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1月26日在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 王学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增长9.2%。财政收入3663亿元,增长8.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6%。城镇登记失业率3.2%,城镇新增就业67.1万人。 ——市场活力不断激发。省级政府权力事项精简68.3%,行政审批事项精简32.6%,涉企收费项目减少57.3%。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12.6万户,增长58.3%。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57.3%,提高0.3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粮食产量683.2亿斤,增加27.3亿斤,实现“十一连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6%。新增授权发明专利增长22.2%。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34.8%,提高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49.2%,提高1.3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年度目标超额完成,PM10平均浓度下降4%。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年民生支出3833亿元,增长7.9%。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839元和9916元,增长9%和12%。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聚焦重点领域,奋力改革攻坚,在行政体制、国资国企、农村、财税、金融、医药卫生、教育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突出简政放权,建立并运行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撤销省招标局,省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由合肥市平台办理;省级卫生计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整合顺利完成,县级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职责实现“三合一”。地质勘查等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先照后证”、“三证合一”试点逐步推开。省属4户2对企业合并重组,江汽集团实现整体上市,市县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首批20个试点县(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县级以上政府及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全部公开,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试点顺利推进。 83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新增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5家,省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企业244家。
坚持高起点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复制推广16项上海自贸区制度成果,合肥海关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合肥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顺利运行,芜湖港进入国家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运行。加快外贸转型升级,进出口总额492.7亿美元,增长8.2%,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持续推动招商引资提质提效,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7942.4亿元,增长16.9%,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3.4亿美元,增长15.5%。 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外事侨务、对台、港澳工作取得新成绩。
二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认真贯彻中央定向调控政策,把发展实体经济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1256.3亿元,增长16.5%,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1863个、建成922个。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合肥铁路枢纽及南客站、宁绩高速、徐明
高速安徽段建成运营,完成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260公里,杭黄铁路、庐铜铁路、济祁高速、淮水北调、淮干蚌浮段、淮南—上海特高压输变电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促进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20.8亿元,增长13%,大力培育旅游、信息、健康、养老、文体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实施宽带安徽和信息惠民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城市商贸服务示范区建设,旅游总收入3430亿元,增长14%,信息消费规模1498亿元,增长44%。
坚持多措并举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扩大营改增试点,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全年减少市场主体税费负担466亿元。出台金融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全年本外币贷款余额22754.7亿元,增长15.6%,直接融资1738.3亿元,增长61.2%。新安排31亿元充实政策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努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省政府负责同志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具体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出台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意见,实施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等产业加速成长,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顺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8378.9亿元,增长22.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1家。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行业快速增长。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合作社10089个、家庭农场1128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21个。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29.3万亩,流转率达41.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8372.1亿元,增长12.7%。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00座,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33.8万亩。美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完成11.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和245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4840公里,新解决5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实施居住证制度,进城落户农民逐步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展开
34个省级开发区产城一体试点,城镇功能和面貌进一步改善。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体制机制,我省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业废气、城市扬尘、燃煤小锅炉、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等得到有效治理,新建29台火电机组和19套水泥脱硝设施,全省已建脱硝设施的火电机组和水泥生产线比例分别达 92.3%、81.7%,淘汰燃煤小锅炉2797台、黄标车和老旧车29.7万辆,省级投入11.5亿元奖补资金用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重点流域、重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淮河、巢湖水质稳定向好。启动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深入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226.3万亩。巢湖流域、黄山市列为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四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发放各类就业补贴28.9亿元,10.5万就业困难人员重新走上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9.6%。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68元。实施一揽子政策解决老民师、老村干、老农民技术员等“老字号”群体生活困难。各级财政投入10亿元,大力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1.8万户漂泊不定的渔民走进了新生活。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减少贫困人口80多万。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46.6万套,基本建成27.5万套。33项民生工程投入686.3亿元,增长10.6%。
教育公平和质量继续改善。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覆盖率提高到78.4%。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金21.8亿元。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校分类管理改革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基层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继续深化,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和器械统一招标采购全面实施,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6.97‰,“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平稳实施。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启动建设公共文化省级示范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大运河(安徽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8
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居全国第3位。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成功举办,我省在第十七届亚运会上创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哲学社会科学、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工作得到加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完成。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进一步加强。气象、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新成效。援疆援藏取得新进展。
