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讲教案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班级 2008级3班
姓名 冯小丽
学号 2008020307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
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型和教学方式与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解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问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是大家初中时学
过的语文课文《木兰诗》,很多同学都会背,谁来告诉我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生
在哪个时期哪个国家?
师:花木兰生活于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北魏,代父从军抗击北方柔然部落。今天,我
们就来了解一下木兰姐姐所生活的国家的一次著名的改革。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朝代
顺序,默记在脑海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后面就是
隋唐。 再看南北朝,南朝有宋(刘)齐(萧)梁陈,北朝有北魏(元)东魏西魏
北齐(高)北周(宇文)。
师:同学们学习历史事件,不仅要知道具体的背景,还要知道大的背景,比如孝文
帝改革,我们就需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投影:东汉、三国、西晋、南北朝、隋
投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⒉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⒊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⒋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师: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魏国,半个多世纪之后,于439年统一北方,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大家留意到我们专题开始的第一张图片了吗,这是~
投影: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追南逐北的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能于“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统治区域扩大,社会结构更加多样,就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鲜卑文化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危机)。
投影:一、改革的背景
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必要性
⒊北魏统治者,特别是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
投影: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问: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投影: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师:社会矛盾严重影响政权的稳定,北魏统治者需要做出抉择:是墨守前规任由国家动乱,还是处理矛盾,促进发展。正如我们国家七十年代末面临的情况,是继续封闭、维持低水平的国力和生活,还是打开国门,发展经济。大家希望这个选择是什么~北魏统治者里也有和大家一样聪明的人,以冯太后和孝文帝为代表进行了改革。
投影: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
投影: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开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后。
请阅读课文,思考:均田制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实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作用怎么样?
投影: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⑴背景:①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计口授田——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⑷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农户、地主、官僚)。
⑸作用:遏制土地兼并,流民定居农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后来均田制度遭到破坏,这是我们以后要讲的内容。颁行均田制,人民的生活得到一些好转,这个时候,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吏的情况怎样?若官吏不法,搜刮民财,人民生活还是很糟糕对不对。
请阅读课文,思考:
1.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2.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投影:二、改革的内容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⑶影响: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巩固政权
师:490续推进。以南征为名,迁都~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2.迁都的作用是什么?
师:孝文帝以南征为借口迁都,用时两年,反映了当时的改革是有很大阻力的。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一直存在。在北方旧都~
投影:二、改革的内容 ⒊迁都洛阳
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⑴原因 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地理: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⑶作用:为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投影:洛阳城~九朝古都
师:洛阳地理位臵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当时南齐的国力较弱,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遭到了统治集团内部保守派的反对,太子也牵涉其中。孝文帝打击保守势力,废黜并赐死太子,同时也采取了一些让步措施,为改革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 投影:二、改革的内容 ⒋革除旧俗
⑴措施:仿汉制、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通汉婚、重汉臣
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师:
投影: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⒈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⒉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⒊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投影: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⒈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⒊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⒋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
⒌友好交往。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弱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请你对这种史学观点做出评判。
答: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基于上述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投影: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⒈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⒉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⒊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⒋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课堂小结】
同学们看着黑板,跟着老师复习一遍。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后来魏国还是逐渐势衰,这次改革也成为后来衰落的远因。历史上产生的终将在历史上灭亡!
【板书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1,2,3 民族融合:
二、内容
农户(桑田,露田)
⒈均田制 地主——原有不变
官吏——公田
⒉吏治:俸禄制;考绩制
⒊迁都
⒋革旧俗
三、历史作用:1,2,3,4
四:成功原因:1,2,3,4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30页“学习思考
答: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官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课本第33页“自我测评”
答:政治制度上的吏治、禄制改革,整肃了秩序,遏制了贪污,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
程,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
课本第33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平城近塞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燥,土地贫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北部风沙侵袭,自然灾害不断,无法满足在京官民物资需求,若从中原调拨则交通不便,耗损极大。
洛阳地理位臵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且为数朝故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迁都于此能营造热烈的汉化氛围,促进鲜卑的汉化进程。
课本第36页“自我测评”1
答:孝文帝的改革核心内容是全方位的汉化。礼乐教化是汉族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并直接表现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上。孝文帝为顺应汉化大潮,必须推行汉族礼乐教化。“孝”是儒家所极力推崇的道德准则。孝文帝制礼,要使其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习惯等方面的要素都符合儒家的礼教规范,谥号多采用“孝”也就不难理解了。
课本第36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经过数千年的交流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衣食起居、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汉族文明尽管在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和多数方面领先于其他民族,但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汉族也向其他民族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东西。华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试讲教案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班级 2008级3班
姓名 冯小丽
学号 2008020307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
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型和教学方式与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解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问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是大家初中时学
过的语文课文《木兰诗》,很多同学都会背,谁来告诉我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生
在哪个时期哪个国家?
