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四川省威远县竞力学校 吴小康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初步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能够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发过程中的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经济发展的大局观。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采用央视“是真的吗?”栏目的形式展开。两位主持人风趣的主持风格和课件中“接地气”的“是真的吗?”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在设置的问题之中进行,且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展开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获得新知识成功感,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突破下一个问题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提前查阅塔里木盆地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是真的吗?”央视大型求真栏目主持人,今天将带领我们共同走进塔里木盆地,下面我们有请主持人黄西、蓓蓓。
【设计意图】“是真的吗?”是央视一个非常受学生喜欢的综艺栏目,由脱口秀表演艺术家黄西和央视主持人陈蓓蓓共同主持。以此引入课堂,刺激学生的眼球,使其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课堂。
第一部分:这种树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 这种树是真的吗?
师:在塔里木盆地,有这样一种树,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这是真的吗?
生:(感到兴奋,稀奇。)有这样的树?
师:(直接给出答案)是真的。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是由于它有顽强的生命;它“死而千年不倒”,是由于它有发达的根系;而它“倒而一千年不腐”是因为„„(引而不发)
生:找出树木多年不腐烂的原因。(因为本节是在刚完成西北地区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学生可以很容易找出答案是因为干旱。)
师:展示课件为前面说法做出说明。
生:在教材上找出相关资料,说明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远离海洋,
深居内陆。
师:展示课件,归纳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的原因,并引导学生阅读塔克拉玛干沙漠资料。
【设计意图】由其他地方少见的胡杨树来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胡杨树的三个“一千年”原因的探究,引出塔里木盆地干旱的气候,进而探究其干旱的原因,最后介绍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二部分:这些照片是塔里木盆地的,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与城市分布、交通路线的联系)
师:在这么干旱的环境里,多想吃一口香甜的水果啊。这不,黄西给我们带来了好多水果,它说这些水果都来自塔里木盆地,你认为是真的吗?
生:讨论„„(由于图片中有三个典型的维吾尔族装扮的人物,所以学生很快就会猜出来是真的。)
师:展示每张照片的拍摄地。然后由蓓蓓提出问题:气候如此干旱,要种出这么多可口的水果,水从哪儿来?
生:思考并讨论。
师:展示课件,进行提示。
生:水果的产地都在绿洲,都有河流。
师:再看一看,这三者有何关系?(让学生得出河流、绿洲及交通线路的分布关系。)
生: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在讲完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并介绍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后,紧跟着就展示好像和“干旱”完全不沾边的五种塔里木盆地的水果,可以产生巨大的反差,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第三部分:天越干越旱越盼晴,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的主要水源来自于冰雪融水) 师:我们在电视剧或电影中看过很多这样的场景,如果哪个地方发生旱灾,人们都会希望老天下雨,可这里的人不一样,他们在缺水的时候,盼望的却是晴天,而且最好是高温天气。这种说法是真的吗?蓓蓓作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你看这能说明问题吗? 生:
感受实验过程的滑稽性,
在滑稽和笑声中体会到关键知识点:温度越高,冰块融化速度就越快。
师:展示塔里木盆地及周边的卫星云图,并标出塔里木盆地四周的山脉。 生:判断说法的真假。
师:展示山脉和盆地绿洲、河流、城市的关系图,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塔里木盆地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高山上的冰雪融水。
【设计意图】以一个近似荒诞的说法来引入本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产
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塔里木盆地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部分:沙漠公路主要是为了方便城际联系,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概况及合理开发。)
利用蓓蓓在地图中发现的两条穿过沙漠的南北向的公路引入。
师:蓓蓓的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生:思考并做出初步判断。
师:展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图,并叠加上塔里木盆地的公路分布图。 生: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公路是为了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而修建的。 蓓蓓的疑问:沙漠公路是不是很快会被流沙吞没?
