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区别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消化酶对胰腺自身消化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其病因与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此外,高脂血症、高钙血症、感染、某些药物等因素亦可诱发。临床上以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为特征。重症患者可很快出现多脏器损伤及功能衰竭的各种表现。近年来重型胰腺炎发病率逐渐增多。其死亡率甚高。有时可引起骤然死亡。重型胰腺炎死亡率为20%,有并发症者可高达50%。临床分为急性轻型胰腺炎和重型胰腺炎。
中医认为,本病轻症属“胰瘅”范畴。本病与肝胆、脾胃、大肠等关系密切,起因于暴饮暴食、恣啖膏粱厚味、贪凉饮冷,或暴怒伤肝,情志不畅,或蚘虫扰窜,皆可引致发病。若因饮食不节损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司,内生湿浊,湿蕴生热,湿热又可与食积结滞于肠腑而形成腑实证;热邪若与水饮相结则可形成结胸重证;湿热之邪薰蒸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利,胆汁外溢而形成黄疸。若因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横逆克伐脾土,可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引起肝脾或肝胃气滞;气滞又可与湿热互结,影响肝胆脾胃的升降;气机不畅,久则血行不利,形成气滞血瘀。若蚘虫上扰,亦可阻滞胰管,使胰腺所泌之津汁排泄受阻引发本症。若热毒深重,热瘀互结,蕴结不散,可致血败肉腐,形成痈脓;严重者邪热伤正耗津,正不胜邪,可由内闭而致外脱,或内陷致厥。
目前,西医治疗胰腺炎尚无特效办法,治疗原则是禁食、输液、胃肠减压、抗炎和抑制胰液及消化酶的分泌排泄,其基本出发点是抑制胰腺的分泌功能以使胰腺得到充分休息。但由于中医认为本病起因于诸多病邪,包括热、湿、水、气、瘀等壅阻于胰、肝、胆、胃、脾、肠等脏腑,诸邪互结,气血运行不利,壅滞失通,引发出痛、呕、胀、闭、发热等症,治疗上则以通导为大法。
比较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发现,西医是消极地让胰腺安静,中医则恰恰相反,使病理产物包括已被激活的胰酶等通过通泄得以驱逐。由于清除了已被激活的胰酶等有害的病理产物,有利于胰腺炎症的缓解和减轻机体组织器官可能受到的损害,变消极的静待为积极的恢复。中、轻症胰腺炎治疗的大量资料表明,在临床表现消失时间、住院天数、治愈率等方面,中医疗效均明显高于西医。
对于重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由于此时胰腺病理损害严重,可因胰腺之出血坏死、严重感染、毒物自身吸收等引起严重并发症,如休克、腹腔严重感染,甚至胰性脑病、DIC 等多脏器损害及功能衰竭,严重危及生命,需以西医为主抢救,包括手术治疗。据统计,当发生三个以上的脏器功能衰竭时死亡率为100%,二个脏器功能衰竭时死亡率为70%~75%。但在此时,若能同时结合中医药抢救,通过补益、通导、化瘀、解毒,攻补兼施,则有助于消除有毒物质,对抗内毒素,减少自身中毒,有助于抗感染、抗休克,并松弛oddi 括约肌,帮助胰管引流,解除胰管内梗阻,抑制胰酶活性,促使肠蠕动恢复,改善微循环,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使肠麻痹和瘀滞状态得以缓解,有助于挽救垂危,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我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其患者多伴有多系统多脏器功能损伤或衰竭),根据辨证采用柴枳承气汤等通腑方药,结合理气化瘀、清化湿热等方法,多途径(口服、胃管注入、灌肠、中药七消散外敷)给药,以肠道排气、日通便1~3次、腹胀消退为度,并结合支持疗法、抗菌等多种西医手段,痊愈率大大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
总之,治疗急性胰腺炎,以中医药维持患者大便畅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可视为取得疗效的关键性措施。
胰腺炎病人为什么要禁食?
