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宋的覆灭 从来就不是一次普通的王朝更替 先亡中国 后亡华夏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宋代因其辉煌的成就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中国近代学术大师王国维认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大明皆所不逮也。”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则认为:“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与中国学者对宋代的评价相比,外国学者对宋代的历史更是赞誉有加。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指出:“中国的文化,在开始时期比西亚稍微落后一筹,但是以后渐渐扭转了这种落后局面,追赶上了西亚;到了隋唐便逐渐傲然于世,行至宋代更是远远甩下了西亚和欧洲而居于世界最前列。”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谈到宋代历史时,则盛赞宋代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和自然科学萌芽和黄金时期”。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认为:在蒙人入侵前夕,宋代时期“中国的文明在许多方面正达灿烂的颠峰,在很多方面呈现了工业革命的前奏”,并指出宋代“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与上述评价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有相当多的国人长期以来对宋代表现出一种固有的蔑视。相比较而言,人们乐意欣赏的是霸气的汉代、强盛的唐代,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宋代不仅不能与威振四海的汉帝国相比,也不能喝光芒万丈的唐帝国相比,也根本无法与后来再次崛起的大明帝国相比。与此相适应,大陆学界对于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观点是“积贫积弱”说,认为宋代贫、弱,作为不大。这种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末甚至直到现在仍然占据了主流地位。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宋代之所以长期以来给人们留下一种“贫弱”的印象,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宋代“守内虚外”政策和外患的影响。汉唐时期,具有一种强盛的向外开拓气派,而宋代由于被兴起的各种蛮族团团围住以及长期推行“守内虚外”政策,比较封闭,向内收敛而不向外扩展,缺乏汉唐王朝那种强盛的对外开拓气势;再加上宋代边事多,外患频仍,其边境始终处于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包围和轮番冲击之中,而且宋代在对付外患方面,由于军事上先天的软弱性(血肉之躯死战骑兵),总是以屈辱妥协的方式来换得边境的暂时安宁。是故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这样一种局势,就不能不给人们在心理上留下宋代贫弱的一种阴影。

那么,今天我们到底怎样来重新认识宋朝历史呢?宋朝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到底占有什么地位?

从综合国力上看,宋代确实不是中国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宋代疆域较少,是中国历史上统治地区最小的中原王朝;再加上宋代相对封闭,静弱而不雄强,仅谋自守,这些方面,宋代确实不能与汉隋唐明相比。

但是,如果我们对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番仔细的考察之后,就会发现,宋代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达到的高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是空前近乎绝后的。完全可以这样说: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民族精神最高涨,礼仪信仰最成熟的时期(当然 如今已然不复)  下面,我们不妨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个方面略举几例,以作辅证。

(一)物质文明:有宋一代,在物质文明方面出现了许多“革命”。

1、农业革命。一为宋代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宋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每亩平均2石(唐是1.5石),而在南方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亩产量高达6—7石。二为土地开发的范围扩大,土地利用率空前提高,宋人与山争田,与水争田,出现了梯田(开山为田)、圩田(把湖泊洼地开垦成田)、淤田(把沙滩地开垦成田)、架田(在水面上封土成田)等,这就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极大幅度的提高,总有人说满清的生产力最高,那么满清时多少人口?而宋又是多少人口?单产量满清如何能和两宋相比。

2、煤铁革命。宋代,我国生铁和煤的产量,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最高的。一位美国学者在对北宋生铁的产量做了计量研究后指出,到1078年,生铁年产已达7.5-15万吨之数,这一产量为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叶英国早期工业化时期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如此高的年产量仅靠伐木烧炭作为燃料是难以为继的,中国人的智慧终于完成了用煤炼铁这一工业史上的巨大跨步,从而在11世纪实现了英国迟至1540—1640年早期工业化时期才实现的“煤与铁的革命”。也难怪在《探索发现-机械帝国》中,说 事实上,已经有大量迹象表明,这一帝国已经呈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前奏。

3、城市革命。以宋代坊市制度的突破、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为契机,中国古代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以后,封建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机能不断增强,城市化的进程达到了一个巅峰在1949年建国前,只有明末一段时期可与之媲美,而这正是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宋代城市革命”。