课件展示沙漠公路的保护措施,让学生体会与大自然应该如何相处。
蓓蓓疑问:在沙漠中修公路
,相当艰难,为了一些石油资源,有必要吗?
课件展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简介、西气东输线路图。
【设计意图】以建设沙漠公路的难度大来衬托塔里木盆地的石油资源丰富。展示修建公路时,为防止公路被沙漠吞没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第五部分: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的破坏很大,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西气东输工程中的环境保护、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蓓蓓的疑问:西气东输工程这么大,对沿线的破坏肯定很大吧?
课件展示:西气东输施工现场图。
师:分析施工的要求。
生:体会在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时,应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师:西气东输对东部和西部各有哪些好处呢?
生:讨论、归纳并发言。
师:小结西气东输工程给东西部带来的益处。 【设计意图】大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我们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有能力将这种破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西气东输这种国家性的战略项目,对东西部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堂小结: 教师回顾五个“是真的吗?”,并抽学生逐一地进行简单解释。为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后设置了六个“是真的吗?”小问题进行课堂检查。为了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采用学生随机选题,而且将每个问题的思考时间设定为二十秒。 问题一:“丝绸之路”曾经经过塔里木盆地,是真的吗?
问题二:“塔里木”就是河流汇集的意思,是真的吗?
问题三:罗布泊地区曾经有江南水乡般的美景,是真的吗?
问题四:“塔克拉玛干”是高山下的荒漠之意,是真的吗?
问题五:塔里木河的河水仅来自于冰雪融水,是真的吗?
问题六:西气东输其实有三条线路,是真的吗?
六个问题中,问题一、五是对课件的必要补充(教材中提到但课件未涉及),其余四个问题是对学生知识的扩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综艺节目“是真的吗”这种学生喜爱的形式来展开,使学生在一个又一个有趣的问题探究中进行学习,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课件主线利用了五个“是真的吗?”将教材内容和相应的课程标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显得严谨、有序而且有趣。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本课的内容较多,对最后一部分内容(西气东输工程给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的处理显得有些粗糙。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东北师大附中 王 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国地理(五)认识区域“1位置与分布”中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在“2联系与差异”中要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3环境与发展中”要求:“根据资料,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3.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趣味论坛贴吧模拟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体验式、生成性、多样化的成块活动来实施和完成。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
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策略
用教学课件引领课堂教学,用学生活动材料增加学生参与地理课堂和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一起来看,图片所示的是人体的哪个器官?
生:眼睛。
师:我国四大盆地中有一个盆地的轮廓形似眼睛,你知道是哪一个盆地吗? 生:塔里木盆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理区域就是塔里木盆地。
【设计意图】
将塔里木盆地的轮廓与眼睛的轮廓进行比拟,通过差距甚大的两种事物的视觉冲击,引出课堂主题,在新奇和趣味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讲授新课】
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的分布特点 教师展示一系列新疆城镇的景观图片,学生在地图资料当中一一找到它们,并标注出来。
图一
喀什地区是中国最西部的行政区,古称疏勒,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 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全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千米,东西宽约750千米,南北长535千米。喀什市是喀什地区
行署所在地,是喀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新疆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喀什辟为国家第六个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内陆第一个经济特区。
图二
叶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南部,喀喇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总面积28928.64平方千米,总人口373492人(2003年)。有维吾尔、汉、塔吉克、回、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
