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中心大道智慧管廊施工技术案例
1. 项目概况
1.1贵安新区管廊规划
1.1.1 贵安新区管廊整体规划
贵安新区综合管廊以构建“网络畅达、干支结合、疏密有致”的综合管廊系统为目标,实现贵安新区市政管线建设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职能化,达到消除“马路拉链”和“城市蜘蛛网”的目的,树立国家级新区综合管廊建设典范。新区管廊规划结合新区功能区域板块划分,构建了中心区及马场科技新城“两横一纵四环多节点”综合管廊系统,以及大学城“三横两纵两环多分支”综合管廊系统,管廊规划主要有干线管廊、支线管廊、缆线综合管廊三大类,规划综合管廊共计112公里,其中规划期内建设综合管廊93.7公里,远景管廊
18.3公里。
根据管廊区域情况共计设计管廊主控制中心3个(总控制中心“贵安新区管廊运营管理中心”位于中心大道),分控制中心8个。
规划入廊管线主要为电力管线、通信电缆、直饮水管、给水管、中水管、燃气管、热力管、雨水、污水、真空垃圾管等10大类。
1.1.2 贵安新区管廊断面规划
根据纳入管线种类及数量,综合管廊规划的断面类型主要分为的四舱型、三舱型、双舱型及单舱型。各管廊承担的功能不同又分为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缆线综合管廊。 1.1.2.1干线型综合管廊
干线型综合管廊位于贵安新区重要道路下方,为连接各个重要设施及介质输送的主要通道,兼顾服务周边地块功能,以三舱断面为主,部分路段为四舱,容纳有220 千伏高压电力电缆、110
千伏高压电力电缆、10 千
伏中压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给水管线、再生水管线、燃气管线,并考虑了一定的预留管位(直饮水管线,部分管廊预留了真空垃圾输送管线、热力管线等),内部留有人行检修空间。
干线管廊典型断面图(含热力、燃气等)
干线管廊典型断面图(含燃气)
1.1.2.2支线型综合管廊
支线型综合管廊位于贵安新区开发强度较高的地段以及重要道路下方,以服务周边用地为主,不作为连接各个变电站的主要电力通道,主要为双舱或单舱断面,容纳有 10 千伏中压电力电缆(个别管廊内容纳了 110 千伏和 220 千
伏高压电力电缆)、通信电缆、
支线管廊典型断面图(双舱)
给水管线、再生水管线,并考虑了一定的预留管位,内部留有人行检修空间。
支线管廊典型断面图(单舱)
1.2中心大道管廊项目情况
1.2.1 项目概况
中心大道主线综合管廊长度2050米,采用三仓断面(燃气仓、综合仓、电力仓),起点为K2+780与站前路平交路口, 终点为K4+680与蓝湖路平交路口,支线过街管廊长度455米(两仓断面),管廊主要纳入燃气、直饮水、给中水、通讯、电力等6大类十余种管线,工程总造价1.72亿元。
管廊敷设于线路左侧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绿化带下方。主线管廊采用三仓管廊断面,过街支线管廊采用两仓管廊断面结构,特殊结构主要有
投料口、通风口、端头井、管线引出端、支线交叉口、人员进出口等。综合管廊附属工程主要电气照明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监控监测系统、标志系统等内容。 1.2.2 地质地貌
管廊施工区域道路高程1233.69m ~1243.05m ,场区地貌单元为溶蚀残丘~洼地地貌;管廊沿线土层自上而下分为:〈2-1〉淤泥质图,〈3-1〉硬塑状红黏土,〈3-2〉可塑状红黏土,〈3-3〉软塑状红黏土,〈C-1〉强风化白云岩,〈C-2〉中风化白云岩,〈D-1〉强分化泥质白云岩,〈D-2〉中分化泥质白云岩;地下水位按设计地面以下0.5m ~22m 不等,地下水及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其中钢筋具有腐蚀性作用。
施工区域路基段部分有溶洞,但规模较小不影响管廊结构施工,局部区域基底有淤泥质土等软土分布,可采用旋喷桩加固或换填处理。 1.2.3 施工环境
管廊施工采用在成型路基面反开挖施工,利用既有路基作为施工便道使用,基坑弃渣利用道路项目既有弃土场弃置;区域内电力资源丰富,通过与当地电力部门协商安装变压器接入施工现场,能满足施工用电需求,现场配置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管廊施工在K3+780-K3+880里程段下穿既有市政道路百马路,施工时采用半幅封闭交替施工通过。 1.2.3 中心大道管廊建设特点 1.2.3.1管廊土建及安装工程特点
(1)管廊在既有已实施完成土建路基面基础上,采用明挖(反开挖路基)现浇工艺进行管廊施工,结合现场地质情况采用垂直支护的方式进场基坑开挖,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既有工程的破坏。
(2)在跨河地段,引入廊桥合建理念,有效解决了管廊跨河建设难题,以人文化理念进行管廊各特殊节点设计,使各接口与周边环境协调。
(3)管廊规划建设与人行地道、地铁、其它地下空间项目统筹考虑,
建立一站化解决方案。
(4)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燃气入廊施工。
(5)引入新型玻璃钢支架系统,解决了支架系统安装、检修不易,耐腐蚀性差等问题。
1.2.3.2以智慧化理念建设智慧化管廊
改变传统管廊建设模式,依托计算机系统平台,运用BIM+3S、互联网、传感器、音视频、云计算、大数据、在线仿真、人工智能控制等技术手段,建立可视化统一管理信息平台, 整合管廊通风系统、消防系统、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监控与报警系统,通过网络化分布监控设施监测等模块构建的以大数据互联互通为基础,建设高度灵活、信息化、网络化、集约化的智慧管廊。
2. 总体施工部署
2.1 施工总体安排
根据工程特点,以保证工期、质量、合理配置资源、均衡组织施工、降低生产成本为原则,施工上考虑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实现均衡生产;以方便管理为原则,合理划分施工段落和组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上足施工队伍、配足机械设备、提前储备物资资源,以保证总工期的实现;以穿越百马路管廊施工为重难点,做好内外部协调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以管廊基坑开挖为关键线路,做好基坑支护及基坑开挖施工进度控制,确保主体结构及后续施工工序按时开展。 2.1.1 工期目标
整体工期目标:计划开工时间2015年8月15日,计划完工时间2016年2月15日,总工期180天。
中心大道管廊施工横道图
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及总体工期目标要求,共配置10个施工班组开展管廊施工建设。各班组根据管廊每200m 左右为一个防火区间的特点,根据现场情况配置施工工作面。
施工班组安排及任务划分表
3. 明挖现浇管廊施工
中心大道管廊在既有已实施至路基设计标高面的路基左侧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区域采用明挖现浇法施工工艺进行施工,由于距离左侧路基防护挡墙以及道路左幅雨污水管道距离较近,开挖时采用钢管桩垂直支护及放坡开挖等两种方式进行基坑开挖施工。
3.1 施工工艺流程图
3.2 支护钢管桩施工
基坑设计安全等级三级,采用单侧双排钢管桩防护,钢管桩单排纵向间距1m ,两排间垂直距离1m ,两排钢管桩呈梅花状布置,钢管桩成孔采用潜孔钻施工工艺;钢管采用壁厚4mm φ133无缝钢管,施工长度在9m ~12m ,钢管底部超过管廊基底3-4m ;钢管内配4根φ32螺纹钢筋束(钢筋与φ48注浆钢花管组成整体一束),钢管内部及外部空隙通过注1:1水泥浆形成钢管桩;钢管桩顶部设置1.2m ×0.5m 钢筋混凝土冠梁,增强钢管桩整体受力;在浇筑冠梁混凝土时以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冠梁边回量30cm 竖向预埋30cm 深φ50Pvc 管,用于后续设置基坑围挡防护栏,防护栏外侧冠梁作为人行通道使用。
工序施工关键卡控点:
(1)钢管桩孔位及成孔垂直度:施工前应逐桩对钢管桩桩位进行放样,确保钢管桩桩间距,钻孔采用跳打方式间隔施工,减小因熔岩地区造成的窜孔现象,单桩成孔垂直度控制在1%以内,以防止钢管桩侵入基坑净空断面内。
(2)注浆饱满度:成孔后及时跟进施工钢管桩,避免因塌孔堵塞影响钢管的放入,钢筋与注浆管应整体加固成束后吊装入钢管内,注浆管顶部应高出钢管约20cm ,注浆时采用定制的带胶圈的堵头(带排气口)对钢管口进行封堵,注浆浆液采用现场机械拌制,并严格控制配合比,注浆压力1MPa ,以确保浆液由底部逐步向上,填充满钢管内外部空隙,保证成桩质量。
(3)冠梁施工质量控制:在进行钢管桩施工前,针对管廊埋入路基设计标高面下50cm 这一要求,提前将冠梁外边界以内基坑土方整体降低50cm ,减小钢管桩成桩后,冠梁施工基坑开挖难度以及管廊基坑开挖对钢管桩的扰动,缩短钢管桩施工后的冠梁施工时间间隔;冠梁钢筋在施工时应与钢管桩伸入冠梁部分进行有效焊接,确保整体受力结构;冠梁顶面根据监控量测方案要求布设监测点。
3.3 基坑开挖及防护
钢管桩逐段整体施工完毕后,顶部冠梁施工混凝土强度达到7天以上,钢管桩注浆强度达到70%后,即可开始开挖基坑第一层土石方,基坑开挖深度控制在每层1.5m ~2m 以内(严禁随意加大开挖深度),基坑开挖施工前提前在冠梁外侧设置排水沟,用于疏导路基顶面雨天汇水。
管廊基坑开挖采用逐层垂直开挖方式进行,开挖外露基坑临空面采用φ48钢花管土钉挂网喷射8cm 厚C20喷射细石混凝土护面防护,自上往下每挖一层防护一层,每一层临空面防护完成后方可进行下道基坑开挖施工。
第一层基坑土方开挖相对简单,可直接由挖机挖除,运输车弃渣,第二层往下开挖,则需要挖机进入基坑内进行作业,土方由基坑内施工便道进行外运。在基坑内地质较差施工段,需要将第二层及以下土方利用挖机倒至靠主线路基一侧基坑顶外侧临时存放,进行二次装车运输弃置。
整个开挖至管廊回填施工期间均需持续对管廊冠梁、边坡土方、路基下挡墙等基坑周边构造物进行监测。
工序施工关键卡控点:
(1)基坑开挖:基坑开挖应严格控制分段、分层开挖,机械开挖后临空面应以人工修正边坡,防止机械修边扰动钢管桩;在需要在基坑顶靠路基主线一侧基坑顶存放及倒运土方的,需严格控制堆土高度(不得大于20KN/㎡),或者采用两台挖机配合,就倒就运,减少基坑顶土方对基坑的侧压力,以保基坑稳定;在挖除最后一层基坑土方时,应严格控制标高,不能扰动基底土,不允许超挖,当接近设计标高时,宜保留一铲土,待浇筑垫层前挖除,基底高程控制在±20mm 以内,基底挖除时配以人工整形。
(2)降水措施:基坑土方开挖前应提前完善地表排水沟,避免路基表面径流汇入基坑内;基坑开挖过程中在基坑内部提前挖设积水坑,控制基坑内降水曲线在开挖基底面以下0.5-1m ,积水坑内积水采用水泵强排至基坑外侧就近雨水管道,确保基坑底面干燥。
(3)基坑喷锚防护:基坑喷锚防护应紧跟开挖工作面,逐层喷锚防护;钢花管打入射角垂直于边坡面,土钉按水平1m
×
1m 间距梅花形布置,钢花
管注浆浆液采用现场拌制,并严格水泥砂浆配合比,注浆压力控制在
0.5-0.8Mpa 之间;挂设钢筋网片前应对基面进行初喷,在挂网喷射混凝土施工前,应采用短钢筋设置喷射混凝土厚度控制标识,确保喷射混凝土厚度;钢筋网采用φ6间距15×15cm 钢筋网片,网片钢筋应与注浆花管进行有效固接,使之形成整体,网片与网片接头搭接采用绑扎,接头长度应≥300mm 。
