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期末调研考试分析与总结
何淑艳
一 试卷内容分析
1.布点广泛、重点突出。试题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覆盖面,是试题命制的基本要求。本试题,考试范围广,涉及七、八、九年级的部分知识点 ,而且九年级与社会热点相关的问题做了重点考察。
2.时代性强,社会热点突出。与当年的重大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命制试题是现阶段思想品德命题的一大趋势,也是衡量一套思想品德试题成败的关键所在。综观整个试卷,绝大多数试题以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但考察的载体却高度重视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十八大、嫦娥三号、雾霾、传承国学、 单独二胎等热点问题在试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成为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载体。
3.注重能力考查,试题综合性强。该试题的部分选择题及非选择题以某一社会热点为载体,主要考查了知识的整合能力、知识储备的综合提取能力、分析解决情景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4. 问题与不足,感觉本试卷与中考要求有一些差距,比如部分材料的选择上与学生的生活太远,如:35题中第3和第4问的设置 ,城镇化建设刚刚酝酿起步,属于整个社会的探索阶段,让初中生参与探索难度很大,也很难达到考试的目的。
二 学生答题情况及原因预测分析
造成学生失分的原因可能主要有: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理顺,一些基本概念混淆不清。
2、审题不仔细,理解概括能力差。 一部分学生根本不审题,看到题目后马上作答,意识不到审题的重要性,结果所答非所问,答得不少,得分无几,甚至不得分。有的审题了,但缺少理解概括能力,直接从材料中照抄原话,如:35
题第2问和36题第2问,完全套用材料中的原话是很难得分的。
3 答题语言不规范,缺少政治术语,文字表述能力差;学生表述能力不强答案中两种倾向较明显:一种是口语化现象;另一种是照抄课本现象。需要学生理解、归纳、表达答案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应用政治术语,语言贫乏,言不达意,甚至语句不通。
三、今后教学的启示
1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合理设置每节课容量;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法和学法,坚决杜绝“满堂灌”;教师语言要精练,富有启发性,提倡精讲;要注意实效性,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实现当堂达标。
2 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学习。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类和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 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增强对时政材料的敏锐感, 多关注当年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且具有典型性教育意义的材料,注重时事热点与教材内容的结合与渗透,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认识和分析,从而提高我们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引导学生多关心社会,多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可以举办课前5分钟时事报告会、时事竞赛、撰写小论文、编写热点专题等活动。
4 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某一个关键点作为发散点,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比如系列成就取得原因的试题,可以拓展思维到基本路线、特色道路、科教兴国、党的领导、三个代表、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等基本概念。
5 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很多同学在考试答题时用同一思维方式回答,往往很难做的很全面,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组织答案能力的培养,使考生养成“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问题)------寻找题眼(抓关键词或中心句)------确定主题(即答题方向)-----回归教材(找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结合材料情景————组织答案”的良好思维和解题习惯,让学生知晓中考各种题型的特点,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6 加强试题研究,把握中考动态。一定要重视对中考信息的收集和研究。 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参加各种考前中考信息会,广泛收集中考的新信息,把握中考新动向。同时认真研究往年试题及《考纲》和编写考纲解析。
四、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1、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生活,关心自我发展。注重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学用结合,不读“死”书,不“死”读书。不断接受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分析解决现实的、自己的问题。
2、增加实践的机会,培养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广泛的实践,开阔视野,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正确行为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大胆探究、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解决问题。
4、变被动的“听课者”角色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角色。在互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分享中学习,成为真正的主动学习者。
初三政治期末调研考试分析与总结
何淑艳
一 试卷内容分析
1.布点广泛、重点突出。试题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覆盖面,是试题命制的基本要求。本试题,考试范围广,涉及七、八、九年级的部分知识点 ,而且九年级与社会热点相关的问题做了重点考察。
2.时代性强,社会热点突出。与当年的重大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命制试题是现阶段思想品德命题的一大趋势,也是衡量一套思想品德试题成败的关键所在。综观整个试卷,绝大多数试题以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但考察的载体却高度重视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十八大、嫦娥三号、雾霾、传承国学、 单独二胎等热点问题在试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成为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载体。
3.注重能力考查,试题综合性强。该试题的部分选择题及非选择题以某一社会热点为载体,主要考查了知识的整合能力、知识储备的综合提取能力、分析解决情景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4. 问题与不足,感觉本试卷与中考要求有一些差距,比如部分材料的选择上与学生的生活太远,如:35题中第3和第4问的设置 ,城镇化建设刚刚酝酿起步,属于整个社会的探索阶段,让初中生参与探索难度很大,也很难达到考试的目的。
二 学生答题情况及原因预测分析
造成学生失分的原因可能主要有: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理顺,一些基本概念混淆不清。
2、审题不仔细,理解概括能力差。 一部分学生根本不审题,看到题目后马上作答,意识不到审题的重要性,结果所答非所问,答得不少,得分无几,甚至不得分。有的审题了,但缺少理解概括能力,直接从材料中照抄原话,如:35
题第2问和36题第2问,完全套用材料中的原话是很难得分的。
3 答题语言不规范,缺少政治术语,文字表述能力差;学生表述能力不强答案中两种倾向较明显:一种是口语化现象;另一种是照抄课本现象。需要学生理解、归纳、表达答案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应用政治术语,语言贫乏,言不达意,甚至语句不通。
三、今后教学的启示
1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合理设置每节课容量;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法和学法,坚决杜绝“满堂灌”;教师语言要精练,富有启发性,提倡精讲;要注意实效性,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实现当堂达标。
2 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学习。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类和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 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增强对时政材料的敏锐感, 多关注当年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且具有典型性教育意义的材料,注重时事热点与教材内容的结合与渗透,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认识和分析,从而提高我们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引导学生多关心社会,多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可以举办课前5分钟时事报告会、时事竞赛、撰写小论文、编写热点专题等活动。
4 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某一个关键点作为发散点,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比如系列成就取得原因的试题,可以拓展思维到基本路线、特色道路、科教兴国、党的领导、三个代表、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等基本概念。
5 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很多同学在考试答题时用同一思维方式回答,往往很难做的很全面,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组织答案能力的培养,使考生养成“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问题)------寻找题眼(抓关键词或中心句)------确定主题(即答题方向)-----回归教材(找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结合材料情景————组织答案”的良好思维和解题习惯,让学生知晓中考各种题型的特点,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6 加强试题研究,把握中考动态。一定要重视对中考信息的收集和研究。 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参加各种考前中考信息会,广泛收集中考的新信息,把握中考新动向。同时认真研究往年试题及《考纲》和编写考纲解析。
四、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1、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生活,关心自我发展。注重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学用结合,不读“死”书,不“死”读书。不断接受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分析解决现实的、自己的问题。
2、增加实践的机会,培养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广泛的实践,开阔视野,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正确行为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大胆探究、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解决问题。
4、变被动的“听课者”角色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角色。在互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分享中学习,成为真正的主动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