五是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和谐稳定大局进一步巩固。大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区扁平化、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新增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1816个、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506个。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圆满完成村委会换届。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完善信访和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信访形势稳定向好。依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办理行政复议案件8551件、法律援助案件6.6万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重点领域事故隐患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出台和实施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依法查处了一批制假售假案件。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事斗争国防动员、全民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驻皖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是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整治“四风”积弊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进行全面清理,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废止和修订地方性法规14件,废止和修订政府规章34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72件。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政协提案918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出台进一步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意见等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推进政府运转流程再造,健全抓落实工作机制,在8个重点领域集中开展政策落实专项督查行动,提高了工作效能,促进了政令畅通。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历届班子不懈努力、久久为功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干警,向关心和支持安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和海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诚挚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新的增长动力不足。结构不优的矛盾进一步凸显,部分传统产业产能利用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要素约束加剧,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不畅,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财政收入增长放缓,部分市县政府债务风险开始显现。环境保护、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政府干预多、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少数干部安于现状、为官不为,敢于担当的意识不强,“四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直接面对,认真研究解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
二、2015年的主要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安徽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持续推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防范化解风险,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7%左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和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十二五”
节能减排任务。这些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突出了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体现了稳中求进的要求。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围绕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坚定不移加快以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减少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在省、市、县政府全面建立运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政府权力网上运行,简化程序,缩短流程,完善服务,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省心。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运行,建立更加完善的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稳步开展国资国企改革。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方向,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推动具备条件的省属企业兼并重组、整体上市。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有企业负责人激励约束机制。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范围,抓好新增48个县(市、区)试点工作。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开展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探索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进国有林场、供销社和农垦改革。认真办好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
继续抓好财税金融改革。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调整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探索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管理,对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继续扩大营改增实施范围,落实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培育面向中小微企业、“三农”的地方法人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和村
镇银行服务水平,支持新设民营银行。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继续充实融资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开展银政担风险分担机制试点,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监管,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
启动实施全面深化综合医改试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探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启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大力发展社会办医。
(二)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坚持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积极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推动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继续增加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大基础设施、主导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实施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项目,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60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50个、50亿元以上项目40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建成600个以上。开工建设引江济淮、商合杭高铁、合安九高铁等重大工程,建成合福高铁、宁安城际铁路,新增铁路营运里程56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50公里、一级公路400公里。
大力促进居民消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控制“三公”消费,促进大众消费,让消费积涓成流。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休闲、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工程,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健身、健康等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宽带提速普及和“三网”融合,推动电商、网购、快递等融合发展。鼓励新能源汽车、节能产品等绿色消费。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支持旅游发展政策措施。
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保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多元贸易方式,落实出口退税和启运港退税政策,推进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战略性资源产品进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优势企业开展跨境先进技术合作,推动家电、汽车、工程机械、钢铁、水泥等制造业走向世界。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实施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强化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大众创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办门槛,加快青年创业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在江淮大地掀起新一轮创业热潮。
着力强化区域发展多极支撑。统筹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大别山片区四大板块协同发展。推动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建设,促进皖江城市联动发展、跨江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落实支持皖北发展各项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实施一批强基础补短板的重大项目,增强皖北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皖南文化、旅游、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广包容、大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国际旅游城市、生态休闲城市建设。把大别山片区开发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大力支持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强化要素保障,支持特色产业培育和开发园区建设,巩固全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三)努力打造新一轮对外开放新格局
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扩大东西双向、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内陆开放新高地。
打造对外开放大通道。开展长江干流和淮河航道整治,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和信息通道建设,加快形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强岸线资源开发和港口建设,打造芜马组合港、合肥、蚌埠、安庆等航运枢纽,提升铜陵、池州、淮南等港口功能,完善集疏运体系,推动江海联运、多式联运,形成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港口群。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开辟西向开放新通道。