(4)基底处理: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应组织各方进行验槽,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展下道工序施工;对于需进行地基处理加固的,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旋喷桩加固或基底换填处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基底处理,均应保证实施质量,以最大限度的消除管廊结构工后沉降,减小管廊因不均匀沉降导致的结构开裂及沉降缝位移过大,造成的渗漏水。
(5)施工监测:整个基坑施工过程中,均应对管廊自身支护结构以及周边保护范围内的构筑物进行监控量测,主要监控内容为沉降及水平位移,以保证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指标应符合下表要求:
3.4 管廊底板施工
管廊基底验收合格后,即可根据每一个沉降缝施工段落为单位,施工底板垫层混凝土及铺设底板防水卷材,并施工底板钢筋及腹板墙身钢筋,施工时注意控制好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还应注意对铺底防水卷材的保护。安装底板模板,并进行加固,将外贴式防水带、中埋式钢边止水带、施工缝处止水钢板准确安装到位,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底板混凝土(混凝
土强度等级C30,抗渗等级P8)浇筑施工。
3.5 腹板及顶板施工
腹板及隔墙模板安装前将墙身内的预留、预埋件按设计要求安装到位,确保后续安装工程顺利开展。预埋件安装完毕后安装腹板模板、搭设碗口式支架后铺设顶板底模进行顶板钢筋施工。钢筋、模板安装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腹板及顶板混凝土浇筑施工。
3.6 管廊特殊结构二层部分施工
管廊工程特殊节点构造物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管线引出端口等结构由主线管廊主体结构上方延伸至地面,该部分结构施工需在主线管廊施工时预留连接钢筋,并设置施工缝止水钢板,待管廊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另行搭设支架进行钢筋、模板、混凝土浇筑施工。
管廊主体结构工序施工关键卡控点:
(1)钢筋施工:钢筋应在钢筋加工场集中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加工,采用运输车辆转运至现场进行安装施工,钢筋焊接接头应满足双面焊焊接接头长度≥5d ,焊缝饱满,焊渣清理干净;钢筋安装因严格按图纸要求控制安装间距,购置专用垫块施作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
(2)模板及支架施工:本项目模板采用1.5cm 厚桥梁专用竹胶板作为施工模板(采用木模便于非标准断面管廊及特殊节点工程结构施工),采用10×10方木及φ48钢管作为竖向及横向模板加固件;竖向加固方木横向间距30cm ,横向加固对拉钢管竖向间距60cm ,模板加固对拉锚杆迎水面管廊外墙采用止水拉杆,确保混凝土抗渗效果;顶板竖向支撑采用碗扣式支架,支架步间距60×60cm ,顶部设置可调顶托,调节管廊顶板底标高;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加固对拉锚杆及支架系统进行逐一检查,确保加固到位,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随时进行检查;中水管道支架预埋件、吊钩预埋件、
引出端口防水套管、沉降缝止水带等预埋件应以模板安装同步完成,并确
保预埋件位置准确并与模板面密贴。
模板及支架的拆除时,非承重模板待混凝土初凝后,强度达到2.5Mpa 以后,方可进行拆除,承重模板及支架应待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进行拆除。
(3)混凝土浇筑施工:混凝土应由拌合站集中严格按施工配合比进行拌合,混凝土罐车运输至现场,用天泵输送入模进行浇筑,现场应对混凝土坍落度、混凝土和易性等指标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使用;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分层浇筑厚度及振捣质量,确保混凝土表面光泽,无松散及蜂窝麻面,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杜绝施工冷缝;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3.7 管廊外防水及基坑回填
管廊主体结
构施工完成,混凝
土强度达到设计
强度要求后即可
施作管廊外防水
卷材及卷材保护
层,并实施管廊基
坑回填。施工防水
卷材前应将管廊混
凝土外露面清扫干
净,铺设时按设计
要求做好卷材接缝
处的搭接处理,防
止渗漏。卷材铺设
完成后侧墙采用聚
合板施作卷材保护层,顶板采用细石混凝土卷材防护层对防水卷材做外防护。卷材防护层施工完成、细石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采用级配碎石对基坑按要求进行分层填筑施工。
工序施工关键卡控点:
(1)沉降缝防水:沉降缝是管廊结构防水的重点区域,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前,应确保沉降缝处中埋钢边止水带、外贴橡胶止水带按设计要求准确安装到位,严防移动,止水带环向接头应采用热胶接头进行处理;浇筑混凝土时应加强该部位的振捣质量控制,确保混凝土密实。
(2)外防水:管廊外防水SBS 改性沥青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检测,确保卷材厚度及其它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卷材铺设时严格按搭建宽度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实施后的卷材形成整体的外防水体系;侧墙卷材保护层应采用黏贴方式进行施工,严禁使用水泥钉进行固定安装。
(
3
)台背回填:
台背回填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回填材料,对具备回
填条件的管廊段应及时安排进行回填施工,回填应均匀、对称、分层进行,并逐层进行夯实;管廊顶1m 范围以内回填应采用轻型压(夯)机压实,机械重量不得大于2T 。
3.8 管廊内装修及安装工程
3.8.1管廊内装修
管廊仓室内墙面装修采
用素水泥浆一道甩毛(内掺
建筑胶)→9厚10.5:2.5
水泥砂浆打底刮出纹道→2
厚面层耐水腻子分遍抹平→
无机防潮防霉涂料饰面(乳
白色)。
管廊综合舱、电力舱地面采用水泥浆一道(内掺建筑胶)→50~80mm 厚C25细石混凝土找平层→5mm 厚水泥基自流平面层。
管廊燃气舱地面采用水泥浆一道(内掺建筑胶)→20mm 厚1:2.5不发火水机砂浆抹平。
3.8.2管廊安装工程
管廊内安装工程主要有电力、通讯等线缆支架安装,给中水管道、直饮水管道、燃气管道安装,通风、消防、排水、电气、监控与报警、标识系统工程安装。
电力、通讯管线支架系统采用玻璃钢支架系统,立杆采用锚固方式进行施工(锚固点由厂家二次深化设计确定),拖壁采用插销与立杆栓接,通信线缆入廊时布设于玻璃钢桥架内,电力电缆直接敷设于玻璃钢拖壁上。
消防管道、中水管道布设采用传统镀锌角钢托架与结构物内预埋钢板焊接后形成支架体系;给水管道、燃气管道铺设于混凝土支墩上。
管廊内通风、消防、排水、监控与报警等配套附属设施工程结合智慧管廊运营管理系统深化设计后进行安装及调试。
4. 智慧管廊建设
贵安新区中心大道管廊,通过自主研发智慧管廊运营管理系统,整合
管廊各附属设施管理系统,通过获取、收集管廊内环境类参数(温湿度、
氧含量、有毒气体、可燃气体浓度等)、介质类参数(水流量、用气量、
用电量、水压、气压、电缆接头温度、积水坑液位等)等基础监测信息,
加以智能化分析预控,实现对管廊、廊内附属设施(元件)、入廊管线高效精确的信息化管理、监控、监测、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功能,从而实现管廊资产的高效管理、入廊管线运营安全管理,构建不一样的智慧管廊。
4.1 消防系统
贵安新区中心大道先期段管廊消防系统采用高压细水雾开式灭火系统,主要布设于电力舱,综合舱及燃气舱采用移动式灭火装置。每个防火分区约200m ,全线共设置11个防火分区。
高压细水雾开式灭火系统由高压泵组、补水增压装置、水箱、开式分区控制阀、细水雾开式喷头、泵组控制柜、供水系统、不锈钢管道和阀门等组成。灭火系统用水由设置于监控中心的高压泵组系统集中加压供水,泵站储水箱外接市政供水管网获取水源。整个灭火系统由泵组控制柜统一协作响应工作指令,控制柜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方式。控制柜工作指令由监控中心运营管理系统根据火灾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基础信息识别后进行统一发送动作指令,开启灭火系统进行灭火。
高压细水雾开式灭火系统图
开式灭火系统喷头选用K=0.6和K=0.7的开式喷头,工作时喷头压力≥10Mpa ,喷雾强度≥1.0L/min.㎡,喷头安装布设间距3m 。消防系统主供水管采用DN40不锈钢管,喷头连接供水管采用DN15不锈钢管。
防火分区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 的不燃性墙体进行防火分隔,防火分隔处防火门采用甲级防火门,管线穿越防火隔断部位以及防火门与管舱周边间隙采用阻火包进行防火封堵。防火门开启方向为人员逃生口方向,并安装远程控制系统,在火灾发生时接收监控中心运营管理系统工作指令执行关闭或开启功能。
4.2 电气、照明系统
根据管廊内附属设施机电系统及照明系统要求设置照明控制回路(应急照明回路、一般照明回路)、风机控制回路、排水泵回路、插座箱回路等供电线路。电缆采用自用桥架进行敷设,自用桥架采用防火型桥架。低压配电箱、应急照明配电箱、风机电控柜利用主线管廊上方通风口、投料口二层空间进行安装。照明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控制箱均设置手动和远程两种开启控制方式,控制箱接受监控中心运营管理系统远程指令执行相关开启及关闭等功能。
管廊照明系统由一般照明、应急照明两个部分组成,照明灯具采用单管荧光灯,功率18w ,照明灯具于各舱室顶部居中吸顶安装,间距6m ,每隔2
盏一般照明灯具设置
1盏应急照明灯具,一般照明及应急照明由相应
的控制回路进行供电。
一般照明系统开启及关闭以一个防火区间为单位进行控制,防火区间现场一般照明采用一般照明按钮盒及防火隔断处防火门及人员出入口防入侵系统感应控制、监控中心远程控制等三种方式进行操作控制。方式一:作业人员可以通过安装于每个防火隔断墙处的照明控制按钮盒开启和关闭相邻两个防火区间的一般照明系统。方式二:当入廊作业人员通过防火门及人员出入口进入某一防火分区时,防入侵系统通过感应识别入廊作业人员佩戴的点位装置,确认合法性后,通过管廊运营管理系统发送指令控制一般照明系统控制箱,自动开启该防火区间一般照明系统,防火区间一般照明系统的关闭则根据运营管理系统通过判别作业人员佩戴的定位装置,明确该防火分区无作业人员后,发送指令至一般照明控制箱远程关闭该区间一般照明系统。方式三:运营管理监控中心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运营管理系统设备控制界面远程开启或关闭相应防火分区的一般照明系统。
