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总复习之文言实词
A
安:(1)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风雨不动安如山
B
卑:(1)(非天质之卑)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1)(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奔:(1)(屠乃奔倚其下)《狼》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鄙:(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1)(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群响毕绝《口技》)
薄:(1)(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薄如钱唇《活板》)
C
策:(1)(执策而临之《马说》)
(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成语“束手无策”)
称:(1)(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先帝称之曰能)
(3)动词(不以千里称也)
诚:(1)(帝感其诚)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1)(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
(2)(未尝稍降辞色)
从:(1)战则请从/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溯洄从之(《蒹葭》)
(4)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赠从弟(《赠从弟》)
(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陈:(1)(杂然而前陈者)
(2)(陈而待敌)
D
当:(1)(当之无愧)
(2)(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今当远离)
(4)(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
(6)(“锐不可当”)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伐无道,诛暴秦)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7)(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等:(1)(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公等遇雨)
敌:(1)(恐前后受其敌《狼》)
(2)(盖以诱敌《狼》)
度:(1)(度已失期)
(2)(先自度其足)
(3)(关山度若飞)
旦:早晨 旦日:第二天
但:(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徒然
啖:(1) 与从官饮啖
(2)通“淡”味薄,清淡。
F
分:(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忠陛下之职分也)
奉:(1)(为妻妾之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拂:(1)(入则无法家拂士)
(2)(行拂乱其所为)《二章》
(3)(以手拂之)
复:(1)(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2)(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否:(1)(尊君在否)
(2)(陟罚臧否)
扶:(1)(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福:(1)(神弗福也)
(2)(此何遽不为福乎)
G
苟:(1)(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固:(1)(固众人《伤仲永》)
(2)(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君子固穷„„)
顾:(1)(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故:(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二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4)(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冠:(1)(以才略居第一位)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既加冠
过:(1)(秦汉经行处)
(2)(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人恒过)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H
号:(1)(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号令召三老„„)
会:(1)(会宾客大宴)《口技》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5)(每有会意)《五柳先生传》
(6)(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当凌绝顶)
或:(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异二者之为)
J
间:(1)(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立有间)
(3)(又何间焉)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奉命于危难之间)
(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遂与外人间隔)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将:(1)(则命一上将)
(2)(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公将战)
假:(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与“真”相对
尽:(1)(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利尽南海)
(3)(进尽忠言)
就:(1)(此人可就见/颓然就醉)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即使
(4)(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居:(1)(居十日《扁鹊见蔡桓公》)
(2)(不可久居)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具:(1)(具答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故人具鸡黍)《过故人庄》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绝:(1)(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4)(以为妙绝《口技》)
(5)(群响毕绝《口技》)
(6)(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尽:(1)利尽南海(《隆中对》)
(2)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一食或尽粟一石)
及:(1)(及郡下)
(2)(不及汪伦送我情)
既:(1)(既出,得其船)
(2)(语未既,有老氓笑于旁)
(3)(与既而连用)
L
隶:(1)(世隶耕)
(2)(隶而从者)
良:(1)(良多趣味)
(2)(此皆良实)
临:(1)(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临.溪而渔:在„„旁)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坐落在高处)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M
名:(1)(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4)(故虽有名马《马说》)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期:(1)(陈太丘与友人期)
(2)(君问归期①未有期②)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Q
穷:(1)(穷回溪/欲穷其林)
(2)(而不知其所穷)
(3)(乐亦无穷)
(4)(穷冬烈风)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去:(1)(一狼径去/则有去国怀乡)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3)(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阙:(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略无阙处)
(3)(必能裨补缺漏)
却:(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R