构筑对外开放大平台。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规划编制,推进市场深度融合和体制机制等高对接。加快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加强进境货物检验检疫指定口岸建设。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熟经验,落实口岸管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开发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提升通关一体化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大提升。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积极承接质量效益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全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研发中心,鼓励跨区域设立产业合作园区,深化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布投资环境白皮书,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四)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突出产业化的创新,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大创新工程,推进高世代显示器件、量子通信、语音技术、现代医药、民用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充分运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核心技术,在汽车、家电等领域实施一批智能制造项目,促进钢铁、煤炭、有色等产业创新产品、管理和商业模式,推动同业间产能整合、优胜劣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强质量和标准化建设,大力培育自主品牌。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批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园区,大力发展航空、航运服务业,推动临港、临空产业集聚特色化发展。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支持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体系建设,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健康、养老等产业互动融合。培育壮大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会展等产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融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发展。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健全科研资金配置市场导向机制,激发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体制活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有效运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创新型园区和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建设。发挥人才核心作用,深入实施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培养引进20个左右国内一流创新创业团队。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创新高地。
(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坚持稳粮增收调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持之以恒强农业富农村惠农民。
深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开展高产创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抓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与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5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推进粮食收储能力建设,实施粮食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和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加大对设施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政策支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激励政策,完善基层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建设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农业物联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省。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推进节水、节肥、节药,探索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引导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开展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土地合作、股份合作和信用合作,促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城市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整合产业链,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产业、要素、利益联结。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0个、农民合作社100个,形成年加工产值超5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40个。
持续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第二批710个中心村建设,启动第三批674个中心村建设,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农村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把村庄整治建设同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在建设新家园中创造新家业。
(六)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坚持走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展开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对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
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推动城镇规划编制和依法实施,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开展县城关镇、重点镇扩权增能试点,扩大管辖范围,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创造条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对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入开展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推进县城道路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和水环境治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产业支撑,推进开发区产城一体试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科学规划建设新城区,严控城镇建设盲目扩张。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改造,促进宜居宜业、安居乐业。
强化要素保障,提高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城镇化投融资新机制,探索设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市发行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专项债券,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构建土地资源配置新模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七)持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凝聚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弘扬志愿精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信文化。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市县文化场所建设,建设3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200个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完成5640个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泛开展农村电影放映、送戏进万村、送文艺下基层等活动,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标准化试点,推行公共图书馆县乡总分馆制运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进一步做好参事文史、档案和地方志工作。
提高地方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品牌建设,丰富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表现形式,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活动,弘扬徽文化,传播徽元素,彰显徽风皖韵的生机活力。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出版、发行、广电、报业等产业规模和竞争力,积极培育文化电商、文化服务贸易等新兴业态,创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化文化企业改革,鼓励骨干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和跨国经营。
(八)切实加强生态强省建设
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
强化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省辖市目标责任考核,深入开展工业废气、城市扬尘、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等专项整治,火电机组、水泥熟料生产线脱硝比例达100%,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2万辆,PM10平均浓度继续下降,努力减少雾霾天气。启动实施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快土壤修复,推进重污染河流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新增污水处理配套管网1500公里。严格环境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合同能源管理,实现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目标。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节约用水,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赔偿制度。探索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常态化,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加强湿地保护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强巢湖流域、黄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增造林153.2万亩。
(九)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以保障基本民生为重点,织牢织密民生安全网,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相促进。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城乡、区域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829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强化职业教育资源市级统筹,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强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教师管理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
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青年创业计划,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落实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启动实施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增加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制度,提高基本工资标准并建立正常调整和增长机制,实行乡镇工作补贴,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城乡社会救助对象补助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新增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40万套,基本建成24万套,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万户。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启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落实好“单独两孩”政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全面加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帮扶体系,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善残疾人民生和权益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援疆援藏工作。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投入726.5亿元,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调整完善实施内容24项,提高补助标准9项,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320元提高到38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由 1870元提高到2050元。强化民生工程绩效管理,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和建后管养机制,扩大惠泽民生的效益。