人们对食物的视、听、嗅、食,均可通过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刺激胰腺的分泌增强,其中以进食的刺激最强。胰腺炎时,由于胰腺组织的水肿、充血、变性、坏死,以及代谢产物刺激,常使胰管痉挛,胰液外流不畅,胰管压力增高,这时若进食。必然使胰液分泌量增多,胰管压力进一步增高;使胰腺损伤加重,病情恶化。因此胰腺炎病人要禁食。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进食呢?一般说来,轻、中度急性胰腺炎病人,在禁食1—3天,腹痛、恶心、呕吐基本消失后,可开始食少量流质,以清淡米汤为宜;重症病人,则需长时间禁食,等到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恶心、呕吐停止,腹痛消失后再酌情进少量无脂流质。
临床上由于病情多种多样,很难确定进食的确切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定。患者一定要服从医生安排,不要提前进食,以免病情恶化或复发。
中医角度分析近期感冒流感
马上就到腊月、大寒,最近“寒包火”型感冒增多,为什么此时有这么多人感冒流感呢?用中医理论简单说,有些是因为最近天气该冷不冷或者骤然降温,一些人因外冷内热而患“寒包火”型感冒。
风寒暑湿燥火,异常时为“邪气”。 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凉多燥、冬冷多寒,这是自然变化规律,中医根据这种变化,总结归纳出自然界有“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一年中“六气”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形成了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人类在自然界长期生存中,逐步适应了“六气”变化的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个整体,生理上也形成了与“六气”变化相适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当“六气”的消长违反了原本的规律,比如冬季该冷不冷、夏季该热不热,或突然出现剧烈的天气变化,比如原本温暖却骤然寒冷,原本凉爽却突然酷热时,人们的生理机能难以适应,就会引发各种疾病。此时,中医就把异常的“六气”称为“六淫”、“非时之气”,认为是极易导致疾病的“外邪”。所谓非时之气,按字面解释就是:不是此时的正常之气。意思是说“不该在此时出现的异常气象”。
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因素,像“倒春寒”、“暖冬”等气候变化的反常现象出现得愈加频繁。中医认为这都是引起外感病的“邪气”。 内有蕴热、外受寒邪引起“寒包火”
入冬以来,一直少风少雪,寒气没有随着冬季的到来逐渐强盛,气温明显比常年偏高,大气中火热之气偏盛。受其影响,不少人出现了鼻咽干燥、口舌生疮等体内火热偏盛的现象。当强冷空气袭来,气温一夜之间下降八九摄氏度时,骤然而至的寒气通过口、鼻、肌肤侵犯人体,使人毛孔收紧、肌肉僵硬,稍不小心就会出现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周身酸痛等感冒症状;人们的肌肤不能得到体内阳气的温煦,出现畏寒、寒战。由于寒邪束缚了体表,体内原本蓄积的火热不能向体外宣散,就如同被体表的寒邪“包裹”起来一样,郁积在体内而呈现身体高烧不退的现象。这种内有蕴热、外受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病,中医就形象地称之为“寒包火”。
早期用热汤、热粥发汗驱散体表寒邪
治疗“寒包火”型感冒,正确的做法是:在早期用生姜或大葱的白茎煎汤服用,或喝些热汤、热粥等发发汗,既驱散束缚体表的寒邪,又使体内的火热随汗透出体外,感冒就可以迅速得到缓解;如果感冒比较重,则应当服用感冒清热冲剂、感冒软胶囊等中成药,来散外寒、清内热。患者不能因为发烧、嗓子疼,就认为自己是“上火”,一味地吃清热解毒
的中药,却不驱散束缚体表的寒邪。否则在寒邪的“包裹”下,体内的热由于没有宣泄的出路,就会形成持续高烧不退的现象。
商场写字楼营造过暖“非时之气”对健康危害大
中医历来强调,人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与自然保持协调统一,才能达到阴阳平衡、身体健康,就是说要顺应四季气候的特点,来调摄人体的阴阳。民间广为流传的“春捂秋冻”的说法就比较形象地概括了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