4、金融革命。宋代,由于工商业的高度繁荣,促使国家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和推行,标志着中国的货币从金属铸币时期开始演进到信用货币时期。对此,有学者把宋代纸币的产生称为“金融革命”。王安石变法中,其中以金融方面最为让今天所有的人吃惊,在他的金融改革中,多项与近代甚至现代的金融方式接近乃至惊人吻合。

5、科技革命。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它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许多成就,如果说明代的科技与西方进行着激烈较量(蒙元拖住了宋亡后的前进步伐),那么宋代科技,在世界的眼里,就是望尘莫及的。震惊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就有三项发明(火药、活字印刷和指南针)诞生于宋代。另一项发明造纸术虽然开始于汉代,但其普遍盛行和技术的大量提高则是在宋代。除此之外,宋代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如火药的发明推动了火箭、突火枪、火炮、地雷、火毬等兵器的革命;北宋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在科技上,宋帝国可以对全世界说“原来无敌 也是一种寂寞”。

(二)精神文明:宋代是我国古代精神文明发展的巅峰时代,无论是在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哲学而言,宋代是继春秋战国之后最富成果的时期,其突出标志就是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宋代教育异常发达,有“学校之设遍天下”、“讲学之风亦大盛”的文化奇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教育已经出现了平民化的特点,教育下移,社会各个阶层都能接受教育。这一时期的中国已“变得以书籍为基调的文明了”。在教育异常发达的大前提下,意识形态和信仰以及道德素养都被升华最终推向了顶点,在当时只知道吃喝玩乐却无民族精神和文化素养的人,是完全不能被众文人和朝廷所接受的(当世有多少人可以说自己可以被接受的?)。

词自唐末兴起,起源于市井歌谣。到了宋代,词由于文人的介入而走向雅化。宋词曲尽其妙,词尽其情,为后来复兴的大明所不能企及。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鼎盛期,用陈寅恪的话讲就是“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代史学的发达,除了表现为史学体裁的多种多样,以及史学巨著、史学大家层出不穷外,更表现为特别重视当代史的编修。

(三)制度文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制度建设比较成熟的一个朝代。

1、政治运作的文明化、理性化的色彩在增长。

如何处理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这历来是中国封建政治中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诛杀功臣,这是一些开国皇帝惯用的手段,如刘邦、朱元璋。而出身一介武夫的赵匡胤,却以“杯酒释兵权”这种文明化和理性化的方式,解决了君臣之间的矛盾。这说明,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野蛮、愚昧的色彩在消退,政治运作的文明化、理性化的程度大大提高。而政治上的这种变化,必然会对政治的昌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带来积极的影响。

2、以文治国,厚待文人,保护进言。

宋代对文化的重视超过历史上所有的朝代。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便采取了以文治国的大政方针。他制定了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辱骂大臣。他立下的祖宗家训:“不杀士大夫”、“不以言罪人”,更是体现了宋代皇室的文化正在迈向近现代政治的胸怀和政治远见。宋代这种有别于汉、唐、明的相对开明的政策,大大激发了有宋一代文人士大夫直言敢谏的人文正气,威胁和激励着皇帝从谏、弃恶,扬善。在宋代,中书省、尚书省等长官不仅可以对圣旨提出非议,而且只要认为皇帝决策失当,就可以拒不起草、拒不颁行皇帝的旨意,即使皇帝的诏命颁行之后,也能退回诏命,请皇帝重新考虑。这样的事情在君权时代并不多见。自然这一向着更成熟制度的迈进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黑暗,最终时代没能给这一过渡太多时间。

3、官员权力资源的分化。

宋太祖分化了宰相手中的权力资源,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了相权: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宋初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贰”,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

4、无宗室、外戚、宦官擅权专政。

自汉代以来,宗室、外戚、宦官常常成为乱国弑君的罪魁。而宋代在立国的300多年间,虽然内忧外患不断,但其内部始终是相对统一的,基本没有出现宗室、外戚、宦官之祸。所以北宋理学家程颐曾将“百年无内乱”列为宋代“有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

