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茧丝绸行业简介
(二○○九年十二月)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茧丝绸生产承传七千多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代表东方文明开创的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其影响力至今尤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茧丝绸行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了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中国的茧、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85%、80%和4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生丝和坯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90%和60%左右,为世界茧丝绸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传统特色民族产业,中国茧丝绸业分布在全国27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桑(柞)园面积2000多万亩,涉及2000万户蚕农生计和100多万产业工人就业,茧丝绸业为发展农村经济、农民脱贫致富、扩大就业、生态保护、繁荣市场、出口创汇、财政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居特殊位子。
2009年,中国茧丝绸业经受了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考验和挑战,在政府确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政方针指引下,不断夯实产业基础,积极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提升产业结构,有效地缓解了外部冲击和业内调整,全行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09年全国16个蚕茧主产省全年桑园面积1208万亩,同比上年下降8.55%;蚕茧产量56.35万吨,同比下降上年17.42%。预计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00
亿元,同比上年下降10.1%;丝产量12.06万吨,同比上年下降10%;绸缎产量7.58亿米,同比上年增长3.78%。预计2009年丝绸商品出口29.1亿美元,同比下降18.7%。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丝绸内销市场稳步增长。目前全国蚕丝被年产量已达700万条以上,年消耗蚕丝1.5万吨左右,内销市场消化茧丝量已达到30%左右,并已形成逐年增长的趋势。
近几年来,中国茧丝绸业结构梯度转移不断加速。2006年以来实施的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已经累计建设优质蚕茧基地106个,覆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8个省(区、市)106个县,种桑养蚕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真丝绸、蚕丝被、真丝毯、丝针织服装等特色生产基地快速发展,形成了产业链、规模化生产优势。一批不断成长壮大的农工贸一体化的丝绸龙头骨干企业和一批以“专、精、特、新”见长的有特色产品、在行业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丝绸企业正在为推动中国茧丝绸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茧丝绸行业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蚕桑科技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家蚕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缫丝技术装备快速升级,自动缫丝机比重由2000年的20.5%提升到2008年80%以上,生丝品位显著提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丝绸产业取得新的进展,提花宽幅无梭织机、丝绸精细四分色印花、数码喷墨印花等先进技术在丝绸织造、印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丝绸面料品质、档次有了明显提升;新型环保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开发和应用,丝绸工业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高;“高
档丝绸标志”得到不断推广,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丝绸产品标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2008年经国家批准成立了全国丝绸标准化委员会(SAC/TC401),负责中国丝绸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到目前为止,共有国家标准10项,其中方法标准2项,产品标准8项;行业标准34项,其中试验方法标准3项,产品标准31项,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丝绸标准体系。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尤其是包括真丝绸产品在内的奢侈品消费需求经历大幅度下滑后依然低迷的状况,中国茧丝绸业将继续深挖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广泛开展与国际茧丝绸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茧丝绸业实现健康、平稳和可持续发展。
图1 :2000年-2009年全国蚕茧生产量走势图
图2:2000年-2009年全国丝产量走势图
图3: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干茧价格走势图
图4:2008年10月-2009年10月生丝(3A级)价格走势图
图5:2000年-2009年全国真丝商品出口金额走势图
中国茧丝绸行业简介
(二○○九年十二月)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茧丝绸生产承传七千多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代表东方文明开创的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其影响力至今尤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茧丝绸行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了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中国的茧、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85%、80%和4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生丝和坯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90%和60%左右,为世界茧丝绸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传统特色民族产业,中国茧丝绸业分布在全国27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桑(柞)园面积2000多万亩,涉及2000万户蚕农生计和100多万产业工人就业,茧丝绸业为发展农村经济、农民脱贫致富、扩大就业、生态保护、繁荣市场、出口创汇、财政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居特殊位子。
2009年,中国茧丝绸业经受了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考验和挑战,在政府确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政方针指引下,不断夯实产业基础,积极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提升产业结构,有效地缓解了外部冲击和业内调整,全行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09年全国16个蚕茧主产省全年桑园面积1208万亩,同比上年下降8.55%;蚕茧产量56.35万吨,同比下降上年17.42%。预计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00
亿元,同比上年下降10.1%;丝产量12.06万吨,同比上年下降10%;绸缎产量7.58亿米,同比上年增长3.78%。预计2009年丝绸商品出口29.1亿美元,同比下降18.7%。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丝绸内销市场稳步增长。目前全国蚕丝被年产量已达700万条以上,年消耗蚕丝1.5万吨左右,内销市场消化茧丝量已达到30%左右,并已形成逐年增长的趋势。
近几年来,中国茧丝绸业结构梯度转移不断加速。2006年以来实施的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已经累计建设优质蚕茧基地106个,覆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8个省(区、市)106个县,种桑养蚕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真丝绸、蚕丝被、真丝毯、丝针织服装等特色生产基地快速发展,形成了产业链、规模化生产优势。一批不断成长壮大的农工贸一体化的丝绸龙头骨干企业和一批以“专、精、特、新”见长的有特色产品、在行业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丝绸企业正在为推动中国茧丝绸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茧丝绸行业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蚕桑科技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家蚕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缫丝技术装备快速升级,自动缫丝机比重由2000年的20.5%提升到2008年80%以上,生丝品位显著提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丝绸产业取得新的进展,提花宽幅无梭织机、丝绸精细四分色印花、数码喷墨印花等先进技术在丝绸织造、印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丝绸面料品质、档次有了明显提升;新型环保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开发和应用,丝绸工业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高;“高
档丝绸标志”得到不断推广,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丝绸产品标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2008年经国家批准成立了全国丝绸标准化委员会(SAC/TC401),负责中国丝绸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到目前为止,共有国家标准10项,其中方法标准2项,产品标准8项;行业标准34项,其中试验方法标准3项,产品标准31项,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丝绸标准体系。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尤其是包括真丝绸产品在内的奢侈品消费需求经历大幅度下滑后依然低迷的状况,中国茧丝绸业将继续深挖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广泛开展与国际茧丝绸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茧丝绸业实现健康、平稳和可持续发展。
图1 :2000年-2009年全国蚕茧生产量走势图
图2:2000年-2009年全国丝产量走势图
图3: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干茧价格走势图
图4:2008年10月-2009年10月生丝(3A级)价格走势图
图5:2000年-2009年全国真丝商品出口金额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