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考常考实词和虚词
实词:
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 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 ③字 ④书籍
请:①请求 ②邀请:乃请宾客(信) ③拜访:公⼦子闻之,往请(信) ④表敬副词
对:①回答:奏对称旨(谭) ②对着:对酒当歌(成语)
幸:①幸运: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论) ②帝王到某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六)③宠爱、宠幸:如姬最幸(信)④侥幸:幸复得此妇(孔) ⑤表敬副词:⼤大王亦幸赦⾂臣(廉)
许:①答应:宁许以负秦曲(廉) ②表⽰示不确定的零数:⾼高可⼆二⿉黍许(核) 负:①倚仗:秦贪,负其强(廉) ②承担: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 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 ④辜负:吾上恐负朝廷(左) ⑤背 ⑥败
⽴立:①站⽴立 ②直⽴立:⼤大⽯石侧⽴立千尺 (⽯石) ③即刻、马上:赵⽴立奉璧来 (廉) 交:①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 (廉) ②交互:叶叶相交通 (孔) ③接触:交头接⽿耳(成语)
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 (廉)
引:①导引:左右引相如⾄至(廉) ②牵、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 ③引退:引次江北 (⾚赤)
恐:①担⼼心:秦王恐其破璧(廉) ②害怕:⾈舟⼈人⼤大恐 (⽯石)
毕: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 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卒:①步兵 ②死 ③终于:卒相与欢(廉) ④通“猝”:卒然边境有急(论) ⼠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
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毛) ④⼠士兵 (训)③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
将:①将领 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 (信)
抚:①安抚:则宜抚安 (⾚赤) ②巡抚:以⼤大中丞抚吴者 (五)
⾛走:①快跑:持剑盾步⾛走 (鸿) 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 事:①事情 ②侍奉:以地事秦 (六)
礼:①礼仪:毕礼⽽而归之 (廉) ②礼貌:秦则⽆无礼
计:计策、谋划:莫知计所出 (指)
难:(nán)困难 (nàn)①灾难:奉命于危难之时 (出)②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
愿: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 ②希望:愿结友(廉)
案:①⼏几案 ②察看:召有司案图(廉)
⽅方:①⽅方圆 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④⽅方位、⽅方向
语:(yǔ)谈论:越⼈人语天姥 (梦游) (yù)告诉:不可不语。 (鸿)
名: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芙) ②取名、命名:⽽而此独以钟名。 (⽯石)
⽈曰:①说 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 (师)
⽂文:①⽂文字:其⽂文漫灭 (游) ②⽂文章:其⽂文约 (屈)
进:①前进:其进愈难 (游) ②进献:相如前进⽸缶 (廉) ③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 (岳)
奇:(qí)奇异、罕见:其见愈奇 (游) (jī)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好:(hǎo)美好 (hào)喜好:⽐比好游者尚不能⼗〸十⼀一 (游)
出:①与“⼊入”相对:以筒⽔水灌之,始出 (促) ②出产:殚其地之出 (捕) ③ 超出:其出⼈人也远矣 (师) ④出现、显露:⽔水落⽯石出 (成语)
极: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
观:(guān)①看、观赏: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 ②观察:古⼈人之观于天地(游) ③景象:⾮非常之观 (游)(guàn)宫廷建筑:⼤大王见⾂臣列观 (廉) 求:①寻求: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 ②请求:求⽽而不得者也 (送)
险:①地势不平坦: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 ②险要,险阻:此为长江险已与我共之矣 (⾚赤)
云:①说;②如此,这样:⽈曰师⽈曰弟⼦子云者 (师) ③云⽓气:云霏霏其承宇(涉)
⿎鼓:①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孟) ②动,⿎鼓动,挥动:⾂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信) ③弹奏:赵王⿎鼓瑟 (廉) ④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 五⿎鼓(《登泰⼭山记》)
是:①与“⾮非”相对:是⼰己⽽而⾮非⼈人 (问) ②代词:是吾剑之所从坠(刻)
遗:(yí)①丢失:得遗⾦金⼀一饼(乐);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师) ③遗留:始访其遗踪 (⽯石) (wèi)赠送:先以书遗操(⾚赤)
得:①得到 ②收获:往往有得 (游)
谓:①对……说 ②叫做,称为:可谓死君乎 (崤) ③以为: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指)
⾄至:到,到达
察:①细看:徐⽽而察之 (⽯石) ②考察:察⼰己则可以知⼈人 (察)
乐:(lé)⾼高兴,快乐 :喜闻乐见(成语) (yuè)乐曲:今王⿎鼓乐于此 (孟)
师:①军队 ②⽼老师 ③学习:不耻相师(师)
传:(zhuàn)①传记: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黄) ②注释经义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 ③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chuán)①传送、传递; 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 ③流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
道:①道路 ②道理,规律 ③学说,思想:益慕圣贤之道 (送) ④说 ⑤⽅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⑥风尚:师道之不传 (师)
受:①接受 ②遭受:⼀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 ③传授、授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惑:①迷惑:不亦惑乎(察) ②疑惑:惑之不解 (师)
贱:①物价低:⼼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 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 (五)
③谦词:贱妾留空房 (孔)
圣:①圣明、贤明:圣⼈人之所以为圣 (师) ②具有较⾼高智慧和道德的⼈人:是故天下有七⼗〸十⼀一圣 (察) ③尊称皇帝:圣旨
愚:①愚昧、愚蠢 ②谦词(⾃自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
⾜足:①脚 ②⾜足够、充⾜足: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 ③值得:竖⼦子不⾜足与谋(鸿)
攻:①进攻 ②学习、研究:术业有专攻(师)
经:①经典 ②经络:技经肯綮之未尝 (庖) ③经过:备经年裹物之⽤用 (芙) 劝:①勉励 ②劝说学:学习
中:zhōng①内、⾥里 ②不⾼高不下:中述汤武 (屈)zhòng合乎:⽊木直中绳 (劝)
疾:①病 ②痛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屈) ③通“嫉”: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孙⼦子吴起列传》) ④急速: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谭)⑤加强:声⾮非加疾也 (劝)
致:①达到:⽽而致千⾥里(劝) ②招致:以致天下之⼠士(过)假:①借:⼈人多以书假余(送) ②借助,凭借:假舆马者(劝) 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荆)④给: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边形(潭)
