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黄海波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关键词藏象学说司外揣内中图分类号R.223.1
整体现
文章编号1672-397X(2008)12-0010-02
文献标识码A
1藏象学说的内涵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的概念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日:藏象何如?岐伯日: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藏”指藏于人体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等.故日十一脏:“象”则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应于自然之“象”。存诸内。必形于外。故可阅可使。《灵枢.五阅五使》:“五官者,五藏之阅也……脉出于气日。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藏.必当治里……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已针。”指出身体坚实者.健康之色从面部可见:而其人耐受治疗,见效亦快。又:“鼻者,肺之官也……肺病者.喘息鼻胀……”明确指出五官就是五脏的外候.五脏有病。从其外候五官就可诊察出来。故藏象学说的要点.就是内脏生理活动与外在生理病理变化的内外应合:而作为临床的具体运用就是以外揣内,以测病变。《灵枢・本藏》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有专家指出,“藏”的内涵有二:“藏器”.即实质器官;“藏气”,即非实质器官.指人体运动之气的变化状态。“象”的内涵有三:内脏的外见形象: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五脏生理病理系统与自然相应合的现象。“藏象学说”滞中焦.化热熏蒸肺脏。则加重发热咳痰症状,应辨清痰热在上焦或是中焦。纯在上焦未及中焦者,当以辛凉开泄为主.少佐化痰之品,消导发散、辛开苦泄等中焦药慎用.以防伤阴:若咯吐黄痰,脘闷不舒,苔黄垢滑腻,中后部尤甚.确系中焦夹有痰热积滞者,亦可少量加入辛散消导药。
6参考文献
【ll许国英,赵惠芬,龚明敏,等.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呼吸道合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学理论11I。
2藏象学说的产生途径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首先从古代的解剖知识中获知“藏”与“象”的对应关系。《灵枢.经水》指出:“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灵枢.肠胃》及《难经.四十二难》等古医籍还详细描述了人体脏腑的解剖形态、重量、长度、色泽、容积等.古代解剖学方法早已为人们认识人体结构,构建藏象学说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二.从长期对人体牛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得知.五脏与其外候相应合。如因腠理不密而感受风寒,从而认识到肺与皮毛、鼻窍之间的密切联系。对“生理之象”的认识.亦往往从病理现象得到反证。其三.从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得知。药食与五脏及五脏所主关系密切。如滋补肾脏有愈合骨折的功效.故有“肾主骨”之说。凡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藏象理论被保留下来。反之.则被淘汰。藏象学说形成的途径.体现了从外在生理现象的观察、综合而推测内在生理功能.并结合解剖加以验证的认识过程。实践证明。“中医学实际上就是以象测藏的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藏象学说的思维方式指导着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正如《灵枢.本藏》日:‘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中医学是智慧医学。是通过望闻问切的过硬经验、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的
胞病毒肺炎.中医杂志,1991(9):34
【21陆秀华,闰田玉.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100倒
江苏中医,1998.19(9):31
第一作者:赵岩松(1971一),女,副教授,博士,中
医临床基础专业。电子邮箱:zyscbn@163.com
收稿日期:2008一02—12
编辑:傅如海
田2坚兰塑竺堂兰!!塑弘善中医药
万方数据
高超技艺诊治疾病的。”【2】
3藏象学说的哲学基础