然:(1)(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2)(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3)(然而,北通巫峡 )《岳阳楼记》)
若:(1)(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2)(若夫霪雨霏霏)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5)(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S
虽:(1)(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2)(虽欲言)
善:(1)善良的
(2)(王曰“善”)
(3)(京中有善口技者)
舍:(1)(至舍/屋舍俨然)
(2)(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
(3)(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
(4)(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甚:(1)(所恶莫甚于死者)
(2)(流辈甚称其贤)
胜:(1)(此时无声胜有声)
(2)(予观夫巴陵胜状)
(3)(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5)(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陈涉世家》
施:(1)(然后施行„„《出师表》)
(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师:(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食:(1)(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使于秦)
(3)(使子为使)
(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市:(1)(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是:(1)(我是鬼《宋定伯捉鬼》)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3)(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弈喻》)
(4)(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弈喻》)
适:(1)(抱而适市)
(2)(而此地适与余近)
(3)(其体不适)
书:(1)(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2)(得鱼腹中书)
(3)(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5)(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属:(1)(司合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3)(善属文)
(4)(召令徒属曰)《陈涉世家》
(5)(属引凄异)
(6)(属余作文以记之)
数:(1)(又数刀毙之《狼》)
(2)(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所以:(1)(所以动心忍性)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臣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
T
徒:(1)(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屯:(1)(大雪屯门)
(2)(屯大泽乡)
W
望:(1)(先达德隆望尊)
(2)(望桓侯而还走)
为:(1)(孰为汝多知乎)
(2)(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此不为远者小)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为人五)
(7)(故不为苟得也)
(8)(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谓:(1)(谓先主曰))
(2)(予谓莲)
(3)(太守谓谁)
(4)(此之谓失其本心)
闻:(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X
鲜:(1)(芳草鲜美)
(2)(陶后鲜有闻)
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
谢:(1)(长跪而谢之)
(2)(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许:(1)(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高可二黍许)
(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5)(问渠那得清如许)
(6)(曳屋许许声)
寻:(1)(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寻病终《桃花源记》)
悉:(1)(悉如外人)
(2)(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咸:全都
Y
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3)(得遗金一饼)
一:(1)(一碧万顷)《岳阳楼记》
(2)(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3)(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4)(传一乡秀才观之)《伤仲永》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已:(1)(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且壮士不死即已)
(4)(骨已尽矣/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5)(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异:(1)(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父异焉/渔人甚异之)
易:(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难者亦易矣)
(3)(易以百金)
(4)(以大易小)
益:(1)(曾益其所不能)
(2)(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3)(不治将益深)
(4)(益习其声)
(5)(有所广益)《出师表》
因:(1)(余因得遍观群书)
(2)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罔不因势象形)
(4) 因为
盈:(1)(曾不盈寸)
(2)(彼竭我盈)
余:(1)(余寒犹厉)
(2)(余闻而愈悲)
(3)(以所不足攻所有余)
语:(1)(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2)(贫者语于富者)《为学》
援:(1)(援疑质理)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Z
辄:总是,就
再:(1)(再而衰)
(2)(日再食)
知:(1)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至:(1)(寡助之至)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色愈恭,礼愈至)
志:(1)(故为之文以志)
(2)(寻向所志)
(3)(处处志之)
(4)(且人患志之不立)
(5)(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质:(1)(援疑质理)
(2)(非天质之卑)
卒:(1)(卒买鱼烹食)
(2)(卒于鲁也传之)
(3)(月余亦卒)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
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
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
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
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
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
这25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
1、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例:吾欲之南海。(《为学》) /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2)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
(3)其夫呓语 (《口技》) / 并自为其名
(4)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5)其真无马邪 (《马说》)
(6)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7)安陵君其许寡人
(8)其恕乎
(9)其如土石何?