(十)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运用法治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保障人民安宁、社会安定。
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政复议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改进信访工作,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完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经常性的重点领域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继续治理货物运输超限超载,依法关闭非煤矿山200座。加强应急平台和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全程监管和问责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支持驻皖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军事斗争国防动员准备,深化后备力量调整改革,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抓好双拥优抚安置,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
今年,我们还要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各方智慧,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使规划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未来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政府权力的范围和边界,逐步完善政府事权划分,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真正实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切实加强政府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重,及时修订和废止不合时宜、影响发展、有损公正的政府规章。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政府规章制定程序,健全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推动立法与改革发展决策相衔接,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制化,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按照依法依规、集体决策、公开透明、终身负责的原则,严格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政府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进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切实提高决策质量。
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市县政府行政执法管理,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等领域的执法体制,积极探索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劳动保障等领域综合执法,在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开展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严格执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强化权力监督制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和决定,重大决策出台前及时向人大报告,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围绕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协商。自觉接受司法监督,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高度重视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强化行政监察,用好审计利器,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监督政府。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时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大力推动学法、尊法、用法、守法,善于运用法律
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加快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深化政府效能建设。认真落实“三严三实”,坚持不懈纠“四风”、转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严惩腐败,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做好今年工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尤为重要。我们要牢固树立奋发有为的进取意识、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切实履行好谋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我们要始终保持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服务基层上增本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我们要永远秉持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努力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各位代表!
实现新发展任务艰巨,创造新业绩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01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1月26日在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 王学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增长9.2%。财政收入3663亿元,增长8.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6%。城镇登记失业率3.2%,城镇新增就业67.1万人。 ——市场活力不断激发。省级政府权力事项精简68.3%,行政审批事项精简32.6%,涉企收费项目减少57.3%。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12.6万户,增长58.3%。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57.3%,提高0.3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粮食产量683.2亿斤,增加27.3亿斤,实现“十一连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6%。新增授权发明专利增长22.2%。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34.8%,提高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49.2%,提高1.3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年度目标超额完成,PM10平均浓度下降4%。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年民生支出3833亿元,增长7.9%。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839元和9916元,增长9%和12%。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聚焦重点领域,奋力改革攻坚,在行政体制、国资国企、农村、财税、金融、医药卫生、教育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突出简政放权,建立并运行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撤销省招标局,省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由合肥市平台办理;省级卫生计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整合顺利完成,县级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职责实现“三合一”。地质勘查等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先照后证”、“三证合一”试点逐步推开。省属4户2对企业合并重组,江汽集团实现整体上市,市县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首批20个试点县(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县级以上政府及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全部公开,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试点顺利推进。 83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新增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5家,省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企业244家。
坚持高起点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复制推广16项上海自贸区制度成果,合肥海关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合肥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顺利运行,芜湖港进入国家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运行。加快外贸转型升级,进出口总额492.7亿美元,增长8.2%,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持续推动招商引资提质提效,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7942.4亿元,增长16.9%,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3.4亿美元,增长15.5%。 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外事侨务、对台、港澳工作取得新成绩。
二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认真贯彻中央定向调控政策,把发展实体经济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1256.3亿元,增长16.5%,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1863个、建成922个。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合肥铁路枢纽及南客站、宁绩高速、徐明
高速安徽段建成运营,完成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260公里,杭黄铁路、庐铜铁路、济祁高速、淮水北调、淮干蚌浮段、淮南—上海特高压输变电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促进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20.8亿元,增长13%,大力培育旅游、信息、健康、养老、文体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实施宽带安徽和信息惠民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城市商贸服务示范区建设,旅游总收入3430亿元,增长14%,信息消费规模1498亿元,增长44%。