图三
和田地区,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隅。南抵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阿克苏相连,辖1个县级市、7个县,2012年末,总人口212.34万人。2012年,和田地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图四
民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东临且末县,西连于田县,全县总面积56759.86平方千米,总人口34284人(2003年)。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蒙古、朝鲜族、塔塔尔、哈萨克等民族。
图五 且末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里木盆地东南缘,阿尔金山北麓。东与若羌县交界,西与民丰相邻,南与西藏接壤,北部伸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尉犁、沙雅县相望。全县总面积138680平方千米(为全国面积第二大县),总人口56627人(2003年)。
图六
若羌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塔里木盆地东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总面积199222平方千米,是中国县域面积第一大县(约相当于2个浙江省的面积)。总人口3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若羌镇。属暖温带极干旱气候区,年均气温11.5℃,年均降水17毫米。
图七
库尔勒市,县级市,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成立于1979年9月30日。库尔勒市地处欧亚大陆和新疆腹心地带,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南距“死亡之海”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直线距离仅70公里,是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和西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该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库尔勒”维吾尔语意为“眺望”,因盛产驰名中外的“库尔勒香梨”,又称“梨城”,是西北五省区第一座“全国文明城市”。
图八
轮台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14789平方公里。县境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136公里,辖7乡4镇3个农牧场,总人口11.3万人,有维、汉、回等7个民族。
图九
库车县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阿克苏地区东部,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14528.74平方千米,总人口405894人(2003年)。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哈萨克、蒙古、俄罗斯、锡伯、满、乌孜别克等14个民族。素有“歌舞之乡”、“西域乐都”、“瓜果之乡”的美誉。
图十
阿克苏市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是阿克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市辖 4乡2镇1场、6个街道办事处。阿克苏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中又以棉花尤其是长绒棉为核心。此外还产粮食、水果、油料、甜菜等。工业则有纺织、水泥、化工等门类。
在地图资料上的标注
师:地图资料所示的主要城镇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什么位置?
生:塔里木盆地的边缘。
(二)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分布特点
师:地图资料所示的绿色区域代表的是什么地理事物?
生:绿洲。
师:绿洲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什么位置?
生:塔里木盆地的边缘。
师:绿洲和城镇的位置是什么关系?
生:相伴在一起。
(三)塔里木盆地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师:勾画出塔里木盆地内的国道、铁路、一般公路,观察交通线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什么位置?
生:塔里木盆地的边缘。
师:地图中的主要城镇、绿洲以及交通线这三者之间是什么位置关系? 生:交通线将城镇、绿洲串连在了一起。
(四)塔里木盆地沙漠的分布特点
师:地图中的点状符号代表的是什么地理事物?
生: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师:为什么在塔里木盆地内部形成该事物?
生:略。
师:出示图文资料进行补充讲解。
注:图中黄色区域代表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在盆地内部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五)塔里木盆地水源的分布特点
师:塔里木盆地边缘为什么会形成绿洲?
生:略。
师:出示图文资料进行补充讲解。
新疆吐鲁番(沙漠中的绿洲)
绿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以小尺度范围、但具有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为基础,构成能够相对稳定维持的、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异质生态景观。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以及结构上的系统性;其小气候效应则保证了绿洲能够具有人类和其它生物种群活动的适宜气候环境,有利于形成景观生态健康成长的生物链结构。干旱地区,只有在有特殊水资源保障的区域方可形成绿洲。绿洲面积只占新疆总面积的8%,却集中了新疆90%以上的耕地、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绿洲地区农、牧业发达。(资料来源:2014年互动百科)
师: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水资源是如何保障的?
