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学校课堂教学。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传授、问答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有限的。而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生动形象地以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方式进行模拟,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培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势 有利于 学习兴趣 生动形象
正文: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语文老师应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让学生高效率地吸收大量信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传授、问答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有限的。而利用信息技术这一问题就得到解决。有研究表明,大脑吸收语言信息量与形象信息量之比为1:1000。因而有人形象地比喻:一个靠耳朵听60年课的老人吸收知识信息量,只相当于一个小孩6年靠眼睛接受的形象知识信息量。而大脑吸收的文字信息也是极有限的,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已进入了教学课堂,并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课题之一。利用
信息技术手段,把文字材料创设成声情并茂的作品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圆明圆的毁灭》时,我设计了一副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圆的毁灭”的课题图,只见有着辉煌建筑的北京图上的“圆明圆的毁灭”这七个大字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腾起汹汹烈火,似乎要把一切都烧成灰烬,大火燃烧着圆明圆,更燃烧着学生们的心田。目睹此景,学生们禁不住发问:圆明圆是一处怎样的景观?为什么会被烈火焚烧?谁点燃了这可恶的烈火?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高涨,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又如教学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买橘时父亲的背影”的录像片断,让学生直接感受父亲买橘子翻月台时的艰难,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就得到了充分的调动,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分析感悟课文,这样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
人的认知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而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传统语文教学只靠教师一张嘴是很难实现的。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以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让学生感知,我们就可轻易突破传统语文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枯燥内容生动化,这样既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想象力,又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同时降低了学习难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我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学生们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真正“游”了一番苏州园林,这一遍下来苏州园林的美妙不用多说也明白了八九分,再看课文就一目了然。然后我
又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我提前按课文描述的内容制作好课件,让学生对着画面配解说词,学生们站在大屏幕前介绍,俨然一位当地的导游,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了新鲜感、成就感,因此个个学生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非凡。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能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为学生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教学《故乡》一课时,我把闰土的少年和中年的肖像特征、杨二嫂青年和中老年的肖像特征用镜头组合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比较、评论、鉴赏,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这样,既做到了教与学互动,由单向的报告演示型向交流互动型转化,又节约时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故乡》最后一课时,我又让学生想象如果闰土和“我”是在当今社会相见会是怎样的情景时。我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然后播放了当今社会同学聚会、老朋友想见的场面,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这时同学们的热情很高,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想象。从而我引导学生认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以及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平等,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珍惜当今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有利于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
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象、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因为通过审美感知,可以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或爱、或憎、或欢快、或沉闷,这些情感色彩的印记,在触动学生理智、改善认知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使用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音画同步的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学生的注意力深深被吸引,这时我要求学生说说看画面的感受,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妙诗词和佳文章,学生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为下一步教学中的美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惊叹于大自然雕琢的美,使自已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教学老舍《济南的秋天》一文时,我也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同样收到很好的成效。
5、有利于克服课文的重点、难点。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在太空中理家》一课时,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太空中理家奇异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宇航员在太空中理家的情形,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
感受太空中理家的奇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提高了课堂效率。
6、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无非是教师范读和学生练习两种途径,长期如此学生会产生厌倦感。而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录音就能很好地解决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秋天》等诗词和散文时,我播放朗读录音,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跟读、自读、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感情,鉴赏作品。从而也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7、有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诸如Internet网,电视广播、电子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学除了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章、诗句等,而部分内容因教学目标的制订,又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鉴于部分学生家里买了电脑,另学校已建立起宽带网络教室,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后,我要求学生上网搜索朱自清的《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以便学生加深对这位现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作品主题的理解,同时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8、有利于增大容量,节约时间。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仅板书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在,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只要用鼠标轻轻点击,所要板书的内容就投影到大屏幕上了。这样轻松地做到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节省时间。教师就有了充裕的时间讲析更多的内容,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积累有关云与天气变化的知识。以往的教学,是依靠课后练习二,把练习中的问题制成表格,教师讲解并板书表格,这样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板书上,计划的一堂课时间,根本不够用。后来我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云与天气变化情况设计成表格,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将表格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并且配上每种天气对应的云层变化的图片。每放出一种变化的天气时,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指名让学生来说。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节省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许多的学习、思考、训练的机会,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减轻了我在课堂上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辅助于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自然《 谈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张立新《 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课堂所引发的教学变革》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教学行动策略》
4、邹明 《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5、陈莲莲《略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6、张馨 《现代技术教育的思考》