坚持多措并举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扩大营改增试点,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全年减少市场主体税费负担466亿元。出台金融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全年本外币贷款余额22754.7亿元,增长15.6%,直接融资1738.3亿元,增长61.2%。新安排31亿元充实政策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努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省政府负责同志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具体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出台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意见,实施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等产业加速成长,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顺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8378.9亿元,增长22.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1家。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行业快速增长。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合作社10089个、家庭农场1128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21个。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29.3万亩,流转率达41.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8372.1亿元,增长12.7%。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00座,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33.8万亩。美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完成11.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和245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4840公里,新解决5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实施居住证制度,进城落户农民逐步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展开
34个省级开发区产城一体试点,城镇功能和面貌进一步改善。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体制机制,我省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业废气、城市扬尘、燃煤小锅炉、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等得到有效治理,新建29台火电机组和19套水泥脱硝设施,全省已建脱硝设施的火电机组和水泥生产线比例分别达 92.3%、81.7%,淘汰燃煤小锅炉2797台、黄标车和老旧车29.7万辆,省级投入11.5亿元奖补资金用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重点流域、重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淮河、巢湖水质稳定向好。启动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深入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226.3万亩。巢湖流域、黄山市列为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四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发放各类就业补贴28.9亿元,10.5万就业困难人员重新走上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9.6%。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68元。实施一揽子政策解决老民师、老村干、老农民技术员等“老字号”群体生活困难。各级财政投入10亿元,大力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1.8万户漂泊不定的渔民走进了新生活。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减少贫困人口80多万。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46.6万套,基本建成27.5万套。33项民生工程投入686.3亿元,增长10.6%。
教育公平和质量继续改善。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覆盖率提高到78.4%。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金21.8亿元。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校分类管理改革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基层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继续深化,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和器械统一招标采购全面实施,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6.97‰,“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平稳实施。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启动建设公共文化省级示范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大运河(安徽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8
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居全国第3位。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成功举办,我省在第十七届亚运会上创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哲学社会科学、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工作得到加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完成。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进一步加强。气象、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新成效。援疆援藏取得新进展。
五是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和谐稳定大局进一步巩固。大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区扁平化、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新增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1816个、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506个。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圆满完成村委会换届。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完善信访和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信访形势稳定向好。依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办理行政复议案件8551件、法律援助案件6.6万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重点领域事故隐患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出台和实施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依法查处了一批制假售假案件。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事斗争国防动员、全民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驻皖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是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整治“四风”积弊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进行全面清理,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废止和修订地方性法规14件,废止和修订政府规章34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72件。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政协提案918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出台进一步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意见等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推进政府运转流程再造,健全抓落实工作机制,在8个重点领域集中开展政策落实专项督查行动,提高了工作效能,促进了政令畅通。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历届班子不懈努力、久久为功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干警,向关心和支持安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和海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诚挚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新的增长动力不足。结构不优的矛盾进一步凸显,部分传统产业产能利用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要素约束加剧,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不畅,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财政收入增长放缓,部分市县政府债务风险开始显现。环境保护、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政府干预多、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少数干部安于现状、为官不为,敢于担当的意识不强,“四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直接面对,认真研究解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
二、2015年的主要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安徽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持续推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防范化解风险,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7%左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和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十二五”
节能减排任务。这些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突出了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体现了稳中求进的要求。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围绕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坚定不移加快以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减少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在省、市、县政府全面建立运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政府权力网上运行,简化程序,缩短流程,完善服务,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省心。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运行,建立更加完善的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稳步开展国资国企改革。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方向,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推动具备条件的省属企业兼并重组、整体上市。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有企业负责人激励约束机制。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范围,抓好新增48个县(市、区)试点工作。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开展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探索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进国有林场、供销社和农垦改革。认真办好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
继续抓好财税金融改革。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调整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探索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管理,对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继续扩大营改增实施范围,落实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培育面向中小微企业、“三农”的地方法人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和村
镇银行服务水平,支持新设民营银行。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继续充实融资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开展银政担风险分担机制试点,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监管,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