生: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师:出示图文资料进行补充讲解。
在比较高的山地,暖湿气流在迎风坡爬升过程中,气温下降,空气中容纳水
汽的能力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在山腰地区达到饱和,成云致雨,之后,空气中的水汽减少,降水减少。
高山冰雪融水具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冬季,高山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晶,形成冰雪。夏季,温度上升,冰雪融化。塔里木盆地的河流都是内流河,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冰雪融水,夏季补给,冬季消失,因此,塔里木盆地的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易出现断流现象,地图资料上用虚线表示的河流就是季节性河流。
师: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内流河形似眼睛的眼睫毛,山地降水与高山冰雪融水,形似睫毛膏,在夏季的时候,将塔里木盆地眼睛周围的“眼睫毛”刷得更长。
【设计意图】
本部分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通过逐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发现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交通线、沙漠以及水源的关联,探究得到,塔里木盆地因为地理位置及地形因素,形成依赖特殊水资源──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的地理环境,正是这些特殊水资源的滋润,才形成了新疆的绿洲,才有绿洲之上的人类活动,才有了城镇镶嵌在绿洲之中的分布格局,才有交通线将绿洲、城镇串连起来。
二、塔里木盆油气资源的开发
(一)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师:(出示地图资料)塔里木盆地地区最初修建的公路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图中有两条后期修建的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修建这两条公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生: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师:利用图文资料补充讲解。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根据中石油、中石化最新一轮资源评价数据统计,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约为162.9亿吨,其中: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50亿吨;中石化塔河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2.76亿吨,中石化河南宝浪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2020.94万吨。截至2012年,盆地剩余油气资源总量在全国各大油气田位居第一,天然气资源量列全国500多个盆地之首,现阶段仍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来源:巴州油地项目研发中心 发布时间:2012-11-27 )
【设计意图】
通过与前一板块顺延的递进性问题,在地图上探究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修建目的,引出塔里木盆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进一步用图文资料进行说明,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图文信息,形成对塔里木盆油气丰富的具体认识。
(二)西气东输
学生活动论坛贴吧模拟秀──西气东输
楼主:
2010年2月24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竣工验收会议。历经四年建设、投入运行五年,由中国石油承建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真是令人兴奋的好消息!
1楼:敢问楼主,什么是“西气东输”?
2楼:西气东输工程是指中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向东部地区输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3楼:那么远?那沿途一定经过不少地方啊?
4楼:西气东输工程分两条线路。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到上海、杭州,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 。二线工程主干线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将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向南运至广州、广西,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管道,可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我这里有几张图片,大家一起看看吧!
5楼:跨度这么广,一定得不少费用吧?
6楼:那是!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还引进了一部分的外资,是中国目前投资最多的输气管道。
7楼:“距离最长、投资最多、施工条件最复杂”,那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的输气呢?
8楼:那意义很大!西气东输工程能够使塔里木盆地中的天然气运送到我国东部地区。这些油气资源的开发,不仅为新疆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发挥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而且也缓解了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优化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现在明白了吧?
9楼:工程这么大,那不得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10楼:这个问题,工程设计者已经考虑过啦!
为避免在西气东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工程严格规定施工区域为28米宽;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土石方全部回填,而且用于沿线环保的经费占到了总费用的3.6%!
注意图中小彩旗所限定的施工区域
11楼:经济效益 + 生态效益 =双赢!
12楼: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线也已经全面贯通!
【设计意图】 本部分教学,设计趣味学生活动“论坛贴吧模拟秀──西气东输”,通过让学生查资料(主要来源于人教版教材信息),陈述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利用网络模拟“论坛”形式,为学生创设趣味学习情境,将离学生距离遥远的国家大工程、大建设,拉近为学生可以讨论、可以评说的话题,再利用教材资料,让学生去查询、去记录,并进行陈述,对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都具推动作用,将要学习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模拟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新知、理解、掌握。
【总结新课】
塔里木盆地的轮廓形似人体的眼睛,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被称为心灵的窗户。塔里木盆地也似祖国母亲的宝贝眼睛,它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形成了城镇、绿洲、交通线环绕盆地边缘的独特格局,好比母亲美丽眼睛画出的眼线。周围高耸的山脉形似眼眶眉骨,是高山的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滋润了塔里木盆地的河流,好似祖国母亲美丽眼睛长出的漂亮睫毛。有人说,这只眼睛是
只沙眼,因为内部布满了黄沙,殊不知,当你拨开黄沙,就会看到沙下黑色深遂的瞳孔,那是塔里木盆地地下丰富的油气资源,愿祖国母亲这只迷人的眼睛,望向祖国东方,照亮祖国大地,愿祖国母亲越来越来美丽、越来越强大!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四川省威远县竞力学校 吴小康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初步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能够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发过程中的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经济发展的大局观。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采用央视“是真的吗?”栏目的形式展开。两位主持人风趣的主持风格和课件中“接地气”的“是真的吗?”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在设置的问题之中进行,且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展开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获得新知识成功感,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突破下一个问题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提前查阅塔里木盆地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是真的吗?”央视大型求真栏目主持人,今天将带领我们共同走进塔里木盆地,下面我们有请主持人黄西、蓓蓓。
【设计意图】“是真的吗?”是央视一个非常受学生喜欢的综艺栏目,由脱口秀表演艺术家黄西和央视主持人陈蓓蓓共同主持。以此引入课堂,刺激学生的眼球,使其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课堂。
第一部分:这种树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 这种树是真的吗?