绝:①断,断绝:楚诚能绝齐(屈) ②横渡:⽽而绝江河(劝) ③极: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兴:①兴起:风⾬雨兴焉(劝) ②发动:⼤大兴师伐秦 (屈)
功:①成绩、成效:功在不舍(劝) ②功劳:以相如功⼤大(廉)
强:①有⼒力:筋⾻骨之强(劝) ②强盛:强国请服 (过)
⽤用:①使⽤用 ②资财:君⼦子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
军:①军队 ②驻扎:沛公军霸上 (鸿)
击:①敲打:为⼀一击⽸缶(廉) ②攻打:为击破沛公军(沛)
内:(nèi)①与“外”相对 ②内⼼心:内怀犹豫之计(⾚赤) (nà)接纳,放⼊入:内所著披袄中肝沥胆(王)
如:①到,去:⾄至海陵,如⾼高沙(指) ②赶得上:固不如也(鸿)
倍:①加倍:尤倍重于三⼗〸十年前(黄) ②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谢:①道歉:⾄至鸿门,谢⽈曰(鸿) ②辞别:乃谢客就车(信) ③拒绝:阿母谢媒⼈人(孔) ④告诉、告诫:多谢后世⼈人(孔) ⑤凋落:花之既谢 (芙) 意:①⼼心意、意图:吾意决矣 (⾚赤) ②意料: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 坐:①坐 ②座位 ③犯罪或错误:何坐?⽈曰坐盗 (《晏⼦子使楚》) ④因: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
举:①举起,抬起 ②成功:莫令事不举 (孔) ③攻占:戍卒叫,函⾕谷举 (阿)④全 ⑤拿:举以予⼈人(六) ⑥发动:举事必循法以动 (察)
胜:(shèng)胜利 (shēng)①能承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五); ②尽:刑⼈人如恐不胜(鸿)
⽃斗:(dǒu)酒器:亚⽗父受⽟玉⽃斗 (鸿)(dòu)⽃斗争,争⽃斗:钩⼼心⽃斗⾓角 (阿)置:放置
声:①声⾳音 ②伸张:为之声义 (五)
发:(fā):①发出 ②出发、派遣:主⼈人忘归客不发(琵) ③打开: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荆) ④显露:雄姿英发(念)(fà):头发
易:①换取 ②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 ③容易 ④轻视:是以古之易财 (五)
顾:①看,回头看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③但,不过:顾吾念之(廉)
加:①加上,放上:加彘肩上(鸿) ②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孟) ③更加: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
遇:①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 ②相遇: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左传》) ③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庖》)
记:①记忆:不记语从何起 (祭) ②记载:余是以记之 (⽯石)
明:①明亮 ②照亮:⽕火尚⾜足以明也 (游) ③证明、阐明:明死⽣生之⼤大(五)④清楚、明⽩白:谗谄之蔽明也 (屈)
草:①荒野:草⾏行露宿 (指) ②草稿:⽂文⽅方成草(左)
良:①美好:未为良时 (梦) ②优良、杰出:良剑期乎断 (察)
有:①与“⽆无”相对 ②通“又”: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
归:①返回:予不得归矣 (指) ②归还 ③旧称⼥女⼦子出嫁:吾妻来归 (项) 实:①与“虚”相对:⽆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梦) ②果实 ③实际:今以实校之 (⾚赤)
虚:①与“实”“盈”相对: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梦) 成顾蟋蟀笼虚(促) ②虚⼼心
长:(cháng)①与短相对 ②长处、优点(zhǎng)①⽣生长:⽤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 (梦) ②担当:尔翁长铨(记)③年长:孰与君少长 (鸿)
定:①安定、平安 ②规定: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 ③决定:计未定(廉) 守:①太守 ②守卫:战守迁皆不及施 (指)
类:①种类 ②像:俨然类画 (促)
理:①道理 ②规律:依乎天理 (庖) ③条理:称为政理 (张)
怪:奇异的,奇怪:怪⽯石乱卧 (促)
正:①正⾯面 ②献上:⾂臣乃敢上壁 (廉)
法:①法令、制度 ②⽅方法 ③效法:犹若不可得⽽而法 (察)
成:①完成 ②成功: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出师表》)
持:①治理:悖乱不可以持国(察) ②拿
宜:①应当,应该:理固宜然 (六) ②适宜,合适
病:①疾病 ②⽣生病 ③缺点、⽑毛病:⼈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训) 动:①与“静”相对 ②感动: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
反:①与“正”相对 ②反叛、谋反:⽇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
投:抛掷:譬若以⾁肉投馁虎 (信)
见:(jiàn)①看见 ②会见: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 ③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xiàn)①显露:图穷⽽而⼔匕⾸首见 (荆)②推荐,介绍:胡不见我于王(孟⼦子)
先:①与“后”相对 ②抢先,⾛走在前⾯面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五) ③祖先 ④对已死的⼈人的尊称:先君⼦子尝⾔言 (左)
列:①分、割:列缺霹雳 (梦游)②位次,⾏行列:陈⼒力就列 (《论语》) ③⼀一般:⼤大王见⾂臣列观 (廉)
⽌止:①停⽌止,留住:⽌止⼦子路宿 (《论语》) ②阻⽌止、禁⽌止:⾂臣舍⼈人蔺相如⽌止⾂臣 (廉)
固:①坚固:据崤函之固 (过) ②⼀一再:乃辞谢,固请(廉) ③固执: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
后:①与“前”相对 ②国君:夏后皋之墓也 (崤)③王后
寡:①少 ②⽼老⽽而⽆无夫 ③国君⾃自称
问:询问
勤:⾟辛劳:四体不勤 (《论语》)
废:废弃,停⽌止:今有其本不忍废 (指)
欲:①欲望:暴秦之欲⽆无厌 (六) ②想要:余⽅方⼼心动欲还 (⽯石)
舍:(shè)①房屋 ②住宿、居住: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shě)放弃,舍弃:舍问其奚决焉 (问)
甚:厉害,严重
恶:è:与“善”相对 wù厌恶:死亦我所恶 (孟)
患:①灾祸,忧患:诸侯之所⼤大患 (六) ②担忧:不患贫⽽而患不均(《论语》)
⾝身:①⾝身体 ②⾃自⾝身:向为⾝身死⽽而不受 (孟) ③亲⾃自:将军⾝身率益州之兵(隆)④妇⼥女怀孕:且以汝之有⾝身也 (与)
游:①游览 ②游学:游于三辅(张) ③游泳 ④交往:秦时与⾂臣游 (鸿)
国:①国家 ②国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崤) ③诸侯王封地
拜:①⾏行礼:拜送书于庭 (廉) ②授官: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
数:(shù)①⼏几个: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 ②旧指命运:胜负之数 (六)(shǔ)①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②责备: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shuò)屡次:数请魏王……
⽬目:①眼睛 ②看: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③递眼⾊色:范增数⽬目项王 (鸿) ④列:⽽而不在使者之⽬目 (指)
分:(fēn) ①分开,区分:五⾕谷不分 (论荷)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fèn) 名分,职分:予分当引决 (指)
忍:①忍耐:隐忍以⾏行 (指) ②忍⼼心:忍能对⾯面为盗贼 (茅)
间:(jiān)①中间 ②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 (jiàn)①间隔、间或:间以诗记所遭 (指)②离间:谗⼈人间之 (屈) ③⼩小路:道芷阳间⾏行 (鸿) 贼:①强盗 ②害:天下之⼤大贼也 (论) ③对敌⼈人蔑称:骂逆贼当死(指) 曲:①弯曲 ②不正直、理亏:宁许以负秦曲 (廉)
下:与“上”相对
⽆无:①没 ②⽆无论:⼠士⽆无贤不肖 (信) ③不要: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史记》)
以:①认为 ②⽤用:贤不必以 (涉) ③虚词 (介词,连词)
故:①与“新”相对 ②交情:君安于项伯有故 (鸿) ③缘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廉) ④故意:⼴广故数⾔言欲亡 (《陈涉世家》)