(三)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四)于
1.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2.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②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六)则
1.连词
(1)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学而不思则罔
(2)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入则无法家拂士 / 然则北通巫峡
(3)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八)也
1.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例:因以为号焉。/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 副词
(1)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
(2)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 蒙乃使就学
2.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例: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4. 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例:夫齁声起。(《口技》)
4.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泯然众人矣(《伤仲永》)/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2)然数年恒不一见 /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吴广以为然
(4)谓为信然 /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十一)故
1.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 动词 (1)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其西南诸峰
(2)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二十六)及
1、及目中则如盘盂
2、徐公何能及君也
(二十七)若
(1)烨然若神人
(2)若为佣耕
(3)若夫淫雨霏霏
(4)若士必怒
(5)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二十八)为
(1)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以虫草为林
(3)孰为汝多知乎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为人谋而不忠乎
(6)卒之为众人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夫子何命焉为
(9)或异二者之为
(二十九)与
(1)借旁近与之 呼尔而与之
(2)轻寡人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与余舟一芥\尝与人佣耕\念无与为乐者\天与云与山与水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选贤与能
初中总复习之文言实词
A
安:(1)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风雨不动安如山
B
卑:(1)(非天质之卑)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1)(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奔:(1)(屠乃奔倚其下)《狼》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鄙:(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1)(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群响毕绝《口技》)
薄:(1)(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薄如钱唇《活板》)
C
策:(1)(执策而临之《马说》)
(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成语“束手无策”)
称:(1)(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先帝称之曰能)
(3)动词(不以千里称也)
诚:(1)(帝感其诚)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1)(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
(2)(未尝稍降辞色)
从:(1)战则请从/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溯洄从之(《蒹葭》)
(4)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赠从弟(《赠从弟》)
(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陈:(1)(杂然而前陈者)
(2)(陈而待敌)
D
当:(1)(当之无愧)
(2)(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今当远离)
(4)(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
(6)(“锐不可当”)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伐无道,诛暴秦)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7)(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等:(1)(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公等遇雨)
敌:(1)(恐前后受其敌《狼》)
(2)(盖以诱敌《狼》)
度:(1)(度已失期)
(2)(先自度其足)
(3)(关山度若飞)
旦:早晨 旦日:第二天
但:(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徒然
啖:(1) 与从官饮啖
(2)通“淡”味薄,清淡。
F
分:(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忠陛下之职分也)
奉:(1)(为妻妾之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拂:(1)(入则无法家拂士)
(2)(行拂乱其所为)《二章》
(3)(以手拂之)
复:(1)(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2)(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否:(1)(尊君在否)
(2)(陟罚臧否)
扶:(1)(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福:(1)(神弗福也)
(2)(此何遽不为福乎)
G
苟:(1)(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固:(1)(固众人《伤仲永》)
(2)(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君子固穷„„)
顾:(1)(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故:(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二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4)(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冠:(1)(以才略居第一位)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既加冠
过:(1)(秦汉经行处)
(2)(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人恒过)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H
号:(1)(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号令召三老„„)
会:(1)(会宾客大宴)《口技》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5)(每有会意)《五柳先生传》
(6)(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当凌绝顶)
或:(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异二者之为)
J
间:(1)(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立有间)
(3)(又何间焉)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奉命于危难之间)
(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遂与外人间隔)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将:(1)(则命一上将)
(2)(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公将战)
假:(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与“真”相对
尽:(1)(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利尽南海)
(3)(进尽忠言)
就:(1)(此人可就见/颓然就醉)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即使
(4)(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居:(1)(居十日《扁鹊见蔡桓公》)
(2)(不可久居)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具:(1)(具答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故人具鸡黍)《过故人庄》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绝:(1)(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4)(以为妙绝《口技》)
(5)(群响毕绝《口技》)
(6)(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尽:(1)利尽南海(《隆中对》)
(2)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一食或尽粟一石)
及:(1)(及郡下)
(2)(不及汪伦送我情)
既:(1)(既出,得其船)
(2)(语未既,有老氓笑于旁)
(3)(与既而连用)
L
隶:(1)(世隶耕)
(2)(隶而从者)
良:(1)(良多趣味)
(2)(此皆良实)
临:(1)(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临.溪而渔:在„„旁)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坐落在高处)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M
名:(1)(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4)(故虽有名马《马说》)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期:(1)(陈太丘与友人期)
(2)(君问归期①未有期②)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Q
穷:(1)(穷回溪/欲穷其林)
(2)(而不知其所穷)
(3)(乐亦无穷)
(4)(穷冬烈风)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去:(1)(一狼径去/则有去国怀乡)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3)(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阙:(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略无阙处)
(3)(必能裨补缺漏)
却:(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R