师:花木兰生活于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北魏,代父从军抗击北方柔然部落。今天,我
们就来了解一下木兰姐姐所生活的国家的一次著名的改革。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朝代
顺序,默记在脑海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后面就是
隋唐。 再看南北朝,南朝有宋(刘)齐(萧)梁陈,北朝有北魏(元)东魏西魏
北齐(高)北周(宇文)。
师:同学们学习历史事件,不仅要知道具体的背景,还要知道大的背景,比如孝文
帝改革,我们就需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投影:东汉、三国、西晋、南北朝、隋
投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⒉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⒊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⒋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师: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魏国,半个多世纪之后,于439年统一北方,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大家留意到我们专题开始的第一张图片了吗,这是~
投影: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追南逐北的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能于“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统治区域扩大,社会结构更加多样,就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鲜卑文化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危机)。
投影:一、改革的背景
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必要性
⒊北魏统治者,特别是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
投影: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问: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投影: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师:社会矛盾严重影响政权的稳定,北魏统治者需要做出抉择:是墨守前规任由国家动乱,还是处理矛盾,促进发展。正如我们国家七十年代末面临的情况,是继续封闭、维持低水平的国力和生活,还是打开国门,发展经济。大家希望这个选择是什么~北魏统治者里也有和大家一样聪明的人,以冯太后和孝文帝为代表进行了改革。
投影: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
投影: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开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后。
请阅读课文,思考:均田制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实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作用怎么样?
投影: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⑴背景:①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计口授田——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⑷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农户、地主、官僚)。
⑸作用:遏制土地兼并,流民定居农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后来均田制度遭到破坏,这是我们以后要讲的内容。颁行均田制,人民的生活得到一些好转,这个时候,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吏的情况怎样?若官吏不法,搜刮民财,人民生活还是很糟糕对不对。
请阅读课文,思考:
1.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2.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投影:二、改革的内容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⑶影响: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巩固政权
师:490续推进。以南征为名,迁都~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2.迁都的作用是什么?
师:孝文帝以南征为借口迁都,用时两年,反映了当时的改革是有很大阻力的。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一直存在。在北方旧都~
投影:二、改革的内容 ⒊迁都洛阳
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⑴原因 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地理: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⑶作用:为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投影:洛阳城~九朝古都
师:洛阳地理位臵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当时南齐的国力较弱,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遭到了统治集团内部保守派的反对,太子也牵涉其中。孝文帝打击保守势力,废黜并赐死太子,同时也采取了一些让步措施,为改革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 投影:二、改革的内容 ⒋革除旧俗
⑴措施:仿汉制、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通汉婚、重汉臣
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师:
投影: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⒈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⒉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⒊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投影: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⒈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⒊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⒋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
⒌友好交往。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弱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请你对这种史学观点做出评判。
答: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基于上述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投影: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⒈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⒉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⒊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⒋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课堂小结】
同学们看着黑板,跟着老师复习一遍。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后来魏国还是逐渐势衰,这次改革也成为后来衰落的远因。历史上产生的终将在历史上灭亡!
【板书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1,2,3 民族融合:
二、内容
农户(桑田,露田)
⒈均田制 地主——原有不变
官吏——公田
⒉吏治:俸禄制;考绩制
⒊迁都
⒋革旧俗
三、历史作用:1,2,3,4
四:成功原因:1,2,3,4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30页“学习思考
答: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官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课本第33页“自我测评”
答:政治制度上的吏治、禄制改革,整肃了秩序,遏制了贪污,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
程,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
课本第33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平城近塞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燥,土地贫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北部风沙侵袭,自然灾害不断,无法满足在京官民物资需求,若从中原调拨则交通不便,耗损极大。
洛阳地理位臵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且为数朝故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迁都于此能营造热烈的汉化氛围,促进鲜卑的汉化进程。
课本第36页“自我测评”1
答:孝文帝的改革核心内容是全方位的汉化。礼乐教化是汉族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并直接表现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上。孝文帝为顺应汉化大潮,必须推行汉族礼乐教化。“孝”是儒家所极力推崇的道德准则。孝文帝制礼,要使其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习惯等方面的要素都符合儒家的礼教规范,谥号多采用“孝”也就不难理解了。
课本第36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经过数千年的交流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衣食起居、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汉族文明尽管在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和多数方面领先于其他民族,但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汉族也向其他民族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东西。华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