就:①靠近,趋向:⾦金就砺则利(劝) ②完成: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信) 过:①经过 ②拜访:愿枉车骑过之 (信)
待:①等待:皆待公⼦子举酒(信) ②对待:以季孟之间待⼦子 (《论语》) 急:①与“缓”相对 ②迫切,紧急:江都围急 ③迅速,快:急湍甚箭(与) 度(dù)①量长短标准 ②衡量:度⾜足⽽而居 (治) ③限度:⽤用之亡度 (论) ④制度,法度:治威严,整法度 (张) ⑤器度,器量: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duó)估计,揣测:相如度秦王虽斋 (廉)
辞:①告辞 ②推辞,拒绝:于是辞相印不拜 (指)③⾔言辞 ④⽂文辞:皆好(hào)辞(屈)
存:①⽣生存,存在 ②问候,思念:公⼦子亲数存之 (信)
独:①单独,独⾃自 ②表反问 (虚词):独不怜公⼦子姊耶(信)
厚:①与“薄”相对 ②厚度 ③看重:⼥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 ④厚道:宽厚⽽而爱⼈人(信)⑤丰厚:欲厚遗之(信)
通:①通⾏行,通过 ②精通:通五经,贯六艺(张) ③畅通:政治未毕通也(论)④全部:通计⼀一⾈舟 (《核⾈舟记》)
制:①构造:其⽛牙机巧制(张) ②控制:履⾄至尊⽽而制六合(过)③制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
兵:①武器 ②兵⼠士 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 (六)
余:①剩余 ②整数后零头 ③第⼀一⼈人称代词
亡:①死亡 ②灭亡:此亡秦之续⽿耳(鸿) ③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④逃跑:追亡逐北(过) ⑤通“⽆无”:亡何,国变(柳)
北:①北⾯面,北⽅方 ②战败⽽而逃:追亡逐北(过) ③指元朝:北虽貌敬(指) ⾦金:①⾦金属 ②古代计算货币单位:予我⼗〸十⾦金(《狱中杂记》) ③⾦金属制的乐器、兵器或器物:铸以为⾦金⼈人⼗〸十⼆二 (过)
信:①确实、实在: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 ②信物:今⾏行⽽而⽆无信(荆)③信⽤用 ④信任:怀王贪⽽而信张仪 (屈)
利:①利益 ②锋利:⾮非兵不利(六) ③顺利: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 势:①⼒力量:其势弱于秦 (六) ②形势:攻守之势异也(过) ③势头,趋向: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 ④权势: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五)
破:①残破: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 ②战败:六国破灭 (六)
⼒力:①⼒力量,势⼒力:赂秦⽽而⼒力亏(六) ②有能⼒力:⼒力能窃之(信)
思:①思考,想 ②思念:国乱则思良相 (《史记》)
起:①站起,起来 ②兴起,发动:将军起兵江东 (⾚赤)
弱:与“强”相对
终:①完结,终了:惜其⽤用武之不终也 (六)②始终:终不能加胜于赵(廉) 与:(yǔ)①给予 ②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
(yù)参加:蹇叔之⼦子与师
速:①迅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 ②招致:始速祸焉(六)
败:①与“胜”相对 ②衰落,凋残:霜中败叶 (芙) ③残破:于败堵丛草处 (促)
使:①使者 ②出促 ③派遣
爱:①爱护,爱惜 ②吝惜
君:①对对⽅方尊称:今为君计(⾚赤) ②道德⾼高尚的⼈人,做官的⼈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 ③君主
适:①适合 ②⼥女⼦子出嫁:始适还家门(孔)
穷:①贫穷 ②阻塞交通:⽇日暮途穷(成语) ③穷尽:欲穷千⾥里⽬目(《登鹳雀楼》) ④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⑤处境困难:⼈人穷则反本(屈)
乱:①⽆无秩序,与“治”相对:悖乱不可以治国 (察) ②乐章的尾声:乱⽈曰 (屈)
遣:①派遣 ②送⾛走:遣去慎莫留 (孔)
作:①兴起:有圣⼈人作 (五) ②劳动:昼夜勤作息(孔) ③著作:作《⼆二京赋》) (张) ④制作:作浑天仪 (张)
相:①宰相、国相 ②容貌 ③辅助或辅助的⼈人:⽆无物以相之(游) ④互相:黄泉下相见 (孔) ⑤动作偏指⼀一⽅方:登即相许和 (孔)
取:①与“舍”相对 ②取出:青取之于蓝(劝) ③选择:须取⽆无茎叶时采 (梦) ④通“娶”:终⽼老不复取 (孔)结:①构造:结庐在⼈人境 (饮) ②结交:愿结友 (廉)
岁:①年:不终岁 (促 ) ②年龄:成有⼦子九岁 (促) ③年成:岁恶不⼊入
(论)
令:①命令,法令 ②县令 ③时令:群葩当令时 (芙)
报:①回复: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 ②报答,报复:将军之仇报 (荆) ③上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
靡:(mǐ)①没有,⽆无 ②倒下,后退 (mí)浪费
纳(内):①接纳,接受:距关勿内诸侯 (鸿) ②放⼊入:内所著披袄中(记) 转:①转动:转侧床头 (促) ②迁职:再转为太史令 (张)
伏:①趴:有⾍虫伏棘根 (促) ②敬词:伏惟启阿母 (孔)
复:①再,又 ②恢复:成⼦子精神复旧 (促) ③通“ ”(夹层):复道⾏行空 (阿)
⽓气:①⾃自然界冷热现象 ②⽓气息:则⽓气断声吞 (促) ③⼈人的精神状态:神⽓气痴⽊木(促)
⽊木:①树 ②⽊木材:⽊木直中绳(劝) ③呆:但⼉儿神⽓气痴⽊木 (促)
冠:(guān):帽⼦子 (guàn):①戴帽⼦子:楚⼈人沐猴⽽而冠 (《项⽻羽本纪》)②古礼,男满⼆二⼗〸十岁⾏行冠礼 ③位居第⼀一
历:①经过,经历:历艰难险阻(黄) ②逐个: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谭) ③历法,历术:犹致思于天⽂文历算(张)
役:①兵役,劳役 ②战役
寿:①寿命 ②敬酒或赠礼祝⼈人长寿:若⼊入前为寿 (鸿)
载:(zǎi)年,刊登(zài)①装载 ②乘坐: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
善:①好 ②友好 ③擅长:衡善机巧 (张) ④通“缮”,修治:善⼑刀⽽而藏之 (庖)
开:①打开,张开 ②开放:只在花开之数⽇日 (芙) ③开辟:此⼀一部开国⾎血史 (黄)
乘(chèng)①乘坐:乘犊车,从吏卒 (⾚赤) ②趁着:因利乘便(过) (shèng)①古代战车:超乘者三百乘 ②四:以乘韦先⽜牛⼗〸十⼆二犒师
轻:①与“重”相对 ②轻视: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指)③轻佻:秦师轻⽽而⽆无礼
谋:①商议,谋划: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廉) ②计谋:管仲之谋也 (《史记》)
脱:①脱⾝身 ②疏漏:⼊入险⽽而脱 (崤)
及:①赶上:号呼靡及(指) ②到:⾃自古及今 ③趁着:及时相遣归(孔) 市:①市井:谤讥于市朝 (邹) ②市场 ③作买卖:将市于周(崤) ④买:愿为市鞍马 (《⽊木兰辞》)
具:①准备:居则具⼀一⽇日之积 (崤) ②完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 ③器械:修守战之具(过)
奉:①两⼿手捧着: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廉)②进献,送给:天奉我也,奉不可失 (崤) ③供给: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 ④接受:肃请得奉命 吊表⼆二⼦子(⾚赤)
⼦子:①⼉儿⼦子或⼥女⼉儿 ②对⼈人尊称:吾⼦子淹久于敝⾢邑
右:①右边 ②明代以前的右为尊贵:位在廉颇之右 (廉) ③古代战车上坐在右边担任警卫的叫车右
孤:①幼年丧⽗父 ②孤独 ③侯王谦称
辱:①侮辱: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毛) ②受辱: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崤)③可耻:其辱⼈人贱⾏行 (五⼈人)
治:①治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察) ②太平:治平既久 (治)
视:①看 ②⽐比较: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 ③看待:⼦子孙视之不甚惜(阿)
试:①尝试、试验:试以⼀一家计之(治) ②考试
⾼高:①与“低”相对 ②⾼高尚:轻辞天⼦子,⾮非⾼高也 (五)
世:①⽗父⼦子相继:世以清⽩白相承(训) ②时代 ③天下、世间: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信)
居:居住
敌:①敌⼈人,仇敌 ②匹敌:势亦⾜足以相敌(治)
辟(bì):①躲避:⽂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 ②征召:连辟公府不就 (张)(pì)开辟
府:①储物之所:悉府库以赈之 (治) ②官府
约:①套:约车骑百余乘 (信) ②盟约,订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 ③简要:其⽂文约(屈) ④节俭:以约失之者解矣(训)
拔:①攻占:秦伐赵,拔⽯石城 (廉) ②拔出:项庄拔剑起舞 (鸿) ③超出: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
左:⽅方位以东为左,坐位以左为上,官位以左为下
⾊色:①脸⾊色 ②颜⾊色 :⾯面⾊色灰死 (促) ③容貌:年长⾊色衰(琵)