启动实施全面深化综合医改试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探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启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大力发展社会办医。
(二)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坚持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积极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推动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继续增加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大基础设施、主导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实施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项目,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60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50个、50亿元以上项目40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建成600个以上。开工建设引江济淮、商合杭高铁、合安九高铁等重大工程,建成合福高铁、宁安城际铁路,新增铁路营运里程56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50公里、一级公路400公里。
大力促进居民消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控制“三公”消费,促进大众消费,让消费积涓成流。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休闲、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工程,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健身、健康等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宽带提速普及和“三网”融合,推动电商、网购、快递等融合发展。鼓励新能源汽车、节能产品等绿色消费。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支持旅游发展政策措施。
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保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多元贸易方式,落实出口退税和启运港退税政策,推进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战略性资源产品进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优势企业开展跨境先进技术合作,推动家电、汽车、工程机械、钢铁、水泥等制造业走向世界。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实施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强化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大众创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办门槛,加快青年创业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在江淮大地掀起新一轮创业热潮。
着力强化区域发展多极支撑。统筹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大别山片区四大板块协同发展。推动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建设,促进皖江城市联动发展、跨江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落实支持皖北发展各项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实施一批强基础补短板的重大项目,增强皖北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皖南文化、旅游、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广包容、大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国际旅游城市、生态休闲城市建设。把大别山片区开发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大力支持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强化要素保障,支持特色产业培育和开发园区建设,巩固全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三)努力打造新一轮对外开放新格局
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扩大东西双向、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内陆开放新高地。
打造对外开放大通道。开展长江干流和淮河航道整治,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和信息通道建设,加快形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强岸线资源开发和港口建设,打造芜马组合港、合肥、蚌埠、安庆等航运枢纽,提升铜陵、池州、淮南等港口功能,完善集疏运体系,推动江海联运、多式联运,形成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港口群。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开辟西向开放新通道。
构筑对外开放大平台。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规划编制,推进市场深度融合和体制机制等高对接。加快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加强进境货物检验检疫指定口岸建设。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熟经验,落实口岸管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开发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提升通关一体化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大提升。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积极承接质量效益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全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研发中心,鼓励跨区域设立产业合作园区,深化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布投资环境白皮书,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四)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突出产业化的创新,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大创新工程,推进高世代显示器件、量子通信、语音技术、现代医药、民用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充分运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核心技术,在汽车、家电等领域实施一批智能制造项目,促进钢铁、煤炭、有色等产业创新产品、管理和商业模式,推动同业间产能整合、优胜劣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强质量和标准化建设,大力培育自主品牌。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批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园区,大力发展航空、航运服务业,推动临港、临空产业集聚特色化发展。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支持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体系建设,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健康、养老等产业互动融合。培育壮大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会展等产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融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发展。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健全科研资金配置市场导向机制,激发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体制活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有效运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创新型园区和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建设。发挥人才核心作用,深入实施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培养引进20个左右国内一流创新创业团队。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创新高地。
(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坚持稳粮增收调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持之以恒强农业富农村惠农民。
深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开展高产创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抓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与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5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推进粮食收储能力建设,实施粮食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和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加大对设施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政策支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激励政策,完善基层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建设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农业物联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省。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推进节水、节肥、节药,探索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引导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开展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土地合作、股份合作和信用合作,促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城市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整合产业链,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产业、要素、利益联结。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0个、农民合作社100个,形成年加工产值超5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40个。
持续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第二批710个中心村建设,启动第三批674个中心村建设,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农村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把村庄整治建设同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在建设新家园中创造新家业。
(六)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坚持走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展开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对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
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推动城镇规划编制和依法实施,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开展县城关镇、重点镇扩权增能试点,扩大管辖范围,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创造条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对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入开展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推进县城道路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和水环境治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产业支撑,推进开发区产城一体试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科学规划建设新城区,严控城镇建设盲目扩张。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改造,促进宜居宜业、安居乐业。