然:(1)(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2)(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3)(然而,北通巫峡 )《岳阳楼记》)
若:(1)(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2)(若夫霪雨霏霏)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5)(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S
虽:(1)(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2)(虽欲言)
善:(1)善良的
(2)(王曰“善”)
(3)(京中有善口技者)
舍:(1)(至舍/屋舍俨然)
(2)(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
(3)(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
(4)(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甚:(1)(所恶莫甚于死者)
(2)(流辈甚称其贤)
胜:(1)(此时无声胜有声)
(2)(予观夫巴陵胜状)
(3)(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5)(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陈涉世家》
施:(1)(然后施行„„《出师表》)
(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师:(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食:(1)(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使于秦)
(3)(使子为使)
(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市:(1)(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是:(1)(我是鬼《宋定伯捉鬼》)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3)(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弈喻》)
(4)(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弈喻》)
适:(1)(抱而适市)
(2)(而此地适与余近)
(3)(其体不适)
书:(1)(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2)(得鱼腹中书)
(3)(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5)(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属:(1)(司合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3)(善属文)
(4)(召令徒属曰)《陈涉世家》
(5)(属引凄异)
(6)(属余作文以记之)
数:(1)(又数刀毙之《狼》)
(2)(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所以:(1)(所以动心忍性)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臣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
T
徒:(1)(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屯:(1)(大雪屯门)
(2)(屯大泽乡)
W
望:(1)(先达德隆望尊)
(2)(望桓侯而还走)
为:(1)(孰为汝多知乎)
(2)(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此不为远者小)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为人五)
(7)(故不为苟得也)
(8)(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谓:(1)(谓先主曰))
(2)(予谓莲)
(3)(太守谓谁)
(4)(此之谓失其本心)
闻:(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X
鲜:(1)(芳草鲜美)
(2)(陶后鲜有闻)
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
谢:(1)(长跪而谢之)
(2)(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许:(1)(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高可二黍许)
(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5)(问渠那得清如许)
(6)(曳屋许许声)
寻:(1)(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寻病终《桃花源记》)
悉:(1)(悉如外人)
(2)(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咸:全都
Y
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3)(得遗金一饼)
一:(1)(一碧万顷)《岳阳楼记》
(2)(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3)(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4)(传一乡秀才观之)《伤仲永》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已:(1)(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且壮士不死即已)
(4)(骨已尽矣/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5)(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异:(1)(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父异焉/渔人甚异之)
易:(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难者亦易矣)
(3)(易以百金)
(4)(以大易小)
益:(1)(曾益其所不能)
(2)(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3)(不治将益深)
(4)(益习其声)
(5)(有所广益)《出师表》
因:(1)(余因得遍观群书)
(2)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罔不因势象形)
(4) 因为
盈:(1)(曾不盈寸)
(2)(彼竭我盈)
余:(1)(余寒犹厉)
(2)(余闻而愈悲)
(3)(以所不足攻所有余)
语:(1)(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2)(贫者语于富者)《为学》
援:(1)(援疑质理)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Z
辄:总是,就
再:(1)(再而衰)
(2)(日再食)
知:(1)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至:(1)(寡助之至)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色愈恭,礼愈至)
志:(1)(故为之文以志)
(2)(寻向所志)
(3)(处处志之)
(4)(且人患志之不立)
(5)(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质:(1)(援疑质理)
(2)(非天质之卑)
卒:(1)(卒买鱼烹食)
(2)(卒于鲁也传之)
(3)(月余亦卒)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
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
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
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
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
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
这25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
1、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例:吾欲之南海。(《为学》) /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2)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
(3)其夫呓语 (《口技》) / 并自为其名
(4)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5)其真无马邪 (《马说》)
(6)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7)安陵君其许寡人
(8)其恕乎
(9)其如土石何?
(三)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四)于
1.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2.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②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六)则
1.连词
(1)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学而不思则罔
(2)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入则无法家拂士 / 然则北通巫峡
(3)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八)也
1.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例:因以为号焉。/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 副词
(1)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
(2)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 蒙乃使就学
2.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例: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4. 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例:夫齁声起。(《口技》)
4.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泯然众人矣(《伤仲永》)/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2)然数年恒不一见 /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吴广以为然
(4)谓为信然 /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十一)故
1.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 动词 (1)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其西南诸峰
(2)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二十六)及
1、及目中则如盘盂
2、徐公何能及君也
(二十七)若
(1)烨然若神人
(2)若为佣耕
(3)若夫淫雨霏霏
(4)若士必怒
(5)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二十八)为
(1)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以虫草为林
(3)孰为汝多知乎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为人谋而不忠乎
(6)卒之为众人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夫子何命焉为
(9)或异二者之为
(二十九)与
(1)借旁近与之 呼尔而与之
(2)轻寡人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与余舟一芥\尝与人佣耕\念无与为乐者\天与云与山与水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选贤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