《内经》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在“易象”思维基础上的可阅可测、可以联想的类比方法。《周易.系辞》提出“设卦观象”、“立象尽意”的原则和“观象制器”的方法。“象”是《周易》最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包括可见之“形”,即“形而下者谓之器”者,与无形可见但可感受之“象”。统称“形象”。所谓“观象制器”就是依据卦象而发明器物,这是古代圣人创造的结果.卦象成了思维的联想基础,是“尽意”、“类情”的出发点。《周易.说卦》在八卦之形象下类推出各种相关的物象。中医学吸收了这种类比方法,依据阴阳五行功能原则,研究疾病与生命现象及变化规律,不仅具有意象.而且具有物象。其物象都是可感之的形象。足能够达到司外揣内的效果。《灵枢・刺节真邪》说:“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行气之多少也。”“苇蒲”是“象”,可观可阅:“渐洳”喻“藏”。可以推知。古代先圣依据五行功能建立了五脏六腑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的联系,以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并据以决定药物使用和针灸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藏象学就是以“象”作为医学思维的起点和研究的对象.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人体功能学。藏象学利用功能相同可以类比的原理.把结构不同、形态不同的物质,都归为同类,以推测生理与疾病的发展。并作全面平衡的考虑.在医疗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这充分体现了“易象”思维的实用性。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生理或病理的含义却不完全相同:它不是单纯的脏器概念。而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从诊断手法而论.西医通常采用仪器检测与标本化验.其微观的检查手段与高科技的先进水平可以说令人叹为观止。而传统中医无法也无需借助这些精密仪器.却使用与古代方法论有关的.他们所崇尚的顺其自然、思辨顿悟、天人相应的方法,在已有的人体解剖基础上察其大概.就对着活人而施行“司外揣内”的聪明才智了。这两种诊治各有利弊。西医不无偏失.而中医不无奇效。故有专家提出“有机契入.重点突破中西结合环节”,并指出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从临床着眼.“因为一则中医是经验医学.二则临床实践是唯一检验真理的标准,故中医学渗入未来医学的突破13就在诊断学和治疗学两方面。”圈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是以藏象学说的为理论基础,之所以能取效.正是很好地运用了司外揣内的手段与方法:而之所以难取效.也恰恰因为司外揣内的手段与方法的运用.需要相当的聪明才智。而学中医的难处就m现了.
万
方数据学术探讨,|
5藏象学说的把握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宏观.强调整体性的特点;就中医学来说.具体落实与规律的细节化往往显得不够。有专家指出:“中医五脏(及六腑等)这一概念从产生的最初一刹那就充满模糊性以及物质和功能的双重性……其优势为:医生诊治疾病时.面对的是活体……中医理论形成是来源于对活体的认识.一向视组织器官和功能为一体.这正是西医理论天生不足之处.是中医一个应该保留和继续发扬的思维优势。其不足之处为:中医器官定位过分模糊……”【4】陈氏认为“目前有关证候诊断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是证候诊断中对证的内涵不确定……在证候疗效评价过程中.同样存在客观性问题……目前常以西医的疗效标准来评价.必须建立中医的临床疗效标准量化体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经典中医辨证提高到细胞、亚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以阐明脏腑、证候的实质及其规律。”151可见,司外揣内是藏象学说运用于诊治而施展智慧的一种优势.也是其不足而有待发展的一种重要理论与实践。
综上所述.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整体观可以说是中医学的灵魂.但不能说是藏象学说的突出特点。藏象学说的突出特点应是“以象测藏”的外揣特点:阐明其特点.突出其特色.也是为了便于初学者把握藏象学说的实质与要点。由于“藏”变和“象”变的关系是复杂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真象,也有假象。我们不能因为司外揣内特点的不足而忽视它的存在.也不能因为整体性的优越就特意突显它的存在。中医学发展的宗旨是让古老的中国医药更加方便地为人类服
务。“我们需要的是一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树——
现代化中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忍痛割爱,从中医理论源头藏象学说着手……重新构筑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否则传统中医理论就只能停留在假说水平上。在假说基础上去谈论规范化和现代化.能有多少前瞻性价值呢?又能继续上升多高呢?”【4】因此正确认识藏象
学说的特点——司外揣内。发展他、完善他。
6参考文献
【1】孙广仁.藏象概念厦其生成之源.中医研究,1997,10(5):1
f2】戴俭宇.藏象学说与辩证论治.北京中医,2006,25(1):25[3】潘文奎,熊韬.论藏象学说融入现代医学的思路与方法.中
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1998,(10):20
【4】粱启军.藏t,-学说: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瓶颈.-,zr.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1):74
[51
陈丽云.近年来藏象学说研究进展概述.中医药学-r,l。2005,23(8):1396
第一作者:黄海波(1957一),女,副教授,本科学
历。电子邮箱:nnhhb2000@yahoo.eom.ell
收稿日期:2008一lO一09
编辑:吕慰秋
弘善中压茄呈竺堕璺竺竺兰墨堡竺田
4藏象学说的诊治特征
学术探讨