总括上述,可以看出,宋代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成熟,在诸多领域达到了古代文明的最高峰。辉煌灿烂的宋代文明,不仅在当时的亚洲,就是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其实古代这一概念太模糊,给大家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汉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极点,隋唐是中古中国文明的巅峰,而宋则是近代中国文明的一个开端,它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发展,而是一种近代社会的萌芽和形成,这也正是当代许多欧美史学家以及执着的日本学者痴迷于宋代历史的生发动因。当然,和百年后再次出现近代曙光的明帝国一样,优雅理性的文明在铁蹄面前最终折戟沉沙,宋明两兄弟帝国不仅被蒙满蹂躏,更被后世子孙所无视甚至蔑视,被后世无情遗忘的原因就是:众人不关心祖先们和华夏族深深遗憾,人们在礼乐崩坏的今天,漠然在近代雏形以及道德精神文明升华的道路上被暴力打倒的华夏文明,在教育面前,人人将魔王视为天骄,将鞑虏视为圣君。

为何日本只认隋唐宋为榜样,为何朝鲜只认大明为兄长?

因为我们早已不是从前的我们...

中国早已不是从前的中国...

华夏早已不是从前华夏..

我们是一群甚至连衣服都没有的穿的民族。

自省 自强 自勉 !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宋代因其辉煌的成就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中国近代学术大师王国维认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大明皆所不逮也。”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则认为:“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与中国学者对宋代的评价相比,外国学者对宋代的历史更是赞誉有加。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指出:“中国的文化,在开始时期比西亚稍微落后一筹,但是以后渐渐扭转了这种落后局面,追赶上了西亚;到了隋唐便逐渐傲然于世,行至宋代更是远远甩下了西亚和欧洲而居于世界最前列。”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谈到宋代历史时,则盛赞宋代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和自然科学萌芽和黄金时期”。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认为:在蒙人入侵前夕,宋代时期“中国的文明在许多方面正达灿烂的颠峰,在很多方面呈现了工业革命的前奏”,并指出宋代“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与上述评价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有相当多的国人长期以来对宋代表现出一种固有的蔑视。相比较而言,人们乐意欣赏的是霸气的汉代、强盛的唐代,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宋代不仅不能与威振四海的汉帝国相比,也不能喝光芒万丈的唐帝国相比,也根本无法与后来再次崛起的大明帝国相比。与此相适应,大陆学界对于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观点是“积贫积弱”说,认为宋代贫、弱,作为不大。这种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末甚至直到现在仍然占据了主流地位。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宋代之所以长期以来给人们留下一种“贫弱”的印象,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宋代“守内虚外”政策和外患的影响。汉唐时期,具有一种强盛的向外开拓气派,而宋代由于被兴起的各种蛮族团团围住以及长期推行“守内虚外”政策,比较封闭,向内收敛而不向外扩展,缺乏汉唐王朝那种强盛的对外开拓气势;再加上宋代边事多,外患频仍,其边境始终处于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包围和轮番冲击之中,而且宋代在对付外患方面,由于军事上先天的软弱性(血肉之躯死战骑兵),总是以屈辱妥协的方式来换得边境的暂时安宁。是故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这样一种局势,就不能不给人们在心理上留下宋代贫弱的一种阴影。

那么,今天我们到底怎样来重新认识宋朝历史呢?宋朝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到底占有什么地位?

从综合国力上看,宋代确实不是中国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宋代疆域较少,是中国历史上统治地区最小的中原王朝;再加上宋代相对封闭,静弱而不雄强,仅谋自守,这些方面,宋代确实不能与汉隋唐明相比。

但是,如果我们对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番仔细的考察之后,就会发现,宋代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达到的高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是空前近乎绝后的。完全可以这样说: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民族精神最高涨,礼仪信仰最成熟的时期(当然 如今已然不复)  下面,我们不妨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个方面略举几例,以作辅证。

(一)物质文明:有宋一代,在物质文明方面出现了许多“革命”。

1、农业革命。一为宋代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宋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每亩平均2石(唐是1.5石),而在南方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亩产量高达6—7石。二为土地开发的范围扩大,土地利用率空前提高,宋人与山争田,与水争田,出现了梯田(开山为田)、圩田(把湖泊洼地开垦成田)、淤田(把沙滩地开垦成田)、架田(在水面上封土成田)等,这就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极大幅度的提高,总有人说满清的生产力最高,那么满清时多少人口?而宋又是多少人口?单产量满清如何能和两宋相比。