面对气候异常的“非时之气”,也应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应对。比如,随着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许多人过于追求安逸、舒适,夏天愣是用空调把房间的温度整得和秋天似的清凉;冬天暖气烧得像春天一样温暖,房间内外是两个季节,这种人工营造的“非时之气”,在大型商场、写字楼和一些居民家中屡见不鲜,其实对健康危害更大。
中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区别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消化酶对胰腺自身消化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其病因与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此外,高脂血症、高钙血症、感染、某些药物等因素亦可诱发。临床上以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为特征。重症患者可很快出现多脏器损伤及功能衰竭的各种表现。近年来重型胰腺炎发病率逐渐增多。其死亡率甚高。有时可引起骤然死亡。重型胰腺炎死亡率为20%,有并发症者可高达50%。临床分为急性轻型胰腺炎和重型胰腺炎。
中医认为,本病轻症属“胰瘅”范畴。本病与肝胆、脾胃、大肠等关系密切,起因于暴饮暴食、恣啖膏粱厚味、贪凉饮冷,或暴怒伤肝,情志不畅,或蚘虫扰窜,皆可引致发病。若因饮食不节损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司,内生湿浊,湿蕴生热,湿热又可与食积结滞于肠腑而形成腑实证;热邪若与水饮相结则可形成结胸重证;湿热之邪薰蒸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利,胆汁外溢而形成黄疸。若因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横逆克伐脾土,可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引起肝脾或肝胃气滞;气滞又可与湿热互结,影响肝胆脾胃的升降;气机不畅,久则血行不利,形成气滞血瘀。若蚘虫上扰,亦可阻滞胰管,使胰腺所泌之津汁排泄受阻引发本症。若热毒深重,热瘀互结,蕴结不散,可致血败肉腐,形成痈脓;严重者邪热伤正耗津,正不胜邪,可由内闭而致外脱,或内陷致厥。
目前,西医治疗胰腺炎尚无特效办法,治疗原则是禁食、输液、胃肠减压、抗炎和抑制胰液及消化酶的分泌排泄,其基本出发点是抑制胰腺的分泌功能以使胰腺得到充分休息。但由于中医认为本病起因于诸多病邪,包括热、湿、水、气、瘀等壅阻于胰、肝、胆、胃、脾、肠等脏腑,诸邪互结,气血运行不利,壅滞失通,引发出痛、呕、胀、闭、发热等症,治疗上则以通导为大法。
比较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发现,西医是消极地让胰腺安静,中医则恰恰相反,使病理产物包括已被激活的胰酶等通过通泄得以驱逐。由于清除了已被激活的胰酶等有害的病理产物,有利于胰腺炎症的缓解和减轻机体组织器官可能受到的损害,变消极的静待为积极的恢复。中、轻症胰腺炎治疗的大量资料表明,在临床表现消失时间、住院天数、治愈率等方面,中医疗效均明显高于西医。
对于重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由于此时胰腺病理损害严重,可因胰腺之出血坏死、严重感染、毒物自身吸收等引起严重并发症,如休克、腹腔严重感染,甚至胰性脑病、DIC 等多脏器损害及功能衰竭,严重危及生命,需以西医为主抢救,包括手术治疗。据统计,当发生三个以上的脏器功能衰竭时死亡率为100%,二个脏器功能衰竭时死亡率为70%~75%。但在此时,若能同时结合中医药抢救,通过补益、通导、化瘀、解毒,攻补兼施,则有助于消除有毒物质,对抗内毒素,减少自身中毒,有助于抗感染、抗休克,并松弛oddi 括约肌,帮助胰管引流,解除胰管内梗阻,抑制胰酶活性,促使肠蠕动恢复,改善微循环,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使肠麻痹和瘀滞状态得以缓解,有助于挽救垂危,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我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其患者多伴有多系统多脏器功能损伤或衰竭),根据辨证采用柴枳承气汤等通腑方药,结合理气化瘀、清化湿热等方法,多途径(口服、胃管注入、灌肠、中药七消散外敷)给药,以肠道排气、日通便1~3次、腹胀消退为度,并结合支持疗法、抗菌等多种西医手段,痊愈率大大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
总之,治疗急性胰腺炎,以中医药维持患者大便畅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可视为取得疗效的关键性措施。
胰腺炎病人为什么要禁食?
