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公输》 (一)(二)(三)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四)1、C 2、B
(五)、1、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3、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
4、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
5、自己说讲道义,不杀少数的却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6、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7、我认为大王派官员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8、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9、公输盘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官运亨
通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10、我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我也不说。
11、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六)、1、闻、起、行、至、见。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2、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
3、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⑵请献十金。
4、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5、吾义固不杀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
6、智:聪明;仁:对人亲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懂得事理。目的是步步
深入地揭示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公输盘陷入矛盾之中。
7、攻械尽、守圉有余 诎
8、采取迂回战术。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9、不是,除此以外,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了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10、班门弄斧 墨守成规 【中考链接】(一)1、
(1)圉通“御”,抵挡
(2)入侵 2、B 3、我知道你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不说。4、明白告诉公输班与楚王,宋国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公输班和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
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二)、1、B 2、A 3、B
三三、《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 (一)(二)(三)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四)、1、有利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3、弃城而逃,是因为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使人民定居下来而
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5、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6、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7、凭着天人都归顺的他的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战
就一定胜利。 (五)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4、得道 天下顺之
5、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
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中考链接】(一)1、
(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2、C
3、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
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4、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1、 ① 又何间焉(参与)②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必须解释完整)
2、(共4 分,每题2 分
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
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
3、(共3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分)。 取信于民(1 分) 4、(共4 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5、(4 分)(言之有理、通顺即可) 例 1: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
义战胜了邪恶。 例2:
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
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二)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三)、1、C、 2、D 3、C
(四)、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
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4、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
常常会灭亡。 5、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得以生存,而沉迷安乐使人灭亡。
(四)1、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
3、生于忧患(1分);死于安乐(1分)
4、要举出具体恰当的
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中考链接】(一)、1、答案B。A项中“则”的意思分别是“如果”,“就是”;C项中“于”的意思分别是“在、从”,“比”;D项中的“而”分别表顺接、转接。
2、(1)、译文: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
的性情坚忍,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译文: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1)答题示例:(1)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2)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离退后独守荒山20多年,离世前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献给国家。(写出人名、成就1
分;写出磨难经历1分) (2)、死于安乐 4、答题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1分)。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后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2分)。(或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作答亦可)
(二)、1、(1)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2、(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评分说明:(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三四、《鱼我所欲也》 (一)(二)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三)、1、C 2、D 3、
B 4、A
(四)、1、如果这两样
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3、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
5、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6、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7、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
8、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
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9、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10、一筐饭,一碗汤,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
(五)、1、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来引出论点“舍生取义”。
2、(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
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
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
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中考链接】(一)、1、
(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
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2、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1、(1)苟且
(2)祸患,灾难
2、C 3、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4、鱼和熊掌 舍生取义
5、能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义”的理解去表达即可。
三五、《曹刿论战》
(一)(二)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三)、1、军队 老师
2、将要 大将 带领
3、参与 暗中 中间 间或、偶然4、凭 把 按照 通“已”,已经
5、以少报多 戴 6、养 怎么 7、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忠诚
8、原因 所以 旧,原来 9、振作 奋起,
指有所作为 (四)、1、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
2、赐福,保佑 福气
3、案件 监狱
(五)、1、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
会听从您的。” 5、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实情向神禀报。
6、这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7、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按实情处理。
8、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一点打一仗。
9、已经战胜了齐军,
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10、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枯竭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11、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但我看到他们的 (六)1、示例:“曹刿
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3、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4、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5、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
克,公问其故。 6、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7、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8、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9、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
政治上取信于民。
10、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
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中考链接】(一)、1、(5分)(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 2、(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
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
3、(2分)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4、(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二)、1、(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
2、(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
3、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
4、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
5、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3分,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
可) 三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二)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三)、1、早上 朝见
2、谁 仔细 3、美丽 认为„„美 4、偏爱 私心 5、过错 到 拜访 6、使„„听到 听说
(四)、1、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您美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
3、我的妻子信为我美,
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4、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5、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6、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7、在公共场所批评议
论我的过失,让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8、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9、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五)、1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 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或“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中的
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意思相似,语言清晰、流畅即可)
3、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答对其中一方面即可)
4、因为:其一,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
权重;其二,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其三,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5、委婉劝说(口头劝说类比、隐喻、婉谏),直接劝说(书面劝说直谏)
6、邹忌:①有勇气;②说话讲究技巧;③忠诚;④有自知之明等。齐王:①胸怀宽广;②虚心纳谏;③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7、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8、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诔且善于劝谏妯忠臣,二是齐威王巷于采纳群盲。第二问答案开赦,盲之戚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9、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意思相似,语言清晰、流畅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
【中考链接】(一)、1、
(1)穿戴(2)仔细 (3)认为 (4)满一年 (4分)
2、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3、(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4、(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
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二)、1、(3分)(1)早晨(2)仔细,周详
(3)确实,的确
2、(2分)B
3、(2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意思符合即可)
4、(2分)对别人的褒贬能理智判断和冷静
思考。讲究说理的方法,善于用生活小事设喻。(写出一点即可)
三七、《愚公移山》
(一)(二)(三)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四)、1、将近 况且 尚且 2、赞同 来,上下 答应 处所
3、连„„都 通“增”,增加 竟 4、哪里 句末语气词 5、通“慧”,聪明 恩惠
