑砍下自己的左臂。回来后不久,李思齐便因伤重而死。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说:“如今天下一家,只有三事未了,挂在心头。一件少传国玉玺,一件王保保未擒,一件元太子无音讯。”

  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逃到哈拉和林,与扩廓帖木儿会合。爱猷识理达腊随即在哈拉和林即皇帝位,称必力克图汗。年号宣光。他厉兵秣马,希望有朝一日重登中国皇位。然而,蒙古的军事力量已经衰败了,不再是从前战无不胜的铁骑,北元在与明朝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北元主力逐渐北移到哈拉和林一带。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朝打算乘胜彻底打垮北元的势力,以除后患。明徐达率领十五万大军,分东西中三路进攻北元,直指北元的政治中心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为蒙古黄金家族大本营,是蒙古人心中权力和荣耀的象征,一旦被明军攻破,将代表着蒙古帝国形式上的灭亡。因此,北元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战斗十分激烈。

  [黄金家族是指纯洁出身的蒙古人。根据记载,蒙古族有一名女性始祖阿兰豁阿,她与她丈夫生有两个儿子。奇怪的是,她丈夫死后,她又生出了三个儿子。她的两个大儿子和其他亲属对这件事很有疑问。阿兰豁阿解释说:后来的三个儿子是她与一个神人的后代,是上天的儿子。从此之后,这三个儿子的后人就被称为纯洁出身的蒙古人。蒙古各部的可汗都出自阿兰豁阿后来所生三个儿子的家族,所以便被称为“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就属于其中的一支。按照蒙古传统观念,只有黄金家族出身的人,才有继承汗位的权利。非黄金家族出身的人,绝对不可染指汗权。后来,非黄金家族出身的瓦刺部脱�与脱�之子也先(史籍又写为耶宪),曾以武力统治过蒙古。并且也先还以“大元田盛(天盛)可汗”自居。也先称汗这一大胆举动,反映了后来蒙古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混乱程度。]

  东路军打败了所遇到的北元军队,但因征程辽远,常乏水草,又遭到北元军顽强的抵抗,自身的损失也很严重。西路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中路军由徐达亲自统率,在土拉河畔打败了扩廓帖木儿的军队。扩廓帖木儿随后与北元将领贺宗哲合军,向徐达的主力发起进攻,明军大败死亡万余人。

  总的说来,这一次,明朝对北元的战争终以失利告终。此后,明军在短时期内再不敢深入北方草原作战,北元则争取了喘息时间。双方在边境地区不断发生拉锯式的冲突,其中以北元方面的失败居多。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北元扩廓帖木儿病死在哈拉那海。扩廓帖木儿是一员能征惯战的骁将,被北元皇帝视为股肱之臣。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问群臣:“天下奇男子为谁?”群臣一致推选常国公常遇春。明太祖朱元璋叹息说:“卿等以常遇春为奇男子么?遇春虽是人杰,我尚得他为臣,惟元将王保保,终不肯臣我,这正是奇男子呢!”这位被朱元璋视为“奇男子”的扩廓帖木儿的死,对北元军队的打击相当大。之后很长时间内,北元蒙古军都无力进发中原抢掠。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廷派大将蓝玉和沐英率大军讨伐尚据守云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

  云南除了汉民族之外,还有不少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为白族和彝族。西汉的时候,这里为滇国;唐朝时,称为南诏;宋朝的时候,称为大理;元朝时,始设云南行省,一面分封蒙古贵族把匝剌瓦尔密(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后裔)为梁王,统治云南,一面在大理设“大理路军民总管府”,以大理世家段氏提任总管。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原红巾军徐寿辉部下明玉珍趁机占据蜀地,国号大夏,意图称雄,并向南进攻元梁王府邸所在地昆明。元梁王不敌。不得不请求大理世家段氏援助。大理第九代总管段功领兵与明玉珍大战于吕阁关,形成拉锯战的局面。后来段功夜袭古田寺,用火攻打败明玉珍。段功乘胜追击,在七星关再次大败明玉珍,将云南失地尽行收复。明玉珍后来病故,遗嘱臣下固守川蜀。勿进取中原。明玉珍子明舁继位,后为朱元璋所灭。

  明玉珍从云南退兵后,元梁王为了表示感谢,上奏朝廷,授段功为“云南行省平间平章”,并将女儿阿盖郡主嫁给了他。阿盖郡主是蒙古著名美女,被蒙古人称为“押不芦花”,意思是能够起死回生的美丽仙草。阿盖郡主美丽多情,段功因此恋居昆明,久久不肯回大理。段功原配夫人高氏思念丈夫。填了一首《玉娇枝》寄给段功。段功得信后颇为感怀,即日赶回大理。