应急照明系统的开启,则通过运营管理系统判别一般照明系统丧失照明功能后,智能控制启动相应防火分区的应急照明系统。
4.3 通风系统
通风系统以每个防火区间为单位进行设置,每个防火分区设置自然进风口及排风口各一处,进风口设置于每个防火区间的起点段,排风口设置于每个防火区间的终点段。燃气舱进、出风口独立设置,综合舱及电力舱
进、出风口共用。风机工作以一个防火分区为单位独立运转,在防火门关闭状态下通过排风口机械抽风,自然进风口进风的原理调节相应舱室内的空气质量。风机的开启及关闭可以通过现场控制箱手动控制、运营管理系统设备控制界面、事故时运营管理系统智能联动等三种方式进行控制。
综合舱、电力舱正常换风次数为2次/h,事故通风换气次数6次/h。燃气舱正常通风次数为6次/h,事故通风次数12次/h。
事件处置原则:各舱室内环境类监测参数超标后,运营管理系统发送指令控制风机提高通过次数及通风时间,使舱室内环境指标回归正常;燃气舱发生燃气泄漏时,运营管理系统发送指令至控制风机控制箱,开启风机置换舱内空气,降低舱室内可燃气体浓度,杜绝因燃气泄漏导致的爆炸事件发生;电力舱发生火灾时,运营管理系统发生联动指令,停止通风系统工作,并联动其它系统进行灭火。火灾扑灭后系统指令排放系统提高通风时间,将舱室内环境参数降低到系统控制的各环境参数阈值后,进行人员入廊检查维修。
4.4 排水系统
管廊内各舱室底板处沿管廊纵向均各设置10cm 宽5cm 深积水沟1道,电力舱及综合舱积水沟设置于靠两舱横隔墙底板一侧,燃气仓积水沟设置于靠近综合舱横隔墙底板一侧,各
舱室底板面均设置往排水沟一侧1%
的底板面排水横坡。舱室内少量积
水通过排水沟引流至积水坑,积水
坑的设置以一个防火区间为单元进
行设置,一般设置位置为该区间管
廊纵断面最低点,在交叉口,管线
引出端口等特殊节点处根据需要进行加密设置。每个积水坑设置2套排水
泵组及排水泵控制箱(正常状态下一用一备),积水坑内设液位监测装置。正常情况下管廊内少量积水由运营管理系统发送指令控制积水坑内的1台水泵自动抽排积水,在管廊内发生管道渗漏水等导致管廊内积水增多的事件时,由运营管理系统联动确认事件后,发送指令控制事件区域内的各水泵对积水进行抽排。
4.5 监控与报警系统
4.5.1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是实现管廊运营管理系统对综合管廊内部各舱室环境和设备的参数、状态实施全程监控,将实时监控信息通过多功能基站准确、及时地传输到监控中心统一管理信息平台,值班人员通过可视化运营管理系统集采的基础数据及预警数据,及时发现现场环境和设备存在的问题,通过运营管理系统集中分析,实现排除故障以及对警情的及时处理,保证管廊正常运行。
投料口、通风口、防火门和人员进出口示意图
管廊环境监控传感器连接示意图
4.5.1.1 环境监控
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以每一个防火分区单元进行布设,安装位置在管廊各舱室内以及每一防火分区设置投料口、通风口、人员进出口(兼逃生口)和防火门处。通过在管廊每个防火分区内以及各出入口、通风口处安装气体(O2、CH4、H2S )、温度、湿度、烟雾、水位等监测传感器,实现对管廊内环境的监测功能。监测信号以每一个防火分区为单元进行集中,通过监测功能模块箱(综合通信分站)通过以太网方式统一向监控中心运营管理系统传输监测信息。在监控中心控制室显示屏上,以数字形式显示每个防火分区的氧气百分比含量、温度/
湿度等环境参数。
当探测器检测到环境参数超标时,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及入廊作业人员会第一时间获得报警位置提示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联动处置措施,消除影响运营安全的安全隐患。
4.5.1.2设备监控
对布置在每个防火分区内的排水泵、照明灯具、风机、人员出入口井盖、红外入侵报警装置、环境温度/湿度/氧检测仪表等仪表和设备进行工作状态基础数据采集,并将设备工作状态通过相应区域的监控模块箱(综合通信分站)向监控中心发送,在运营管理系统设备控制界面显示各设备
的适时工作状态,通过远程状态监测以及输出远程逻辑控制,实现对照明
系统、通风设备、排水泵、电气设备等进行状态监测和指令控制。
设备监控系统示意图
通过相应的多功能基站与统一信息管理平台信息传送联动,接收监控中心指令,实现如远程控制风机的开停、相应防火分区内照明设备总开关的分合、管道电动闸阀远程关闭等设备管理功能。
4.5.2 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是实现对综合管廊全区域视频监控以及入廊人员的全程监测功能模块,主要通过管廊运营管理系统控制的视频监控以及对入廊人员办理入廊手续后获得的入廊作业权限卡的定位、识别等功能,实现入廊作业的合法化管理。安全防范系统由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防入侵系统和可视化巡检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
4.5.2.1视频监控系统
各舱室在每一个防火分区防火分隔墙处各设置一套红外监控摄像机(吸顶安装),分别覆盖相应舱室1/2舱室范围的视频监控,当同一防火分区舱室防火隔断墙处摄像机不能完成有效视频监控覆盖时,在盲点区域
增设视频监控摄像机;在人员出入口、变配电间等管廊二层结构区域设置相应的摄像机,实现无死角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系统
通过设置在每一个防火分区舱室内以及各关键节点处的前端监控点网络摄像机采集图像信息,视频监控系统主机处理后将相关基础信息传输至管廊运营管理系统,通过监控中心可视化监控大屏反映现场适时监控场景。所有的视频监控画面都可以通过运营管理系统进行调用,将需要查看的监控画面显示在监控中心主控大屏上,实现重点关注区域适时视频监控。
4.5.2.2智能门禁系统
智能门禁系统设置于管廊与监控中心联络通道入口及各防火区间隔断防火门处,由读卡器、控制器、电锁等部件组成。在管廊相关出入口设置智能门禁控制系统,当巡查人员在闸门外出示经过授权的感应卡,经读卡器识别确认身份后,运营管理系统发送指令至门禁控制器驱动打开门锁放行,并将入廊人员信息、入廊时间等基础数据反馈回运营管理系统,相关数据纳入到相应数据库进行分类管理。
出入口识别门禁系统
4.5.2.3 防入侵系统
在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等位置安装微波红外复核式入侵探测
器和声光报警装置。入侵报警探测器利用红外技术自动检测发生在布防监
测区域内的非授权入侵行为,一旦有非法入侵,系统自动识别、判断后通过多功能基站传送给报警控制装置,触发声光报警器报警,同时基站自动将相应信号传输至监控中心运营管理系统,运营系统GIS 地图自动将相应入侵点区域调用到监控大屏中央并放大,报警模块启动声光报警,相对应的视频监视摄像头亦同步将入侵点画面调用至监控大屏画面前端,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将第一时间掌握相关入侵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入侵报警系统
4.5.2.4 可视化巡检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
中心大道可视化巡检系统由巡检机器人及安装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运营管理系统APP 终端实现。
巡检机器人采用吸顶安装行走轨道及带扫码识别功能的摄像机组成,摄像机操作具备上下升降及转体功能,能够通过监控中心设定巡检时段自动巡检及手动控制全方位巡检。
运营管理系统移动APP 终端,可视化巡检通过QQ
等第三方软件实现巡检人员与监控中心人员实时视频
互动,实现巡检人员现场巡检及进行管廊日常事务管
理。
可视化巡检系统将视频监控技术与电子巡检技术有机结合,既保证了现场巡检工作高效进行,又充分
利用现有的成熟网络,实现移动监控。可视化巡检系统可以对重点部位巡检情况进行全程录像,并定时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监控无死角。
4.5.3 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采用无线网络通信及广播覆盖,实现管理、巡检和施工人员的通信联络,管廊配备各区间工作人员之间、现场工作人员与监控中心之间保持信息通畅,实现前端巡检人员信息及时上报,灾情发生时监控中心通过广播方式通知相关区域人员及时撤离。
4.5.4 预警与报警系统
预警与报警系统实现对综合管廊的全程监测,系统将预警和报警信息通过多功能基站及时、准确地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灾情预警、报警、处理及疏散,同时通过通信系统,向综合管廊内的工作人员传达,确保入廊作业人员及时撤离现场,保证人身安全等功能。预警与报警系统由火灾报警系统和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两部分组成。
4.5.4.1 火灾报警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主要由智能传
感器、分布式测温光纤、多功能
监测基站和智能通信基站等设备
组成。
在每段防火分区内设置智能
烟感探测器、分布式测温光纤、
手动报警按钮、火灾电话、多功
能通信基站和声光报警器等设
备。在监控中心运营管理系统内
设置火灾报警访问模块,通过总
线回路巡检、接收、显示每个报
警点的工作情况。
当火灾发生时,启动管廊内声光讯响器,监控中心视频自动调用火灾区域视频影像至监控大屏,应急照明、声光报警装置、火灾应急广播启动。相应消防分区的防火门自动关闭,并联动风机停止运转,防止空气对流,同时切断非消防电源。细水雾开式灭火系统接收运营管理系统指令后开启灭火。灭火完成后,系列联动风机自动启动将有害气体排出。
4.5.4.2 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
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主要由智能传感器、分布式测温光纤、多功能监测基站和智能通信基站等设备组成。
在每段防火分区内设置智能天然气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报警电话、多功能通信基站和声光报警器等设备。
监控中心按需设定天然气报警浓度的上限值,天然气探测器接入多功能监测基站,当天然气管道舱天然气浓度超过报警浓度设定上限值时,由多功能监测基站启动天然气舱事故段分区及其相邻分区的事故通风设备,且紧急切断浓度设定的上限值要小于其爆炸下限值,并通过可燃气体报警
系统解决燃气泄漏或危险气体累积带来的爆炸隐患,确保燃气管廊设施正常、稳定运行。
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示意图
4.5.4.3预警与报警系统联动功能