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黄海波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关键词藏象学说司外揣内中图分类号R.223.1
整体现
文章编号1672-397X(2008)12-0010-02
文献标识码A
1藏象学说的内涵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的概念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日:藏象何如?岐伯日: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藏”指藏于人体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等.故日十一脏:“象”则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应于自然之“象”。存诸内。必形于外。故可阅可使。《灵枢.五阅五使》:“五官者,五藏之阅也……脉出于气日。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藏.必当治里……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已针。”指出身体坚实者.健康之色从面部可见:而其人耐受治疗,见效亦快。又:“鼻者,肺之官也……肺病者.喘息鼻胀……”明确指出五官就是五脏的外候.五脏有病。从其外候五官就可诊察出来。故藏象学说的要点.就是内脏生理活动与外在生理病理变化的内外应合:而作为临床的具体运用就是以外揣内,以测病变。《灵枢・本藏》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有专家指出,“藏”的内涵有二:“藏器”.即实质器官;“藏气”,即非实质器官.指人体运动之气的变化状态。“象”的内涵有三:内脏的外见形象: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五脏生理病理系统与自然相应合的现象。“藏象学说”滞中焦.化热熏蒸肺脏。则加重发热咳痰症状,应辨清痰热在上焦或是中焦。纯在上焦未及中焦者,当以辛凉开泄为主.少佐化痰之品,消导发散、辛开苦泄等中焦药慎用.以防伤阴:若咯吐黄痰,脘闷不舒,苔黄垢滑腻,中后部尤甚.确系中焦夹有痰热积滞者,亦可少量加入辛散消导药。
6参考文献
【ll许国英,赵惠芬,龚明敏,等.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呼吸道合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学理论11I。
2藏象学说的产生途径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首先从古代的解剖知识中获知“藏”与“象”的对应关系。《灵枢.经水》指出:“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灵枢.肠胃》及《难经.四十二难》等古医籍还详细描述了人体脏腑的解剖形态、重量、长度、色泽、容积等.古代解剖学方法早已为人们认识人体结构,构建藏象学说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二.从长期对人体牛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得知.五脏与其外候相应合。如因腠理不密而感受风寒,从而认识到肺与皮毛、鼻窍之间的密切联系。对“生理之象”的认识.亦往往从病理现象得到反证。其三.从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得知。药食与五脏及五脏所主关系密切。如滋补肾脏有愈合骨折的功效.故有“肾主骨”之说。凡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藏象理论被保留下来。反之.则被淘汰。藏象学说形成的途径.体现了从外在生理现象的观察、综合而推测内在生理功能.并结合解剖加以验证的认识过程。实践证明。“中医学实际上就是以象测藏的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藏象学说的思维方式指导着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正如《灵枢.本藏》日:‘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中医学是智慧医学。是通过望闻问切的过硬经验、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的
胞病毒肺炎.中医杂志,1991(9):34
【21陆秀华,闰田玉.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100倒
江苏中医,1998.19(9):31
第一作者:赵岩松(1971一),女,副教授,博士,中
医临床基础专业。电子邮箱:zyscbn@163.com
收稿日期:2008一02—12
编辑:傅如海
田2坚兰塑竺堂兰!!塑弘善中医药
万方数据
高超技艺诊治疾病的。”【2】
3藏象学说的哲学基础