师:在塔里木盆地,有这样一种树,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这是真的吗?
生:(感到兴奋,稀奇。)有这样的树?
师:(直接给出答案)是真的。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是由于它有顽强的生命;它“死而千年不倒”,是由于它有发达的根系;而它“倒而一千年不腐”是因为„„(引而不发)
生:找出树木多年不腐烂的原因。(因为本节是在刚完成西北地区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学生可以很容易找出答案是因为干旱。)
师:展示课件为前面说法做出说明。
生:在教材上找出相关资料,说明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远离海洋,
深居内陆。
师:展示课件,归纳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的原因,并引导学生阅读塔克拉玛干沙漠资料。
【设计意图】由其他地方少见的胡杨树来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胡杨树的三个“一千年”原因的探究,引出塔里木盆地干旱的气候,进而探究其干旱的原因,最后介绍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二部分:这些照片是塔里木盆地的,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与城市分布、交通路线的联系)
师:在这么干旱的环境里,多想吃一口香甜的水果啊。这不,黄西给我们带来了好多水果,它说这些水果都来自塔里木盆地,你认为是真的吗?
生:讨论„„(由于图片中有三个典型的维吾尔族装扮的人物,所以学生很快就会猜出来是真的。)
师:展示每张照片的拍摄地。然后由蓓蓓提出问题:气候如此干旱,要种出这么多可口的水果,水从哪儿来?
生:思考并讨论。
师:展示课件,进行提示。
生:水果的产地都在绿洲,都有河流。
师:再看一看,这三者有何关系?(让学生得出河流、绿洲及交通线路的分布关系。)
生: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在讲完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并介绍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后,紧跟着就展示好像和“干旱”完全不沾边的五种塔里木盆地的水果,可以产生巨大的反差,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第三部分:天越干越旱越盼晴,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的主要水源来自于冰雪融水) 师:我们在电视剧或电影中看过很多这样的场景,如果哪个地方发生旱灾,人们都会希望老天下雨,可这里的人不一样,他们在缺水的时候,盼望的却是晴天,而且最好是高温天气。这种说法是真的吗?蓓蓓作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你看这能说明问题吗? 生:
感受实验过程的滑稽性,
在滑稽和笑声中体会到关键知识点:温度越高,冰块融化速度就越快。
师:展示塔里木盆地及周边的卫星云图,并标出塔里木盆地四周的山脉。 生:判断说法的真假。
师:展示山脉和盆地绿洲、河流、城市的关系图,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塔里木盆地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高山上的冰雪融水。
【设计意图】以一个近似荒诞的说法来引入本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产
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塔里木盆地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部分:沙漠公路主要是为了方便城际联系,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概况及合理开发。)
利用蓓蓓在地图中发现的两条穿过沙漠的南北向的公路引入。
师:蓓蓓的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生:思考并做出初步判断。
师:展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图,并叠加上塔里木盆地的公路分布图。 生: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公路是为了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而修建的。 蓓蓓的疑问:沙漠公路是不是很快会被流沙吞没?