(1)消防联动:火灾发生时,探测器发出检测信号,报警装置联动视频系统,调用火灾防区的视频画面,确认报警。
(2)联动排烟/气系统:防火分区设置的排风及排烟/气系统,正常时用于排风。当确认探测到火灾/可燃气体超标时,运营管理系统通过多功能基站传输指令实现远程启动风机排烟/气。
(3)联动电源:灾情探测信息确认后,监控中心可通过多功能基站进行指令传输以切断非消防电源。
(4)联动电动阀门:当发生管道漏水、燃气泄漏时,联动燃气管道、供水管道电动阀门,将灾情区间两侧的闸阀远程控制关闭。
(5)联动通信系统:灾情探测信息确认后,监控中心启动通信切换模块进行灾情信息传送,特别针对灾情确认区、相邻分区进行通信疏散。
4.5.5 地理信息系统(GIS )
利用GIS 技术结合管廊结构本体、管廊内设备、仪器、仪表等基础资料,构架可视化
GIS 管理地图。实现对综合管廊入廊人员、设备和巡检设施的位置坐标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将信息通过多功能
基站及时、准确地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对通风线路、避灾路线、监测设备、巡检人机坐标等信息的GIS 浏览。
4.5.6 统一管理信息平台
4.5.6.1 系统架构
系统建设采用“集约化”设计思路,构建集约化综合传输平台,适配所有接入设备,统一标准信号传输接口,并集约化设计和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应用管理平台。
城市管廊综合传输平台
4.5.6.2 综合传输平台
综合传输平台由核心交换机和综合通信分站组成,根据管廊特点和设备分布情况,可实际拓扑成环形网络、星型网络或树形网络,能实现全网络、全业务模块、全功能端口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并以“全面感知”为设计思路,接入监测类、控制类和通讯类服务。
4.5.6.3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采用“云端存储”的设计理念,施工阶段直接租用公共云存储与计算服务,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运维阶段随着数据业务量增多,数据分析、计算和挖掘等应用的进一步开展,再按区域、按业务类别建设私有云数据中心,从而为智慧管廊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
4.5.6.4 应用平台
应用平台包含浏览器WEB 端平台和手机APP 端平台。WEB 端平台基于SOA 设计,包括应用层、中间层及数据层等三层结构,可在windows 和IOS 等操作系统上运行。手机APP 端平台可分别在主流Android 和IOS 系统上运行,应用效果和WEB 端完全一致。
4.5.6.5 统一管理信息平台功能特点
(1)通过对监控系统、安防系统、通信系统、预警及报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管理,搭建统一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综合管廊管理的智慧化。
(2)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管廊内的每一个独立要素实现其唯一身份证。采用BIM 、4G 、GIS 等技术实现管廊信息的定位、巡检、抄表、抢修、查漏、勘查等,实现现场移动智能终端快速定位和查找综合管廊故障位置,并将信息和图片回传。
(3)根据平台建设和后续运行维护的需要,制定相关的各类业务、技
术和管理规范及制度,可通过大屏幕、PC 终端或移动智能设备等随时随地调用,并按流程运作。
(4)建立综合门户,实现业务信息的综合查询、报表展现以及统计分析,满足管廊各级用户的管理和决策分析的需要,全面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5)建立智能、互联的环境,用以促进协作,提高效率并发起有效决策,同时实现真正无缝的跨部门整合,实现事半功倍的管廊运营。
(6)通过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业务系统的单点登录,建立统一的用户账号、权限管理体系,实现系统基本资料管理、管线单位基础资料管理、管线属性管理、管段位置属性管理、入廊申请管理、入廊事务、门卡事务、采购事务、维修事务、保养事务、预警事务等功能。
4.5.7 贵安新区智慧管廊特点
本项目管廊建设以智慧管廊为定位,以管廊“数字化”为基础,推进管廊运行、维护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利用地质雷达、GPS 、RFID 、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数据获取与监测技术以及GIS 、云计算等数据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对管廊运行、维护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集约、动态和实时管理;“智能化”建设综合运用信息化、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化控制、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对管廊运行、维护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与决策、实现智能建造、智能运行与维护。
(1)基于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BIM 技术建立模型系统与管廊主体结构、附属设施系统紧密结合,研发可视化智慧管廊运营管理系统。将管廊管理的业务流程,地形图库管理、数据录入编辑、资产设备管理、管廊结构模型、事故处理和应急管理、管网信息发布等功能予以集成融合,形成完整的、灵活的管理系统,将相对枯燥乏味的管廊管理平台信息集成在web 页面下的操作界面,丰富了操作界面,更显人性化。
(2)将传感设备数字化和视频监控系统相结合,实现管廊运营数据精准化显示、协同报警可视化操作。达到管廊信息化监测、智慧化监控、可视化数据信息的集采功能,并在后台实现定时储存、分析。目前在贵安管廊实现九大类数据(温度、空气湿度、氧含量、水流速、水压力、可燃气体浓度、烟雾浓度、管道表面压力、电缆接头温度)采集功能,并通过网络将数据传入后台进行分析,一旦有数据超出报警值,管理系统会自动报
警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抓获定位险情位置,便与管理和处置。
(3)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实现高效的资产管理。以物联网技术,将管廊内各入廊管线、设备、构件的基本属性、注意事项、操作规程、保养维护记录、技术状态等相关指标整合在系统数据库内,在日常管理及巡检时只需采用移动终端对附带的识别标志进行扫码识别,即可查看设备、配件的名称、型号、功能、安装时间、维护保养记录、操作说明、运行参数、紧急联系电话等,及时有效地确定设备维护、应急抢修、更新改造方案。
(4)以APP 移动终端技术实现管廊的人工远程、智能远程双模式运营管理控制,完成巡检、应急处置的高效化。其中,采用嵌入式GIS 、GPS 、4G 等技术,与手机等APP 手持终端互联互通,快速实现巡检、打卡、抄表、查漏等应急信息传递。可实现巡检、管理人员对通风、排水、防火门、照明等系统的远程控制和快速处置;与通风、排水、消防、照明、阀门等控制设备联动,在出现预警信息时及时作出反应;与110/119/120的互联互
通与无缝连接,在发生突发、危险事件后自动报警,为正确、快速的应急处置提供信息支持。
(5)通过管廊信息产生的大数据,与城市管理的有效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助推智慧化城市管理水平。利用附着于入廊管道上的各种感应装置,准确采集各管线的运营数据(流量、压力、温度、PH 值)等各行业的业务数据传入云服务器,利用云存储与基准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城市人口分布、产业发展规律,将这些无处不在的大数据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在为城市规划建设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同时,形成管廊运营的价值链延伸,增强运营企业盈利能力和管廊的服务水平。
(6)实现多方统筹协调管理运营。一是管廊运营维管公司管理系统对运营统一协调管理,并把专属IP 地址分配各产权单位、业主方等参与管理单位,管线单位随时可以掌握自己设备、管线的运营情况,准确掌握信息。二是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网络化管理,减少运营中心实体建设,节约成本和土地资源。
5. 贵安新区管廊新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应用
5.1 燃气入廊技术运用
基于燃气检漏信息化监测、可燃气体浓度检测、自动化的阀门关闭、自动化通风与消防隔断技术,适时、动态对燃气舱的气体浓度进行检测,并智能化予以预警和风险预控,确保是燃气管道安全入廊。
5.2 BIM技术应用
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推行BIM 技术,发挥BIM 技术在方案优化、管线排布、资源配置、进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5.3 物联网技术应用
通过物联网技术以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管廊内每一个独立要素实现唯一身份认证,实现对管廊资产、设备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
5.4
廊、桥合建技术应用
管廊在新民村桥跨越三岔河时,改变传统管廊下穿建设模式,提出廊、
桥合建理念,通过力学计算和分析,优化桥梁结构,成功实现廊桥一体建设,即节约了成本,又降低施工难度。同时结合城市建设风貌,合理规划廊桥的造型,提升桥梁实现景观效果。
5.5 新型环保材料的使用
用玻璃钢支架代替传统电力、通信线缆敷设金属支架,有效解决了金属支架耐腐蚀性、绝缘效果差,防火性能低等问题。采用栓接模式安装支架,降低了安装及后期维修更换难度。玻璃钢材料加工支架系统,可塑性
强,可根据需要调整产品形状,即节约成本又美化环境。
5.6 生态化、人文化理念在管廊理念
(1)接口环境协调。管廊地面构筑物(监控中心、投料口、进出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造型与周边环境、建筑风貌、城市功能协调呼应,实现“山清水秀、舒适高雅”的新型大都市,给人予美的享受。
(2)借鉴法国巴黎下水道博物馆理念,利用监控展厅、联络通道打造了可供市民参观的文化长廊,科普长廊,呈现城市人文新特色。
(3)管廊与地下部分统筹规划
管廊与百马立交五层菱形立交及地铁G1线地下空间开发、地铁站口相结合,协调规划、统筹建设,实现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节约成本
和空间,减少城市反复建设。
41