人们对食物的视、听、嗅、食,均可通过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刺激胰腺的分泌增强,其中以进食的刺激最强。胰腺炎时,由于胰腺组织的水肿、充血、变性、坏死,以及代谢产物刺激,常使胰管痉挛,胰液外流不畅,胰管压力增高,这时若进食。必然使胰液分泌量增多,胰管压力进一步增高;使胰腺损伤加重,病情恶化。因此胰腺炎病人要禁食。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进食呢?一般说来,轻、中度急性胰腺炎病人,在禁食1—3天,腹痛、恶心、呕吐基本消失后,可开始食少量流质,以清淡米汤为宜;重症病人,则需长时间禁食,等到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恶心、呕吐停止,腹痛消失后再酌情进少量无脂流质。
临床上由于病情多种多样,很难确定进食的确切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定。患者一定要服从医生安排,不要提前进食,以免病情恶化或复发。
中医角度分析近期感冒流感
马上就到腊月、大寒,最近“寒包火”型感冒增多,为什么此时有这么多人感冒流感呢?用中医理论简单说,有些是因为最近天气该冷不冷或者骤然降温,一些人因外冷内热而患“寒包火”型感冒。
风寒暑湿燥火,异常时为“邪气”。 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凉多燥、冬冷多寒,这是自然变化规律,中医根据这种变化,总结归纳出自然界有“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一年中“六气”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形成了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人类在自然界长期生存中,逐步适应了“六气”变化的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个整体,生理上也形成了与“六气”变化相适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当“六气”的消长违反了原本的规律,比如冬季该冷不冷、夏季该热不热,或突然出现剧烈的天气变化,比如原本温暖却骤然寒冷,原本凉爽却突然酷热时,人们的生理机能难以适应,就会引发各种疾病。此时,中医就把异常的“六气”称为“六淫”、“非时之气”,认为是极易导致疾病的“外邪”。所谓非时之气,按字面解释就是:不是此时的正常之气。意思是说“不该在此时出现的异常气象”。
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因素,像“倒春寒”、“暖冬”等气候变化的反常现象出现得愈加频繁。中医认为这都是引起外感病的“邪气”。 内有蕴热、外受寒邪引起“寒包火”
入冬以来,一直少风少雪,寒气没有随着冬季的到来逐渐强盛,气温明显比常年偏高,大气中火热之气偏盛。受其影响,不少人出现了鼻咽干燥、口舌生疮等体内火热偏盛的现象。当强冷空气袭来,气温一夜之间下降八九摄氏度时,骤然而至的寒气通过口、鼻、肌肤侵犯人体,使人毛孔收紧、肌肉僵硬,稍不小心就会出现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周身酸痛等感冒症状;人们的肌肤不能得到体内阳气的温煦,出现畏寒、寒战。由于寒邪束缚了体表,体内原本蓄积的火热不能向体外宣散,就如同被体表的寒邪“包裹”起来一样,郁积在体内而呈现身体高烧不退的现象。这种内有蕴热、外受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病,中医就形象地称之为“寒包火”。
早期用热汤、热粥发汗驱散体表寒邪
治疗“寒包火”型感冒,正确的做法是:在早期用生姜或大葱的白茎煎汤服用,或喝些热汤、热粥等发发汗,既驱散束缚体表的寒邪,又使体内的火热随汗透出体外,感冒就可以迅速得到缓解;如果感冒比较重,则应当服用感冒清热冲剂、感冒软胶囊等中成药,来散外寒、清内热。患者不能因为发烧、嗓子疼,就认为自己是“上火”,一味地吃清热解毒
的中药,却不驱散束缚体表的寒邪。否则在寒邪的“包裹”下,体内的热由于没有宣泄的出路,就会形成持续高烧不退的现象。
商场写字楼营造过暖“非时之气”对健康危害大
中医历来强调,人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与自然保持协调统一,才能达到阴阳平衡、身体健康,就是说要顺应四季气候的特点,来调摄人体的阴阳。民间广为流传的“春捂秋冻”的说法就比较形象地概括了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
面对气候异常的“非时之气”,也应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应对。比如,随着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许多人过于追求安逸、舒适,夏天愣是用空调把房间的温度整得和秋天似的清凉;冬天暖气烧得像春天一样温暖,房间内外是两个季节,这种人工营造的“非时之气”,在大型商场、写字楼和一些居民家中屡见不鲜,其实对健康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