课件展示沙漠公路的保护措施,让学生体会与大自然应该如何相处。
蓓蓓疑问:在沙漠中修公路
,相当艰难,为了一些石油资源,有必要吗?
课件展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简介、西气东输线路图。
【设计意图】以建设沙漠公路的难度大来衬托塔里木盆地的石油资源丰富。展示修建公路时,为防止公路被沙漠吞没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第五部分: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的破坏很大,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西气东输工程中的环境保护、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蓓蓓的疑问:西气东输工程这么大,对沿线的破坏肯定很大吧?
课件展示:西气东输施工现场图。
师:分析施工的要求。
生:体会在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时,应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师:西气东输对东部和西部各有哪些好处呢?
生:讨论、归纳并发言。
师:小结西气东输工程给东西部带来的益处。 【设计意图】大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我们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有能力将这种破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西气东输这种国家性的战略项目,对东西部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堂小结: 教师回顾五个“是真的吗?”,并抽学生逐一地进行简单解释。为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后设置了六个“是真的吗?”小问题进行课堂检查。为了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采用学生随机选题,而且将每个问题的思考时间设定为二十秒。 问题一:“丝绸之路”曾经经过塔里木盆地,是真的吗?
问题二:“塔里木”就是河流汇集的意思,是真的吗?
问题三:罗布泊地区曾经有江南水乡般的美景,是真的吗?
问题四:“塔克拉玛干”是高山下的荒漠之意,是真的吗?
问题五:塔里木河的河水仅来自于冰雪融水,是真的吗?
问题六:西气东输其实有三条线路,是真的吗?
六个问题中,问题一、五是对课件的必要补充(教材中提到但课件未涉及),其余四个问题是对学生知识的扩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综艺节目“是真的吗”这种学生喜爱的形式来展开,使学生在一个又一个有趣的问题探究中进行学习,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课件主线利用了五个“是真的吗?”将教材内容和相应的课程标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显得严谨、有序而且有趣。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本课的内容较多,对最后一部分内容(西气东输工程给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的处理显得有些粗糙。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东北师大附中 王 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国地理(五)认识区域“1位置与分布”中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在“2联系与差异”中要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3环境与发展中”要求:“根据资料,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3.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趣味论坛贴吧模拟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体验式、生成性、多样化的成块活动来实施和完成。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
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策略
用教学课件引领课堂教学,用学生活动材料增加学生参与地理课堂和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一起来看,图片所示的是人体的哪个器官?
生:眼睛。
师:我国四大盆地中有一个盆地的轮廓形似眼睛,你知道是哪一个盆地吗? 生:塔里木盆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理区域就是塔里木盆地。
【设计意图】
将塔里木盆地的轮廓与眼睛的轮廓进行比拟,通过差距甚大的两种事物的视觉冲击,引出课堂主题,在新奇和趣味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讲授新课】
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的分布特点 教师展示一系列新疆城镇的景观图片,学生在地图资料当中一一找到它们,并标注出来。
图一
喀什地区是中国最西部的行政区,古称疏勒,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 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全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千米,东西宽约750千米,南北长535千米。喀什市是喀什地区
行署所在地,是喀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新疆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喀什辟为国家第六个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内陆第一个经济特区。
图二
叶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南部,喀喇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总面积28928.64平方千米,总人口373492人(2003年)。有维吾尔、汉、塔吉克、回、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