2、煤铁革命。宋代,我国生铁和煤的产量,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最高的。一位美国学者在对北宋生铁的产量做了计量研究后指出,到1078年,生铁年产已达7.5-15万吨之数,这一产量为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叶英国早期工业化时期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如此高的年产量仅靠伐木烧炭作为燃料是难以为继的,中国人的智慧终于完成了用煤炼铁这一工业史上的巨大跨步,从而在11世纪实现了英国迟至1540—1640年早期工业化时期才实现的“煤与铁的革命”。也难怪在《探索发现-机械帝国》中,说 事实上,已经有大量迹象表明,这一帝国已经呈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前奏。

3、城市革命。以宋代坊市制度的突破、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为契机,中国古代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以后,封建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机能不断增强,城市化的进程达到了一个巅峰在1949年建国前,只有明末一段时期可与之媲美,而这正是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宋代城市革命”。

4、金融革命。宋代,由于工商业的高度繁荣,促使国家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和推行,标志着中国的货币从金属铸币时期开始演进到信用货币时期。对此,有学者把宋代纸币的产生称为“金融革命”。王安石变法中,其中以金融方面最为让今天所有的人吃惊,在他的金融改革中,多项与近代甚至现代的金融方式接近乃至惊人吻合。

5、科技革命。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它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许多成就,如果说明代的科技与西方进行着激烈较量(蒙元拖住了宋亡后的前进步伐),那么宋代科技,在世界的眼里,就是望尘莫及的。震惊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就有三项发明(火药、活字印刷和指南针)诞生于宋代。另一项发明造纸术虽然开始于汉代,但其普遍盛行和技术的大量提高则是在宋代。除此之外,宋代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如火药的发明推动了火箭、突火枪、火炮、地雷、火毬等兵器的革命;北宋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在科技上,宋帝国可以对全世界说“原来无敌 也是一种寂寞”。

(二)精神文明:宋代是我国古代精神文明发展的巅峰时代,无论是在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哲学而言,宋代是继春秋战国之后最富成果的时期,其突出标志就是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宋代教育异常发达,有“学校之设遍天下”、“讲学之风亦大盛”的文化奇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教育已经出现了平民化的特点,教育下移,社会各个阶层都能接受教育。这一时期的中国已“变得以书籍为基调的文明了”。在教育异常发达的大前提下,意识形态和信仰以及道德素养都被升华最终推向了顶点,在当时只知道吃喝玩乐却无民族精神和文化素养的人,是完全不能被众文人和朝廷所接受的(当世有多少人可以说自己可以被接受的?)。

词自唐末兴起,起源于市井歌谣。到了宋代,词由于文人的介入而走向雅化。宋词曲尽其妙,词尽其情,为后来复兴的大明所不能企及。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鼎盛期,用陈寅恪的话讲就是“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代史学的发达,除了表现为史学体裁的多种多样,以及史学巨著、史学大家层出不穷外,更表现为特别重视当代史的编修。

(三)制度文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制度建设比较成熟的一个朝代。

1、政治运作的文明化、理性化的色彩在增长。

如何处理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这历来是中国封建政治中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诛杀功臣,这是一些开国皇帝惯用的手段,如刘邦、朱元璋。而出身一介武夫的赵匡胤,却以“杯酒释兵权”这种文明化和理性化的方式,解决了君臣之间的矛盾。这说明,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野蛮、愚昧的色彩在消退,政治运作的文明化、理性化的程度大大提高。而政治上的这种变化,必然会对政治的昌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带来积极的影响。

2、以文治国,厚待文人,保护进言。

宋代对文化的重视超过历史上所有的朝代。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便采取了以文治国的大政方针。他制定了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辱骂大臣。他立下的祖宗家训:“不杀士大夫”、“不以言罪人”,更是体现了宋代皇室的文化正在迈向近现代政治的胸怀和政治远见。宋代这种有别于汉、唐、明的相对开明的政策,大大激发了有宋一代文人士大夫直言敢谏的人文正气,威胁和激励着皇帝从谏、弃恶,扬善。在宋代,中书省、尚书省等长官不仅可以对圣旨提出非议,而且只要认为皇帝决策失当,就可以拒不起草、拒不颁行皇帝的旨意,即使皇帝的诏命颁行之后,也能退回诏命,请皇帝重新考虑。这样的事情在君权时代并不多见。自然这一向着更成熟制度的迈进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黑暗,最终时代没能给这一过渡太多时间。

3、官员权力资源的分化。

宋太祖分化了宰相手中的权力资源,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了相权: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宋初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贰”,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