⾔言:①说 ②⾔言语 ③字:凡六百⼀一⼗〸十六⾔言 (琵)
命:①性命 ②命名:命⽈曰《琵琶⾏行》 (琵)
重:(zhòng)①与“轻”相对 ②重视:故⼈人重之 (五) (chóng)重复,重叠 封:①修筑坟墓: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五) ②筑⼟土祭神:封狼居胥 (永) ③授予封号:封公⼦子为信陵君 (信)
⽼老:①年⽼老 ②⽼老⼈人 ③对⽼老⼈人尊称:余宗⽼老涂⼭山 (左)
从:(cóng)①跟随 ②由:从此以往⼗〸十五郡予赵 (廉)(zòng)合纵:从散约败 (过)
(cōng)次于最亲近的亲属: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
应(yīng)应该(yìng)①答应、回答 ②应和:天下云集响应 (过)
亲:①⽗父母:其将归见其亲也 (送) ②亲⼈人: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 ③亲近: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
深:①⽔水深 ②时间久:夜深忽梦少年事 (琵) ③程度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荆)
解:①分割:始⾂臣之解⽜牛之时 (庖) ②消除:可以解燕国之危 (荆) 教:(jiāo)教育,教导 (jiào)使:曲罢曾教善才服 (琵)
资:①财物 ②凭借:此帝王之资也 (⾚赤) ③蓄积:如姬资之三年(信)
振:①挥动、抖动:振长策⽽而御宇内(过) ②通“赈”救济:⼤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③通“震”: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
图:①地图 ②谋取:宜别图之 (⾚赤)
室:①房屋 ②家:今其室⼗〸十⽆无⼆二三焉(捕) ③⼑刀剑的鞘:剑长,操其室(荆) 被:(bèi)①遭受:禹汤被之矣(论) ②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pī)通“披”,如被冰雪 (促)
属:(shǔ)⼀一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 (zhǔ)①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②连接: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 ③写⽂文章:衡少善属⽂文 (张)
伐:①攻打 ②砍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 ③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屈)
疏:①奏疏:论积贮疏 (论) ②疏远:王怒⽽而疏 屈平 (屈)
离:①离散:约从离衡 (过) ②通“罹”,遭受:离骚者,犹离忧也(屈) 本:①草⽊木的根茎 ②根本:⼈人穷则反本(屈) ③本来的:今归民⽽而驱之农,皆著于本 (论)
志:①记:博闻强志(屈) ②标记:寻问所志(桃) ③志向:其志洁 (屈) 指:①指向:名⽈曰《指南录》 ②通“旨”,意图: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 闻:①听见:⽽而闻者彰(劝) ②听说:吾闻之(屈) ③见闻:博闻强志(屈) 留:①停留,留下:城⼊入赵⽽而璧留秦(廉) ②扣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 迁:①迁移:战守迁,皆不及施(指) ②流放:顷襄王怒⽽而迁之(屈) ③官职调动:再迁为太史令 (张)
⽗父:①(fù)⽗父亲 ②(fǔ)对⽼老年⼈人尊称:渔⽗父见⽽而问之(屈)③(fǔ)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的美称,通“甫”:王回深⽗父(游)
弹:①⽤用⼿手指轻敲:新沐者必弹冠 (屈) ②⽤用⼿手指演奏:莫辞更坐弹⼀一曲(琵)
虚词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或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〸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既
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即
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〸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〸十九年⼗〸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〸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〸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然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2.⽤用作连词。 若 1.⽤用作代词。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种⽤用法。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盖
1.⽤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与妻书》)
2.⽤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〸十分确定之意。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所 1.⽤用作助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安 1.⽤用作疑问副词。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〸十四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故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2.⽤用作副词。 何 1.⽤用作疑问代词。 2. ⽤用作疑问代词。
1.⽤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有时⽤用"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〸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莫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2.⽤用作副词。 且 1.⽤用作连词。 2.⽤用作副词。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
2.⽤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哉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表⽰示反问语⽓气的,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尔何知!(《殽之战》)
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殽之战》)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尔来⼆二⼗〸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如: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3.⽤用作助词。 2.⽤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尔 1.⽤用作代词。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用作副词。
(⼀一)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已 "已"当做虚词,可作副词、连词与助词。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二)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三)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
夫⼗〸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3.⽤用作助词。 "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〸十⼆二烈⼠士事略〉》)
1.⽤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一)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二)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夫 "夫"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
2.⽤用作助词。
(⼀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 (⼆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高考常考实词和虚词