6、加强反问语气 表推测语气 他的 7、顽固 巩固 本来
三二、《公输》 (一)(二)(三)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四)1、C 2、B
(五)、1、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3、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
4、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
5、自己说讲道义,不杀少数的却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6、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7、我认为大王派官员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8、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9、公输盘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官运亨
通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10、我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我也不说。
11、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六)、1、闻、起、行、至、见。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2、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
3、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⑵请献十金。
4、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5、吾义固不杀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
6、智:聪明;仁:对人亲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懂得事理。目的是步步
深入地揭示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公输盘陷入矛盾之中。
7、攻械尽、守圉有余 诎
8、采取迂回战术。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9、不是,除此以外,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了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10、班门弄斧 墨守成规 【中考链接】(一)1、
(1)圉通“御”,抵挡
(2)入侵 2、B 3、我知道你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不说。4、明白告诉公输班与楚王,宋国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公输班和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
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二)、1、B 2、A 3、B
三三、《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 (一)(二)(三)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四)、1、有利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3、弃城而逃,是因为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使人民定居下来而
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5、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6、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7、凭着天人都归顺的他的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战
就一定胜利。 (五)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4、得道 天下顺之
5、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
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中考链接】(一)1、
(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2、C
3、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
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4、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1、 ① 又何间焉(参与)②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必须解释完整)
2、(共4 分,每题2 分
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
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
3、(共3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分)。 取信于民(1 分) 4、(共4 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5、(4 分)(言之有理、通顺即可) 例 1: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
义战胜了邪恶。 例2:
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
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二)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三)、1、C、 2、D 3、C
(四)、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
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4、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
常常会灭亡。 5、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得以生存,而沉迷安乐使人灭亡。
(四)1、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
3、生于忧患(1分);死于安乐(1分)
4、要举出具体恰当的
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中考链接】(一)、1、答案B。A项中“则”的意思分别是“如果”,“就是”;C项中“于”的意思分别是“在、从”,“比”;D项中的“而”分别表顺接、转接。
2、(1)、译文: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
的性情坚忍,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译文: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1)答题示例:(1)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2)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离退后独守荒山20多年,离世前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献给国家。(写出人名、成就1
分;写出磨难经历1分) (2)、死于安乐 4、答题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1分)。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后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2分)。(或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作答亦可)
(二)、1、(1)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2、(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评分说明:(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三四、《鱼我所欲也》 (一)(二)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三)、1、C 2、D 3、
B 4、A
(四)、1、如果这两样
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3、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
5、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6、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7、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
8、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
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9、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10、一筐饭,一碗汤,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
(五)、1、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来引出论点“舍生取义”。
2、(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
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
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
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中考链接】(一)、1、
(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
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2、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1、(1)苟且
(2)祸患,灾难
2、C 3、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4、鱼和熊掌 舍生取义
5、能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义”的理解去表达即可。
三五、《曹刿论战》
(一)(二)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三)、1、军队 老师
2、将要 大将 带领
3、参与 暗中 中间 间或、偶然4、凭 把 按照 通“已”,已经
5、以少报多 戴 6、养 怎么 7、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忠诚
8、原因 所以 旧,原来 9、振作 奋起,
指有所作为 (四)、1、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
2、赐福,保佑 福气
3、案件 监狱
(五)、1、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
会听从您的。” 5、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实情向神禀报。
6、这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7、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按实情处理。
8、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一点打一仗。
9、已经战胜了齐军,
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10、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枯竭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11、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但我看到他们的 (六)1、示例:“曹刿
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3、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4、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5、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
克,公问其故。 6、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7、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8、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9、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
政治上取信于民。
10、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
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中考链接】(一)、1、(5分)(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 2、(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
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
3、(2分)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4、(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二)、1、(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
2、(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
3、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
4、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
5、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3分,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
可) 三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二)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三)、1、早上 朝见
2、谁 仔细 3、美丽 认为„„美 4、偏爱 私心 5、过错 到 拜访 6、使„„听到 听说
(四)、1、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您美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
3、我的妻子信为我美,
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4、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5、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6、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7、在公共场所批评议
论我的过失,让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8、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9、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五)、1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 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或“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中的
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意思相似,语言清晰、流畅即可)
3、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答对其中一方面即可)
4、因为:其一,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
权重;其二,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其三,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5、委婉劝说(口头劝说类比、隐喻、婉谏),直接劝说(书面劝说直谏)
6、邹忌:①有勇气;②说话讲究技巧;③忠诚;④有自知之明等。齐王:①胸怀宽广;②虚心纳谏;③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7、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8、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诔且善于劝谏妯忠臣,二是齐威王巷于采纳群盲。第二问答案开赦,盲之戚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9、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意思相似,语言清晰、流畅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
【中考链接】(一)、1、
(1)穿戴(2)仔细 (3)认为 (4)满一年 (4分)
2、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3、(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4、(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
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二)、1、(3分)(1)早晨(2)仔细,周详
(3)确实,的确
2、(2分)B
3、(2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意思符合即可)
4、(2分)对别人的褒贬能理智判断和冷静
思考。讲究说理的方法,善于用生活小事设喻。(写出一点即可)
三七、《愚公移山》
(一)(二)(三)答案略,见课下注释。
(四)、1、将近 况且 尚且 2、赞同 来,上下 答应 处所
3、连„„都 通“增”,增加 竟 4、哪里 句末语气词 5、通“慧”,聪明 恩惠
6、加强反问语气 表推测语气 他的 7、顽固 巩固 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