  然而,在大理居住不久,段功追忆阿盖郡主的温柔貌美,又想回去昆明。部下杨智(字渊海)、张希乔等人献诗劝阻。杨智有诗道:“功深切莫逞英雄,使尽英雄智力穷。窃恐梁王生逆计。龙泉血染惨西风。”情切意深,意思是元梁王有可能加害段功。但段功不听,坚持回到昆明元梁王府。

  此时。元梁王左右有人进谗言:“段平章复来,有吞金马、咽碧鸡之心矣,曷图之?”元梁王担心段功权重望高,危及自己,就密召阿盖郡主说:“亲莫如父母,宝莫如社稷。”劝诱她用剧毒孔雀胆毒杀段功。阿盖郡主泪流满面。不愿受命。回到家后,阿盖郡主把父王要她毒杀段功之事告诉了丈夫,段功竟然不相信。阿盖郡主一再劝说段功立即回去大理,并表示愿与段功一起走。段功自信对元梁王有大恩。何况大理段氏世居云南,在当地极有影响力,他不相信元梁王会对他这个实力强大的女婿下手。

  元粱王知道阿盖郡主不能成事后,便另设圈套。第二天,邀段功到东寺做佛事。段功自负武功高强。不疑有它,欣

[ 1 ] [ 3 ]

然赴召。行至通济桥时,预先受元梁王之命埋伏好的蕃将突然杀出,刺杀了段功。

  阿盖郡主听到丈夫死讯后,悲痛万分,想用孔雀胆毒死元梁王丞相驴儿,因为驴儿受元梁王之命。布置蕃将刺杀了段功。但事不机密,为驴儿发现,反而逼迫阿盖郡主喝下那杯毒酒。阿盖郡主报仇不成,不得不投水而死。因投水处在西寺附近,后人就在西寺塔旁建祠纪念她,称为阿姑祠。这便是郭沫若的著名历史悲剧《孔雀胆》的故事原型。

  为了不激怒大理世家段氏。元梁王还特意找了几个替罪羊。然而,段功之子段宝继任大理总管后,发现事情真相,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从此,梁段之间的裂痕大大加深。元梁王失去了云南最有实力的后应。倘若足智多谋、武功高强的段功不死,明朝此次进攻元梁王,势必要费一些周折。

  元梁王一军距离蒙古本部极远,中间又隔着中原,北元无法发兵支援,元梁王军在白石江(今云南曲靖县东北)一战中溃败。元梁王见大势已去,慨然道:“生为元裔,死作元臣。”颇为壮烈。元梁王随即逼迫家眷投滇池自杀,自己与丞相驴儿等人夜人草舍,自缢而死。事见《明史・卷一百二十四・把匝剌瓦尔密传》。这支在内地与漠北蒙古贵族遥相呼应的力量终于被消灭。明太祖朱元璋命沐英世守云南。沐王府自此与明朝相始终。

  明朝在不惜劳师费财屡征北元的同时,对主动投降和战争中被俘的大批北元贵族、官吏和军民,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并予安置。明朝希望借此招引更多的北元人马。明初几十年间,确实有大量的蒙古人和汉人从北方跑到内地,成为明朝的臣民。当然,明朝的最终目的是招降北元皇帝。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买的里八剌在应昌一战中被明军俘虏,朱元璋封他为崇礼侯,不久,还将他放还漠北。并几次遣使给爱猷识理达腊送信,劝他及早归降。但是明太祖朱元璋从来没有得到北元皇帝的回音。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爱猷识理达腊带着始终无法回到中原的遗憾死去,他的儿子买的里八刺改名为脱古思帖木儿,继任北元皇帝,称乌萨哈尔汗,年号天元。这位新任的北元皇帝,本来是明朝的俘虏,明朝廷大度放回了他,原本是想以此来软化瓦解北元贵族。却不料反而多了一个危险的敌人。新任的北元皇帝跟他父亲一样。对明朝继续坚持毫不妥协的立场。只是此时此刻,这位第三任北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领土已经缩小到蒙古帝国最初兴起时的规模,恢复祖上的荣光看起来已经毫无可能。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被誉为知兵善战的北元纳哈出在强大攻势下投降。纳哈出是元朝世将,最早在守太平时被明军俘虏,明朝廷大度放回了他。目的是为了瓦解北元官吏。之后,纳哈出拥兵雄踞辽东,养精蓄锐,伺机南下。纳哈出的投降,是明军与北元对抗中取得的巨大胜利。当时纳哈出手下有二十万部众,除极少数逃散之外,全部跟随纳哈出投降。其中,仅官员将校就有三干三百多人。明太袒朱元璋得知不战而胜的消息后,大喜过望,封纳哈出为海西侯。