贵安新区中心大道智慧管廊施工技术案例
1. 项目概况
1.1贵安新区管廊规划
1.1.1 贵安新区管廊整体规划
贵安新区综合管廊以构建“网络畅达、干支结合、疏密有致”的综合管廊系统为目标,实现贵安新区市政管线建设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职能化,达到消除“马路拉链”和“城市蜘蛛网”的目的,树立国家级新区综合管廊建设典范。新区管廊规划结合新区功能区域板块划分,构建了中心区及马场科技新城“两横一纵四环多节点”综合管廊系统,以及大学城“三横两纵两环多分支”综合管廊系统,管廊规划主要有干线管廊、支线管廊、缆线综合管廊三大类,规划综合管廊共计112公里,其中规划期内建设综合管廊93.7公里,远景管廊
18.3公里。
根据管廊区域情况共计设计管廊主控制中心3个(总控制中心“贵安新区管廊运营管理中心”位于中心大道),分控制中心8个。
规划入廊管线主要为电力管线、通信电缆、直饮水管、给水管、中水管、燃气管、热力管、雨水、污水、真空垃圾管等10大类。
1.1.2 贵安新区管廊断面规划
根据纳入管线种类及数量,综合管廊规划的断面类型主要分为的四舱型、三舱型、双舱型及单舱型。各管廊承担的功能不同又分为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缆线综合管廊。 1.1.2.1干线型综合管廊
干线型综合管廊位于贵安新区重要道路下方,为连接各个重要设施及介质输送的主要通道,兼顾服务周边地块功能,以三舱断面为主,部分路段为四舱,容纳有220 千伏高压电力电缆、110
千伏高压电力电缆、10 千
伏中压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给水管线、再生水管线、燃气管线,并考虑了一定的预留管位(直饮水管线,部分管廊预留了真空垃圾输送管线、热力管线等),内部留有人行检修空间。
干线管廊典型断面图(含热力、燃气等)
干线管廊典型断面图(含燃气)
1.1.2.2支线型综合管廊
支线型综合管廊位于贵安新区开发强度较高的地段以及重要道路下方,以服务周边用地为主,不作为连接各个变电站的主要电力通道,主要为双舱或单舱断面,容纳有 10 千伏中压电力电缆(个别管廊内容纳了 110 千伏和 220 千
伏高压电力电缆)、通信电缆、
支线管廊典型断面图(双舱)
给水管线、再生水管线,并考虑了一定的预留管位,内部留有人行检修空间。
支线管廊典型断面图(单舱)
1.2中心大道管廊项目情况
1.2.1 项目概况
中心大道主线综合管廊长度2050米,采用三仓断面(燃气仓、综合仓、电力仓),起点为K2+780与站前路平交路口, 终点为K4+680与蓝湖路平交路口,支线过街管廊长度455米(两仓断面),管廊主要纳入燃气、直饮水、给中水、通讯、电力等6大类十余种管线,工程总造价1.72亿元。
管廊敷设于线路左侧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绿化带下方。主线管廊采用三仓管廊断面,过街支线管廊采用两仓管廊断面结构,特殊结构主要有
投料口、通风口、端头井、管线引出端、支线交叉口、人员进出口等。综合管廊附属工程主要电气照明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监控监测系统、标志系统等内容。 1.2.2 地质地貌
管廊施工区域道路高程1233.69m ~1243.05m ,场区地貌单元为溶蚀残丘~洼地地貌;管廊沿线土层自上而下分为:〈2-1〉淤泥质图,〈3-1〉硬塑状红黏土,〈3-2〉可塑状红黏土,〈3-3〉软塑状红黏土,〈C-1〉强风化白云岩,〈C-2〉中风化白云岩,〈D-1〉强分化泥质白云岩,〈D-2〉中分化泥质白云岩;地下水位按设计地面以下0.5m ~22m 不等,地下水及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其中钢筋具有腐蚀性作用。
施工区域路基段部分有溶洞,但规模较小不影响管廊结构施工,局部区域基底有淤泥质土等软土分布,可采用旋喷桩加固或换填处理。 1.2.3 施工环境
管廊施工采用在成型路基面反开挖施工,利用既有路基作为施工便道使用,基坑弃渣利用道路项目既有弃土场弃置;区域内电力资源丰富,通过与当地电力部门协商安装变压器接入施工现场,能满足施工用电需求,现场配置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管廊施工在K3+780-K3+880里程段下穿既有市政道路百马路,施工时采用半幅封闭交替施工通过。 1.2.3 中心大道管廊建设特点 1.2.3.1管廊土建及安装工程特点
(1)管廊在既有已实施完成土建路基面基础上,采用明挖(反开挖路基)现浇工艺进行管廊施工,结合现场地质情况采用垂直支护的方式进场基坑开挖,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既有工程的破坏。
(2)在跨河地段,引入廊桥合建理念,有效解决了管廊跨河建设难题,以人文化理念进行管廊各特殊节点设计,使各接口与周边环境协调。
(3)管廊规划建设与人行地道、地铁、其它地下空间项目统筹考虑,
建立一站化解决方案。
(4)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燃气入廊施工。
(5)引入新型玻璃钢支架系统,解决了支架系统安装、检修不易,耐腐蚀性差等问题。
1.2.3.2以智慧化理念建设智慧化管廊
改变传统管廊建设模式,依托计算机系统平台,运用BIM+3S、互联网、传感器、音视频、云计算、大数据、在线仿真、人工智能控制等技术手段,建立可视化统一管理信息平台, 整合管廊通风系统、消防系统、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监控与报警系统,通过网络化分布监控设施监测等模块构建的以大数据互联互通为基础,建设高度灵活、信息化、网络化、集约化的智慧管廊。
2. 总体施工部署
2.1 施工总体安排
根据工程特点,以保证工期、质量、合理配置资源、均衡组织施工、降低生产成本为原则,施工上考虑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实现均衡生产;以方便管理为原则,合理划分施工段落和组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上足施工队伍、配足机械设备、提前储备物资资源,以保证总工期的实现;以穿越百马路管廊施工为重难点,做好内外部协调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以管廊基坑开挖为关键线路,做好基坑支护及基坑开挖施工进度控制,确保主体结构及后续施工工序按时开展。 2.1.1 工期目标
整体工期目标:计划开工时间2015年8月15日,计划完工时间2016年2月15日,总工期180天。
中心大道管廊施工横道图
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及总体工期目标要求,共配置10个施工班组开展管廊施工建设。各班组根据管廊每200m 左右为一个防火区间的特点,根据现场情况配置施工工作面。
施工班组安排及任务划分表
3. 明挖现浇管廊施工
中心大道管廊在既有已实施至路基设计标高面的路基左侧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区域采用明挖现浇法施工工艺进行施工,由于距离左侧路基防护挡墙以及道路左幅雨污水管道距离较近,开挖时采用钢管桩垂直支护及放坡开挖等两种方式进行基坑开挖施工。
3.1 施工工艺流程图
3.2 支护钢管桩施工
基坑设计安全等级三级,采用单侧双排钢管桩防护,钢管桩单排纵向间距1m ,两排间垂直距离1m ,两排钢管桩呈梅花状布置,钢管桩成孔采用潜孔钻施工工艺;钢管采用壁厚4mm φ133无缝钢管,施工长度在9m ~12m ,钢管底部超过管廊基底3-4m ;钢管内配4根φ32螺纹钢筋束(钢筋与φ48注浆钢花管组成整体一束),钢管内部及外部空隙通过注1:1水泥浆形成钢管桩;钢管桩顶部设置1.2m ×0.5m 钢筋混凝土冠梁,增强钢管桩整体受力;在浇筑冠梁混凝土时以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冠梁边回量30cm 竖向预埋30cm 深φ50Pvc 管,用于后续设置基坑围挡防护栏,防护栏外侧冠梁作为人行通道使用。
工序施工关键卡控点:
(1)钢管桩孔位及成孔垂直度:施工前应逐桩对钢管桩桩位进行放样,确保钢管桩桩间距,钻孔采用跳打方式间隔施工,减小因熔岩地区造成的窜孔现象,单桩成孔垂直度控制在1%以内,以防止钢管桩侵入基坑净空断面内。
(2)注浆饱满度:成孔后及时跟进施工钢管桩,避免因塌孔堵塞影响钢管的放入,钢筋与注浆管应整体加固成束后吊装入钢管内,注浆管顶部应高出钢管约20cm ,注浆时采用定制的带胶圈的堵头(带排气口)对钢管口进行封堵,注浆浆液采用现场机械拌制,并严格控制配合比,注浆压力1MPa ,以确保浆液由底部逐步向上,填充满钢管内外部空隙,保证成桩质量。
(3)冠梁施工质量控制:在进行钢管桩施工前,针对管廊埋入路基设计标高面下50cm 这一要求,提前将冠梁外边界以内基坑土方整体降低50cm ,减小钢管桩成桩后,冠梁施工基坑开挖难度以及管廊基坑开挖对钢管桩的扰动,缩短钢管桩施工后的冠梁施工时间间隔;冠梁钢筋在施工时应与钢管桩伸入冠梁部分进行有效焊接,确保整体受力结构;冠梁顶面根据监控量测方案要求布设监测点。
3.3 基坑开挖及防护
钢管桩逐段整体施工完毕后,顶部冠梁施工混凝土强度达到7天以上,钢管桩注浆强度达到70%后,即可开始开挖基坑第一层土石方,基坑开挖深度控制在每层1.5m ~2m 以内(严禁随意加大开挖深度),基坑开挖施工前提前在冠梁外侧设置排水沟,用于疏导路基顶面雨天汇水。
管廊基坑开挖采用逐层垂直开挖方式进行,开挖外露基坑临空面采用φ48钢花管土钉挂网喷射8cm 厚C20喷射细石混凝土护面防护,自上往下每挖一层防护一层,每一层临空面防护完成后方可进行下道基坑开挖施工。
第一层基坑土方开挖相对简单,可直接由挖机挖除,运输车弃渣,第二层往下开挖,则需要挖机进入基坑内进行作业,土方由基坑内施工便道进行外运。在基坑内地质较差施工段,需要将第二层及以下土方利用挖机倒至靠主线路基一侧基坑顶外侧临时存放,进行二次装车运输弃置。
整个开挖至管廊回填施工期间均需持续对管廊冠梁、边坡土方、路基下挡墙等基坑周边构造物进行监测。
工序施工关键卡控点:
(1)基坑开挖:基坑开挖应严格控制分段、分层开挖,机械开挖后临空面应以人工修正边坡,防止机械修边扰动钢管桩;在需要在基坑顶靠路基主线一侧基坑顶存放及倒运土方的,需严格控制堆土高度(不得大于20KN/㎡),或者采用两台挖机配合,就倒就运,减少基坑顶土方对基坑的侧压力,以保基坑稳定;在挖除最后一层基坑土方时,应严格控制标高,不能扰动基底土,不允许超挖,当接近设计标高时,宜保留一铲土,待浇筑垫层前挖除,基底高程控制在±20mm 以内,基底挖除时配以人工整形。
(2)降水措施:基坑土方开挖前应提前完善地表排水沟,避免路基表面径流汇入基坑内;基坑开挖过程中在基坑内部提前挖设积水坑,控制基坑内降水曲线在开挖基底面以下0.5-1m ,积水坑内积水采用水泵强排至基坑外侧就近雨水管道,确保基坑底面干燥。
(3)基坑喷锚防护:基坑喷锚防护应紧跟开挖工作面,逐层喷锚防护;钢花管打入射角垂直于边坡面,土钉按水平1m
×
1m 间距梅花形布置,钢花
管注浆浆液采用现场拌制,并严格水泥砂浆配合比,注浆压力控制在
0.5-0.8Mpa 之间;挂设钢筋网片前应对基面进行初喷,在挂网喷射混凝土施工前,应采用短钢筋设置喷射混凝土厚度控制标识,确保喷射混凝土厚度;钢筋网采用φ6间距15×15cm 钢筋网片,网片钢筋应与注浆花管进行有效固接,使之形成整体,网片与网片接头搭接采用绑扎,接头长度应≥300mm 。