4、无宗室、外戚、宦官擅权专政。

自汉代以来,宗室、外戚、宦官常常成为乱国弑君的罪魁。而宋代在立国的300多年间,虽然内忧外患不断,但其内部始终是相对统一的,基本没有出现宗室、外戚、宦官之祸。所以北宋理学家程颐曾将“百年无内乱”列为宋代“有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

总括上述,可以看出,宋代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成熟,在诸多领域达到了古代文明的最高峰。辉煌灿烂的宋代文明,不仅在当时的亚洲,就是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其实古代这一概念太模糊,给大家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汉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极点,隋唐是中古中国文明的巅峰,而宋则是近代中国文明的一个开端,它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发展,而是一种近代社会的萌芽和形成,这也正是当代许多欧美史学家以及执着的日本学者痴迷于宋代历史的生发动因。当然,和百年后再次出现近代曙光的明帝国一样,优雅理性的文明在铁蹄面前最终折戟沉沙,宋明两兄弟帝国不仅被蒙满蹂躏,更被后世子孙所无视甚至蔑视,被后世无情遗忘的原因就是:众人不关心祖先们和华夏族深深遗憾,人们在礼乐崩坏的今天,漠然在近代雏形以及道德精神文明升华的道路上被暴力打倒的华夏文明,在教育面前,人人将魔王视为天骄,将鞑虏视为圣君。

为何日本只认隋唐宋为榜样,为何朝鲜只认大明为兄长?

因为我们早已不是从前的我们...

中国早已不是从前的中国...

华夏早已不是从前华夏..

我们是一群甚至连衣服都没有的穿的民族。

自省 自强 自勉 !


相关文章

  • 中国没有西欧中世纪式的"自然经济"历史
  • [提要]自然经济是原始社会的经济体系.西欧中世纪早期的自然经济状态是一种特殊情况.中国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而来的.我们理清自然经济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商业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区分商业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际 ...查看


  • 帝国丧钟:基于经济.政治.社会视野的清王朝覆灭复盘 邓忠敏
  • 论文 论文题目:帝国丧钟:基于经济.政治. 社会视野的清王朝覆灭复盘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史专题研究 学 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专 业:历史 学 年 级: 2 0 1 4 级 学 号:1400070125 学生姓名:邓 忠 敏 指导教师: ...查看


  • 贞观之治的形成
  • 贞观之治形成 大唐帝国的开创者,唐高祖李渊,在位9年(武德元年-九年618-626年).因为武德九 年(626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事变,李渊提早结束了他的帝王生涯.这年八月八日,他传位 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他的继位人,就是太宗李世民. 唐太 ...查看


  • 我看中国的龙文化
  • 我看中国的龙文化 从古到今,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按习俗来说"龙"是中国最神圣的动物神,这是我们祖先臆造的一种神奇的动物形象,它构成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思想意识.典章制度.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上的一大 ...查看


  • 透析秦朝覆灭之谜2-强国之路
  • 第二部 强国之路 1. 秦国的源起和困境 史记上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历事舜.禹,于商代已经显赫.有很多人据此便认定秦人属西迁的华夏族.但中国古代各民族包括匈奴,大都能从上古神话传说里攀上个祖宗,不足据此为凭.近来又有考古研究发现,秦 ...查看


  • 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在王朝更替上的应用!
  • 朝代的更替与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自古就有,不仅仅表明了王朝更替的合理性,也同时做到教化民众,维护封建王朝稳定的作用. 所谓:金生水,金销成水:水生木,水润成木:木生火,木暖成火:火生土,焚木成土:土生金,藏于其中.刚胜柔,则金克木:专胜散,故 ...查看


  • 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利益观(权利观)比较研究
  • 作者:罗洪洋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1年02期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基本范畴,任何法律离开了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就不成为法律.权利即利益,"人们奋斗所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对利益的追求 ...查看


  • 原创:儒法之争视域下的秦亡汉兴
  • 编者按:儒家与法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当中的两个重要学派,当儒家在各个华夏诸侯国传播自己的思想时,法家随后也在这些国家内展开了自己的改革事业,从而带来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变革,在政治制度.治理方式以及统治思维上影响了按照法家思想改革社会制度的诸侯 ...查看


  •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影响和启示
  •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影响和启示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对中国各民族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以及中国民族关系的影响尤为重大,这也给100年后的今天,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在建构现代国家的进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