  纳哈出举众投降,北元实力大为削弱,形势因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在明朝面前。明太祖朱元璋立即委任蓝玉为大将军,征讨下一个更主要的目标――脱古思帖木儿。他认为“肃清沙漠,在此一举”,因此要求蓝玉勿失时机,必取成功。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到达捕鱼儿海(今贝尔湖)附近,距离脱古思帖术儿汗帐不过百余里路程。脱古思帖木儿以为明军与纳哈出作战不久,粮草匮乏,不会深入北方再战,没有作任何迎敌的准备。事有凑巧,明军前锋奔袭北元汗帐的大营之时。恰好风沙弥天,几十步外不见人。明朝兵马一直近距离出现在汗帐外,才为北元军所惊觉。此时,脱古思帖木儿根本不能作有效的抵抗。北元太尉蛮子仓促上阵,很快战败被杀。脱古思帖木儿得以脱身。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和林方向。

  这一次战役,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干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都被明军俘获。

  脱古思帖木儿一行在逃亡途中遇到北元部将也速迭儿,双方起了争执。也速迭儿恼怒下杀死了脱古思帖木儿和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逃走,走投无路之下,只得重新南下,投降了明朝。

  捕鱼儿海战役是北元政权遭受的最大挫折。北元虽然离开了中原,但在漠北一直保持有完整的官僚体系。经此一役。北元的运作体系基本被摧毁。如果说在这之前,蒙古贵族心中或许还有着重振旗鼓、重新人主中原的希望,那么捕鱼儿海战役后,希望就彻彻底底地破灭了。从此。逐鹿中原只能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美梦。

  还有对北元政权更为致命的打击。捕鱼儿海战役之后,黄金家族丧失了在蒙古部落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多数蒙古部落不再承认黄金家族的宗主权,宣布自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方势力衰落,必然有新的一方势力兴起。为了争夺新的宗主权,蒙古部落内部因而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再也无力南下反击明朝。其间。虽然蒙古有过几次统一,但对明朝始终未能构成倾覆性的威胁。

  明太祖朱元璋除了屡次派军北征外,还分封儿子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将重兵驻守北部边塞,想彻底解除北部的边境之患。然而,尽管蒙古的军事力量在元朝建国后一度衰败,那是因为蒙古军队歇马中原后,百年来的太平岁月,养尊处优,日久玩生,骠悍雄健的习性丧失殆尽。但是一旦回归到草原,蒙古人很快就恢复了昔日勇武的素质,再次表现出吃苦耐劳、能征惯战的特点。而明朝大军尽管三五次深入北方作战,可是由于深入漠北腹地,有着天气严寒、补给困难、生活习惯诸方面的原因,未能永久占据草原地区。蒙古始终是明朝的巨大威胁。不过,明朝自建国后,在与北元二十多年的对抗中,最终还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摘自《1449大明惊变》

[ 1 ] [ 2 ]


相关文章

  •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练习题(每课一练)
  • 第1课 隋朝的统一 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为了对高丽战争 2.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 ...查看


  • 七下历史基本知识点
  • 七年级下册历史基本知识点及地图(不含问答题)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隋朝统一了南北方. 2.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 ...查看


  • 中国历史朝代版图的演变过程(文史结合,很有学习参考价值)
  • 夏 朝 夏朝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商 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夏.商.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 商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 ...查看


  • 历史总复习(初一下册)
  • 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下册 一.填空题: 1.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重新统一南北. 2.隋统一后,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开通隋朝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注 ...查看


  •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柳雪燕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 ...查看


  • 中国历史各朝代高清版图
  • 中国历代版图 夏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商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 ...查看


  • 七年级历史下课时作业
  •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选择题: 1.南北重归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B.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C.隋军南下灭掉陈 D.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2.清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要 ...查看


  • 古代中国周边民族
  • 西周末年-春秋时期:北方是犬戎,是先秦时地处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大概以犬为图腾,故名.当时中国的少数民族还有东部的淮夷,东夷,南方的百越,濮,东北的肃慎,中原的狄,等等.楚国的楚族也应该算在内.西周时期的国家并不是像后来的大一统王朝那样,而 ...查看


  • 杨念群:清朝是个什么样的朝代
  • --一个与现实有关的争议 共识书会2013年第六期 杨念群<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 周志兴:今天读的这本书叫<生活在哪个时代最郁闷>,作者杨念群,是杨度先生家的第四代.我不知道这本书原来的书名叫什么,我估计这个名字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