7、李小红《活用多媒体 提高语文素养》 8、《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9、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参考.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学校课堂教学。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传授、问答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有限的。而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生动形象地以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方式进行模拟,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培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势 有利于 学习兴趣 生动形象
正文: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语文老师应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让学生高效率地吸收大量信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传授、问答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有限的。而利用信息技术这一问题就得到解决。有研究表明,大脑吸收语言信息量与形象信息量之比为1:1000。因而有人形象地比喻:一个靠耳朵听60年课的老人吸收知识信息量,只相当于一个小孩6年靠眼睛接受的形象知识信息量。而大脑吸收的文字信息也是极有限的,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已进入了教学课堂,并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课题之一。利用
信息技术手段,把文字材料创设成声情并茂的作品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圆明圆的毁灭》时,我设计了一副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圆的毁灭”的课题图,只见有着辉煌建筑的北京图上的“圆明圆的毁灭”这七个大字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腾起汹汹烈火,似乎要把一切都烧成灰烬,大火燃烧着圆明圆,更燃烧着学生们的心田。目睹此景,学生们禁不住发问:圆明圆是一处怎样的景观?为什么会被烈火焚烧?谁点燃了这可恶的烈火?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高涨,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又如教学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买橘时父亲的背影”的录像片断,让学生直接感受父亲买橘子翻月台时的艰难,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就得到了充分的调动,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分析感悟课文,这样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
人的认知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而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传统语文教学只靠教师一张嘴是很难实现的。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以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让学生感知,我们就可轻易突破传统语文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枯燥内容生动化,这样既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想象力,又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同时降低了学习难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我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学生们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真正“游”了一番苏州园林,这一遍下来苏州园林的美妙不用多说也明白了八九分,再看课文就一目了然。然后我
又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我提前按课文描述的内容制作好课件,让学生对着画面配解说词,学生们站在大屏幕前介绍,俨然一位当地的导游,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了新鲜感、成就感,因此个个学生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非凡。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能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为学生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教学《故乡》一课时,我把闰土的少年和中年的肖像特征、杨二嫂青年和中老年的肖像特征用镜头组合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比较、评论、鉴赏,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这样,既做到了教与学互动,由单向的报告演示型向交流互动型转化,又节约时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故乡》最后一课时,我又让学生想象如果闰土和“我”是在当今社会相见会是怎样的情景时。我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然后播放了当今社会同学聚会、老朋友想见的场面,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这时同学们的热情很高,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想象。从而我引导学生认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以及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平等,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珍惜当今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有利于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
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象、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因为通过审美感知,可以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或爱、或憎、或欢快、或沉闷,这些情感色彩的印记,在触动学生理智、改善认知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使用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音画同步的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学生的注意力深深被吸引,这时我要求学生说说看画面的感受,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妙诗词和佳文章,学生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为下一步教学中的美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惊叹于大自然雕琢的美,使自已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教学老舍《济南的秋天》一文时,我也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同样收到很好的成效。
5、有利于克服课文的重点、难点。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在太空中理家》一课时,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太空中理家奇异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宇航员在太空中理家的情形,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
感受太空中理家的奇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提高了课堂效率。
6、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无非是教师范读和学生练习两种途径,长期如此学生会产生厌倦感。而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录音就能很好地解决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秋天》等诗词和散文时,我播放朗读录音,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跟读、自读、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感情,鉴赏作品。从而也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7、有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诸如Internet网,电视广播、电子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学除了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章、诗句等,而部分内容因教学目标的制订,又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鉴于部分学生家里买了电脑,另学校已建立起宽带网络教室,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后,我要求学生上网搜索朱自清的《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以便学生加深对这位现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作品主题的理解,同时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8、有利于增大容量,节约时间。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仅板书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在,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只要用鼠标轻轻点击,所要板书的内容就投影到大屏幕上了。这样轻松地做到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节省时间。教师就有了充裕的时间讲析更多的内容,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积累有关云与天气变化的知识。以往的教学,是依靠课后练习二,把练习中的问题制成表格,教师讲解并板书表格,这样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板书上,计划的一堂课时间,根本不够用。后来我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云与天气变化情况设计成表格,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将表格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并且配上每种天气对应的云层变化的图片。每放出一种变化的天气时,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指名让学生来说。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节省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许多的学习、思考、训练的机会,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减轻了我在课堂上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辅助于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自然《 谈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张立新《 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课堂所引发的教学变革》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教学行动策略》
4、邹明 《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5、陈莲莲《略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6、张馨 《现代技术教育的思考》
7、李小红《活用多媒体 提高语文素养》 8、《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9、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