实词:
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 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 ③字 ④书籍
请:①请求 ②邀请:乃请宾客(信) ③拜访:公⼦子闻之,往请(信) ④表敬副词
对:①回答:奏对称旨(谭) ②对着:对酒当歌(成语)
幸:①幸运: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论) ②帝王到某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六)③宠爱、宠幸:如姬最幸(信)④侥幸:幸复得此妇(孔) ⑤表敬副词:⼤大王亦幸赦⾂臣(廉)
许:①答应:宁许以负秦曲(廉) ②表⽰示不确定的零数:⾼高可⼆二⿉黍许(核) 负:①倚仗:秦贪,负其强(廉) ②承担: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 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 ④辜负:吾上恐负朝廷(左) ⑤背 ⑥败
⽴立:①站⽴立 ②直⽴立:⼤大⽯石侧⽴立千尺 (⽯石) ③即刻、马上:赵⽴立奉璧来 (廉) 交:①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 (廉) ②交互:叶叶相交通 (孔) ③接触:交头接⽿耳(成语)
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 (廉)
引:①导引:左右引相如⾄至(廉) ②牵、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 ③引退:引次江北 (⾚赤)
恐:①担⼼心:秦王恐其破璧(廉) ②害怕:⾈舟⼈人⼤大恐 (⽯石)
毕: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 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卒:①步兵 ②死 ③终于:卒相与欢(廉) ④通“猝”:卒然边境有急(论) ⼠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
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毛) ④⼠士兵 (训)③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
将:①将领 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 (信)
抚:①安抚:则宜抚安 (⾚赤) ②巡抚:以⼤大中丞抚吴者 (五)
⾛走:①快跑:持剑盾步⾛走 (鸿) 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 事:①事情 ②侍奉:以地事秦 (六)
礼:①礼仪:毕礼⽽而归之 (廉) ②礼貌:秦则⽆无礼
计:计策、谋划:莫知计所出 (指)
难:(nán)困难 (nàn)①灾难:奉命于危难之时 (出)②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
愿: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 ②希望:愿结友(廉)
案:①⼏几案 ②察看:召有司案图(廉)
⽅方:①⽅方圆 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④⽅方位、⽅方向
语:(yǔ)谈论:越⼈人语天姥 (梦游) (yù)告诉:不可不语。 (鸿)
名: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芙) ②取名、命名:⽽而此独以钟名。 (⽯石)
⽈曰:①说 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 (师)
⽂文:①⽂文字:其⽂文漫灭 (游) ②⽂文章:其⽂文约 (屈)
进:①前进:其进愈难 (游) ②进献:相如前进⽸缶 (廉) ③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 (岳)
奇:(qí)奇异、罕见:其见愈奇 (游) (jī)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好:(hǎo)美好 (hào)喜好:⽐比好游者尚不能⼗〸十⼀一 (游)
出:①与“⼊入”相对:以筒⽔水灌之,始出 (促) ②出产:殚其地之出 (捕) ③ 超出:其出⼈人也远矣 (师) ④出现、显露:⽔水落⽯石出 (成语)
极: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
观:(guān)①看、观赏: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 ②观察:古⼈人之观于天地(游) ③景象:⾮非常之观 (游)(guàn)宫廷建筑:⼤大王见⾂臣列观 (廉) 求:①寻求: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 ②请求:求⽽而不得者也 (送)
险:①地势不平坦: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 ②险要,险阻:此为长江险已与我共之矣 (⾚赤)
云:①说;②如此,这样:⽈曰师⽈曰弟⼦子云者 (师) ③云⽓气:云霏霏其承宇(涉)
⿎鼓:①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孟) ②动,⿎鼓动,挥动:⾂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信) ③弹奏:赵王⿎鼓瑟 (廉) ④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 五⿎鼓(《登泰⼭山记》)
是:①与“⾮非”相对:是⼰己⽽而⾮非⼈人 (问) ②代词:是吾剑之所从坠(刻)
遗:(yí)①丢失:得遗⾦金⼀一饼(乐);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师) ③遗留:始访其遗踪 (⽯石) (wèi)赠送:先以书遗操(⾚赤)
得:①得到 ②收获:往往有得 (游)
谓:①对……说 ②叫做,称为:可谓死君乎 (崤) ③以为: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指)
⾄至:到,到达
察:①细看:徐⽽而察之 (⽯石) ②考察:察⼰己则可以知⼈人 (察)
乐:(lé)⾼高兴,快乐 :喜闻乐见(成语) (yuè)乐曲:今王⿎鼓乐于此 (孟)
师:①军队 ②⽼老师 ③学习:不耻相师(师)
传:(zhuàn)①传记: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黄) ②注释经义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 ③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chuán)①传送、传递; 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 ③流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
道:①道路 ②道理,规律 ③学说,思想:益慕圣贤之道 (送) ④说 ⑤⽅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⑥风尚:师道之不传 (师)
受:①接受 ②遭受:⼀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 ③传授、授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惑:①迷惑:不亦惑乎(察) ②疑惑:惑之不解 (师)
贱:①物价低:⼼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 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 (五)
③谦词:贱妾留空房 (孔)
圣:①圣明、贤明:圣⼈人之所以为圣 (师) ②具有较⾼高智慧和道德的⼈人:是故天下有七⼗〸十⼀一圣 (察) ③尊称皇帝:圣旨
愚:①愚昧、愚蠢 ②谦词(⾃自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
⾜足:①脚 ②⾜足够、充⾜足: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 ③值得:竖⼦子不⾜足与谋(鸿)
攻:①进攻 ②学习、研究:术业有专攻(师)
经:①经典 ②经络:技经肯綮之未尝 (庖) ③经过:备经年裹物之⽤用 (芙) 劝:①勉励 ②劝说学:学习
中:zhōng①内、⾥里 ②不⾼高不下:中述汤武 (屈)zhòng合乎:⽊木直中绳 (劝)
疾:①病 ②痛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屈) ③通“嫉”: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孙⼦子吴起列传》) ④急速: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谭)⑤加强:声⾮非加疾也 (劝)
致:①达到:⽽而致千⾥里(劝) ②招致:以致天下之⼠士(过)假:①借:⼈人多以书假余(送) ②借助,凭借:假舆马者(劝) 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荆)④给: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边形(潭)