《内经》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在“易象”思维基础上的可阅可测、可以联想的类比方法。《周易.系辞》提出“设卦观象”、“立象尽意”的原则和“观象制器”的方法。“象”是《周易》最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包括可见之“形”,即“形而下者谓之器”者,与无形可见但可感受之“象”。统称“形象”。所谓“观象制器”就是依据卦象而发明器物,这是古代圣人创造的结果.卦象成了思维的联想基础,是“尽意”、“类情”的出发点。《周易.说卦》在八卦之形象下类推出各种相关的物象。中医学吸收了这种类比方法,依据阴阳五行功能原则,研究疾病与生命现象及变化规律,不仅具有意象.而且具有物象。其物象都是可感之的形象。足能够达到司外揣内的效果。《灵枢・刺节真邪》说:“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行气之多少也。”“苇蒲”是“象”,可观可阅:“渐洳”喻“藏”。可以推知。古代先圣依据五行功能建立了五脏六腑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的联系,以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并据以决定药物使用和针灸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藏象学就是以“象”作为医学思维的起点和研究的对象.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人体功能学。藏象学利用功能相同可以类比的原理.把结构不同、形态不同的物质,都归为同类,以推测生理与疾病的发展。并作全面平衡的考虑.在医疗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这充分体现了“易象”思维的实用性。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生理或病理的含义却不完全相同:它不是单纯的脏器概念。而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从诊断手法而论.西医通常采用仪器检测与标本化验.其微观的检查手段与高科技的先进水平可以说令人叹为观止。而传统中医无法也无需借助这些精密仪器.却使用与古代方法论有关的.他们所崇尚的顺其自然、思辨顿悟、天人相应的方法,在已有的人体解剖基础上察其大概.就对着活人而施行“司外揣内”的聪明才智了。这两种诊治各有利弊。西医不无偏失.而中医不无奇效。故有专家提出“有机契入.重点突破中西结合环节”,并指出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从临床着眼.“因为一则中医是经验医学.二则临床实践是唯一检验真理的标准,故中医学渗入未来医学的突破13就在诊断学和治疗学两方面。”圈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是以藏象学说的为理论基础,之所以能取效.正是很好地运用了司外揣内的手段与方法:而之所以难取效.也恰恰因为司外揣内的手段与方法的运用.需要相当的聪明才智。而学中医的难处就m现了.
万
方数据学术探讨,|
5藏象学说的把握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宏观.强调整体性的特点;就中医学来说.具体落实与规律的细节化往往显得不够。有专家指出:“中医五脏(及六腑等)这一概念从产生的最初一刹那就充满模糊性以及物质和功能的双重性……其优势为:医生诊治疾病时.面对的是活体……中医理论形成是来源于对活体的认识.一向视组织器官和功能为一体.这正是西医理论天生不足之处.是中医一个应该保留和继续发扬的思维优势。其不足之处为:中医器官定位过分模糊……”【4】陈氏认为“目前有关证候诊断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是证候诊断中对证的内涵不确定……在证候疗效评价过程中.同样存在客观性问题……目前常以西医的疗效标准来评价.必须建立中医的临床疗效标准量化体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经典中医辨证提高到细胞、亚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以阐明脏腑、证候的实质及其规律。”151可见,司外揣内是藏象学说运用于诊治而施展智慧的一种优势.也是其不足而有待发展的一种重要理论与实践。
综上所述.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整体观可以说是中医学的灵魂.但不能说是藏象学说的突出特点。藏象学说的突出特点应是“以象测藏”的外揣特点:阐明其特点.突出其特色.也是为了便于初学者把握藏象学说的实质与要点。由于“藏”变和“象”变的关系是复杂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真象,也有假象。我们不能因为司外揣内特点的不足而忽视它的存在.也不能因为整体性的优越就特意突显它的存在。中医学发展的宗旨是让古老的中国医药更加方便地为人类服
务。“我们需要的是一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树——
现代化中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忍痛割爱,从中医理论源头藏象学说着手……重新构筑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否则传统中医理论就只能停留在假说水平上。在假说基础上去谈论规范化和现代化.能有多少前瞻性价值呢?又能继续上升多高呢?”【4】因此正确认识藏象
学说的特点——司外揣内。发展他、完善他。
6参考文献
【1】孙广仁.藏象概念厦其生成之源.中医研究,1997,10(5):1
f2】戴俭宇.藏象学说与辩证论治.北京中医,2006,25(1):25[3】潘文奎,熊韬.论藏象学说融入现代医学的思路与方法.中
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1998,(10):20
【4】粱启军.藏t,-学说: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瓶颈.-,zr.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1):74
[51
陈丽云.近年来藏象学说研究进展概述.中医药学-r,l。2005,23(8):1396
第一作者:黄海波(1957一),女,副教授,本科学
历。电子邮箱:nnhhb2000@yahoo.eom.ell
收稿日期:2008一lO一09
编辑:吕慰秋
弘善中压茄呈竺堕璺竺竺兰墨堡竺田
4藏象学说的诊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