(4)基底处理: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应组织各方进行验槽,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展下道工序施工;对于需进行地基处理加固的,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旋喷桩加固或基底换填处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基底处理,均应保证实施质量,以最大限度的消除管廊结构工后沉降,减小管廊因不均匀沉降导致的结构开裂及沉降缝位移过大,造成的渗漏水。
(5)施工监测:整个基坑施工过程中,均应对管廊自身支护结构以及周边保护范围内的构筑物进行监控量测,主要监控内容为沉降及水平位移,以保证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指标应符合下表要求:
3.4 管廊底板施工
管廊基底验收合格后,即可根据每一个沉降缝施工段落为单位,施工底板垫层混凝土及铺设底板防水卷材,并施工底板钢筋及腹板墙身钢筋,施工时注意控制好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还应注意对铺底防水卷材的保护。安装底板模板,并进行加固,将外贴式防水带、中埋式钢边止水带、施工缝处止水钢板准确安装到位,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底板混凝土(混凝
土强度等级C30,抗渗等级P8)浇筑施工。
3.5 腹板及顶板施工
腹板及隔墙模板安装前将墙身内的预留、预埋件按设计要求安装到位,确保后续安装工程顺利开展。预埋件安装完毕后安装腹板模板、搭设碗口式支架后铺设顶板底模进行顶板钢筋施工。钢筋、模板安装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腹板及顶板混凝土浇筑施工。
3.6 管廊特殊结构二层部分施工
管廊工程特殊节点构造物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管线引出端口等结构由主线管廊主体结构上方延伸至地面,该部分结构施工需在主线管廊施工时预留连接钢筋,并设置施工缝止水钢板,待管廊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另行搭设支架进行钢筋、模板、混凝土浇筑施工。
管廊主体结构工序施工关键卡控点:
(1)钢筋施工:钢筋应在钢筋加工场集中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加工,采用运输车辆转运至现场进行安装施工,钢筋焊接接头应满足双面焊焊接接头长度≥5d ,焊缝饱满,焊渣清理干净;钢筋安装因严格按图纸要求控制安装间距,购置专用垫块施作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
(2)模板及支架施工:本项目模板采用1.5cm 厚桥梁专用竹胶板作为施工模板(采用木模便于非标准断面管廊及特殊节点工程结构施工),采用10×10方木及φ48钢管作为竖向及横向模板加固件;竖向加固方木横向间距30cm ,横向加固对拉钢管竖向间距60cm ,模板加固对拉锚杆迎水面管廊外墙采用止水拉杆,确保混凝土抗渗效果;顶板竖向支撑采用碗扣式支架,支架步间距60×60cm ,顶部设置可调顶托,调节管廊顶板底标高;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加固对拉锚杆及支架系统进行逐一检查,确保加固到位,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随时进行检查;中水管道支架预埋件、吊钩预埋件、
引出端口防水套管、沉降缝止水带等预埋件应以模板安装同步完成,并确
保预埋件位置准确并与模板面密贴。
模板及支架的拆除时,非承重模板待混凝土初凝后,强度达到2.5Mpa 以后,方可进行拆除,承重模板及支架应待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进行拆除。
(3)混凝土浇筑施工:混凝土应由拌合站集中严格按施工配合比进行拌合,混凝土罐车运输至现场,用天泵输送入模进行浇筑,现场应对混凝土坍落度、混凝土和易性等指标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使用;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分层浇筑厚度及振捣质量,确保混凝土表面光泽,无松散及蜂窝麻面,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杜绝施工冷缝;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3.7 管廊外防水及基坑回填
管廊主体结
构施工完成,混凝
土强度达到设计
强度要求后即可
施作管廊外防水
卷材及卷材保护
层,并实施管廊基
坑回填。施工防水
卷材前应将管廊混
凝土外露面清扫干
净,铺设时按设计
要求做好卷材接缝
处的搭接处理,防
止渗漏。卷材铺设
完成后侧墙采用聚
合板施作卷材保护层,顶板采用细石混凝土卷材防护层对防水卷材做外防护。卷材防护层施工完成、细石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采用级配碎石对基坑按要求进行分层填筑施工。
工序施工关键卡控点:
(1)沉降缝防水:沉降缝是管廊结构防水的重点区域,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前,应确保沉降缝处中埋钢边止水带、外贴橡胶止水带按设计要求准确安装到位,严防移动,止水带环向接头应采用热胶接头进行处理;浇筑混凝土时应加强该部位的振捣质量控制,确保混凝土密实。
(2)外防水:管廊外防水SBS 改性沥青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检测,确保卷材厚度及其它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卷材铺设时严格按搭建宽度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实施后的卷材形成整体的外防水体系;侧墙卷材保护层应采用黏贴方式进行施工,严禁使用水泥钉进行固定安装。
(
3
)台背回填:
台背回填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回填材料,对具备回
填条件的管廊段应及时安排进行回填施工,回填应均匀、对称、分层进行,并逐层进行夯实;管廊顶1m 范围以内回填应采用轻型压(夯)机压实,机械重量不得大于2T 。
3.8 管廊内装修及安装工程
3.8.1管廊内装修
管廊仓室内墙面装修采
用素水泥浆一道甩毛(内掺
建筑胶)→9厚10.5:2.5
水泥砂浆打底刮出纹道→2
厚面层耐水腻子分遍抹平→
无机防潮防霉涂料饰面(乳
白色)。
管廊综合舱、电力舱地面采用水泥浆一道(内掺建筑胶)→50~80mm 厚C25细石混凝土找平层→5mm 厚水泥基自流平面层。
管廊燃气舱地面采用水泥浆一道(内掺建筑胶)→20mm 厚1:2.5不发火水机砂浆抹平。
3.8.2管廊安装工程
管廊内安装工程主要有电力、通讯等线缆支架安装,给中水管道、直饮水管道、燃气管道安装,通风、消防、排水、电气、监控与报警、标识系统工程安装。
电力、通讯管线支架系统采用玻璃钢支架系统,立杆采用锚固方式进行施工(锚固点由厂家二次深化设计确定),拖壁采用插销与立杆栓接,通信线缆入廊时布设于玻璃钢桥架内,电力电缆直接敷设于玻璃钢拖壁上。
消防管道、中水管道布设采用传统镀锌角钢托架与结构物内预埋钢板焊接后形成支架体系;给水管道、燃气管道铺设于混凝土支墩上。
管廊内通风、消防、排水、监控与报警等配套附属设施工程结合智慧管廊运营管理系统深化设计后进行安装及调试。
4. 智慧管廊建设
贵安新区中心大道管廊,通过自主研发智慧管廊运营管理系统,整合
管廊各附属设施管理系统,通过获取、收集管廊内环境类参数(温湿度、
氧含量、有毒气体、可燃气体浓度等)、介质类参数(水流量、用气量、
用电量、水压、气压、电缆接头温度、积水坑液位等)等基础监测信息,
加以智能化分析预控,实现对管廊、廊内附属设施(元件)、入廊管线高效精确的信息化管理、监控、监测、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功能,从而实现管廊资产的高效管理、入廊管线运营安全管理,构建不一样的智慧管廊。
4.1 消防系统
贵安新区中心大道先期段管廊消防系统采用高压细水雾开式灭火系统,主要布设于电力舱,综合舱及燃气舱采用移动式灭火装置。每个防火分区约200m ,全线共设置11个防火分区。
高压细水雾开式灭火系统由高压泵组、补水增压装置、水箱、开式分区控制阀、细水雾开式喷头、泵组控制柜、供水系统、不锈钢管道和阀门等组成。灭火系统用水由设置于监控中心的高压泵组系统集中加压供水,泵站储水箱外接市政供水管网获取水源。整个灭火系统由泵组控制柜统一协作响应工作指令,控制柜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方式。控制柜工作指令由监控中心运营管理系统根据火灾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基础信息识别后进行统一发送动作指令,开启灭火系统进行灭火。
高压细水雾开式灭火系统图
开式灭火系统喷头选用K=0.6和K=0.7的开式喷头,工作时喷头压力≥10Mpa ,喷雾强度≥1.0L/min.㎡,喷头安装布设间距3m 。消防系统主供水管采用DN40不锈钢管,喷头连接供水管采用DN15不锈钢管。
防火分区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 的不燃性墙体进行防火分隔,防火分隔处防火门采用甲级防火门,管线穿越防火隔断部位以及防火门与管舱周边间隙采用阻火包进行防火封堵。防火门开启方向为人员逃生口方向,并安装远程控制系统,在火灾发生时接收监控中心运营管理系统工作指令执行关闭或开启功能。
4.2 电气、照明系统
根据管廊内附属设施机电系统及照明系统要求设置照明控制回路(应急照明回路、一般照明回路)、风机控制回路、排水泵回路、插座箱回路等供电线路。电缆采用自用桥架进行敷设,自用桥架采用防火型桥架。低压配电箱、应急照明配电箱、风机电控柜利用主线管廊上方通风口、投料口二层空间进行安装。照明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控制箱均设置手动和远程两种开启控制方式,控制箱接受监控中心运营管理系统远程指令执行相关开启及关闭等功能。
管廊照明系统由一般照明、应急照明两个部分组成,照明灯具采用单管荧光灯,功率18w ,照明灯具于各舱室顶部居中吸顶安装,间距6m ,每隔2
盏一般照明灯具设置
1盏应急照明灯具,一般照明及应急照明由相应
的控制回路进行供电。
一般照明系统开启及关闭以一个防火区间为单位进行控制,防火区间现场一般照明采用一般照明按钮盒及防火隔断处防火门及人员出入口防入侵系统感应控制、监控中心远程控制等三种方式进行操作控制。方式一:作业人员可以通过安装于每个防火隔断墙处的照明控制按钮盒开启和关闭相邻两个防火区间的一般照明系统。方式二:当入廊作业人员通过防火门及人员出入口进入某一防火分区时,防入侵系统通过感应识别入廊作业人员佩戴的点位装置,确认合法性后,通过管廊运营管理系统发送指令控制一般照明系统控制箱,自动开启该防火区间一般照明系统,防火区间一般照明系统的关闭则根据运营管理系统通过判别作业人员佩戴的定位装置,明确该防火分区无作业人员后,发送指令至一般照明控制箱远程关闭该区间一般照明系统。方式三:运营管理监控中心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运营管理系统设备控制界面远程开启或关闭相应防火分区的一般照明系统。