绝:①断,断绝:楚诚能绝齐(屈) ②横渡:⽽而绝江河(劝) ③极: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兴:①兴起:风⾬雨兴焉(劝) ②发动:⼤大兴师伐秦 (屈)
功:①成绩、成效:功在不舍(劝) ②功劳:以相如功⼤大(廉)
强:①有⼒力:筋⾻骨之强(劝) ②强盛:强国请服 (过)
⽤用:①使⽤用 ②资财:君⼦子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
军:①军队 ②驻扎:沛公军霸上 (鸿)
击:①敲打:为⼀一击⽸缶(廉) ②攻打:为击破沛公军(沛)
内:(nèi)①与“外”相对 ②内⼼心:内怀犹豫之计(⾚赤) (nà)接纳,放⼊入:内所著披袄中肝沥胆(王)
如:①到,去:⾄至海陵,如⾼高沙(指) ②赶得上:固不如也(鸿)
倍:①加倍:尤倍重于三⼗〸十年前(黄) ②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谢:①道歉:⾄至鸿门,谢⽈曰(鸿) ②辞别:乃谢客就车(信) ③拒绝:阿母谢媒⼈人(孔) ④告诉、告诫:多谢后世⼈人(孔) ⑤凋落:花之既谢 (芙) 意:①⼼心意、意图:吾意决矣 (⾚赤) ②意料: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 坐:①坐 ②座位 ③犯罪或错误:何坐?⽈曰坐盗 (《晏⼦子使楚》) ④因: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
举:①举起,抬起 ②成功:莫令事不举 (孔) ③攻占:戍卒叫,函⾕谷举 (阿)④全 ⑤拿:举以予⼈人(六) ⑥发动:举事必循法以动 (察)
胜:(shèng)胜利 (shēng)①能承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五); ②尽:刑⼈人如恐不胜(鸿)
⽃斗:(dǒu)酒器:亚⽗父受⽟玉⽃斗 (鸿)(dòu)⽃斗争,争⽃斗:钩⼼心⽃斗⾓角 (阿)置:放置
声:①声⾳音 ②伸张:为之声义 (五)
发:(fā):①发出 ②出发、派遣:主⼈人忘归客不发(琵) ③打开: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荆) ④显露:雄姿英发(念)(fà):头发
易:①换取 ②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 ③容易 ④轻视:是以古之易财 (五)
顾:①看,回头看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③但,不过:顾吾念之(廉)
加:①加上,放上:加彘肩上(鸿) ②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孟) ③更加: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
遇:①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 ②相遇: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左传》) ③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庖》)
记:①记忆:不记语从何起 (祭) ②记载:余是以记之 (⽯石)
明:①明亮 ②照亮:⽕火尚⾜足以明也 (游) ③证明、阐明:明死⽣生之⼤大(五)④清楚、明⽩白:谗谄之蔽明也 (屈)
草:①荒野:草⾏行露宿 (指) ②草稿:⽂文⽅方成草(左)
良:①美好:未为良时 (梦) ②优良、杰出:良剑期乎断 (察)
有:①与“⽆无”相对 ②通“又”: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
归:①返回:予不得归矣 (指) ②归还 ③旧称⼥女⼦子出嫁:吾妻来归 (项) 实:①与“虚”相对:⽆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梦) ②果实 ③实际:今以实校之 (⾚赤)
虚:①与“实”“盈”相对: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梦) 成顾蟋蟀笼虚(促) ②虚⼼心
长:(cháng)①与短相对 ②长处、优点(zhǎng)①⽣生长:⽤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 (梦) ②担当:尔翁长铨(记)③年长:孰与君少长 (鸿)
定:①安定、平安 ②规定: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 ③决定:计未定(廉) 守:①太守 ②守卫:战守迁皆不及施 (指)
类:①种类 ②像:俨然类画 (促)
理:①道理 ②规律:依乎天理 (庖) ③条理:称为政理 (张)
怪:奇异的,奇怪:怪⽯石乱卧 (促)
正:①正⾯面 ②献上:⾂臣乃敢上壁 (廉)
法:①法令、制度 ②⽅方法 ③效法:犹若不可得⽽而法 (察)
成:①完成 ②成功: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出师表》)
持:①治理:悖乱不可以持国(察) ②拿
宜:①应当,应该:理固宜然 (六) ②适宜,合适
病:①疾病 ②⽣生病 ③缺点、⽑毛病:⼈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训) 动:①与“静”相对 ②感动: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
反:①与“正”相对 ②反叛、谋反:⽇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
投:抛掷:譬若以⾁肉投馁虎 (信)
见:(jiàn)①看见 ②会见: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 ③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xiàn)①显露:图穷⽽而⼔匕⾸首见 (荆)②推荐,介绍:胡不见我于王(孟⼦子)
先:①与“后”相对 ②抢先,⾛走在前⾯面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五) ③祖先 ④对已死的⼈人的尊称:先君⼦子尝⾔言 (左)
列:①分、割:列缺霹雳 (梦游)②位次,⾏行列:陈⼒力就列 (《论语》) ③⼀一般:⼤大王见⾂臣列观 (廉)
⽌止:①停⽌止,留住:⽌止⼦子路宿 (《论语》) ②阻⽌止、禁⽌止:⾂臣舍⼈人蔺相如⽌止⾂臣 (廉)
固:①坚固:据崤函之固 (过) ②⼀一再:乃辞谢,固请(廉) ③固执: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
后:①与“前”相对 ②国君:夏后皋之墓也 (崤)③王后
寡:①少 ②⽼老⽽而⽆无夫 ③国君⾃自称
问:询问
勤:⾟辛劳:四体不勤 (《论语》)
废:废弃,停⽌止:今有其本不忍废 (指)
欲:①欲望:暴秦之欲⽆无厌 (六) ②想要:余⽅方⼼心动欲还 (⽯石)
舍:(shè)①房屋 ②住宿、居住: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shě)放弃,舍弃:舍问其奚决焉 (问)
甚:厉害,严重
恶:è:与“善”相对 wù厌恶:死亦我所恶 (孟)
患:①灾祸,忧患:诸侯之所⼤大患 (六) ②担忧:不患贫⽽而患不均(《论语》)
⾝身:①⾝身体 ②⾃自⾝身:向为⾝身死⽽而不受 (孟) ③亲⾃自:将军⾝身率益州之兵(隆)④妇⼥女怀孕:且以汝之有⾝身也 (与)
游:①游览 ②游学:游于三辅(张) ③游泳 ④交往:秦时与⾂臣游 (鸿)
国:①国家 ②国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崤) ③诸侯王封地
拜:①⾏行礼:拜送书于庭 (廉) ②授官: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
数:(shù)①⼏几个: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 ②旧指命运:胜负之数 (六)(shǔ)①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②责备: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shuò)屡次:数请魏王……
⽬目:①眼睛 ②看: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③递眼⾊色:范增数⽬目项王 (鸿) ④列:⽽而不在使者之⽬目 (指)
分:(fēn) ①分开,区分:五⾕谷不分 (论荷)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fèn) 名分,职分:予分当引决 (指)
忍:①忍耐:隐忍以⾏行 (指) ②忍⼼心:忍能对⾯面为盗贼 (茅)
间:(jiān)①中间 ②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 (jiàn)①间隔、间或:间以诗记所遭 (指)②离间:谗⼈人间之 (屈) ③⼩小路:道芷阳间⾏行 (鸿) 贼:①强盗 ②害:天下之⼤大贼也 (论) ③对敌⼈人蔑称:骂逆贼当死(指) 曲:①弯曲 ②不正直、理亏:宁许以负秦曲 (廉)
下:与“上”相对
⽆无:①没 ②⽆无论:⼠士⽆无贤不肖 (信) ③不要: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史记》)
以:①认为 ②⽤用:贤不必以 (涉) ③虚词 (介词,连词)
故:①与“新”相对 ②交情:君安于项伯有故 (鸿) ③缘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廉) ④故意:⼴广故数⾔言欲亡 (《陈涉世家》)
就:①靠近,趋向:⾦金就砺则利(劝) ②完成: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信) 过:①经过 ②拜访:愿枉车骑过之 (信)