图三
和田地区,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隅。南抵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阿克苏相连,辖1个县级市、7个县,2012年末,总人口212.34万人。2012年,和田地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图四
民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东临且末县,西连于田县,全县总面积56759.86平方千米,总人口34284人(2003年)。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蒙古、朝鲜族、塔塔尔、哈萨克等民族。
图五 且末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里木盆地东南缘,阿尔金山北麓。东与若羌县交界,西与民丰相邻,南与西藏接壤,北部伸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尉犁、沙雅县相望。全县总面积138680平方千米(为全国面积第二大县),总人口56627人(2003年)。
图六
若羌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塔里木盆地东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总面积199222平方千米,是中国县域面积第一大县(约相当于2个浙江省的面积)。总人口3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若羌镇。属暖温带极干旱气候区,年均气温11.5℃,年均降水17毫米。
图七
库尔勒市,县级市,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成立于1979年9月30日。库尔勒市地处欧亚大陆和新疆腹心地带,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南距“死亡之海”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直线距离仅70公里,是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和西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该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库尔勒”维吾尔语意为“眺望”,因盛产驰名中外的“库尔勒香梨”,又称“梨城”,是西北五省区第一座“全国文明城市”。
图八
轮台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14789平方公里。县境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136公里,辖7乡4镇3个农牧场,总人口11.3万人,有维、汉、回等7个民族。
图九
库车县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阿克苏地区东部,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14528.74平方千米,总人口405894人(2003年)。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哈萨克、蒙古、俄罗斯、锡伯、满、乌孜别克等14个民族。素有“歌舞之乡”、“西域乐都”、“瓜果之乡”的美誉。
图十
阿克苏市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是阿克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市辖 4乡2镇1场、6个街道办事处。阿克苏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中又以棉花尤其是长绒棉为核心。此外还产粮食、水果、油料、甜菜等。工业则有纺织、水泥、化工等门类。
在地图资料上的标注
师:地图资料所示的主要城镇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什么位置?
生:塔里木盆地的边缘。
(二)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分布特点
师:地图资料所示的绿色区域代表的是什么地理事物?
生:绿洲。
师:绿洲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什么位置?
生:塔里木盆地的边缘。
师:绿洲和城镇的位置是什么关系?
生:相伴在一起。
(三)塔里木盆地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师:勾画出塔里木盆地内的国道、铁路、一般公路,观察交通线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什么位置?
生:塔里木盆地的边缘。
师:地图中的主要城镇、绿洲以及交通线这三者之间是什么位置关系? 生:交通线将城镇、绿洲串连在了一起。
(四)塔里木盆地沙漠的分布特点
师:地图中的点状符号代表的是什么地理事物?
生: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师:为什么在塔里木盆地内部形成该事物?
生:略。
师:出示图文资料进行补充讲解。
注:图中黄色区域代表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在盆地内部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五)塔里木盆地水源的分布特点
师:塔里木盆地边缘为什么会形成绿洲?
生:略。
师:出示图文资料进行补充讲解。
新疆吐鲁番(沙漠中的绿洲)
绿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以小尺度范围、但具有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为基础,构成能够相对稳定维持的、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异质生态景观。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以及结构上的系统性;其小气候效应则保证了绿洲能够具有人类和其它生物种群活动的适宜气候环境,有利于形成景观生态健康成长的生物链结构。干旱地区,只有在有特殊水资源保障的区域方可形成绿洲。绿洲面积只占新疆总面积的8%,却集中了新疆90%以上的耕地、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绿洲地区农、牧业发达。(资料来源:2014年互动百科)
师: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水资源是如何保障的?