强化要素保障,提高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城镇化投融资新机制,探索设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市发行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专项债券,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构建土地资源配置新模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七)持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凝聚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弘扬志愿精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信文化。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市县文化场所建设,建设3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200个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完成5640个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泛开展农村电影放映、送戏进万村、送文艺下基层等活动,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标准化试点,推行公共图书馆县乡总分馆制运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进一步做好参事文史、档案和地方志工作。
提高地方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品牌建设,丰富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表现形式,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活动,弘扬徽文化,传播徽元素,彰显徽风皖韵的生机活力。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出版、发行、广电、报业等产业规模和竞争力,积极培育文化电商、文化服务贸易等新兴业态,创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化文化企业改革,鼓励骨干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和跨国经营。
(八)切实加强生态强省建设
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
强化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省辖市目标责任考核,深入开展工业废气、城市扬尘、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等专项整治,火电机组、水泥熟料生产线脱硝比例达100%,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2万辆,PM10平均浓度继续下降,努力减少雾霾天气。启动实施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快土壤修复,推进重污染河流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新增污水处理配套管网1500公里。严格环境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合同能源管理,实现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目标。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节约用水,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赔偿制度。探索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常态化,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加强湿地保护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强巢湖流域、黄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增造林153.2万亩。
(九)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以保障基本民生为重点,织牢织密民生安全网,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相促进。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城乡、区域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829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强化职业教育资源市级统筹,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强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教师管理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
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青年创业计划,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落实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启动实施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增加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制度,提高基本工资标准并建立正常调整和增长机制,实行乡镇工作补贴,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城乡社会救助对象补助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新增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40万套,基本建成24万套,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万户。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启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落实好“单独两孩”政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全面加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帮扶体系,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善残疾人民生和权益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援疆援藏工作。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投入726.5亿元,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调整完善实施内容24项,提高补助标准9项,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320元提高到38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由 1870元提高到2050元。强化民生工程绩效管理,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和建后管养机制,扩大惠泽民生的效益。
(十)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运用法治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保障人民安宁、社会安定。
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政复议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改进信访工作,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完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经常性的重点领域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继续治理货物运输超限超载,依法关闭非煤矿山200座。加强应急平台和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全程监管和问责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支持驻皖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军事斗争国防动员准备,深化后备力量调整改革,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抓好双拥优抚安置,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
今年,我们还要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各方智慧,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使规划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未来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政府权力的范围和边界,逐步完善政府事权划分,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真正实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切实加强政府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重,及时修订和废止不合时宜、影响发展、有损公正的政府规章。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政府规章制定程序,健全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推动立法与改革发展决策相衔接,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制化,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按照依法依规、集体决策、公开透明、终身负责的原则,严格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政府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进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切实提高决策质量。
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市县政府行政执法管理,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等领域的执法体制,积极探索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劳动保障等领域综合执法,在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开展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严格执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强化权力监督制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和决定,重大决策出台前及时向人大报告,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围绕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协商。自觉接受司法监督,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高度重视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强化行政监察,用好审计利器,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监督政府。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时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大力推动学法、尊法、用法、守法,善于运用法律
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加快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深化政府效能建设。认真落实“三严三实”,坚持不懈纠“四风”、转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严惩腐败,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做好今年工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尤为重要。我们要牢固树立奋发有为的进取意识、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切实履行好谋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我们要始终保持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服务基层上增本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我们要永远秉持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努力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各位代表!
实现新发展任务艰巨,创造新业绩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