待:①等待:皆待公⼦子举酒(信) ②对待:以季孟之间待⼦子 (《论语》) 急:①与“缓”相对 ②迫切,紧急:江都围急 ③迅速,快:急湍甚箭(与) 度(dù)①量长短标准 ②衡量:度⾜足⽽而居 (治) ③限度:⽤用之亡度 (论) ④制度,法度:治威严,整法度 (张) ⑤器度,器量: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duó)估计,揣测:相如度秦王虽斋 (廉)
辞:①告辞 ②推辞,拒绝:于是辞相印不拜 (指)③⾔言辞 ④⽂文辞:皆好(hào)辞(屈)
存:①⽣生存,存在 ②问候,思念:公⼦子亲数存之 (信)
独:①单独,独⾃自 ②表反问 (虚词):独不怜公⼦子姊耶(信)
厚:①与“薄”相对 ②厚度 ③看重:⼥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 ④厚道:宽厚⽽而爱⼈人(信)⑤丰厚:欲厚遗之(信)
通:①通⾏行,通过 ②精通:通五经,贯六艺(张) ③畅通:政治未毕通也(论)④全部:通计⼀一⾈舟 (《核⾈舟记》)
制:①构造:其⽛牙机巧制(张) ②控制:履⾄至尊⽽而制六合(过)③制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
兵:①武器 ②兵⼠士 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 (六)
余:①剩余 ②整数后零头 ③第⼀一⼈人称代词
亡:①死亡 ②灭亡:此亡秦之续⽿耳(鸿) ③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④逃跑:追亡逐北(过) ⑤通“⽆无”:亡何,国变(柳)
北:①北⾯面,北⽅方 ②战败⽽而逃:追亡逐北(过) ③指元朝:北虽貌敬(指) ⾦金:①⾦金属 ②古代计算货币单位:予我⼗〸十⾦金(《狱中杂记》) ③⾦金属制的乐器、兵器或器物:铸以为⾦金⼈人⼗〸十⼆二 (过)
信:①确实、实在: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 ②信物:今⾏行⽽而⽆无信(荆)③信⽤用 ④信任:怀王贪⽽而信张仪 (屈)
利:①利益 ②锋利:⾮非兵不利(六) ③顺利: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 势:①⼒力量:其势弱于秦 (六) ②形势:攻守之势异也(过) ③势头,趋向: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 ④权势: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五)
破:①残破: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 ②战败:六国破灭 (六)
⼒力:①⼒力量,势⼒力:赂秦⽽而⼒力亏(六) ②有能⼒力:⼒力能窃之(信)
思:①思考,想 ②思念:国乱则思良相 (《史记》)
起:①站起,起来 ②兴起,发动:将军起兵江东 (⾚赤)
弱:与“强”相对
终:①完结,终了:惜其⽤用武之不终也 (六)②始终:终不能加胜于赵(廉) 与:(yǔ)①给予 ②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
(yù)参加:蹇叔之⼦子与师
速:①迅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 ②招致:始速祸焉(六)
败:①与“胜”相对 ②衰落,凋残:霜中败叶 (芙) ③残破:于败堵丛草处 (促)
使:①使者 ②出促 ③派遣
爱:①爱护,爱惜 ②吝惜
君:①对对⽅方尊称:今为君计(⾚赤) ②道德⾼高尚的⼈人,做官的⼈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 ③君主
适:①适合 ②⼥女⼦子出嫁:始适还家门(孔)
穷:①贫穷 ②阻塞交通:⽇日暮途穷(成语) ③穷尽:欲穷千⾥里⽬目(《登鹳雀楼》) ④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⑤处境困难:⼈人穷则反本(屈)
乱:①⽆无秩序,与“治”相对:悖乱不可以治国 (察) ②乐章的尾声:乱⽈曰 (屈)
遣:①派遣 ②送⾛走:遣去慎莫留 (孔)
作:①兴起:有圣⼈人作 (五) ②劳动:昼夜勤作息(孔) ③著作:作《⼆二京赋》) (张) ④制作:作浑天仪 (张)
相:①宰相、国相 ②容貌 ③辅助或辅助的⼈人:⽆无物以相之(游) ④互相:黄泉下相见 (孔) ⑤动作偏指⼀一⽅方:登即相许和 (孔)
取:①与“舍”相对 ②取出:青取之于蓝(劝) ③选择:须取⽆无茎叶时采 (梦) ④通“娶”:终⽼老不复取 (孔)结:①构造:结庐在⼈人境 (饮) ②结交:愿结友 (廉)
岁:①年:不终岁 (促 ) ②年龄:成有⼦子九岁 (促) ③年成:岁恶不⼊入
(论)
令:①命令,法令 ②县令 ③时令:群葩当令时 (芙)
报:①回复: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 ②报答,报复:将军之仇报 (荆) ③上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
靡:(mǐ)①没有,⽆无 ②倒下,后退 (mí)浪费
纳(内):①接纳,接受:距关勿内诸侯 (鸿) ②放⼊入:内所著披袄中(记) 转:①转动:转侧床头 (促) ②迁职:再转为太史令 (张)
伏:①趴:有⾍虫伏棘根 (促) ②敬词:伏惟启阿母 (孔)
复:①再,又 ②恢复:成⼦子精神复旧 (促) ③通“ ”(夹层):复道⾏行空 (阿)
⽓气:①⾃自然界冷热现象 ②⽓气息:则⽓气断声吞 (促) ③⼈人的精神状态:神⽓气痴⽊木(促)
⽊木:①树 ②⽊木材:⽊木直中绳(劝) ③呆:但⼉儿神⽓气痴⽊木 (促)
冠:(guān):帽⼦子 (guàn):①戴帽⼦子:楚⼈人沐猴⽽而冠 (《项⽻羽本纪》)②古礼,男满⼆二⼗〸十岁⾏行冠礼 ③位居第⼀一
历:①经过,经历:历艰难险阻(黄) ②逐个: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谭) ③历法,历术:犹致思于天⽂文历算(张)
役:①兵役,劳役 ②战役
寿:①寿命 ②敬酒或赠礼祝⼈人长寿:若⼊入前为寿 (鸿)
载:(zǎi)年,刊登(zài)①装载 ②乘坐: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
善:①好 ②友好 ③擅长:衡善机巧 (张) ④通“缮”,修治:善⼑刀⽽而藏之 (庖)
开:①打开,张开 ②开放:只在花开之数⽇日 (芙) ③开辟:此⼀一部开国⾎血史 (黄)
乘(chèng)①乘坐:乘犊车,从吏卒 (⾚赤) ②趁着:因利乘便(过) (shèng)①古代战车:超乘者三百乘 ②四:以乘韦先⽜牛⼗〸十⼆二犒师
轻:①与“重”相对 ②轻视: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指)③轻佻:秦师轻⽽而⽆无礼
谋:①商议,谋划: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廉) ②计谋:管仲之谋也 (《史记》)
脱:①脱⾝身 ②疏漏:⼊入险⽽而脱 (崤)
及:①赶上:号呼靡及(指) ②到:⾃自古及今 ③趁着:及时相遣归(孔) 市:①市井:谤讥于市朝 (邹) ②市场 ③作买卖:将市于周(崤) ④买:愿为市鞍马 (《⽊木兰辞》)
具:①准备:居则具⼀一⽇日之积 (崤) ②完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 ③器械:修守战之具(过)
奉:①两⼿手捧着: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廉)②进献,送给:天奉我也,奉不可失 (崤) ③供给: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 ④接受:肃请得奉命 吊表⼆二⼦子(⾚赤)
⼦子:①⼉儿⼦子或⼥女⼉儿 ②对⼈人尊称:吾⼦子淹久于敝⾢邑
右:①右边 ②明代以前的右为尊贵:位在廉颇之右 (廉) ③古代战车上坐在右边担任警卫的叫车右
孤:①幼年丧⽗父 ②孤独 ③侯王谦称
辱:①侮辱: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毛) ②受辱: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崤)③可耻:其辱⼈人贱⾏行 (五⼈人)
治:①治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察) ②太平:治平既久 (治)
视:①看 ②⽐比较: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 ③看待:⼦子孙视之不甚惜(阿)
试:①尝试、试验:试以⼀一家计之(治) ②考试
⾼高:①与“低”相对 ②⾼高尚:轻辞天⼦子,⾮非⾼高也 (五)
世:①⽗父⼦子相继:世以清⽩白相承(训) ②时代 ③天下、世间: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信)
居:居住
敌:①敌⼈人,仇敌 ②匹敌:势亦⾜足以相敌(治)
辟(bì):①躲避:⽂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 ②征召:连辟公府不就 (张)(pì)开辟
府:①储物之所:悉府库以赈之 (治) ②官府
约:①套:约车骑百余乘 (信) ②盟约,订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 ③简要:其⽂文约(屈) ④节俭:以约失之者解矣(训)
拔:①攻占:秦伐赵,拔⽯石城 (廉) ②拔出:项庄拔剑起舞 (鸿) ③超出: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
左:⽅方位以东为左,坐位以左为上,官位以左为下
⾊色:①脸⾊色 ②颜⾊色 :⾯面⾊色灰死 (促) ③容貌:年长⾊色衰(琵)
⾔言:①说 ②⾔言语 ③字:凡六百⼀一⼗〸十六⾔言 (琵)