应急照明系统的开启,则通过运营管理系统判别一般照明系统丧失照明功能后,智能控制启动相应防火分区的应急照明系统。
4.3 通风系统
通风系统以每个防火区间为单位进行设置,每个防火分区设置自然进风口及排风口各一处,进风口设置于每个防火区间的起点段,排风口设置于每个防火区间的终点段。燃气舱进、出风口独立设置,综合舱及电力舱
进、出风口共用。风机工作以一个防火分区为单位独立运转,在防火门关闭状态下通过排风口机械抽风,自然进风口进风的原理调节相应舱室内的空气质量。风机的开启及关闭可以通过现场控制箱手动控制、运营管理系统设备控制界面、事故时运营管理系统智能联动等三种方式进行控制。
综合舱、电力舱正常换风次数为2次/h,事故通风换气次数6次/h。燃气舱正常通风次数为6次/h,事故通风次数12次/h。
事件处置原则:各舱室内环境类监测参数超标后,运营管理系统发送指令控制风机提高通过次数及通风时间,使舱室内环境指标回归正常;燃气舱发生燃气泄漏时,运营管理系统发送指令至控制风机控制箱,开启风机置换舱内空气,降低舱室内可燃气体浓度,杜绝因燃气泄漏导致的爆炸事件发生;电力舱发生火灾时,运营管理系统发生联动指令,停止通风系统工作,并联动其它系统进行灭火。火灾扑灭后系统指令排放系统提高通风时间,将舱室内环境参数降低到系统控制的各环境参数阈值后,进行人员入廊检查维修。
4.4 排水系统
管廊内各舱室底板处沿管廊纵向均各设置10cm 宽5cm 深积水沟1道,电力舱及综合舱积水沟设置于靠两舱横隔墙底板一侧,燃气仓积水沟设置于靠近综合舱横隔墙底板一侧,各
舱室底板面均设置往排水沟一侧1%
的底板面排水横坡。舱室内少量积
水通过排水沟引流至积水坑,积水
坑的设置以一个防火区间为单元进
行设置,一般设置位置为该区间管
廊纵断面最低点,在交叉口,管线
引出端口等特殊节点处根据需要进行加密设置。每个积水坑设置2套排水
泵组及排水泵控制箱(正常状态下一用一备),积水坑内设液位监测装置。正常情况下管廊内少量积水由运营管理系统发送指令控制积水坑内的1台水泵自动抽排积水,在管廊内发生管道渗漏水等导致管廊内积水增多的事件时,由运营管理系统联动确认事件后,发送指令控制事件区域内的各水泵对积水进行抽排。
4.5 监控与报警系统
4.5.1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是实现管廊运营管理系统对综合管廊内部各舱室环境和设备的参数、状态实施全程监控,将实时监控信息通过多功能基站准确、及时地传输到监控中心统一管理信息平台,值班人员通过可视化运营管理系统集采的基础数据及预警数据,及时发现现场环境和设备存在的问题,通过运营管理系统集中分析,实现排除故障以及对警情的及时处理,保证管廊正常运行。
投料口、通风口、防火门和人员进出口示意图
管廊环境监控传感器连接示意图
4.5.1.1 环境监控
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以每一个防火分区单元进行布设,安装位置在管廊各舱室内以及每一防火分区设置投料口、通风口、人员进出口(兼逃生口)和防火门处。通过在管廊每个防火分区内以及各出入口、通风口处安装气体(O2、CH4、H2S )、温度、湿度、烟雾、水位等监测传感器,实现对管廊内环境的监测功能。监测信号以每一个防火分区为单元进行集中,通过监测功能模块箱(综合通信分站)通过以太网方式统一向监控中心运营管理系统传输监测信息。在监控中心控制室显示屏上,以数字形式显示每个防火分区的氧气百分比含量、温度/
湿度等环境参数。
当探测器检测到环境参数超标时,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及入廊作业人员会第一时间获得报警位置提示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联动处置措施,消除影响运营安全的安全隐患。
4.5.1.2设备监控
对布置在每个防火分区内的排水泵、照明灯具、风机、人员出入口井盖、红外入侵报警装置、环境温度/湿度/氧检测仪表等仪表和设备进行工作状态基础数据采集,并将设备工作状态通过相应区域的监控模块箱(综合通信分站)向监控中心发送,在运营管理系统设备控制界面显示各设备
的适时工作状态,通过远程状态监测以及输出远程逻辑控制,实现对照明
系统、通风设备、排水泵、电气设备等进行状态监测和指令控制。
设备监控系统示意图
通过相应的多功能基站与统一信息管理平台信息传送联动,接收监控中心指令,实现如远程控制风机的开停、相应防火分区内照明设备总开关的分合、管道电动闸阀远程关闭等设备管理功能。
4.5.2 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是实现对综合管廊全区域视频监控以及入廊人员的全程监测功能模块,主要通过管廊运营管理系统控制的视频监控以及对入廊人员办理入廊手续后获得的入廊作业权限卡的定位、识别等功能,实现入廊作业的合法化管理。安全防范系统由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防入侵系统和可视化巡检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
4.5.2.1视频监控系统
各舱室在每一个防火分区防火分隔墙处各设置一套红外监控摄像机(吸顶安装),分别覆盖相应舱室1/2舱室范围的视频监控,当同一防火分区舱室防火隔断墙处摄像机不能完成有效视频监控覆盖时,在盲点区域
增设视频监控摄像机;在人员出入口、变配电间等管廊二层结构区域设置相应的摄像机,实现无死角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系统
通过设置在每一个防火分区舱室内以及各关键节点处的前端监控点网络摄像机采集图像信息,视频监控系统主机处理后将相关基础信息传输至管廊运营管理系统,通过监控中心可视化监控大屏反映现场适时监控场景。所有的视频监控画面都可以通过运营管理系统进行调用,将需要查看的监控画面显示在监控中心主控大屏上,实现重点关注区域适时视频监控。
4.5.2.2智能门禁系统
智能门禁系统设置于管廊与监控中心联络通道入口及各防火区间隔断防火门处,由读卡器、控制器、电锁等部件组成。在管廊相关出入口设置智能门禁控制系统,当巡查人员在闸门外出示经过授权的感应卡,经读卡器识别确认身份后,运营管理系统发送指令至门禁控制器驱动打开门锁放行,并将入廊人员信息、入廊时间等基础数据反馈回运营管理系统,相关数据纳入到相应数据库进行分类管理。
出入口识别门禁系统
4.5.2.3 防入侵系统
在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等位置安装微波红外复核式入侵探测
器和声光报警装置。入侵报警探测器利用红外技术自动检测发生在布防监
测区域内的非授权入侵行为,一旦有非法入侵,系统自动识别、判断后通过多功能基站传送给报警控制装置,触发声光报警器报警,同时基站自动将相应信号传输至监控中心运营管理系统,运营系统GIS 地图自动将相应入侵点区域调用到监控大屏中央并放大,报警模块启动声光报警,相对应的视频监视摄像头亦同步将入侵点画面调用至监控大屏画面前端,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将第一时间掌握相关入侵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入侵报警系统
4.5.2.4 可视化巡检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
中心大道可视化巡检系统由巡检机器人及安装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运营管理系统APP 终端实现。
巡检机器人采用吸顶安装行走轨道及带扫码识别功能的摄像机组成,摄像机操作具备上下升降及转体功能,能够通过监控中心设定巡检时段自动巡检及手动控制全方位巡检。
运营管理系统移动APP 终端,可视化巡检通过QQ
等第三方软件实现巡检人员与监控中心人员实时视频
互动,实现巡检人员现场巡检及进行管廊日常事务管
理。
可视化巡检系统将视频监控技术与电子巡检技术有机结合,既保证了现场巡检工作高效进行,又充分
利用现有的成熟网络,实现移动监控。可视化巡检系统可以对重点部位巡检情况进行全程录像,并定时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监控无死角。
4.5.3 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采用无线网络通信及广播覆盖,实现管理、巡检和施工人员的通信联络,管廊配备各区间工作人员之间、现场工作人员与监控中心之间保持信息通畅,实现前端巡检人员信息及时上报,灾情发生时监控中心通过广播方式通知相关区域人员及时撤离。
4.5.4 预警与报警系统
预警与报警系统实现对综合管廊的全程监测,系统将预警和报警信息通过多功能基站及时、准确地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灾情预警、报警、处理及疏散,同时通过通信系统,向综合管廊内的工作人员传达,确保入廊作业人员及时撤离现场,保证人身安全等功能。预警与报警系统由火灾报警系统和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两部分组成。
4.5.4.1 火灾报警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主要由智能传
感器、分布式测温光纤、多功能
监测基站和智能通信基站等设备
组成。
在每段防火分区内设置智能
烟感探测器、分布式测温光纤、
手动报警按钮、火灾电话、多功
能通信基站和声光报警器等设
备。在监控中心运营管理系统内
设置火灾报警访问模块,通过总
线回路巡检、接收、显示每个报
警点的工作情况。
当火灾发生时,启动管廊内声光讯响器,监控中心视频自动调用火灾区域视频影像至监控大屏,应急照明、声光报警装置、火灾应急广播启动。相应消防分区的防火门自动关闭,并联动风机停止运转,防止空气对流,同时切断非消防电源。细水雾开式灭火系统接收运营管理系统指令后开启灭火。灭火完成后,系列联动风机自动启动将有害气体排出。
4.5.4.2 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
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主要由智能传感器、分布式测温光纤、多功能监测基站和智能通信基站等设备组成。
在每段防火分区内设置智能天然气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报警电话、多功能通信基站和声光报警器等设备。
监控中心按需设定天然气报警浓度的上限值,天然气探测器接入多功能监测基站,当天然气管道舱天然气浓度超过报警浓度设定上限值时,由多功能监测基站启动天然气舱事故段分区及其相邻分区的事故通风设备,且紧急切断浓度设定的上限值要小于其爆炸下限值,并通过可燃气体报警
系统解决燃气泄漏或危险气体累积带来的爆炸隐患,确保燃气管廊设施正常、稳定运行。
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示意图
4.5.4.3预警与报警系统联动功能
(1)消防联动:火灾发生时,探测器发出检测信号,报警装置联动视频系统,调用火灾防区的视频画面,确认报警。