生: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师:出示图文资料进行补充讲解。
在比较高的山地,暖湿气流在迎风坡爬升过程中,气温下降,空气中容纳水
汽的能力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在山腰地区达到饱和,成云致雨,之后,空气中的水汽减少,降水减少。
高山冰雪融水具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冬季,高山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晶,形成冰雪。夏季,温度上升,冰雪融化。塔里木盆地的河流都是内流河,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冰雪融水,夏季补给,冬季消失,因此,塔里木盆地的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易出现断流现象,地图资料上用虚线表示的河流就是季节性河流。
师: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内流河形似眼睛的眼睫毛,山地降水与高山冰雪融水,形似睫毛膏,在夏季的时候,将塔里木盆地眼睛周围的“眼睫毛”刷得更长。
【设计意图】
本部分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通过逐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发现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交通线、沙漠以及水源的关联,探究得到,塔里木盆地因为地理位置及地形因素,形成依赖特殊水资源──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的地理环境,正是这些特殊水资源的滋润,才形成了新疆的绿洲,才有绿洲之上的人类活动,才有了城镇镶嵌在绿洲之中的分布格局,才有交通线将绿洲、城镇串连起来。
二、塔里木盆油气资源的开发
(一)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师:(出示地图资料)塔里木盆地地区最初修建的公路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图中有两条后期修建的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修建这两条公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生: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师:利用图文资料补充讲解。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根据中石油、中石化最新一轮资源评价数据统计,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约为162.9亿吨,其中: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50亿吨;中石化塔河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2.76亿吨,中石化河南宝浪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2020.94万吨。截至2012年,盆地剩余油气资源总量在全国各大油气田位居第一,天然气资源量列全国500多个盆地之首,现阶段仍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来源:巴州油地项目研发中心 发布时间:2012-11-27 )
【设计意图】
通过与前一板块顺延的递进性问题,在地图上探究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修建目的,引出塔里木盆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进一步用图文资料进行说明,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图文信息,形成对塔里木盆油气丰富的具体认识。
(二)西气东输
学生活动论坛贴吧模拟秀──西气东输
楼主:
2010年2月24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竣工验收会议。历经四年建设、投入运行五年,由中国石油承建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真是令人兴奋的好消息!
1楼:敢问楼主,什么是“西气东输”?
2楼:西气东输工程是指中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向东部地区输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3楼:那么远?那沿途一定经过不少地方啊?
4楼:西气东输工程分两条线路。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到上海、杭州,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 。二线工程主干线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将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向南运至广州、广西,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管道,可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我这里有几张图片,大家一起看看吧!
5楼:跨度这么广,一定得不少费用吧?
6楼:那是!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还引进了一部分的外资,是中国目前投资最多的输气管道。
7楼:“距离最长、投资最多、施工条件最复杂”,那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的输气呢?
8楼:那意义很大!西气东输工程能够使塔里木盆地中的天然气运送到我国东部地区。这些油气资源的开发,不仅为新疆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发挥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而且也缓解了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优化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现在明白了吧?
9楼:工程这么大,那不得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10楼:这个问题,工程设计者已经考虑过啦!
为避免在西气东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工程严格规定施工区域为28米宽;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土石方全部回填,而且用于沿线环保的经费占到了总费用的3.6%!
注意图中小彩旗所限定的施工区域
11楼:经济效益 + 生态效益 =双赢!
12楼: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线也已经全面贯通!
【设计意图】 本部分教学,设计趣味学生活动“论坛贴吧模拟秀──西气东输”,通过让学生查资料(主要来源于人教版教材信息),陈述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利用网络模拟“论坛”形式,为学生创设趣味学习情境,将离学生距离遥远的国家大工程、大建设,拉近为学生可以讨论、可以评说的话题,再利用教材资料,让学生去查询、去记录,并进行陈述,对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都具推动作用,将要学习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模拟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新知、理解、掌握。
【总结新课】
塔里木盆地的轮廓形似人体的眼睛,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被称为心灵的窗户。塔里木盆地也似祖国母亲的宝贝眼睛,它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形成了城镇、绿洲、交通线环绕盆地边缘的独特格局,好比母亲美丽眼睛画出的眼线。周围高耸的山脉形似眼眶眉骨,是高山的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滋润了塔里木盆地的河流,好似祖国母亲美丽眼睛长出的漂亮睫毛。有人说,这只眼睛是
只沙眼,因为内部布满了黄沙,殊不知,当你拨开黄沙,就会看到沙下黑色深遂的瞳孔,那是塔里木盆地地下丰富的油气资源,愿祖国母亲这只迷人的眼睛,望向祖国东方,照亮祖国大地,愿祖国母亲越来越来美丽、越来越强大!