命:①性命 ②命名:命⽈曰《琵琶⾏行》 (琵)
重:(zhòng)①与“轻”相对 ②重视:故⼈人重之 (五) (chóng)重复,重叠 封:①修筑坟墓: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五) ②筑⼟土祭神:封狼居胥 (永) ③授予封号:封公⼦子为信陵君 (信)
⽼老:①年⽼老 ②⽼老⼈人 ③对⽼老⼈人尊称:余宗⽼老涂⼭山 (左)
从:(cóng)①跟随 ②由:从此以往⼗〸十五郡予赵 (廉)(zòng)合纵:从散约败 (过)
(cōng)次于最亲近的亲属: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
应(yīng)应该(yìng)①答应、回答 ②应和:天下云集响应 (过)
亲:①⽗父母:其将归见其亲也 (送) ②亲⼈人: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 ③亲近: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
深:①⽔水深 ②时间久:夜深忽梦少年事 (琵) ③程度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荆)
解:①分割:始⾂臣之解⽜牛之时 (庖) ②消除:可以解燕国之危 (荆) 教:(jiāo)教育,教导 (jiào)使:曲罢曾教善才服 (琵)
资:①财物 ②凭借:此帝王之资也 (⾚赤) ③蓄积:如姬资之三年(信)
振:①挥动、抖动:振长策⽽而御宇内(过) ②通“赈”救济:⼤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③通“震”: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
图:①地图 ②谋取:宜别图之 (⾚赤)
室:①房屋 ②家:今其室⼗〸十⽆无⼆二三焉(捕) ③⼑刀剑的鞘:剑长,操其室(荆) 被:(bèi)①遭受:禹汤被之矣(论) ②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pī)通“披”,如被冰雪 (促)
属:(shǔ)⼀一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 (zhǔ)①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②连接: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 ③写⽂文章:衡少善属⽂文 (张)
伐:①攻打 ②砍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 ③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屈)
疏:①奏疏:论积贮疏 (论) ②疏远:王怒⽽而疏 屈平 (屈)
离:①离散:约从离衡 (过) ②通“罹”,遭受:离骚者,犹离忧也(屈) 本:①草⽊木的根茎 ②根本:⼈人穷则反本(屈) ③本来的:今归民⽽而驱之农,皆著于本 (论)
志:①记:博闻强志(屈) ②标记:寻问所志(桃) ③志向:其志洁 (屈) 指:①指向:名⽈曰《指南录》 ②通“旨”,意图: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 闻:①听见:⽽而闻者彰(劝) ②听说:吾闻之(屈) ③见闻:博闻强志(屈) 留:①停留,留下:城⼊入赵⽽而璧留秦(廉) ②扣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 迁:①迁移:战守迁,皆不及施(指) ②流放:顷襄王怒⽽而迁之(屈) ③官职调动:再迁为太史令 (张)
⽗父:①(fù)⽗父亲 ②(fǔ)对⽼老年⼈人尊称:渔⽗父见⽽而问之(屈)③(fǔ)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的美称,通“甫”:王回深⽗父(游)
弹:①⽤用⼿手指轻敲:新沐者必弹冠 (屈) ②⽤用⼿手指演奏:莫辞更坐弹⼀一曲(琵)
虚词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或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〸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既
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即
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〸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〸十九年⼗〸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〸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〸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然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2.⽤用作连词。 若 1.⽤用作代词。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种⽤用法。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盖
1.⽤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与妻书》)
2.⽤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〸十分确定之意。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所 1.⽤用作助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安 1.⽤用作疑问副词。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〸十四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故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2.⽤用作副词。 何 1.⽤用作疑问代词。 2. ⽤用作疑问代词。
1.⽤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有时⽤用"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〸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莫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2.⽤用作副词。 且 1.⽤用作连词。 2.⽤用作副词。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
2.⽤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哉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表⽰示反问语⽓气的,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尔何知!(《殽之战》)
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殽之战》)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尔来⼆二⼗〸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如: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3.⽤用作助词。 2.⽤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尔 1.⽤用作代词。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用作副词。
(⼀一)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已 "已"当做虚词,可作副词、连词与助词。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二)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三)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
夫⼗〸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3.⽤用作助词。 "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〸十⼆二烈⼠士事略〉》)
1.⽤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一)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二)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夫 "夫"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
2.⽤用作助词。
(⼀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 (⼆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