(2)联动排烟/气系统:防火分区设置的排风及排烟/气系统,正常时用于排风。当确认探测到火灾/可燃气体超标时,运营管理系统通过多功能基站传输指令实现远程启动风机排烟/气。
(3)联动电源:灾情探测信息确认后,监控中心可通过多功能基站进行指令传输以切断非消防电源。
(4)联动电动阀门:当发生管道漏水、燃气泄漏时,联动燃气管道、供水管道电动阀门,将灾情区间两侧的闸阀远程控制关闭。
(5)联动通信系统:灾情探测信息确认后,监控中心启动通信切换模块进行灾情信息传送,特别针对灾情确认区、相邻分区进行通信疏散。
4.5.5 地理信息系统(GIS )
利用GIS 技术结合管廊结构本体、管廊内设备、仪器、仪表等基础资料,构架可视化
GIS 管理地图。实现对综合管廊入廊人员、设备和巡检设施的位置坐标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将信息通过多功能
基站及时、准确地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对通风线路、避灾路线、监测设备、巡检人机坐标等信息的GIS 浏览。
4.5.6 统一管理信息平台
4.5.6.1 系统架构
系统建设采用“集约化”设计思路,构建集约化综合传输平台,适配所有接入设备,统一标准信号传输接口,并集约化设计和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应用管理平台。
城市管廊综合传输平台
4.5.6.2 综合传输平台
综合传输平台由核心交换机和综合通信分站组成,根据管廊特点和设备分布情况,可实际拓扑成环形网络、星型网络或树形网络,能实现全网络、全业务模块、全功能端口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并以“全面感知”为设计思路,接入监测类、控制类和通讯类服务。
4.5.6.3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采用“云端存储”的设计理念,施工阶段直接租用公共云存储与计算服务,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运维阶段随着数据业务量增多,数据分析、计算和挖掘等应用的进一步开展,再按区域、按业务类别建设私有云数据中心,从而为智慧管廊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
4.5.6.4 应用平台
应用平台包含浏览器WEB 端平台和手机APP 端平台。WEB 端平台基于SOA 设计,包括应用层、中间层及数据层等三层结构,可在windows 和IOS 等操作系统上运行。手机APP 端平台可分别在主流Android 和IOS 系统上运行,应用效果和WEB 端完全一致。
4.5.6.5 统一管理信息平台功能特点
(1)通过对监控系统、安防系统、通信系统、预警及报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管理,搭建统一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综合管廊管理的智慧化。
(2)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管廊内的每一个独立要素实现其唯一身份证。采用BIM 、4G 、GIS 等技术实现管廊信息的定位、巡检、抄表、抢修、查漏、勘查等,实现现场移动智能终端快速定位和查找综合管廊故障位置,并将信息和图片回传。
(3)根据平台建设和后续运行维护的需要,制定相关的各类业务、技
术和管理规范及制度,可通过大屏幕、PC 终端或移动智能设备等随时随地调用,并按流程运作。
(4)建立综合门户,实现业务信息的综合查询、报表展现以及统计分析,满足管廊各级用户的管理和决策分析的需要,全面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5)建立智能、互联的环境,用以促进协作,提高效率并发起有效决策,同时实现真正无缝的跨部门整合,实现事半功倍的管廊运营。
(6)通过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业务系统的单点登录,建立统一的用户账号、权限管理体系,实现系统基本资料管理、管线单位基础资料管理、管线属性管理、管段位置属性管理、入廊申请管理、入廊事务、门卡事务、采购事务、维修事务、保养事务、预警事务等功能。
4.5.7 贵安新区智慧管廊特点
本项目管廊建设以智慧管廊为定位,以管廊“数字化”为基础,推进管廊运行、维护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利用地质雷达、GPS 、RFID 、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数据获取与监测技术以及GIS 、云计算等数据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对管廊运行、维护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集约、动态和实时管理;“智能化”建设综合运用信息化、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化控制、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对管廊运行、维护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与决策、实现智能建造、智能运行与维护。
(1)基于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BIM 技术建立模型系统与管廊主体结构、附属设施系统紧密结合,研发可视化智慧管廊运营管理系统。将管廊管理的业务流程,地形图库管理、数据录入编辑、资产设备管理、管廊结构模型、事故处理和应急管理、管网信息发布等功能予以集成融合,形成完整的、灵活的管理系统,将相对枯燥乏味的管廊管理平台信息集成在web 页面下的操作界面,丰富了操作界面,更显人性化。
(2)将传感设备数字化和视频监控系统相结合,实现管廊运营数据精准化显示、协同报警可视化操作。达到管廊信息化监测、智慧化监控、可视化数据信息的集采功能,并在后台实现定时储存、分析。目前在贵安管廊实现九大类数据(温度、空气湿度、氧含量、水流速、水压力、可燃气体浓度、烟雾浓度、管道表面压力、电缆接头温度)采集功能,并通过网络将数据传入后台进行分析,一旦有数据超出报警值,管理系统会自动报
警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抓获定位险情位置,便与管理和处置。
(3)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实现高效的资产管理。以物联网技术,将管廊内各入廊管线、设备、构件的基本属性、注意事项、操作规程、保养维护记录、技术状态等相关指标整合在系统数据库内,在日常管理及巡检时只需采用移动终端对附带的识别标志进行扫码识别,即可查看设备、配件的名称、型号、功能、安装时间、维护保养记录、操作说明、运行参数、紧急联系电话等,及时有效地确定设备维护、应急抢修、更新改造方案。
(4)以APP 移动终端技术实现管廊的人工远程、智能远程双模式运营管理控制,完成巡检、应急处置的高效化。其中,采用嵌入式GIS 、GPS 、4G 等技术,与手机等APP 手持终端互联互通,快速实现巡检、打卡、抄表、查漏等应急信息传递。可实现巡检、管理人员对通风、排水、防火门、照明等系统的远程控制和快速处置;与通风、排水、消防、照明、阀门等控制设备联动,在出现预警信息时及时作出反应;与110/119/120的互联互
通与无缝连接,在发生突发、危险事件后自动报警,为正确、快速的应急处置提供信息支持。
(5)通过管廊信息产生的大数据,与城市管理的有效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助推智慧化城市管理水平。利用附着于入廊管道上的各种感应装置,准确采集各管线的运营数据(流量、压力、温度、PH 值)等各行业的业务数据传入云服务器,利用云存储与基准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城市人口分布、产业发展规律,将这些无处不在的大数据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在为城市规划建设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同时,形成管廊运营的价值链延伸,增强运营企业盈利能力和管廊的服务水平。
(6)实现多方统筹协调管理运营。一是管廊运营维管公司管理系统对运营统一协调管理,并把专属IP 地址分配各产权单位、业主方等参与管理单位,管线单位随时可以掌握自己设备、管线的运营情况,准确掌握信息。二是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网络化管理,减少运营中心实体建设,节约成本和土地资源。
5. 贵安新区管廊新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应用
5.1 燃气入廊技术运用
基于燃气检漏信息化监测、可燃气体浓度检测、自动化的阀门关闭、自动化通风与消防隔断技术,适时、动态对燃气舱的气体浓度进行检测,并智能化予以预警和风险预控,确保是燃气管道安全入廊。
5.2 BIM技术应用
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推行BIM 技术,发挥BIM 技术在方案优化、管线排布、资源配置、进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5.3 物联网技术应用
通过物联网技术以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管廊内每一个独立要素实现唯一身份认证,实现对管廊资产、设备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
5.4
廊、桥合建技术应用
管廊在新民村桥跨越三岔河时,改变传统管廊下穿建设模式,提出廊、
桥合建理念,通过力学计算和分析,优化桥梁结构,成功实现廊桥一体建设,即节约了成本,又降低施工难度。同时结合城市建设风貌,合理规划廊桥的造型,提升桥梁实现景观效果。
5.5 新型环保材料的使用
用玻璃钢支架代替传统电力、通信线缆敷设金属支架,有效解决了金属支架耐腐蚀性、绝缘效果差,防火性能低等问题。采用栓接模式安装支架,降低了安装及后期维修更换难度。玻璃钢材料加工支架系统,可塑性
强,可根据需要调整产品形状,即节约成本又美化环境。
5.6 生态化、人文化理念在管廊理念
(1)接口环境协调。管廊地面构筑物(监控中心、投料口、进出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造型与周边环境、建筑风貌、城市功能协调呼应,实现“山清水秀、舒适高雅”的新型大都市,给人予美的享受。
(2)借鉴法国巴黎下水道博物馆理念,利用监控展厅、联络通道打造了可供市民参观的文化长廊,科普长廊,呈现城市人文新特色。
(3)管廊与地下部分统筹规划
管廊与百马立交五层菱形立交及地铁G1线地下空间开发、地铁站口相结合,协调规划、统筹建设,实现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节约成本
和空间,减少城市反复建设。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